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故事会 > 故事会2020年24期 > 〖网文热读〗寻找王×成

〖网文热读〗寻找王×成

分类:故事会 更新时间:2022-09-07 18:37:24

1973年冬,兴安岭上的龙门农场里,暴发了可怕的鼠疫。这天晚上,狂风暴雪,一辆马爬犁从三分场驰到场部卫生院,抬下了上海知青李志鹏。他的脸泛了青,人快不行了。

他看到我,想说话又发不出声音。他指了指我的上衣口袋,比画着,我明白了,他是要写字。我的破钢笔其实只是摆设,我极少用它。那李志鹏哆嗦着接过笔,摸出一块挺旧的手绢包。在手绢上,他刚写出个字,笔就不下水了。我接过笔,用舌头洇了洇,来水了,他接着写,费力地写了老长时间,送他来的人冲他比画:“把这个包——交给这个人——对吗?”李志鹏点点头,我们几个人连声喊:一定!李志鹏眼睛睁一下又合上,再也没能睁开。最后陪他的,只有三个上海知青加上一个东北的我。处理完后事,我们想起了那个手绢包。

那里面竟是零零碎碎的钞票,共三十五元。皱手绢上的字,歪歪扭扭,大家都觉得第一个像“王”,第三个像“成”,中间这个,有人说是“之”,有人说像“云”。不管怎么说,我们一定要将这手绢包送到王什么成手上。

我们成立了“专案小组”,分工负责,分片包干,拉开大网。然而,还是找不到。一转眼,上海知青大返城,“专案小组”只剩我一个了。每一个走时,都对我说“一定要找到王什么成”。一晃儿,我也离开了农场,娶了媳妇。儿子降生,特能吃,而他娘没奶。因为钱断了,所以奶粉断了。媳妇骂我无能,最后,她摸出手绢包摔在炕上,我狠狠瞪她,说:“不行!”

虽然那些年我与上海书信不断,可是,那个王什么成就是找不到。后来寻找王某成的队伍发展壮大,我们这些最穷的人家,反倒最先安装上电话,打着长途研究王什么成和手绢包。

那一年,上海来了个长途,说要我带上东西,赶赴上海。我问:“邮寄不行吗?”那边一口回绝了我:“不行,面对面,物对人,得确认。”我只好带上干粮,买了坐票。结果,上海那人叫王子成,手绢不对,钱的面额也不对。虽然路费是上海人凑的,可我还是欠了债。

一晃儿,我发现自己老了,这个手绢包让我多出许多皱纹。我与上海通话,决定发起一次“大规模总攻”——不分时间地点,大讲这个手绢包和这个王什么成。

这天,我接到个电话,那人自称于诚,是龙门农场的,现在城里治病,要我到医院会面。他莫不就是我找了二十年的王什么成?比我还老的于诚,果然就是“王什么成”。于诚摸着手绢包:“是不是三十五元?是不是两张十元,一张五元,剩下都是一元的,还有两张五角?”

“是是是,对对对!”

“两张十元,卖榛子钱;一张五元,土豆钱……”于诚老泪纵横。

“找二十年了呀!原来是你。”

在农场时,我是知青,他是山东移民,我们相隔四十多里。于诚翻来覆去地看手絹,翻来覆去地摩挲那些市面上已难见的旧纸币。突然,他将钱拍我手上,说:“张眼镜!这些钱是你的呀!”我傻了。

于诚缓缓气,说:“去过六分场吧?”我没去过。

“去六分场的路,总去过吧?”我不记得。

“一辆胶轮拖拉机着火,你们知青帮忙扑火。这还不记得?”这事好像有。

“有个人烧了毛衣。后来我打听了,他叫张眼镜。我就攒了钱,托人买上海毛线,我得赔人家毛衣呀。托来转去,没了下落。想不到,钱在这儿,你在这儿!”

我泪如雨下,说不出话了。

(推荐者:四月)

(发稿编辑:田芳)

分类:网文热读 作者:张港 期刊:《故事会》2020年24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