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故事会 > 故事会2020年23期 > 〖央企故事〗生死穿越

〖央企故事〗生死穿越

分类:故事会 更新时间:2022-09-06 22:46:15

十万火急

1981年8月23日,闪电像一条条长鞭,抽打着黑沉沉的天空,一阵阵雷鸣,砸开了天河的闸门,610毫米的强降雨,持续向大地倾泻,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和泥石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了地处秦岭腹地的航天工业部067基地——也就是现在的航天科技六院。

此刻,洪水、泥石流从天而降,浊浪滔天,最大流量达3500立方米/秒。同时,山体像蜕皮一样,将表层的泥土、沙石连带着草木,变成泥石流,从数十条山沟汹涌而下。数百万方的泥石流似脱缰的野马,一出峡谷便拥着巨石,裹着连根拔起的树木,铺天盖地地涌向厂房、车间、职工住宅,沿河家属楼的地基被洪水掏空,三层高的楼房被推向汪洋,顿时无影无踪,有的只剩下半截悬于河面,摇摇欲坠,危在旦夕;机床和其他设备、库房都被淹没,像待救的孩子在泥水中挣扎;高压线被冲断,公路全面毁坏,铁路的轨道像面条扭曲在黄汤中;基地断电、断水、断交通,科研生产全面瘫痪,几百户职工无家可归,两位领导干部在抗洪抢险中英勇牺牲,全基地职工家属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067基地面临着一场生与死的严峻考验。

当时,一家境外电台惊呼:“中国一个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从地球上消失了。”虽然这是幸灾乐祸的不实之词,但当时的灾情对067基地来说,确实是一场劫难,更是一场灭顶之灾。而就在这时——067基地干部、职工全力投入抗洪抢险的危急时刻,突然接到上级通知:遥测飞行试验按原计划进行!

这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发射试验,要求发动机试验队必须赶往北京集合,与其他部件试验队统一出发前往发射场。这次发射试验任务中,导弹使用的一级、二级发动机和姿态控制发动机全部由067基地研制生产,每个组件都要有相关设计人员现场配合,试验队员共有11人。此时,山沟里通往外界的公路和铁路因损毁严重无法通行,要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将11名试验队员和仪器、设备,翻山越岭、徒步送往近百里外的宝鸡市,再转乘去北京的火车,谈何容易!

然而,基地领导的话语却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再大的困难,我们都必须克服,一定按时间要求,让试验队员赶到北京!”

命悬一线

次日清晨7点,11名参试队员带着仪器、资料整装待发,近百名职工家属赶来为他们送行,小小的空场地站满了人。11名队员站立在一起合影,这是从未有过的啊,在这样特殊的时期冒险出发,每位队员表情肃穆,就像阵地上大战前夕执行特殊任务的突击队员一样,心中都生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和豪迈,每个队员合影时都努力地挺直了身子。

11名参试队员带着嘱托、期盼和使命,蹚着尚未完全退去的洪水出发了……

队伍出发后,家里的人一边抗洪救灾,一边在心里默默估算着队员们的行程,祝愿他们一路平安,然而谁也没想到,傍晚时分,试验队员们又一个不少地返回了住地。

原来,队员们行进到一个叫“油房沟”的铁路三等小站,一看眼前的情景,全都惊呆了:公路已被山体滑坡完全堵死,根本无法通过;山坡陡峭、湿滑,无法翻越,坡下是翻滚的洪水,那么,他们的面前,到底有没有路呢?

有的,摆在面前唯一的“路”,是一条横跨洪水、30多米长的悬空铁轨,支撑铁轨的四个桥墩已被洪水全部冲走,只有两根铁轨、连带着枕木、悬在约四层楼高的空中——这就是他们要跨越过去的唯一通道!

这是何等的艰险,简直是命悬一线、生死攸关!只身通过没有路基和桥墩的铁轨,已经十分危险,更何况试验队员还要携带仪器、资料等物品,此情此景确实让他们内心感到了恐惧,一旦踏空,后果不堪设想。关键还有为飞行试验提供的仪器和资料,直接关系着飞行试验任务的命运,绝不能出现问题!

无奈,试验队员们只得原路返回,重新寻找出行方案。

为了保证试验队安全到达,不影响整个试验任务的顺利完成,基地领导连夜开会,商量对策。很快,会议决定:抽调抗洪抢险突击队员成立“敢死队”,护送试验队奔赴宝鸡市!

“敢死队”连夜组成,一共30人。第二天一大早,经过周密计划,11名参试人员在“敢死队”的护送下再一次踏上征程,接受穿越铁轨、执行特殊任务的严峻考验。

這天大风狂吼,天气寒冷,虽然穿着棉大衣,身上还是感到很冷,大家不时喝口白酒取暖。大伙终于又来到了这段悬空铁轨前,这里被试验队员称为“泸定桥”,这两根在风雨中轻轻摇摆的铁轨,试验队员已经看过一次,而“敢死队员”是第一次看到,他们抬头望着,心口禁不住“怦怦”地跳,说实话,腿肚子也有点儿软。就这么两根搁着枕木的细细铁轨,30多米长,悬在约四层楼高的空中,下面是洪水,要爬在上面,护送着试验队员过去,这简直就是上刀山、下火海啊!

此时,风更大,雨更猛。大家抬着存放试验资料的大木箱,手提、肩扛仪器和行李,小心翼翼地踏着铁轨上的枕木,悬在滔滔洪水之上,冒着山体随时滑塌的危险,艰难前行……

一往无前

这里是风口,风雨吹得铁轨摇摇欲坠,人站在上面随时有被大风吹落的危险。为了安全起见,每次只能由两个人抬一个木箱过去,为了防止木箱掉到洪水中,队员们将木箱放在单根铁轨上,箱子前后各一个人,喊着号子,保持着相同的步调,慢慢向前移动,一点,再一点,在这寸步难行的万分险情中如履薄冰地行进着……

此时,试验队队长为了给大伙增加一点信心,拔高了嗓门喊道:“当年红军战士能从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走过泸定桥,我们也一定能从风雨飘摇的铁轨上到达对岸。同志们,坚持就是胜利!”护送试验队的“敢死队”队长也鼓励大家:“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在我们身后,有基地近万名干部、职工的期盼;在我们前面,有发射场同行们焦急的等待,我们一定要把试验队员安全送达目的地!”

大家群情激昂,就这样,前面的人拉着箱子,后面的人推着箱子,一点一点地向前滑行。

经过两个多小时惊险的匍匐爬行,所有人员终于通过那段30多米长的“空中走廊”,到达对岸。

过桥后,紧接着就是过隧道,长长的隧道里伸手不见五指,又没有手电,不时有人被绊倒。大家抬着木箱,手扶着隧道壁,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前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行走,终于通过了第一个隧道。短暂休息后,大家又抬着木箱顺着铁路前行,来到第二个隧道。有了穿越第一个隧道的经验,这回穿越隧道时,大家排好队,一个紧跟一个,我提醒你,你照应他,互相照顾,谁都不落下。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摸索前行,下午两点多,终于完成了徒步70多公里的艰难行程,走出灾区,到达宝鸡火车站,转道北京,如期赶到发射现场,参加飞行试验的壮举。

一个月后,当遥测飞行试验圆满成功的消息传来时,067基地的干部、职工格外激动和自豪,因为他们不仅经历了一次生死穿越、圆满完成飞行发射任务的壮举,更彰显了067人敢打硬仗、一往无前的航天斗志……

(发稿编辑:姚自豪)

分类:央企故事 作者:杨军 期刊:《故事会》2020年23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