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今古传奇 > 今古传奇武侠版2015年9期 > 〖主题专栏〗月扇席

〖主题专栏〗月扇席

分类:今古传奇 更新时间:2023-01-15 17:15:19

月扇席不是一件东西,而是三件。

月亮,扇子,凉席。而将这三件东西联系到一起的,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避暑。

自我懂事的时候起,就一直喜欢月亮,尤其喜欢夏天夜晚的月亮。

夏夜的月亮,不比冬天的近,不比秋天的圆,不比春天的亮,而它的美,是相对于天气的。在经过了一天的烈日灼烧,热浪奔涌之后,赫然挂上一轮冰盘似的明月,消散了暑气,洗净了夜空,无法不使人感觉到绝伦的惬意与舒适。想必没有人看着夏月的时候,还能感觉到暑气的。它远远地静止在那里,带给人的是安宁,静谧,与无尽的遐想……广寒宫中应该没有暑气吧,那棵月桂树想必也是挂满了寒霜,吴刚的斧头斫落,一同碎下的,除了树皮以外,想必还有泪珠凝成的寒冰。

月升,是美,月落,仍是美。

而我之所以喜欢月亮,因为月亮是与故事联系在一起的。

很小的时候,没有空调,没有电扇,那时的夏夜,人们还是睡在外面的,而我就经常在奶奶的身边,两只手托着下巴,看着天空的月亮,听奶奶讲故事。

嫦娥的故事,仿佛就是在奶奶那里听来的。

她会的故事并不多,但每次讲来,我都听得很入神,心灵中对故事里的人和事异常向往,因而忘记了暑热。

可以说,很多人在看着月亮的时候,都可能会想到自己小时候听过的故事,和做过的梦。

有月色的夏夜是凉爽的,蓝色的月光可以抚去每个人头上蒸腾的燥热,洒落一片寒凉。这个时候,孩子们无疑是最兴奋的,他们成群结队,在村子里奔跑,呼喊,捉迷藏……

当然,这种情形如今再也看不到了,电视、电脑和网络游戏取代了这一切。

月亮更加寂寞,因为很少再有孩子托着下巴仰望她,孩子们的眼睛都在盯着游戏中的嫦娥,在我看来,她虽然美艳无双,但却没有了愁绪,也就不再有遐想。

月亮更加孤独,因为连李白这样邀她对饮的诗人也已不在,如今的人们大都躲在空调房里,吹着人为制造的冷气,不再享受她所带来的凉意。

月亮更加哀愁,因为她的故事,已经很少有孩子愿意听,喜欢听……

然而夏夜的月,仍旧明明亮亮地悬挂在那里。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水浒传》里的这首诗,把两个阶级的差别写得甚是深刻。

而体现出这种差别的,应该就是那把扇。

公子王孙手里摇的,应该是折扇,这种扇做工考究,文雅轻便,是身份的象征,而农夫也是摇扇的,因为他们夏天里他们更热,但他们摇的扇,是蒲扇。

折扇流传了下来,而且越做越考究。

而蒲扇也流传了下来,可是一如千年以前,没有什么改变。

同样流传下来的,还有那股无边的热浪。

小时候,奶奶摇着蒲扇给我扇凉,一起一落之间,讲着因果循环,善恶有报的民间故事。

长大后,我摇着折扇,与文人朋友们坐谈立议,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茶余闲话。

在中国的文化里,扇子可以作为很多的象征,而且这些象征,多半比避暑的意义要大得多。比如诸葛亮先生的鹅毛扇,那是一年四季都在摇的,还有很多达官贵人,扇子上有名人字画,顿时“雅量高致”,商人变成了文化人。

在我看来,他们的扇子是身份的象征,并非看重它的实际意义。

而普通老百姓,才是真正使用扇子的。

小时候,田间地头,总会看到不少人坐在树阴下乘凉,摇着蒲扇。那时候,仍旧是赤日炎炎,骄阳如火,田野里的禾苗仍旧半枯焦着,与千年以前无异。不同的是,农夫心里的那锅沸汤早已到掉,因为机井代替了时常干涸的水井,无论太阳多毒,也不会影响收成罢了。

于是这个时候,树阴下就飞起一串串的笑声,有男有女,健康的,不太健康的玩笑,让农忙期间的人们可以扔掉一身疲劳。

大概千年以来,农夫们都是这样过来的吧。

在笑声当中,扇子除了作为乘凉的工具以外,还兼职做起了武器,拿在手中是单刀,可以砍劈遮挡,扔出去是飞刀,除了准头差点,经常打到目标身边不相干的人。

于是乎,笑声与蒲扇齐飞,汗水共骄阳一色。

而这种乐趣,现在也没有了,越来越多的工厂和住宅侵占了耕地,已经将更多的农夫挤向了城市,剩下的土地还不够大型收割机跑半天的,于是树阴下再也没有人乘凉,也就没有了笑声和蒲扇。

农夫的家里,也安装了空调,于是蒲扇便收了起来。很多人家里,开始出现精美的小扇,越来越像城里人。

我甚至有了种可笑的担心,农夫丢掉了蒲扇,是否也开始丢掉质朴?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性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席子这东西,古代是很常见的。

在没有椅子的年代里,席子便是座位,刘备去投靠曹操,曹操与他出则同车,入则同席,因此当时想必席子是最普通的家庭用品。

当然,席子也分凉席和暖席,大概夏天坐的,就是凉席,冬天坐的,就是暖席吧。而我小时候躺过的,则是草席。

那时夏天的夜晚,还可以看到满天的繁星,还可以看到匹练似的银河,我并不爱好天文学,因此也没有数过星星。更多的记忆,则是在草席上翻来滚去的折腾,让草席上那股天然的草香,沾染上身体。

睡在草席上是非常舒服的,想想看,边上有奶奶扇着蒲扇,赶走蚊蝇,讲着故事,身下是软软的草席,鼻子里嗅着草香,说实话,要比现在的人们睡着空调房,躺着席梦思,看着大屏幕平板彩电,还要惬意。

因为,那是真正的自然。

我一直觉得,没有什么东西,比真正的自然,更加令人向往。

草席是用一种不知名的苇草编成的,由于睡得时间长,草叶已经软软的,顺顺的,躺上去非常舒服,而且透气。这种席子据说是从白洋淀运来的,为此,长大以后特意去看了孙犁先生的作品,还去过白洋淀,亲手摸过那些苇草,然而却再也闻不到记忆中的那股草香了。

而我长大一些后,家里就有了竹席。

这种席子很平,很凉,却很薄,不像草席那样厚,而且躺上去时,也不像草席那么舒服,而且睡得多了,腰背会发挺。因此还是怀念草席的。

于是我不禁在想,千年以来,农夫们铺着草席,摇着蒲扇,躺在一地白花花、清凉凉的月光下面,谈论着收成,贵人们卧着竹席,摇着纨扇,对着明月谈论神仙的时候,他们应当同样感觉到快乐,因为暑气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当然,古人还有很多避暑的方法,比如冬天的时候在地下挖冰窑,存积冰块,夏天再拿出来用。比如在屋顶上装淋浴系统,形成人工的水帘洞,或是制作手工的风扇等等,而这些都是皇家,或是大富大贵之家才能拥有的,百姓们是享受不到的。

因此对于百姓来讲,只要有月光,只要有蒲扇,只要有草席,就可以度过一个炎炎夏日了。他们的要求并不高,一直都不高。

我可以肯定,在将来,月光仍旧会有,蒲扇仍旧会有,草席仍旧会有,在某个月白风清的夏夜,仍旧会有白发苍苍的奶奶,摇着蒲扇,对着草席上躺着的小孙子,讲着月亮的故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分类:主题专栏 作者:燕歌 期刊:《今古传奇·武侠版》2015年9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