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非洲东南部内陆国家,1980年独立并建立国家。2004年和2006年,中国曾分两次向津巴布韦出售12架某型号飞机。2016年,所有飞机均进入十年首次翻修期。2018年3月,津方要求:停飞已久的这一型号飞机将作为唯一的喷气式教练机,在4月18日的津巴布韦独立日庆典上进行飞行表演。于是中方迅速成立该型号飞机恢复保障组,赴奎鲁空军基地开展复飞工作,其中包含中航技的项目经理和9名航空工业洪都公司的专家。
突发事件
2018年3月30日,这是复活节第一天,虽然是假期,但因飞行表演临近,现场工作人员都不曾有一丝懈怠。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中方人员返回住所,准备吃晚饭,可等了20分钟,还不见专家组的刘伟(化名)出现,直觉告诉大家,情况似乎有点不对……
众人赶紧跑去刘伟的房间,推开虚掩的房门,大家顿时惊呆了:刘伟正瘫在床上,大口喘着粗气,虽然意识清楚,但无法说话。看到这一幕,大伙儿都慌了神……
此时,中航技驻津巴布韦代表廖寻和驻守基地的项目经理叶斌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他们急忙呼叫救护车,并按照海外突发事件处理流程,立即向基地、国内和使馆汇报……叶斌脑子里不断地闪现着这几个词语:冷静、迅速、稳妥。19时20分,救护车和基地司令到达现场,大伙儿火速将刘伟送往基地医院。医生初步诊断为脑出血,立刻给他打了止血针,众人这才松了口气。
叶斌却一点也不轻松,他知道,基地医院仅有基础医疗设施,而刘伟的病绝对不是测测血压、打打针就能解决的。他找医生沟通了刘伟的病情,然后找到基地司令,向他说出一个决定:在刘伟脑出血停止且病情稳定时,连夜送他去首都哈拉雷救治。叶斌原以为这事会有难度,没想到基地司令即刻就同意了。紧接着他说,奎鲁距哈拉雷有320多公里,夜间公路没有路灯,十分危险,建议等天亮再启程。
叶斌听了心里一“咯噔”,眼下正是救治的黄金时间,这黄金时间很快就会错过,他态度坚决地说:“今晚一定要送刘伟去首都,哪怕自费租用急诊医院的直升机!”在叶斌的坚持下,基地司令被说服了,他当着叶斌的面拨打了几通电话。撂下电话,他说:“现在哈拉雷仅有一架CASA-212能够飞行,上级同意我们用来执行这次突发任务,飞行员正在休假,但我们已经通知他立刻赶往基地,还有一个坏消息……”叶斌眉头一紧,基地司令继续说道:“哈拉雷正在下暴雨,飞机一时无法起飞,但我们会一直关注天气。”叶斌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他握着基地司令的手,一再感谢。基地司令说:“你做了你该做的,这些是我该做的。”
危情时刻
到了23时20分,哈拉雷传来消息,雨量见小,空军决定马上起飞!在这之前的几个小时里,现场没有闲着等待,众人将刘伟从基地医院转移到奎鲁市内最好的一家医院。经检查,出血已停止,身体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只待专机到来。
0时40分,飞机抵达奎鲁,接上病人立即返航。不到一个小时,飞机安全抵达哈拉雷,众人立刻将病人转往津巴布韦最好的私立医院救治。
3月31日3时15分,入院检查;4时52分,CT检查后确诊为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出血已停止,身体各项指标正常。至此,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叶斌和廖寻低头看了看,不知是被汗水还是雨水浸透的衣服,已经被体温“烘”干了。
在这段时间里,中方工作人员以最快的反应速度,尽最大的努力,取得了津方空军最大支持,协调了多地医疗单位最高规格的医疗资源,为病人提供了最快、最稳妥的医疗保障,争取了最佳的救治时间,在这个雨夜,在离家万里的非洲大陆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彻底赢了这场与死神的赛跑!
发病以来,刘伟的意识一直清醒,但从他的神情看得出,他的内心也在“发病”。此时,国内决定由一名航空工业洪都公司的代表同刘伟的妻子一起赴津陪护。国内外合作联动,为两人加急办理护照和签证,平时要十个工作日,这次仅用两天就出签了。
4月12日,中航技指派有多次带团出国经验的孙骥超陪同刘伟的妻子先行抵津。夫妻俩一见面便紧紧相拥,眼泪在刘伟眼中打转,可以想象,孤身一人离家万里,又不幸发病,是多么渴望亲人的陪伴啊!
然而,病房中的阴郁并没完全消散。孙骥超很细心,他几日接触下来发现,刘伟妻子的情绪变化无常,总是六神无主的。在聊天中得知,刘伟的妻子无业在家,他们上有老人,下有三岁的孩子,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刘伟倒了,这个家的天也塌了。此时,孙骥超意识到患者不仅需要物理治疗,心灵上的慰藉也非常重要,他一方面安排当地最好的康复治疗,为刘伟建立恢复健康的信心;另一方面,设身处地地同洪都公司协商后续解决办法,尽力为这个家庭争取更好的结果。他对刘伟的照顾也无微不至,辅助肢体康复训练,绑尿袋,甚至是搀着刘伟上厕所。除此之外,他還不断鼓励刘伟的妻子,按照医生的指导,教她一起训练刘伟说话。刘伟的妻子看在眼里,在后来的往来书信中说,那段时间里,中航技人,像家人一样。
见证奇迹
为了让刘伟接受更好的康复治疗,国内决定安排他回国,但需要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洲际飞行,病人尚在恢复期,不能自理,全程需要轮椅,又不许自带,航空公司要求提供病人身体情况、疾病信息、医生证明等大量材料。廖寻同孙骥超开始“两班倒”,一人帮助照顾病人,另一人跑航空公司、跑机场,交替休息,最终获准于4月24日安排病人坐商务舱回国。
事后,孙骥超这样回忆:“从医院到航站楼,从停车场到安检口,从登机口到停机坪上飞机,下飞机到停机坪进航站楼,对正常人来说很轻松,但对运送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脑出血患者的我们来说,十分困难,加上当地残疾人保障体系落后,使用轮椅甚至也是‘奢侈的,有时有,有时没有,俨然是一场与轮椅的斗争。航班还要在埃塞俄比亚转机,全套重来一遍,‘斗争迅速升级为一场与轮椅的车轮战!但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赢了!”
廖寻回忆说:“这是一场与落后医疗条件的斗争!”
4月25日深夜,一行人抵达北京,前往航空总医院。几天的药物治疗无果,医生建议再观察三天,不行就手术。刘伟的家属再次陷入茫然之中,而孙骥超并没放弃,那几天,过往的人总会看到这样一幕:两个男人互相搀扶着,一遍遍地往返于医院走廊。就在观察期内的第二个晚上,奇迹发生了,刘伟第一次可以自己扶着墙走路了!
5月9日,这是发病的第39天,这天,刘伟出院返回南昌。6月20日,他已经能缓慢地走路了!
这场持续近40天,牵动两国、多家单位及个人的危情援救,终于从灾难变成奇迹。这次万里大援救,让人们看到了中航技人在海外应急处置上的专业和团队成员的职业操守;看到了航空人在海外的亲密无间和患难与共;看到了充满人性光辉的大爱精神。这是一个团队的胜利,更是生命的胜利……
(发稿编辑:姚自豪)
分类:央企故事 作者:航空工业中航技 期刊:《故事会》2021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