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小说月报 > 小说月报2021年10期 > 〖短篇小说〗南音

〖短篇小说〗南音

分类:小说月报 更新时间:2022-08-27 16:36:33

台上光影明灭,古音千年流转。

台下春夏如一,童声百代依旧。

——引言

二○一八年十二月,阿水陪母亲在佛山看了这一年最后一场《客途秋恨》。出了剧院,老人手里还紧紧捏着一块光酥饼。阿水记得那时远处的飞鸟,一串呼啦啦地闹过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林曼青还是个小丫头。父亲很少管她,巷里巷外没有这小姑娘搅不浑的事。巷口住着的阿婆有些恻隐之心,疼惜曼青母亲去世早,做糕总给她留几块。旁的糕点倒也罢了,唯一口光酥饼,能叫曼青缠着阿婆求方子。一头剪得乱糟糟的短发撞进怀里,阿婆的心就软得一塌糊涂,什么都能教给她。

平日里风风火火的小丫头,为吃食折了几周的光景,巷子也跟着消停。阿婆瞧她悟性高,便多教她几种糕点做法。林曼青有了傍身的绝活,一起贪玩的同伴再也不怕晚归没饭吃,干脆就在她家胡乱解决一顿,几家妇女哭笑不得,曼青自此声名遠播。

母亲走得早,父亲忙工作,曼青每天放学回家后就四处游荡,八岁已经过上了全巷小孩艳羡的生活。她也自得,虽不上树捉鸟,但乐意下水摸鱼,更喜欢整日里编小曲来哼。爱看笑话的女人故意笑她,曼青也不拧,眼睛清澈地看着人家,说,我长大唱歌去!有人笑她也不恼,专注地摆弄手里的物事,在人前跳舞似的溜走了。

曼青十二岁那年,巷外头搭了个简陋的戏台子,红漆的木头架,踩起来咚咚响。但因为连续下雨,好几天也没见人来唱戏。那时没什么娱乐,她就暗地里着急,总是偷偷跑上去蹦,也不带伞,假装自己是个伤情的角儿。雨停那天,曼青翘了学校下午的课,拖出家里的床单披在身上,在戏台上情真意切地唱自创的曲。正是小孩上学大人上班的时间,她臆想台下观众拥挤,把净是“啦”的歌词生生拖长了调,自己心里美得很。直到一阵温润的笑声响起来,曼青才发觉台下真的有了个“观众”。

“唱得真好。”话里还带着笑意。

这是曼青第一次见到二十多岁的陈慕山。他很瘦,穿着旧白的上衣,配着件假领子,黑裤子也有些掉色,泛着隐隐的灰。粗黑的眉毛、亮堂的眼睛,一齐在年轻的脸上抖出笑容来,显然方才是这人发出的声音。

林曼青在巷子里纵横好些年,从不束手束脚,此时简直算得上局促。她感到床单在身上发烫,心里马上浮现出它大小红花相间的图案,随之又想起了偶尔照镜子看到自己一头的乱毛。极度羞愧催动了曼青的自我防护,她有些木讷地瞪着陈慕山,一脸冷酷。

这闯入者却很自在,扯了扯小姑娘的床单,说:“像模像样的,但我们可没这么讲究,赶明儿来看我们的场子!”

曼青暂且忘却了刚才的不愉快,有些兴奋:“我一定来!”

陈慕山笑,揉揉她乱糟糟的头发:“男孩子还盖红床单哪。”

他马上收获了个没边的白眼。

第二天早上,戏台上果然摆出阵势。厚厚的红布掩住了红漆木头,台前围着一群穿着戏服的男女,脸上都没化什么妆,也没有寻常戏剧演员的头面,只是热情地招呼路过的人们下午来听曲。这巷子只要孩子不吵闹就显得冷清,哪有过这般景象。大人们被勾起了好奇心,小孩更是互相撺掇翘课,一场戏未开就先有了势。

曼青在台子后面蹲了一天,眼瞅着演员们来回地忙活。她还注意到了角落里的一个老头,眼睛似乎有些不灵便,前一天见过的陈慕山伺候老头装点,态度很恭敬。正是多雨的季节,等这些人张罗结束,天就有些暗了。各家各户派代表搬了凳子出来,歪歪扭扭摆了一大片,人也都坐齐了。曼青没有凳子,就和几个小孩挤坐在一起,看那些演员们一改台下活泼的做派,眼波流转着唱出哀怨低沉的曲调来。

戏台简陋,恍然间似乎能透过表演看到古城街巷里的家长里短。高胡扬琴破开挤攘的空气,势便起来了,二弦横箫顺应而入,氛围竟激烈焦灼起来,但当那角儿秀口一张,幽幽的南胡琵琶就伴出了婉转的声调。台下的老人们凝神细听,妇女停止教训身边的孩子,巷口也笼上了层淡淡的愁苦。小小的剧团,一场戏却唱至晚霞沉沉。演员一齐谢幕时,陈慕山又请出了先前台下见过的老头唱曲。曼青瞪大眼睛,看那老头清嗓,一时手心沁出了汗,心也跳得很快。事实上,她全程都捏紧了衣角,此时却隐隐觉得自己始终期待的就是这一刻。台上老人目光混浊,平喉相转,这曲无乐器相配,竟比那经典“霸腔”更有了悲意。吟到“耳畔听得秋生桐叶落,又只见平桥衰柳锁寒烟”,小姑娘目光都痴了。粤剧曲调本如烟婉转,但这唱腔显然不是常规的粤剧唱法,倒像平日里讲的白话有了变调,铺开了广府风情在眼前。曼青往日从来没有听过这种调子,也听不懂里面的内容,唯受得其中古意缭绕,像是落花漫天遮蔽了霞光。

一曲终了,天又淅淅沥沥下起雨来,迷得人睁不开眼。场面一时混乱,小孩子抑制不住天性,早就开始互相拳打脚踢,曼青也受到了波及。她来不及反击,急急地往台后挤,但仅见得先前老师傅的后颈和半头白发,一晃就不见了。天色暗得很,每个人手里都拎着板凳,互相小心翼翼地闪避着,但难免磕到。撞到大人还好,若是和小孩杠上,那可是一阵苦战。巷口空地上,妇女四处找寻自家孩子,老人急着回去吃饭,男人们逮住游手好闲的机会聊天,孩子们趁机跑个没影。一时之间,哭声闹声响成一片,曼青远远瞧着戏班收拾行头,眼里亮起了闪闪的光。

那天后,雨断断续续又下了一个月,粤剧班子辗转在这片地方来回演出,那清亮的南音也就在人心里漾了整月。阴沉沉的天气毫不影响戏曲的韵味,甚至在演员谢幕时有曼妙滴答的雨帘做衬景。曼青翘课的次数越来越多,为看一场演出能跑几里路。巷里老人笑她痴,阿婆却总给她包里偷偷装些糕饼,挥手叫她早点回来。曼青不以为意,从这巷钻到那巷去,跳舞似的溜走了。

月末。那戏班子里就多了个端茶倒水学南音的小丫头。

十二月,北京雪下得热闹,薄薄铺在各处,房檐上还能落下融化的雪水来,半途冻成个冰柱悬着。行人捂得严实,匆匆在路上行走,也不抬眼,像是人情冷落。其实不过冻得脸色通红,连招呼的劲儿都没有。

這熟悉的景象如今只能在手机里见着,阿水长长叹气,拢了拢围巾,目光重新回到车站检票口。这一时间的广东才刚刚开始降温,风在旁人眼中吹得猖狂,但对她来说,却像是放走了不该享受的暖意,才真真切切地走进了冬天。

父母皆是南方人,却对家乡冬天的感触各有不同。父亲怀念冬日暖阳,母亲却嫌过于耀目,自己若是回去,必要带伞出门。父亲当时便依她的话,过后就给女儿做个鬼脸。阿水只当这话是母亲小女子心性,觉得两人腻味,却忍不住要笑。北京的冬天阳光照样热烈,母亲出门却只搽一层防晒,偶尔借父亲的后背挡一挡光。直到多年后,阿水走在南方古朴的青石小路上,才恍然理解这是母亲对家乡独有的礼遇。

父亲去年冬天走了。他本来就瘦,最后几天眉眼都像是淡了许多,整个人的气色比往日更沉。从前爱闹腾的母亲忽地就静下来,家里人气好像也随之流失,两人常常一同唱吟的南音竟有一年没在家里响起。母亲偶尔在厨房做岭南糕点,单单不做光酥饼,想吃就遣阿水出门买,买来吃得也不多,大多都便宜了隔壁小孩。阿水眼看着母亲的肺病愈加严重,半夜咳嗽却生生忍着,病色就被熬得更明显。她心疼母亲,主动提出要去广东散心,提前在佛山租了房,也不带什么行李,两个人就徙去了母亲长大的地方。

母亲需防风吹,今日阿水独自出门。她计划要去韶关的珠玑古巷,为了防止慌慌张张找不到路,早早就来车站等。未承想见到网络上北京的初雪图,想起些从前的事来。

上车以后时间似乎就加了速,一路行至目的地,人也就散尽了。所谓“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阿水才有了对这话真正直观的感受。风不算凛冽,却吹来扑面的古意,她见过故宫沧桑圆融的红墙瓦,却未曾见过这般清淡肃穆的古街巷。不只是宗祠遍布,更能见到古桥湖水、白墙黛瓦的人家。鹅卵石铺的古道,走来便觉悠长,心里仿佛也宁静许多。父亲过世后纷乱的家事慢慢平息,母亲在家乡放下心结,偶尔还能再听到她哼唱南音老曲。声音虽清浅,但总归是好起来了。

想到南音,阿水竟隐约在四周听见了熟悉的调子。她惊讶环视,却未见到人,入目仍是连肩的古屋紧掩着朱门。凝神听这声音愈加清晰,阿水寻声而走,绕过了街铺,顺之向前,走进了至今仍有居民的深巷。一家院门大敞着,先前的唱曲正从里面传出,院墙在声音应和下更显清幽。因为父母都乐于唱南音,父亲更称得上是南音的民间艺术家,阿水简直是泡在这环境里长大的。在岭南听见真正的南音,虽说不大懂,她也忍不住激动,悄悄走进去细听。

庭院空空,少有装饰,看起来也并不常住人。中间置着个花架,阿水瞥见一个老人站在那架子后,一边剪花枝,一边唱着曲。正值换气停歇,老人抬头就看见不远处的女子。她像是只受惊的小鹿,慌慌张张地朝他行礼。

“对不起打扰您了,我只是听见您在唱南音,忍不住就想来听听……”阿水局促地点头,脸上红成一片。

老人并不责怪,反是颇有兴趣地瞧过来,问她会不会唱。

阿水摇头。虽说生在这样的家庭,她幼时却总是嫌烦。活力四射的小孩哪有心思坐下来学功夫,听过便忘,就存个怪奇印象。更不必说她生在北方,父母骨子里岭南的柔情在她身上也难以寻见。相较南音这种婉转千回的调子,阿水倒是更爱听京腔,记忆也更深刻。

老人搬出两个凳子,示意她坐下,像是要同人长聊。阿水闲逛无事,求之不得。

“南音是粤曲,分作多个名目,知是不知?”

“不知。”

“这大抵是民歌演变而来的,有‘地水南音’‘戏台南音’‘粤曲南音’等,名目虽殊,究其实际,当以地水南音为正宗。方才所唱实为地水南音的变体,梅花腔南音。”

“受教。”

授者渊博,听者赧然。阳光斜斜地照过来,阿水的围巾被浅浅刷了层暖色,亮亮堂堂的庭院逐渐被黄昏拢住,网进了一团暧昧。这般融融的气氛下,忽有清亮的男声劈空而来,阿水被惊了一下,如梦初醒。

“爷爷音痴,今天竟还能同人聊这么久,罕见嘞!”

阿水慌乱起身,小腿撞倒了小凳,急急要扶,男生已经将之灵活地摆正。她方才抬头看清来人。厚厚的大衣下见得清瘦的人形,脸是最符合阿水想象的温润面孔,算不上太俊,但带笑时像是有光。

老人故意板了脸,吆喝年轻人到身边来,要给他介绍今天下午结识的小友。孟春台张口便唱了不成曲的几句白话南音,正式地向人打招呼。阿水心里慌乱,但还是忍不住悄悄看过来。

黄昏已至,孟春台见那女孩羞红了脸。

小丫头在戏班磨了十年的时光。

断口不齐的短发早就能顺溜地编成长辫,身形也修长,只是性子未曾有所变化。仍是上蹿下跳,固能唱得一口好南音,气质上也完全看不出来。前几年有人来请戏班演粤剧,竟以为曼青在这里专负责讨回演出的账,被笑了好些天。她对粤剧的行头不大感兴趣,单单爱个南音,就像是糕点独喜光酥饼似的。为此,曼青在戏班就只学了唱曲。除非剧里的南音部分需要时她会来几句,不然是万万不会上台的。

林曼青喜欢陈慕山。看见第一眼就喜欢。即便她那时尚小,甚至还被认作了男孩子,都对此没什么影响。拜师时,曼青才晓得这人也唱南音,是师兄辈的人物,那就更喜欢了。

学曲子苦,她又入门晚,需先跟着陈慕山辨各种腔,若是分不清,那更是唱不出。曼青一有机会就疯疯癫癫地冲人家笑,一时引得陈慕山哭笑不得。班子里的人背地里说陈慕山领了个小媳妇,曼青心里好不美滋滋。老师傅也听着,二十多岁的大徒弟被十几岁的小徒弟整得没辙,他就呵呵地笑。

林曼青就这样半读书半唱曲,在戏班里混了十年。其间父亲又娶了妻,结婚时才知会了她一声,她自此就很少回家,老巷子里的人几个月也难见她一次。曼青平日多和戏班里几个阿婆待在一起,也不差一口饭吃。陈慕山早就不避着她,拿她当妹妹宠着。戏班里的人基本都知道曼青没人照料,总是以不同理由给她塞东西。这姑娘心里明白,但唱曲标准摆在那儿,该挨的批评还是照样得受着。

戏班子原本就三十来个人,几年内断断续续走了不少。这年头,人人都想下海赚钱,戏曲行当又苦心费时,哪会有人愿意一直待着。曼青进来那年,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戏班几个月就散了小半的人。尽管文化方面也没放松,可谁敌得过金钱诱惑,班主就想借着剩余老演员的劲头再演几场,好歹留个粤剧的念想。这一撑就到了现在,尽管摇摇欲坠,甚至缺了戏里重要的乐器南胡,但这拨演员仍然在这城市的角落里生存着。

这一两年来都没什么演出可接,电影和电视剧大热,年轻人都爱往电影院跑,在别人家围聚着看电视也是新消遣。曼青在老巷子里也见过几家人为电视剧剧情如痴如醉,她唱南音反倒成了扰民的事。有时回家早起练嗓,还有上学的小孩鄙夷地嘲讽她,问这咿咿呀呀算什么歌。曼青自是生气,撵得孩子满巷吱哇乱叫。

但事实令她无论怎么追撵也无法改变。大街小巷的艺人越来越少,人们管电影里的明星叫靓女,脸上涂着厚厚妆容的旦角儿反而失了喝彩。剧院无人光临,落魄到连洒扫的人都没有了,从外面看萧索得紧。曼青走出去,要是有人问她是做什么的,自豪地回答完准能看见人家茫然下的同情。唱曲有什么前途?暂不论其他行业如今蒸蒸日上的劲头,就连街头卖煎饼的都比之有余。学南音,时间大把地往里砸,那时候还有老人们爱听这个味,随处搭建戏台都能唱。可如今哪有这条件,喜欢听的人像是碎光洒进了星海,根本见不着影。四处都是未曾听过南音的年轻人,也根本耐不下性子去寻来了解。想听找不到人唱,唱的人又找不到人听,这一兜一转就给耽误了。

戏班里人心惶惶。曼青总想着趁大家在还能多唱几天,但曾隐隐感知到的转变猝不及防地就来了。

初秋,天气还未转凉。曼青前天同戏班里的阿婆挤了一床,早上撒娇不肯起,被狠狠敲了一脑袋。不情不愿地收拾去吊嗓练功。她刚开了一两句清嗓,就听门口传来骂骂咧咧的喧哗声。曼青一惊,细辨一会儿,还听出了师傅的声音,甚至有小孩的哭声。她急忙忙地跑出来,一眼就看到班里的小花旦侧着脸细细地哭,还有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也跟着哭,声音可大上不少,惹得人心烦意乱。

门口来了一家人,为首的男子四十多岁,相貌应该挺周正,但此時竟是表情狰狞,仿佛是来讨债。他身后又跟着一个怀抱孩子的妇女。女人围着头巾看不清脸,但能感受到其目光里的怨恨,怀里的小孩恐怕在风波前睡得沉,现在开始扭动哭闹。先前看到那七八岁的小男孩看来也是这家人领来的,在院子里号啕,声音挺大,落泪倒是未见多少。

老班主挡在庭院中间,师傅也在一旁佝偻站着。师傅眼神不大好,往日还需她扶,这次不知是如何寻声而来。曼青有些担忧,还未上前,就已经听到门口那男子劈空骂来。

“这算什么戏班?女儿学了两三年,功夫没练多少,台也没上过,竟是受欺负来的!”

曼青一惊,场面登时更加混乱。男声继续,哭声亦和。原是班里的小花旦在外被人欺嘲,气不过回嘴维护自家行当,竟当场挨了打。这般欺辱如何能忍,家里父母便要上门来闹事。曼青听着心疼,转头去瞧那姑娘,看到她白净的小脸上横着道触目惊心的瘀青,泪珠还在不住地滚落,自己也有些茫然无措。

人群中忽地传出惊呼,老师傅被那中年男人推了个趔趄,往后连连倒退。曼青费力地从周边挤进来扶,陈慕山伸手拉住了她。在他的眼神示意下,曼青停止动作,也终于明白,这是老一辈注定有一天需得面对的事实。他们根本没有力量去阻止事情的发生,遑论明日和未来恐怕有更多的麻烦找上门来。

这天的事结束得平静。一群小辈眼睁睁地看着老人家给人家赔礼道歉,送走了那一家人。班主老眼生生盈出一泡泪,背后的手都有些颤抖,南音师傅面上未曾做出反应,但回头离开时竟踉跄了几步。小辈们望着师傅的萧索背影,尽管心头大痛,但未敢有所动作。

曼青在侧屋里陪小花旦收拾行囊,默默地看着她流泪。出了这样的事,姑娘没法继续留在这里,师傅更不能出面影响。收拾东西的速度已经很慢,但奈何这三年里生活的痕迹太少,不多时就能走。其间陈慕山进来过一次,沉默着给小花旦递了个包裹,曼青未能看到他的神色,就见他偏头撩起门帘走了。

来送的人并不多,其他人大约是觉得离别伤感,提前便把要说的话转述给了陈慕山。统共二十人左右,竟只有陈、林二人在院门处送别。陈慕山手里捏着张纸条,慢慢把众人的话读给姑娘听。声音有些喑哑,曼青甚至能明显听出那嗓音下抑住的哭腔。她看着陈慕山曾经顾盼生情的眉目如今黯然,婉转低沉的声音不复初见的清亮,内心茫然无措。

院门闭上了。但各屋的门仍然紧紧阖着。

陈慕山转身背靠着大门,在卷了边的门神画像前坐下来。他垂着头,曼青看到这人后颈上竟冒了层细细密密的汗。她悄悄蹲在一边,忽然听陈慕山出声,絮絮叨叨地讲起话来。十岁拜了师门,他打小就打算永远吃南音这碗饭。那时的环境多好,城里有专门的剧院给戏班子演出,学曲每日早上五点就要起来练嗓。春去秋来,他以为这一生都要这般度过,哪会操心有人看不起的事。文人清高,那戏子更有一身傲骨,未承想到如今……

讲到最后,陈慕山不自觉弓起了背,曼青跪下来抱住了他。怀里的衣服被濡湿,她自己也落下泪来。

此时黄昏已至,一日的闹剧都已经落下帷幕。风声呜呜,门口去年一起挂的纸灯笼猎猎作响。

一九八六年秋天,戏班子终于解散。那时全团只剩下南音师傅手下的两个徒弟,还有几个无家可归的小生。师傅遣两个徒弟离开,给他们唱了最后一首《客途秋恨》,嗓音凄婉难言。

今日天各一方难见面,是以孤舟沉寂晚景凉天。

两人离南北上。

阿水拿到了两张南音讲座的票,从那日见到的老爷子手里。

在珠玑古巷的下午全消磨给了老人家,她自己仍有些意犹未尽,便想多约一天专门来讨教南音。那后来的孟春台便笑着插科打诨,说不如来听这场讲座,正好是老爷子主讲。阿水讶异,细问之下才知,老爷子竟是南音大家,本就住在佛山,只是这段日子来南雄散心。

这可真是稀奇。阿水长在北方,原本以为南音已经成了即将消失的小众文化,未承想随意闲逛还能有如此机缘。听得她这话,孟春台就笑,告诉阿水,南音的复兴早就在小一辈里开始了。姑娘惊奇地睁大眼睛,他便邀请她过些天一同参加学南音的实践课程。一时被那笑晃了眼,阿水未加思忖就同意了。

听闻她母亲喜唱南音,老爷子就送了两张票。她千恩万谢地离开人家的小院,告别时弯腰道谢,甚至都有些不好意思抬眼。漫天的霞光送阿水离开珠玑古巷,她悄悄回头,见得孟春台仍在原地,隐约朝自己的方向挥了挥手。

在韶关市暂住一晚,阿水第二天早上才赶回了佛山。

她开门时已经尽量小声,打开却仍看到母亲披着晨衣站在门前。看样子是听到声响,打算给来人开门,见到是她,母亲像是松了口气。阿水心里窒了一下,旋即又有些抽痛。从前的母亲惯会说话,性子也跳脱,但自父亲走后,就不愿再同生人讲话,渐渐也少了外出。这才早晨七点多,若是寻常,母亲早就会起来练嗓。她的肺病越发严重,以前父亲的劝说也未能让她停止唱曲,如今倒是自己止了。但习惯还是没有改,母亲这个点定然要起来转一转,手里掂杯茶,等着阿水起床。

阿水进屋放下背包。短短的一日旅行,也没有带什么东西回来,却免费拿了人家两张票。她从包里取出,在母亲眼前晃了两圈,笑着邀请母亲同去听讲。母亲惊异,拿着仔细瞧了瞧上头的字,一时哽住,竟说不出话来。

“佛山如今竟有南音的讲座?”

“那可不!人家可都说了,南音从小一辈开始复兴咯!”阿水故意提高了音调。

她看着母亲眼里的光慢慢亮了起来,自己的心也有些炙热。

讲座当天,阿水陪母亲一同前往博物馆。事实上,除了南音讲座,这几天的博物馆里还有佛山粤剧文化的展览。来人可谓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大人带着小孩来体验传统文化,甚至有些中学生来这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趁着三楼讲座还未开始,阿水领着母亲在展厅里转悠。母亲全程都睁大了眼睛去瞧那些古旧的摄影作品,偶尔欣喜地把自己见到过的人指给女儿看。阿水也跟着高兴,许久不曾见到她这般开心,看来这讲座真是没有白来。

刚走到南音文化传承的展览区,一群孩子就围着个人拥过来,吵吵嚷嚷着南音之类的词。阿水没太听清,但定睛一看,那被圍在中间的人可不就是孟春台!几日不见,这人的脸在阿水的记忆中愈加清晰起来。意识到这一点,她悄悄弯了弯眼睛,揽着母亲的手也紧了紧。孟春台也看见了她,扬起笑容打招呼,引得孩子们纷纷看过来。

阿水有些不好意思,母亲还转头笑着瞧她,捏了捏她的手指。细问才知,原来孟春台是领着这群孩子来了解南音文化的。他平时周末在少年宫做戏剧辅导老师,主要是给学生讲南音。这次恰逢展览和家里老爷子开讲座,干脆就领着他们进来参观一番。阿水和母亲不便打扰,就跟在孩子们身后听孟春台讲,看着学生们殷殷切切的表情,心下都有些热切。

边走边讲,有几个小孩慢慢落下队来,踢踢踏踏地向前走。母亲惶惑,忙问他们是不是不喜欢南音。她脸上惊慌,声音也不小心放大,吓到了几个孩子。孟春台在前面停止讲解,回头看向后面的骚动。阿水拉住母亲,脸上有些发烫,向他点头示意,连忙打圆场,让孩子们赶紧跟上去。

然而有一个孩子停下脚步,直直地看向母亲,声音清脆道:

“我都学了两年南音啦,可一点也不后悔!”

往这边走的孟春台恰好站到了孩子身边,听到这话,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周围一时喧哗,小孩子们纷纷拥过来,嘻嘻笑着,七嘴八舌地讲自己和南音的故事。母亲看着这群普遍只有十来岁的小孩,沉默不语,阿水瞧见她眼中似有泪光滚过。

老爷子的讲座同阿水前次听过的内容又有了变化。那日多听他讲南音的相关知识,这次面向更多的人,他则讲起了南音如今的发展现状。孟春台带领的班级明显躁动起来,刚在楼下听小孟老师讲了南音发展史,这下又有发展现状,可不正是巧,一次听个全。阿水看见身边几个孩子激动得小脸都红了,她戳戳母亲,眼神瞟过去示意,母亲就笑着捏了捏女儿的手心,继续凝神听老先生讲。

粤剧南音同福建南音有所不同,多在粤剧中以片段出现。但如今,一些经典的粤剧也有人探究了专门的南音唱法,越来越多的南音因素加入了戏剧舞台。国家大力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播,无论是课外的兴趣班,还是一些学校的特色课程,都已经在推行粤剧传承从孩子抓起的理念。现在的父母也不似从前,都很乐意看到孩子愿意学戏剧文化,校内的相关课程更成了学生们的乐趣之一。如此种种,都是南音发展兴盛的表现。

多年后,阿水仍然记得这一场讲座。当时会场里的人们静静聆听,最跳脱的孩子都悄悄坐着,老先生的声音在场内回响,在记忆里沉淀出了岁月的味道。

那时,母亲林曼青在离开时饱含热泪,对阿水说:“我学南音快四十年了,也一点都不后悔!”

林曼青开始继续唱南音。她和阿水在佛山定居下来,还在住处周围的小公园里结识了同来练嗓的阿婆。虽然不尽是粤曲南音,但总归是有同好。然肺病牵连了喉部,阿水偶尔会撒娇管制她,曼青无奈,只能隔三岔五才出去练一练。在家乡的一切都比从前有趣,她瞧着那隔三岔五来找女儿的年轻人也格外顺眼。曼青开始重新亲手做光酥饼,似乎还能尝到幼时的味道,如今所见的夕阳,也不如那时暮气沉沉。

岁月兜兜转转,陈慕山已逝,曼青仍然回到了当初离开的地方。

但岁月同样悠悠长长,更多的人陪着她继续奔赴南音归途。

二○一八年,在广东的隆冬里,阿水同孟春台一起参加了少年宫的南音实践课程,学唱出自己人生中第一曲南音。课程中不乏同龄人,遇上了便互相微笑点头,甚至有人学戏剧里的形式行福身礼。透过课堂,恍惚间仿佛能看到几十年前的母亲,她亲身体会到了岭南文化流转间的温柔。

二○一九年三月,阿水和孟春台头次在佛山一起看《客途秋恨》。唱至最后,孟春台轻轻地吻她。阿水记得那时戏台上的灯光,明明暗暗的。

原刊责编周洁茹

【作者简介】朱霄,暨南大学文学院在读学生。作品散见于《中国校园文学》《作品》《香港文学》等刊物,曾获“感受岭南”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征文比赛特等奖,第十五、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丰湖杯”全国小小说大赛三等奖等奖项。

分类:短篇小说 作者:朱霄 期刊:《小说月报》2021年10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