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排坐起
我工作的学校在郊区,学校通往城里的公交车总是很挤。有次我和一名学生进城,上车的时候,车里的人很少,学生却一定要拉我到最后一排去坐。我很诧异,便问她:“前面有位子,为什么要坐最后呢?”
她冲我眨眨眼睛,悄声说:“这趟车人很多,我们坐在前排,迟早是要站起来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坐后排,就万事无忧了。”
看着这个孩子,我很吃惊,没想到坐公交车居然有这样的“讲究”。
后来有一天,我和一位叫汉克的英国留学生去办事,也坐公交车。路程不远,只要坐三站路。我上车后准备坐前排,但是汉克拉着我就坐到后排去了。我想起之前那位学生,感到悲哀:汉克该不会这么快就“入乡随俗”了吧?
我问他:“我们只坐三站,为什么不坐前排呢?”
汉克吃惊地看着我说:“难道先上车的人不应该坐后排吗?”
轮到我疑惑了,我问:“为什么先上来的就要坐后排呢?”
汉克说:“在我们英国,先上公交车的人都是从后排坐起的,因为这样可以方便后面的人上车啊!”我顿时无语,心潮翻滚。
回去之后,我找了位在伦敦生活过的教授一问,教授告诉我:“没错,这是他们恪守的规矩,这样可以让车厢不至于拥挤,而且让后上车的人能在短时间内坐好。另外,他们的公交车上从不设置老弱病残孕专座,因为人们已经习惯车上前两排为这些人的专座……”
我听着听着,渐渐感觉美好起来。世间最精深最美好的文化在哪里?也许就藏在座位的选择里。
(作者:张翔)
雨中推车
那是一个傍晚,倾盆大雨光临繁忙的城市,让所有人措手不及。我正要去办一件急事,可在单位门口怎么也打不到车。终于有一辆的士过来,我急忙上了车。
雨越下越大,有些地方几乎看不到路了,车不敢开快。可今天就是不顺,眼看快到目的地,车却坏了。
师傅停下车,对我说:“我这儿有雨衣,还有不到一站路,你自己走过去吧。”说完,把雨衣递给我。
在这个风雨交加的时刻能遇上这么热心肠的师傅,我感到很温暖。“那我怎么还你呢?”我赶忙问。
师傅犹豫了一下,说:“我的车就停在这附近,走不了,一会儿你方便就给我送回来,不方便就算了。”我答应,心里很是感激。
我下车没走几步,见师傅也下了车,他没有任何雨具,在雨中开始艰难地推车。
车既然坏了,为啥还要推着走呢?停在那里不就行了吗?我有些疑惑。
半小时后,我办完事赶回来。雨越下越大,马路上的积水有20厘米深了。还好,我看到了师傅的车,只是不在原地,而是被他推到了十多米外一个岔路口。
我走过去,师傅正在里面坐着,看见我,急忙摇下车窗喊我上车。雨依然很大,那边有好多学生放学了,从师傅车前走过……
我坐上车,看着全身湿透的师傅,有些过意不去,只能连声说着谢谢。
我问他刚才为啥推车,师傅笑了,说:“你不知道,这个岔路口的井盖又没了,孩子上下学都从这里过,太危险了。反正车也坏了,走不了,我索性就把它推到这里,把井口堵上,这样就安全多了……”
(作者:程刚)
懂得掌握的分寸
有个年轻人进入某大公司担任收发员,他的工作间在地下室,常坐电梯送文件上楼,并且遇上由一楼进电梯的长官们。
先进电梯的年轻人总是站在按钮的旁边。虽然才进公司一个月,他已经能立刻叫出每位长官的姓氏和头衔,并能非常准确地说出长官办公室的楼层。但他不马上按按钮,而总是先确定一下,譬如问:“王经理好,您要去七楼?”
有一天,总经理进电梯,年轻人照样说:“总经理好,您去八楼?”
“你不是早知道我的办公室在八楼吗,为什么每次还要问?”总经理问他。
年轻人很有礼貌地回答:“是的,总经理,但我不能确定您一定要回自己办公室,说不定您要去别的楼层,所以我不能擅自做主。”
没多久,这个年轻人成为了总经理的助理。
总经理说得好:“记忆力好、礼貌、周到都不难,难得的是他能掌握分寸。聪明人能不自作聪明,才是真正的聪明。”
(作者:刘墉)
雕琢人生
一块不大的翡翠毛石,表面布满了像棉花一样的斑点。
翡翠讲究质地纯粹,一个斑点就是瑕疵了,斑点遍布就是重大缺陷了,所以这块毛石无人问津。在业内人眼中,这是一块废料。
有位玉雕师看到了这块毛石,只用一百块钱就买了下来。
晚上,就着灯光,他仔细观察,想着这块毛石能雕刻成什么物件。按照传统,须采用镂空的雕法,将棉点剔除,可这块毛石上的棉点实在太多,全部镂空不知成什么样子了。
然而,他反复端详后发现,除了棉点之外,这块毛石也有它好的地方,一些部位在灯光下晶莹剔透。当他再次看着上面的星星点点之时,眼前突然一亮,一首唐诗从脑海中跳了出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那些棉点多像漫天飘舞的雪花啊!何不把它们变成雪花呢?
思路打开了,他立即拿来纸和笔,即兴画了一幅雪夜深山投宿的图画。
一个多星期后,一款取名《风雪夜归人》的翡翠挂件面世。这件作品精致完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成了他的得意之作。
几经辗转,这件作品最后被一位收藏家以一百万元的高价收藏。
为了追求完美无缺,我们往往剔除瑕疵和缺陷。不曾想,巧妙地利用瑕疵和缺陷,也能变成一种完美。
雕琢玉器如此,雕琢人生也是如此。
(推荐者:裴金超)
鸭子的骗局
清朝顺治年间,郑成功率部坚守在闽南沿海一带进行反清复明斗争,却不慎被清将固山金砺率领的五万官兵困在海澄城内。数月后,城内粮秣即将告罄,郑成功十分着急。
一天,郑成功在巡视时,一个士兵提着两只鸭子跑来说:“这是大家的一点心意,请大人收下!”
郑成功厉声问:“现在怎么会有鸭子?哪儿偷来的?”
士兵忙答:“不是偷的,是从壕沟里捉的。”
郑成功有些怀疑,和士兵来到壕沟边查看。果然,随着一股股涌进的江水,一会儿就抓到了七八只鸭子。
大家以为这下可以放心吃鸭子了,郑成功却说:“鸭子一只都不能杀。”非但如此,他还让士兵拿米糠把鸭子喂得饱饱的,趁退潮时再送出城。
郑成功见众人不解,解释说:“清军想把我们困死在城里,打听不到虚实,就用鸭子当探子。如果我们把鸭子吃掉,就等于告诉敌人城内弹尽粮绝。”
城外的固山金砺正在观望动静,听说手下捉住了鸭子,急忙跑去拿起利刀剖开鸭腹,一看竟全是米糠。他又接连杀了几只,还是一样!固山金砺傻了眼,只能改变部署,放弃围攻。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轻易得来的好处不要随意占有,有利可图的时候更需要谨慎小心。
(作者:宸光;推荐者:陈海蓉)
分类:3分钟典藏故事 期刊:《故事会》201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