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读者 > 读者·原创版2020年1期 > 〖百家杂谈〗甘蔗与蔗糖

〖百家杂谈〗甘蔗与蔗糖

分类:读者 更新时间:2022-08-21 11:34:18

在人类的食物系统中,甜味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可以说高于其他一切的食物味道,辣味、咸味、酸味等都敌不过一个甜,这一点从最初哺育人类的食物—乳汁上便可以得到证明。

由此造成人类对于甜味食物长久的追求,这些食物都成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一种食物颇为重要,以它为原料制成的糖构成了现代人类社会甜味食物的基础。

那就是甘蔗。

这种硬邦邦的东西最初的起源地大约是印度,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南方也有高度的可能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对其主要的利用方式都是直接用牙齿撕咬,吮吸汁液。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27年远征至印度后,发现那里的人在啃一种甜味的“芦苇”(即甘蔗),这表明在甘蔗的起源地,直到那时都还没有发展出以蔗制糖的技术,仍停留在口食阶段。

同时期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那是战国晚期,分布于南方的甘蔗随着楚国、吴国、越国等的兴亡起伏已为中原所知,一些典籍中出现了许多与甘蔗有关的记载,但应该也是口食其汁。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甘蔗尚未被熬制成糖,但此时糖这种东西已经出现,并成为统治阶级的一种奢侈品,其主要为蜂蜜和饴糖—分别来自昆虫和谷物。这两种糖的味道都不错,营养价值也很高,但有一个缺陷,那就是产量有限,连满足统治阶级所需都难以做到,更别说向大众普及了。

四五百年后,到了东汉晚期,中国和印度某些地方可能已发展出初级的甘蔗制糖术,出现了原始的蔗糖。其发展的技术逻辑,是因为榨出来的甘蔗汁不易保存,就拿到太阳底下去晒一晒—人类最初对食物进行防腐处理的主要手段。结果晒着晒着,发现去掉了大半水分之后,留下来的黏稠液体不仅味道绝佳,还能长时间保存,易于运输,有很高的商业价值。

蔗糖就这样顺着贸易路线开始扩散。

在当时的典籍记载中,有一种被称为“石蜜”的东西,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那大约就是印度产的原始蔗糖。

但这种贸易的规模显然不大,未能改变甘蔗以口食为主的格局。在紧接着东汉晚期而来的三国乱世中,那些掌握了权力的枭雄们,所食的甜味食物依然是以蜂蜜、饴糖为主,如袁绍的弟弟袁术,死前想喝的就是蜂蜜水。但此时甘蔗的种植范围已有所扩大,蔗糖技术也有所进步。

割据中国南方的东吴,将甘蔗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推广,并大力改进蔗糖技术,或许是有以蔗糖对北方曹魏出口获利的考虑。而蜀汉也对甘蔗种植颇为重视,实际上执掌蜀汉政权的诸葛亮,在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叛乱后,从那里发掘了许多长于甘蔗种植的人才,蜀汉甘蔗业因此大兴。

至于地处北方的曹魏,由于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的限制,估计即便能种甘蔗,也活不了几根,味道更不能与来自东吴、蜀汉的甘蔗相提并论。魏文帝曹丕酷爱口食甘蔗,还曾拿甘蔗当武器与属下比试剑术。他是曹魏的统治者,自然可以如此潇洒,其他人想尝一尝甘蔗,就得费些功夫了。

唐朝建立以后,社会恢复稳定。随着太平的重临,人们对于甜味食物的追求再度冒了出来,也就是在此时,印度的蔗糖技术开始大规模输入中国。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等都曾派出使者前往印度学习制糖技术。除了印度,唐朝还引入了一些波斯帝国的制糖技术。

在外来技术的刺激下,唐朝的蔗糖业得到迅速发展,由此又带来甘蔗种植范围的扩大。按史料记载,唐朝300余州中,至少有30余州以甘蔗闻名,从西北到岭南均有分布,其中又以西南巴蜀地区与江南太湖地区所产者为上品,那里也形成了繁荣的蔗糖业。在南宋时期的巴蜀地区,还出现了中华历史上第一部糖业专著《糖霜谱》。

技术的进步与产量的扩大,使得蔗糖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可能。唐朝已出现以贩卖蔗糖为生的商人,一些诗文中对此也多有提及。

唐朝之后的宋朝,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也很发达,蔗糖开始成为一种对外出口商品,同时制糖业继续吸收别国的蔗糖技术,将其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令蔗糖产品日益优良。

到了明朝,原始的白砂糖已经出现,并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商品,大量输入东南亚、东北亚等地。

同时期的欧洲诸国,也开始了它们的蔗糖史。虽然在此之前,欧洲诸国已通过各种渠道尝到了蔗糖的甜味,但受制于地理环境、气候、政治格局等因素,很长一段时间里,其主要的甜味食物来源只能是蜂蜜和甜菜。“发现”美洲后,殖民者和商人将甘蔗移植到加勒比海的一些岛屿上并大获成功,甘蔗园随即一片一片地建立起来,用从非洲掠取来的奴隶之血汗,生产出大量的甘蔗,然后熬制成糖运回欧洲,供那里的人们享用。

然而,当时欧洲诸国的制糖技术远不如中华,达官贵人们食用的蔗糖还是通过对华贸易换来的,而非美洲产品。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其最初的贸易主要便是贩运茶叶与蔗糖,贩运鸦片是百余年后的事情。

这种贸易开始于明朝晚期,而从明朝晚期到清朝初期,中华蔗糖对外贸易的第一对象其实并非是欧洲国家,而是日本。这种贸易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换取日本的铜,用以制造明末清初频繁战争所需的武器。公元1641年,明朝派出近百艘商船前往日本展开贸易;4年之后,清朝派出70余艘商船赴日。

到了清朝晚期,中国蔗糖的龙头位置开始动摇,这种动摇是内外冲击的结果。内部冲击,主要为太平天国战争,导致南方甘蔗田大量损毁,造成糖源紧张;外部冲击,则是得到工业化武装的欧洲列强以其飞速进步的蔗糖技术,向中国倾销其蔗糖制品。

两相夹击之下,中国竟逐渐由全球第一大蔗糖出口国,沦为蔗糖进口国。尤其是甲午一战后,台湾落入日本之手,中国失去了最重要的甘蔗产地,从此蔗糖大半都靠进口。在清朝灭亡那一年(1912年),中国进口蔗糖27万吨左右;20年后,蔗糖进口量飙升到了百万吨以上。

夺得台湾的日本则对其蔗糖业进行了重点经营,其要旨是利用台湾的廉价劳动力大量种植甘蔗,制造粗加工蔗糖,再运到日本本土深加工,然后出口。也就是说,日本将台湾变成了一个供其掠夺的糖源地。

数年后,台湾蔗糖年产量便超过20万吨,到1939年达到最高峰,在140万吨以上。

再后来,甘蔗已在全球多地大量種植,以南美、东南亚、中国为主,蔗糖也成为全球第一位的甜味食品。只不过主流舆论不利于它—在吃饱了饭的人们看来,这种东西会带来肥胖、蛀牙、动脉硬化、高血糖等毛病。

分类:百家杂谈 作者:伯约 期刊:《读者·原创版》2020年1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