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故事会 > 故事会2009年12期 > 〖中国新传说〗找找当年的感觉

〖中国新传说〗找找当年的感觉

分类:故事会 更新时间:2022-11-17 20:44:15

谁说我没用

都说人忙的时候觉着累,可要真闲下来,心里也发慌。石老汉最近就闲得慌。他儿子是个养鸡大户,前不久养鸡场得到了政府扶植,扩大了规模,操作实现了现代化。过去人工操作,石老汉还能帮帮手,现在都是电脑操作,石老汉有劲使不上,急得团团转。

这天,儿子从养鸡场回来,发现石老汉正坐在院子里,一边哼着梆子腔,一边拾掇着不知从哪儿找出来的箩筐和扁担。儿子愣了一下,问:“爹,你在这儿干吗呢?”

石老汉头也没抬地说:“我打算帮你忙呢。”

儿子指了指地上的东西:“爹,你拿这些东西怎么帮我啊?”

石老汉把头一抬,乐呵呵地说:“你的养鸡场现在都是电脑操作,我插不上手。但总这么闲着,我也憋得慌,想来想去,还是干我的老本行,帮你赊鸡娃吧。”

什么?赊鸡娃?儿子一听,笑了,说:“爹,我们养鸡场早就不怎么卖鸡娃了。再说,现在卖鸡娃,都是合同说事,先交定金,现金交易,哪有赊销的?你那赊鸡娃的老古董早过时了!”

儿子说的也没错。赊鸡娃,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老皇历了。那时,每到开春,便有人挑着刚出炕的鸡娃,走村串巷,拉着悠扬的长腔大声吆喝:“赊鸡娃了——赊鸡娃了——”村民们听着音儿便围了上来,赊走鸡娃。等到秋天,赊鸡娃的人便拿着账本,到各村收钱。虽然赊走鸡娃的人不用签字画押,但很少有赖账的。石老汉当年就干这个营生。不过,这种古老的买卖方式如今已逐渐绝迹了。

一听儿子讥笑自己,石老汉生气了,把眼一瞪,说:“老古董?老古董怎么啦?别看你们搞买卖,又是合同,又是定金什么的,还老是闹摩擦、打官司。那时候赊鸡娃,没现在这么多遭道,可从来没有赖账的。”石老汉数落了一顿,见儿子闷不作声,最后又说了一句,“我也知道,这么大的鸡场,靠我这样零星赊销,也顶不多大事。我捡起赊鸡娃的老古董,就是想找找当年的感觉。”

当时,儿子正为鸡场人员招聘的事烦心,顾不上跟老爹抬杠,心想,人老了,总是爱怀旧,既然老爷子想重温旧梦,就随他的心意好了,于是,便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干起老本行

第二天,石老汉从鸡场里带了几百只鸡娃,装上箩筐,挑起担子就出发了。

别看石老汉已经七十多岁了,一挑起鸡娃担子,似乎回到了几十年前,浑身是劲。他来到一个村子里,亮起了大嗓门,吆喝起来:“赊鸡娃了——赊鸡娃了——”

石老汉的吆喝声,惊动了村里人。年纪大的听到久违的吆喝声,感觉很亲切。年轻人也都觉得很好奇。不大一会,石老汉的鸡娃担子周围就挤满了人。一些年轻人,带着疑惑的目光,议论纷纷:卖鸡娃赊账?哪有这样的好事?不会是骗子吧?

这种情景让石老汉感到很失望。过去,可不是这样啊,只要一吆喝,大家都来挑选鸡娃,还有的端茶送水,帮着记账,真是其乐融融。可眼下,那种气氛却找不到了。

看到赊鸡娃的人不多,石老汉就给年轻人上起了课,说过去卖鸡娃,大多数都是用这种方式,不信,问问村里上年纪的人。村里的老年人也帮着石老汉说话。最后大家终于相信,石老汉并不是骗子,赊鸡娃是一桩便宜买卖,于是,都争先恐后挑选起鸡娃来。最显眼的是一个穿皮夹克的年轻人,竟然一下子赊了100只。

石老汉不识字,不会记账,他就请村里人找来一张纸,写上赊鸡娃人的名字和赊鸡娃的数量。还解释说当年赊鸡娃他就是这样做的。

就这样,石老汉的几百只鸡娃,很快就在这个村子赊销完了。

石老汉掖起账本,挑起空筐,哼着梆子腔,正准备出村,这时,一个老汉悄悄地把他拉到一边,小声对他说道:“老哥啊,你这样赊鸡娃,可要小心,你就不怕有人赖账?”

石老汉倒很豁达,呵呵一笑:“不就是几只鸡娃嘛,就是赖账也不值几个钱。再说,也能让我找找当年的感觉。”说罢,哼着梆子腔,高高兴兴地离开了这个村。

第二天,石老汉又挑着鸡娃,来到了另一个村,按照同样的方法,将鸡娃赊了出去。

特殊的考卷

右老汉天天挑着鸡娃四处赊销,儿子明知道,这些账不一定要得回来,但也没多说什么,心想,这么大的鸡场,也不在乎这点损失,只要能让父亲高兴就行。

可是,事情没像儿子想的这么简单,石老汉赊了几天鸡娃,又来为难儿子了。这次,石老汉非要干涉人员招聘的事。

原来,这些日子,儿子遇到了一个难题:有个叫尤华的小青年非缠着要到鸡场工作,而且要当鸡场的采购。要是一般人儿子好应付,想用就用,不想用拒绝就是了。可是,尤华是畜牧局长的外甥,总打着舅舅的旗号,不那么好打发。

但采购毕竟是个重要岗位,儿子对尤华的人品又不了解,所以这件事一直拖着,做不了决定。

这夫,尤华又来鸡场,缠了儿子半天,石老汉在隔壁隐约听到了两人的说话。尤华走了之后,儿子又发起愁来,闷着头在屋里来回踱步。这时,石老汉来了,问儿子道:“刚才那小伙子是不是闹着要当采购?”

儿子点点头,接着说出了自己的难处。

石老汉想了想,说道:“要说这事也好办,一个人的品行啥样,出道题考考他不就行了?”

考人品?人品咋考?儿子一听,就知道爹说的是外行话,苦笑了一声,说道:“招聘人的事,你不懂,就别掺和了!”

石老汉却是不依不饶,和儿子较起了真,说道:“考文化知识,我不懂,可考人品这事,我还真得当一回考官。”

父亲要当考官?儿子更惊讶了,瞪着眼看了父亲老半天,说:“你不是糊涂了吧?你大字不识一个,这考官你怎么当?”

石老汉得意地笑了笑,说:“这事你交给我就是了,三天以后,我保证把答好的考卷交给你。”

儿子为难地摇了摇头,但看老人这么固执,没办法,只好假装顺从,随口说道:“好,好,好,只要你高兴,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儿子让父亲当考官,只是应付一下老人,并没当回事。可石老汉却当真做他的考官去了。

过了两天,石老汉找到儿子,将两张纸交到儿子手里,说:“这就是我出的考卷,那个小伙子是不是叫尤华?现在他已经把考卷做好了,你看答案吧。”

儿子接着一看,天哪,这是什么考卷啊?两张纸全是赊鸡娃的账单。

石老汉见儿子不明白,把账单从儿子手里要过来,分成了两份,再递给儿子,说:“这两份账单一对照,你就明白了。”

儿子接过来细细看了看,发现两份账单上的赊鸡娃的户主一样,只有赊鸡娃的数量稍有差别。就问父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石老汉这才说出事情的原委:尤华所住的村子,正是石老汉赊销鸡娃去的第一个村子。那次一下子赊了100只的“皮夹克”,不是别人,正是尤华。看到尤华来缠儿子当采购,石老汉一眼就认出了他,于是,就想出了一个考察他的主意。他又一次来到尤华所在的这个村子,谎称原始账单弄丢了,让村干部在大喇叭上通知,让赊鸡娃的人重新报一次账。这一报账不要紧,讲信用的人照实报了账,心眼不实的人就玩起了猫腻。尤其是尤华,原本就没打算养鸡,当初赊鸡娃就只是想占个便宜。所以,石老汉一离开村子,他立即低价把鸡娃倒卖了出去。现在看到石老汉把账本丢了,非常得意。村干部通知他去补账,他不好意思拒绝,但却把100只报成了10只。可他万万没想到,不知不觉充当了石老汉的“考生”。

两份账单一对照,尤华的为人一清二楚。儿子掂量着手里的特殊“考卷”,满脸惊喜,望着父亲,嘿嘿一笑,说道:“我的老爹爹,真没想到,这赊鸡娃的老古董还真派上大用场了,您放心,招聘这件事我也有主意了!”

分类:中国新传说 作者:胡忠军 期刊:《故事会》2009年12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