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和李婶是旁人眼中的“拾荒老人”,每天傍晚,他们都背着大包,提着装有空饮料瓶的大塑料袋,躲进小区外那片高高的绿化带里。李叔的黄色背包上有个洞,照相机的长镜头可以伸出来拍照。李婶的深蓝色软布包有两个洞,正好放进个望远镜。他们在偷窥谁?
傍晚时分,小区靠大门的草坪上蹦蹦跳跳地来了两个孩子,哥哥带着妹妹。李叔激动地用手肘碰碰老伴:“来了,来了!”
谁能想到,这高级小区里竟住着老两口的孙子和孙女?
李叔和李婶的儿子特别有出息。他考上了大学,又来到这个大城市工作,找了个城里的女朋友,然后结婚、生子,都是大城市里的亲家安排好了所有的事。大城市里的亲家做的是大生意,家里要啥有啥,缺的就是个女婿。老两口明白,他们两家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所以也从不敢去叨扰。
儿子工作忙,结婚后基本没有回过老家。李叔说,该忙就忙吧,记得抽空给我和你妈写封信,看到你的笔迹就像看到你一样,也不用打电话,长途电话费贵。
老两口从没见过孙子和孙女,还好有儿子隔几个月寄来的信和照片。老两口把这些东西视若珍宝,现在没人写信了,儿子能坚持给他们写信,已经算很懂事了。
闲下来的时候,他们就戴上老花镜,拿出信和照片认认真真地反复看。“你看,孙子都一米五二高了,孙女也一米三高了。”李叔絮絮叨叨地边看边说。李婶夺过信,一页一页地看。“老头子你说得不对啊,孙子是一米三五,孙女是一米二,看啥都不认真,一辈子都马马虎虎!”看信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大事,信里说的事成了老两口争论的焦点。有时候,他们对信里说的事看法不一致,争论的时间长了,李婶就生气了:“不做饭了,你去吃信吧!就你能,就你说得对!”
前些年,李叔和李婶在老家搞了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几百亩土地,挣了些钱。老两口多次说要给儿子寄钱,可儿子坚决不要。是啊,他们所有的钱加起来,可能连亲家财产的九牛一毛也算不上。
有天晚上,月亮很大,皎洁的清辉透过窗户洒进来。李叔轻轻地拍拍李婶:“咱不种地了,把地承包给别人,然后到城里捡点废纸板、饮料瓶,每天去看看孙子、孙女,咋样?”
李婶翻身坐起:“对啊,咱只见过照片,还从来没亲眼见过孙子和孙女呢!咱们老了,也种不动地了。”
于是,老两口来到了这个城市,租了间破旧的平房住下。他们找到儿子居住的小区,躲在一片高高的绿化带里,聚精会神地观察着每一个进出的孩子。终于看到孙子和孙女的那一刻,老两口激动得差点喊起来。
每天傍晚,老两口都来到这片高高的绿化带里,虽说不是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但一周总能看到几次。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李婶拿着望远镜只是过了个眼瘾,可李叔却有了不错的收获。这些年,在村里办合作社,李叔学会了不少电脑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摄影技术,成了个摄影爱好者。进城之后,为了更清楚地拍到孩子,李叔特地买了几本摄影书研究,又买了个专业的长镜头。几个月下来,他也拍了不少好照片。每天晚上回到租住的地方,在電脑上看照片成了老两口最高兴的一件事。
那天上午,李叔和李婶在一家菜场里捡饮料瓶,捡到一张当地的晚报,看到一则以“亲情”为主题的摄影大赛的启事。李婶说:“老头子,你拍了那么多孙子、孙女的照片,咱也挑几张发到报社,说不准还能获个啥奖。”李叔一听,有道理啊!当天,他们就精挑细选了十张照片,署名为“拾荒老夫妻”,通过电子邮件发到了报社。
由于李叔的照片都是在暗中抓拍的,没有丝毫摆拍的痕迹,一下子就吸引了晚报编辑。于是,晚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李叔的这组照片,还配发了评论。
两个月后,李叔的这组照片获得了“亲情”摄影大赛的特等奖。那个周末,儿子、儿媳正在家里吃饭,突然接到邮递员打来的电话,说有一张汇款单寄到了他们家。儿子拿到汇款单一看,是“亲情”摄影大赛特等奖奖金五千元,一下子蒙了。前些日子,他们看到孩子的照片登到了晚报上,以为是街上的摄影爱好者抓拍的,现在特等奖的奖金却寄到了家里,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夜深了,儿子睡不着,两眼紧盯着晚报上的那组照片,横看看,竖看看,研究来,琢磨去,又想起收到的五千元奖金,心里的疑问更大了。
这天傍晚,李叔和李婶正在那片绿化带里偷窥玩耍的孙子和孙女,隐约感到身后有个人走近。老两口扭头一看,泪流满面的儿子拿着那张晚报,浑身都在发抖……
(推荐者:秋岚)
(发稿编辑:王琦)
分类:网文热读 作者:安晓斯 期刊:《故事会》202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