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民间秘闻 > 民间秘闻2022年7期 > 〖今古传奇〗三个贵客一台戏

〖今古传奇〗三个贵客一台戏

分类:民间秘闻 更新时间:2022-08-13 22:59:11

铁员外

乾隆年间,老天爷发了怒,一场洪灾席卷了四川金堂县,平日温顺的绣川河腾起惊涛巨浪,不但冲毁了桥梁,还冲毁了两岸的众多民宅,一时间哀鸿遍野。要救灾,当务之急是要把桥修好,才能运送救灾物资,可修桥,没钱不成啊。高县令在卧房内来回踱步,这钱从哪里出?国库钱粮都救了灾,父老乡绅损失也不小,不能再摊派了。忽然,他看到枕头旁的红木匣子,心头一亮,有了办法。

大清朝的县令,官居七品,一年俸银四十五两,俸米四十五斛,这钱本就不多,还要养家眷、师爷、杂役等人,自然捉襟见肘,于是有的为官者巧立名目,搜刮百姓钱粮供自己使用。偏偏这高县令不贪不占,生活也颇为节俭,每到年末居然还能剩余一些,都放入枕边小匣中。

这钱修桥自然是远远不够的,但让高县令心生一计,拿出纸笔,匆匆写了两封书信给差役,要求按地址送出去,然后叫来刘师爷,吩咐道:“明天我要请三个贵客,你去安排一桌上等饭菜,修桥钱就靠他们了。”

刘师爷小声说:“这饭菜的花费……”高县令一挥手:“四个菜就行,儿菜、马齿苋、莴笋、折耳根,记住多放辣椒!”

刘师爷一咧嘴,心说这也叫上等饭菜,还不把贵客得罪光?你节俭也不能对贵客节俭啊!师爷还要细问,有人来找高县令,说受灾的地方又闹了瘟疫,于是高县令和来人匆匆走了,临走前嘱咐:“明天早上我不一定能回来,好好招待贵客,要什么,你就给什么,记住喽!”

第二天早上,高县令果然没回来,刘师爷就忙活开了,备妥了四样菜蔬,让厨师先预备着,然后在大堂摆了桌椅,主位一把椅子,客位三把椅子。高县令申明是“贵客”,有多贵,刘师爷也不知道。

到了晌午,差役陪着第一位贵客来到,是个六十开外的干巴老头,骑着一头毛驴,见了刘师爷一拱手,“高县令可在?”

刘师爷赶忙回答:“高县令昨天因公事外出了,我是师爷,有事您跟我说。”老头毫不见怪,直嚷一路辛苦,要赶紧吃饭。师爷把老头带进大堂,安排在第一个客位,让厨师上菜。老头儿挨个儿吃着四样菜,津津有味,边吃还边说:“这辣椒放得恰到好处,既提了鲜,还没压住菜的味道,得我川菜的精髓也。”

刘师爷看不出对方虚实,也不敢接话,悄悄找来请人的差役,问从哪里找来这么一位怪老头。差役悄悄告诉他:“从罗江请的,说是叫李调元。”

“铁员外!”刘师爷一声惊呼,是他啊,想不到高县令竟然能请动他,看来修桥的事儿不愁了。这位李调元,是蜀中大才子,早年入了翰林院,人称“李翰林”,但他出名出在当了吏部文选司员外郎后,无论谁想当官都得从他手上办手续,自然少不了有走后门的人,可他刚正不阿,秉公办事,于是得了个“铁员外”的外号。后来告老还乡,回了四川老家罗江,精研川菜、川剧、还练出一手好书法,大名鼎鼎。

吃完饭,李调元招呼一声:“拿笔来!”这意思是要写字。笔墨纸砚拿来,李调元先问:“你们修桥,大约用多少银子?”刘师爷赶忙回答:“大约一百两。”

李调元说:“我的一幅字,只卖二十两,也只值二十两,再多,我李调元就要挨骂了,再说,金堂的父老乡绅今年过得艰难,更不能多写。”

刘师爷心里着实佩服,不过,剩下八十两怎么办呢?李调元微微一笑:“大头嘛,要另一个贵客出,他可比我厉害多了,就以他为题吧。”说着,他挥毫写出一首七言诗:

魏王船上客,久别自燕京。

忽得锦官信,来从绣水城。

讴推王豹善,曲著野狐名。

声价当年贵,千金字不轻。

这是写的谁啊,刘师爷看了两遍没看明白,正自疑惑,门外传来人声,李调元快步迎出大堂,“他来了。”

野狐教主

刘师爷不敢怠慢,急忙迎出去。只见一人从大门走进,五十多岁,身材细长,面白无须,像是个读书人,又像是个商人,一抬手,先向李调元行礼:“李翰林到得好快,我来晚了。”

李调元向他介绍了刘师爷,正要介绍他,他却先开口了:“我姓魏,魏朝贵。”

刘师爷请魏朝贵坐在了第二个客位,和招待李调元一样,还是把那四样小菜端上来。端这菜,他是捏着一把汗的,可没想到,魏朝贵连连叫好:“不错,不错,如果你们高县令端上来大鱼大肉,我掉頭就走。”刘师爷这才把心放到肚子里,不过奇怪这位到底是什么来头。

吃饱喝足,魏朝贵来了精神,大声说:“看时间,我的伙计们也该来了,咱们出去看看。”话音刚落,大门外传来车马声声,动静可不小。刘师爷心头一喜,这拉的都是银子吧。等出了门,只见一溜儿三辆马车,马车上坐着不少人,还有一些箱子,这箱子刘师爷一看就愣了,这是戏箱啊。

这时,李调元开口了:“刘师爷,烦劳在县城贴个告示,就说,魏长生特来金堂献艺,只唱一场,川剧《铡美案》。”

魏长生?刘师爷一下子明白过来,难怪李调元诗里说“讴推王豹善,曲著野狐名”,因为这位的外号,正是“野狐教主”啊。有他在,区区八十两白银,自然不在话下。可是,高县令又怎么会认得他?

魏长生是土生土长的金堂人,本名魏朝贵,但大多数人只知道他叫魏长生,小名魏三。魏长生少年时跑到西安船山镇学习秦腔,艺成后进北京唱戏,竟然压得昆曲抬不起头,也就是戏曲界有名的“花雅之争”。魏长生善于演下里巴人的剧目,得了个外号“野狐教主”。年纪大了之后,他回到四川,住在成都东校场。他还有个别称,是“魏皇姑”。话说有一年,当朝太后的爱女归天,为了寄托哀思让魏长生进宫唱戏,魏长生装扮上台,老太后一看,和爱女可真像啊,半真半假认了义女,于是这个魏皇姑就在民间叫开了。

魏长生唱戏的招牌一打,金堂县城顿时沸腾了。票价也不贵,一个大子儿,顿时戏园子就被挤满了。按刘师爷的意思,这票价要高一点儿,可魏长生说了,金堂遭遇大灾,票价高了会伤及平民,票价低些,既让百姓看了戏,又使官府修了桥,岂不两全其美。

魏长生扮的是秦香莲,晚上戏唱完,微微带喘,毕竟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观众高呼再唱一场,他也唱不动了。最后一数票钱,六十两,还差二十两,怎么办?刘师爷正为难,这时,高县令办完事儿回了衙门。

第三位贵客

高县令和两位贵客是旧识,聚在一起十分热络。刘师爷告诉他,修桥钱还差二十两银子,高县令返身拿出匣子,当众打开,里面是些散碎银子,数一数,只有十三两。众人看了都赞叹不已,清官哪!

這时刘师爷发现,匣子底部还垫着一张纸,莫非是张银票?正要开言,高县令已经拿出纸来,笑着对魏长生说:“恩公,这账我恐怕还不上啦。”原来,这是一张欠条,是高县令欠魏长生白银二百两。下面署着日期,竟然是七年前。魏长生接过来,三两下撕得粉碎,“你不贪金堂县一文钱,这账已经还利索了。”在场连师爷带衙役,大家都纳上闷儿了。高县令说:“七年了,也该说个明白了。”

七年前,高县令还是高进士,在京城等着候补官员。清朝的制度,考中功名不等于做官,等有了空位才能填补实缺。高进士本来住在客店里,后来生了病,还遇上了贼,身上的钱被偷得一干二净。店家才不管你进士不进士,就把他轰了出去,高进士只好住在破庙里。恰恰这时,朝廷公文下来了,命他出任金堂县令。高进士有点儿哭笑不得,自己身上一分钱没有,只有一身病,怎么去巴山蜀水上任啊。这时,红遍京城的魏长生来了,把他扶入客店,治好了病,还留下二百两路费,临走时,只留下一句话:“金堂是我的老家,请当一个好官,善待我的家乡父老。”高进士成为高县令后,果然清正廉明,不贪不占,没有愧对魏长生的嘱托。为了不让自己忘记这件事,他特意把一张二百两欠条放入匣中。

魏长生接口道:“李翰林喜欢戏剧,是我故交,是他告诉我,高大人要做金堂的父母官,出于对金堂原来那个县官的愤恨,我才特意救助高大人,给桑梓一个清廉之官。”

高县令问:“金堂原来的县令是怎样的?”

魏长生怒道:“这事儿,有三十多年了,我还是个少年,因为家里穷,难免做些偷鸡摸狗的勾当。当时我们一帮人号称十兄弟,偷了一家的鸡在山上烤着吃,被狗官抓住。按律也就是关上几天,没想到,他竟然把我们各打二十大板,关了足足十天。放出来后,我身上有伤,要不是好心的牢头相赠三两纹银,还推荐我去西安学艺,这世上就没有我魏三了。”

这话说完,刘师爷脸上变了几变,正要说话,高县令哈哈一笑:“刘师爷,你可知道,我那第三位贵客,是谁吗?”刘师爷茫然摇头,高县令一把将他按在第三个客位上,“就是你啊,刘师爷,以前的刘县令!”

刘师爷点点头,“三十多年前,我确实在金堂当县令,为这个事儿,还丢了官。偷鸡人多,我就忘了魏先生的名字了。你们十个人,每人三两,牢头怎么拿得出来?三十两,是我拿出了大半年的薪俸!”

高县令接着说道:“打板子是对的,你们结了党,不重责不知悔改!写推荐信的,其实也是刘师爷,他是不忍见到大好少年就此走上歪路,变成祸害。他本是我的同乡,被罢官后,一身清正之气令我钦佩,才特意请他做师爷,并知道了当年的事情。”魏长生有点儿张口结舌,没想到竟然是这样。他又问:“那么刘师爷这样的好官,是怎么被罢官的?”

久未说话的李调元开口了:“我这个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级别不高,但知道天下官员的任免。这件事,我有印象。魏先生你们十兄弟出狱离开,由刘师爷各自安排了去处,本来是浪子回头的好事,不料附近山头出了伙山匪,就有官员奏报,说刘师爷故意放跑了十个少年山匪,还送了银子,分明是通匪行为。若刘师爷把你们十人抓回,也不是什么要紧事,可他就是顶着不抓,说你们只是少年,已经改过,为此,落得个丢官罢职。我明知他有冤,可刚入文选司,人微言轻,束手无策。你们知道我为什么会念念不忘这个案子吗?因为这是我入职吏部看到的第一个卷宗,刘师爷的所作所为给我树立了榜样,当官,自当如此。于是,我这个‘铁员外’就当定啦。”

魏长生听完,连连点头:“我来金堂唱戏,一为赈灾,二为高县令清正廉明,才特意唱了《铡美案》。现在看来,刘师爷才是真正的贵客。因为你,才有我的今天,才有‘铁员外’,也才有如今的父母官高县令。我替金堂父老向您一拜!”

刘师爷老泪纵横,大半生清廉的他,只知道要遵守本心良知,没想到自己的行为影响了这么多人,原来,廉政也是可传递的。

四人当晚尽欢一场,虽然还只是那几样小菜,但都吃得兴高采烈。最后商定,李调元的字售得二十两银子,魏长生唱戏得六十两银子,高县令出了匣中十三两银子,所差七两,由刘师爷补上。

金堂县城南门外的绣川河上,一座大石桥很快修了起来。由于魏长生出钱最多,工匠们在桥旁石碑上刻了一行字:魏朝贵修桥一座。这碑至今还在。后来,魏长生二次进京城唱戏,竟然死在台上,徒弟们扶灵回到金堂老家,把他葬在大石桥旁,人们都管这片坟地叫“皇姑坟”。

选自《民间文学》2022.3

分类:今古传奇 作者:於全军 期刊:《民间故事选刊 秘闻》2022年7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