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指在科举考试的殿试中拔得头筹之人。自科举考试创立以来的历代状元中,既有饱读诗书之士,也不乏侥幸取胜之徒,留下了种种轶闻。后来,百姓们也把在某个行业成就最高的人称为“状元”,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次,就为大家带来一组与“状元”有关的故事。
得中是天意
南宋时,有个叫张孝祥的书生上京赶考,晚上借宿在路边一家客栈。夜深人静,张孝祥在灯下看书时,传来了敲门声。他一开门,见门外站着一个女子,二十岁上下,十分标致。张孝祥问:“夜已深了,请问娘子来这里有什么事?”
那女子不好意思,脸一扭,伸出左手心给张孝祥看。张孝祥一看,那手心里有“欲觅人间种”五个字,当即明白了她的来意,连忙说:“小生是儒门子弟,幼读诗书。圣人说过‘非礼勿行,小生不敢违背圣人教导,不能从命。”
那女子赶紧解释:“我家主人家财万贯,可就是膝下无子,没人继承家业。我想借相公的种子,顶住张家的门楼,并没有恶意。我是他家小妾,是受主人的差遣来的,如果相公不肯,奴家怎么向主人交差呢?”
张孝祥说:“这个容易。”然后请那女子伸出右手来,在她的右手心写了“难欺天上神”五个字,叫她回去交差。
第二天天没亮,张孝祥就收拾好行囊,离开了这里。
到了京城,张孝祥在考场中遇到一个对手,叫秦埙,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他的文章是秦桧代作的。主考官有心推张孝祥为状元,又怕秦桧的权势,只好把这两篇文章都拿给宋高宗赵构看,请皇帝决断。皇帝就命主考官把两个学生带上金銮殿。
宋高宗说:“今日殿试是考对对子,我出一上联,看谁能对出下联。上联是‘欲觅人间种。”张孝祥一听,这不是那晚女子手心里写的五个字吗?他想也不用想就答:“难欺天上神。”高宗一听,对得蛮好,又要张孝祥把这副对联的意思说说清楚,张孝祥就把赶考路上夜宿客栈的经过说了一遍。高宗听了,十分高兴地说:“张孝祥不仅才华出众,品德也过人。”于是决定选他为状元,并说,“这是天意。”
原来,宋高宗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走在天街上,有人鸣锣开道,吆喝着“迎接新科状元”。鼓乐过后,两个仙童各人手里举一个幡,幡上有副对联,上联是“欲觅人间种”,下联是“难欺天上神”。幡后面,许多天神簇拥着一个人,那人身披大红官袍,骑着高头大马。高宗没想到这梦正应在张孝祥的身上,不是天意又是什么?
高宗把他做的梦一说,文武百官都心悦诚服。就连满肚子意见的秦桧,嘴上也不敢不服了。
插秧状元
有个种庄稼的能手,秧插得又快又好,人送外号“秧状元”。
这年新来了一个州官,刚一上任就遇上了连年大旱、民不聊生的当口,乡绅百姓都“孝敬”不起,所以他常常遇事生端,专找岔子。他一听说竟有什么秧状元,勃然大怒,骂道:“哪里来的种田汉,胆敢自称状元,简直是大逆不道!赶快把他抓来见我!”
衙役们忙把秧状元抓来了。州官惊堂木一拍,喝道:“你有什么本事,也敢叫状元!”秧状元却理直气壮地答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插秧是天下能手,可称得上状元。大人不信,可当面考试。”
州官问道:“你插秧有何妙法,能称状元?”
秧状元念了四句:“撮撮都是八根秧,横直八寸对成行,大人绕田走一转,我能插秧一长趟。”
“什么?”州官惊得眼睛都鼓出来了,“要是你真有这么大本事,我给你竖一座牌坊,做不到就杀头!现在马上试验!”
于是,州官到城外选了一丘大田,当场“开考”。
考试开始了,州官撩袍端带,拿出全身力气,以最快的速度顺着田埂跑起来。等到他气喘吁吁地跑了三条半田埂,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再一看,秧状元的一趟秧已插到头了,正笑嘻嘻地在等着他哩!
州官脸涨得红里泛青,连忙吩咐随员拿尺下田去量,量来量去,结果一点儿不差:行距株距都是八寸,横直成行,像线牵的一样。
州官更急了,把秧拔起来当面点根数,每一撮都是八棵秧,一根不多,一根不少。
此时,州官兴冲冲地高举起一撮秧:“嘿!这个是九根!”秧状元却神色自若地说:“请州官大人再仔细看看,这九根里面有一根是稗子!”
州官窘得厉害,硬着头皮要继续数完。拔到最后一撮秧,州官又乐了:“哈哈!这一撮又是九根,难道又有一根是稗子不成?”
秧状元看都没有看,说:“大人,这虽然是九棵,可是其中一棵没有根,怎么活呢?”
州官呆了半晌,无话可说,只得兑现诺言,给秧状元建了一座石牌坊。
饽饽状元
李蟠是康熙年间的一位状元。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试时揣了三十六个馒头。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
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
这时,他带的三十六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
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一点儿都没责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状元。同榜的探花作诗一首调笑他:“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此后,“饽饽状元”李蟠的名声便传遍了士林。
白日敲更
无锡有个叫孙继皋的书生,因为家里穷,只得边读书边做更夫。这年,孙继皋听说京城殿试招考状元,心里很高兴,但上京赶考要有人推荐提名,孙继皋出身低微,朝里既无人,手里又无钱,怎么办呢?
无锡三里桥有个“接官亭”,官船来无锡都停泊在这里。一天,孙继皋看见“接官亭”前来往的官船特别多,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天上午,孙继皋身背竹筒,手拿更棒,上身披件破棉袄,脚上踏双破草鞋,来这里敲更。他一边敲更一边喊:“孙继皋,咯咯敲,锡金两县无主考!”像老和尚念经似的。
正好常州府台秦大人的官船停在这里,秦大人听了很奇怪:天下哪有白日敲更的,喊的话也不像敲更,于是就派人将孙继皋叫到船上,问明情由。
了解了原委,秦大人不禁哈哈大笑道:“看你这副腔调,哪像考状元的。这样吧,要上京殿试,先在我面前口试。我出题,你对答,对得上来,我给你引荐,对不上来,那只好怨你自己了!”
说罢,他看见孙继皋衣袖管里藏有一枝桂花,便开口道:“小学生暗藏春色。”
孙继皋一听,马上接口说:“大主考明察秋毫。”
秦大人又信步走上船头,吟道:“龙光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洲四海。”
孙继皋想:你以龙光塔作题,我生在双河会龙桥,就用会龙桥作答吧,便出口对道:“会龙桥,桥洞圆,圆如镜,镜照万国九州。”
秦大人一听,暗暗赞叹:这人确实有才情!当即在船上写下荐书,还送给他一笔赶考用的银两,让孙继皋上京赶考。
后来,孙继皋考中状元的消息传到了常州府,秦大人得知后十分高兴。
赶考路上
宋朝时,有个叫黄来栋的书生上京赴试,他连日跋涉,筋疲力尽,此时路过一座祠堂,冲进去爬上供桌,蒙头便睡。
这一睡如醉如泥,蒙蒙中,他忽觉自己身体轻飘飘的,随即一个倒栽葱跌下万丈深渊……等他睁开眼一看,天已大亮,原来自己是被四个樵夫从供桌上推落在地。
四个樵夫满脸怒气,不问青红皂白,举起手中的扁担,照黄来栋的屁股就打,还骂道:“你他妈的瞎了眼,睡在供桌上,玷污我祖宗!”四人一拥而上,将黄来栋五花大绑起来,押到村中一座府宅。
府宅主人乃告老还乡的内阁大学士范碧通。听说黄来栋是赴京赶考的书生,范碧通有意试探一下黄来栋的才华,笑着问道:“黄才子,老夫想出几句对联让你即席应对,不知可否?”
黄来栋赶忙答应:“大学士如此抬爱,晚生唯命是从。”
范碧通给出上联:“文士武士大学士,士敬君子君子敬士。”
黄来栋对出下联:“大猴小猴山里猴,猴耍乞丐乞丐耍猴。”
范碧通一听这对句,不由勃然变色:“你这是何意?”
“大学士息怒,容晚生禀来。”黄来栋说道,“早上平白无故惨遭贵村樵夫一顿棒打,晚生才疏学浅,一时别无佳句,唯以彼时彼景的拙对敷衍塞责,万望宽容。”
范碧通不禁“扑哧”一笑:“照此说来,还情有可原?老夫再出第二句对联——望五岳山丘山山出秀。”
“岳分为山丘,山山叠成出。好句!”黄来栋灵机一动,对道,“盼光明日月夕夕多情。”
范碧通啧啧称赞,又说:“老夫最后再出一联——雪造观音日出归南海。”
黄来栋走下院落,举头仰望着天空中的浮云,目光一亮,喜上眉梢,对道:“云叠罗汉风吹往西天。”
“黄才子才思敏捷,妙语惊人,钦佩!老夫愿修书一封,你可面呈主考官大人。”说毕,范碧通立即提笔写起推荐信。最终,黄来栋不负范碧通的期望,经会试以及皇帝殿试后,高中状元,后官至礼部尚书、左都御史。
三姑爷妙方戏状元
从前,一户人家有三个闺女,大闺女嫁了个文状元,二闺女嫁了个武状元,三闺女则嫁了个庄稼汉。
五月端午是老丈人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三个姑爷都来拜寿。文状元坐着轿,武状元骑着马,前呼后拥,鸣锣开道,好不气派,只有三姑爷是挑着寿礼徒步而来。每次拜寿都难为得三姑娘抹眼擦泪。
这年,眼看又到端午节了,庄稼汉只顾收割小麦,好像把给老丈人拜寿的事忘了似的。三姑娘提醒他说:“今天是爹六十大寿,再为难也得去啊!”
庄稼汉心里早想好了谱,他抓来一只屎壳郎,在墨水里蘸了下,便放到一张白纸上让它爬。屎壳郎在纸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脚印,活像一篇蝇头小篆。庄稼汉把它晾干叠好装进袋里,对三姑娘笑着说:“一会儿有人来请,把信交给他带回就是,若问我为啥不去,只说割麦子去了,这信里写得明白,叫他们看看就知道了。”
正堂上已摆好了酒菜,文状元和武状元早到了,他俩正合计着咋耍弄三姑爷呢。正在这时,老丈人皱着眉头拿来一封信,称自己的眼力不行了,叫状元女婿给他念念。
两个状元郎老早就想在老丈人面前卖弄卖弄,一听说念信,都伸手抢。文状元手脚灵便,抢过信来,却是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个所以然,心中感到纳闷。武状元拿过来一瞅,也看不懂信上写了什么。两人脸上不觉都沁出了汗珠子,心想:还果真是不读哪家书,不识哪家字呀!不行,得把三妹夫请来,问问他到底写的啥内容。于是,文状元叫人抬出轿,武状元叫人备好马,去把三姑娘和三姑爷接来。
不大一会儿,三姑爷骑着武状元的马,三姑娘乘着文状元的轿,气气派派地进了家门。
三姑爷见亲友们全部到齐,就慢条斯理地展开那封信,说:“两位状元公满腹经纶,连封平平常常的信都看不懂?信是一首割麦诗,不是写得明明白白吗:‘割完河北割河南,还有三亩没割完。收麦忙得连轴转,没空拜寿到堂前。金鼎小篆你不识,瞎了文武二状元。”
宾客听罢,一阵哄堂大笑,二位状元郎羞得面红耳赤,无处躲藏。从此以后,他们俩再也不敢耍笑三姑爷了。
方状元妙对何探花
才子方逢辰在石峡书院读书时,有次出门散步,正巧遇上附近的一位私塾先生。老先生知道方逢辰是个文才出众的学生,有心想试一试他的才学,便指了指旁边的一座石拱桥,出了个上联要他对:“推倒磊桥三块石。”
方逢辰思索了一下,也指了指南面的群山,伸出两个指头做了个剪刀状,说:“剪开出字两座山。”
老先生一听,连连称赞:“对得好,对得好,真不愧是石峡书院的高材生。”
那一年,方逢辰考中了状元,皇帝赐假三个月,让他回家乡省亲祭祖。刚巧,同在石峡书院念过书的前科榜眼黄蜕和探花何梦桂也在家乡休假。于是,三人相约同去龙华寺游玩。
来到一座禅房内,见四壁挂满了墨宝,三人一时文思泉涌。何探花提议以联助兴,他看到壁上有一幅白鹤图,说了上联:“白鹤过河,头顶一轮红日。”方状元对道:“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黄榜眼看见一幅荷花,给出一副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
方状元知道这是一副回文对,用谐音来读,顺读倒读都一样,而且中间要夹带同音字。他凝思片刻,一抬头看见桌子上有本苏东坡的字帖,不由灵机一动,笑着说:“书临汉帖翰林书。”
这时,何探花想起自己少年时打桐子、拾桐子的欢娱情景,随口吟出了一句上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方状元听了,一笑,说:“丫头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黄、何二人听了,连连拍手称赞:“状元公才思敏捷,真乃百里挑一,我等望尘莫及啊!”
分类:经典传递 期刊:《故事会》201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