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啄木鸟 > 啄木鸟1984年2期 > 〖评论〗话说《关东传奇》

〖评论〗话说《关东传奇》

分类:啄木鸟 更新时间:2022-09-22 23:03:36

《关东传奇》,是杨大群的新著长篇历史小说。全书近七十万字,初版约三十万册,从目前一般长篇小说的销行情况来看,这本书的印数是较大的。可见,群众对这本传奇式的历史小说是比较欢迎的。

一传奇与现实

杨大群的新著长篇,是以传奇性的故事情节来敷衍成篇的一部小说。

群众喜欢传奇,常常是因为它包含着许多神异、奇特而有趣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而引人入胜的缘故。《关东传奇》首先抓住了这个特点。它叙写了本世纪一、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九一八事变”前夕我国东北的风云变幻,描述了巨流城草头屯闯关东的李、沈、于三家的离合悲欢,常以传奇性的故事情节取胜。

小说集中反映了“东北王”张作霖统治下及其被害后一、二十年间的社会历史面貌。在这个总的历史背景之下,本书着重表现了四个方面的生活和斗争:第一,是草头屯李、沈、于三户贫苦人家与地主豪绅彭三蝎子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第二,是郭松龄、马得标的倒戈反奉与张作霖的武装冲突:第三,是张作霖控制北洋军阀政府,任安国军总司令及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与直系军阀、蒋介石集团、日本侵略军的勾心斗角与矛盾斗争,直至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张学良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改旗易帜的情况;第四,是我党在东北地区开展工作,中央派遣刘少奇同志到东北各省的地下斗争。

在种种曲折复杂的情节铺排中,小说各部分都不乏传奇色彩的动人故事。比如,沈建华的出生及其母亲的被害,于国英的唱戏及与匣话三婶的成亲,胡子大柳字的神出鬼没与行侠作义,彭三蝎子修建大院与李木匠的家破人亡,沈建华告状、蹲监以及结婚的奇特遭遇,魏三娘的女扮男装及演练时的胜过须眉,霍铁北于乱军中护送马得标、魏三娘逃离险境,孙传芳的闯入秘密会议与张作霖的出任安国军总司令,刘尚清的秘密传信与张学良的忍痛杀人,马大爷七十寿辰下矿井及把孙大柜等魔鬼引入地狱,彭三蝎子的出殡与地下党巧迎中央代表等等。这些故事情节的起伏迭宕,巧妙展开,颇多新鲜诱人、出奇制胜之处,使人读来充满情趣,不忍释卷。

我认为,这些生动诱人的艺术描写,与作家对这些人和事的深入了解,并且注入了自己的鲜明爱憎和诚挚感情是有直接关系的。因此,作家在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时,注意采撷动人情怀的具体情节和细节,将传奇故事的趣味性与艺术描绘的生动性密切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新奇而又现实、曲折而不失真的艺术氛围,使《关东传奇》这一部大书增强了可读性,吸引着人一口气读下去。

当然,传奇的情节性和趣味性,如果只是建立在离奇曲折、神异古怪地编纂故事,脱离现实、脱离社会的“机关布景”或奇巧布置,那就会越“传”越“奇”,以至成为虚妄、奇诡的虚幻情节或“神话”故事。

《关东传奇》胜于同类题材其他一些小说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精细地勾勒社会历史的生动图景,缜密地描绘辽河两岸的风物人情,使读者如置身于当年那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动乱时代,一件一件凄惨、悲愤的事情皆似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你看,沈建华和银妞正在积极筹办婚事,突然冒出一位大柳字的女胡子对他的一见钟情;沈建华和银妞已正式举行合卺之礼,柳叶青却强行闯入宣布父命,将其妹柳叶兰许配沈建华为妻……这种描写,其传奇色彩是够浓烈、够突出的。但是,更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小说那么真实地表现出沈德老人的惊恐得病、由忧转喜的复杂内心矛盾,银妞由新娘无奈变成建华妹妹的事出意外,由愁闷转而体贴并劝导建华,表现出多么淳厚、善良的性格;并且,同样那么精细地描述了沈、柳婚礼的种种民情风俗,以及对柳叶兰与沈建华的新婚之夜那么入情入理的描写;同时,作家的笔墨没有忘记对银妞的内心变化到行动细节的真实、贴切的深情描绘,也没有忘记对八闺女的心灵反应及泼辣、爽快性格的生动刻画……这些生动有趣的艺术情节,既富有浪漫色彩的不同寻常的传奇性的情趣,又具有对社会生活和真实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与思想性格的现实性的描绘,既能够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够不断地拨动人们的热烈情怀,使人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和心灵的陶冶。

你再看看,在兵荒马乱之中,倒戈反奉失败之后,霍铁北单身返家看望多年不见的妈妈那一节艺术描写:一家人的震惊和欣喜,老妈妈垂危时的悲喜交集与慈母深情,粗犷而率直的霍铁北爆发出强烈的亲子之爱,豪爽而侠义的魏三娘跟踪而来,含泪呼唤“妈妈”的情景……这是多么逼真,多么动人!特别是霍铁北当母亲去世、又不得不立刻离去的时候,对空鸣枪致哀的细节,更是多么贴切地刻画了这个人物勇武、豪放的性格,多么强烈地渲染出当时那种悲恸、豪状的氛围!

所以,我认为,《关东传奇》的成功,在这一方面是较突出的。正是因为作品中有众多忠于现实生活的真实的情节安排和对于许多具体情境的精彩的细节描写,使这部传奇性的长篇小说产生了表现广阔历史生活的真实感,增强了作品的丰富社会内容的现实性。

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也许是由于作家自小熟悉家乡辽河一带的风土人情,也许是由于作家对笔下描述的社会历史事件怀着满腔热情,也许是由于作家注意搜集民间传说故事并且与各种历史资料紧密揉合……总之,社会历史生活给予了作家丰富的现实土壤,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着作家对客观历史事实的正确观察和分析,从而激发出作家的创作激情,引导着作家对传奇艺术的探索。我认为,这是《关东传奇》将传奇与现实结合,将离奇的情节与现实的描绘结合,使传奇性的故事富有较丰富的内容、较强烈的现实意义,从而才获得成功的客观条件和重要因素。

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我觉得,小说的前两部分生活内容(即李、沈、于三家的种种遭遇与郭松龄的倒戈反奉)比之于后两部分生活内容(即“东北王”张作霖的由盛而衰与刘少奇同志到东北三省的地下斗争),显得更加丰富而扎实,更富有传奇色彩,也更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和思想艺术价值。后两部分,虽然也有不少精彩的篇章和精细的描述,但是,相比之下,则显得内容单薄一些,艺术粗疏一些,特别是最后一部分,可能是资料不足,或者作家不够熟悉,或者思想上有某种束缚,总使人感到手脚放得不开,笔墨不如前面那样挥洒自如,写表面的事件及其发展过程较多,而精心地安排情节和描写细节,着力刻画人物和突出性格,却显露诸多不足,实在是使人深感遗憾的。

二小说与历史

《关东传奇》又是反映我国东北现代历史初期一个阶段社会动荡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在描绘大辽河沿岸人民的斗争,铺叙“东北王”张作霖与各帝国主义及军阀势力之间的角逐,揭露日本侵略军的阴谋诡计和狂妄野心,展现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残酷压榨和百般欺凌,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光辉业绩等方面,都反映出了相当的历史真实,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这无疑是《关东传奇》取得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从小说艺术与历史现实的关系来说,这部历史小说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于以现代历史生活的真实事件和真实人物进入小说艺术创作的问题。比如,本书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及军阀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和张宗昌、孙传芳等等真实人物作为对象,对这些人物的历史面貌作了形象的刻画和生动的反映,对于作品历史真实感的增强,较充分地表现历史生活的实际状况,表现历史斗争的错综复杂与尖锐激烈,对于人们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等等,都是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的。但,应当引起人们重视的是,这种艺术描写,必须严格地尊重历史事实,依据历史资料,符合历史客观实际。而这在一定的情况下,有时会影响甚至束缚作家的手脚,不能充分施展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的能力,从而使作品中的某些艺术情节显得浅淡而单薄,对于人物和事件的刻画与描写,缺乏一定的力度和深度。在《关东传奇》中,关于刘少奇同志在东北的地下斗争,比之于前面几部分的艺术描写,其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就较明显地受到了相当的影响,因而,总使人感到作家未能有力地发挥出自己全部的艺术才智,显得有些局促,写事件的外表形象和发展进程较多,而深入人物性格的内核进行深刻的揭示和入木三分的刻画较少。因此,作品艺术描写上较表面化和一般化的笔墨便暴露在读者的面前,大大削弱了小说的社会教育作用和艺术感染能力。这种弱点与不足,与作家对历史的熟悉与了解,对生活的认识与开掘,显然都是具有直接关系的。

关于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与艺术上的虚构情节的融合问题。《关东传奇》创作的主要意图,开始似乎是以李、沈、于三家的虚构情节为主线,但写作的结果形成了目前这种虚实参半的局面,一半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和真实人物,一半是作家根据生活体验虚构的情节。应该说,《关东传奇》就长篇历史小说创作领域在这一方面所进行的新的尝试,是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取得了相当的成功的。但是,由于作家创作主要意图的变化,艺术的中心逐渐变得不够突出,出现了某种艺术上的“喧宾夺主”,甚至使原来未能很好酝酿成熟的情节占据了过多的篇幅,使本来作家生活较熟悉、构思较充分的李、沈、于三家的悲欢离合的情节降到次要的、附属的地位(尤以本书后半部分较为显著),从而使小说的某些艺术描写出现了一些夹生的现象和不协调的情况。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可以避免和克服的。如果将真实事件与虚构情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之互相协调一致,水乳交融,也是可能取得成功的。是否可以这样设想:如果李沈、于三家的虚构故事,放在这样的广阔背景之下,即在帝国主义与军阀的矛盾和争夺,军阀之间的连年混战和勾心斗角,人民群众的一些自发反抗与行侠作义,中国共产党人在各界人民中间开展的地下斗争等等历史背景之下,作为一个集中的主线来铺展故事情节,那是很有可能写成既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又是艺术上比较完整而真实感人的篇章。假设换一种方式,或者以刘少奇同志在东北领导我党的地下斗争为主线,或者以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盛衰荣辱为中心,即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要环节,然后加进一些艺术虚构的情节,使之枝叶繁茂,生动感人,那也是可能写出一部动人的大书的。无论哪种情况,其关键在于:必须将人们熟知的真实事件与艺术的虚构故事有机地糅合起来,融为一体,统一在某个具体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使艺术的具体描写如生活一般真实可信,栩栩如生。因为,现代历史中那些著名人物和事件,距离我们今天的生活很近,大都为人们所了解和熟悉。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就给作家的艺术虚构和巧妙构思带来较大的困难。如果真实的人物、事件与虚构的故事情节融合得不好,安排不得当,就可能在艺术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纰漏和毛病。《关东传奇》由于将四五个方面的人物和事件平列地铺开,堆砌在一起,使艺术的中心不够突出,故事情节显的拖沓,拉得过长(近七十万字),缺乏高度得集中和凝炼,小说在这一方面是有明显的缺陷与弱点的,对这部小说的思想和艺术也是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和减弱的。

尽管这样,《关东传奇》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社会作用和现实意义也是不应忽视和低估的。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背景的广阔,规模的宏伟,场景的壮观,情节的丰富,使读者能够从娓娓有致的曲折故事中增长历史知识,提高对旧时代旧中国的理解与认识,接受一堂活生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从丰富多样的艺术欣赏中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忱,增强人们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斗争勇气和坚强信心;在当前,从现代历史的真实故事里还可以增加人们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功绩的正确了解和切身体会,进一步珍重和热爱今天社会主义的美好现实,促进四化建设,鼓舞人民为实现崇高的革命理想而斗争……象《关东传奇》这样的作品,常常是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的。

三人物与故事

《关东传奇》还是描绘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故事情节的一部长篇小说。

以众多的人物活动曲演出多采的情节故事,又以丰富的情节故事展现出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与故事是相依为命、相辅相成的。

首先是塑造了一组普通人的艺术形象。比如,沈建华和他的父亲沈德,银妞和柳叶兰,八闺女和童养大娘,李顺兴和记丑娘,马大爷和他的女儿,于国英和匣话婶等等。从作品中可以强烈地感到:这类人物,是作家生活底子较厚,充清深挚感情,酝酿比较成熟,在艺术上又着力加以刻画的。因此,在这类人物中,性格大多比较独特,比较鲜明,比较突出,其中不乏具有相当典型意义和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比如沈德老人,他的淳朴、憨厚、本分而坚韧的性格,对人的真挚情谊和赤诚之心,时时撞击着人们的灵魂,激动着人们的感情。这是散发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具有着大辽河的乡土特色的人物形象。又如,八闺女的性格是够独特、够鲜明的。她生活在特殊的环境里,是有过特殊的遭遇,身上具有特殊的个性,往往作出特殊行为的一个人物。但是,她特殊却十分可信,常常使人在感到意外中仍赞赏着她的美德,在她行为的怪异里又往往触动着人们深沉的思绪。小说对她使用的笔墨不多,但她的形象却活现在我们的眼前。再如银妞和柳叶兰。她们都是淳朴、善良的女性,也都给了人很深的印象。但是,两人出身迥然不同:一个是忠厚、朴实的老木匠的孤女,一个是当地出名的胡子大柳字的二姑娘;两人的遭遇显然各异:银妞是枯树枝上的一个苦果,全家遭遇不幸,她一心寄托在未来的丈夫沈建华身上,正在举行婚礼的时候,自己的心上人却被迫成了大柳字的女婿;柳叶兰是胡子之女,但从外表到心性都是那样柔顺、贤淑、和美,而又执著、坚韧和朴实。两位女性各有奇特遭遇和独特个性,最后又能和睦相处,相依为命,这种艺术处理是很出人意外的,但又是合乎情理的,既富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又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景。读后使人感到:胡子的闺女与贫家姑娘本是同根生长、同样命运的人,他们的心灵自然是相通的。这一组人物,在作家的笔下是最厚实、最有血肉、最富于个性的,在艺术上颇有独到之处,也是最能激荡人的胸怀、感染人的情绪的。

其次是塑造了一组地方军阀的历史人物。诸如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张作相、杨宇霆等等。对这些人物,作品大多选取了各自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描写。如果说,小说对其中较多的人物只勾勒出一个简单的轮廓的话,那么,对大军阀张作霖晚期的野心与权术、张狂与凶残,却作了较为出色的描绘,较为全面的总结。同时,对少帅张学良成长时期的果断、才智、正义与爱国,也展开了较为有力的刻画。对也属于这个营垒中的人物,后来倒戈反奉的郭松龄夫妇,特别是对马得标旅长及其夫人魏三娘和副官霍铁北的独特性格,小说更写得血肉丰满,有声有色。在这一组人物形象中,这几个人物是特别值得重视和研究的。作品对他们使用的笔墨并不多,但却抓住了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或独特的性格表现,把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斗争环境中,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内心矛盾和独特的行为表现,从而使其艺术形象性格突出,生动传神,故事情节也趣味横生,引人入胜。与这种成功经验相比较,我们不无遗憾地感到:作品中某些情节繁多、过程很长、篇幅很大的艺术描写,其人物却只能给人一个简单的轮廓或大概的影子,这不能不是艺术构思不够精熟、创作主旨不够突出所造成的。

还有,是关于我党地下工作者的一组形象。从赵之启(即刘少奇同志)到尚清源、殷师傅、曾顺、杨靖宇等等,虽然前后花了不少笔墨,也有某些生动的情节,但是,就人物的艺术形象来说,大多是缺乏血肉和生动性格的。从朴实农民逐渐走上革命道路的,如于国英、沈建华、李顺兴,小说前一半的艺术描写显然比后一半要生动、形象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给人的印象要深刻得多。于国英唱蹦蹦戏、与匣话三婶的结合、克己助人、支持沈建华的上学等等,尽管笔墨不多,却相当动人,然而,后来他领导船工们的斗争,接送刘少奇同志等重任,给人的印象却淡薄得多。沈建华是小说中一位主要的、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书中对他的艺术描写,一接触他家乡的生活和亲人,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性格、生机勃勃的人物,但当一离开他的乡土及其周围的环境和人物,他的形象立刻就变得苍白无力;在党所领导的地下斗争中,比之于前面所说的那些情节。他在东北三省办了不少大事,也有不少出头露面的地方,但是,他仿佛变成了作家手中的一个卒子,不过是在被随意驱遣而已。作品对李顺兴的木匠生涯及家遭惨祸,使人读来动情堕泪,后面对他到抚顺煤矿后思想性格的发展,对矿工生活的描写,也较多生动诱人的地方,但是,一写他做党的地下工作就显得不那么真实自然和可信,或者有些平淡(与奉天地下党的接头,他以党员身分的一些活动等),或者表现生硬(他与马大爷的女儿做了好几年时间的假夫妻),或者有点草率甚至前后矛盾(他找到多年分离、时刻思念的结发妻子记丑娘而又匆忙分手)。至于刘少奇同志作为我党中央代表到东北,是去开展地下斗争,他却与巨商大贾们公开聚会,而且在大庭广众之中大露头角,这与书中对少奇同志去东北的任务似相抵牾;与此相对照,少奇同志在东北的工作卓有成绩,然而当他离开时,敌特机关连他是男是女还没有搞清楚……凡此等等,都大大削弱了作品的艺术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尽管我们并不熟悉作家创作这部小说的具体情况,但从小说的各种艺术描写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家对我党地下斗争生活及有关资料掌握和分析不是很充足、很有力的,而对普通农民、煤矿工人的生活则比较了解和熟悉。在艺术表现上,作家了解和熟悉的事件,可以写的如生活一般丰富多采,可以有力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笔走游龙,挥洒自如,颇多传神之处;作家不大了解和熟悉的,则只好根据某些材料或传说,写事件,拉过程,不可能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至于笔下生涩、捉襟见肘者,亦是常见。

据说,作者杨大群的《关东传奇》仅是描写东北风云的三部作品中的第一部,第二部已经写好,第三部正在执笔。我们相信,作家在《关东传奇》出版以后,一定会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把后两部作品写得更好。

分类:评论 作者:胡德培 期刊:《啄木鸟》1984年2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