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一段公路最近修好了,为配合城市文明建设,道路上方还挂起了标语。交警小张就被分配在这一带指挥交通。
这一天,天热得出奇,小张执勤没多久便满头大汗,口干舌燥。他见来往的车辆少了些,便走向路边的杂货店,想买瓶冰水消消暑。
这家杂货店刚开张不久,是一个叫老海的外地人开的。老海五十来岁,人挺幽默,待人也热情。小张有空的时候就来他的小店坐坐,乘乘凉,顺便聊两句。
小张注意到有几个人正站在杂货店前,像是在议论什么。这些人见小张向这边走来,都奇怪地望了他一眼,然后就散开了,一个姑娘还小声说:“这上面指的交警是不是这个人啊?”
看着这些人神秘的样子,小张有些奇怪,这些人议论什么呢,干吗用那种眼神看我?正琢磨着,只见杂货店的墙上一幅大大的标语醒目地写着:“交警同志,请爱护环境卫生,垃圾请入箱”。
咦?这个老海什么时候贴出这样的标语?前几天好像还没有嘛。还有这标语开头,明明白白写的是“交警同志”,这意思不就是我们交警不爱护环境卫生吗?想想自己平时从不乱扔垃圾,老海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小张心里犯起了嘀咕,莫不是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让老海有意见了?
他走进杂货铺,对老海说:“老海,拿瓶水。”
老海见是小张,赶忙从冰柜里拿出一瓶水,用纸将瓶子外的水珠抹掉,递到小张的手里说:“快喝吧,坐在这里歇一歇。”
小张灌了一大口水,觉得身上的热气散了许多,这才问:“老海啊,你是不是对我们交警有意见啊?我哪儿做得不对你可以提嘛!”
“我对你们没什么意见啊,”老海奇怪地看着小张说,“这么热的天,别人都躲在家里吹空调,你们却要在太阳下执勤,整天风吹日晒的,为人民服务,我怎么会有意见呢?”
小张指一指外面的标语说:“那你为什么写这样的标语?”
老海走出门,看了看那排字,眯着眼笑道:“你多心了,这只是普通的标语,没什么特别的,我只不过是提醒大家爱护环境卫生嘛。”
“可你上面特别指明交警,刚才还有人议论说你指的人是不是我呢。”
老海哈哈一笑,说:“那是他们瞎猜的,放心吧,我指的不是你,这城里那么多交警,又不只你一个。”
既然老海说没什么意见,小张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头绪,只好作罢。他怕耽误工作,喝完水,就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可他的心却没法儿静下来。他发现时不时会有路人停下来,回过头望望他,小声议论着什么,弄得他浑身不舒服。到底是为什么呢?小张琢磨着,突然他想到,这老海开小卖部平时要开车进货,莫不是他以前开车的时候被交警罚过,这才记恨着,有意写出一条针对交警的标语让人们议论的?这么一想,小张心里有了数。
下班之后,他又来到了杂货店。老海见他来了,赶忙从冰柜里拿出一瓶水递上来。
小张摆摆手说:“我不买水,我问你,你家是不是有车子?”
老海点头道:“有有,开店的没车子怎么行呢?”说着就绕到杂货店后面,推着一辆破自行车出来了,“我这车虽然破了一点,不过还挺好骑,你拿去用吧。”
小张被老海的举动给逗乐了,“我不是跟你借自行车,就想问你有没有小车或者货车之类的车子?”
“哦,我还以为你想借车去办事呢!”老海将破车往墙边一靠,这才说,“我们家,别说是四个轮子的车,就是三个轮子的,我也没有。”
小张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问:“你是不是有亲人或朋友被交警罚过?”
这老海也够机灵,一听就知道小张的意思了,他看了标语一眼,笑道:“你是以为我被你们罚过,所以写标语报复是吧?哈哈,你误会了。就算真的有人被罚,那也是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被处罚是应该的。”
“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你有什么委屈,可以跟我说,我会尽量帮你解决的。”
老海点点头,“我知道你的心情,你觉得这话看起来不舒服,那是因为你是交警,你今天在那里执勤,总是有人指指点点,那滋味确实不好受。”老海顿了顿说,“我只是想问一问,现在城市里违反交通规则的是不是都是民工?”
小张不由一怔,急忙说:“我们没说过这话啊?”
老海又问:“那平时过马路不看红绿灯、不走人行道的,是不是都是我们这些外来人员?”
小张仍是摇头,说:“平时走路闯红灯的,的确是外来人员居多。但并非全是他们,也有不少本市市民闯红灯的。”
老海这才笑道:“这不是结了,违反交通规则的并不全是我们这些外来的人嘛,为什么你们只提醒我们?”
小张让老海说得迷糊了,他实在想不到谁说过这样的话。
老海见他一脸迷惑的样子,指了指街道上方的标语说:“你自己看看吧,那可是你们刚写上去的标语。”
小张顺着老海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街道的上空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外来务工人员,请遵守交通规则,走路请走人行道,过马路请看红绿灯”。小张这下终于明白了……
哲学先生评曰:记得有个伟人说过,哲学对于一个人来说,重要的不是认识世界,而是改造世界。读了此故事,我总觉得老海是一个聪明人,他的哲学体现了弱者的哲学—尽管是弱势,但表达了生存的意愿、智慧和能量,就如生于巨石之下的一株小草,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把十倍于己、千倍于己的石头搬开。在此,我们也呼吁社会更多地关心弱势群体,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从心里把他们当作自己人。
分类:哲理故事 作者:刘自忠 期刊:《故事会》2007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