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初谁料,纤毫欲自矜。
神融蹑飞动,战胜洗侵凌。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唐·杜甫
刀尖下的三维艺术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祖就开始了雕刻与塑造的劳作,从石器时代开始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雕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卓绝的民族形式和东方风格,凝聚着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与期望,和中国绘画、书法一样,闪烁着传统文化夺目的光辉。
雕与刻都是一种造型手段,区别在于,调出的花纹或图案通常是凸出于材料表面的,例如『浮雕』,而刻出的花纹或图案一般是凹陷的,例如『刻记号』。
石雕
石雕的历史从人类艺术的起源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从石刻岩画到中国古人类发明磨制石器的技术、旧石器晚期山顶洞人的石质装饰品,都是中国古代雕刻史上的里程碑。
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成对大型石刻,是原存陕西省长安县常家庄的牵牛石像和斗门镇内的织女石像,两者东西相隔约三公里。
摩崖石刻岩画
在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处的黑山峡崖壁上,整个岩画群总计约150余幅图画,绵延约2公里,刻画时代约从战国时期至明代。黑山岩画距坡底最低者半米,最高者在5米以上,画面大小不一,高在0.2-2.4米之间,宽在0.3-3米之间,凿刻技法虽极简单,但画境古朴,形象生动,粗犷有力,具有独特风格。黑山岩画分人物和动物画像。动物有马、牛、羊、鸡、犬、鱼、鹿、虎、狼、蛇、龟、鹰、雁、骆驼等多种。描绘的场面有舞蹈、围猎、射雁、骑马、骑骆驼、虎逐牛羊、野牛相抵、狩猎、列队练武射箭等等。其中狩猎分为单猎、围猎和群猎三种。画面人物姿态各异,头上均耸立着长长的尖状饰物。
麦积山石窟第133窟北魏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
木雕
木雕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雕鱼。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
牙雕
牙雕一般以象牙作为雕刻原材料,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就有象牙梳子出现。象牙与一般的牙齿不同,其表面没有珐琅质覆盖,非常怕酸,强酸可以将它腐蚀,弱酸亦可使其软化。今日大象是被严格保护的野生动物,严禁猎杀,因此国际上禁止任何国家销售象牙及象牙制品。为了使牙雕这一古老艺术不至失传,工匠们广泛运用了如鱼牙等替代材料。
象牙雕刻珍品——《月曼清游图》册,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为左右对开册页式,一面为景,一面为嵌螺钿诗句。精雕细刻,一直被视为清代宫廷牙雕制品中精巧典雅风格的代表之作。
这套牙册以象牙雕刻为主,分嵌各种彩石碧玉及红蓝宝石等,布置成各种景物,生动地描绘了宫中仕女一年四季的生活雅乐,具有浓厚的民俗风味和生活情趣。全套共计12册,景观分别为:正月寒夜寻梅、二月闲亭对弈、三月曲池荡千、四月韶华斗丽、五月池亭观鱼、六月荷塘采莲、七月桐阴乞巧、八月琼台赏月、九月秋庭品菊、十月文阁刺绣、十一月围炉博古、十二月踏雪寻诗。
砖雕
砖雕由东周时期的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的画像砖发展而来,一般由青砖制作而成,在青砖上雕绘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墓室的墙壁,还可以用来作为民居的建筑构件和墙壁装饰。
在秦始皇陵封土之北的宫殿遗址的地下土中,出土了一件上饰夔纹的巨型瓦当,直径达六十一厘米。在中国目前发现的所有瓦当中,此瓦当是最大的,称为“瓦当之王”。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
骨雕
骨雕,以骨骼作为材料、载体的雕刻艺术。骨雕在我国历史悠久,先祖们很早就开始利用骨骼,把骨头做成针或者刀,并在上面雕刻出花纹。在1982年于陕西西乡县何家湾出土的骨雕人头像距今约六千多年,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骨雕作品,它为研究我国骨雕艺术提供了珍贵实物。骨雕人头像比较完整,五官位置比较准确,制作手法古朴、粗犷,神态憨厚庄重。
漆雕
漆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也叫剔红,其技艺始于唐代,工艺流程极其复杂。制漆、制胎、打磨、做里退光等等,过程繁复,用时很长,因此大型漆雕也极其昂贵,在古代也一直是皇室贵胄的陈设品。元、明时期传入北京,漆器成为具有北京特色的工艺美术品。
北京漆雕与湖南湘绣、江西景德镇瓷器齐名,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
玉雕
玉雕总称玉器,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已有玉佩出现,商朝的琢玉技艺就比较成熟了。至于玉石的制作,一般人以为是用雕刀刻成的,其实不然。玉石的质地很坚硬,雕刀刻不进去,因此采取琢磨的方法,即在制作时,用各种形状的钻头、金刚砂和水,根据作品形状把多余部分琢磨掉。因此完成一件玉雕作品要花很长的时间。
大禹治水玉山
它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新疆和田青玉制。玉上雕有峻岭、瀑布、古木苍松。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背面上部阴刻乾隆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巧妙地结合材料的原有形状,灵活安排山水人物,在山巅浮云处,还雕成一个金神带着几个雷公模样的鬼怪,仿佛在开山爆破,使这件描写现实的作品。具有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玉山底座为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玉样从新疆运到北京历时三年多,在宫内先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置画了四张图样,随后又制成蜡样,送乾隆阅示批准,随即发送扬州。因担心扬州天热,恐日久蜡样熔化,又照蜡样再刻成木样,由苏扬匠师历六年时间琢成。玉山运达北京后,择地安放,刻字钤印,又用了两年工夫,颇费周折,才大功告成。
东坡赤壁泛舟图
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启年间江苏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他在天启二年创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长约3厘米,高约0.5厘米,中间为舱,上以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开合。窗旁雕栏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船首刻苏东坡及其好友黄鲁直、佛印和尚三人,其中苏东坡、黄鲁直两人共执一书阅读,而佛印和尚如同弥勒,袒胸露乳,左臂挂念珠,念珠历历可数。船尾横竖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题款:“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刻”。字迹细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这件核舟成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范。
核雕
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民间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或是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清玩。
贝雕
贝雕是海的绮丽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合,具有贝壳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国画的格调美。贝壳远在五万年前山顶洞人时期,就被穿成串链作为装饰。秦汉时期,冶炼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贝壳的雕琢开辟了新途径。艺人们利用贝壳的色泽,将一种较平整的贝壳磨成薄片,再雕出简单的鸟兽纹图样,镶嵌在铜器、镜子、屏风和桌椅上做装饰,俗称“螺甸”,这种工艺而今不少地区仍然保留着。
冰雕
冰雕最早出现在我国东北地区,到了清代初期,冰灯在我国很多地方相继出现,是一种以冰为主要材料来雕刻的艺术形式。
将冰雕成艺术品的文字,见于五代王仁裕记述8世纪上半叶唐玄宫中琐闻及风俗习惯的《开元天宝遗事》。该书记载,唐明皇宠妃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身为右相,权倾朝野,生活骄奢淫逸。他为了笼络人心,让匠人用坚冰雕镂出凤凰、瑞兽等美丽造型,系以彩带,放在精致的雕花盘中送与王公大臣,以美化环境,降低室温。每到夏天,他还让匠人用大冰琢成山,摆在宴会厅四周。他邀请来的赴宴者虽饮了许多酒也不感到热,甚至脸上还有寒色。因此有人竟带着丝绵衣服前来赴宴。这是当时我国最早的宴会冰雕。
世界名雕背后的故事
Manneken Pis尿尿小孩
小于廉,又译为尿尿小童、撒尿小孩等。是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市标。古代西班牙入侵者在撤离布鲁塞尔时,欲用炸药炸毁城市。幸亏小于廉夜出撒尿,浇灭了导火线。历经五百多年的风云际会,雕像本身也多次被盗被毁,但“小家伙”却荣辱不惊,依旧赤身裸体,旁若无人地做着该做的事。1747年,法国路易十五为了“雅观”起见,曾给他披上过衣服。广场旁的国王之家收藏有数百件来自各地的尿尿小童的服装。
Bust of Nefertiti纳芙蒂蒂
古埃及语“纳芙蒂蒂”的含义是:迎面而来的美人。1912年,一位考古学家发现了纳芙蒂蒂的七彩半身像,她也随即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封面女郎,并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在许多的庙宇和壁画中都有她的身影出现,这足以说明她的重要性,传说她不但拥有令人惊艳的绝世美貌,也是古埃及历史中最有权力与地位的女性,但她却仿佛一个幻影消失于古埃及的历史记载中,这令人匪夷所思。
Savannah Bird Girl Statue by Sylvia Shaw萨凡纳鸟女孩雕像
1936年这尊雕像就完成了,直到美国畅销书作家约翰·伯兰特(John Berendt)出版他的第一部非虚构小说《午夜善恶花园》时,把美国摄像家Jack Leigh拍摄的一张照片《鸟孩儿》做成了他的新书封面。这尊鸟孩儿出了名,引起游客特意去萨凡纳旅游寻找具有充分戏剧性的面貌和魔鬼的故事。
Apollo and Daphne by Bernini阿波罗与达芙妮
当阿波罗走近河神女儿达芙妮时,小爱神立即向他们分别发出两支爱情之箭,射向阿波罗的是钟情达芙妮之箭,而达芙妮中的却是拒绝求爱之箭,这引起神界的求爱追逐。当阿波罗即将追逐到女神时,女神大声向河神发出呼救:“亲爱的爸爸,快把我十分喜爱的美貌改变吧!”即刻河神将爱女变成一棵月桂树。无奈的太阳神爱之不得,只得取下月桂枝编织成桂冠,赐给一切有成就的人,这就是“桂冠”的由来。
雕武刻侠江湖中
古代雕刻语言精练,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也是三维、意象衍生的艺术。中国古代雕刻始终没有运用西方雕刻的造型术来精确地塑造物象,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正如江湖中那说不清道不明的侠气,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
雕刻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刻空间的自由性,与同样承载了五千年文明的武侠文化关系紧密,和武侠小说异曲同工,能使在民间百姓口中津津乐道的勇士将才、江湖侠客的传奇和精神代代相传,代代生辉。
石制六博棋盘,又作陆博,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因使用六根博箸所以称为六博,以吃子为胜。其中的古玩法大博,由于是与象棋一样要杀掉特定棋子为获胜,是很早期的兵种棋戏,有推论象棋类游戏可能从六博演变而来。
彩色石至子(清光绪年间。规格:高0.74米,长0.37米,宽0.34米,重360斤)。这尊石至子选粉红血筋彩色石制作,上端一头雄狮伏卧纽,刻“独占鳌头”四字,形状儒雅,如中国印方,雕工精湛,线条流畅,给人一种霸气雄横之美感。
武林人不离身的雕刻
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人身边,宝刀神剑的柄和鞘,随身的玉佩、胸甲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工艺。虽然手拿精美工艺兵器的名门之后往往被手持钝兵的愣小子打败,但一代大侠成名成家后,哪个没有几件精雕细琢的佩饰呢?
行走江湖的衣食住行
江湖人行走在外,住店打尖、建府搭院,总不会少了雕刻的装饰。李亮在《墓法墓天·四大贼王》中描写的罗汉楼,就是一栋在顶楼大厅的四壁上雕满了罗汉,每根柱子、栏杆都覆满字画雕刻的酒楼。最后神通者苏烈让字画雕刻变成实体,发动攻击。
功名利禄也离不开雕刻
石至子用石头雕制成,是中国古代习武人(武生、武举人、武进士、武状元)练习武艺的工具。明清时武状元考试的比赛标准,谁举的重量大谁就取胜。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物,冷兵器时代的代表。
武侠小说中必不可少的雕刻
对于江湖来说,主角们的命运总是那么相似,在无意闯入的隐居石林,在心如死灰的面壁洞中,在劫后余生的神秘谷底,总会有忍不住想给后人留下些什么的高人刻下的绝世秘笈。金庸笔下《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也是在华山思过崖面壁时,无意间得窥崖后暗洞中石刻,尽悉五岳剑派剑术秘诀。
精进练习显示威力
武侠小说中勤于练习、天生神力的武人们,也大都会把雕功上乘的石狮子、石磨等挥来舞去,砸至粉碎。不过修为和武功更高者则喜用指头给石狮点睛。
历史的长河能冲刷掉人类创造的许多事物,但在雕刻和文字面前却显得苍白。我国雕刻艺术的历史可以说就是华夏人类的精神史,它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记录着人类活动的形象,古老悠久,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分类:专题策划 期刊:《今古传奇·武侠版》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