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故事会 > 故事会2009年23期 > 〖传闻逸事〗两枚铜钱

〖传闻逸事〗两枚铜钱

分类:故事会 更新时间:2022-11-24 21:25:19

唐朝元和年间,洛阳有个叫朱长发的富人,突然发急病死了,他一死不打紧,好大一户人家转眼间稀里哗啦就垮了。丧事刚办完,朱长发的老婆何氏就给了儿子朱成一笔钱,让他出去自立门户,随后变卖了全部家产,带着钱财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这朱成还不满十七岁,突然遭了这样的变故,一时没了主张,娘留给他的那点钱经不起折腾,没过多久,他就身无分文,流落在外,饥一顿饱一顿地混日子。

这天,朱成又饿得前胸贴了后背,蜷缩在一户人家的墙角。一个和尚走到朱成跟前,看着他露在外面的脚丫子,问:“你叫朱成吧?”

朱成奇怪了,反问:“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和尚交给朱成一只小布袋,说:“这是你娘托我交给你的,里面有两枚铜钱,如果实在撑不下去,可以用来救急,但每次最多只能用一枚,不要全都花掉,切记,切记!”

朱成接过布袋,倒出铜钱一看,只是两枚再普通不过的“开元通宝”,顿时大失所望:“两枚铜钱,最多只能买两只馒头,能救什么急?我娘在哪儿?她怎么扔下我就走了?”

和尚摇摇头,叹了一口气,走了。朱成拿出一枚铜钱,买了只馒头填了肚子,拖到第二天,等到肚子又饿得“咕咕”叫时,他想,这最后一枚铜钱留着也没用,还是换只馒头救急吧,他往袋子里一摸,不禁大吃一惊:里面还是两枚铜钱!

朱成高兴了,他想,如果再饿一天,袋子里就有了四枚铜钱,如此饿个三五天,生钱的“种子”多了,钱就会越来越多。哪晓得第二天打开袋子一看,里面还是两枚铜钱,他只好又拿出一枚铜钱买了馒头充饥。

又过了一天,朱成一摸口袋,袋里还是两枚铜钱,看样子,一天只能花一枚铜钱,吃一只馒头,这虽说能活命,但毕竟没吃饱,不如找点正经活干,好歹能混个饱。这天。朱成来到一家杂货铺,拿出那两枚铜钱,求掌柜卖给他一把斧头。掌柜看看朱成,说:“一把斧头要一两银子,你只有两枚铜钱,让我如何卖给你?”

朱成失望地摇摇头,转身就走。掌柜见他相貌清秀,觉得非常奇怪,就喊住他,问他买斧头做什么。朱成说想买把斧头上山砍柴,以此度日。掌柜见他很是可怜,便接过朱成手上的铜钱,转身拿出一把斧头,说是暂借给他。

朱成千恩万谢,拎着斧头进了山,打好一担柴火,挑进城里,想卖个好价,可卖到天黑,一担柴火只卖了一半,朱成就把剩下的半担柴火悄悄放在杂货铺门口。

青蚨现身

就这样,朱成当起了樵夫,每天砍柴换些铜钱度日,卖不完的柴火,便悄悄放在那家杂货铺门口,以报答那老板。这样过了两个来月,这天,朱成又像往常一样,把卖剩的柴火悄悄放在铺子门口,正在这时,杂货铺的门开了,掌柜走出来,牵住朱成的手,说:“孩子,进来说话。”

朱成不安地进门坐下,掌柜端上一杯热茶,问:“每次放在店前的柴火,都是你送的?”朱成点点头。掌柜把朱成当天送来的那捆柴火搬进来,摆在油灯下,细细搜寻了一番,小心翼翼地从柴火缝里拈出一只金黄色的虫子来,放在手心上,说:“你可知这是什么虫子?”

朱成摇了摇头,掌柜说:“这虫名叫青蚨,它可不是一般的虫,多少人一生之中若想见着一回,也是千难万难。当年,我姐姐为了找到它,至今生死未卜,想不到你每次送给我的柴火中,都有这种虫子!”

朱成一听,好奇心大起,问:“这虫子有何神奇之处?”

掌柜说:“这种虫只需养上一只,便能招财进宝,可它只生在洛阳深山之中,多少人成年累月踏遍深山找它,都是空手而归。”朱成问:“那你姐——”掌柜叹了一口气,说:“我姐找青蚨,却不是为了发财。当年,她和儿子骨肉分离,幸得一个和尚指点,说这青蚨又叫母子虫,不管你用什么手段把母虫和子虫分开,它们最终总能重逢。那人让我姐姐去抓一对母子青蚨,再分别将青蚨的血涂在她和儿子身上,母子就一定能重逢。姐姐跟我道别后便进山去找青蚨,从此再无消息。我为寻找姐姐和外甥,从外地迁到这里,开了这间杂货铺子,一晃就是十几年。”

朱成听着,不由得呆了。这时,掌柜从里屋拎出一只口袋,往桌上一放,说:“自从在你送的柴火中找到青蚨后,我的生意越来越顺,接连开了几家铺子,生意都很兴隆。这里是一百两银子,你拿去置点产业,好生经营,不要再餐风宿露地上山砍柴了。”

朱成大喜,连忙接过银子,掌柜把刚才捉到的那只青蚨装进口袋,又跟朱成讲了许多经商与为人之道,朱成谢过,拜别而去。

此后,朱成盘下一间铺子,开始做起生意来。他经营得法,不过几年之间便富甲一方,于是他赎回了娘当年卖掉的家业,又娶了娇妻,一年刚过,添了个女儿,女儿满月这天,朱成大宴宾客,连路过的乞丐都能吃一顿丰盛的酒菜。

流水席开到第二天,正吃午饭时,来了一个年老的女丐,她对仆人送上的酒菜理也不理,独自走进后院,来到水缸旁,舀起一瓢凉水洗起脸来,这时朱成正好路过,一看,失声惊叫:“娘!”

这女丐正是当年把朱成赶出家门、然后卖掉家产不辞而别的何氏,朱成见她模样可怜,心下不忍,上前抉住何氏,问:“这些年你到哪里去了?怎么是这般模样?”

何氏摇摇头,说:“一言难尽,别提了!你带我去看看孙女吧!”

于是,朱成带着何氏去看刚满月的女儿,这孩子长得粉妆玉琢,何氏好生怜爱,一把将她抱在怀里,哪知刚才还满脸是笑的孩子,被何氏这一抱,顿时小腿乱蹬,“哇哇”大哭。何氏百般逗弄,这孩子还是哭个不停,只好把孩子放回摇篮,这时,她突然看见孩子左脚底板长着一粒朱砂痣,神情顿时一变。

朱成念及旧情,安顿好何氏,对她很是孝敬,何氏却总是闷闷不乐。这天,她问朱成发家的经过,朱成便将上山打柴得到青蚨的事情说给她听,何氏一听,顿时脸色惨白。从此,何氏经常一个人发呆,朱成吩咐下人对她加倍照顾,可何氏仍旧日日叹息不已,更奇怪的是,何氏经常独自出门,却不知去了哪里,回到家又一个字也不肯说。朱成怕她又生什么枝节,准备一探究竟。

这天吃完午饭,何氏又出了门,朱成尾随在后,只见何氏出了城,来到山上一个土堆前,双腿一弯跪了下去,哭道:“妹子,如今你们骨肉相逢,就原谅我当年一时糊涂吧!”

何氏话音刚落,只听得一声“阿弥陀佛”,不知何时,一位和尚双手合十,站在身旁,和尚身后还跟着一人。朱成一眼认出,正是这和尚当年送了他两枚铜钱,而身后那人,就是资助他发家的掌柜,于是便上前一一施礼。和尚让朱成脱下右脚的鞋袜,朱成满腹疑惑,脱下鞋袜,和尚指着那只光脚对掌柜道:“你来看他脚板,便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看了,顿时悲喜交加,抱住朱成就哭。

和尚又朝何氏施了一礼,指着掌柜对她说:“这位就是墓中人的兄弟,解铃还须系铃人,施主要想解开两家人心里的怨结,还是亲自说出来吧。”

何氏看了朱成一眼,,又是尴尬,又是惭愧,指了指身前的坟墓,说:“我不是你的亲娘,你的亲娘躺在这里——”

母子连心

原来,朱成的亲娘叫作紫姑,二十多年前,因老家遭灾,流落到洛阳谋生,被朱长发买回家,收作贴身丫环。朱长发一心想要子嗣,何氏却一直不曾生育,朱长发就背地里和紫姑好上了,不久,紫姑偷偷生下朱成,不料何氏知道了此事,便把紫姑赶出了朱家,却把朱成留了下来。

从此,母子俩骨肉分离,紫姑一连几天去寺院进香,在菩萨跟前声声祷告,哭得肝肠寸断,数次晕倒在地,终于打动了一旁的和尚,他对紫姑说:“你若能在深山找到一对母子青蚨,便能骨肉团圆……”

紫姑听了和尚的话,回了趟老家,跟弟弟作别,转身进了深山。数月之后,终于找到一大一小两只金色小虫。为了辨别真伪,和尚拿出两枚铜钱,分别涂上两只虫子的血,分置两个房间,第二天,这两枚铜钱竟然合在了一起。

和尚让紫姑在脚底涂上青蚨的血,然后来到朱家。此时,朱家因朱成终日啼哭,正四处求医,和尚自称有秘方能使小儿不哭,朱长发连忙把和尚请进内室,和尚将青蚨的血涂在朱成的脚板上,朱成脚板上马上现出一粒朱砂痣,再也不哭了。

没想到何氏知道了这件事,打听到紫姑的下落,带着几个仆役到了她栖身的山洞,将紫姑一顿痛打,还用刀子生生削下紫姑脚板上的朱砂痣。没过几天,紫姑含恨而终,和尚为她备了口薄皮棺材,把她埋在洞边。

何氏说到这里,一旁的和尚开了口,他告诉朱成:何氏以为削了紫姑脚板上的朱砂痣,他们母子便不得相会,想不到青蚨血一旦进入身体,便使母子连心,紫姑即使不在人世,青蚨也能让朱成和舅舅相遇,如今,紫姑已转世投胎,做了朱成的女儿,母子到底还是重逢了,而何氏带走的万贯家产被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一路乞讨回来,还得靠朱成收留她。

听到这里,朱成才恍然大悟。过了几天,朱成和舅舅带着几个人来到娘的坟前,想将娘的尸骨迁入朱家祖坟。众人挖开坟墓,打开棺材,一群金黄色的虫子突然从棺材里飞出来,在众人头上飞舞一阵,翩翩而去……

分类:传闻逸事 作者:任黎明 期刊:《故事会》2009年23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