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故事会 > 故事会2015年12期 > 〖经典传递〗绍兴师爷的故事

〖经典传递〗绍兴师爷的故事

分类:故事会 更新时间:2023-01-29 14:17:53

师爷,是对旧时官署幕友的尊称。师爷在幕府中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或起草文告,代拟奏疏;或处理案卷,裁行批复。这是个充满智慧性的群体,尤以绍兴师爷最为出名。这里带来一组绍兴师爷的智慧故事。

巧治恶钦差

清康熙年间,皇帝派某钦差来到浙江巡视,考察行政官吏。该钦差因未受到绍兴府下会稽知县的宴请送礼,回京后即以会稽知县在祭禹大典上东张西望、大有犯上之心为由,向康熙帝告了御状。康熙帝当即下旨,令绍兴府台查核此案。

绍兴府台接旨后,回想当时祭禹情景,始终未见会稽知县有什么越轨行为。钦差告此恶状,其中必有蹊跷。

面对此桩冤案,本来只要写一纸呈文,即可了结此事,但府台越想越感此案难办:若如实向皇上申报,那钦差知晓后必然怀恨在心,此人阴险奸诈,岂肯善罢甘休,弄得不好反而祸及自身;若顺势谎报,那属下会稽知县就得遭天大不白之冤,即便不被处死,也得罢官,于心不忍。在左右为难之际,就去求教幕下一位绍兴师爷。

师爷问明情况之后,对府台说:“此事不难,鄙人心中已有一计,这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府台详问其意,师爷说:“你只需对皇上实说,钦差来到绍兴祭祀禹陵,下官也曾参加,按例站在会稽知县的前面,祭典开始后,又虔诚叩头跪拜,未能顾及身后之人是否遵守仪礼。”

府台一听,顿觉这一计策妙极:既不说钦差诬告,也不说会稽知县失仪,还表现了自己敬禹之真诚,正是一石三鸟,由康熙帝自去明辨是非。于是,他按计行事。

皇上见过绍兴府台奏章,案情即了然于心,随即传讯钦差问罪,说:“你告会稽知县祭禹大典中不守仪礼,可是实情?”

钦差一口咬定说:“若有谎报,愿受重罪。”

皇上接着又问:“祭禹之时,照大清律例,你位于府台之前,会稽知县更位于府台之后,若专心诚意参拜,怎能看到在你身后的第二个人有大不敬的行为呢?”

钦差无言以对,只好从实招认,他害人不成反害己,终于被革职查办。

智斗洋神父

清末,一些洋教徒倚仗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领土上胡作非为。当时,云南发生了一起当地民众联名控告洋教徒的教案,道员耿公达在盛怒之下,把那名助纣为虐、横行霸道的洋教徒给抓了起来。

耿公达想:抓了洋教徒,那洋神父肯定会出来交涉。果然不出所料,耿公达的侍从送来洋神父的信,要求保释刚刚被逮捕的洋教徒,措词傲慢而强硬,并以上告领事馆相威胁。

当时在幕府中的一位绍兴师爷十分钦佩耿公达的正义气概,看过洋神父这封信后,便如此这般地献了计策。第二天,耿公达开庭,以严词训斥那洋教徒,并当着洋教徒的面,把洋神父的信撕得粉碎扔在地上,又将那洋教徒打了四十大板,下了大狱。

洋神父得悉后,气得浑身发抖,亲自赶至衙门质问耿公达,要拉耿公达去领事馆对质。此时,耿公达泰然自若,坦然一笑,取出了神父的信,让神父当众出丑,并说:“昨天我所撕的是这个无赖的一张供状,他在公堂之上不但未招认罪行,反而诬陷好人,所以我把它撕碎了。”

当洋神父看到自己那封信完好无损时,自知理亏,只好求情放人。耿公达却理正辞严,以洋教徒欺辱华人、作恶多端、惹是生非、挑拨离间为由,表示绝不放人。洋神父到此已无话可说,只好悻悻地拿着信回去。

原来在公堂上撕碎的信是绍兴师爷假造的。绍兴师爷这一计谋,使洋神父和洋教徒中了圈套,落了个搬弄是非的罪名。

寻找『三十六』

清末民初,在上海租界的巡捕房里,有不少绍兴师爷协助办案。

有一个叫周小月的绍兴人,长得身高力大,且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他是去上海租界探望姑妈的。在一次闲逛中,适逢外国水兵在光天化日之下侮辱中国妇女。周小月见义勇为,出手相助,打伤了外国水兵,被洋警察捉住,送进捕房。

恰巧,值班理事的是一位姓袁的绍兴师爷。袁师爷按惯例先询问了周小月的姓名和住址,见他是绍兴昌安门外人,就暗自思忖:一个初到上海的乡下人,绝不会平白无故地殴打洋人,定是那个外国水兵酗酒行凶激起他的义愤。于是问他为何打伤洋人,周小月如实说了经过情况。

袁师爷一听,果然不出所料,好在此时堂上没有中国警察,周围全是洋警察。袁师爷决心救他,便问他:“你既是绍兴人,可晓得三十六?”

周小月很聪明,这“三十六”就是绍兴人常用的歇后语,即所谓“三十六策走为上策”,这分明是绍兴师爷叫他逃走的意思,他二话没说,连忙表示知道。袁师爷就让他去找“三十六”,在旁的洋警察以为这是师爷叫他去找同案人,就没有拦阻,稀里糊涂地让周小月走了。过了个把时辰,袁师爷还一本正经地责问洋警察,要他们去把周小月和“三十六”一起抓来受审,结果当然是不了了之。

按规矩坐楼梯

晚清时期,绍兴有位退职的陶成龙师爷,因久居家中闲着无事,便去大上海游玩。

一天,他在马路上东走西逛,不觉到了中午,就走进了一家装潢时新的面馆。陶师爷进了面馆,为图个清静,就在楼上挑了个雅座,坐了下来。当堂倌问他要吃点什么时,他说:“我要吃碗阳春面。”

那堂倌见他土里土气的模样,心中早已有三分轻视,再听说吃的是阳春面,就更不把他放在眼里,态度极不和善,并且要拖着陶师爷下楼。

陶师爷在衙门做过事,吃过几年官饭,颇有些傲气,见堂倌如此无礼,也忍不住生气了。他责问堂倌这是为何,堂倌要陶师爷去看墙上的布告。

原来,布告上写着:吃大肉面者楼上雅座就餐,吃阳春面者楼下便室就座。陶师爷对此极不服气,决定从中找点岔子进行报复,于是又仔细看了布告,果然发现问题:吃大肉面者楼上,吃阳春面者楼下,而吃小肉面者无规定坐处,遂搬来一条凳子,坐在楼梯中间,堵住了上楼下楼的交通,将顾客全堵在楼梯两端。

当老板和堂倌赶来训斥时,陶师爷以吃大肉面者楼上雅室就餐,吃阳春面者楼下便室就座为借口,说自己要吃小肉面,这不上不下,就是该坐在楼梯中间。老板急了,动手来拉,于是两人拉拉扯扯地到了衙门。

在公堂上,陶师爷装成十分委屈的样子,说自己是个绍兴乡下人,粗识几个文字,按面馆规定去推算,吃小肉面坐在楼梯中间没有错,如今面馆老板仗着人多势众,欺负乡下佬,要求青天大老爷秉公断案。审判官听了这番话,觉得非常在理,于是就惩罚了面馆老板。

设计救兰香

会稽县大盐商鲍老爷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娶了个二十来岁的姑娘做二房。这天,丫环兰香端了一碗西湖藕粉给二房,谁知二房吃后居然死了。鲍家大奶奶一口咬定兰香出于醋心,害死了二房,兰香遂被当地衙门打入死牢。

兰香之父深知鲍家二房之死绝非兰香所为,为洗不白之冤,向杭州府衙首席刑名师爷周省三求救。

此时离兰香秋后处决已没有几天了,刑部发往会稽县衙处决兰香的公文已到。情急之际,周师爷突然想到自己两年前刚刚进入杭州府衙时,曾收到刑部发给杭州府衙的公文,竟是一个空信封,在愤慨之余,以“查无此案,原件退转”将其打回刑部。如今,这件笑料竟给周师爷带来了一条绝妙巧计:让公文进行长途旅行。

于是,周师爷从公文堆中找出了另一封同时从刑部发往边远地区衙门的公文,调换了里面的案卷和批文,照原样封合。这样,会稽县衙收到的就会是牛头不对马嘴的公文,自然要“原件退转”,而兰香的案卷不知何时才能到达路远迢迢的边区衙门,等退转京城需数月,周师爷以此赢得了延缓处决兰香的时间,争取复审案件的机会。

在复审时,周师爷明查暗访,找出了口供中的漏洞和决案时的伪证,原来那些作伪证的人纷纷退避三舍,生怕牵连自己。最后,案件真相水落石出,原凶正是那个大奶奶。她“香火”要传,“眼中钉”要拔,于是嫁祸于兰香,满以为来个“移花接木”就可以瞒天过海,谁知害人反害己。

巧治奸商

绍兴有位姓鲁的师爷。这天,鲁师爷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农妇坐在街边啼哭,身边放着一只小竹篮。

鲁师爷上前询问,得知此妇家道贫困,因为丈夫生病了,所以她把家里存的五斤鸡蛋卖给王记蛋行的老板,以便凑钱给丈夫抓药治病。哪知蛋行老板把农妇鸡蛋过秤后,故意少算两斤,说只有三斤,强行买下农妇的鸡蛋。

鲁师爷动了怜悯之心,并决心惩治一下这个刁店主。他摸出一两银子,叫农妇去为丈夫抓药,当农妇不收时,鲁师爷笑着说:“你尽管收下,我这一两银子只是本钱,会赚回一百两银子来的。”

接着,鲁师爷回衙换了旧长衫,并在衣袖中放了一只熟鸡蛋,故意去王兴记蛋行买蛋。鲁师爷挑了好一阵子,又不想买了。当鲁师爷离开店堂时,王老板发现他衣袖中露出的一个鸡蛋,就断言他偷鸡蛋。鲁师爷当然不承认,说鸡蛋是从家里带来当点心的。

两人争吵到了县衙,鲁师爷据理力争,将王老板引入事先设下的圈套。王老板不知是计,还说若鲁师爷的鸡蛋是当点心的,那必定是熟的,而自己店中出卖的鸡蛋都是生的。王老板要求敲破鸡蛋,当堂验证,如果鸡蛋确实是熟的,就赔一百两银子给鲁师爷。待鸡蛋敲破,确为熟蛋,王老板才知上当,但也只好按自己承诺的赔偿一百两银子。

改词惩恶棍

绍兴有个容山村,村子里有一恶棍,吃喝嫖赌无所不为。他仗着自己懂些拳术,经常拦路抢劫,奸淫妇女。由于他能言善道,刁猾诡诈,即使告到官府也难以将其治罪,弄不好还会受到他恶性报复,所以左邻右舍见到他,都像见到活阎王。

一次,这恶棍闯进一户人家,看到一个病妇卧在床上,他就翻箱倒柜,大肆抢劫,还揭开棉被将病妇手腕上一只玉镯也捋去,吓得病妇大呼救命。刚好有位勇士从此家路过,遂将恶棍扭送至县衙,县老爷把恶棍当堂收押,要病妇丈夫补写状纸。

病妇丈夫系当地秀才,请了几位同窗,拟定恶棍罪名为“揭被夺镯”。写好以后,秀才忧心忡忡,生怕打虎不死,反受其害,于是进城请教一位姓李的刑名师爷。

李师爷问了案情,看了状纸,略加思索就提笔把“揭被夺镯”四个字改为“夺镯揭被”。状子送到县衙,县老爷立即提审恶棍:“夺镯可属事实?”恶棍回答说:“属实。”县老爷又问:“你将病妇被子揭掉,想要干什么?”恶棍回说:“夺镯。”县老爷怒喝:“大胆刁民,揭被分明为了强奸,你还敢狡辩!”拍案而起,让其画押。

秀才这才明白李师爷调整词语顺序的意义。县老爷怒斥恶棍不但抢劫,还企图奸淫病妇,情节恶劣,因而处以重刑。

当地老百姓莫不拍手称快,盛赞李师爷为民除害。

改字判良田

清时,绍兴西郭门外有个财主,虽有良田千亩,仍为富不仁,贪得无厌,凡与他阡陌相连的田地,总是千方百计霸占过来。乡民们咒骂他是“狗头财主”。

某年,狗头财主看中了陈阿二的两亩良田,便趁阿二嫂生病急需用钱之机,借五两银子给阿二,要他用两亩良田作押。押契上写明“一能回赎,二可找绝”的字样。但当陈阿二赎田时,财主却将押契改了,在“一”字上加了三笔,改成“不”字;又将“二”字添了四笔,变成“只”字,于是原押契的八个字成为“不能回赎,只可找绝”,企图霸占这两亩良田。

此时,刚回绍兴探亲的浙江抚台衙门折奏师爷骆照闻悉此事,非常气愤,当即写了个条子,让陈阿二去找山阴县刑名师爷张广才。张师爷打开纸条一看,只见上面写道:一加三笔“不”字篡,二添四点“只”字变。“不能回赎”天日暗,“只可找绝”是杜撰。千古奇冤事一件,骆大执笔代鸣冤。

张师爷见是骆大师爷的亲笔,哪敢怠慢,立即亲自审理此案。

张师爷摊开押契用灯光一照,果见墨色有异,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就在“不”字上又加了一点一撇,变成“亦”字,并在“只”字旁添了一个“戈”字,把“口”下两点连成一横,这样就把写绝的押契改活过来,并判道:“亦能回赎,或可找约。还本付息,原主管业。财主刁恶,示众三日。”

狗头财主不服,张师爷把押契丢下去,叫他睁眼细看,狗头财主目瞪口呆,瘫软在地。

分类:经典传递 期刊:《故事会》2015年12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