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故事会 > 故事会2014年9期 > 〖中篇故事〗玉鹌鹑

〖中篇故事〗玉鹌鹑

分类:故事会 更新时间:2023-01-16 21:54:30

1.离别

北宋靖康年间,金兵发兵南下,攻陷了都城汴梁,俘获了徽、钦二帝以及他们的妃嫔、儿女等数千皇室宗亲,将他们全部押解回金。一路上,金兵对这群皇室之人不断羞辱,尤其是徽宗的妃子李贵妃,因为容貌美丽,能歌善舞,被金兵将士极尽猥亵。但李贵妃仍屈辱地活着,因为随行的还有她刚满七岁的儿子汉王赵椿,她不能抛下无依无靠的孩子独自离开人世。

大军离金国越来越近,很快到达了两国交界之处。当晚,金兵在界碑附近安下营来。此时,宋皇室众人一齐陷入了恐惧当中。他们知道,到了敌国后,自己这群俘虏一定会受到金帝加倍的报复与折磨,再难有生还的希望,于是,哀伤的哭声在帐中弥漫开来。李贵妃望着眼前年幼的儿子,想着他也要踏上这鬼门关,不由得心如刀绞,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突然,李贵妃心中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她站起身,朝帐外看了看,只见远处的空地上生着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有几个金兵围着火堆在喝酒取乐,再远处的营栅边,站着几个值岗的哨兵。李贵妃默默地看了一会儿,回到帐内,从怀中掏出了一件碧绿的玉雕,是一只母鹌鹑背上驮着一只仔鹌鹑。

李贵妃拿着玉雕对儿子说道:“椿儿,这对玉鹌鹑是当年你降生之时,你父皇赏赐给我们母子俩的。”李贵妃说着,将上面的仔鹌鹑轻轻地旋转,取了下来。她用绳子把仔鹌鹑穿上,挂到儿子的颈上,含着泪道:“椿儿,现在我们落入敌寇之手,凶多吉少,你带着这只玉鹌鹑逃命去吧。倘若以后我们母子还能相逢,就以这玉鹌鹑为凭。”

赵椿看着玉鹌鹑,明白了母亲的意思,哭着道:“不,孩儿不想离开母亲,我要永远跟你在一起。”说完扑到母亲的怀里。

李贵妃意念已决,她把一些银子、食物装在一个包袱中,塞到赵椿手里,道:“待会儿母亲会想办法把哨兵引开,你瞅准机会赶快从营栅中钻出去,朝着大宋的方向跑。出去以后不要说出自己的身份,就像普通人一样活着吧。”

赵椿见母亲心意已决,于是擦干眼泪,道:“母亲放心,我一定好好地活着,等长大后把坏人打跑,将你与父皇都救出来。”

李贵妃听完这话安心了,她站起身,毅然地朝着篝火走去。金兵一看到李贵妃走过来,立即两眼放光。一个首领模样的人涎着脸对李贵妃道:“美人,来得正好,快来一段歌舞为本将军助兴。”说完上前动手拉扯起来。

李贵妃退后一步,道:“不用心急。亡国之妇现已想通,宋朝大势已去,我已立愿效忠大金,承欢众位将军本是分内之事。”说着,李贵妃一边歌唱一边舞动起来,随着她的身子不断地旋转,衣服也一件件地自身上脱落。金兵们一个个看得如痴如醉,远处的哨兵也不由自主地朝这边走了过来……

赵椿悄悄地向着营栅走去,他不明白篝火边发生了什么事,只感到眼前火光灼灼,人影绰绰,金兵们陆续地围拢过去,越聚越多,一个个发出纵情而恣意的狂笑。赵椿想,母亲一定在受着某种侮辱,他想冲过去,可想到母亲刚才的叮嘱,于是又转过头去。当他看到站岗的哨兵都已离开后,急忙冲了过去,蜷缩着身子从栏杆中钻出去,一头扎进茫茫的黑夜中,奋力地奔跑起来。

2.重逢

也不知跑了多久,天边出现了一丝光亮。赵椿见并无金兵追来,才松了一口气,在路边的石头上坐下来。忽然一阵风吹来,赵椿感到寒冷刺骨,又觉饥饿难忍。他刚想从包袱里找些吃食,突然惊觉包袱不知什么时候已掉落在路上了。赵椿又冷又饿,此时又想起母亲,心中更加悲切,不禁埋头呜呜地痛哭起来。

忽然,赵椿听到身旁有个稚气的声音问道:“咦,你是谁,从哪里来的,在这里哭啥啊?”

赵椿抬头一看,只见一个与自己年纪相仿的男孩站在身旁。赵椿呜咽着道:“我叫椿儿,是从京城来的。父亲和母亲都被金兵抓走了,我好不容易逃了出来,可现在不知道去哪里……”

男孩听了,就挨着赵椿坐下,红着眼眶道:“唉,我的遭遇也跟你差不多。”男孩告诉赵椿,他叫任儿,一个月前父母与家里人全被金兵杀害,房子也被烧了,只有他一个侥幸捡了一条命,现在沿路乞讨为生。

两个孩子同病相怜,一下子就成了好朋友。从那以后,赵椿就跟着任儿一起乞讨。可是,眼下金兵四处劫掠,大宋境内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两人有时一整天也讨不到一口饭吃,还得时时受金兵追赶,成日生活在饥饿与恐慌中。

一个多月后,在锦衣玉食中长大的赵椿受不了颠沛流离的苦楚,终于病倒在路上。任儿慌了神,可在这兵荒马乱中,到哪里去找郎中呢?于是,任儿只得背着赵椿走,并把仅有的食物都让给他吃。两天后,赵椿终于还是挺不过去了。临死前,他告诉了任儿自己的真实身份,并把挂在颈上的玉鹌鹑摘下来给他,说道:“这是我父皇御赐的,我与母亲各有一只。原想着重逢时作为凭证,可我现在要死了,再也见不到她了,我就把它送给你吧。”赵椿说完就断了气。

任儿放声大哭,他把赵椿的尸体背到山坡边,折些树枝掩盖好,磕了几个头走了。任儿一个人继续流浪,赵椿的那只玉鹌鹑他一直小心翼翼地贴身保管着。他心想,椿儿是自己的好朋友,他把如此贵重的东西馈赠给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弄丢了。

一天,任儿正走在大道上,突然看到周围的人都变得惊慌失措,他知道有金兵追来了,于是撒腿跑了起来,可金兵很快追上来抓住了他。金兵并没有杀任儿,因为金帝有令,要在中原攫取一批孩童回国,从小加以驯化,作为奴役。金兵首领见任儿身板结实,手脚灵活,就把他派到皇宫的御马监去看马。

皇宫守卫非常森严,金人不许任儿踏出马监半步,稍犯一点过错,他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就在这种屈辱中,转眼间十载过去了,任儿已由当初稚嫩的小男孩,长成了一个英姿勃发的小伙子。由于任儿的马饲养得好,金帝封他为遛马官,渐渐地,他有了一些自由活动的空间。

也就在这时,任儿从金人口中得知,宋徽宗早已屈死在金国,他的九子康王赵构在临安建立了南宋,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宋高宗”。宋金两国已定下盟约,暂时休战。而当年随徽宗一起被掳的后妃、公主、皇子们,大都已惨死,有的去向不明,那些所剩无几活着的人,却仍在金国受着压迫。任儿想起椿儿的母亲李贵妃,就暗暗向人打听她的下落,可是几番周折,都没有得到她的消息。

有一天傍晚,任儿牵着金帝的坐骑到皇宫的草坪上遛达,路过一口水井旁,突然看到一个浣衣宫女晕倒在地。任儿吃了一惊,走上前一看,发现那是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宫女,此时她脸色苍白,气息虚弱,一看就是疾病劳累所致。任儿忙跑回自己的住所,端来一杯温水让宫女喝下,对方的脸色这才慢慢地缓和过来。

就在这时,任儿忽然看到刚才宫女摔倒的地方,有一个东西闪闪发亮。他走上前捡起一看,一下子呆住了—那是一件晶莹闪亮的玉雕,雕刻的是一只玉鹌鹑,玉鹌鹑的背上还有一个凹洞!任儿忙把自己怀中的仔鹌鹑拿了出来,放到那只玉鹌鹑背上,发现两只鹌鹑连在一起,咬合严密,浑然一体。任儿呆呆地想,难道眼前的宫女竟然就是李贵妃?

这时,那宫女已经睁开眼睛醒了过来,她下意识地摸了一下怀中,大概发现玉鹌鹑丢了,就慌忙站起身来去寻找。突然,她看到任儿手中拿着一对玉鹌鹑,她愣了一下,不禁踉跄着奔过来,拿过玉鹌鹑仔细地看了看,点点头道:“没错,真是一对儿。”然后,她颤声对任儿道:“孩子,是你吗?你真的还活着?”

3.入狱

任儿听了这话,心想,眼前之人必是李贵妃无疑了。他想说明实情,可看着李贵妃饱经风霜的脸庞和激动兴奋的神情,又觉得此时说出真相,她一定会非常失望,想到此,任儿一时竟语塞了。这时,李贵妃伸出手来,抚摸着任儿的脸庞,眼含深情地道:“孩子,没想到你长得这么高、这么大了,早已不是小时候的模样了。”

任儿望着李贵妃慈祥的面容,想起了自己死去的母亲,梦中见到的母亲仿佛就是这副模样。于是,任儿再也忍不住,轻轻地叫了一声:“母亲!”

李贵妃听了,顿时泪如雨下,任儿也禁不住眼泪直流,两人抱头痛哭起来。半晌,李贵妃才止住悲声,问起任儿当年逃离金营后,因何又来到了金国,这些年是如何过来的。

任儿想了想,决定暂且瞒下李贵妃,待到她身体好些再找个机会说明真相,于是将错就错,说道:“孩儿当年逃出金营后不久,路上遇到一队金兵,又被抓住了。他们不知孩儿的身份,就把孩儿关在了御马监中,一过就是十年。这些年孩儿常常思念母亲,却不能自由走动,无从知道消息。没想到母亲竟然也在宫中,终于有机会相逢!”

李贵妃也告诉任儿,当年他们被押到金国后,金帝为了羞辱徽宗,让他所有的妃嫔都进宫侍寝。李贵妃因为体弱,随行的妃嫔就帮她隐瞒了身份,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宫女,因此逃过一劫,改为进宫伺候金后。最后,李贵妃笑着道:“真是苍天有眼,不仅让我活到了今天,还让我们母子得以团圆。”说着,她拿着玉鹌鹑对任儿道:“这对玉鹌鹑你好生保管着,有朝一日回到大宋,你就凭着此物去认祖归宗。”

任儿刚接过玉鹌鹑,忽然,一队侍卫冲了过来,走在前面的是皇宫总管。侍卫们一拥而上,从任儿手中夺走了玉雕,将它递给了总管。

总管拿着玉鹌鹑,眼睛一下子发亮了,他阴笑着道:“我刚才远远地就看见这玉石绿光闪闪,果然是名贵之物。”然后脸色一沉,冲李贵妃与任儿道:“你们两个下贱的仆役,竟然拥有这等上乘宝物,行迹实在可疑。”说完就吩咐将李贵妃与任儿母子带走。

母子俩相对无言,暗恨自己太粗心,不防旁边有人觊觎,想不到才刚刚相认,祸事就降临了。

总管将李贵妃与任儿带到了一座宫殿内,此时金帝与金后正在议事。总管拿着玉鹌鹑上前呈给金帝,并说了此物的来历。金帝听后,仔细看了看玉鹌鹑,顿时脸色一沉,冲着李贵妃与任儿怒道:“这件玉雕显然是宋朝皇室之物,看来你们都是皇室之人,竟敢欺骗我这么久,实在可恶!”又高叫道:“来人啊,将这对母子打入死牢。”

金后看着李贵妃,想到她跟在自己身边多年,心有不忍,便对金帝道:“看这宫女的模样,不像是出身富贵之人,会不会其中有什么误会?”

金帝听了也有些疑惑,正要发问,却见李贵妃看了任儿一眼,从容地道:“没错,我就是徽宗身边的妃子,玉鹌鹑是皇上当年亲手赠与我们母子的。”

李贵妃话音刚落,侍卫们就将她与任儿拖走,押进了大牢。牢房里阴暗潮湿,还发出阵阵腐臭的味道。任儿刚走进去,突然感觉脚下像踩着了什么东西,他低头一看,不由惊叫起来,原来那是一颗白森森的骷髅,再凝神一看,牢中堆积着许多白骨。

李贵妃叹了口气,道:“看来,这里曾关过许多宋俘,恐怕不久后,咱们也会成为其中的一具枯骨。”说着,又含泪道:“我老了,死不足惜,只是没想到害得椿儿你也身陷囹圄。早知道这样,我就不会跟你相认了。”

任儿安慰她道:“今生我们母子能够相认,就是死也无憾了。”

从这以后,李贵妃与任儿就被囚禁在牢里,每天狱卒送进来一点可怜的食物,母子俩都相互推让。不久后,李贵妃的身体更加虚弱,任儿也很快消瘦下来。这时,任儿听狱卒说起,因为自己离开,御马监里许多马匹都不进食了,金帝想过要放他出狱。任儿知道,如果此时说出自己不是宋朝的皇子,一定可以获得赦免,但他又想,如果自己离开了,就要留下李贵妃一人在这里受苦,只怕她撑不了几天……于是,他决定将这个秘密埋在心底,到死都不说出来。

4.思故

很快到了深秋,任儿从牢房狭窄的窗口往外望去,只见大雁纷纷往南方飞去。他心中默默地想,如果自己有一天也能再回到南方的故乡,那该多好啊!可想到眼下的处境,又觉得是痴心妄想。正在感叹,突然外面传来一片嘈杂声,狱卒打开了牢门,对着他们喊道:“大王有旨,宣你们上殿觐见!”

任儿与李贵妃又惊又疑,不知金帝宣他们何事。任儿搀扶着李贵妃,一起走出牢房。侍卫分别带了两人去沐浴更衣,然后向大殿走去。

此时,大殿之中摆着长长的一溜桌子,似乎正在举行宴会。金帝见李贵妃与任儿进来,命他们在席间坐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转变,任儿的心中更加忐忑不安起来。他放眼望去,只见席上除了金帝金后和金国大臣外,还有一位身穿红袍、头戴官帽的宋朝官员。这时,那官员打量了任儿与李贵妃一眼,急忙离席,跪倒在二人面前,口中高呼道:“微臣张敬堂,参见太妃千岁,汉王千岁!”

任儿一听,霎时间慌了神,他不明白这位张大人怎么也将他当成了赵椿。而李贵妃呆呆地看着张大人,眼神中也透露出几分惊讶,但她很快回过神来,问道:“张大人,多年未见,不知你是如何认定了我们母子俩的身份?”

张敬堂闻言,从袖中取出一件玉雕,任儿与李贵妃一看,正是那对子母鹌鹑。张敬堂手托玉鹌鹑,道:“这是我朝皇室之物。当年先帝徽宗为庆贺十九子汉王诞生,欲赐汉王生母李贵妃一份厚礼,正是微臣献策,提议用碧玉打造一件鹌鹑驮子,既表示骨肉相连,又寓意平安吉祥。刚才我从金帝手中看到此物,我寻思着二位便是娘娘与王爷了,果然不出所料。”

任儿这才明白,原来金帝把玉鹌鹑交给了张大人,张大人认出了此物,这才找他与李贵妃二人上殿来当面辨认。任儿心想,这下事情闹大了,如今情势这么复杂,该如何说明事情的真相呢?

这时,李贵妃沉默了一会儿,问道:“不知张大人此番前来金国,所为何事?”

张敬堂微笑着道:“回禀娘娘,微臣是奉了皇上旨意,特来接驾回朝的。”

任儿与李贵妃一听,不禁又惊又喜。

原来,经过几年的生息图治,南宋慢慢呈现出稳定的局面。从忙乱中安顿下来的宋高宗,思念起了当年被金兵掳去的亲人们,于是派大臣张敬堂来金谈判,愿以高额财物赎回皇室宗亲们。

贪婪的金帝对赎人的事很有兴趣。张敬堂一到金国就开始盘点名单,发现当年数千皇室宗亲,如今剩下不足百人,而高宗嫡亲的兄弟姐妹,俱已全部死去。张敬堂心想,不知圣上知道此情后,会是何等的痛惜失望。就在张敬堂伤感之际,金帝将那对玉鹌鹑拿了出来,告诉他,狱中还囚禁着两个皇族之人。张敬堂看到玉鹌鹑喜出望外,告诉金帝,这两人是徽宗的李贵妃与儿子汉王。

金帝听后也喜不自禁,如果徽宗的儿子还活在金国,他就可以好好地利用一番了,于是忙把二人召来,奉为座上宾。

张敬堂说到这里,眼中已饱含热泪,望着李贵妃与任儿道:“虽然幸存之人寥寥无几,且喜太妃性命无虞,汉王也已长大成人,真乃是不幸之中的万幸。”然后他回过头去,对金帝道:“在下意欲向大王赎讨这二人,恳请大王成全。”

金帝沉吟了一下,道:“放人可以,但只能放回一个!你可以将李贵妃赎回去,汉王嘛,要继续留在金国。”

李贵妃与汉王听后,笑容一下子僵住了。张敬堂再三求情,金帝都不松口。张敬堂只得暂且答应下来,先去处理其他宋俘的事。

任儿看着这一幕,暗暗心惊,思量如果此时说出自己是假冒的汉王,不仅会让张大人为难,金帝也会恼怒,到时只怕会牵连李贵妃不能回朝;可是依旧冒充下去,金帝以后若知道自己是假冒的,一定会杀了自己。左右为难之际,任儿把心一横,罢了,自己这条命本就是捡来的,只要李贵妃能从此脱离苦海,自己也算对得起童年的好友椿儿,也算死而无憾了。

金帝退朝后回到后宫,金后对刚才之事感到不解,就问金帝为何只放李贵妃一人回宋朝。金帝道:“金宋两国虽然签了盟约,但仍暗涛汹涌,局势难料。为防以后节外生枝,本王要留一个有分量的人质在手里。”

金后问道:“那将他们一起留下,筹码岂不更大?”

金帝听了,脸上露出了阴笑。他带金后来到一间偏殿,只见殿中有一只笼子,里面关着两只待宰的绵羊。这两只羊虽然觉察出了危险,但并不反抗,只是静静地依偎在一起。金帝下令又抬来一只笼子,将两只羊分开关起来,两只羊立刻发出了凄厉的嚎叫,在笼子中左冲右突,挣扎起来。

金帝得意地道:“本王让李贵妃与汉王母子分离,就是为了让他们像这对绵羊一样发出哀叫。以后倘若两国交锋,这对母子的声音就能扰乱宋朝的军心,让宋朝皇帝更容易对我们就范。”

金后听了,若有所思。金帝正以为计谋得逞,突然侍卫来报,说李贵妃绝食,拒绝回国,要求放儿子汉王回去。金帝十分恼怒,命人带来李贵妃。李贵妃被侍卫们拖来,只见她气息微弱,已奄奄一息,因为刚从大狱出来,又一天滴水未进,看来已无法支撑下去。金后叹了口气,对金帝道:“那就将汉王放回去,让李贵妃留下吧。”

金帝无奈,只得照办。不料过了一天,金帝又闻报,汉王不想独自离开,竟然想要自杀,幸好被侍卫们及时发现。金帝闻言大怒,命人将李贵妃与任儿一起留下,重新打入大牢。

正气急败坏之际,张敬堂前来求见,他对金帝道:“李贵妃与汉王生死相依,都不肯独自离开,不如大王施恩,将他们都放回宋朝,到时我主一定会心存感激,送来大量财物以示谢意。”

金帝心想,李贵妃与汉王身体虚弱,继续关押下去,只怕迟早也是一死,现在放了他们,还可以换取一些财物。正在犹豫,突然侍卫来报,说那两只绵羊被分开后不吃不喝,狂躁不安,已全部死去。金帝听罢,不禁有些动容,他叹了口气,终于同意了张敬堂的请求,命宋朝皇帝送来三千两黄金,五千两白银,五百石大米,三百匹绸缎,换取母子二人。张敬堂满心欣喜,赶忙给高宗写信,连同玉鹌鹑一起送回南宋。

任儿与李贵妃听到消息,终于长出了一口气。事到如今,任儿已不想说出真相了。他知道自己犯下了欺君大罪,心中暗暗打定主意,等回到宋朝境内就找机会离开,倘若难免一死,能魂归故土,也没有遗憾了。

再说宋高宗,接到书信与玉鹌鹑,知道李贵妃与汉王还活着,心中很是欣慰,即刻集齐了珠宝财物,送往金国。金帝收到财物后,就把李贵妃母子放了。于是一行人乘着马车,归心似箭地朝着南宋赶去。

5.归来

马车很快进入了南宋境内,向着临安靠近。这天晚上,大家在一家旅馆中歇息,任儿见李贵妃就要平安到达京城,心想,终于到了自己离开的时候。临走之际,任儿想起这段日子与李贵妃母子相称,相依为命,不禁依依难舍,便来到她屋前,想偷偷地看她最后一眼。他来到李贵妃的屋外,突然看到,窗纸上映出李贵妃悬梁自尽的身影。

任儿大惊失色,赶忙撞破房门,冲了进去,将李贵妃解救下来。好在抢救及时,李贵妃没有大碍。任儿奇怪地问道:“母亲,您这是怎么了?咱们在金国,十数载的艰难都挺过来了,眼看就要回宫,您怎么反倒轻生起来?”

李贵妃望着任儿,长叹了口气,突然说道:“汉王千岁,其实,我并不是你的母亲。你的母亲李贵妃,早已在金营中去世了。”

任儿一下子怔住了,过了好半天,才愣愣地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不是她,又是谁呢?”

妇人在椅子上坐下来,缓缓地告诉了任儿一段往事。

当年,李贵妃放弃最后的尊严,用歌舞把金兵引开。待到儿子逃走,她便赤身跳进了火堆,自焚而死。当时金营中有一个年轻女人亲眼目睹了这悲惨的一幕,她就是汴梁城中一名姓王的绣娘。王绣娘不仅绣功精湛,人也长得秀丽端庄,很多宫中的妃嫔都请她进宫刺绣。金兵围宫的那日,王绣娘正在李贵妃的宫中做绣活,她无法脱身,被当作宫女一起抓了起来。

李贵妃死后,王绣娘突然发现汉王赵椿不见了,她顿时明白过来,李贵妃是为了掩护儿子才做出牺牲。同为人母,她对李贵妃的爱子之情心生敬意,于是偷偷地去收拾李贵妃的遗骸掩埋。就在这时,她在灰烬中发现了一只碧绿的玉鹌鹑。王绣娘常来宫中,对玉鹌鹑之事有过耳闻,于是就将它收了起来,想以后见到汉王时再还给他。

后来,王绣娘来到金宫中做了奴婢。她挂念家中的情况,经过很长时间的打听,才知道丈夫与年幼的儿子都已死在金兵的屠刀之下。王绣娘极度悲伤,经常思念儿子,久而久之,便忧伤成疾。那天,她在宫中遇到任儿,因为玉鹌鹑,王绣娘将任儿误当作了汉王赵椿。望着长大成人的赵椿,王绣娘仿佛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儿子的身影。王绣娘不想让赵椿因为失母而悲痛,也渴望身边有一个孩子聊以慰藉,于是,当她听到任儿呼唤她“母亲”时,竟将错就错地应承下来。

后来,金帝识出玉鹌鹑,要降罪二人,王绣娘不想让椿儿一个人入狱受苦,就没有向金后说出实情。张大人突然出现,因为她与李贵妃模样相似,再加上阔别多年,张大人竟误认为她就是李贵妃了。王绣娘正犹豫是否要说出实情,却得知张大人是来迎接皇室之人回朝的,于是便决定冒充到底。她心想,只要椿儿能回到宋朝,自己豁出这条性命也值得。可是欺君之罪终是难逃,于是在快要到京城时,只能畏罪自杀。

任儿听完,失神了好一会儿,才对王绣娘叹口气,道:“唉,母亲,您哪里知道,孩儿也是个冒牌王爷。要死,咱们母子俩黄泉路上一起做伴吧。”

王绣娘一听怔住了,急问道:“你、你不是汉王?”

任儿摇摇头,把自己的经历也说了一遍。王绣娘听完,沉默了半晌,对任儿道:“我们虽然不是母子,但这些日子来,我早已把你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看待了。眼下我不能抛下你走了,我这就去向张大人陈明,告诉他冒充之事皆因我而起。”说完,王绣娘就要向门外走去,不料她推门一看,发现张大人不知什么时候竟已站在了门口。

张敬堂对王绣娘道:“你不用再说了,刚才我听到这边屋里有动静,就赶了过来。你们的谈话我都听到了,我也很感动。”他顿了顿又道:“不过,朝廷花了大量钱财将你们赎回来,眼下你们犯了欺君之罪,无论怎样分辩,只怕都难逃一死。”

任儿听了,跪下来哭道:“恳求张大人放我母亲一条生路。”王绣娘也跪下请求放了任儿。

张敬堂叹了口气,道:“罢了,这事我也有责任,只怪当时没有仔细盘问。你们历经艰险,终于回来,我怎么忍心让你们送死?你们都走吧!”

任儿与王绣娘都有些犹豫,可是见张大人心意已决,便含着泪谢恩,磕了一个头,然后两人一齐从后门离开了。

走出城门,两人才松了一口气。李贵妃对任儿道:“孩子,我想明天皇上知道后一定会发兵捉拿我们,我们母子俩在一起很惹人怀疑,不如先暂时分开,等到风平浪静了再相会。”

任儿听了,觉得这话有理,他问道:“那咱们何时才能见面呢?”

王绣娘抬头望了一眼夜空,道:“总有相逢那一天的。”说完就催促任儿快走,远远地离开京城。

任儿听了这话,就点头先离开了。看着任儿的背影消失了,王绣娘才转过身,向着城内走去。她重新回到旅馆,找到张敬堂。张敬堂望着她,惊讶地道:“你怎么又回来了?”

王绣娘道:“我怎能让张大人独自承担这么大的风险?孩子我已送走,再也没有牵挂,明天我就上殿向皇上请罪!”

6.问斩

第二天,马车进入京城。此时金銮殿内,高宗端坐在龙椅上,文武大臣分列两旁,都等候着李贵妃母子归来。忽然,张敬堂急匆匆地走进殿来,高宗忙问道:“太妃与御弟回来了吗?”

张敬堂跪倒在地,惶恐地道:“微臣该死,办事不周。此次带回的妇人与男子均为草民,李贵妃与汉王母子,早已在靖康年间亡故了……”

高宗闻言,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喃喃道:“原来,他们也已经不在了……”哀伤了好一会儿,高宗又问张敬堂:“既然那对母子是冒充的,手中又何以持有先帝御赐的玉鹌鹑呢?”

张敬堂闻言,就把昨晚王绣娘与任儿的谈话,当殿细细地重述了一遍,说完,向高宗恳求道:“王绣娘与任儿并不是有意冒犯,他们都误以为对方是真正的皇亲,怕伤了对方的心,这才将错就错。昨晚微臣本已放走了他们母子,可王绣娘在送走儿子后又回来自首。恳请皇上看在他们二人历经苦难、母子情深的分上,饶他们一死。”

高宗闻言,怒道:“如此有伤国体之罪,岂可饶恕?即刻将王绣娘拿下,午时三刻问斩,再发告示,缉拿那逃走了的刁民。”然后又冲张敬堂道:“你私放犯人,罪亦难逃,等朕斩了犯人后再来处置你。”说完拂袖退朝。

到了午时,侍卫将王绣娘绑在午门外,高宗亲自在台上监斩。围观的百姓听说王绣娘刚从金国回来,却又要被宋朝处死,都感叹不已。

午时三刻刚到,刀斧手举起了大刀,王绣娘闭上眼,准备受刑。这时,突然听到有人高声叫道:“放了我母亲,我愿代她一死!”

王绣娘一惊,抬头一看,只见任儿冲进了法场。这时,侍卫已上前一把将他拿下。王绣娘道:“孩子,你好傻,怎么还要回来?”

任儿道:“昨晚我见母亲神色不对,于是走后又回身,看到母亲往城里走去,我就明白你一定是想独自承担罪责。母亲,既然咱们无法逃过一难,那就一起死吧。”说着,挣脱侍卫,扑上前抱住王绣娘,两人抱头痛哭。

在场的百姓见了,纷纷流下眼泪,刑场上只闻一片唏嘘声。监斩台上的高宗听了这番话,沉吟片刻,忽然拍案道:“好!张大人没有说错,果然是有情有义的一对母子!你们一心只为对方着想,并不是贪图富贵才冒充皇亲。你们不是母子,却胜似母子,这份深情,就连朕也为之动容。朕与你们一样,都曾失去亲人。今天,朕不但要赦免你们无罪,还要另行嘉奖。”

王绣娘与任儿闻言,忙磕头谢恩。旁边的张敬堂擦了一把头上的冷汗,松了口气。围观的百姓也都一齐欢呼起来。

这时,一道阳光穿过厚厚的云层,照射下来,这个饱经苦难的王朝顿时充满了融融暖意。

分类:中篇故事 作者:余远香 期刊:《故事会》2014年9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