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对兄弟,哥哥叫大亮,弟弟叫小亮。小亮虽然比大亮小两岁,但比哥哥聪明,两人同时读完了高中。当时,高中生在农村尽管非常稀缺,但若没有关系,照样回家务农,這可急坏了兄弟俩的父亲,他四处求爷爷告奶奶,想为两个孩子找个体面的工作。
这天,省城的亲戚托人捎来信,说是省城一家机械厂招收高中学历合同工,截止到第二天上午。大亮家离省城有一百多公里,必须马上出发。可父亲在家翻来找去,也只找到八元钱,这仅够买一个人去省城的车票。
父亲说:“大亮小亮,你们俩跟我一起去队长家说说,或许能借到去省城的路费。”
小亮推辞道:“爸,我还有事,你跟大亮一起去吧。”于是,父亲带着大亮去了队长家。可他家是缺粮户,还欠着队里的钱呢,队长不批,大亮只好垂头丧气地随父亲一起回家。
到了家,大亮见桌上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对不起,大亮,我先走一步了。”原来,小亮早预料到队长不会借的,但他实在不愿失去这个难得的机会,怕夜长梦多,便拿了家里仅有的八元钱,独自一人上省城应聘去了。
到了省城,小亮一下车,便直奔机械厂,可招聘工作组已经下班了,有人告诉他明天早上再来。小亮只好折回车站,准备在那里过夜,他突然发现自己好几个月没有理发了,就这样蓬头垢面地去应聘,肯定要减分的。为确保万无一失,他决定去理发,可一摸口袋,一个子儿都没有,这可怎么办?
走着走着,一家理发店映入眼帘,小亮想了想,走进去坐到椅子上说:“师傅,理发!”一位小师傅走了过来,给小亮围上围布便开始理发。
理到一半时,小亮突然生气地说:“你会不会理发?手脚这么重,快把我的头皮给割出血来了!”小师傅一边道歉,一边轻手轻脚地继续为小亮理发。可小亮并不买他的账,反而更加大声地呵斥道:“拉倒吧,这么不会理发,我不理了!”
这时,旁边的老师傅停下手中的活儿,走过来对小师傅说:“让我来吧。”可老师傅没动几剪刀,小亮便跳了起来,直嚷嚷:“你们师徒俩手脚都这么重,我不理了!”这下,老师傅也来了气:“不理就不理,让你顶着理了一半的头发,走到大街上丢人现眼去!”
小亮也不管这些,抬腿便走,可没走几步,小师傅从后面撵了上来,拦住小亮说:“你身上的围布还没脱呢!”说着,他把小亮拉回了店里,让小亮脱下围布。
小亮早看中理发店墙上的一顶鸭舌帽,拿起帽子便戴在头上说:“理得这么难看,这顶帽子先借我,否则,我怎么面对大街上的人?”
老师傅默许了,他觉得这顶帽子跑不掉,到头来,小亮还得乖乖地跑回来,求他帮忙理完剩下的头发。
而小亮呢,则戴着帽子在大街小巷溜达。突然,他看见小巷深处有家简陋的理发店,一个师傅正闲坐着,便走上前去问:“师傅,理个发多少钱?”“五角。”师傅答道。
小亮追问道:“那理半个头呢?”师傅一听,觉得好笑,头也不抬地答道:“不收钱!”
小亮一听,一屁股坐到椅子上,高兴地说:“多谢师傅!”那师傅一把掀开小亮头上的帽子,才知道上了这小子的当了,可话已说出口,也只好给他理发。理完发,小亮丢下帽子说:“这个值五角钱吧,我不会让你白忙乎的。”
第二天一大早,小亮就往机械厂门口跑,那里早已围拢了黑压压的一大群人。他过五关斩六将,经过重重考核,最终被录取了。此时,小亮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心想:大亮,对不起,不要怪我,我实在不愿意在农村翻一辈子土渣。
当天下午,小亮来到集体宿舍,却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走上前一看,高兴地跳了起来:“大亮,你们跟队长借到钱了?”大亮摇摇头说:“队长哪肯借钱给我们?”“那你是怎么到省城的?”大亮长叹一声:“说来话长。”
原来,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大亮也不肯放过。当他看到小亮的纸条后,也不管自己有没有钱,抬腿就来到了镇上。见一辆客车来了,大亮二话不说便招手上了车。车子开了好一段时间了,售票员才过来问:“去哪?”“县城。”
售票员伸出手说:“三元。”大亮的心怦怦直跳:“不,不,不对吧,平时只收一元……”大亮故意装结巴,想博取同情。
不料,售票员一声断喝:“停车!”只听“嘎”的一声,车停了,售票员站起来说:“到底是给钱还是下车?”眼看拳头就要落在自己身上了,大亮只好下了车。所幸的是,此时客车已经驶出快两站了。
就这样重复了三次,最后一辆车离县城只有一站了,大亮上车后,尽量躲在一个大个子乘客后面,但还是被眼尖的售票员发现了。好在这次是个年长的售票员,见他可怜兮兮的样子,起了怜悯之心,跟驾驶员好说歹说,总算带他到了县城汽车站,可那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
大亮跑到售票处一问,只有最后一班去省城的车了,而且乘客已经陆陆续续在上车了。之前的计谋再也不可能复制了,怎么办?
这时,大亮看见一个瘦弱的女人背着一大包行李,步履蹒跚地向客车走去。
大亮灵机一动,赶紧上前帮那女人背起行李,然后一起向客车走去。到了车旁,大亮上了车顶,女人在下面将行李递给了他,大亮说:“你上车吧,我会帮你把行李绑好的。”
女人以为大亮是车站的工作人员,便放心地上车去了。见没人注意,大亮将自己埋在车顶的行李堆里,用网兜兜好。就这样,大亮总算来到了省城。
小亮听完,惭愧道:“哥,是我不好,不该独自一人拿走了钱。”大亮坦然一笑:“多亏你先走,要不,咱俩谁也到不了省城。”
于是,两兄弟就开始在这机械厂上班了。机械厂的合同工每月工资只有十八元,若转为正式工,工资就是五十元。因此,两兄弟平日里刻苦钻研技术,憋着一股劲儿,争取早日转正。可每年转正的名额只有十名,而且九名是国家户口的合同工,仅有一名留给农村户口。小亮头脑灵活,学啥会啥,在全厂合同工技能大赛中,三次夺魁。大亮尽管十分刻苦,但只得了一次冠军,他今年要想转正,简直比登天还难。
然而,到了年底,厂办却通知大亮去办转正。小亮心里那个窝火呀,直接找到办公室主任质问道:“你们没弄错吧,那是我哥大亮,我才是弟弟小亮。”
主任却说道:“没弄错呀,我们找的就是大亮。”他抽出几张报纸,递给了小亮,“你好好看看,好几篇都是报道大亮的,他这个人不仅技术过硬,而且人品好,特别懂得感恩,他不仅为自己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同时也为我们厂争光了,让这样的人转正,顺理成章呀!”
原来,大亮进厂后,每月省吃俭用,直到第五个月,才凑满了八元钱,直奔县城汽车站。他找到车站领导,要归还自己来省城的车费。后来,这事被省报的一名记者知道了,写了篇报道登在省报上,之后又被省内外多家报纸转载,这才引起了厂领导的高度重视。
(发稿编辑:朱.虹)
分类:新传说 作者:储召良 期刊:《故事会》2018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