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是镇中心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
这天,按照教研组里的教学计划,王老师要布置题为《我的母亲》的作文写作。这是个再寻常不过的题目,却让细心的王老师犹豫了。
因为她想到了班上的一个学生张强,虽然接手这个班级不久,但从第一次家访时,她就了解到了张强的不幸:在张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离家出走了,父亲常年在南方打工,张强就跟着奶奶生活在这个小镇上。张强平时沉默寡言,但是学习特别努力,特别听话。虽然他瘦瘦的,头发有时候会乱蓬蓬的,但他有一双好看的会说话的大眼睛,让人看着更加心疼。
让早早失去母爱的孩子去写《我的母亲》,就像在他的伤口上撒盐,于是,王老师决定违反一次教学计划,将作文题改成《最爱我的人》,还特别交代道:“最爱我的人很多,不要局限在父母身上,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可以写的。不管写谁,一定要真实。”王老师以为,她这样做,张强就可以绕开伤口,通过写奶奶完成这篇作文。
接下来,学生们就开始写作了。教室里很安静,只听见唰唰的写字声。王老师若无其事地踱到张强身旁,可是看到他的作文本后,王老师吃了一惊,因为那上面赫然写着“我的母亲”。这下,王老师困惑了:这个孩子对母亲没有记忆呀,怎么写起了自己的母亲?
王老师强压着自己的好奇和不解,等到作文本都收了上来,便急急找出张强的作文。作文写得很精彩:“妈妈头发很短,总有一缆(错字,应该是一绺)挡在眼睛前。妈妈眼睛黑黑的,大大的。”“妈妈哼着乡下山歌,拍我入睡。”“妈妈在南方打工。”……这是一篇好作文。
再往下看,张强竟然写“一辆马车在大街上狂奔”,这个年代哪有马车在街道上狂奔?明显是编造。接着是:“路上几个小孩子在玩。妈妈奋不顾身冲上去,拦住马车。孩子得救了,妈妈却光荣地牺牲了。”看到这里,王老师惊得叫出了声。
王老师努力回忆第一次家访时,张强奶奶明明说过孩子母亲只是撇下孩子出走了,而张强却把母亲写成烈士,这是怎么回事?她疑惑地抬头看了一眼张强,却发现张强也在看自己。碰到王老师的目光后,张强低下了头。
随着工作的忙碌,王老师渐渐顾不上想这件事了。这天放学的时候,王老师刚走出办公室,就看到张强站在门口。张强给王老师深深鞠了一躬,头埋得很低,声音也很轻:“老师,我错了。我的作文是瞎编的,不是真的。”
“那,那你为什么不写真的?”
“我认为我的妈妈就应该是我写的样子。她应该是这个样子。”张强说完,还强调了一遍。
王老师不知该怎么回答了,呆了半晌才说:“这,也可以,写成小说,虚构也是允许的。”她刚说完,却看到张强抬起了头,眼里闪烁着泪光。王老师心里一动,她拉起张强,说:“走,老师送你回家。”
张强的家在小镇边缘的老旧平房区,院子空空荡荡,但挺干净。张强的奶奶看到王老师和张强一起进来,有些意外,她愣怔了一下,忙把王老师让到屋里,递上一杯水说:“老师,快坐啊!来,喝杯水!”
王老师接过水杯,环视这个家——破旧得仿佛让人置身于二十年前。张强跟了进来,站在门口,有些不知所措。奶奶说:“小强,你去里屋做作业,听话啊。”
看着张强进了里屋,奶奶这才怯怯地问:“王老师,俺家小强在学校是不是犯了错误?”
“不是不是,没有没有。”王老师赶紧说。
“那是—”
王老師一时也不知怎么说好,便若无其事地说:“我只是家访,了解一下张强最近在家的情况。”
“在家的情况?”显然这个回答更增加了奶奶的疑惑,“老师,您就直说吧,没事的。”
听了这话,王老师鼓起勇气说:“我是想具体了解张强父母的情况,特别是他的母亲。”
“啊,是这个!”小强奶奶看看里屋,小声说,“小强他妈啊!小强这孩子可怜!您是老师,对您实话实说,不能瞒着。小强他妈——这个坏女人,说是到南方打工,其实是给人家当了二奶。呸!呸!呸!扔下亲生的儿子,跟个有钱人跑了。呸!呸!呸!”说起张强母亲,奶奶显然有些激动,声音也提高了几分。
王老师被奶奶的声音吓了一跳,赶忙朝里屋努努嘴,示意奶奶压低声音,然后轻声说:“可是,张强在作文里把母亲写成烈士,救人牺牲了。”然后她把张强作文里的细节转述给了奶奶。
奶奶听得直摇头:“没有!瞎说,哪有的事?没有的事。那个女人在南方大城市,有钱人给她专门买了个大房子,有人亲眼看到的。”
王老师听得心潮起伏,她站了起来,敲开里屋的门,她看到张强瘦瘦的肩膀在一抖一抖。王老师走上前,抚摸着他的肩膀,说:“张强,可以让老师再看一下你的那篇作文吗?”
张强抬起头,说:“老师,那作文,已经不在我这儿了,我寄给我妈妈了。”
“寄了?怎么寄的?”
“投进学校旁边的邮筒了。”张强说。
“你知道她的地址吗?”
“不知道。”
“那,那怎么寄?”
“我知道她原来打工的工厂。”张强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我想,我只是想让妈妈成为英雄,我不想让她死,我想让妈妈活着回来……”
王老师揽住张强,心酸不已。
离开张强家,王老师路过学校附近的邮筒,她忽然想起,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那只邮筒已废弃不用了,但她决定不说出这个秘密,因为她不想打破一个孩子的希望……
(发稿编辑:田芳)
分类:网文热读 作者:张港 期刊:《故事会》202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