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孕育了无数能工巧匠,他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创造了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每一样背后都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
杭州绸伞
这天,鲁班和妹妹来到杭州西湖游玩。忽然,天空下起雨来,两人觉得有些扫兴。妹妹灵机一动,提议道:“哥哥,要不我们各自造一样东西,看谁的东西能使人们在下雨天也能游西湖?限定今晚一夜工夫。”鲁班当即答应了。
当晚,鲁班找来木头,刨光后雕上各种花鸟,然后在西湖边竖起四根柱子,盖了四只翘耸耸的角,挂上四只铜铃,造好了一座四角亭。他心想:这下哪怕雨下得再大,坐在亭子里也好看风景了。
接着,鲁班又继续造各式各样的亭子:六角亭、八角亭……到天亮时,鲁班竟造好了十座亭子。他兴冲冲地走回家,忽然看见妹妹迎面走来,手里撑着一件东西。这东西向上一张,像他造的亭子顶一样,四周有三十二只翘耸耸的角,每只角下面挂着黄澄澄的绸须须,上面遮着一块彩色绸子,绸子上还绣着孔雀牡丹图案。顶下只有一根“柱子”。
鲁班好奇地从妹妹手里拿过来一看,这东西是用山上的竹子做的,有三十二根长竹条和三十二根短竹条,长竹条与短竹条之间,装有灵活的插销。要用的时候,一张就撑开;不用的时候,一收就缩拢。真是又轻巧,又美观。
妹妹笑着说:“哥哥,下雨天,你只能坐在亭子里面看风景,而我撑着这半个‘亭子,能走来走去。”鲁班一听,甘拜下风。
鲁班妹妹造的半个“亭子”,因为在下雨天可以撑开来,大家就叫它“雨散”。后来,就传成了“雨伞”。这就是杭州绸伞的来历。
无锡泥人阿福
从前,在无锡青龙山下,有一户贫苦人家添了个女孩子,母亲生下她后便去世了。
这孩子虽然没有奶吃,却长得白白胖胖,憨厚可爱。爹爹给她取名叫阿福。
没过多久,阿福的爹爹给阿福娶了个后娘。起初,后娘待阿福还好,可等后娘生了个儿子,便对阿福越来越差,不仅把家务活全交给她,还动不动就打阿福一顿。但不管后娘怎么虐待她,阿福在爹爹和乡亲们面前从不诉苦,总是微笑待人。
好在,阿福的弟弟很善良,他总是偷偷把好吃的分一半给姐姐。
一天,后娘不让阿福吃饭,阿福只好空着肚子上山打柴。傍晚,弟弟偷偷拿着糖饼去接姐姐。谁知刚走到半山腰,突然蹿出来一只老虎,吓得他大喊救命。
阿福听见弟弟的呼救声,急忙拿着砍刀跑过去。见一只大老虎正扑向弟弟,阿福忙把砍刀朝老虎扔过去,正好砍中了老虎屁股。老虎挨了一刀,痛得嗷嗷直叫,转身便向阿福扑来。
阿福为了把老虎引开,一面朝山上飞跑,一面叫弟弟快下山。由于一天没吃东西,阿福又累又饿,跑着跑着,一个跟头跌倒在山坡上,老虎一步就蹿了上去……
弟弟跑回村里报信,乡亲们打着灯笼火把上山寻找,在半山坡上找到了阿福的碎骨和碎衣服。
乡亲们失声痛哭,他们带着阿福的碎骨、破衣服和染着阿福鲜血的泥土回到村里。
村里的石匠爷爷得知后十分伤心,他把阿福的尸骨、碎衣,用带着阿福鲜血的泥土,精心雕了一座阿福的泥像,还上了颜色。
说来也怪,那泥像竟和生前的阿福一模一样。于是,家家户户都捏起阿福泥像来。
宜兴紫砂壶
说起紫砂壶,江苏宜兴人会异口同声地说到龚春,以及他制作的供春壶和荷莲蛤蟆壶。
龚春从小天资聪颖,手脚勤快。十八岁那年,父亲带他到一座庙里,想拜老和尚学制陶手艺。可老和尚怕传了手艺,丢了饭碗,连连拒绝。
龚春拜师不成,就千方百计留心学,刻苦记,还把老和尚制作的大小壶样默绘成图,自己动手制作茶壶。
一天夜晚,他看到月光照在桃树虬枝节疤上的投影,十分别致,忽然心里一动:这不就像一把从未见过的新式茶壶吗?
原来,最早的紫砂茶壶都是光坯,现在要以桃木节疤为壶身,饰以桃花桃叶,就得镶上圆雕一样的堆花。能做得成吗?龚春决心试试。
可紫砂泥价钱太贵,龚春买不起。他想了又想,突然想起老和尚制壶后每天洗手的小水潭。他急忙赶到那里,伸手往水里一捞,小水潭里果然淤积了厚厚一层极细极柔的紫砂泥。他喜出望外,急忙用木勺舀在盆里,不厌其烦地筛、淀、压、碾,制成干湿相宜的精料。
龚春不知花了多少工夫,终于制成了一把从未见过的茶壶:壶身酷似桃树虬枝的节疤,苍老遒劲;壶嘴和壶把都有小枝配置,自然天成;壶身两侧堆以怒放的桃花和修长的桃叶,维妙维肖;再配上黑黝黝的紫砂,色调古朴高雅。
龚春捧着新制的茶壶,恭恭敬敬地去请教老和尚。老和尚见了,连声赞叹:“好壶!后生可畏!”当即取名为“供春壶”,含义有两个:一是取桃花奉春神,二是和龚春名字谐音。
很快,新颖别致的供春壶成为远近闻名的畅销货。消息传到知府大人那里,他特地把龚春请去制壶。龚春原本是从不巴结权贵的,谁知这回竟破例允诺了。
龚春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精心制成了一把别具一格的荷莲蛤蟆壶。这把壶用曲卷的荷叶做壶身,用莲蓬为盖,更奇特的是盖顶立着只张着大嘴的癞蛤蟆,活像知府大人的那副尊容!做工精致,栩栩如生,成了紫陶工艺的又一杰作。
浙江湖笔
战国时候,秦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蒙恬。有一年,他来到浙江湖州一带,精心研制理想中的毛笔。
制作毛笔,首先得有好的笔毛。蒙恬先后试验了猪毛、马鬃等十多种材料,都没制成理想的笔毛,这让他很焦虑。
这天,蒙恬骑马出去打猎。突然,一只兔子蹿过,蒙恬立即一箭射去,兔子应声倒地。蒙恬下马拎起兔子,用手轻轻一摸,呀!多么柔软的兔毛啊!这不是做笔的好材料吗?
谁知,蒙恬回去一试,发现兔毛上含有油脂,滑溜溜的,怎么也不吸墨。一气之下,他“啪”地把兔毛给扔掉了,不偏不倚正好扔进了庭前一个盛石灰水的缸里。
过了几天,蒙恬无意中发现浸在石灰水里的兔毛,由于碱的作用,变得白绵绵的。他撩起来,拿回房中,顺手在墨汁里一试,妙啊!居然能够吸墨了,写起字来也非常顺畅。这一意外的发现,让蒙恬欣喜若狂。
此后,蒙恬又精心研究,多次试验,终于得到了理想中的毛笔!这种笔,笔尖整齐,笔锋锐利,笔身饱满,书写起来刚柔相济,富有弹性。人们称它为“湖笔”。
东阳竹编
传说在清朝末年,东阳竹编工艺的名声传到了京城。皇帝的先生李品芳听到以后很高兴,当即派手下赶到东阳,请最有名的竹编师傅马富进编织几样拿手的东西。
马富进一听,心想:官府向来看不起我们这些手艺人,今天怎么皇帝的先生也找上门来啦?我何不编几样东西逗逗他呢?主意打定,他便苦苦思索起来。
第二天一早,马富进吩咐徒弟挑选出几根质量最好的水竹,自己亲自动手,把篾破得薄薄的,刮得闪闪发亮,然后使出浑身解数,左扳右插,没多久就编好了。包扎妥当,带到京城,献给了李品芳。
李品芳一看,连连叫绝:只见在一只精致的高脚盘里有几只大寿桃,只只青里透红,光彩夺目;旁边还有一只肥母鸡,金黄油亮,令人垂涎欲滴。看着看着,他突然发现盘里还摆着两块银元,觉得很奇怪,就伸手去拿。谁知这一伸手,竟连盘子也一起拿起来了。原来,那两块银元也是竹编的啊!顿时惹得周围的人哄堂大笑。
后来,皇帝见了这件珍宝,也连声赞叹。这样一来,东阳竹编更是名声大振。
分类:经典传递 期刊:《故事会》2013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