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当代 > 当代2009年1期 > 〖中篇小说〗非典型正当防卫

〖中篇小说〗非典型正当防卫

分类:当代 更新时间:2023-02-11 13:44:25

1

我对我的大外甥媳妇谢秉玉的印象不好,非常之不好。虽然我和她并没产生过任何正面的冲突。

我的老姐姐生有二子一女,大儿子尚森,二儿子尚磊,女儿尚淼。这三个子女的婚姻有点像打扑克的抓娘娘,出牌虽也有顺序,但又不完全按顺序。上家出了牌,二家管得起就管,管不起就跳过去,第三家管,或者第四家管,谁手气好抓了好牌,就控制了牌局,抢先出光了自己牌的是赢家,手里最后还抓着牌的便是输者,娘娘。老姐姐家的这张牌桌上,第一赢家是老二尚磊,抢在哥哥前面结了婚,次者是女儿尚淼,也嫁了出去自己挑门过日子。等弟弟妹妹都抱上了孩子,老大尚森手里还抓着老厚的一把牌,急得抓耳挠腮,愣是出不去,老大难了。

尚森的牌卡在他当兵入伍上。尚森当的是工程兵,掏山洞时排哑炮,轰的一响,他变成了血葫芦,身上留些伤疤倒在其次,聋了一只耳也在其次,关键是脑子被那一震一摔受了伤害,原本机机灵灵的一个小伙子,出院后就变得木憨憨的了,说傻还没傻,可不傻也比正常人脑袋里缺根筋。转业后,地方上按照伤残军人待遇安排他进了红星机械厂,厂里因才用卒,这种材料也只配当楔固卯,就安排他当了门卫守大门。这样的一种情况,再想出净手里的牌,是不是就很难了?时光倒退十几年,户口的事还很讲究,乡下的姑娘不想娶,怕日后生下孩子连进学堂都不好解决,可有城市户口的大姑娘小寡妇一个个地见过,摇头的都是人家。为这事,我的姐姐、姐夫心里窝的火,就从来没熄灭过。

尚森三十多岁那年,我姐姐的大儿媳终于闪亮登场了。谢秉玉是乡间一所小学的老师,因是中专毕业,却有着一份城镇户口,当年二十六周岁,在乡下,基本已可纳入大龄未婚女青年范畴了。老姐姐专程去找我,说两人已见过一面,人家答应再见面,但要求家里能说话算数的人一定到场。娘亲舅大,姐夫又是个提前退休的老工人,一辈子木讷,老姐姐便让我全权代表。出面前,我问老姐姐,模样……就别挑了吧?老姐姐说,人家不是有条件嘛,这回,你就说了算。

以我设想,女方只要脑子没病,身体没有严重残疾,高矮胖瘦嘴大眼小的,就别再挑剔了。及至尚森带着谢秉玉走进我的办公室,我的心陡地就提到了嗓子眼。我看了坐等在沙发上的姐姐和姐夫一眼,发现老两口也是满面惊讶,他们心里的想法也肯定与我一般无二,似冰又似炭:这能是尚森的媳妇吗?

站在我们面前的谢秉玉,如果用标致二字形容,肯定夸张了,有点儿过,但说标准,应该是没谁会反对。她,一米六几的个头儿,丰满结实的身材,略显有些黑红的肤色,椭圆形的脸庞上鼻直唇红,只是眼睛稍小了些,但黝黑、明亮,目光里透着聪慧与倔强。

谢秉玉沉静而从容地坐在了我们面前,沉吟片刻,直奔主题:“大舅,叔,婶,尚森把他的情况都跟我说了,在把关系确定下来之前,我要谈谈我的条件。这条件我想过很久,这涉及到我和我全家人的生存,所以,还请各位长辈不要见怪。一、我是师范小中专毕业,在乡里的小学教了几年书,但到现在还没转正,一直是个民办教师。我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希望能在结婚前调到市里来,并转为国家正式教师。”

我看了老姐姐一眼,老姐姐急把目光躲闪开。我明白了,在我出场之前,一家人其实已知道了谢秉玉的这个条件,他们把球盘送到了我的脚下,就是看我这临门一脚的魄力与能力,一脚踢进,大功告成;临降怯战,万事皆休。当时,我的工作职务是市教委副主任,似可权充这个家庭的一道压桌主菜。

我犹豫了一下,问:“这事,原则上说,我们一起争取吧……但是不是可以等等机会,别急?”

谢秉玉说:“当然。你们不急,我自己急也没用。”

这句话的潜台词可以理解为你们不把这事办下来,也别急着结婚。

我心生不悦,说:“你还有什么条件,请都说出来。”话一出口,我都感觉到了口气的生硬,这不是相亲,而是商务会议桌前的谈判。

谢秉玉以谈判对谈判,她说:“我的家境不好。我父亲有病,已不能下地劳作,家里的日子全靠我母亲撑持。我弟弟考上大学了,刚读大二。在我离开那个家门之前,我必须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因此,我的第二个希望,就是结婚前,能得到六万元的经济支持。”

六万元,就像一块六万钧的巨石凭空而落,砸得几人心里都狠狠地颤了颤。时光倒退到十余年前,六万元可不是笔小数目,当时,就连我这副处级的公务员,月收入也不过千余,姐夫在厂里的工资也就三四百元吧。况且姐姐家接连刚刚处理完尚磊和,尚淼的婚事,本就有限的家底不仅彻底告罄,据我所知,还背上了不菲的债务,起码,欠了我的,就有上万吧。

我说:“为父治病,助弟上学,无论是作为女儿,还是作为姐姐,都无可非议。这样好不好,咱们分期支付,婚前三万,婚后三年,每年一万,你弟弟也正好可以毕业了。”

谢秉玉坚决地摇头:“不。我不想把麻烦带到以后去,还是一次性利索的好。”

我说:“秉玉同志,咱们双方,都是普普通通的小门小户人家,收入有限,他们家又刚处理完两个子女的婚姻大事,还是多理解、多宽容些的好。来日方长,我希望你能相信我的承诺。”

谢秉玉说:“我也希望你们能理解我的难处。”

我又说:“拖欠支出的部分,可以按银行利率,支付利息。”

谢秉玉硬撅撅地说:“我不要利息。”

我心里愈发不悦。这是赤裸裸明白无误的买卖婚姻,新中国都成立快半个世纪了,而且是坐在一个城市教委的办公室里讨价还价,还这般正儿八经,说来难堪,也很滑稽。

姐夫望定我,说:“他舅,那就定下吧,大不了,我砸锅卖铁。”

我明白那目光中的内容,也理解砸锅卖铁的确切含义,只好长嘘了一口气,说:“好,那你就等我们的消息吧。”

2

我对谢秉玉的成见,绝对不是仅仅因为这一次的不愉快谈判。我在教育口工作了多年,听过见过的贫困学生和教师多了,还亲自经手处理过一些事件。有人说,私字是万恶之源。可这贫穷,就是这私欲的温床。当人们的生存面临挑战的时候,往往那极端的手段就被催生出来了。人穷志短,虽不是全部,但也是大部。多少让人唏嘘感叹的社会故事,不是因为贫穷而起呢。

两块巨石移开。婚车迅即启动。秉玉嫁给尚森之后,便同老姐姐和姐夫住在了一起。单位分房已是历史,家中再无购房之力,对此,秉玉倒也没再说出什么,也许,她也看出来了,家里的这根骨头,确是再榨不出什么油水了。

秉玉和尚森办理结婚登记的头一天,我将手里的全部积蓄,外加以我的名义借来的一部分,一共六万,放到了秉玉的身边。那一刻,秉玉深深垂头,没敢看我。我从正在装修的新房退出来,进了老姐姐的房间。姐夫将一个老式陈旧的塑料皮笔记本放到我手上,说,这个,放在你手上,东西在里面呢。我忙推回去,说,姐夫,这是跟谁,你骂我呀?

姐姐家的房子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盖的楼房,两间,六十多平米,原来是厂里分的,后来参加了房改,就算姐姐和姐夫的私产了。姐姐将南

面较大的那间腾出来,给大儿子做了新房,老两口住到了北间去。

一年后,秉玉生了,好家伙,竟是一对龙凤胎。一家人大喜,转而便是淡淡的忧愁。家里还背了饥荒呢,一下子添了两张嘴。尚森所在的机械厂又是死不了活不起的样子,姐夫提前退休,若不是考虑尚森是伤残军人,只怕也早让他下岗了。但日子还得将就着过。粗茶淡饭的,荏苒数年,倒也自得其乐。

可是,姐夫突然心梗,倒在了小区里的棋盘前。在住院治疗的半月里,正好赶上学校放暑假,护理的任务便全部由秉玉承担起来了。尚磊和尚淼夫妇闻讯,都急赶到了医院。那一幕,我是在病房里亲眼所见的,尚磊和尚淼分别将一叠厚厚的钞票放在了父亲的枕旁,但秉玉都坚决地送回了尚磊和尚淼的手上,说爸爸的病,我和尚森会尽力的,这个钱,用不着,真的用不着。

我和姐姐对望了一眼,心里的滋味不知是沉重还是欣慰。这个推拒的潜台词我们都懂,按照民间不成文的规定,父母养老送终的任务由哪位子女撑持,老人的遗产便由谁继承。这种民约俗成,在乡下人的心目中,分量就更重。可眼下,姐夫不过是初病,姐姐也刚六十硬硬朗朗,这么早就存此打算,是不是也太处心积虑、操之过急了吧?

但这些话,没法说出口,对谁都不好说。

姐夫出院后一月,突然旧病复发,再次在卫生间里歪倒。从此再没醒来。

姐姐家的糟乱事,其实是从这一天才真正开始的。

3

隔年初春的一天,是星期日,姐姐突然打来电话,叫我马上去她家一趟,马上就去,一分钟也不要耽误。

三对夫妇已都聚在了姐姐的家里,迎接我的是小屋子里的满满登登、乌烟瘴气和一张张沉郁冷峻的面孔,姐姐坐在床心默默地擦沮。那神情,我想当年遭遇“9·11”袭击时,美国佬也不过如此。

我问:“姐,怎么了?”

姐姐说:“你姐夫留下的那个塑料皮笔记本不见了。”

我的心拧了一下:“什么时候的事?”

姐姐说:“我前天夜里还看来着,今早起再去看,就不见了。”

我说:“会不会是两个毛孩子翻出去玩了?

问问。”

秉玉说:“不用问,他们俩才多大,登得了那么高?”

姐姐说:“不会是孩子。那东西我是放在立柜顶上的纤维板夹层里,那夹层还是你姐夫活着时特意加上去的呢,连我上去摸,都得踩上椅子。”

我说:“不会是看过后忘了往回放吧?”

姐姐说:“哪能。不放回去,我还敢闭眼睡觉啊?”

我把目光盯向了大外甥:“尚森,你没看过吧?”

尚森倔哼哼地说:“舅,你别这么看我。我都不知道我爸还留下什么笔记本。舅,一个破笔记本,还找什么呀?”

我没正面回答尚森的问话,也没敢再把目光盯向秉玉,投鼠忌器,我怕她炸。此事若是大人所为,问肯定是问不出来的。

尚磊说:“舅,您既来了,就带我们找找吧。”

秉玉立刻接话说:“找就找。也别光从这边一处找,你们那两个家也都找找看。”

尚淼用胳膊肘碰了二哥尚磊一下,响应说:“我同意大嫂的意见。谁也别离窝儿,先从这边找,然后去我家,最后是二哥家。找谁家时谁在外边躲躲,别沾边,避避嫌,都好。”

我问姐姐:“姐,你说呢?”

姐姐说:“都这么说,就找拽吧。你们几个,心里不愿意,就都骂我。自从你们老爸过世后,我心里一直乱,脑子也大不如以前了。一个老糊涂的妈,你们都担待吧。”

那天,我的身份便是监察御史,率领尚家的三个儿女及他们的配偶全面搜检。每到一家,那家的夫妇便由母亲陪着,守在门外的楼道里,不可擅自行动,更不可远去。北方初春,乍暖还寒,可我知道,那寒的是在人的心里。一个家庭,因为一个笔记本,闹到这种程度,彼此间都变成了大明王朝的东厂侦探和国民党的军统特务,虽还没算彻底撕开面皮,也够叫人心里打战儿的了。

说到这里,我就不能不介绍介绍我姐夫留下来的那个塑料皮笔记本了。那个笔记本没留下几个有价值的字迹,却夹着一些邮票。姐夫生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也没刻意收集攒存过邮票,他的集邮仅限于收到了亲戚朋友的来信,他看邮票花花绿绿的好看,便用剪刀从信封上剪下来,夹进笔记本了事,也不管成套不成套、缺张不缺张的,更没有拿到集邮市场上去做过验证和交流。尚淼处朋友时,有一次带男友邹惠民来家玩,尚淼知邹惠民爱集邮,便把爸爸的那个笔记本拿给他看。没想邹惠民漫不经心地翻着翻着,一双眼陡地惊直了,他拿起一张邮票,说没想你爸还藏着这么一张宝贝呀!尚淼本来也对集邮不感兴趣,便追问这张怎么了。邹惠民说,你真不懂呀?这张就是“全国山河一片红”,台湾没红,怎么叫全国?再加西沙和南沙也没印上去,所以发行后很快就停止出售和使用了,物以稀为贵,眼下这张,拿到集邮市场上去,足可卖上七八万。但你爸这张品相差点,下剪子时把边儿上的邮齿伤了一些,可能在价格上就要打些折扣。尚淼又惊又喜,急喊爸爸妈妈快来看。从那往后,姐夫的这个笔记本就轻易不示人了。

为这张邮票的事,姐姐、姐夫找过我,还拉上尚淼和邹惠民,一起去了集邮市场。那天,一听说真龙露相,我们立刻被人们团团围住了,有人开价,一手钱,一手货,七万。姐夫犹豫,心有所动,当时家里正张罗尚淼的婚事呢。邹惠民拦阻说,大叔:还是别卖吧。这种东西,可比文物,价格随风涨,涨幅比银行利息高多了,而且只涨不落,明年就可能值十万,留留吧。等我有了钱,您也稀罕够了,您说话,不管贵贱,这东西也不能落到外人手里去!姐姐也说,咱俩的岁数也都不小了,就留着它做救命钱吧,不到万不得已,咱先不出手。姐姐还特意叮嘱尚淼小两口,说这个事,你们可给我记牢实了,除了你舅,家里人再不许让外人知道!那次,为了支付谢秉玉的六万元财礼,姐夫要将这张邮票放到我手上,就有了以此抵押之意。

那天,我和姐姐带着众子女在三个家庭搜检,可谓是天翻地覆见缝寻针,但一无所获。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悄声问姐姐:“你看谁最可能?”

姐姐反问:“那你说呢?”

我心里自有怀疑的重点,却不好说出口。尚淼和邹惠民夫妇是最知那张小纸片片的分量和底细,但邹惠民若存此心,第一次见那张邮票就故作懵懂好不好?当时若是悄然将那张邮票从笔记本中抽出归己,完全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甚至连粗心大意的姐夫都不会有所察觉。尚淼是姐姐的贴心小棉袄,想来也不会去偷夺母亲的救命之物吧?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同居一个屋檐下的尚森夫妇了。大外甥憨钝如稚,想来不会有这种心智。那么谢秉玉呢?她知道家里存着那个笔记本吗?她知道笔记本中夹着的那张邮票的价值吗?不好说啦!

夜已很深,空中飘淋着雨夹雪,天气愈发凛冽。秉玉有算计,上午从家里出来时,就带了一把伞,撑在自己和姐姐的头上。尚森和我也打了一把伞,是出门时尚磊塞过来的。几个人走在雨夜里,一路沙沙,是雨声的沙沙,也是脚步的沙沙,谁都不说话,都在想着心事。先到了姐姐家楼下,

子交出来,我跟她有个死活!

尚淼在市交通台当主播,经多见广,水火不惧,嘴头子上也如戟如剑,锋利了得。我怕她出马一条枪,烧起家里的烽火,忙着晓以利害,多侧面多角度地反复向她说明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刚直性子的尚淼总算抹了一把愤慨的泪水,悻悻作罢。

而对尚磊,我则提醒他莫动声色,早筑堤坝,辟出退路,疏财免灾。那一阵,或“六一”,或“九九”,或春节,或中秋,尚磊忙着跑银行,隐姓埋名地将一笔笔资金划寄到慈善机构或希望工程账号上去。尚磊把那些银行的底单拿给我看过,我叮嘱说,好好保存着吧,积雪真若埋不住死孩子。这总还算最后一道护身符。

6

去冬腊月里的一天,入夜时分,姐姐突然打来电话,又叫我马上去一趟,说她家要开一个很重要的家庭会议,人已经都聚齐了。我心里紧了一下,不知他们又要演出怎样的闹剧,便推脱说,既是你们家里的事,就你们家里人自己研究决定吧,我这边有客人,不去了。尚淼抢过电话去,说,大舅,我知道你不愿掺和我们家的乱糟事,但这次您务必得来,家里有客人我们就等您,您不到,,我们的会不开,虚席以待。我说,舅这几天的身体不好,你舅妈还给我熬着药呢。尚淼说,那我们就举家移师,去大舅家开会。这次家庭会,大舅就是躺在床上,也得帮我们掌掌这个舵。我只好说,能不能告诉我,又是什么事?尚淼迟疑了一下说,这出戏,我妈是编剧、导演兼女一号,缺了大舅临场监制,十有八九就要演砸。话筒里,我听姐姐在旁边嘟哝说,你们才要往砸了演呢,这是我自己的事,你们少掺和!

自己的事?在那个家里,姐姐除了洗衣做饭带孩子,哪还有什么自己的事?我只好披衣蹬鞋,急急赴会。尚家果然是虚席以待,那个三人长沙发上,姐姐和尚淼各坐了一边,留出中间的位置,那显然就是我的了。其他人则围成半圈,各坐在茶几周围。姐姐见我进屋,率先起身相迎,六十开外的面孔竟小姑娘般地变成了火烧云,含了明显的羞涩,嘀咕说,我说是自己的事,他们还非要把你折腾来。

原来是姐姐要再续老伴,而且已有了明确的目标,甚至双方已在商量婚嫁之事了。姐姐每天白天在家里忙碌,傍晚时,吃过晚饭,才算有了一点自己的时间。她的自由时间是去住宅附近的公园里跳中老年迪斯科,跳来跳去的,便跟一位老先生熟悉了,并生出了感情。那位老先生年近七旬,原来是红星厂的工程师,很斯文也很传统的一个人,老伴病逝后,也是跟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姐夫去世已近四载,孤雁清苦,走此一步,倒也正常。既论了婚嫁,姐姐就先把这事说给了女儿。尚淼不保守,听了嘻嘻笑。说我老妈行啊,焕发革命第二春,会赶时髦啦!只是都这么大岁数了,还结什么婚?愿好两人就好呗,我不反对。可姐姐说,我才不干那鬼鬼祟祟不正经的事,想两人好,就去办下结婚证,大大方方地在一起过日子。尚淼说,那你就去他家过,我做老妈坚强的后盾。姐姐说,他那个家。不是还有儿子儿媳妇嘛,听说都反对老爹娶后妈。

这个事,如果放在一个条件好一些的家庭,本也不是什么太难办的事,一对期盼夕阳灿烂的皓首恋人,出去再租一户房子单过也就是了。可偏偏那位老先生也是红星厂的老人儿,厂子效益不好,加之退休时已是十余年前,每月的退休金不过几百;我姐姐年轻时不过在街办厂当过几年工人,连大集体都算不上,只是个小集体,勉强争取到手的退休金更是少得可怜。如果两位老人再去租房,仅此一项,就要支出两人共同收入的一半。更令两边其他子女愤而难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两位老人本来都是有住房的,凭什么仅因某一子鸠占鹊巢,就要逼着老人再去租房?

情况好比秃子头顶上的蟑螂,再清楚不过了。尚淼代母主持会议,问尚磊:“二哥,先说说你的意见。”

尚磊对谢秉玉一笑,先递我一根烟,又递了尚森一根,说:“父亲不在,兄长为尊。还是让大哥先说吧。”

尚磊不惧他哥,却惧他嫂,因为他的七寸短处正在嫂子的掌控之下。他不率先开口,却把临门一脚的这个球传送到大哥尚森脚下,这些年的官场生涯;混得不是一无所获呀。

憨钝的尚森说:“我们家的事,都是我媳妇拿主意,还是让秉玉说吧。”

秉玉望望婆母,又望望我:“妈,大舅。那我就代表尚森,先说说我们的意见?”

尚淼却抢先横出了一枪:“嫂子,可别。这是我们尚家的事情,还是内外有别的好,让我们尚家的子女先说吧。”

秉玉淡然一笑,果然就不言了。

尚磊说:“尚淼,大哥和嫂子不说,那就你先说。”

尚淼说:“我说就我说。其实我的意见早就跟我妈说过了,我妈年龄还不算大,本着人性化和人道主义的精神,我坚决支持老妈找一个亲亲密密老爱人。但是,咱们与时俱进,只重内容淡化形式,结婚的事,还是先放下好不好?”

姐姐应声反对:“不好。我可不想让人指指戳戳。老不正经。”

尚淼说:“妈,外人的嘴,你且让他们说去,不信还能说塌了天!家里人,哼,我看谁敢?”

秉玉又是淡然一笑:“妈的脸皮,可能这辈子也难修炼得这么刀枪不入了。”

“你什么意思?”尚淼横在手里的枪,陡然直逼了秉玉的门面。

秉玉说:“价值多元,荣辱自知,各人自有各人的活法,还是别逼着别人非跟自己一样的好。”

尚淼跳了起来:“就是跟了我一样,又怎么啦?”

秉玉不再接招儿,却将不知什么时候备在手心里的一个小纸条递到了尚淼的面前。这个动作是当着大家的面做出的,急性子的尚淼立刻展开了纸条。我坐在尚淼的身边,目光掠过,清晰地看到纸条上是一组阿拉伯数字。那组数字我难记得真切。但那张纸条却好似变成了如来佛手里的照妖镜,尚淼的神情立即大变,她先是怔了怔。再畏怯地睨视了秉玉一眼,然后就萎坐在沙发一角,嘟哝说:“妈,这个事,还是您自己拿主意吧。”再往后,我就看尚淼搓着那纸条,一直搓得碎如齑粉,丢弃到茶几上的烟灰缸里去了。

那天,依着尚淼“内外有别”的原则,尚磊媳妇、尚淼女婿以及秉玉,都采取了沉默的态度,不再多言。围绕着母亲再婚一事,尚家的三个子女的态度分别是:尚森“支持”;尚淼“反对”;尚磊是“都行”,两边倒,等于弃权。这样的一种结局,留给我这个裁判长或日监票人的难题,便只好用官场上最习以为常的办法去处理了:“这个议题,别急着决定,大家都冷静冷静,好好想一想,找时间再做进一步的研究,好不好?”

7

那天,走出姐姐家的门,夜已很深。我抬头望天,只见天河旁的三星已经横移,以我在当年下乡时学来的看星星判时辰的浅薄经验,估计已近午夜了。尚淼拉我们几人去喝粥,说有家粥店不错,就在电台附近,她有时夜里做节目,肚子饿了,常去那里垫补。尚磊也说,说了半宿的话,我的肚子早就叫了。我知这兄妹俩必是另有话要再跟我说,便跟他们一起打车奔了粥店。

时下的粥店。可非当年的李玉和粥棚脱险时的那种处所,各种名日粥的食品和佐粥小菜

花样翻新,价格也让人瞠目。在邹惠民和尚磊媳妇忙着去做安排的时候,尚淼问我:

“大舅,今天我家这事,我知让您为难了。难得您和我们兄妹俩单独一坐,你说说看,这事怎么往下发展才好?”

我说:“以我原来的笨理儿估计,这个事,应该是由你或你二哥站出来支持你妈,怎么还掉过来了?”

尚淼说:“大舅真没看出这里面的磨磨儿?”

我说:“这似乎有些不符合常理。”

尚淼说:“不合常理的才是某人的歪理。我大哥那人,完全没主意,他的主意都是由谢秉玉来拿。让我妈抓紧结婚,等于让我妈抓了把扫帚。先把自己扫地出门,那我爸留下的那户房子就等于提前落在他们的名下了。”

我似有大悟,心沉了沉,原来还是财产继承问题,世事繁杂,却万变难离其宗。话已说到这里,留给我这长辈的任务也就只能多做开导了。我作沉吟状,有意拖延片刻,才说:“你们兄妹三人,你和你二哥的条件都好些,只有你大哥,命运不济,就只好依附在你爸你妈的老房子里。既是一奶同胞,彼此多些宽容,就别再斤斤计较了吧。”

尚淼说:“哪是我们计较?是某人心术不正,早揣吞象的贪心!若是好说好商量,同根而生,谁愿相煎?又谁愿把家里的笑话闹到外面去?可有些事,您也是知道的,我爸生病,我们连掏医疗费的孝心都被她拒绝了,又黑着心把我二哥的小记事本藏匿在手,你说她想干什么?虽说这些年我爸我妈一直跟他们吃住在一起,可房子是我爸我妈的,老两口每月又有退休金,虽说不多,也足够那种粗茶淡饭。逢年过节,大事小情,我和我二哥对父母家尽的孝心作的贡献,哪次不远远超过他们?凭什么父母遗产就都要归到他们名下?况且,我妈还健健康康地活着呢,这么早就狮子大开口,想来也太让人寒心了吧?”

坐在一旁的尚磊冷笑自嘲:“不是我怕井绳,而是井绳已套在我的脖子上,不怕不行了。”

我往尚淼身边凑了凑,低声问:“今天,你大嫂递了你一张纸条,那上边写的是什么?”

尚淼的脸腾地红了,红成了紫猪肝。好一阵。她才说:“大舅,你别问了。这女人心太恶。也想像治我二哥似的,掐我的七寸呢。大舅也小心些吧,可别让她再抓住你的什么小辫子,了不得!”

那天的夜宵,吃得无滋无味。我想,尚家的事情,我真的必须远远避离了。那不光是泥潭,而且是陷阱,井沿上布满溜冰,井底下荆棘铁藜,一不小心,滑滚进去,摔个鼻青脸肿,还算是小事一桩。绝对险境啊!

8

春节后的一天,姐姐突然跑到我家,脸上竟满是喜色。她告诉我,秉玉在外面租了一户一室楼房,正带人做着简单整理和粉刷,说收拾完就和尚森带两个孩子出去单过了。我大惊,也大惑,问秉玉和尚森不想要你们的房子啦?姐姐摇头,说我这可没敢问,怕炸锅。

我和老姐姐一起去了秉玉租下的新住所。秉玉正带着几个装修工人在忙,一身白点,两手铁锈,满脸的汗水。小屋子也就四十多平米的样子,七层,顶楼。在我们这个城市,可算是最贫寒的住所了。

迎着我疑惑的目光,秉玉说:“我妈能找到一份晚年的幸福,我高兴,是真心实意的高兴。做儿女的,我和尚森能做的,也就这些了。”

我小心地措辞说:“不知你们……对日后的日子,还有什么打算?”

秉玉说:“大舅不问,搬过家我也要去找您呢。我和尚森都没能耐,估计这辈子。想买一处自己的住房,做梦吧。两个孩子现在都小,好将就,但再过几年,就难了。所以我还是想请大舅帮我们把这事早些定下来,真到了我妈不再住她那户房子的时候,还是让我和尚森能搬回去。”

“这个想法,不会是你和尚森的灵机一动吧?”我问。

“其实,自从我妈说了和那位老先生的事,我和尚森就这样商量过了,别看尚森憨,他的心却善良,他不愿看到老妈受委屈。”

“那天开家庭会,你为什么不把这个打算说出来?”

“尚淼不是不让外来的人张嘴嘛。尚森嘴拙,也说不出子午卯酉。我也想,不说也好,与其说,不如做吧。”

我长叹了一口气,说:“可有些话不说透,就是一家人,也难免互相猜疑啦。”

秉玉神情冷下来,说:“大舅。我明白您话里的意思。可没能耐的人,最怕的是受欺负。您可能不知道,平时尚淼和她二嫂走得有多近?两人早建了统一战线,还放出话来,说不能让家里的便宜都让傻大哥和奸大嫂一家都占了去。有些话,更不好听,我们不能不防啦。可我也有做人的准则,人不犯我,我是绝不会犯人的。”

那天,我和姐姐回家,一路感慨。我说,以前,也许我真看错大外甥媳妇啦,只看到了她心机过重的一面,却没想到真到了关键时刻,她不光能善下一条心,还能横下这条心来做事。一家三兄妹,实际长嫂已当家呀!姐姐说,这一家,三双儿女六个人,最可我心的还得是老大媳妇,没有秉玉的勤快俭简,一手撑持,我也不敢撒开手另扑了一户人家,就是只为着那个憨儿子,我不是也得将就着过不是?秉玉的心思确是重,可乡下来的孩子,穷怕了,又独力撑着那个家,难免就使出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邪招子,不这样,又让她怎样呢?

那天分手的时候,姐姐从怀里掏出一个用牛皮纸口袋装着的东西,交给我,说:“这个。看来眼下只能交你替姐保存了。”我打开纸口袋,里面装着的正是那个大红的塑料皮笔记本,“一片红”单夹一页,赫然其中。姐姐抹着眼角说:“再进了一家门,不管两人嘴上说的怎么好,也难比你死去的姐夫啊。许多事,不能不想在前头,防在前头。你替姐姐操着这份心吧。”

我掂着那个愈觉沉重的笔记本,问:“这个,那兄妹三个知道吗?”

姐姐说:“既说丢了,那就是丢了,还让他们知道干什么?还没看够家里的这八出戏呀?”

是的,家家都有八出戏。清苦寒门里酌焦大、刘姥姥们的故事,未必就没有大观园里宝哥哥林妹妹的来得精彩。那一刻,我远望着渐渐消失在城市人流中的老姐姐,设想着尚家未来可能发生的故事,只觉心中一片茫然。

责任编辑谢欣

分类:中篇小说 作者:孙春平 期刊:《当代》2009年1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