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故事会 > 故事会2006年13期 > 〖百姓话题〗有个姑娘叫小芳

〖百姓话题〗有个姑娘叫小芳

分类:故事会 更新时间:2022-09-25 17:12:10

说大事、小事,普通人的身边事

讲闲话、实话,老百姓的心里话

“希望工程”是一项政府扶持的民间公益事业,它像雨露阳光,哺育了多少贫困家庭的子女成长啊!今天,在我们繁华的大都市,在熙熙攘攘的街市,在人流涌动的地铁,在豪华的写字楼,在高楼林立的金融区,那些服饰光鲜、风度翩翩的男男女女,他们之中该有多少人,是踏着“希望工程”铺设的红地毯走来的!但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南疆的村寨,北国的林区,边远的山乡,偏僻的海边,至今还有一些孩子在艰难地走着自己的求学之路。今天,我讲三个故事,每个故事中都有一个叫“小芳”的女孩,她们都想读书,但读得都很不易……

●第一个故事●

瞎子点灯亮堂堂

有个姑娘叫小芳,是全村唯一的初中生。小芳家有个邻居,姓麻,孤身一人,还是个瞎子,是村里的“五保户”。

这一年,偏僻的山村通电了,供电人员问麻瞎子安不安电灯,麻瞎子诙谐地说:“瞎子点灯白费油,再说俺也交不起电费。”大伙哈哈大笑。这时一旁的小芳说:“麻叔叔家应当安装电灯,晚上,乡亲们到他家串个门帮个忙,难道摸黑不成?”村主任说:“对呀,他的那点电费由村委会支付吧。”麻瞎子兴奋地说:“麻瞎子点灯,盼望光明,好,社会主义好。”

麻瞎子家安了电灯几个月,确实没亮过几次,那点电费村委会就给垫付了。

可又过了一段日子,有人反映,说是麻瞎子家夜夜电灯亮晃晃的,而且一亮就是半夜。村主任不太相信,晚上,他悄悄去麻瞎子家查看,远远看到麻瞎子家黑黢黢的,走近一看,只见窗户被严严实实地遮挡着。村主任敲门,麻瞎子说:“主任,我已经钻被窝睡觉了。”村主任瞅瞅黑糊糊的土坯屋,又转身走了。

可村民还是接二连三地反映,说麻瞎子家半夜还开着电灯,虽然窗口堵得严严实实,可瞒不了精明的村民。村主任莫名其妙:瞎子点灯干什么?

当天晚上,村主任偷偷隐蔽在麻瞎子家门前的一堆柴草边,不一会,就看见一个黑影朝这儿急急走来,村主任定睛一看,这不是小芳吗?只见她悄悄溜进麻瞎子家,然后将门落闩,并将窗户堵得严严实实。村主任百思不解:这么晚了,小芳到麻瞎子家干什么?

村主任一直等到半夜,才见小芳从麻瞎子家溜出来,一溜小跑来到自家门口,她母亲准时给她开了门……

“这里边一定有问题!”村主任没有惊动其他人,也没有询问小芳的父母,他决定晚上再探个究竟。

到了夜里,村主任早早隐藏在柴草中,静静观察动静。一会儿,小芳出现了,照样脚步匆匆,照旧推开麻瞎子的房门,落闩、堵窗,然后一切归于平静……

村主任从柴草中一跃而出,来到麻瞎子门前敲门,只听麻瞎子在屋内说:“村主任,我钻被窝睡觉啦,有事明天说吧。”村主任扯着嗓门嚷道:“你给我开门!我现在就有急事要说!”

敲门声和叫喊声引来了周围的乡亲们,他们也想看看麻瞎子搞的是什么鬼名堂。

麻瞎子无奈,只得乖乖开了门。灯光下,麻瞎子在剥玉米棒子,这是他主动向村里要来的“公务活”;另一边,小芳一面看书一面也在剥玉米棒子……

小芳见纸里包不住火,羞答答地走到村主任面前,说:“主任,我就要报考中专学校了,我想好好复习功课,可家里为我上学欠了8000元的债,家里实在点不起电灯,白天我还要帮家里干活,只有晚上来麻叔叔家复习功课,可我没有白用村里的电,我一边看书一边剥玉米……”

乡亲们眼圈红了,村主任声音哽咽着说:“小芳,你努力学习吧,一心不能二用,你不要剥玉米了,专心看书……不要担心,这里的电费由村委会支付……”

●第二个故事●

山村里的姊妹花

在一个叫梨花沟的小村,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名字叫郭大芳和郭小芳。她们的父母一直双双在城里打工,每年只是春节才回来一趟,姐妹俩就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过。这年春节,父母回来了,还带回了两人打工赚来的一点钱,不过,令父母为难的是,家里的地要雇人种,俩女儿上学要花钱,两个老人要养活……手头这点钱根本不够啊!

年三十晚上,待俩孩子睡下后,父母到了两个老人的房里,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宿……

接下来的几天,大芳和小芳都感到父母变得格外的亲切和蔼,慈祥体贴,家务活一点不让姐妹俩碰,一有点空闲就陪着她们嬉戏玩耍,尽享着天伦之乐。她们哪里知道,父母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对她们中的某一个深深的歉疚!

三六九,往外走。初五的晚上,吃过饭,姐妹俩正要去做功课,父母叫住了她们,父亲说:“大芳,小芳,明天一早,爸妈又要去城里打工了,有件事,不得不跟你俩商量了。”父亲艰难地咳了一会,才继续说着,“咱家的钱,只够你们俩中的一个人上学,另一个,必须休学,帮着爷爷奶奶做家务活,割草放羊……”

姐妹俩呆住了,好久,大芳才说:“爸爸……我们才上小学三年级啊,你就不让我们上了?”

父母不吭一声,难堪而又痛苦地沉默着,俩孩子漂亮聪明,学习成绩拔尖,是一对人见人夸的姐妹花,如果都能上学,将来准能成才,可没那么多的钱啊,唉!

这时,小芳懂事地说:“爸爸妈妈,你们不用难过,叫谁上不叫谁上,你们二老决定吧!”

手心手背都是肉,让父母如何是好?母亲抹了抹眼泪,说:“你们俩扔硬币,要不抓阄儿……”

小芳毅然说道:“爸爸妈妈,让姐姐上吧,我休学!”

大芳喊着:“不!让妹妹上!”

父亲搂过大芳,哽咽着说:“大芳,乖女儿,你总算是个姐,得让着妹妹,疼着妹妹,你就留在家里吧!爸爸对不起你,爸爸没本事,没钱,让你小小年纪就……”

大芳伸手拭去了爸爸眼角的泪花,说:“爸爸,没事的,等你以后有了钱,咱家的日子好过了,我还能上学的。”

第二天一早,父母走了。转眼到了开学时间,小芳天天背着书包去上学,大芳则打草放羊,下地锄草,用稚嫩的肩膀帮着爷爷奶奶,一起挑起生活的重担。这种辍学现象,学校早就见怪不怪了,老师们能做的,也只能是把花名册上郭大芳的名字勾去……

小芳晓得自己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在学习上刻苦到了极点。有天下午,她发起烧来,老师不得不叫同学送她回家。谁知第二天一早,她就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教室里,班主任惊讶地说:“郭小芳,昨天你发烧这么厉害,我以为你怎么也得休息几天,怎么,病这么快就好了?”

小芳听了,脸上显出了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严肃,她说:“老师,我家的情况您也清楚,想到我的姐姐,我也病不起啊,所以,病一下子就好了。”班主任不由感慨道: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这孩子,懂事懂得让人心酸!在家里,小芳和大芳住一个房间,每天晚上,她们那个屋的灯都要亮到很晚很晚……

大芳上不起学,最愧疚的还是父母,夫妻俩起早贪黑,拼命地挣钱,很少回家,即使偶尔回去,也是来去匆匆,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这一年,小芳该考初中了。

春节到了,夫妻俩也回了家。现在,两人手头攒了一点钱,他们决定让小芳考城里的中学,让大芳继续读乡里的小学。

除夕夜,一家人吃年夜饭时,父母对大芳和小芳说了他们的打算,这时,小芳说:“爸爸,让姐姐和我一起考中学吧!”

父亲一听就傻了:“这怎么可能……”

小芳这才含泪告诉父亲:“爸爸,你知道吗?其实姐姐没有休学,这几年来,我俩每人轮流着去上一天学,谁上学的这天,谁回来后就把这天学的功课教给对方,然后第二天,另一个人再去。因为我俩长得太像了,把衣服一换,连爷爷奶奶都认不出来。赶上谁病了,谁就是姐姐,在家休息,所以,这几年,是我和姐姐一同上的学……”

父亲一听,禁不住失声哭了起来:“我的女儿啊……”妻子、爷爷、奶奶听了也都是又惊又喜,泪流满面……

几个月后,大芳和小芳双双考取了城里的一所中学……

●第三个故事●

当了一回大傻瓜

这天晚上,丁家村的村主任丁大个接到了乡长的紧急电话,丁大个一听,顿时傻了眼,事情是这样的:

几年前,祖籍丁家村的一位老华侨,捐资为村里建造了一所小学。谁知三层的教学楼盖好后,丁大个动了歪心思,将小楼改变了用途,当成了村里的办公楼,学生们只好依旧在那几排破旧的平房里上学。现在乡长通知:丁老先生在女儿陪同下,要回村看看。丁大个一听害怕了:倘若真相败露,丁老先生向县里、市里一反映,自己这顶乌纱帽还保得了?想到这些,他不敢隐瞒,在电话中如实向乡长作了汇报,可怜巴巴地说:“这咋整?”

乡长一听火了,吼道:“还他娘的能咋整?赶紧把小学和村里的办公地点换过来,明儿天一亮就立马行动!我告诉你丁大个,你先给我把这事应付过去,等完事后我再跟你算账,你小子简直是胆大包天!”说罢,乡长“砰”地扣了电话。

丁大个哪敢怠慢,次日天蒙蒙亮,他就爬起来,组织村上的干部、村民、学校的师生,开始了蚂蚁大搬家,把村东头办公楼里的东西往村西头小学里搬,又把村西头小学里的东西往村东头办公楼里搬,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麻烦,不仅东西要搬,还要换牌子、钉门牌、挂黑板、更换张贴画、重新刷标语……从早忙到晚,总算大体搬好,这时,接到正式通知:丁老先生明天上午到。

第二天是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上午九点多,丁老先生一行,在村头下了车,缓缓往村里走。老先生少小离家,一直忘不了的就是故乡的煎饼卷大葱蘸大酱。得知他好这一口,丁大个安排一个叫丁大嫂的,在家门口支了鏊子摊煎饼,客人们的午饭,就在她家吃。

丁大嫂有个女儿叫丁小芳,上小学四年级。因为丁老先生的午饭要在她家吃,头天晚上丁大个专门“教导”了母女俩半天,叮嘱她们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一句不许说,谁要是说漏了嘴,完事后给她好看,气得丁小芳直冲他翻白眼。

丁老先生听了介绍,非常高兴,路过煎饼摊子时,他亲热地向丁大嫂打招呼,寒暄着:“真是太麻烦你了,你女儿呢?等会我们从学校回来,带上你女儿一块回来。”丁大嫂扬手一指,说:“到学校上学去了……您老别客气,一点家常饭,没什么麻烦的。”

丁老先生他们来到学校,做课间操时,向师生赠送了文具、教具,又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旁听了一堂课。转眼放学时间到了,老师们找来了丁小芳,丁老先生拉着小芳的手,一路上说说笑笑,去她家吃煎饼卷大葱蘸大酱……

丁大个和几个村干部一直高度紧张,生怕有人说漏了嘴,他们分工合作,各盯各的人,一刻也不敢让丁老先生他们脱离开自己的视线。午饭后,丁老先生又提出去看一下村里办公的地方。他们来到村西头那几排破落的平房,那些房子实在是太破旧了,阴冷潮湿不说,有的房顶都有大窟窿了,站在屋里一仰头,竟然能看到天;还有十多扇窗没玻璃了,蒙着塑料布,大白天屋里也得开着灯才能看清。

丁老先生的眼眶有些湿润了,他激动地自言自语着:“这里的条件比我想象的还差啊……”

丁大个厚着脸皮说道:“这就是我们办公的地方!只要孩子们能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村干部再苦再难也不怕,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嘛!”

丁老先生听了,当场叫女儿拿出支票簿,不由分说提笔就开了一张支票,递到丁大个手中,说:“我也没什么好讲的了!这点钱,你们拿着盖座办公楼吧。在这样的房子里办公,身体受不了啊!”

丁大个立即带头喊起了口号:“感谢丁老先生疏财好义、造福桑梓!”现场立时掌声一片……

第二天黄昏时分,丁老先生和女儿搭乘国际航班离开了这个城市,在航班上,丁老先生的女儿犹豫着:有句话,她不知该不该对父亲讲—昨天一进村,她就看出丁家村的那几个干部在玩猫腻:那个摊煎饼的丁大嫂,说她女儿丁小芳上学去了,扬手指的是村西头,但村干部们却把他们带到了村东头……难道丁大嫂连村小学在村西还是村东都不知道?但是,她看着父亲苍老、疲惫的容颜,便决定不讲了:父亲已经是快七十岁的人了,这辈子都不一定再有机会回故乡了,不要败坏他的心境了,就让他留下一个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吧……

与此同时,躺在座位上闭目养神的丁老先生,也有一句话想对女儿讲:昨天中午,他拉着丁小芳的手去她家时,丁小芳偷偷往他手心里塞了张纸条,他借午休打盹的工夫,匆匆读了,纸条上写的是—“爷爷:您上当了!我们是昨天才从村西头的平房,搬进村东头的小楼里的……”下午,实地察看了村西头的平房后,他之所以又主动捐出一笔钱,实在是害怕他走后,孩子们再被迫搬回那破落的平房……

思前想后,丁老先生决定不讲了—只要丁小芳那些孩子们,能在宽敞、温暖、明亮的小楼里上课,他当一回傻瓜,又有什么要紧呢?

“瞎子点灯亮堂堂”作者:宁书科;“山村里的姊妹花”作者:常山;“当了一回大傻瓜”作者:李元奎。

下期话题:守望这一份亲情

分类:百姓话题 期刊:《故事会》2006年13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