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今古传奇 > 今古传奇武侠版2018年2期 > 〖专题策划〗华夏有术亦有道

〖专题策划〗华夏有术亦有道

分类:今古传奇 更新时间:2023-01-28 22:04:18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说起国术,大众或许对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说拳击、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泰拳……大家脑子里面都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但是说到国术,大家往往想不出它的样子来,或者只能想到一些穿着对襟褂子的人在翻跟头。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其实出现在国术自身上面。

经常有人用中国武术和外国武术来进行对比,这其实不太公平,因为中国有无数的武术门派,而外国的武术,因为同一国家地区的流派较少,所以大家会选择性忽略掉。

而以外国某一种武术流派来与整个中国武术做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外国武术技巧,在中国林立的门派当中,几乎都能找到与它们类似的技法。

这很容易理解,大家都是人类,人类能做出来的动作是有限的,而大家目标又都一致——以某种技术动作来进行搏杀或解决各种情况下遇到的危险,这些技术动作就是武术,所以武术也是有限的。有限的武术在不同的地方由同一种生物以同一种目标而创造出来,自然而然就会发生重叠。

而因为中国武术发展的时间实在太长,在漫长的岁月当中,中国的武人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情况,所以他们研究出了各种情况下适用的武术。这是中国众多门派的成因,但如果把这些门派的技术全部整合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这基本上就是人类所有的格斗技术了,包括大家一致认为国术当中不存在的地面技术,在地躺拳或者螳螂拳的某些流派中,也同样可以看到。

为什么如此优秀的中国武术却让我们无法对它拥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呢?

因为它内容真的太多了。

我们对于一件事物的印象,基本上来源于他的特点。中国众多的武术门派互相之间可辨识度很高,因为它们各有特点,然而当我们提到“中国武术”這四个字的时候,所有的门派混杂在一起,就不知道该让它以什么样的形态在大众面前呈现。

这是内容庞大的中国武术必然要承担的代价,那就是绝大多数人永远无法对它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但是,关于国术,有一些经典的内容,我们还是可以去简单地了解。

《一代宗师》里面有句话——武学千年,烟消云散的事儿,我们见的还少吗?

我前面说了,中国武术发展的时间非常非常长,在漫长的岁月当中,武术几经周折,最终变成了今天的模样。现在流传在民间的武术,大多成型于明清,最远不过宋朝。如果以此来算,也有千年了,但是宋朝之前的武术去了哪里?没有什么东西是会凭空产生,而又凭空消失的,从我们可以找到的历史资料来看,我们可以粗略地梳理出几条脉络。

我们听到的最早关于武术的传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传说中黄帝与蚩尤的大战,那时黄帝与他的部下已经掌握有了不凡的武术技巧,但这只是传说。真正能够找到的记载,是从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很多岩画,上面有了一定的搏杀画面,包括一些简单的格挡画面。然而,那个时代离我们实在太过遥远,那些岩画也实在不是什么有力的证据,真正的、文字性的对于武术的记载,来自于《吴越春秋》。

在《吴越春秋》中记载了一件赫赫有名的事情,那就是越女论剑。“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滕兔,追形逐影,光若佛仿,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这段话在武术史上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它是目前可考的历史当中最早以文字记载的武术理论。

《吴越春秋》所记载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学术界有人认为这是杂史,但是即使是作为杂史,这本成书于汉朝的杂史,也足以证明,中国武术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已经有了这样的技击理论。而这条理论所指导的技击思想,也一直影响着中国武术,在清末的《形意拳谱》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条理论的出现,与两千年前《吴越春秋》中的记载近乎只字未改。

在这之后,因秦禁止武器,而发展出来了手搏、角抵,《汉书》中记载了《手搏六篇》。但是昙花一现,而后数百年的乱世,兵器武术重又占了上风,并且在此期间,因为与西域各国及少数民族武术的交流融合,“刀”这种在中国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兵器,也由传统的直刃变为了曲刃。很遗憾的是,这些发展,都不能算作是真正里程碑式的改革。

这其中的原因大致可以怪在官方的头上。因为在古代,最优秀的武术一度只保存在官方的军队当中,将领们认为武术是为了战争服务的,而在重视骑兵的朝代,军队的武术训练中理所当然的重头戏是骑射技术。至于使用兵器互相搏杀的白刃功夫,将领们自己虽然很擅长,但却并不传授给部下。徒手搏斗之术更是长期被斥为末技。

这一情况,直到宋朝才有所改善,凭借一根棍棒打下了八百军州的宋太祖,引发了全民习武的热潮,而且因为宋朝骑兵的孱弱和逐步失去了马匹的产地,宋朝开始重视步兵战术,再加上之前武术虽然不算太受重视,但是经过千年的积累,量变还是引发了质变,如此各方面相结合,武术终于在宋朝产生了一次井喷式的发展。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步兵白刃武术,即后世所谓的兵击术的最终成型与普及。在宋朝,出现了成建制的重步兵与枪兵,以枪棒为代表的白刃武术终于从少数将领手中汇总成型,并广泛地流传到了士兵当中。士兵们一度将枪法称为龙技,认为把它习练精妙之后,就可以凭此列土封疆,比肩王侯,也正是因为这样,此后千年之中,兵器之王的地位,一直属于长枪。时至今日,在欧洲剑术、日本刀法面前,能够拿得出手的中国兵器武术,也只有枪棒。

宋朝之后,就到了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令汉人很悲伤的一个朝代,同时也是武术史上很悲伤的一个朝代。在元朝之前,历代习武之人的最高志愿就是报国,所谓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那时候的武人们都要兼习兵法,或者说是主修兵法,兼习武术,其中的佼佼者就可以进入朝堂,封侯拜将,光宗耀祖。所以元朝之前最优秀的武术才会一直保存在官方的军队当中。但是元朝的蒙古政权建立之后,不用汉人将领,习武之人报国无门,不得志又没有别的技能的武人们迫于生活压力,只好用一身技艺来娱人。

因为可能会被认为有反叛之心,实战武术并不能在人前表演。于是为了娱乐效果,卖艺者们开始追求看起来优美的高难度动作。所以从这里开始,去实战化的、供人娱乐的武术套路和与杂技结合的带有魔术性质的武术“腥活”开始出现。

很可笑的是,元朝并没有持续很多年,在武术踏上了“套路”这条岔路没多久之后,明朝就建立了,武人们又一次可以进入朝堂,封侯拜将,光宗耀祖了,但是这时候人们发现,武术在不知不觉中,已然踏上了另一条岔路——丹道。

明朝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国术,正式萌芽的时期。经历了元朝所谓的道统中断,武术从官方进入了民间。在民间,因为元朝对于汉族人的监管和高压政策,能够光明正大习武的地方,只有寺庙与道观,于是乎,与宗教有了联系的武术,自然而然地就与丹道还有哲学结合了起来,我们今天动不动就能在大师们口中听到的精气神意开始出现在各种武术功法当中,而除去枪棒之外的其他兵器武术,则因为朝代更迭的动荡而大量失传。

在明朝时,《武备志》中记载的双手剑术已经只存在歌诀而无人知晓其招式和用法。时移世易,明亡清建。到了男人们需要在辫子和脑袋之间选择的朝代,兵器武术更是进一步走向了消亡。禁武令不允许民间私藏兵器,无奈的武人们,只好把兵器武术,转化为徒手搏击武术,也就是拳法,脱枪为拳,化刀为掌,大量的拳法在这个时代产生,同时,很多不和谐的声音也随之出现,玄学、内外家说、气功等等开始甚嚣尘上。

据说魔王波旬曾经在佛祖涅槃前对说:“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孙混入你的僧宝内,穿你的袈裟,曲解你的经典,破坏你的戒律,毁灭你的佛法。”佛祖闻言不语,久久落泪,魔王狂笑而去。

若以武术比作佛法,清末时,似乎已近末法。

但仿佛是冥冥中有武神不愿看到这种景象,清亡后,国民政府成立,得益于官方强健人民体魄的想法,武术终于又大放异彩,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国术馆成立。并且由于西方列强的进入,中国武术与外国武术开始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并不只局限于对抗,还包括互相学习,甚至传统拳师们会组织业余拳击比赛。那是国术百家争鸣的时代。虽然本来限于一族一地的拳法开始称门称派,但却没有后世的门户之见,那时的拳师们学习别家的武术,以此充实自己的武术,睿智而开明。国术在那短短的数十年里,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和发展。他们真正的让武学这个词汇,与文学相照应,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张世界级名片。

但那终究是末法之前的最后一搏,那之后,武术陷入了了漫长的黑暗期。

武学千年:不同时代的武学之论

对于武术,古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同样也是有历史记载可考的。

庄子

《庄子·说剑篇》

赵王问庄子:“你的剑法怎样?”庄子说:“我的剑法,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赵王说:“那是天下无敌了吧?”庄子说:“用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争斗刺杀的时候,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

越女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越王勾践问越女:“用剑之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越女说:“剑法有门户,也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打架的时候,内心要准备好随时杀死对手,但是外表上不能流露出来,看起来得像个大家闺秀一样,实际上一下手就跟老虎一样。调整好自己的架势、气息还有精神。不要管对方的技巧,纵的、横的、顺的、逆的,都一概不问,一剑直击出去即可。凭这种剑法,出手不空回,剑剑索命。一人敌百,百人敌万。”

戚继光

《纪效新书》

“拳法在战争中是没什么太大作用的,但是可以用来活动手脚、锻炼身体,初期训练士兵用它来入门最好。练兵最重要的是练将,厉害的将领,各种武艺都要会一点,不用都精通,但是都要了解,然后专门深入学习一两种。所以拳法平时可以用来练兵,对打仗的时候会有帮助。”

中国古代武术典籍

功名不遣斯人了,结客不必皆荐绅。

在我国的一些体育大学当中,有武术相关专业,在他们所使用的教材上,对于武术这两个字的最新定义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体育这两个字,就是官方对于武术的定位。

出于维护社会秩序的考虑,建国以后国家的体育相关部门一直有意识地削弱武术的技击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武术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套路,直到改革开放后,因为与外国武术的交流,武术运动突然有了技击方面的需求,于是,号称继承了国术技击精髓,实则完全是为了规则服务的的散打诞生了。

与此同时,在那个物质逐渐丰富而精神依然匮乏的年代,社会上也掀起了习武热潮,一批“大师”,打着国术的幌子,以各种玄学开始招摇撞骗,并美其名曰精神修炼,俗称——气功。

这场浩大并且持久的骗局直到二十年后才被逐渐识破,从骗术中醒悟过来的大众,对于武学的印象,降到了冰点。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武术流派都讲究对于精神的修炼,但是真正将技击理论上升到哲学高度,并且以哲学思想指导技击,以武术修炼印证哲学的,只有中国的国术。无论喜爱搏击的人如何否认,国术发展至今,早已不只是单纯的搏击术。其中蕴含着文化、礼仪、哲学、规则等等与武术无法分割的东西,这些,就是武道。

这种道术合一的武学模式,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这本该是国术的骄傲,然而却被人曲解,最终对国术的名誉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只能说天意难测,造化弄人。

如果说元朝时国术失去了官方道统,明清时国术失去了大量内容的话,那么建国后的这场浩劫,让国术几乎失去了根本。

每每想到此处,总是对那些老辈的拳师们心生敬意,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会说什么漂亮的话,但是依靠着心中对武术的一点执念,不论外界风雨飘摇,终身练功不缀,终于让武术在世道的夹缝中顽强地保存了下来。

这些年来,我们看着小孩子都跑去学习跆拳道和剑道,看着年轻人都跑去练散打和拳击,看着“传统武术”这四个字仿佛成了谁都能吐一口唾沫然后再踩一脚的东西。但是在每个城市的角落里,都有年轻的武者默默地从老人们那里传承来那些古朴的架势,然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破除迷信,试图让国术重新在这个时代绽放出它的光芒。

国术从来不是墨守成规的,今天的国术与它两千年前的样子是截然不同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因为各种需求进行补充,同时与外界交流,互相充实,有一种说法是世界上所有的武术流派都受过中国武术的影响,但是同样的,中国武术也从世界上的各种武术流派中汲取过养分,这种学习——发展的思路,正是国术千年不衰的原因。

时至今日,年轻的武者们继承了千年以来那些武者们的术与道,他们探索着国术与现代科学、医学、哲学乃至文学相结合的方法,虽然总有一些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坏人对他们进行抨击,但是毋庸置疑,未来是属于他们的,这些年轻的武者们,才是国术的希望。

现在,我们来正本清源,何为武学,何为道术?

华夏历来是饱暖思道德的国家,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所以对于武术,有文人一厢情愿的称之为止戈之术,但却被武人嗤之以鼻。

武,是干戈之术道,才是止戈之术

在武侠小说中,大侠一般都是武功很厉害的,但究其原因,不是大侠武功都很高,而是用“侠”这个字来约束武功极高的人,让他不会制造混乱。

现实中的武人,则用道来约束自己的武术,以防止自己陷入混乱。所以在国术中,术是基础,道高于术。术是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方法;而道,不是玄学,不是迷信,而是约束自己并最终成就自己的方法。

武术,分体用之法。

体,是鍛炼,俗称功法;用,是使用,俗称打法。社会大众以套路不能实战来抨击国术,每每令武者有口难言。这就是体用之分不明。以体为用,是近百年来国术的沉疴,武者自明,才能不欺白丁。

功法分内外。

外功是借助各种器械协助,来提高自己的体能;内功则是凭借自身的各种架势,通过长期的锻炼,来让自己劲路通顺。它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和当代搏击运动的训练思路完全相同,以各种器材锻炼体能,然后练习各种出拳出腿姿势让自己发力顺遂。

打法分技术与战略。

技术是历代先辈们总结出来的具体技巧,也就是踢打摔拿这些具体的格斗动作;战略则以顾打合一为最高指导思想,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再全面的技术也无法应对所有的实战情况,所以定好战略之后,武人在实战中就可以自行随机应变。

武道,分礼与理。

礼,是约束,俗称武德;理,是哲学,俗称拳理。总有人调笑武人,一到打不赢的时候,就开始谈武德,谈修身养性,实在滑稽。玄学之祸,遗毒太深,个中三昧,不光普通人,武人都未必能说清。

武德是武人的品德。

武德高尚,就是武人的品德高尚,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内容,与普通人应当遵循的道德别无二致,只是武人习武,难免产生戾气,因此需要更高的道德感来约束自己,所以才会专门强调武德。

拳理是武术锻炼和使用的指导思想。

关于锻炼的拳理,以更快、更好、更安全的提高自己为基准;关于使用方法的拳理,则包含有大量的兵法与战术思维。这些内容可以用在武术学习上,也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上。比如《九阳神功》中那句著名的:“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这是金庸取自太极拳的拳理,在拳法中,是避其锋芒,顺势而为的战术思维,但如果把它作为生活哲学,那不就是《莫生气》一类的宽心歌吗?

之前看过一个报道,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真正的无神论国家。认真想了一下,中国的宗教信仰的确非常本土化。除去少数真正皈依的僧道,大部分信徒即使再虔诚,跪在神佛面前时,也是在求神佛保佑自己或亲人,跟做买卖一般无二。所以在中国人心中,神佛一直是能力很强,但地位与人几乎平等的存在。

所以中国其实是个信仰自己的国家。没有神明的指导,圣贤的教化又无法普及,于是乎,中国的武人们以武术为基础,在练与打这种实际需求之外,演化出了自己的哲学,并作为信仰,逐渐上升到对内心境界的追求和对生活方式的指导。这就是武道最初的诞生,并不魔幻,也并不玄虚。

武术、武道、武学,华夏武人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它们伴随着这个民族从远古走来,有过变化,却从不离其宗。一千年前,国术的样子与现世不同,一千年后,国术也未必还是如今的模样。

但一千年前有国术,一千年后,必定还有国术!

分类:专题策划 作者:留刀 期刊:《今古传奇·武侠版》2018年2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