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小镇上开了一家餐馆,招牌菜是老爹做的醉鱼。
说起我家的醉鱼,那可是色香味俱全,既嫩又鲜,入口还有一股淡淡的酒香,在十里八村很有名气。中学毕业后,我进了餐馆,和老爹学做醉鱼,不久也能把这道菜做得像模像样了。我想接过老爹的班,让他多休息休息,可老爹却总是说:“再等等,再等等,你还欠火候啊。”说得我心里很不服气。
这天,镇政府的秘书一溜烟儿来到我家餐馆,告诉老爹,中午要准备两大桌,拿出最过硬的本事,特别要做出最最上等的醉鱼。老爹见镇秘书左叮咛右嘱咐的,连忙问是什么样的贵客。秘书四下看了看,压低声音告诉老爹,县长到镇里来检查,中午准备在镇上吃便餐。这可是县长第一次来到本镇,而且据他所知这个县长又是一个美食家,特别喜欢吃鱼,也特别擅长品鱼,所以镇长下了命令,指定在我家吃饭,拿出最最上等的醉鱼招待县长。
一听是这个原因,老爹可乐坏了,他一个劲儿地说请领导放心,我们爷俩保证完成任务。镇秘书又千叮咛万嘱咐了半天,直到老爹保证由我主勺由他把关来一个双保险,镇秘书才放心地离去。这可是我第一次面临这样的考验,心里没底,坐立不安,怕出现什么闪失,误了县长的午宴。我一次又一次地催老爹快点儿动手准备,可老爹却好像什么事儿都没有一样,优哉游哉地抽着烟,还不轻不重地扔给我一句话:“急啥?越是大事儿越要沉得住气,你小子,欠火候哟!”
我没有办法,只好强捺着性子等老爹。终于,老爹抽足了、坐够了,才站起身来,一摆手:“动手!”
老爹一声令下,我便开始行动起来,精心挑选出两条上好的活鲤鱼,简单收拾一下,把它们放进了温热的白水锅里。其实这是我家做醉鱼的一个秘诀,随着水温升高,锅里的鱼会头昂、尾动、嘴轻张,就在鱼第三次张嘴时,我们把精选的白酒顺着鱼嘴灌进去。当鱼不再张嘴时,那灌下去的白酒便闷进鱼腑,到时候再把鱼从水锅里捞出来,精心打理,鱼肉便能散发出淡淡的酒香。
我照着老规矩,把鱼放进锅里,然后两眼眨也不眨地盯着锅子,生怕错过了时机。
“灌酒!”就在我发愣时,老爹突然一声令下。
我这才意识到,该灌酒了,急忙顺着张开的鱼嘴把白酒灌了下去。可灌完白酒我才反应过来:“爹,这才是第二次张嘴呀!”
“没错!”老爹看着满脸迷惑的我,“这次的客人是县长,他们喝的酒肯定是好酒,而好酒的酒香就更浓,我们只有提前灌酒,醉鱼中的酒香才能更清醇!”
我点了点头,老爹说得对,我真是欠火候。
一切准备完毕,镇长和众人陪着县长进了餐馆。
老爹亲自上阵,端酒送菜,每上一道还要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菜名和特点,最后端上了醉鱼。县长边看着醉鱼边点着头,拿起筷子,轻轻夹起一块鱼肉,放进嘴里,慢慢嚼了起来,然后轻轻点了点头:“是你做的?”
“是我儿子做的!虽然他是跟我学的,可他的水平早超过我了!”老爹说着,把我叫了过去。县长拍拍我的肩膀:“好好干,有前途。”
能得到县长的表扬,我得意极了,和老爹一起,恭恭敬敬送走了这些客人。这时我们才感觉浑身像散了架一样,瘫坐在椅子上。
两人刚坐下,就见门一开,镇秘书走了进来。
老爹急忙站起来,拿过一个小本:“这次咱也记账吗?”
镇秘书摆摆手:“不,结账!”说完,看着老爹算完账,掏出钱扔在了桌上。
老爹有些发愣地看着秘书:“这是咋了?秘书,你咋有点儿不高兴呢?是不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到位?你说出来,下次我们好改!”
“什么下次?县长临走时说了,你儿子的厨艺在乡镇还成,但登不了大雅之堂,因为他还欠点儿火候。”
我一愣:“哪里欠火候了?”
“县长说了,他在你醉鱼的酒香里品出了一点点鱼腥,你的酒香既是特色又是掩盖,这肯定是你在去鱼腥时还欠那么一点儿火候。”镇秘书说完,转身离去。
看着镇秘书远去的背影,老爹慢慢竖起了大拇指:“不愧是美食家县长!咱家醉鱼先进温热水锅,就是为了去鱼腥。鱼前两次张嘴是吐尽了腹内的鱼腥,这时再灌酒那就是纯正的酒香。而提前灌酒,鱼腥吐不尽,自然只能用酒香来掩盖鱼腥。一般人根本就感觉不到的那丝鱼腥,县长只那么一口,就品了出来,佩服!”
我急得差点儿掉眼泪:“爹,你还佩服啥呀?你刚才真是瞎指挥,第二次张嘴就让我灌酒,你看人家说不来了吧!”
老爹见四周没人,这才嘿嘿一笑:“为啥?还不是为了咱这餐馆还能活下去。镇上原来那个金山餐馆,被镇长相中了,结果活活用白条子给吃黄了。咱要是不故意欠火候,县长吃高兴了,镇长肯定会把咱这盯上,以后镇上来人就会安排到咱家,那咱家关门的日子就不远了。”
“那这样你就不用关门了?县里镇里都不满意了,咱的名声也坏了,你说以后咋办?”
“县长也没说不满意啊,人家县长不是拍过你的肩膀了吗?还说,你的厨艺在乡镇还成。这可是县长的评价,多好的广告呀,还怕以后没人来吃你的菜?孩子,一定要记住,真正精明的厨师,不是用最精湛的技艺去做菜,而是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目的去做菜。一菜百味,因人而异,这才是真正的火候!”
我一愣,但很快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老爹無奈地一笑:“咱经营个买卖不容易,你只有过了这火候的关,爹才敢把餐馆真正交给你呀!”
分类:我的故事 期刊:《故事会》201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