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是个好小伙,可近来却倒霉
透了。他先失业后失恋,接着又被房东无情地赶出门,成了一个流浪汉。
这天,杰克灰心丧气地走在大街上,一不留神,被一颗光滑的石头绊了一跤。“人倒霉时连石头都要欺负他!”杰克气得想要飞起一脚,踢开石头。可刚抬脚,又停了下来。他上前捡起石头握在手中,感觉凉凉的。他嘴里嘀咕着:“伙计,让我跟你学习学习吧,从现在开始,我要做一个冷酷的坏人。”说着便把石头装进了衣袋。
这时,杰克看到一个衣着时髦的女郎突然昏倒在大街上,手里的糖果散落了一地。杰克本能地奔过去,只见那女郎脸色发紫,双手掐着自己的喉咙,却喘不过气来,杰克明白是糖果卡住了女郎的喉咙。杰克想送她去医院,可他一摸到衣袋里的石头,马上就暗骂自己:杰克呀,杰克,你不是要做个冷酷的坏人吗?既然是坏人,你现在要做的就不是送她去医院,而是趁机抢她的东西。
这么一想,杰克便上下打量女郎,只见她脖子上挂着一颗漂亮的绿宝石,那绿宝石应该价值不菲。于是,他就上前使劲拽女郎脖子上的宝石项链。
杰克终于扯断了项链,拿到了宝石。而昏迷过去的女郎也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她摸了摸自己的喉咙,说:“噢,上帝,那块糖终于下去了。”可当她再向脖子下面摸时,突然惊叫起来:“我的宝石呢?”
女郎扭头看到杰克和他手里的宝石,马上明白了,忙感谢道:“先生,一定是你将项链弄断,救我了一命。上帝保佑你!我的宝石……”
杰克一听,只得把绿宝石递过去,女郎却笑着说:“好心的先生,这宝石虽然价值不菲,但毕竟没有我的性命重要,您救了我,我就把它送您留作纪念吧。”
杰克拿着女郎送给他的宝石,哭笑不得:自己明明要做个落井下石的人,不料却成了“好心的先生”,还因此得到了报酬。看来,上帝处处都和自己作对,想做个坏人都做不成。
恰好这时,一个老乞丐端了一个破碗走来向杰克乞讨。杰克在心里默念着自己要做一个坏人的决心,于是,他咬咬牙,快速从口袋里摸出那颗石头,对老乞丐冷笑着说:“好,我给你一颗美丽的宝石。”说完,将手里的石头往老人的碗里砸去。
只听“啪嗒”一声脆响,石头落入碗中。老乞丐一愣,转而抓住杰克的手激动地说:“感谢上帝,我终于找到了一位有爱心的年轻人!”
杰克这才看清,原来自己一时粗心,竟将刚才女郎给自己的绿宝石丢进了老乞丐的碗中。他正要挣脱老乞丐脏兮兮的手,却听那老乞丐严肃地说:“年轻人,你愿意继承一位垂暮老人的事业吗?”
杰克大惑不解:“你的事业?你是指要我跟着你乞讨吗?”
老人爽朗一笑说:“当然不是。其实,我是个拥有过亿家产的商人,可不幸的是,我的子女为了争夺这些财产,明争暗斗,让我伤透了心。所以我在上帝面前发誓,要把财产送给一个真正有爱心的年轻人,为此,我才化装成乞丐。我等了三年,终于等到了你。所以,我希望你继承我的财产和事业。”
杰克早已听得目瞪口呆,这事如果发生在几小时之前,他肯定开心不已,可现在,他已经打算要做坏人了,如果接受了老人的请求,那就是做好事了呀。
他觉得自己很有必要解释清楚,便告诉老人说:“我是一个坏人。”
老人摇摇头,说:“坏人从来不会承认自己是坏人。小伙子,你骗不了我的。”
杰克着急了,看来光说是不行了,现在唯一能证明自己是坏人的,就是做一件足够坏的事情让这老头看看。
正巧,旁边过来一个快乐的小男孩,一边唱歌,一边踢着自己新买的足球。杰克心里一动,上前一步,一把推开小男孩,抢过他的足球,说:“让我来踢一踢你的球。”说着就飞起一脚把球踢了出去。
只见足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就“砰”的一声,砸碎了一块玻璃,冲进旁边一家珠宝行。
小男孩见足球被踢飞了,伤心地大哭起来,一边抹眼泪,一边呜呜地说:“你是个坏蛋,你是个坏蛋……”
老人也愣住了,嘴里喃喃地说:“你怎么能做这种事情呢?这种坏事,不是一位热心肠的年轻人应该做的呀。”
听着小男孩的哭声,看着老人失望的眼神,杰克有一种发泄后的快感,可同时又感觉很痛苦。善良和邪恶在心灵深处交锋—善良说:悔改吧,可怜的杰克,再也不要让相信你的人失望了;邪恶说:做得很好,杰克。你马上就有资格成为一个真正的坏人了!
杰克一伸手,又摸到了兜里的那颗冷冰冰的石头,于是他咬咬牙,故意装出冷酷的模样,对老人说:“你看见了,老头,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蛋!”说罢,转身就要走。
这时,从珠宝行里飞快地跑来几个保安,将杰克围了起来。杰克见状,明白是刚才自己那一脚闯祸了。
果然,过了一会儿,一个穿西装打领带的中年人拿着那个砸碎玻璃的足球,走过来问:“先生,刚才是你踢的球吗?”
杰克点点头,然后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知道自己马上就要挨揍了。
不料,那中年人却上前拥抱着他,激动地说:“感谢上帝,总是在我危难的时侯,派来他的使者!”
原来这个中年人是珠宝行的经理,刚才被一个进店抢劫的歹徒挟持为人质。就在这时,一个足球飞来,砸碎了玻璃。破碎的玻璃,恰好击中歹徒,于是保安趁机将歹徒制服了。
杰克听完,不禁暗自感叹:看来,自己还是要做个好人,这也许就是上帝的旨意……
分类:网文精粹 作者:尹利华 期刊:《故事会》200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