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小说月报 > 小说月报2021年10期 > 〖中篇小说〗东北老王

〖中篇小说〗东北老王

分类:小说月报 更新时间:2022-08-21 21:13:04

老王叫王寸,这个名字骗不了我,上小学时我就知道一个成语,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老王是黑土地上的一朵奇葩,以自己的姿态恣肆而又纠结地活着。我与老王从小相识,但总觉得老王像一口探不到底的井,深邃莫测。和老王有过多少回交谈已记不清,每次交谈后的感觉大体相似,那就是自己的思维跟着老王走了,后来我明白这叫带节奏,带节奏是老王的一大本事。老王有个明白人的绰号,是七井小学校长胡玉芝给封的。明白人在东北是个内涵特别丰富的词语,是褒是贬有时要凭具体语境来判断。

老王當上七井小学民办教师第一天,胡玉芝把明白人这个绰号扣在他头上,一扣,便像观世音菩萨给孙悟空戴的紧箍圈一样,无法再摘下。其实,胡玉芝当时并无恶意,无非是话赶话随意编派,没想到会一语中的。

必须承认,老王是我少年时不可替代的偶像,那个时代除了墙报上高大上的英雄人物,孩子日常缺少偶像参照,言行出众的老王像谷地里陡然蹿出的高粱,自然就引起我的注意并很快成为我的榜样。后来,反思老王在我心目中的偶像之路,我发现我的选择没有错,老王的确是七井大队走出去的人才,这个结果可说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在七井大队,除了老王我不会跟别人的节奏,哪怕是人人垂涎的下乡女知青吴琳,也引不起我的兴趣。当下年轻人追星离不开颜值和财富,这两样东西都与老王不搭界,老王出名完全是因为他的聪慧和一张堪比脱口秀主持人的嘴。没人否定老王会讲,不管多么干巴巴的事,经老王一讲,就像苞米面饼子过了油,变得有了嚼头。

老王在家中排行第二,在没戴上明白人这顶帽子时,村里比他小的孩子都叫他二哥,墙角旮旯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围着二哥听故事,成了七井村一道常见的风景。老王和我都是土生土长的七井人,那是松嫩平原上一个极为普通的村落,“井”这个带有古意的字在东北地名中多有保留,被作为计量单位使用,但凡历史悠久一点的地方,二井、五井这样的名字很多,就像西北的二十里堡、三十里堡一样,听起来不打诳语,让行路之人知晓脚力取舍。七井村不靠山不依水,平坦辽阔的盐碱地只能种谷物,人们称之为粗粮。巧合的是村里真有七口水井,可惜没一口清纯,因为含氟缺碘,井水苦涩不说,还是女人容颜之大敌,让七井女性没一个门牙不粘糖色。村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七婶就说,七井这疙瘩一筐木头砍不出个錾子来。有人说这话是指井,因为七口水井没一口争气的。有人说这话是指男人,因为七井的男人都是顺着垄沟捡豆包的主儿,没一个敢出去闯世界的。而老王认为七婶这话不分男女是指所有七井人,七井人习惯称没出息的人为嘎,嘎当然不能当錾子用。

老王农高毕业后到七井小学当民办教师。七井小学大都是民办教师,包括代理校长胡玉芝也是民办,胡玉芝已经代理了一年校长,尚未正式任命。学校唯一有公办身份的老师姓万,但热衷于打麻将,常常一打就是一通宵,在进步与麻将之间,万老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所以胡玉芝从不担心万老师会对自己的职位构成威胁。老王一来就有所不同,老王那张嘴能讲在七井是出了名的,何况老王还是大队支书奎叔的亲侄子。老王报到那天,胡玉芝召集全体教师开会,简单地宣布大队决定,并介绍了老王的情况。会上,胡玉芝脸色像没经发面蒸出锅的馒头,白里透着青。她讲完话后让老王做表态发言。老王没有多说,初来乍到应该保持低调,他简单说了奎叔对他的交代:当民办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七井大队地上的嘎培养成天上的鹰。这句话,除了胡玉芝,其他老师都笑了。

“打嘎”是东北农村孩子们普遍喜爱的一种游戏,制作简单,将短木棍两端削尖成纺锤状,备好一块长条木板或木刀,击打的时候将嘎放在地上,一端垫翘,然后用木刀或木板剁下使嘎弹起来,再用力挥板咔的一声猛扇出去,以嘎飞落远近论输赢。老王考证过,这个在东北孩子中广受欢迎的游戏产生于辽金时期,比西方的棒球要早几百年,只不过棒球不断改良,而打嘎却上千年一成不变,没有成为风靡世界的体育比赛项目。奎叔找老王谈话后,老王带我到小学操场上打了一次嘎,那一次老王竟然把嘎打飞到了学校围墙之外,距离超过五十米。我屁颠屁颠跑去把嘎捡回来,说他这是创造打嘎纪录了。老王把木刀往地上一扔,仰面躺在操场上看天上的云。我也学着老王躺下去,天上白云一动不动,一点看头没有,我就问:看啥呢?老王目不转睛地说:看鹰。我说:哪里有鹰啊?都是云。老王说:我在想嘎如果打到云上去,不就成了鹰?我心里觉得好笑,嘎不带翅膀怎么能成鹰?老王和我说了奎叔找他的事。老王想去当兵,可奎叔不同意,奎叔希望他留在小学教书,因为小学有几门课没人上。奎叔是老王本家叔叔,抗美援朝时在188师当侦察兵,本来是个已经走出去闯世界的人了,没想到他选择复员回七井当了大队支书。我和老王躺在操场上,老王复述了奎叔与他的对话。奎叔说七井孩子苦哇,像嘎一样扇不远,一茬一茬困在七井吃粗粮。老王说嘎是飞不出七井的,就那么一点章程。奎叔说七井的孩子不差什么。老王说差教育,没文化自然出不去,当兵还要求初中毕业呢。奎叔说七井人自己要争气,要不没人正眼瞧。老王说有些事不是想争气就能办到的,就像步枪打不下飞机来一样,要有高射炮。奎叔说:谁说步枪打不了飞机?我们188师就用步枪把敌机给打下来了,还抓了个大鼻子俘虏呢,事在人为。老王没有接话。奎叔接着说,别去当兵了,你一个人到部队吃细粮吃不出个滋味来,到学校去教书吧,将来把七井的嘎都变成鹰,让他们都吃上细粮。老王说我特想去当兵,活到十八岁连绥化都没去过。奎叔说想当兵没错,只是得有个轻重缓急,要是有仗打,叔和你一起上前线!老王说,我先去当兵,几年后回来再教书。奎叔说种庄稼是有节气的,过了节气一年就没了收成,现在七井小学好几门课没人教,公办老师不来,民办老师又缺,叔心里火燎房啊。老王没话说了,奎叔的话像酸枣刺一样刺痛了他,他就答应回去想想再说。是留还是走,老王在心里掂量,就带我来小学操场上打嘎。七井小学由一正两厢的旧庙改造而成,中间是办公室,两厢各是五间教室,操场有标准足球场一样大,长满了车前子和蒿草,操场南端有两个简易篮球架,像两个驼背老人在相互作揖,篮球场是操场上唯一铺着沙子的地方,我俩打嘎就在篮球场上。操场四周有半人高的夯土围墙,残破不堪,给人恍若某种遗址的苍凉感。这次打嘎后老王决定留下来当民办教师,我觉得应该是那只落到墙外的嘎给了老王启示,老王虽然没有说,但他的目光告诉我,我跑到围墙外捡回的不仅仅是只嘎。老王去向奎叔回话,奎叔两只大手铁钳一样捏住老王的胳膊说,七井大队的孩子将来能不能嘎变鹰不说,你能留下来叔没看错你。

在见面会上,老王向大家讲了奎叔的嘱托后,胡玉芝紧绷的脸色没有化开,她冷冷地说:让嘎变成鹰,你说嘎和鹰是怎么回事,有啥区别?

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胡玉芝这么问不是难为老王,是她自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老王如果正面回答,就要说一堆谁都懂的废话。老王略加思考后说:嘎和鹰大家都知道,至于区别嘛,我觉得很简单,嘎是被动扇出,鹰是主动飞走。

老师们没有发笑,这个回答简直绝了。

胡玉芝又问,教育是传播科学文化的,听说有人热衷于私下搞迷信活动,这是不是和教师的职责相违背呢?

这是一个坑,因为老王给村里跳大神的七婶客串过二神的事并非秘密,尽管人们把这种客串当成小孩子的耍戏,但胡玉芝这里话有所指。

老王回答说,教师职责是告诉学生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和迷信,不能把迷信当科学,也不能将科学迷信化,迷信和科学很多时候是认识阶段上的差异。科学不被人接受的时候容易被当成迷信,布鲁诺被烧死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而有的所谓迷信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可能变成科学,比如千里眼、顺风耳这种迷信说法今天已经变成现实。

老王回答得很绕,胡玉芝没法往下接,脸上多了些血色,对大家说:王寸老师知识渊博,别人懂的他懂,别人不懂的他也懂,是个明白人。

就这样,明白人这顶帽子给老王戴上了。

老王当民办教师后没有辜负“明白人”这个绰号,工作干得很出色,胡玉芝对他的印象也发生了转变,还经常在会上表扬老王。

老王本人对明白人这个绰号颇有点纠结,他对我说过,这个绰号要是奎叔起的还凑合,奎叔毕竟是前辈,又是大队支书,有资格起绰号,但这是胡玉芝起的,胡玉芝当时只是代理校长,而且和他年纪相仿,他听着心里便有点别扭。胡玉芝心好,嗓子也亮,老王后来改变了这种看法,说他离开七井后每次听到有人叫他明白人,脑海里禁不住就会浮现出胡玉芝那张红萝卜一样的脸蛋来。

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一公布,老王就开始悄悄备考。老王将备考的事偷偷告诉了我,为了节省时间老王下班后不回家,就在办公室复习,他家里条件不好,哥哥打光棍儿,母亲有风湿病,晚饭总是一个大号苞米面饼子、一碗咸疙瘩丝,偶尔会有一个咸鸭蛋,由我负责送饭。老王不挑食,从竹皮暖瓶里倒满一茶缸热水,然后就在办公桌上边看书边吃饭。晚饭偶尔会有个咸鸭蛋,他并不一顿吃完,总是留一半次日吃,咸鸭蛋是老王改善生活的重要副食。当时考大学得政审,单位要写意见盖章,老王拿不准胡玉芝会不会给盖章。一天下午他对胡玉芝说下班后想汇报一件事,请胡校长晚走一会儿。等教师们都走后,老王把报考登记表郑重地递给胡玉芝,望着对方那张带有萝卜红的脸庞说:我想考大学,希望您能帮我。胡玉芝接过登记表看了看,瞪大眼睛问:你要考大学?你真敢想啊,在农高我们都学了些什么我太清楚了!胡玉芝也是农高毕业,农高主课是农业常识,所学知识与高考无关。老王说只是想试试。胡玉芝没有说话,在桌前坐下来,目光投向窗外,把一个侧脸留给老王。窗外,放学后没有回家的孩子在操场上追逐打闹,像一群欢乐的小羊。老王没有坐,就站在胡玉芝面前,他知道胡玉芝的态度决定他能否顺利报考。胡玉芝喃喃地说,我挺佩服我父母的,他们虽然是普通农民,但看人准成,当初他们说你将来会有出息我还纳闷,他们凭啥这样说,现在看来二老说对了。老王问,二老真这么看我?胡玉芝点点头说,我父母曾经想找媒人去你家提亲,因为我坚决反对才没有去,他们就说了这番话。老王说:你瞧不起我?胡玉芝说:不是,我不喜欢耍嘴皮子的人。老王说,你若是帮我,我一辈子不会忘记你。胡玉芝转过脸微笑着说,这章我给你盖,你能考上大学是七井小学的荣耀。老王后来对我说,胡玉芝答应的那一刻,他觉得胡玉芝门牙上的糖色淡化了,胡玉芝芍药花一般的微笑瞬间定格在记忆里,后来他回七井建希望小学,其中不乏回报这一微笑的成分。

学校同意后还要大队盖印,老王来找奎叔。奎叔正和大队一头白发的老会计下棋,看到登记表就把棋盘推了,站起身捏着下巴在屋里踱步,眉心蹙成了一个大疙瘩。奎叔遇到难题喜欢捏下巴,好像和下巴有仇似的,有时候把下巴都捏变了形,看上去疼得慌。奎叔说,你小子还是想出去吃细粮,你走了七井的孩子咋办?老王说:叔啊,你就让侄子试试吧,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奎叔问:你有把握?老王说:我估摸十有八九考不上,考不上不丢人,谁让咱是农高毕业呢,可是连考都不敢考,那就成了不敢上战场的孬种。老王太了解自己叔叔了,知道上过战场的叔叔最瞧不起胆小鬼。果然他这样一说,奎叔立马态度大变,松开捏下巴的大手道:对,照量一下也中!老王家没孬种,是骡子是马要牵出来遛遛才知道。老会计是个有名的和事佬,在一旁敲边鼓:大侄子是龙,七井这湾水太浅,留是留不住的,就像吴琳姑娘,该放就放吧。奎叔道:放也中,我可有个条件,一旦考上大学不能不管七井的孩子,咋管我不问,反正不能不管。老王说:我保证,就是当了八府巡按也不会忘记七井这些等着成鹰的嘎。奎叔不再踱步,在老王肩膀上重重拍了一巴掌,说:叔给你盖印,希望你小子是头一个由嘎飞上天的鹰!

录取通知书邮到七井小学那天恰巧是星期天,我陪老王在操场打嘎。老王高考结束后几乎天天打嘎,人在紧张的时候需要一种运动来发泄,打嘎如同打保龄球一样,是最好的发泄方式。老王又一次将嘎打出了墙外,每次将嘎打到围墙外,老王都会扔掉木刀在篮球场上仰面躺一会儿。他看着蓝天对我说,没想到考题那么简单,早知如此我就报考关内大学了。我说想考北大清华吗?他摇摇头说其实他梦中的大学是一座叫西南联大的学校,不过早就没了。我当时不知道这所学校的名字,后来读了钱钟书的《围城》才明白,老王一定也是受了文学作品的影响。

胡玉芝是七井小学第一个知道老王考上大学的,我和老王打嘎累了,回办公室喝水,发现胡玉芝在办公室弹风琴。这时,窗外邮递员按响了自行车铃,老王疾步跑出去,邮递员左腋下夹着一摞报纸,右手摇着一个大信封喊道:你是王寸老师吧,给,辽宁大学的来信!我和胡玉芝在屋内都听到了,快步来到屋外,老王接过信封,脸色有些发白,迟迟没有打开。胡玉芝说,来信就说明考上了,考不上的学校不发通知。老王打开了信封,我发现一向镇定的老王在看到辽宁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双手有些颤抖,额头布满细密的汗珠,像清晨院子里西红柿上挂的露水。邮递员没有马上离开,笑着对老王说,这么大的喜事,连块糖也不发?老王有些难为情地说:到哪里去找糖呢?胡玉芝说等一下。她转身回到屋里,不一会儿拿着一瓶七井白酒出来,递给邮递员道:这是我给老父亲过生日买的,用来奖励你吧,感谢你给七井小学带来了好消息!七井白酒是公社酒厂酿制的高粱烧,一块二一瓶,酒劲大,有烧刀子之称。邮递员接过酒在鼻子下闻了闻,说了声谢便骑车走了,到了大门口还不忘按按车铃致意。胡玉芝、老王和我站在办公室门前,胡玉芝说,快去告诉家人和奎叔吧,他们一定会乐坏的。老王说不急,我进屋里坐一会儿定定神儿,好消息来得太突然,激动之后需要静静。我们三人回到办公室,胡玉芝颇有感慨地说,你果然由嘎变成鹰了,你的未来不再是七井,而是建有高楼大厦的城市。老王说,走到哪里也舍不得七井小学,舍不得這些等着成鹰的嘎。胡玉芝说,大学一年有两次假期,可以回来看看嘛。我当时还是个孩子不太懂事,其实我应该选择回避给他俩留出空间,可我却傻傻地待在那里没走,听他俩意味深长的对话。沉默了一会儿,胡玉芝说:我给你唱首歌吧王老师,我只能用歌声向你表达祝贺,就唱《渔家姑娘在海边》,当年我代表七井大队参加公社文艺会演,就是唱这支歌拿了一等奖。老王说,我愿意听你唱歌,你唱歌有种青纱帐般的辽阔。胡玉芝自己用风琴伴奏,声情并茂地独唱了电影《海霞》的主题歌。

“大海边,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么织渔网……”

这首歌如果在沿海地区唱也许不会激发那么多想象,在东北的七井效果就不同了,大海、沙滩、榕树,这些东西当地一样没有,贫瘠的盐碱地,千篇一律的景观,让人们对歌中的情景充满了无限向往。胡玉芝嗓子天生就亮,有着原生态的自然与淳朴,听她唱歌,感觉屋子忽然间变小了,似乎有成群的海鸥在头顶飞过,脚下的砖地变成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歌曲唱完,老王脸颊有些泛红,目光一直在胡玉芝的背影上,坐在风琴前的胡玉芝穿一件红毛衣,两条粗黑的辫子垂在身后,辫梢处扎着两个粉色的蝴蝶结。老王说,七井的孩子应该去看看海,大海一定很美。胡玉芝转过身点点头说,我还没有见过海,海对于东北内地农村的孩子来说很奢侈。老王说,看海的日子不会太远,我们一同努力。

发榜后老王成了全县新闻人物。一个九年级农高毕业的民办教师考上名牌大学哲学系,这等于在全县放了一颗原子弹,县教育局局长亲自到七井小学看望老王,局长承诺:大学毕业可以回来,全县教育系统单位随便挑。曾在七井下乡的吴琳给他来信表示祝贺,这封信让老王颇生感慨。吴琳是个长相俊俏、上进心很强的哈尔滨姑娘,是老王的梦中情人,在七井下乡四年,通过推荐上大学回了城。每每谈起吴琳,老王的眼睛立马由黑白变成彩色,如同端午节孩子喜爱的彩线,有一种交织缠绕的感觉,对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当人对某个异性情愫勃发时,目光一定有所镶嵌,这种镶嵌会把内心世界暴露无遗。

老王去沈阳报到前我问他,你走了,我咋办?老王说多读书,读书是你由嘎变鹰的唯一途径。

老王这话绝对精辟,成了我青年时期最重要的座右铭。我心里再清楚不过,老王能考上大学就是因为读了许多书,从老王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爱书如命,头悬梁锥刺股我没见过,但在读书上如饥似渴老王绝对是典范。老王读书上瘾,不管有用无用的书只要能到手就读,实在没书读的时候他就去找七婶借唱本读,七婶的唱本实际是跳神唱词,从不外借,但老王是个例外,用七婶的话说王寸透亮,连过路的神灵都会喜爱这孩子。老王记性好,七婶的唱本他几乎过目不忘。

老王考上辽大哲学系后我问他哲学有啥用,当时哲学对于我来说如同天方夜谭。老王没有马上回答我的话,大概他一时拿不准该如何解释这个问题,记得他眨了眨眼后才回答说,世界上有许多看似没用的东西,但你又离不开它,哲学就属于这种东西。

这个回答我没听懂,加重了我对哲学的好奇。

我大学毕业当了记者后,有一次在滨城见到了当年七井下乡知青吴琳,吴琳在滨城博物馆当馆长,当年的铁姑娘已经变成一个练达雅致的女领导。我们在博物馆的贵宾厅谈起往事,她说七井是个没有风景的村庄,似乎只有冬夏两季,春天大地刚一返青就倏然而去,秋天苞米还在秸秆上雪就下来了,风景倒无所谓,问题是七井的人不开化,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了,还有人通过祛魅来治病,真是不可思议。我知道吴琳说的祛魅治病是指七婶,吴琳说得没错,那时候很多人找七婶跳神治病,其实,这种跳神治病已经演变成表演,更像是一种填充乏味农闲的民间娱乐。我提起老王,说七井的明白人老王总是对你念念不忘,他大学毕业后在滨城工作,我俩每次相聚都会说到你,说你像年画里那个举着红灯的李铁梅。吴琳说,人有异相,造化非凡,老王就是个天生异相之人。我说老王一没重瞳、二不狼顾,哪有什么异相?吴琳摇摇头道:老王面相非同寻常,你很难找到一个和他相像的人,他的形象可以进博物馆。吴琳的话滑稽而又意味深长,我忍住笑说,那你描述一下老王有啥异相。吴琳并不推辞,很爽快地道:首先说牙吧,他的牙基本上是鲨鱼牙的微缩版,排列毫无章法,之所以说基本上,是因为我没有看见被两腮遮挡的槽牙,从能看到的牙来说,里出外进,透着蜜蜡般的光泽,颇有些气势。其次说眼,老王的眼眼白多,眼仁聚光,有点像鹰眼,却没有鹰眼的杀气,但穿透力浑然天成,与人对视时似乎冒着丝丝剑气。最后说耳朵,老王的耳朵总令人联想到猞猁双耳上的簇毛,像被施了法术一样,持久地支棱着,如同刺向空中的双矛。还有老王的眉,眉梢卷扬,两头相连,连接处的眉毛颜色稀而青,把一道通天纹给生生截断,这是破中有立的标志。经吴琳这么一說,再想想老王的长相,我觉得世上之事真的就怕相互联系,明明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一旦相互有了联系,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

吴琳说她和老王能成为朋友挺有意思的。吴琳作为七井大队团支部书记,是老王的领导,领导就有教育下属的职责,因为老王给七婶客串二神,吴琳对此当然不能视而不见,要对老王批评引导,防止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就这样,一来二去,两人有了接触。

那次见面,吴琳还让我转告老王,说她欠老王一样东西,会还的,至于欠什么东西吴琳没有说。

我知道老王并不反感吴琳,尽管他不赞成吴琳某些工作方法,但在关键问题上老王以自己的方式支持了吴琳。前几年老王说起此事,还颇有感触地说,吴琳可以负我,我不会负吴琳,欣赏一个人,就应该无条件去帮助她。

对老王痴迷吴琳我有些不理解,也许是审美上的差异,我觉得吴琳并不美,就像工厂里的一个标准产品,没有瑕疵,也没有特色,但老王不这么看,他说吴琳那口白牙像磁铁一样吸引他。我说,除了那口白牙,吴琳还有什么地方让你着迷?老王说有白牙就足够了,多了反倒不好。

感情上的事南辕北辙者居多,很可惜,老王喜欢吴琳属于剃头挑子一头热,吴琳并不领情。在吴琳眼里老王属于一个需要教育引导转化的问题青年,吴琳这么看也不是没有原因。老王读书杂,有次到刘金海家家访时上茅房,看到茅房里有两本当草纸的旧书,就用一摞报纸将书换了回来,这是两本堪舆演卦之书,老王如获至宝,说这书对于他来说不亚于张良得到《太公兵法》。研读之后老王自然要尝试实践,于是村民遇有红白喜事,老王便会主动去提些建议,并大讲建议的理由。说的次数一多,名气就出来了,人们就觉得老王挺神,明白人不是浪得虚名。村里大事小情当然瞒不过七婶,七婶就想认老王做干儿子。七婶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最小的女儿比老王小三岁。老王说认干亲倒显得见外了,我像亲儿子一样待你就是。萨满出身的七婶跳神远近闻名,在七井大队威望堪比奎叔,奎叔对七婶也是睁一眼闭一眼,反正锣鼓之事翻不了天。东北跳大神像唱二人转那样需要有个配角,这个人叫二神,也叫领神,负责把过路之神领到大神跟前进行应答。“批林批孔”那年,一直担任二神的七叔突然半身不遂,无法承担二神之任,有人向七婶推荐了王寸,说王寸学啥像啥,办事靠谱,当二神肯定合适。七婶就让小女儿去找来王寸,两人关上里屋门聊了小半天,聊了些什么没有外传,但从此以后王寸就成了七婶的义务二神,两人配合十分默契。需要说明的是老王配合七婶跳神从不收取报酬,七婶跳神也是尽义务。当时搞迷信活动有风险,大队部的喇叭里天天喊破除迷信、移风易俗,但也就是嚷嚷一下拉倒,没人动真格的,社员有了疑难杂症不找七婶找谁去?大队赤脚医生老母亲的心口疼还是七婶治好的。公道地说,会跳神的七婶其实也是个乡医,尤其在治疗癔病方面有一套。老王后来分析过七婶跳神,说跳神最大作用是心理暗示,暗示能激发患者自身抵抗力,不能把它简单归结到迷信上。老王给七婶跳神打下手的事在村里瞒不住,奎叔不愿意管,但团支书吴琳却要主动出手。吴琳是哈尔滨知青,毕业于有名的哈尔滨三中,是个充满浪漫斗争幻想的姑娘。下乡当年入党,先是担任大队铁姑娘班班长,不久又担任了团支书和妇女主任。在一次县里举办的培训会上,她向县里一位丁领导汇报了有青年参与跳大神一事,丁领导说这种封建迷信活动害人害己,要做坚决斗争。七井大队是个封闭安逸的村庄,虽然不富裕,但人们对一天三顿粗粮就咸菜的清苦并无挑剔,社员之间有纠纷也到不了奎叔的台面上,很多事七婶就给断了。七婶有个观点,有事找奎叔就等于经了官,经官的事再小也是官司,而在七婶家里断,事再大也是家务。所以不到撕破脸皮,社员有事不会到大队找奎叔。吴琳打破了这个规矩,想主动出手介入过去奎叔懒得管的事,她对奎叔说,王寸是教书育人的教师,怎么可以参与跳大神这种事呢?应该进行批评教育。奎叔很欣赏吴琳身上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对吴琳干预王寸当二神这件事并不反对,喜欢斗争的人总要找一个对象当靶子,这是斗争的需要。奎叔嘱咐吴琳说七婶是老年人,在村里关系盘根错节,惹翻了不好办,至于王寸,应该好好教育引导,让他把心思用在教学上,当然啦,王寸本质不坏,只是对稀奇古怪的东西好奇,是人民内部矛盾,不要激化搞僵了。奎叔当然关心侄子,为了不让王寸产生对立情绪,奎叔特意和王寸打了招呼,说吴琳对你感兴趣,想找你谈话,你要好好向人家学习。老王后来说奎叔这个提醒误导了自己,他认为“感兴趣”就是喜欢,奎叔的目的是想撮合他们。

吴琳找老王谈话三次,三次谈话的细节老王皆能复述。

吴琳实际上被老王谈话了。

头一次谈话在一个冬夜,那天是冬至,天上飘着雪,老王在办公室看书,是一本叫《十日谈》的小说,白天刚从青年点一个知青手中借来,持有者只给了他一个晚上的时间,还有很多人等着读。办公室电压稳定,电灯也亮,方便阅读,不像家里电灯甚至亮不过蜡烛。晚饭后老王喜欢一个人到办公室来,他对胡玉芝说过,自己来这里看书权当义务值班,正好可以添煤压住炉火,免得次日早晨冒烟生炉子。胡玉芝不但没反对,还表扬了他这种做法。老王看得正投入之时,吴琳敲门进来,裹挟进的冷气将《十日谈》中的暧昧气息一扫而光。吴琳穿黄军袄,围一条大红围脖,黑头发上挂满霜花,进来就搓着双手哈气。老王愣了一下,把《十日谈》用课本压上,然后起身给吴琳倒了一杯热水,问她晚上来学校做什么。吴琳说来找你呀,先去了你家,你父母说你没回,我就过来了。老王说,找我有事?吴琳说当然有,想和你谈谈。老王说谈什么,说吧。吴琳便说了七婶跳大神的事,说七婶跳神看病不仅是迷信活动,而且是非法行医,王寸当教师的参与这种活动性质很严重,这么下去会成为宣扬迷信的典型,成为斗争批判对象。老王听后沉默了好一会儿,起身用炉钩子将屋中央的火炉捅了捅,原本压住的炉火顿时燃烧起来,像红蛇在群舞。老王放好炉钩子,坐在吴琳对面问,我可以问你几个问题吗?吴琳点点头。老王说,七婶给人看病是否敛过财?社员患病后大队赤脚医生治不了,七婶接手治对不对?七婶是否治死致残过患者?有没有七婶看过的病人举报七婶非法行医?

老王抛出的一串问题像渔钩一样把吴琳给钓住了,吴琳一个也回答不上来,顿时面红耳赤。她仰着脸说,你说的情况我不掌握,我不针对七婶,七婶年事已高,不是团支部工作对象,我现在是来和你谈话,希望你正确对待,不管怎么说跳大神肯定是封建迷信活动,这个不用怀疑。

老王说,我理解你的想法,不瞒你说,开始我也觉得这玩意儿是装神弄鬼,但接触了七婶之后我的看法变了,跳神有祛魅治病的辅助作用。

吴琳说你是高中生,又有明白人的绰号,应该不会简单轻信什么,你谈谈自己的认识,我们找到问题症结,然后再从思想深处解决这个问题。

你了解萨满吗?老王问。

吴琳摇摇头说,我反对跳大神,但对跳大神的来龙去脉缺少研究,但我知道这样一句话,任何宗教都是精神鸦片,不要期望它真能拯救人。

老王说,赞成或反对一种东西,首先要知己知彼,不能稀里糊涂地表态,否则就成了人云亦云。跳大神是老百姓对萨满表演仪式的俗称,其实它在原始社会就存在了,从古代到当下,千百年来北方有的民族对萨满奉若神明,信念不减,最多的用处是祷告、预言、解梦,选择狩猎方向、决定部落战争、了解星相天气等大事,至于跳神祛魅只是辅助作用之一,这些民族中不乏伟人、英雄,难道他们都比你我愚昧?

吴琳并不认同。历史有历史的局限,毕竟时代不同了,她说,不过,我倒想听听你说的道理所在,如果你能讲得通,我就不批评你。

吴琳的挑衅正中老王下怀,让他的演讲天赋有了用武之地,他忘记了被书本压住的《十日谈》,专心致志给吴琳讲起萨满流变。这些知识吴琳闻所未闻,老王等于打开了一扇巨大的落地窗,让她看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吴琳毕竟是个年轻姑娘,有好奇心在所难免,她完全被吸引住了,双手撑着下颌目不转睛地盯着老王,老王流畅的语言勾勒出的情景像电影般一幕幕闪过,生动而又魔幻。

老王说他暗地里注意过吴琳,比如身段,吴琳的身段十分匀称,凹凸有致,五官也横平竖直,相书上说五官代表一个人的风水,尤其女人,一辈子因果全种在五官里,这当然是老王的说法。老王念念不忘的是吴琳的牙,吴琳的牙可以用珍珠般皓齿来形容,晶莹剔透,严丝合缝,在四环素牙肆虐的七井,吴琳的牙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和这样一位女性对话,老王当然会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后来老王承认,与吴琳这次冬至之夜的对话像初恋一样难忘,老王说自己对男女之事开化晚,记忆里似乎没有过初恋,把这次工作谈话当成初恋也合乎情理。我明白老王这话只能对我说,对妻子他是不会流露的。

在评价七婶的问题上,老王显然想把吴琳带入自己设定好的逻辑圈套。他说,打个比方吧,一个病入膏肓的村妇在沼泽里不能自拔,眼看着就要沉下去,这个时候你若是从旁边走过,是视而不见还是站在那里大喊大叫?要知道周围没有人能施以援手。吴琳想了想道,应该下去救人,想办法把人拉上岸。老王说,你说对了,见死不救肯定不对,在岸边大呼小叫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冒着危险下去救人。我觉得七婶就是这个下去救人的人,不管方式如何,能挺身而出这一点就令人敬佩。七婶的方法可能不符合西医规程,但是西医和萨满本来就是两个系统,用其中一种系统标准来指责另一系统,这就如同用酿酒的理论来批评榨油技术,本身就不合理,不是吗?

吴琳没有回答。

老王又说,如果七婶对病人什么也不做,你当然不会批判她,而病人怎么办?她在良心驱使下救了村民,你却要给她戴上一顶搞迷信活动的高帽,这难道是反封建迷信的初衷?批判的结果就是让七婶眼睁睁看着患者病情加重或死亡!你想想,假如你是七婶你该怎么办?

吳琳低下了头,看着火焰正旺的火炉道:我没想和七婶过不去,我来这里是为了你,你别转移对象。

老王看到吴琳锐气不再,便提笔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大大的“癔”字,然后递给吴琳道,也许这个字能解释七婶的举动,七婶跳神要治的病老百姓都叫癔病。“癔”字是病字旁里面一个意念的意,指人的精神,精神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是虚的,精神出了问题,西医的手术刀想切也没处下手。吴琳点点头说:精神有病需要到专科医院。老王说,农村妇女因为心理缺少疏导,癔症发病率高,而且大都间歇发作,我就见过这种病人,白天下地干活还好好的,晚上突然就魔怔了,有的说胡话,说见到了死去的先人;有的蛮力大增,几个男人都按不住;还有的六亲不认,见谁骂谁,可是送到公社卫生院一查,啥事没有,医生束手无策。但这病七婶能治,而且个顶个能治好,这可是公认的。反过来说,真要依你所说把她们送到专科医院,谁来出钱呢?社员平时连顿细粮都吃不上,哪里有钱到城里看病。

吴琳不说话了,钱的确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老王接着讲了几个七婶跳神治病的事例,病人有名有姓,有的人吴琳还熟悉,因为七婶出手救治,现在都是能下地干活的女劳动力。

谈到夜深,吴琳还是没有告辞的意思,她盯着老王道:我明白了,你明里给七婶当二神,暗里在研究七婶,研究萨满,我发现你是个跟七婶偷偷学艺的研究生!

这句话把老王说愣了,不得不说吴琳绝顶聪明,她从另一角度看出了端倪。老王没有否定吴琳的判断,反问了一句:你不会因为我好学就批判我吧?

吴琳摇摇头,很谦虚地说,和您谈话挺有意思,像听一个老先生讲故事,感觉您和我们不是同龄人,我们虽然叫知识青年,其实掌握的知识很有限。对了,您对我工作有什么建议,不妨也说说。老王注意到吴琳对自己改了称呼,把你换成了您。老王很会说话,他清楚别人让你提意见时千万别当真,有些人让你提意见其实是在求表扬。吴琳这样问,他必须正面回答,便对吴琳说,伟人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尝,建议你不要轻易否定自己不懂的事。

吴琳久久地望着老王,老王的话让她陷入了深思,之前,她没有细想过这个问题,这次谈话就因为不懂萨满历史而陷入被动。在吴琳出神的那个片刻,老王又有了新发现,出神的女人最能体现出可爱的一面,吴琳的眼睛在灯光和炉火作用下流光溢彩,满是光而不耀的小星星。

这次长谈的直接后果是耽误了老王读《十日谈》,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他只能快速浏览。后来吴琳被推荐上了大学,在送她的时候老王还说,吴书记呀,你欠我一本《十日谈》。吴琳说我会记着的。

第二次谈话是因为吴琳牙疼。

当时,全县在农村推广普及新型二人转,据说这是上面大领导的创意,目的是改造东北农村文化土壤。奎叔将这项任务给了吴琳。吴琳天赋不少,比如画宣传画、写大批判稿、做大会演讲等都不输别人,但唱二人转却是软肋。她来找胡玉芝,胡玉芝婉拒了,说唱歌和唱戏是两码事,她唱不了二人转。胡玉芝不是推脱,唱歌的无论美声还是通俗,真唱不好二人转,就像京剧演员唱通俗,一张口就知道有没有。但这事难不住吴琳,她在县里请了一对地方戏老演员来教唱新型二人转《红石桥》。七井大队适龄青年不少,唱二人转少说也能凑成十几对。一开始,青年积极性很高,可是教了几天,人就变得稀稀拉拉。教唱二人转在业余时间进行,不记工分,全靠动员,青年农民不积极吴琳也没有办法。吴琳开始牙疼,左腮甚至肿起来,有天晚上疼得实在忍不住,就捂着左腮来到学校,她知道老王肯定在学校看书。吴琳推门进来,一副梨花带雨的可怜模样,老王吃了一惊,问:咋了?

吴琳捂着腮帮子说:牙疼。

老王道:一定是为教唱《红石桥》上火,要败火。

咋败?吴琳站在屋中央问。

老王合上书,吴琳瞥了一眼,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并非有关萨满的书。老王说,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解决牙疼问题,第二步再解决教唱《红石桥》问题,后者是病根,病根解决了,牙自然就不疼了。

吴琳眼泪差点落下来,自己面对的不愧是个明白人,连牙疼病因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老王让吴琳在办公室稍坐,他说去去就来。他匆匆走出办公室,大概半个钟头后便返回来,带回一个小药瓶,里面是褐色的药膏,还带回一截寸把长的羚羊角。老王拿来棉签,让吴琳自己将药膏涂在痛牙上,然后让她伸出手,用那截羚羊角刺压合谷穴。老王口中念念有词: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老王舞弄了一会儿,吴琳牙疼得不那么厉害了。吴琳道,我是病急乱投医,没想到还投对了,你怎么还明白行医?

老王笑了笑:我哪里明白,都是刚才七婶教我的。

吴琳哦了一声,问:《红石桥》的事咋整?

老王坐回椅子上,给小药瓶拧上瓶盖,把那截羚羊角小心翼翼包好,道:记住,回去用刀在羚羊角上刮下些骨粉冲水喝,一日三次。吴琳点点头,羚羊角降火这一点她懂。老王说,你的牙一定要保护好,它不仅仅属于你。吴琳愣了一下,问:我的牙还属于谁?老王脸有点热,急忙说,还属于七井呀,你的牙是七井女性的骄傲。

吴琳说教唱《红石桥》大伙都不积极,无论怎么动员,来的人也是稀稀拉拉。老王说世上只有不称职的老师,没有不称职的学生,教唱《红石桥》出了问题,办法只有一个,换老师,要换年轻漂亮的老师,那样,青年男女就会踊跃学唱。

老王见过吴琳请的那两个老演员,唱功虽然不错,但两人水桶般的腰段不适合登台演出,大家不愿意来学唱是有道理的,毕竟白天干了一天农活,又累又乏的。老王说,《红石桥》的吸引力不在于戏曲,而在于教唱的老师。

吴琳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通,她听取了老王的建议,换了一对俊男靓女来教唱,效果果然不同,不仅选定的青年愿意学,连老汉们也噙着烟袋在窗外凑热闹。七井大队在全公社第一个完成了《红石桥》教唱普及任务,县里组织会演时,七井派出的选手获得了优秀表演奖。

第三次谈话是在大队部,白天。

七井大队分到一个推荐工农兵大学生的指标,大队权衡再三,推荐人选集中在吴琳和胡玉芝头上。奎叔拿不定主意。如果胡玉芝上大学,侄子王寸顺理成章就可以接任七井小学校长,何况胡玉芝是土生土长的七井人,工作没挑。如果推荐吴琳,这个下乡知青的命运从此就會改变,也许将来是个有大出息的人。在一番掂量后,奎叔倾向后者,因为他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作为大队支书他要为吴琳负责。

奎叔把老王叫到大队部说了自己的担心,上面有个不大不小的丁领导,对吴琳不是一般的关心,经常隔着公社直接给七井大队下指标,要求吴琳参加培训班或会议。奎叔说他见过丁领导,此人眼珠贼亮,大背头,穿灰色哔叽中山装,上衣兜里插两管钢笔,一看就是个不粘土坷垃的人。凭经验奎叔觉得此人对吴琳有想法,来七井检查工作时与吴琳握手半天没撒开,这个细节别人不在意,当过侦察兵的奎叔注意到了。问题是吴琳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逼近,视这种举动为领导关心。奎叔说好女就怕赖汉缠,何况此人有身份有地位,吴琳要着了他的道,一辈子就毁了。老王说那就推荐吴琳上大学吧,一走了之。奎叔说推荐吴琳的话,胡玉芝也许想不通,这事还要过青年投票推荐一关,胡玉芝人缘好,又是本村人,大伙推荐她的可能性大。老王想了想道,胡校长的工作我来做。

老王与胡玉芝谈了上大学的事,着重谈了吴琳的处境,说一个城市姑娘离开父母在这里很不易,还有不怀好意的人在惦记,说某某公社一个女知青就出了事,闹得沸沸扬扬。胡玉芝不笨,当然明白老王找她的目的。末了,胡玉芝问:你是不是喜欢吴琳?老王脸腾地红了,胡玉芝问话这么直接,等于一把撕开了他的衣服。他摇摇头,说有好感,但谈不上喜欢。胡玉芝冷笑一声道:你是明白人,嘎和鹰永远是两码事。老王点点头:我不仅懂嘎和鹰的差别,还知道蛤蟆和天鹅的关系。胡玉芝笑了,道:你这人心善,要是把我推荐走了这校长非你莫属,可是你却想着与自己无关的人,说实话你要是推荐我去,至少我会感谢你,你推荐吴琳,也就是一走一过的事,不过你放心,这件事我听大队的。老王心里有一股热流在涌动,后来他说,那一刻真想娶了胡玉芝。

麻烦出在吴琳那里,当奎叔告诉她支部决定后,胡玉芝去县里开会巧遇那位丁领导,丁领导将她叫到办公室做了一番思想工作。大致意思是上大学三年还要回来,因为政策是社来社去,如果不去,这三年说不定就能提拔到公社担任领导。吴琳说大队已经推荐了自己,丁领导说这好呀,推荐上了你再让出来,显得你更有觉悟、讲风格。从县里回来吴琳就犹豫了,坐在大隊部望着窗台上的一盆洋绣球出神。奎叔脾气暴,怕动肝火,便去找老王,让老王来劝吴琳。

应该说老王与吴琳第三次谈话是奉命而谈,他是主动方,肩负做通吴琳思想工作的任务。奎叔交代任务时说,人家都说你是明白人,我看你能不能把这事整明白,别让叔闪了舌头。

吴琳见到老王时眼睛一亮,问:来找你叔?

找你,老王说,来祝贺你上大学。

哦,这事呀,还没定呢。吴琳眉头蹙了蹙,把目光投向窗台那盆洋绣球。洋绣球皮实,一年四季都开花,花色红艳。

不要想三想四,要下定决心上大学。老王似乎在下命令。

吴琳惊愕地看着老王,不懂老王为什么会以这种口气说话。为什么?她问。

我知道你的想法,想通过让出指标来换取政治资本,我明确告诉你,即使让出指标你也当不成英雄。老王直话直说。

我没想当英雄。吴琳红着脸辩解。

可是推荐你的青年们都在议论你让指标的目的,说给你一碗大米饭你不吃,是想接下来吃更好的饺子。

有这种事?吴琳显然没想到青年社员会这样议论自己。

老王道,我做通了胡校长的工作,还动员青年们推荐你,你却想什么?群众眼睛是亮的,不要拿群众当傻瓜。

吴琳低下头,摆弄着自己的衣角,一时无语。老王的话戳痛了要害,她毕竟是个很单纯的姑娘。

老王接着说,还有件事我只能悄悄告诉你,我去找了七婶,七婶说你三年之内在七井犯桃花劫,七婶的话不可全信,但不能不信。

犯桃花劫?吴琳吃了一惊,我在七井接触最多的异性就是你,难道你是我的桃花劫?

这个劫不是我,老王急忙辩解,劫这个东西就像藏起来的蛇,趁你不备时窜出来咬你一口,轻则是伤害,重则会要命。老王解释说,七婶的预料大都应验,她对你印象不坏,让我提醒你一定要谨慎小心。

七婶还关心我?吴琳有点小激动,在对待七婶上她学奎叔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作为妇女主任也从来没有难为七婶,这让七婶对她并不反感。

是的,七井无论男人女人都夸你,要不怎么会推荐你?老王也很会说话。

吴琳脸红了,问:七婶出的题肯定会有答案吧?吴琳知道七婶抛出的问题不会悬在半空。

老王佯装神秘地说:七婶让你离开七井,除此别无良计。

当真?吴琳眼睛里的小星星浮现出来,不停地闪耀。

没错,老王说,七婶的话斩钉截铁。

吴琳沉默了,站起身望着窗外,窗外是一栋栋土坯草房,间或长着几棵杨树,风景单调乏味,大队部的红砖门垛上插着两面红旗,这是早晨她新换的,原来的两面已经褪色,也有了毛边,看起来不提神。老王知道吴琳心里很纠结,留还是走,这是一个难做决断的问题。老王从奎叔那里知道,丁领导的许诺是口头支票,公社革委会已经多年没有从知青中结合新成分,吴琳表现再好也不可能被提拔到公社任职。吴琳收回的目光落在窗台那盆洋绣球上,这是她从城里带来的花,是这间旱烟弥漫的办公室唯一的绿植,花盆里不知何时长出一棵小草,她轻轻拔掉小草,转身对老王说:我服从大队决定,去哈尔滨上学。

事后,奎叔问老王是否真的找了七婶,老王摇摇头,承认他是打着七婶的幌子吓唬吴琳。

吴琳回哈尔滨上了大学。走的时候很动情地对奎叔表态,毕业后会义不容辞地回来和社员一起建设七井。

翌年,丁领导因奸污女知青被逮捕,判刑十年。吴琳给老王来信,信中有这样一句:在我的心里,你是七井大队第八口井。

老王的故事是我大学期间最重要的谈资,我曾想,假如没有老王,我不知道在宿舍里能与室友分享什么。

室友闲聊往往以家乡为话题。有时聊美食,有时聊美景,有时聊奇闻逸事,我聊得最多的是老王。

明白人不是随便叫的,东北农村的明白人,说白了就是大先生。最初在讲老王前我做了说明,免得同学产生歧义。

我们七井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就是老王,是当年全县状元,名气比县长还要大。老王绰号叫明白人,这个绰号名副其实,因为老王几乎没有不明白的事。

有同学说明白人这个绰号太俗,一听就没啥内涵。我说名字内涵太多那是唬人,你看孔夫子,名字就用了排行和出生地,叫仲尼,再简单不过。

我读大学那会儿宿舍熄灯早,熄灯后八个人谁也睡不着,同学们就让我讲讲明白人老王,老王的故事我张口即来,也就乐不得与室友分享。毕业前夕,室友大周对我说,你讲的那个明白人可以叫东北老王。我说我讲了那么多老王的故事,你能记得几个。大周道,印象深的至少有两个,一个讲家雀,另一个讲猫头鹰。我想了想,这两个故事确实颇有知识性。

家雀的故事有些离奇,不是亲眼所见你不会相信天下竟有如此怪诞之事。故事发生在我上小学五年级下学期,那时候小孩子淘气,爬树掏鸟窝是家常便饭。我们班有个叫刘金海的同学,穿件右肩打着补丁的蓝褂子,剃着平头,鞋子總是大脚指处先破一个洞,走路时两个大脚指像两只胆怯的老鼠在破洞处探头探脑。刘金海的祖父留着半尺长的花白胡须,平时像聋哑人一样少言寡语,据说他曾是辽西一带有名的风水先生,不知何故举家迁到了七井,刘家有不少线装书,经常撕来引火做饭。刘金海生性淘气,打弹弓特准,能寻着鸟叫射过去,而且常有射中的时候,他还常在晚上捉家雀、掏鸟窝。刘父在大队场院打更,大队给配了能装三节电池的手电筒,刘金海便常常偷来照家雀。家雀是一种飞不高也飞不远的鸟,与人相伴而栖,喜欢将窝建在屋檐、墙洞、房笆等处,这种聪明的小鸟到了晚上智商明显下降,手电强光一照就傻掉了,待在原处一副坐以待毙的样子。这个时候高处的可以用弹弓打,低处的直接上手抓。刘金海胆子大是出了名的,敢一个人去东老茔,东老茔是七井村坟场,连大人都少去,刘金海却敢拿着弹弓一个人去那里打鸟。刘金海的抓家雀小分队一共四个小屁孩,除了我之外还有雷子和明刚,雷子和明刚是因为嘴馋加入的,他俩吃烧家雀的样子十分猥琐,常常将嘴巴吃得一塌糊涂。我参与是觉得刺激,加上刘家与我家相邻,他每次捉家雀总是在栅栏外喊我,我也就跟着凑热闹。我们每次出去都不走空,只是收获多少的问题,掏鸟蛋有季节,抓家雀却四季皆可。刘金海将抓来的家雀系成一串拎到村西土地庙拢火烧着吃。之所以选择土地庙,是因为常有村民来此为故人烧纸,村里谁家死了人要到这里报庙,小庙夜间有火光很正常。我对老王说了刘金海带我们捉家雀的事,老王很严肃地告诉我,这事不能再干,必须住手。让我告诉刘金海,吃麻雀、掏鸟蛋那是蛇干的勾当,与蛇争食必遭蛇咬。我把老王的话转告了刘金海,刘金海不信,说,蛇在地上爬,家雀在半空飞,我们怎么就碍着蛇了?再说七井这地方难得见到蛇。四个人除了我心里打鼓外,其他三个都不在乎老王的话,只有我退出了。刘金海笑话我,说我胆子还没家雀蛋大。我说老王的话我不敢不听,那可是明白人。老王见刘金海没住手,便想亲自找刘金海谈谈,但话还没谈上,不幸就发生了。七井村有一处老宅子,位于村子最东边,那是七井村地主王思茂家的祠堂,“土改”后祠堂成了大队储藏农具的仓库。刘金海三人来老宅抓家雀,院墙很矮,轻松便可翻过,老宅子破败不堪,青瓦瓦楞间长满瓦松,屋檐上带有蟾蜍图案的瓦当多有损毁,在手电光里豁牙漏齿。刘金海在窗台上方看到了黑色瓦当下有个黑乎乎的墙洞,说里面肯定是家雀窝。便爬到窗台上伸手去掏,雷子和明刚先是看到他掏出一把鸟毛,因为有羽毛落到了嘴里,他张开嘴咳嗽了几下,忽然一截软塌塌、黑乎乎的东西从洞里滑落出来,一头扎进他嘴里,在手电光亮里雷子和明刚发现那是条蛇。刘金海双手抓住蛇往外拽,可是逆鳞拽蛇谈何容易,蛇光溜溜的抓不住不说,越拽越会往里钻。雷子和明刚哪里见过这等恐怖之事,妈呀一声扔下手电就翻墙跑了。待把家里大人找来,刘金海正在院子里捂着肚子呕吐,那条滑落口中的小蛇已经通过他的食道完全钻进胃里。好在这是一条无毒蛇,蛇也没有咬他,他被送到公社卫生院及时做了处理。这件事让刘金海开始听老王的话,捉家雀的事再也不干了。老王曾说三岁看老,这句话在刘金海身上得到了验证,一九八三年刘家迁回辽西,刘金海后来竟然成了名震四方的盗墓贼,这是后话。

猫头鹰的故事也匪夷所思。七井村有个又懒又馋的单身汉白志宝,三十大几也没成家,村民给他起了个绰号白吃饱。白吃饱父母早亡,他独自住在一处马架子里。马架子是东北常见民房,土坯垒成,门窗面南,呈三角形,其他三面苫着房草,因为通风采光极差,里面幽暗潮湿,沤着陈年不散的霉味。白吃饱干庄稼活不行,在谷地里张网捕野鸡却有两手,经常能逮到野鸡回家下酒。野鸡糟蹋谷子,生产队对白吃饱的行为便懒得管,但张网抓野鸡毕竟不是正经营生,村里大人孩子都躲着他,那座马架子像他的坟墓一样,没有客人到访。忽然有一日,一向死寂的马架子热闹起来,大人孩子都挤到马架子门前看光景。原来他网住了一只罕见的猫头鹰。七井不靠山,有猫头鹰出现绝对是稀奇事,消息传出后人们都去白家看热闹,我从没见过猫头鹰,也随大溜去看光景。白吃饱马架子墙壁糊着旧报纸,炕上铺着一领有破洞的苇席。被捕获的猫头鹰一只腿被绳子拴在窗棂上,正在炕梢乱扑腾。马架子里有三样东西让我记忆犹新:第一样当然是那只不幸的猫头鹰,猫头鹰怒眼圆睁,又弯又尖的喙似乎要刺破自己的胸脯,见到我还向我使了眼色,感觉在暗示什么;第二样是白吃饱头发稀疏的脑袋,人的头顶应该是平的,但白吃饱的脑袋却是尖的,像一只倒过来的陀螺,让人忍不住想甩几鞭子抽正过来;第三样是屋内的土墙,糊满了发黄的《绥化日报》,报纸糊墙很正常,但人家大都会把报纸糊正,让墙壁如同展板一样好看,但白吃饱不这样,他将报纸倒着糊横着糊斜着糊,毫无章法,让人看起来极不舒服。从进到屋里始,我就不得不歪着头看报,有的标题读到一半就被糊死了。我问白吃饱为啥不能正着糊报纸,白吃饱一双金鱼眼怪怪地看着我道:反正我也不识字,正着糊反着糊都一样。我想也是,人家是糊墙,又不是为了读报。白吃饱跟大伙炫耀抓猫头鹰的过程,他讲话有点大舌头,唾沫星子乱飞,说逮猫头鹰比逮狼崽子还吓人,猫头鹰爪子比秤钩尖,一抓一块皮肉。他撸起袖子露出受伤的胳膊给人看,胳膊上果然有道渗着血丝的伤口。因为马架子里有股说不出来的怪味,我没等白吃饱讲完就离开了。我回到学校和老王说了猫头鹰的事,老王一听顿时脸色大变,让我赶快去告诉白吃饱把猫头鹰放了,养猫头鹰在家会遭祸殃的,还嘱咐我去找赤脚医生给白吃饱家多洒点来苏水。我返回去把老王的话转告白吃饱,白吃饱道,好不容易逮了个宝贝让我给放了,不是开玩笑吧?我说王老师还让你多弄点来苏水回家消毒。白吃饱说,我家有啥毒?我还要把猫头鹰炖了下酒呢。白吃饱不信邪,猫头鹰在家一直养着,村民过了新鲜,也没人再来看。忽一日,白吃饱莫名其妙地发起烧来,伴随头痛、腰痛、眼眶痛,他没在意,没想到病情突然加重,竟直挺挺死在了炕上。白吃饱死了,那只猫头鹰还活着,邻居发现白吃饱病死的时候,那只猫头鹰正闭一只眼睁一只眼不声不响立在炕梢,像个守灵的哨兵。马架子门外挤满了人,有人说白吃饱死了,这只猫头鹰咋办,不管怎么说猫头鹰也是白吃饱的私人财产。人群中七婶站出来,说把它放生吧。于是有人进屋解开拴猫头鹰的绳子,把它抱出来放飞,猫头鹰扑棱棱飞起来,却没有飞远,而是飞到马架子房脊上站立不动,不时发出一声婴儿般的冷笑。

事后我问老王,怎么会断定白吃饱有祸殃,老王给出的答案是两个字:联系。老王说啥事都是有联系的,当你站在链条这一节时,有一种可能已经埋伏在链条下一节等着你。老王说,猫头鹰是什么?是逐魂鸟呀,看到它驅赶还来不及,哪有往家里领的?猫头鹰以老鼠为食,老鼠是出血热、鼠疫病毒宿主,猫头鹰养在家里,等于带回去一个鼠疫病毒大礼包,不出事才怪。我对老王佩服至极,说,你咋知道这么多?家雀、蛇、猫头鹰,好像没你不知道的。老王说读书啊,读书能让你成为一个明白人。这是老王第一次劝我读书。我问,猫头鹰放了为啥赖在马架子上不飞走,一副恋恋不舍的样子?老王道,人死前后身上会散发一种味道,猫头鹰应该是闻到了这种味道才舍不得走,它是逐魂鸟嘛。

老王家离我家不远,隔着刘金海和明刚家,他比我大四岁,我们是一块儿玩大的好朋友,用现在的话说我是跟着老王混的,老王九年级农高毕业当了大队民办教师,所以老王算是我的老师。我能走进老王的内心世界,是因为我当了老王好几年跟屁虫,他的许多事我都清楚,我觉得老王胸膛里有一条滔滔黄河,沉浮着神秘的河图洛书。人心不过拳头大,而老王这只拳头张开后五指却能无限延伸,能抓住他想抓的东西。老王有许多属于自己的学说,听起来头头是道,让你深信不疑,这些学说如同兑了酒精的饮料,解渴的同时,会在轻酌慢饮中不知不觉让你产生醉意。

老王大学毕业那年,我考上了本地一所师专。如果说老王由嘎变鹰,我充其量是由嘎变成了家雀。老王却很高兴,特意送我一本《圣西门选集》做贺礼,提到这本书我特别惭愧,一直到毕业我也没能读完。

老王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沿海城市滨城,他可以去沈阳、长春、哈尔滨,他也曾犹豫过,犹豫的原因是想去哈尔滨,那样就可以和吴琳同城,但他还是选择了滨城,他说滨城看海方便,七井老乡来看海,他可以尽地主之谊。老王被分配到滨城师院当老师,十分体面的一份工作。暑假我去看他,我说哲学专业应该去研究机构才对。我想老王的工作应该是噙着烟斗背手在图书馆里踱步,然后分不清用墨汁还是牛奶写出一篇篇惊世宏文,要是当教师的话当初考东北师大多好。老王说,当教师有讲台有听众,其他职业你讲给谁听?

我告诉老王我能考上师专基本上靠自学,全乡两个高中班七十多人只有我一个考上了。老王听后陷入沉思,好一会儿才说,看来由嘎变成鹰绝非容易事。我上大学后每年假期都会去看老王,因为老王我对那座沿海城市充满向往。

工作后的老王并不安分,每年工作都有新变化,工作三年跳槽三次恐怕也是纪录。第一年,老王由师院政教系的马列教员转为学生处干事。老王对此的解释是学生处接触学生不再局限于一个班或一个专业,能更多地影响青年人。第二年,老王改行到校办当秘书,他说学生处并非他想象的那样,工作太琐碎,天天画表填表,是一种机械性的重复劳动。他说校秘这个职位能间接参与核心问题决策,属于真正用脑子的地方。我问校秘主要干些什么,老王说行政的事他不干,他的职责是写材料,他怎么写,校长在会上就怎么念,说白了,校秘的水平就代表学校的水平,校秘的笔,就是校长的嘴。第三年,老王辞去校秘考上了脱产研究生,他说校秘这个工作受气,他认为材料中最出彩的部分,却往往被校长大笔一挥就删掉,连个理由都没有,他觉得考研不错,带薪,能多读书,还可以提高学历。我对老王能考取研究生相当羡慕,那时研究生可谓凤毛麟角。

在毕业分配上我征求老王的意见,我的想法是回县一中教书。老王摇摇头,说飞十步远的是嘎,飞百步远的是家雀,飞万步远的才是鹰。听完老王这句话我禁不住抬起头来仰望了一下天空,我明白了,老王这是让我继续深造,飞得更远。于是我决定考研。专科起点虽低,但老王当年农高的起点不是更低?我铆足了劲备考,结果幸运地考上了滨城一所有名的大学读研。当然,我不敢选择哲学,我一直认为哲学是属于金字塔塔尖的专业,有恐高症的我没有胆量去碰它,担心跌落受伤。我的专业是新闻。

老王得到硕士学位后被选拔到市委一个重要部门工作。市委那幢庄严气派的九层办公楼承载着许多仕途人的梦想,我觉得老王一定对前程做了规划才跻身这幢精英云集的建筑。我从心里赞同老王的选择,老王能讲擅写,什么道理在他嘴上笔下都能讲得通、圆得上,这是一大本事。我很清楚机关里具备这种融会贯通能力的干部并不多,与老王相比,有些官员只会鹦鹉学舌。

同在一座城市,彼此接触更加方便,我们几乎每周都能通个电话。有天老王打电话给我,让我到他家去坐坐。老王研究生毕业就结婚成家,妻子是本市人,在大学任教。那天他一人在家,煮了几盘海鲜,我俩喝着棒棰岛啤酒闲聊。老王不善饮酒,半瓶啤酒下肚脸就像煮熟的螃蟹,买酒主要是为了我。老王说他准备竞聘理论处处长,并对此颇有信心,认为这一职位非他莫属。我也觉得凭能力、学历,老王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位。聊得更多的是七井,提起家乡我俩总有说不完的话。老王没有忘记奎叔嘎变鹰的嘱托,这事是他心里的一个结,说开始想简单了,参加工作后逐渐意识到,别说改变一群人,就是改变一个人都很难。我说他已经尽力了,求连滨集团郝老出资为七井建了希望小学,让七井小学变成了带暖气的二层楼房,这不是件小事。老王说七井小学房子太破了,不改造不行。我说那里原来是座庙,冬季房子不保暖,我上学时手都冻肿了。老王说学校竣工时他回去了,见到了胡玉芝,胡玉芝依然是校长,已由民办转为公办,人到中年了脸还像红萝卜。我说胡校长只有生气的时候脸才白。老王说胡玉芝说学校还缺老师,现在师范毕业生没有愿意到农村去的。我想胡玉芝说得没错,我师专毕业就没有回去,雏鹰飞走不会再回巢,人也如此,毕竟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老王说因为师资不强,七井孩子学习成绩普遍不好,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或外出打工,或在家里务农,读高中的微乎其微。这个情况我清楚,老王这样一说,我不由得长叹一口气。老王说那次回去他还帮雷子做了件事,雷子患有神经官能症,一般农活干不了,他就说服胡玉芝让雷子到学校当勤杂工,工资由连滨集团出。其实雷子在学校无杂可打,经常拎着个锄头在操场锄锄杂草,驱赶一下到操场觅食的鸡鸭鹅。雷子当年和我一起抓过家雀,老王提到他,我就想起土地庙里那个满嘴黑灰吃烧家雀的小模样。

老王拿起一只寄生蟹,左看右看却不吃,寄生蟹长着一只与身体不成比例的蟹钳,很能虚张声势,而柔软的肚子却不堪一击,哪怕小小的虾米也能让它开膛破肚,所以它要寄生在海螺壳里。老王看了一会儿忽然说,我建七井希望小学是不是建了个海螺壳呢?我愣了一下,问他怎么回事。老王说胡玉芝来电话了,七井小学已经成为历史,上级将七井小学撤并,七井的学生都集中到乡中心小学寄宿上学。老王说听了这个消息心里挺复杂,说不清好还是不好,按理说发展是好事,但让那么小的孩子离开父母去乡里寄宿,他们还是父母的嘎吗?我说这不是一省一县的事,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全国性的。老王将那只掰下的蟹钳放进嘴里咔吧一声咬开,然后剥掉硬壳,将蟹肉放到碟子里,喃喃地道:那么好的校舍,已经卖给私人变成了养鸡场。

那次饭后不久我就听到一个消息,老王认为手掐把拿的理论处处长没当上,机关一位老同志竞聘成功。老王不久就选择下海去了连滨集团。我认为老王这个选择多少带有赌气性质,老王骨子里有哲学家的清高,怎么会选择下海赚钱呢?老王打电话告诉我这一消息时,已经坐在连滨集团总经理办公室的老板椅上了。老王说来感受一下我的新环境吧,老王说的“环境”二字显然有寓意。放下电话后我驱车赶往位于开发区的连滨集团。连滨集团办公楼的保安与警察足能以假乱真,听我说找王总,向我敬礼后问我是不是有约,我说刚打过电话,他说等一下,要给王总秘书打电话确认一下。不一会儿,一个体高肤白的女孩来到门岗,很礼貌地领我去六楼总经理室。我进去的时候,西装革履的老王正在办公室转动一个硕大的地球仪,那样子就像一个要指挥世界大战的元帅,见到我笑了笑说,你是我上任后接待的第一个记者。我说环境果然变了,这办公室少说也有一百平方米。老王在机关大楼是三人共用一间十八平方米的办公室,人与报刊挤成一团。老王让我坐下,为我亲自沏了一杯绿莹莹的碧螺春,微笑着说,别人怎么看我不管,你应该知道我不是为了收入才下海。我说,说实在话我也不完全理解,一次竞聘落选就拂袖而去,作为明白人内心不会这么脆弱吧?老王摇摇头,道:连滨集团郝老你认识吧,由一个瓦匠到身价过亿的企业家,成功的密码是什么?我说我不知道。老王说我也不知道,我来就是想破译这个密码,把成功的秘诀提炼出来。老王停顿片刻坐下来,背靠着椅子说,郝老找到我,说夜里做梦总会梦到盖成的高楼塌了,问我是咋回事,我说这是本领恐慌,集团越大,这样的担心就会越严重。郝老说,集团确实有短板,比如和政府部门的关系处理不好,办事不顺畅,等等,太伤脑筋,希望我能去帮帮他。开始我没动心,我一个搞哲学的对经营不感兴趣,但郝老一句话打动了我,郝老說来连滨集团你可以“两动一不”,什么意思呢,就是动脑、动嘴,不用动手。我想这个原则不错,我擅长思考和表达,能用我的脑和嘴改变一个企业是一种人生的成就,我就决定来了。

我说,郝老有个儿子吧,印象中是个不苟言笑的中年人。言外之意我想说连滨集团毕竟是家族企业,郝老有自己的接班人,老王说的影响是有限度的。

是的,郝老的儿子就是现任董事长,郝董很开明,平时不太过问公司业务,老王说,郝董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

老王担任了连滨集团总经理后,我从一位知情者那里得知,郝老是在酒桌上被老王一通神侃征服的。那天老王谈的话题是如何将房地产企业做强做大,老王的观点像草地上的狼毒花一样奇艳,他说房地产企业嘛,无非是低价拿地,高价售房,靠预售回款,空手套白狼,没啥科技含量,一靠胆子,二靠人脉,只要天天座上有贵宾,杯中有美酒,钱就会流水一样往资金池里淌。郝老想想自己一路走来真的就如老王说的一样,便觉得老王是个难得的人才,应该到机关挖老王。

老王当了总经理后,用心践行自己的房地产企业做强做大理论,这一点令我不得不刮目相看,一般来说有了一定身份的人,总会说和做有所区别,老王不是这样,他恪守“两动一不”原则,不过问具体业务,具体工作自有专业人员去做,他着重在企业方向和战略做文章,除此之外,他的功夫还下在协调政府部门关系上。老王协调关系的方式是组织饭局,他的饭局极具普惠性,每个参与者都能感受到荣誉感或成就感。老王本身缺少饮酒基因,据说年夜饭家族聚餐,两瓶啤酒醉倒了爷仨。因为不胜酒力老王便在饭局上发明了软酒,所谓软酒就是水,但以水祝酒必须讲一个与酒有关的段子,老王一个段子讲罢,不用动员大家便会在开心中干掉一杯。一般来说老王饭局上的常客大致有四类人:退休高官、过气明星、来路不明的大师和具体审批项目的小公务员。这种饭局大有剑走偏锋的奇效,那些具体审批项目的小公务员级别都不高,高官尽管退下来余威尚存,明星尽管过气名气仍在,大师不用问出处自带神秘,这架势足以在小公务员内心刮起一股鬼旋风,再加上集团公关做点诗外文章,老王率领的企业拿地、调规、招标、融资等事宜自然一路绿灯。同行不明就里,觉得老王有神通,都愿意和老王套近乎,老王便像战国时期要挂六国相印的苏秦一样,经常帮其他企业摆局平事。

老王下海后多了一种爱好——收藏,但他收藏就是为了收藏,收到好东西从不与人分享,出土古董流到他手里便等于重新回归了黄土,变得没有出头之日。老王不避讳我,破例带我到他储藏古董的密室参观,拉着厚厚窗帘的房间里层层叠叠摆放着来路复杂的收藏品,有从日本淘来的缂丝、唐三彩、元青花,还有大西北乡下寺庙斩下的佛头,辽西的马镫壶、鸡冠壶,甚至还有已故老作家的手稿,没有分类,显得杂乱不堪。我说,这么多东西你能记住吗?老王指指太阳穴道,都在这里呢,不会差。在老王的密室,我仿佛掉进了尚未清理的兵马俑俑坑,嗅到了一种浓重的青膏泥味。我说,你收藏了这么多宝贝,为何不搞个私人博物馆向社会展览呢?老王说等等,再等等。我不知道老王要等什么,尽管有种人生就是等待的说法,但那是指情缘和机遇,对于收藏来说还要等什么呢?

老王好客,三教九流多有结交。老王神侃时只要我在场,我总是最忠诚的听众,在我的宣传下,我的许多同行也都成了老王的粉丝。同行们说老王有王公气派,擅长坐而论道,老王讲述时颇有含饴吐哺之状,两手总是做往外推出的姿势。我小时候就发现老王讲述时嘴角会有所粘连,他不是不想擦拭,而是顾不上,因为他已经完全进入了忘我境界,我也注意到,有这种情况的人大都是擅讲之人。老王善于描述精灵鬼怪、志异稗史,这是吸引听众的噱头,想影响人首先要吸引人,讲的道理再好,听众在翻手机刷屏,演讲就不算成功,因为你没抓住听众。老王的长处是抓人,他口中一个个故事就是一条条牵魂绳,要么拴住你的心,要么牵住你的脖颈,总之你得跟着他的节奏走,你的笑与哭、忧与思都在那条绳索上。

除了老王,我没有遇到畏梦之人。

连滨集团总部员工都清楚,如果老王早晨上班神情萎靡,面色苍白,那一定是昨晚做梦了。老王做梦无关美梦还是噩梦,只要是梦对于他来说就不是好预兆。梦似乎是老王夜路里无法避开的鬼打墙,一旦进入,梦醒时就会有一种抽筋扒骨的疲软。

老王约我去大黑山下一个生态樱桃园摘樱桃。到了樱桃园,老王却对樱桃园边一片西红柿田感兴趣,摘了一篮提到遮阳棚下,说这是碱地柿子,口感比樱桃好。我吃了一个,酸甜适度特别好吃。老王说碱地柿子比一般柿子价格高十倍,与樱桃有得一拼。

我俩在樱桃园闲聊,看着老王那副志得意满的样子我说,你下海后混得风生水起,有洋房豪车,座上贵宾常换,身边美女如云,还有满密室古董文物,这辈子没啥奢望了吧?老王道:要是说奢望还真有一个,那就是老天爷别让我做梦,我太恐惧做梦了,梦境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炼狱。我觉得好笑,世上有多少人靠黄粱美梦来滋润枯燥的人生,做梦一没成本,二不会被问责,这是老天给每个人最公平的权利,有什么可恐惧的呢?老王说你不懂,这世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梦,梦是一种说不清楚的暗示,这东西太深奥了,人类研究了几千年,到现在还没搞清楚梦境的门闩在哪里。我说即使是这样也没有啥可恐惧的呀,无非一个梦而已。老王摇摇头:非也!老王用了一句文言。我发现,一旦老王用了文言,就等于启动了话语的麦克风,演讲便会正式开始。

我做梦太灵验了,因为灵验,我的梦境堪比犯罪现场。老王拿起一个碱地柿子递给我,自己也大口吃了一个。他接着说,别人如何做梦我不清楚,我做的梦里总是有一支曲子伴奏,你知道是哪支曲子吗?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我确实喜欢这支二胡曲子,读研时总喜欢戴着耳机听,我觉得阿炳是个天才,一个不识乐谱的竟然能拉出这么动听的曲子,从道理上似乎讲不通。

我心想,是啊,再好的梦境一旦配上《二泉映月》这么支如泣如诉的曲子,气氛马上就会变得自怨自艾。哀乐是情感的漂白剂,再鲜艳的花簇也会被它褪色成白菊花。老王梦里为什么会有《二泉映月》伴奏呢?肯定是他太爱这支曲子所致,爱是一把无形的刻刀,能把最初的印象刻成图章钤满心中所有的留白。事情果然如我所分析的一样,当我问他除了《二泉映月》还喜爱过什么曲子时,老王想了半天才想起一支老歌《渔家姑娘在海边》,老王能记住这首歌,应该是胡玉芝的功勞。

老王说,我在梦里是清醒的,常常未醒之时就察觉到了会有不幸发生,这种感觉太可怕了,看着悲剧上演自己却像观众一样无能为力,这是一种煎熬。梦是不由自主的,人无法左右梦,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改变梦的走向。

能不能举例呢?我对梦的话题十分感兴趣,人往往是这样,对于越是禁忌的东西越感兴趣。

当然可以,老王说,有些话我只能对你说,和你说无所谓,和官员说这些人家会误解我。怎么说呢?要下个定义的话,我的梦是朋友厄运的预报。比方说,有一天夜里我梦到了刘娜,你知道刘娜,著名女企业家,旗下有一个投资公司和一处高档公墓。刘娜虽年过半百,但模样依然过得去,染成酒红色的翻翘短发将洁净的额头衬出一抹金光,润滑的唇膏留住了嘴角去意未决的性感。刘娜已经离异多年,婚姻的破裂男方负全责,因此刘娜对男性有着无法消除的成见,有人劝她重新组织家庭,她的回答像衡水老白干一样冲劲十足:等日头从西方出来吧。梦中刘娜请我做她的主婚人,我觉得奇怪呀,一个敌视再婚的人怎么会让我做她的主婚人呢?我觉得此梦必有玄机。刘娜在婚姻上如此偏执,作为朋友我曾建议她改变想法,重新组建家庭。我说刘总,作为兄长我想说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你知道刘娜说什么?刘娜立马回了我两个成语:老哥呀,有这样两个成语:一叶知秋、窥一斑可见全豹。我说人无完人,对男人还是要看主流。刘娜说我闲着没事非要找个男人回家养着?经济独立的单身女性不要再陷入婚姻的泥淖,说婚姻是围城那叫客气,其实婚姻是实实在在的牢笼、有形的墙壁、无形的电网,一旦被圈进去,就是服暗无天日的无期徒刑。在梦里我问她:你找到老公了?肯定是个成功人士吧。刘娜说,一白丁而已,再说了,成功男士的心思大都在外面,白丁可能更恋家。我说你这么做很正确,这个主婚人我来当,不仅当,我还要随一份厚礼。刘娜说,我不需要厚礼,我只需要一丝真情,一丝你懂吗?就是细细的一根蚕丝,不,是蛛丝,只要是真的。梦醒后我越想越不对,总觉得此梦有隐喻,一清早便抄起电话打给刘娜,电话里她有些有气无力,估计是昨夜没有睡好,我说昨夜梦到你了,你让我当主婚人。刘娜停顿片刻说,这些日子我认真考虑了你的建议,你的话不无道理,和别人过不去实际等于和自己过不去。我说你这么想就对了,阴阳相和乃天之道,你生活中什么都不缺,唯一缺少的是爱。刘娜说她准备好好想一想,过几天也许会有个颠覆性的改变。

几天后刘娜没有消息,再打电话过去,电话是刘娜女儿瑶瑶接的,瑶瑶在本市一所大学读研,走读,晚上回家陪妈妈。瑶瑶哭着说王叔呀,正要给您打电话呢,妈妈昨晚走了,是急症。我感到头发都直立起来,这太突然了,没听说刘娜有什么病呀。瑶瑶带着哭腔说:妈妈去世前头脑很清楚,用微弱的语气告诉我,说自己去世后遗体告别仪式请你王叔给主持,你王叔是个能贯通阴阳的人。我马上就想到了前几天的梦,这哪里是主婚,分明是送葬啊!放下电话我仿佛有种被什么附体的感觉,觉得刘娜像影子一样就在身边。我就想这个梦太奇怪了,刘娜为什么要托梦给我,难道她要到另一个世界再婚?

是有些不可思议。我说。

一个人在生命最后一刻委托你主持葬礼,对你是真正的信任,刘娜的选择说明她认同了我的观点,只是上天没有给她改正的机会。刘娜一定认识到人生是需要伴侣的,路途越远,伴侣的意义越重要,选择天涯孤旅的人内心应该是铁打铜铸,常人无法做到。我去主持了刘娜的葬礼,刘娜遗容很安详,像在百合花丛中浅睡一样,一以贯之的唇膏格外醒目。参加葬礼的来宾很多,说来奇怪,刘娜平时最不待见男人,无论酒桌上还是生意中总是奚落挖苦男人,可是那天来告别的多数是衣冠楚楚的成功男士。

这个梦说明不了什么,我说,也许是一种巧合,不能成为你恐惧梦的理由。

老王说,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我很清楚对梦这样敏感不是什么好事。

你还做过灵验的梦吗?我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不得不说,听老王说梦很有意思。

当然有,当年掏鸟窝吞活蛇的刘金海你熟悉,他在辽西犯下的盗墓大案涉案人员过百,破案新闻都上了央视。

刘金海的情况我当然知道,他迁回辽西长大后成了一个神通广大的盗墓贼,他最为得意的是用五年时间做了一个扣,成功地套住了一个喜爱收藏的局长。大凌河畔多辽金古墓,在一处偏远山坳里曾出土过不少辽代瓷器。辽瓷虽糙,但黑市价格不菲。一日,这位局长主动约刘金海开车到郊外转悠,目的当然是寻找古墓。局长带着一张发黄的旧地图,转来转去在一片叫七星山的地方停下车,局长指着一片坑坑洼洼的山地说,这里不长大树,地下应该有东西。刘金海拿出罗盘比画一番,说了句模棱两可的话:或许有。此事过去五年后,刘金海突然给局长打电话,说最近清闲,可到七星山走走。局长心领神会,就跟他上了山。两人驱车来到五年前看好的地方,用罗盘测了测,然后来到几棵小槐树前,小树有碗口粗,树叶稀稀拉拉,长势并不好。刘金海用洛阳铲打了几铲,抽上来一看是三合土。三合土是古墓葬封土,有三合土,说明下面十有八九有古墓。刘金海说先回去,晚上动手。局长明白,哪里有大白天明晃晃盗挖古墓的?想挖也得等晚上来。到了夜晚,刘金海又带了两个帮手,四人开车来到那几棵小槐树旁。锯掉小树,刘金海在清理好的地方铺上一块塑料布,摆上黄铜香炉、三碟干果,打开一瓶烧酒,然后点燃三根香插到香炉里,将酒恭恭敬敬酹于地上,跪下磕了三个头,然后示意两个手下也过来照做。临到局长刘金海道,你是领导,磕头就免了吧。局长上前说我鞠三个躬吧,免得土地爷挑理。仪式结束后,两个手下开始掘土,盗挖很顺利,封土不深,没有碎石和流沙,古墓封砖也完整。打开墓室用手电一照,四人差一点惊呼起来,墓室虽不大,但却像古董柜一样摞满了文物。清点出来,有三只白釉黑彩梅瓶、五只褐釉鸡冠壶、三只辽三彩鸡冠壶和两只白釉菊莲纹执壶,除此之外还有几摞黑釉粗瓷碗。一次挖出这么多瓷器,无异于中了头彩。刘金海是个明白人,说局长呀,按行规是人人有份,四人均摊,但考虑到这是你发现的地方,我们三个又是专门干这一行的,属于我们的那三份都给你吧,你给个辛苦钱就中。局长当然愿意,这些东西将来出手一定是高价。他给了刘金海等三人每人二十万元,将所有出土瓷器都收入囊中。

这是一个专为局长做的局。据刘金海归案后交代,这个古墓是他引以为傲的杰作,为了迷惑局长,假墓所用青砖、三合土、破碎棺椁都是真的,唯有瓷器都是赝品,造假后并不急,待五年后假墓上的槐树长成碗口粗了才来收口。当办案人员找到这位局长说出真相后,局长就差当众吐血了,谁能料到刘金海为了钓他这条大鱼,竟然放了五年的长线!这件事让老王感慨颇多,不得不说刘金海很有心机,如果把这份聪明用在该用的地方,他就是一只从七井飞上天的鹰。因有家传,刘金海对古墓葬和殉葬品鉴定并不比专家差,走上邪路着实可惜。

牛河梁发现红山文化积石冢后,大批专家到牛河梁现场考察,当时考古现场管理不太规范,周围老百姓可以近前看热闹。刘金海也来到现场,看到专家们的操作后对身边的人说,什么破专家,给我当学生都不够格。他的话被一个专家听到了,那个专家回头看了看这个眉宇间带川字纹的中年人,开玩笑说,你想给我们当先生不难,可是怎么能证明你比我们有学问呢?刘金海道,咱们可以比试一下找古墓,就牛河梁这片山,你我在一个下午时间里,谁能找到有货的古墓谁赢,怎么样?专家没法接招,寻找地下古墓哪里是一个下午的营生,十个下午也不成呀,一把洛阳铲能打几个洞?专家就说,你是本地人,熟悉这里的墓葬,我们可以比点别的。刘金海说,那就在这牛河梁上找一处积石冢,咱俩打赌看里面有没有古玉怎样?专家还是不敢接招,专家清理古墓就像上海人吃大闸蟹,是细活儿,哪里像盗墓贼三两下直奔值钱的东西。专家开玩笑本来想让刘金海难堪,没想到却让刘金海占了上风,事情传出去后刘金海名气大增,人们都说刘金海把专家给镇住了。

老王说,当年经朋友介绍来辽西买马镫壶,无意中遇到了刘金海,刘金海蛮热情,卖给他的辽金瓷器没有虚价,老王觉得这个学生还有七井人的实诚,师生间便有了联系。当他知道刘金海从事“摸金校尉”勾当时,劝刘金海马上收手,但刘金海听不进去。刘金海说,王老师呀,好东西埋在地下可惜了,还不如挖出来让人欣赏。老王说,盗墓犯法知道吗?刘金海辩解道,为啥有组织的挖是考古,而私人挖就成了盗墓?这不公平。刘金海在盗墓上矢志不渝,老王总觉得心里坠着块石头,觉得他离出事不远。刘金海说他不想当个一般的盗墓贼,他是有梦想的人,他的梦想分四步,第一步是掘几座像模像样的辽代王公墓,这个已经实现。第二步是远赴中原掘几处殷商遗址,搞点青铜器,这个也实现了。第三步是掘牛河梁红山女神庙遗址,找到心仪的红山古玉玉猪龙,这个也实现了。走过了前三步,刘金海就飘了,掘墓对于他来说已经不仅仅是图财,而是要留名。刘金海说他想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摸金校尉,为此,他盯上了骊山秦始皇陵,当年楚霸王动用了那么多人力也没有盗成的天下第一陵,如果凭一己之力将其拿下,必将轰动世界、青史留名。老王说刘金海的第四步梦想让他脊背直冒凉气,这家伙天狗吞日,野心了得!不要以为刘金海在痴人说梦,在此之前他还从没失过手。

我说,刘金海敢打秦始皇陵的主意,也就是吹吹牛吧。

如果是吹牛倒无所谓,但秦始皇陵只有一座,万一他梦想成真,就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世上之事很多都是在大众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事不能赌,只能防患于未然。不得不承认刘金海是奇才,老王语气里带着赞许说,他找古墓的方法你绝对想不到。他先从古代的地图上寻找方位,然后牵着马到荒山野岭去轉悠,如果哪块地上明明有青草而马儿却不闻不吃,他便会做好标记,然后再进山用洛阳铲打探。还有,他常在雨后去那些被怀疑有古墓的地方转悠,如果地势低洼又无积水,他也做好标记,待有空的时候带洛阳铲进山。刘金海归案后,办案人员在他住处搜出一张辽西地区古墓葬分布图,这张图让文物管理部门的专家目瞪口呆,因为上面有些标注的地方他们从没听说过,按图索骥后果然有不少新发现。

老王关于刘金海的铺垫已经可以了,我问他梦到了刘金海什么,总不会像梦到刘娜那么巧合吧?

我梦到他穿着金缕玉衣来见我。要知道,所有人梦中的色彩都暗淡无光,没有谁能梦到太阳。刘金海身上的金缕玉衣引起我注意的是声音,叮叮当当玉器和金属碰撞的声音,像编钟演奏,又像古塔振铎,不动听,却入耳,当然,背景音乐还是那曲幽怨的《二泉映月》。我知道自己在梦里,却无法醒来,这种奇怪的感觉对我是一种难以言状的折磨,我问过一个颇有名气的解梦专家,专家告诉我这是被魇住了。这种梦很吓人,因为你是在清醒中睡觉,不但得不到休息,还会极度疲惫,会让你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跟清醒时遇到紧张之事一样,据说夜里猝死之人很可能是因为做了这种梦。当然,我还不至于被一个穿金缕玉衣的刘金海吓死,再怎么说我也是他老师。

在梦中我问刘金海为啥要穿金缕玉衣,刘金海说有档次呀,这行头过去只有帝王和诸侯崩薨才能穿。我吃了一惊,刘金海哪里像个农民?能用“崩薨”一词,可见肚子里有东西。

我劝他金盆洗手,这行当自古就属十恶不赦重罪。刘金海道,人生有命,富贵在天,我有这套看家本事也是拜上天所赐,既然上天赐我,不用岂不是不识抬举?不过,我行事不会做绝,一般会给墓主留下一二,打的墓洞也会回填,不给宵小之辈趁火打劫提供方便。

我听了觉得滑稽,盗墓者本身就是宵小之辈,没想到刘金海还将其分为三六九等。我说,以你的本事能在考古方面做出名堂来,为何非要一条道走到黑呢?不中了,刘金海说,入了这行好比抽大烟,一旦上瘾十足难戒,您甭劝我,您是老师,我倒想求您一件事,我把我几十年的心得禁忌都告诉您,您帮我写本书,算是给这个行当立个规矩,这行当良莠不齐,乱得很,愁人!

一个盗墓的想立规矩,虽是梦中之话却意味深长,立规矩就是做标准,做标准的人自然就成了行业老大。我说,当这个行当老大有什么意义呢?当年法律可有一条,叫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赏,你出这样的书,恐怕书还没印出来,自己先进去了。

富贵险中求,刘金海说,我一个掏家雀窝出身的穷小子怕啥,打拼到今天已經知足,大不了再回到从前。刘金海在说这番话时,背景音乐《二泉映月》忽然加大了声响,变得愈加悲怆起来。刘金海说他已经开始谋划走进秦始皇陵,这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定要写进书里,传之后人。秦始皇陵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保措施堪比军事基地,刘金海轻轻松松用了“走进”一词,多从容呀,好像安保、电网、墓道会像ETC自动为他敞开一样,刘金海的自信从哪里来?难道说他已经破译了秦始皇陵的密码?如果说过去刘金海的罪过限于破坏红山文化遗址和古墓葬的话,那么这一次他要犯的可是杀头死罪。

老王说,梦中我劝刘金海,书肯定不能写,写了也不会有出版社出,你悬崖勒马尚有活路,若是一心奔向秦始皇陵,肯定是一条不归路。

听我这样说,身穿金缕玉衣的刘金海忽然飘起,像纸鸢一样随风而去。

早晨醒来,这个梦的所有细节我都记得一清二楚,耳旁还萦绕着《二泉映月》。我给远在辽西的刘金海打电话,我说,昨夜梦到你了,你最近没事吧?刘金海说最近遇到了点小麻烦,新调来的公安局局长盯上了他,组织了一批人在调查,不过应该没事,他账户里一分存款没有,家中一件古董不留,没证据拿他。我说,梦里你告诉我要实施那个大动作,万万使不得。刘金海说,王老师,要是这个大动作能成,搭上性命也值。我说,我马上开车去找你,有些话要当面对你说。我赶到辽西刘金海所在的县城,把他约到宾馆跟他说了我梦中的情景,我说,我预感你要出大事,你还是主动放弃自己的大动作计划。刘金海虽然狂妄,对我还算客气,他说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干成件大事,秦始皇陵是他摸金校尉生涯中的珠穆朗玛,如果能征服它,哪怕千刀万剐也无所谓。我说,你知道金缕玉衣是什么人穿的吗?活人穿那个东西肯定不吉利。刘金海说,我小心就是了。没能劝动刘金海,辽西之行我无功而返。路上我想,许多人都觉得我能说、会说,甚至能把死人说活,可是我却说服不了学生刘金海,让他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差在哪里呢?

老王说完关于刘金海的梦,脸上弥漫着一种愧疚之色,双手搓了搓面颊,低下头看着地面,地上有几只蚂蚁正在搬运一粒樱桃核,劳作了半天,樱桃核却没有被撬动,它们只好悻悻离开。

我说,刘金海还是进去了,而且是重罪。

是的,专案组可不是当年刘金海吞下的小蛇,几个回合就把他拿下了。专案组中有个人认识我,因为我从刘金海手中买过马镫壶,来找我核实情况,走时我提醒他一定问问刘金海的下一步打算,是不是还有同谋。就这样刘金海想走进秦始皇陵的谋划被揭开,这件事传到社会上被许多人当成笑柄,但我不这么看,妄想得以实现并非没有先例,刘金海盗墓从没失过手,他被抓也不是盗墓抓的现行,而是赌桌上赌资不够用文物抵押引发的。

可是他怎么走进秦始皇陵呢?难道他会变成蚯蚓爬进去?就是变成蚯蚓,遇到水银层和石灰木炭层也过不去。我说。

老王抬起头,看着果实累累的樱桃园说,世上之事,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我和老王又吃了几个碱地柿子,我笑着说,明明来樱桃园,却吃了一肚子碱地西红柿,这算什么事?老王说,有人很想吃碱地柿子,可惜吃不上了。

怎么会吃不上?现在快递点都设在了地头,装箱发去不就行了吗?我跟了一句。

刘、关、张想吃,怎么发?老王说。

刘、关、张我当然认识,不仅我认识,全市干部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他们均为副市级干部,最近先后被留置接受调查。刘、关、张中的老大刘凯,特聪明一个人,工作颇有章法,因为受贿被查。老二关世军,长期主管城市规划建设,是个唾沫落地成钉的强势人物,也因为经济问题栽了跟斗。老三张长义,口才极棒,因为权钱交易毁了前程。年初三人陆续被带进去,留置点肯定没有快递业务。

刘、关、张是老王说的第三个梦。老王说他们三人是在同一个梦里出现的,那个时候三人还没出事,我梦到他们来樱桃园想吃碱地柿子,因为柿子还没成熟,就拉着我打牌。他们三个都是牌桌高手,玩牌一个比一个厉害,我知道赢不了,就索性做了输的准备。开打前刘凯说咱不动钱,这样玩牌赢钱性质就变了,听说王总宾馆玉器店进了不少翡翠镯子,今天咱就赢镯子,记账,不许玩赖。关世军和张长义都表示赞同,我当然不能反对。我们打了几把牌记不清,反正结束时就我一个人输,我自然不能怠慢,让人从宾馆送来三副翡翠镯子,冰种镯子戴在三人的手腕上,透明冷峻,水头十足。牌局散了,我的梦也醒了,醒后仔细揣摩这个梦,越想越觉得不对,加之社会上风言风语在传他们要出事,我就分别给他们打电话说了我的梦,提醒他们重视。刘凯在电话里听我说完后扑哧一声笑了,道:梦里受贿一只翡翠镯子,这能成为当庭证据吗?这不和做梦买彩票中大奖一样吗?关世军则说,清者自清,身正不怕影子斜。张长义倒是犹豫了一下,说老王呀,这个梦你要保密,说出去会弄假成真的。张长义还举了个例子,说他单位一个男人暗恋某女同事,夜里做梦两人有了苟且之事,此人和好朋友当笑话讲了,结果这个梦便被添油加醋传了出去,传来传去,说法就发生了改变,弄得人家女同事没法在单位干了,只好调离。刘、关、张三人都没把我做的梦当回事,人家是领导,我又不能多说,对刘、关、张每人我都留下一句话:镯子像什么你们可要好好想一想。

老王说的第三个梦让我心生疑窦,怀疑他是否真的做了梦。

不知从哪天开始,我觉得老王变得陌生起来,要知道,我们相识几乎半个世纪,彼此知根知底。这是一种熟悉中的陌生感,如同欢乐中的孤独一样,让人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惆怅。我知道这惆怅来自老王的一些变化,老王是我心目中一尊不可置换的蜡像,现在,因为外在因素,蜡像有了融化的迹象。说白了,我不像以前那样崇拜老王,甚至对老王的一些做法产生疑问。我更欣赏老王专注于哲学时的聪慧,那时他是一个十足的智者,没有什么能难住他,而现在他更像一个原本出世的高僧大德突然变得世故起来。当然,这种感觉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友谊。

老王的变化是从认识别地开始。别地是蓝城人,七婶的小女婿,七婶最小的女儿经人介绍远嫁蓝城,成了别地的妻子。我和老王都对七婶这个小女儿印象不深,只记得她又瘦又小,头发黄而稀。别地是一个文化咨询公司法人,兼十几家房地产开发公司顾问,是蓝城颇有名气的大仙儿。连滨集团承建了别地兼任顾问的公司不少项目,由此老王认识了别地,两人一见如故,加之有七婶的缘故,很快成为好友。不得不承认,东北特别盛产别地式人物,小到一个村,大到一座城,若是没有一两个能看事儿的明白人,就像缺了点什么一样,人们普遍喜欢仙人指路,渴望从高人身上汲取能量。后来我想,老王的出名也是应了这样一种需求。

听老王第一次说到别地时我怔了一下,高人多怪名,在知道别地之前,我从没有接触过别这个姓氏。老王和别地成了知己,别地随妻子叫老王二哥,老王叫他别先生。老王对我说别先生身上有七婶的影子,我似乎明白了老王对别地好印象的由来。别地的见识体现在蓝山别院项目上。

蓝山别院是连滨集团总承包的一個高档别墅小区。项目确定后,开发商请别地来现场指点,别地作为开发公司文化顾问,主要工作就是施工前来指点一番。开发商以别院命名很大程度是为了取悦别地,但别地似乎对蓝山别院这个名字并不领情,站在招牌前琢磨许久,一言未发就去看别的了。别院项目位于孤零零的马鞍形山下,地势东高西低,大概有三公顷的样子,地上长满槐树和橡树,林中布满荒草萋萋的坟茔,有主坟已经迁走,没有迁的肯定是无主坟,平掉也无须补偿。别先生穿唐装,胸前挂一条长长的南红珠链,手上戴翡翠扳指,很有京城大师范儿。几个人到达现场,别先生从包里拿出罗盘比画一番,蹙着眉头道:此地有煞气隐伏,开工前请几个和尚来做个法事,要搞得轰轰烈烈。老王在一旁悄声说,做法事要慎重,滨城不比蓝城,蓝城行得通的事在滨城会被阻止。老王理解别先生的想法,也知道那些亡灵在地下沉睡了几百年,忽然间被掘出来给活人腾地方,理应告慰一下,但他不能主张这种事,连滨集团是知名大公司,大张旗鼓做法事一旦成为网络头条,那可就会引发舆情。老王把别地叫到一旁小声说了自己的担心,别先生毫不犹豫地道,二哥所言极是,天时不可变,人和胜地利,开工那天多放些鞭炮吧。老王同意了这个建议,开工放鞭谁都能接受。

出乎意料的是,开工那天风太大,初春季节天燥草枯,一旦引发山火可了不得,何况地方政府在防火上三令五申禁止在野外弄火。十二台挖掘机高扬铲斗排成一列,每个铲斗上都挂着长长两挂鞭炮,为了防止被大风吹动,鞭炮尾端系在挖掘机履带上,远远看去,这些长鞭炮都像被无数双看不见的手拉满的弓。项目经理顶着一头被风吹乱的假发跑过来请示老王说,林业站的人死活不让燃放鞭炮该怎么办?老王说防火事大,要服从政府管理。结果准备好的二十四挂鞭炮没放成,请来的锣鼓队和一群跳广场舞的大妈在铲车前表演了一番,开工仪式便草草地结束了。

开工满月那天,老王早晨起来右眼皮一直在跳,跳得他心烦意乱。他夫人说一定是那几位退休老领导念叨你了,你有两周没有组织饭局了。老王觉得夫人说得在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吃惯的嘴,走惯的腿,以前周周有饭局,忽然间断一周就有点不正常。老王立马给饭店打电话订房,接着群发一条通知聚餐的短信,不大一会儿所有接到短信的老领导都回了一个OK的表情,晚上饭局就搞定了。老王和夫人正欲吃早餐,项目经理打来电话,说蓝山别院建筑工地发生重大事故,施工队在浇铸房盖时尚未凝固的混凝土楼面突然塌陷,埋了十三个人。老王一听就急了,没顾上吃饭就驱车赶往现场。现场惨不忍睹,百十吨尚未凝固的混凝土压下来,就是神仙也无咒可念,十三具肉体之躯的结果可想而知,灾难已经无法挽回。发生这种事情必须趁混凝土尚未凝固把人扒出来,否则就会凝固成一个个人土合一的水泥疙瘩。老王知道眼皮跳的原因了,狠狠捏了右眼皮一下。人命关天,一次死了十三个人已经构成重大事故,国家、省里都会来人,问责在所难免。老王做了扒人安排后,就在现场一个个打电话,他知道危难之时应该靠什么。

在事故现场一整天,老王神色明显有了疲惫感,目光变得暗淡。作为记者我自然也赶到现场,在此之前,印象里的老王一向精力充沛、双目有神,由此可以看出老王身上的压力有多大。我问老王责任追究最坏的后果是什么,老王只说了两个字:抓人。

临近傍晚,该开的会都开过了,从混凝土中扒出的十三具遗体也运至殡仪馆冷藏。老王的眼睛一直是红的。我想劝他几句,他对我说,你知道由这起事故我想到了什么吗?我想到了七井,想到了嘎儿。

我搭老王的车从工地返回,老王让我一起参加晚上的饭局。我说,出了这么大的事还有心思吃饭?老王说这是啥话,上断头台还有一顿辞阳饭呢。我不得不佩服老王的镇定,晚上的饭局依然进行。饭局上老王向各位老领导汇报了事故经过,拱手向老领导行了一圈礼,敬了一个满杯酒后说,各位老领导,我王寸从不逃避责任,公司出了这么大的事故身为总经理难辞其咎,我已经做好了进去的准备,最快也要一年半载才能出来,我想说人进去,饭局不能散,以后每个周末大家尽管来,单就挂我名下。老王这么一说,老领导们便有些激动,谁也不想出事故,出了事故做好善后就是,抓人管什么用?老领导们帮着分析了一下情况,认为要紧的是把善后工作做到位,安抚好家属,能多赔就多赔一些,不要吝啬。老领导们还表态会帮他说说话,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能不进去就不要进去。

那些天,我发现老王的嘴角一直涂着紫药水,像吃了桑葚。好在事故处理果然和老领导说的一样,在充分安抚好死者家属、做好相关善后工作之后,老王免除了囹圄之灾。老王说有这个结果要归功于各位老领导,归功于那个没有取消的饭局。

蓝山别院项目不幸成了连滨集团发展史上的拐点,老王从不回避这个事实。

当初承建这个项目时,老王就觉得蓝山别院这个名字有点怪,想起开工前别地察看项目时的怪异,老王决定去蓝城拜访别地。

别地在蓝城的宅子很阔,客厅里挂满他和达官显贵的合影。七婶的小女儿脱胎换骨一样变成了落落大方的贵妇人,除了门牙上带着些许糖色外,浑身没一丝当年黄毛丫头的痕迹。老王悄悄对我说,这丫头由嘎变成了凤凰。

老王说明来意,别地说二哥呀,不必为蓝山别院事故上火,此祸是躲不过的,就是开工那天放了二十四挂鞭炮也会出问题,命理都在别院这个名字上。老王问,此话怎讲?别地说,“别院”二字,“别”字带刀,“院”字是十三完,一刀下去十三人玩完,这不明摆着吗?老王一听顿有醍醐灌顶之感,难怪开始听到这名字就觉得别扭,只是不知别扭在哪儿,经别地这么一说,立马就通了。

老王说,别先生您既然已经有所预料,为何不建议开发商改一下名字?

别地说,公司没有事先问我,去现场那天木已成舟,名字这东西一经诞生便成定数,改了也不会改变命理,何况规划、房产、城建、广告方方面面都有大量投入,硬改的话得不偿失。不过,命不能改,运却可转,若是做了法事、放了鞭炮,也许可减轻劫数。

老王说别地颠覆了他的认知,难怪有些人在人生暮年会皈依宗教,其实就是困惑太多所致。尽管时在初夏,当我听到老王这番感慨的时候,心里却生出一种悲凉感,仿佛看到老王苦心营造的一栋大厦正在雾霾中倾覆,没有尘土飞扬,也没有瓦釜雷鸣,就那么缓缓地倒下去,像无声电影,像没有修复的幻灯片,我知道被倾覆的是老王最难得的品质——自信。

我劝老王,在我心里你是个博学的明白人,没有必要对一个江湖人士如此认同,再说别先生是事后总结,听听也就罢了。老王摇摇头说,排中律告诉我们,如果你不能确定对方所为是假的,那么对方所做的就是真的。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结论没人否定,几乎就是真理,因为人们看过的乌鸦都是黑的,但你知道只要出现一只白乌鸦,这个真理就会像瓷瓶一样被打碎。

我明白了,别地就是老王心目中的白乌鸦。

老王还给我讲了一件事情。

蓝城有个叫高老九的铁矿矿主,过去搞建筑时不小心跌落石灰池,身上、面部严重烧伤,属于摸过阎王鼻子的人。也是应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老话,高老九后来发财了,不仅铁矿日进斗金,大量囤积的巴林石行情也冒烟般上涨,高品位大红袍章料价格竟然直逼田黄。老王喜欢巴林冻石,买的多是冻石章料,在认识了高老九后,两人先有交易,后生交情,因为老王对各种石料知识张口即来,说得头头是道,高老九对老王就格外高看,总是把最好的巴林冻石卖给老王,价格也适中。老王曾对我说,这个高总虽然面目狰狞,但绝非坐地起价之人。

好印象帮了高老九。

蓝城有个手眼遮天的钱主任,是左右一方的实权人物。此人心思多花在老板身上,老板们对他畏之如虎。高老九是道上混的人,打点上不会差事,可惜打点没有达到对方预期,这便结下了梁子。钱主任放出话:一块破石头就能换一台宝马的人,想仨瓜俩枣打发我,谁稀罕!言外之意他生气了,钱主任生气可是了不得的事,谁都知道钱主任一向在刺头上立威,喜欢杀鸡镇猴。钱主任擅长自己写上访信自己批,也就是说他自己冒充举报人写信给自己,举报某企业有违法行为,然后自己在信上做批示严查,许多企业家就是着了这个道儿。开始大家还糊涂,没得罪谁啊,怎么就有人举报呢?而且举报线索那么靠谱。后来被查的人一多,大家才知道其中猫腻。高老九也有些关系,内线透出风来,关于他的举报信就摆在钱主任案头,让他抓紧时间想办法擺平,等钱主任大笔一批一切就晚了。高老九闻信吓得魂飞魄散,脸上的伤疤成了一块块乌青,带上一包巴林石驱车来找老王,他知道老王关系广、路子多,乞求老王出面摆事。高老九眼泪一把鼻涕一把诉说委屈,说自己不是大不敬,该表示的也表示了,谁知他胃口这般大。老王问钱主任有什么爱好,高老九说钱主任有两大爱好,一是信大仙,三天两头往大仙那里跑,再一个就是官瘾大,年节喜欢泡在省城搞关系。老王问信哪个大仙,高老九说是蓝城别大仙,别大仙可是牛人,据说见他还要预约。老王说知道了,带上你的巴林石回去等信吧。高老九非要留下石头,老王正色道:帮你,是朋友情分,拿了你的石头,就成了交易。说完把那包巴林石塞回高老九怀里。

高老九走后,老王给别地打了个电话,简单说了一下情况,问是否有化解良策。别地说二哥呀,这是小事一桩,包在小弟身上就是。老王说给我办事可没报酬。别地说,二哥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兄弟我是个缺钱的人吗?老王没想到别先生这么痛快就接了活,而且大包大揽。

果然,高老九被举报查处的事最后不了了之。

老王对我说,别先生主动约钱主任到家,察看了钱主任一番脸色,很严肃地说,最近算了一下钱兄运势,发现总在坎卦上徘徊,是不是惹了不该惹的人?钱主任说没有呀,最近啥事都挺顺。别先生说不对,你最近踩上了游蛇,是你招蛇,而不是蛇非要缠你。钱主任莫名其妙,说,那会是谁呢?蓝城没人敢挡我的道呀。别先生说,最近是不是想办一个人?钱先生说是啊,一个不长眼色的铁公鸡。别先生说,此人是不是属蛇、面目狰狞、相貌丑陋?钱主任说这家伙十几年前被石灰烧伤过,面貌丑陋是肯定的,是不是属蛇需要查查。钱主任马上打了个电话,一会儿短信回过来,高老九属蛇无误。别先生说这就对了,这个人办不得,此人经过真火九炼,遭鬼神厌弃,招惹这种人会引火上身,轻则影响前程,重则性命不保,还是不搭理为好。钱主任说我还没动手,那就听大师的放这小子一马,说实在的我特烦这小子,见到他就像见到癞蛤蟆一样讨厌。别先生说癞蛤蟆更不能惹,会影响财路,这样吧,你手里关于此人一切文字皆不能留,烧成灰烬撒在十字路口,坎卦就会迈过。

故事颇有传奇色彩,老王也讲得绘声绘色。

我说,是够滑稽的,像舞台上的小品演出。

老王说,滑稽没有什么不好,至少说明上演的不是悲剧。

我直言道,这种滑稽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问题的解决完全是偶然。

老王点点头:的确,我过去迷信逻辑,认为符合逻辑才是科学,可是我发现依照严密逻辑推出来的结论往往是悖论,倒是反逻辑的结论更适用,这种反差比打耳光还脸疼,我明白,我改变不了世界,只能改变对世界的看法。

是改变还是逃避?对老王我不必遮掩观点。

你不觉得有时候做明白人很可悲吗?老王说,其实有些事我并不明白,我也不想明白,我辜负了胡玉芝给我起的绰号,最近我越来越感到惭愧,觉得满腹哲学不如别地一个谎言。老王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目光依然冷峻,我心里清楚,只要老王眼睛不混浊,就可能是正话反说。

如同一艘巨轮在波涛汹涌的大洋中突然失了动力,船上所有的人都束手无策。这是老王对连滨集团现状的描述。

其实,老王对连滨集团的今日早有预感,只是没想到来得如此之快,大厦倾覆,猝不及防,像老王这般有定力的人也备感茫然。本来老王可以选择离开,大船搁浅,小船逃生,这是企业培训时那些教授的谆谆教导,但老王决心留下来,他要对得住郝老的信任。已进耄耋之年的郝老在知道了企业陷入万劫不复的困境后,握着老王的双手,眼中盈满混浊的老泪,哽咽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老王能说什么?他什么也不能说,他理解郝老此时的心情,用血汗打造成的巨轮,即将沉没于风浪之中,对于曾经的舵手来说一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果的,这一点郝老并不糊涂。

失去动力的原因并不复杂,老王这样对我说,作为总经理他有许多值得检讨的地方,至少是没有阻止错误的操作。因为债务,老王被列入失信名单,消费受限,饭局自然也无法再组织,门庭开始冷落起来。

老王是个习惯自省的人,什么事都先从自身找原因。在连滨集团陷入困局后,他约我喝茶。老王说,他原本想从影响一企一域开始,逐渐在黑土地上有所建树,现在看来这是圣西门般的空想,对七井没能影响,对连滨集团的影响也归于失败,自己这辈子等于被扇到半空画了个圆圈又飞回来的嘎,赤条条连根羽毛都没长。我宽慰他说,你还是影响了一些人,比如我,比如吴琳,还比如高老九。老王摇摇头说,那是小把戏。

我问起连滨集团倾覆的内幕,老王说他从不对外讲,但对我他还是可以透露一些。

郝老的儿子郝董是一个颇具艺术气质的人,作为集团掌门他总想开拓集团业务,他认为建筑安装行业太土,用他的话说总也摆脱不了乡镇企业的藩篱。在参加了一次夏季达沃斯论坛归来后,他兴奋地对老王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集团未来发展定位一定高大上,要和大象为伍,不与鸡鸭争利。他把出自乡镇的建筑企业通通视为鸡鸭,在集团会议上大讲世界五百强,说,世界五百强前十位有一个建筑企业吗?没有,连滨集团发展一定要转型,在转型中做强做大,这与老王的经营理念有了冲突,老王一直主张基于主业,扬长避短,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会后他对郝董说,欧洲一些老字号并不追求做强做大,左岸那些传统老牌酒庄无论怎样畅销也不扩产。郝董说那是欧洲,在国内不一样,咱东北讲究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名次靠前有椅子坐,靠后的连马扎都没有。老王看出郝董铁了心要转型,就不好多说。

集团下行的直接因素与郝董的艺术追求有关。郝董几乎每一项大的决策都偏离集团建筑主业。连滨集团靠建筑起家,优势在于搞土建盖房子,这恰恰是郝董认为应该剥离的业务。郝董进军的第一个领域是旅游,旅游多浪漫呀,无烟工业,不用砖瓦水泥。郝董花重金定制了全市最豪华的大型游艇,阔气的游艇在码头上确实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没有人再说连滨集团土了,因为游艇是最能与国际接轨的奢侈品。可惜拥有了游艇后却没大用处,除了偶尔拉几个贵宾、模特出海转转外,这条豪华游艇只是泊在码头里,成为婚纱摄影的道具。郝董进军的第二个领域是豪车。集团花重金采购了各种名牌轿车、老爷车,开了个豪车博物馆。豪车与游艇一样都是烧钱行当,这些五花八门的车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而且折旧速度堪比股票熊市,股市尚有牛市可期,而买进的豪车基本上等于砸在了手里,只能一路下跌。郝董进军的第三个领域是红酒。红酒是品位身份的象征,大牌明星大都喜爱红酒。问题是如果只是享受一下也无可厚非,因为酒酿出来就是为了喝,不管是八二年拉菲还是限量版的康帝,不喝就失去了酒的本意,任何一款红酒都不能像瓷器那样无限期保存下去,采購的大量红酒僵尸一样排列在酒窖里,就成了单纯的摆设。进军这些领域虽然都是小打小闹,却耗费了集团骨干大量精力,一时间游艇、豪车、名酒成了集团高层谈论的话题,至于建筑则受到冷落。拖垮集团最后一个决策是进军足球。身为球迷的郝董一意孤行决定接手一家有名的足球俱乐部。圆圆的足球成了集团填不满、喂不饱的无底洞,吞噬了亿万资金,导致集团资金链断裂,最终走向倾覆。

对集团接二连三的非理智操作,老王虽然极力劝阻,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走向,因为在这艘巨轮上他只是水手而不是舵手。

老王陷入困境的时候,遇到了来自家乡的两位求援者。先来的求援者是雷子,小时候和我一起抓家雀的同学。雷子患有严重神经官能症,本来对生活已经没什么信心,上次老王回去让他有了一份固定收入后,他好像干涸的秧苗被灌溉了一样重新支棱起来。七井小学被撤并,雷子又失去了这份经济来源。对此,雷子一直心有不甘,便千里迢迢来找老王,请老王给他找个活干。老王问了雷子七井一些情况,雷子说七井被县里规划为开发区,但除了一个牌子外,连个厂房都没有,几千亩土地就那么撂荒,农民也懒得种,因为种地根本不赚钱。雷子有病,年纪又大,活肯定是不能干,老王便资助了一点钱,好说歹说把他劝走了。雷子走的时候心有不满,唉声叹气地上了火车。

后来的求援者是吴琳,老王心目中的女神。吴琳一直私下将老王比作七井村第八口井,具体寓意为何她从不说,凭我对吴琳的了解我发现,老王在吴琳心目中是有一定位置的,不是爱,也不是感激,而是一种参照。吴琳是个骨子里高傲的人,老王多次邀请她来滨城,她都以工作忙为由婉拒,尽管哈尔滨到滨城路途不远。吴琳这次找老王是为了孩子,孩子大学毕业想到老王所在的城市工作。老王说这个忙无论如何也要帮,孩子的事是真正的大事。老王单独请吴琳吃饭,吴琳问了老王一个私密问题,当初为什么要帮她。老王说真心想帮你的是奎叔,奎叔发现你身处险境,如果不通过上大学离开七井,很可能着了那个丁领导的道儿。吴琳说她想到了这一点,只是想不通奎叔也好,他老王也罢,为什么像自家人一样关照她。老王说,后来有些小说、电影,把知青下乡时的农村干部写得很烂,其实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些基层大队干部大都朴实善良,拿知青当自己孩子待,奎叔就是这样一个人。至于我当初帮你,说实话除了落实奎叔吩咐外,还因为我喜欢你一口洁白的牙,在满是四环素牙的七井,你的牙是我的理想之门。吴琳不好意思掩面而笑,她的牙早已不如往昔。

老王帮吴琳的孩子找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吴琳私下对我说:老王这个人真好,老王考上辽大的时候,我就隐隐约约感到老王应该是七井村第八口井,这口井将改变七井的水土。吴琳还颇有感触地说,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真希望老王能推开希望中的理想之门。

一天下午,老王给我打电话说有瓶老酒让我晚上去喝一杯。我当然不能推辞,因为我知道老王一定有话想说。

晚上,老王依然煮了几样海鲜,拿出一瓶存放超过四十年的七井白酒。老王说这酒是吴琳带来的,一共两瓶,他和吴琳喝了一瓶,剩下这瓶给我留着。老王说吴琳还送他一本精装的《十日谈》,可见吴琳是个有心之人,尽管这本书迟到了将近半个世纪。

我拿过七井白酒,心里颇有些小激动,说实话我对《十日谈》不感兴趣,倒是这瓶七井白酒让我眼前一亮,吴琳能把这古董一般的酒留到现在,是对七井的纪念。七井白酒商标设计简单,图案是一男一女两个农民,头上系着白毛巾,女的腋下夹着一捆水稻,男的手里握着一把镰刀,两人目视前方,图案下方印着“七井白酒”四个红字,字体是楷体变形,下面标着六十度。铁质的瓶盖已经锈蚀,透过玻璃瓶可以看到酒飞了一些,已不足一斤。

這次喝酒,老王一改侃侃而谈的习惯,似乎有心事一样不停地劝我举杯。几杯后老王便有了醉意,长叹一口气没头没脑地说:

鲁迅死了八十多年,可是闰土还活着。

我不明白此话用意,怔怔地看着他。老王接着说,闰土活着,鲁迅就不会瞑目。

停顿了一下后,老王恢复了表达上的流畅:对了,我已经说服郝董,集团清算后余下的资金全部投到生态农业上,另起炉灶,办个有机农场,大面积种植有机杂粮,主打碱地柿子。

真的?我几乎不敢相信老王的话。

老王点点头说,我与郝老打了招呼,“两动一不”原则我决定改成“三动”,动手的第一件事是回七井设个分公司,把几千亩撂荒的盐碱地利用起来,采取公司加农户方式种植碱地柿子。

闻罢此言,我鼻子一酸,觉得眼眶有些湿润。

【作者简介】老藤,本名滕贞甫,1963年生于山东即墨,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辽宁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腊头驿》《鼓掌》《刀兵过》《战国红》《北地》,小说集《熬鹰》《黑画眉》《会殇》,文化随笔集《儒学笔记》等。《战国红》获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分类:中篇小说 作者:老藤 期刊:《小说月报》2021年10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