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在海边的绿荫城,气球是个稀罕物件,人们称其为“洋茄子”。当时城里有个叫梁老五的瘸腿渔民,曾在清军火枪营当过两年兵。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购来一杆气枪,以及若干弹丸,在滨海路做起打洋茄子的营生来。
摊子很简单:在围墙前扯一张白色帆布,上面挂着打了气的洋茄子。气枪距帆布两丈远,设一枪架,拉一红绳。打枪的人站在红绳外,每次打十发弹丸,打中洋茄子的不给钱,打不中者每弹收费两毫子。
第一个光顾梁老五生意的,是一个经常在附近化缘的疯僧。他总是穿一身破衣帽,拿一把烂蒲扇,酒肉穿肠过,人称“活济公”。梁老五教了他怎么用气枪,活济公便煞有介事地打了十发弹丸,只打破一只洋茄子,却高兴得手舞足蹈。
围观的人见这事儿新奇,都过来试试。渐渐地,梁老五的生意越来越好。有时候,他一个月的收入,竟比他哥哥梁老四捕鱼还多。生意一好,就有人跟风。日子久了,滨海路竟成了打洋茄子一条街。
这天,滨海路来了一帮人,只见几个家丁簇拥着一个高大肥胖的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在路上。年轻人叫车覃,是当地一个渔霸的孙子,长期跟父母在省城生活,向来唯我独尊,还很偏执,最近放了假,他就到绿荫城来玩玩。
梁老五的儿子小贝正好在摊子上。小贝是个少年,长期跟着伯伯梁老四出海,晒得黝黑。别看他年龄不大,但他虚心好学,认得很多海里的动植物。没出海的日子,小贝就会过来帮爹摆摊。
车覃见小贝正摆弄气枪,心里痒痒,便一把夺过来打洋茄子。可惜他眼神不好使,打了几十发弹丸,没打中几个洋茄子,气得把枪往地上一掼,骂骂咧咧就想走。
打洋茄子不给钱也就算了,还摔枪,梁老五生气地上前跟车覃论理,说他把枪摔坏了。
“摔坏了吗?”车覃霸道惯了,竟一把接过枪,把枪口杵到梁老五的心窝,扣动扳机,将剩余弹丸全都射进了对方的心脏!
梁老五惨叫一声倒了下去,车覃冷冷地把枪一扔:“没摔坏嘛!”
一旁的小贝见状,惊呆了,连忙哭喊着去扶爹,见爹心口不断冒血,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就抄起气枪想跟车覃拼了,可枪很快被家丁缴去,车覃更是一脚把小贝踢飞。
周围的人见出了人命,纷纷围过来,其中就有活济公。他把破扇往车覃肩上一拍:“你是何方妖孽,如此草菅人命!”车覃不耐烦地挥过去一拳,活济公却敏捷一闪。车覃哼哼两声,叫家丁揍这个多管闲事的臭和尚。家丁们听令,一齐动手,活济公左避右跳,一拳也没被打到。
车覃恼羞成怒,不再搭理活济公,而是上前把梁家的帆布扯下,将上面的洋茄子一一踩破。他还不过瘾,一边令家丁把街上的打洋茄子摊全都砸了,一边狂笑道:“哈哈,洋茄子被挤破的声音真好听!”随后,他带着家丁扬长而去。
梁老四闻讯后连忙赶来,见弟弟惨死,痛哭一场后去法院告车覃。可法官早被车家人买通,根本告不倒。梁老四气愤不过,趁车覃出来逛荡时上前报复,却被车府那些如狼似虎的家丁打得遍体鳞伤。
回到家,梁老四对小贝哀叹:“车家有钱有势,咱们斗不过,忍了吧!”
小贝却咽不下这口氣,但若硬拼,他显然不是车覃的对手,怎么办?这天,他正坐在滨海路旁苦苦思索,活济公不知什么时候走到他身边,把那顶臭烘烘的帽子往小贝头上一扣,边唱边跳而去:“芸芸众生,冤冤相报;雨后沙滩,复仇此帽……”
小贝闻言一愣,把僧帽拿到手里,却不得要领。他将此事跟伯伯说了,梁老四却认为那和尚疯疯癫癫的,能有啥计谋?但小贝不愿放弃,苦思一夜,终于悟出活济公的用意所在,便盼望起下雨来。
再说回车覃。那天他踩了洋茄子,便喜欢上了洋茄子破裂时的声音,因此他天天到滨海路寻衅,看到有摆打洋茄子摊的,扯下帆布就用手挤、用脚踩,弄得后来就没人摆摊了。车覃见没洋茄子可挤,很是无趣。
这天雨过天晴,车覃正在家中百无聊赖,忽听外面传来孩子的喊声:“好多洋茄子!”
车覃很是好奇,顾不上喊家丁,独自出了门,往四处看了看,失望地嘀咕道:“哪来的野孩子,还洋茄子呢,茄子都没有!”这时,一个戴草帽的小孩跑到他跟前说:“谁说没有洋茄子?海滩上冲来了很多!”
“海滩上怎么会有洋茄子?”车覃半信半疑。
小孩答道:“肯定是别处放洋茄子,洋茄子落到了海里,这几天下雨,就被海水冲上沙滩了。”
车覃跟着小孩来到海边,果然看到雨后的沙滩上有一些蓝色的洋茄子,他高兴不已,兴奋地冲过去,手脚并用地挤洋茄子。可没挤几下,他忽然惨叫起来,旋即倒下。等车府的管家寻来,他已全身僵硬,表情恐怖,死亡多时。
躲在椰林里的小孩见状,跑到父亲的坟前悄悄说:“爹,我为你报了仇!”
原来,这小孩就是小贝,因他戴着草帽,只见过他一面的车覃没有认出来。
小贝走出椰林,找到活济公后,把僧帽还给他:“谢谢您点醒我。”活济公笑着戴上帽子,也不说话,依旧疯疯癫癫地又唱又跳而去。
其实,沙滩上那些蓝色的“洋茄子”是被海浪冲上岸的一种水母,长得像僧人的帽子,毒性比较强。渔民们看到这种水母,都会躲得远远的,小贝也深知这玩意的毒性,可惜车覃不懂,跑过去踩,落得命丧黄泉的下场。
正是活济公给小贝的帽子,让小贝从僧帽联想到这种水母,从而报了父仇。
(发稿编辑:赵嫒佳)
分类:传闻轶事 作者:梁柱生 期刊:《故事会》202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