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当代 > 当代2000年4期 > 〖报告文学〗云南红

〖报告文学〗云南红

分类:当代 更新时间:2023-02-11 10:23:32

一高原涌动大红潮

1999年5月,在中国99昆明世博会开幕的国宴上,江泽民主席与西哈努克亲王,以及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首脑、官员、专家们,共同举起了"云南红"。

西哈努克亲王,这位出自创造了东方最辉煌的吴哥窟文化的神秘之国,又与法国血统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国王,对"云南红"一见钟情。随即,"云南红"成为柬埔寨本世纪最后一个国庆大典的国宴酒。

"云南红"问世仅15个月,便成为中国领导人招待全世界各国贵宾的国宴酒,并成为外国国庆宴酒。这在中国酿酒史上是一个奇迹。

前来采访世博会的1600名中外记者,也在记者招待会上,举起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云南红"--一种在东方植物王国里悄然崛起的神秘之酿。

1999年7月,第六届全国暨首届海峡两岸葡萄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这是有史以来在长江以南召开的权威性葡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省区包括台湾在内的300多名葡萄种植、酿酒专家和厂长经理云聚春城。

当全国名牌葡萄酒酿酒企业的经理们乘飞机进云南时,他们都只想来欣赏昆明世博会的奇花异草和云南的秀丽风光。他们未曾想到,在云岭高原却碰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威胁--悄悄逼进中国名牌葡萄酒市场的威胁。

云南,这块神奇的红土地上,被世界学术界忽视的"葡萄谷"正被人们重新认识。他们亲眼目睹中国传统葡萄带上的葡萄,还在经历雨水和虫害侵袭时,云南的万亩葡萄园里,姑娘们已在采摘成熟葡萄,源源运入云南高原葡萄酒厂。这是全世界唯一在雨季来临前就能成熟、无须使用任何杀虫剂的酿酒葡萄。

--世界上最早成熟的酿酒葡萄在云南。

--世界上当年最早上市的葡萄酒在云南。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定论。

中国300位专家、企业家第一次正视神秘的云南高原:学术界长期以来认为长江以南不能种植酿酒葡萄的传统理论,被"云南红"推翻了;一条新的东方"葡萄带",在云岭高原被发现了。在这次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种名品葡萄参与评优角逐,云南红葡萄酒集团参评的玫瑰蜜、藤稔、京秀、无核白鸡心等5种葡萄品种,被评为全国葡萄优质产品,获奖名品之多,位居全国前列。许多专家们面对云南的奇迹,目瞪口呆。

1998年2月,第一箱"云南红"干红葡萄酒走向市场。省长李嘉廷以敏锐的目光,看到其巨大的市场潜力,赞誉"云南红"是继"红塔山"之后的云南又一红。8月8日,李嘉廷省长带着参加昆交会的国内外贵宾,来到云南高原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的展位前,请大家品尝"云南红"。也就在这届昆交会上,高原公司每天接到200余个订货电话,日销"云南红"600余箱。

"云南红"的问世,在高原掀动了前所未见的"大红潮"。

1997年,云南市场年销红葡萄酒2万箱。

1999年,云南市场年销红葡萄酒14万箱。

在被外地人称为"迟来的爱"的云南市场,葡萄酒的消费量一改常态,增长迅猛。在今年全国大城市红酒消费统计表中,昆明人均消费葡萄酒数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而在云南红酒市场销售总数中,"云南红"竟占724%。

数年前,云南农垦总局局长古希全到日本专程拜访葡萄专家,欲与日本联办葡萄基地和葡萄酒厂,日本专家断然拒绝:云南不可能种出优质葡萄。事过10年,日本人对"云南红"一见钟情,日本元株式会社一次便订购了1400万美元的"云南红"。东南亚国家也接踵而来,求购"云南红"。

面对着被太阳钟爱的云南大片葡萄基地,面对悄然崛起的"云南红",以及"云南红"在南方城市红酒市场上迅速增长的市场份额,全国名牌葡萄酒企业的老总们深感震惊。

九十年代,中国红酒企业风起云涌,600余家红酒厂、1000余支葡萄酒品牌此起彼落,群雄割据。然而,上市近两年的"云南红"却一举跨入"全国十大红酒"行列,显示出强劲的市场潜力,全国葡萄酒企业惊呼:中国出了个"南霸天"。

千真万确,一支云南红酒品牌,正脱颖而出。高原涌起的大红潮,正汹涌奔向神州大地。

在高原涌起的大红潮中,人们看见了一条"龙"--留美博士武克钢。

二从大海走向大山

武克钢,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的外孙。

6年前,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武克钢担任香港通恒国际投资公司董事局主席时,朋友送他一尊根雕的"弥勒佛"。武克钢未曾想到,夫人当年便为他生下了一位千金。两年后,武克钢又在夫人的故乡云南,在名叫"弥勒"的一片红土地上,创出又一位"千金"--"云南红"。

从大海走向大山,这是"命中注定"。武克钢说。

1952年,武克钢出生于杭州,在人生旅途中,他经过的每一个阶段都深刻着时代潮流的印记:知青、炼钢工人、解放军战士、工农兵大学生、改革开放后中国首批研究生……1979年,中国出现第一个特区,武克钢受命奔赴深圳,成为蛇口区第36位居民。4年后,武克钢升任蛇口区副区长,经手审批、参与建设落户蛇口的380个大中型项目的引进,成为中国改革大潮中的一代风云人物。1987年,武克钢赴美留学,成为经济学博士并担任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留美数年,他深受沃罗斯金融观点的影响,果敢地叩动证券的大门,成为中国留美学生中响当当的人物。武克钢深知,在美国赚得大钱却办不成大事,决心回国创业。1992年,武克钢赴香港组建香港通恒投资公司并担任董事局主席。历经艰辛,通恒公司在深圳、天津、大连、海口等沿海城市创办起五大五小10个合资企业,形成了10亿元资产的投资集团。

近十年来,武克钢面向大海,始终站立在改革的潮头,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这位著名经济学世家的传人,虽然受到美国经济学理论的熏陶,骨子里却信守着中国经济道德观。当中国一次次涌动"出国潮"时,武克钢却要"回归"。当沿海涌起一次次开放大潮时,武克钢却要走进云南大山。这位留美博士的观点是:"如果说二十世纪涌动的是蓝色浪潮,那么,二十一世纪涌起的,注定是绿色浪潮。"

喝着长江水长大,倚着珠江水成名的武克钢,将目光聚向中国两条经济大江的活水源头--云岭高原。他坚信,在这片神秘大山之中,将能开发出一直萌动在他心底的全绿色产品:中国最好的葡萄酒。

武克钢并非心血来潮。久居海外的武克钢,遥望着他的故土--东方这块华夏版图,他深爱着这片土地,也梦想在这片土地上成就一番伟业。经过几年运作之后,他拥有了造船企业、城市公交企业、保险公司、招商银行等经济、金融实体。然而,他没有止步,在东方这片绿地上,他在憧憬着一幅美丽的图画。

九十年代是西方的葡萄酒时代,全球每年消费600亿公斤葡萄酒,但是,在泱泱大国的中华大地上,葡萄酒产量仅占全世界的05%,人均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5%。用葡萄酒取代烈性白酒,这是造福炎黄子孙的百年伟业。在中国酒文化历史性的"取代"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当一场激烈的葡萄酒大战在北方狼烟四起时,武克钢却踏进鲜为人知的云南葡萄产区,悄然构筑着一个世纪之梦。

武克钢走来了。他没想到,他带着一个梦想,却走进了另一个人的梦想中,两个人的梦想相碰撞,撞出好梦成真。

1997年5月,武克钢走进弥勒东风农场,遥望着数千亩枝繁叶茂的葡萄园。

武克钢站在农场职工捐资的纪念碑前,凝视着镌刻在碑上为这块土地献出生命的上百名知识分子的名字,深深三鞠躬。

场长刘家强紧握住武克钢的手:我在葡萄园等了40年,终于等来了你这条"龙"。

三追寻红色的魅力

弥勒何以叫"弥勒",这是一个谜。

20年前,《云南日报》原总编辑李孟北几经考证,破了这千年之谜:"弥勒"是彝语的译音,意为"红土地"。然而,弥勒人依然认为:"红土地"就是"佛"--近百年来,这片土地出了中国惟一的一品商人王炽,出了世界顶级数学大师熊庆来,出了云南抗日大将军张冲。就连清代著名诗人孙髯翁也要在这里归土。

六成动心、七成动手、八成全军扑进。武克钢凭着对国际消费趋势、对中国葡萄酒市场拓展的大时机、对弥勒这块红土地上"势、时、人"的把握,携着海浪涌进大山,实施了一次"全军扑进"战略决策。于是,曾经创造出签订协议后30分钟将上亿资金从香港汇入北京这一大奇迹的香港通恒国际投资公司,踏进红土高原,又在云南创造了一个奇迹。

1997年6月1日,香港通恒国际投资公司决定收购弥勒东风农场酿酒厂,投资5000万元与东风农场合资组建云南高原葡萄酒业股份公司。武克钢在协议书上签字15天内,数千万资金便划进弥勒银行账户;40天后,成套的葡萄酒酿造的先进设备便从欧洲空运到云南;50天后,数千吨弥勒葡萄便源源运入高原葡萄酒厂。200天后,飘着法国玫瑰香味的首批云南葡萄干红,从生产流水线上列队走向市场。

当武克钢将数千万元资金投进高原红土地上时,也将一种信心、一种希望,深深浇铸进这片土地。当"云南红"带着稚气呱呱坠地时,武克钢像钟爱自己的爱女,钟爱着这颗"掌上红宝石"。自从走进云南大山,武克钢仿佛已被高原魅力融化。过去,他经常周游全国,视察集团在内地创办的企业,而今,各地的总经理们要见他,就得到云南来。武克钢被云南的优质葡萄迷住了,被植物王国四季如春的气候与数不胜数的珍稀植物迷住了,更被"云南红"迷住了。

这是怎样的一种葡萄酒?拔开橡木塞,一缕玫瑰芳香便盈绕而来;这红宝石般华丽、玫瑰花般温存的美酒佳酿中,洋溢着源自生命最深处的柔情与浪漫,令你涌出对生命奇迹的深深感动。

当云南第一瓶葡萄干红尚未诞生时,人们对这神秘之酿寄予了厚望,决意为这位闺中娇女取一个能叫响全国的名字。

然而,武克钢提出了一个出人意外的品名"云南红"。

许多人迷惑不解--旅美教授何以为自己最钟爱的"千金"取这样的名字?"云南红"能走出大山、能走出国门吗?

武克钢充满自信地说:"云南红"不仅会在云南红,将会在全国红。我们要让"云南红"成为中国葡萄酒的第一品牌!

--太阳染红的高原土地,太阳染红的葡萄珍珠,太阳染红的葡萄干红,她的名字恰如其分--"云南红"。

于是,有人破题:在云南,红塔山、红梅、红河、红山茶、红云烟……带"红"的云烟都走红,带"红"的滇茶也走红,那么带"红"的葡萄酒也一定走红。云南"三红"红遍神州。

武克钢追寻着红色的魅力--万绿丛中一点"红",多么迷人的植物王国意境!

四长梦成真

有人曾建议武克钢,在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投资兴建进口罐装葡萄酒厂。理由明摆着,改革开放后增长迅速的中国葡萄酒市场,基本上是"洋酒"的天下,生产进口罐装"洋酒"利润丰厚。但武克钢不屑一顾,他有自己的投资准则:发展中国的民族产业。

武克钢上了云南。

绿色的云南,是大自然千百万年的积淀,刀砍斧劈式的开发,无异于暴殄天物。武克钢要网络荟萃最优秀的人才,用高密集型知识和最现代化的酿酒设备来酿造"云南红"。

武克钢飞往法国。

法国拥有世界公认的最前沿葡萄酒酿造技术和最现代的酿造设备;举世闻名的酿酒师多出在法国波尔多地区的酿酒世家。

武克钢为"云南红"订购全套法国最先进的酿酒设备,为"云南红"请来波尔多地区著名的尼古拉酿酒世家第五代传人尼古拉先生。

中国干红葡萄酒历史不长,但像在其他领域里一样,聪明勤奋的中国人往往能后来居上,成为顶尖人物。郭其昌、彭德华是中国干红葡萄酒的奠基者、元老,是国内干红名酒的研制先驱,中国干红葡萄酒酿造技术的领军之帅。武克钢请他来到云南。

尼古拉和郭其昌、彭德华联袂,组成"云南红"中西合璧的"掌门师傅"。

这一切,李杰看在眼里,他来"云南红"既偶然又必然。

李杰1982年毕业于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化工专业,1992年后到广西从事野葡萄酒的开发,是成长中的中国新一代酒业生产管理人才。

初起,李杰想法很简单,为东风农场酒厂可否恢复生产作一个考察报告。"武董事长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考,对云南资源性产业开发的分析,我喜欢。"李杰说。

于是,李杰告别在广西的爱妻,只身来到"云南红"。"云南红精英聚集,任云南红酒厂厂长,让我意外"。但武克钢知人善任。

武克钢引进人才,不仅仅是为了创一个品牌,他还要造就一批本地干部。在"云南红"优先招收本地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是一条铁的制度。这是西方红酒与云南民族文化的融合,创出国际品牌的组织保证。

当长梦成真时,云南人惊异地发现,"云南红"站在坚实的高起点上。

五神秘之酿

中国传统葡萄种植带,多与干白葡萄酒有缘,这是因为那里的葡萄少了些太阳的颜色。先天的先决条件,使红葡萄酒更显神秘。

1982年,东风农场红葡萄酒厂与天津王朝葡萄酒厂等四家酒厂获国家农业部、轻工部批准兴建。然而,东风农场产出的葡萄酒更像云南民间传统的果酒。

1986年,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带着天津王朝酒厂的领导和技术人员来到云南,让他们对云南进行技术扶持。两年后,干红葡萄酒依然是镜中花。接下来,云南民革一批专家学者来了,搞了两年;昆明一个企业集团又搞了两年多;唐继尧的侄孙女带着一批"洋人"也搞了两年多。前后13年,东风农场亏损3000万元,干红葡萄酒还是水中月。

地里3000多亩优质酿酒葡萄,年年熟得爱人,熟得让人心痛。玫瑰般的芬芳,看得让农场的传人落泪。

"收下今年的葡萄,酿出云南红!"武克钢语惊四座,说出了陈霖和刘加强心里的祈盼。

那是1997年6月,最佳采收葡萄的时间已迫在眉睫。

项目合作协议签订后半个月,5000万元资金如数到账,人们还是不敢信这位是美国经济学博士,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伟力。

"当时的工作千头万绪。"厂长李杰说,"厂房的修缮改造,厂区的绿化,工人的培训等等。但最要命的是,全套现代化酿酒设备和一些生产物资,还在法国!"

云南人还记得,本世纪初云南人修建中国的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时,那西门子发电机从德国到云南,花去了多少时间、多少钱,调动了多少人力!

武克钢不愿意错过一个多月的时间,这就意味着错过一年的红酒。

"空运!"武克钢果断拍板,"把全套设备从法国空运过来。"

云南产业建设中,前无先例的壮举发生了。横跨东西两半球的空运大行动,鼓舞着"云南红"和东风农场的员工。厂房车间的改造,厂区的绿化,技术人才的就位,工人的培训……全部系统工程,同步进行。

"云南红"中西合璧的技术队伍夜以继日,他们非常尊重前人的实践,把前人的探索作为自己的起点,很快便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红葡萄酒酸,这天赋的品质特色,也是酿制过程中的技术难点。

经过上百次的酿制试验,"云南红"在2000多种酵母中,找到了最佳的一种,使红葡萄的苹果酸转化为乳酸,乳酸又转化为有机酸。"云南红"成为目前走红品牌中有机酸含量最丰富的红酒。

当42个总容量为1200吨的控温发酵罐竖立在车间里,全套设备安装调试完毕,环境及各项卫生指标,通过国家标准检验后,距离采收葡萄期仅3天。

没有采收葡萄的歌舞喜庆活动。武克钢仅为"云南红"的第一个榨季写下这样两句话:"做人要做真善美,酿酒酿出色香味。"

1998年1月19日,在改革开放后第二十个新春佳节前,第一批7000瓶"云南红",带着法国的浪漫情怀,带着高原红土地神秘意蕴,走下生产线。

"云南红"像太子雪山的泉水一样圣洁纯净,像红宝石一样鲜亮剔透。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鉴评:"云南红"达到同行业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产品质量优秀。

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协会副主席、云南省政府葡萄酒行业发展顾问博杰先生,系统考察"云南红"后说,"云南红"创出四个中国第一:生产管理之完善,中国第一;设备之先进,中国第一;厂区之洁净,中国第一;葡萄品质之优,中国第一。

日本人对进口食品产品的质量要求近乎苛刻,很多世界名品被拒于岛国大门之外,而"云南红"却让他们倾倒。日本元株式会社与"云南红"签订年进口1400万美元,连续五年的购销合同。

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向云南红酒业有限公司和云南高原酒业有限公司,授予"云南红葡萄酒庄"称号。

这是红酒业的最高荣誉。

六博士加盟

1998年春节,武克钢带着几件"云南红"回香港。

武克钢要把"云南红"拿到香港这个国际性的市场上去亮相。他想做的是一个国际品牌,而不是一个地方性产品。

在广州逗留时,武克钢把"云南红"寄存在一个熟人家里。

这人叫陈勇。

广州夜晚,更显现代气息,陈勇突生喝酒的兴致。他打开一件"云南红",自斟自饮。"嗯?这酒有些不一般!"陈勇心头一震,慢慢品尝起来。

在中国酒界,无论是白酒、红酒,还是黄酒、啤酒,说到陈勇没人不佩服。

陈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酿酒学博士。他年纪不大,经历、学识却不同寻常。

1985年,陈勇在湖南轻工业学院食品系任主任。当年,他为中国酒界做了一桩好事。

中国名优酒厂、酒庄的头头脑脑,大都是行会行帮出身,不懂现代企业管理,不懂得国际酒业前沿科学,不适应改革开放后中国酒业的发展。陈勇看准这一行业缺憾,搞了一个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班,帮助各大酒厂、酒庄的厂长、经理提高素质。国家轻工业部支持,每期短训班给50万元,陈勇因此认识了全国各名酒厂的头头,三个月后他们都成了陈勇的学生。

随后,陈勇又针对全国各名优酒厂中层干部、酿酒师傅文化水平普遍低的实际,办培训班。湖南省很支持,国家教育部同意每年给陈勇10个特招指标。

这10个指标,对全国酒界影响深远。茅台、张裕等酒厂的"掌门人"、"掌门师傅",大部分成为陈勇的学生。

国家教育部还委托湖南轻工业学院食品系,负责全国酒界成人教育考试,全国酒界想有所作为、求学上进的人也都要到陈勇那里。

这以后,全国酒界一开会,坐在那里的几乎都是陈勇学生。陈勇成为了酒界的"黄埔校长"。

陈勇还是一个特别有心的人。世界酒业发展的最前沿科学,最新成果,他了如指掌;世界名酒的酿制方法,他能悉数道来。在他小小的实验室里,他能把这些名酒如法炮制出来,让你看个明白。国内名牌干红葡萄酒的研制、鉴评、定型,有他的心血。眼下,这支"云南红"自然也"逃"不出他的视线。

陈勇人有心,手也勤。是夜,陈勇写出一份"云南红"品质特色鉴定书。他认为"云南红"是一个奇迹,其品质在中国乃至世界干红葡萄酒中非常独特!

"武董事长,我喝了您一瓶酒。"第二天一早,武克钢来取"云南红"时,陈勇说。

"您尽管喝,过几天我给您送几件来。"武克钢非常尊重这位酿酒博士。

"我不白喝您的酒。我有一样东西给您。"陈勇有才,以才换酒,他把自己写的鉴定书给了武克钢。

几天后,武克钢打来电话,约陈勇赴香港。

陈勇是聪明人,他知道武克钢相约的目的:加盟"云南红"。

"你是酿酒界的专家,能把你的知识变成大众手里的生产能力,带动一个产业,造富一方百姓,这才是一个知识分子最大的责任。"

陈勇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当时,他正是一所著名大学酿造系的主任。武总的话打动了他。

陈勇真诚地说,"这样吧,我跟您去一趟云南,看看能为您做点什么。"

陈勇十分敬佩武克钢,他知道武克钢在国内有10个亿的投资项目,有造船工业,有保险公司,有招商银行……要讲赚钱,他可以在中国最发达,条件最好的地方投资,但却跑到较贫困、较落后的云南。陈勇从中看到了一般企业家、一般商人所没有的品质。

在"云南红"酒厂,陈勇鼓捣了几天后,把几瓶红酒送给武克钢。

"这是我的酒吗?"武克钢品了一口便说,"我要做的正是这样的酒!"

"这酒品质上乘,口味别具特色,前景灿烂。"陈勇微笑着说。

"是留下还是南下,两条路随您挑。"武克钢说:"若您想来云南就坐飞机来。"武克钢给陈勇留下2万元作路费。

1998年夏雨涟涟。"云南红"葡萄基地收成受损失,采样的葡萄偏酸,这对酿酒技术是一次考验。有人提议,请陈勇再来云南。

"没有问题。葡萄酒是资源性产品,会受气候影响,对此,国际上有最先进的技术可以解决。"接到武克钢的电话,陈勇乐呵呵地说。

陈勇是那种喜欢挑战的人。辞去了工作,来到"云南红"。

这又是一次巧合。当陈勇赶到"云南红"酒厂,挑起总工程师重担时,离1998年榨季仅三天。

三天,对于有准备的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七神来之笔

1999年,天帮忙人争气,"云南红"万亩优质葡萄基地,一派丰收景象。"云南红"的职工正在为新榨季的到来,做最后的准备,确保万无一失。然而,出人预料的事还是发生了。

6月初,距离预计的采收期还有几天,农民便纷纷采收葡萄,交往"云南红"酒厂。厂长、总工程师一看就急了:未到最佳成熟期的葡萄,一颗也不能入榨!

农民更急。以往"少了赶、多了砍"的经验,让丰收的农民心里发慌,他们生怕"云南红"吃不了才抢收葡萄的。

一时间人心浮动。稍有不慎便会酿成灾难性后果,且遗害无穷。

农民问题,是"云南红"酒业发展的基本问题,而"云南红"是资源型产品,原料的质量是品牌的生命。

面对这两难选择,武克钢果断决策,每公斤葡萄以高于去年的价格收购,稳定民心;但一串未成熟的葡萄都不准入榨酿酒。

200吨葡萄收购付款后,又被全部倒进葡萄园做肥料。

农民流下了眼泪。他们打心眼里服了"云南红"。

也就是这一年,全国葡萄产区大丰收,葡萄价格下跌,而"云南红"最低保护价竟比其它地区的价格高出一倍多,达到210元。

人们说,这是"云南红"为何红起来的神来之笔!

"云南红"红起来。东风农场的职工、弥勒县的果农收入成倍增长,农场负债迅速下降,仅去年东风农场就还欠债650万元。

"云南红"红起来了,投资者看好云南干红葡萄酒业的灿烂前景。

"云南红的管理、技术、工艺都可以向同行敞开!"武克钢说,"我们希望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再搞几只云南干红葡萄酒,云南有这个别人没有的天赋条件。"

中国酒界不分白酒、红酒,也不分黄酒、啤酒,大家亲如兄弟,彼此一见面便说:"欢迎品尝,欢迎指教。"但对不起,品酒不成问题,工艺技术你千万别问,这是不成文的"行规"。

"云南红"有几项工艺技术为全国独创,国际领先。武克钢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构筑"云南红板块"!

"要把饼做大。每一个人分到的绝对是大的。"武克钢说,"一个产品要火起来,必须是一个产业红起来。资源性的产业尤其如此。"

建一个项目,创一项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

这是"云南红"的又一神来之笔…

八重彩托出"云南红"

许多年以前,玉溪卷烟厂的后山矗立着一座白塔。

在那个崇尚红色的年代,厂里一位车间主任心血来潮,带着几个职工将白塔涂成红塔。他未曾料到,几十年后中国第一品牌竟以"红塔山"为名。

也许,云南高原蕴含着神秘莫测的色彩,它犹如岩浆深藏在大山深处,一旦迸发,便会产生难以抗拒的冲击力。

武克钢眺望着高原,他被深埋在这块红土地上的色彩震撼了。这位经济学家携着蓝色文化走进云南,却要捧着绿色文明走向全国。

也许,被人们誉为"红塔山后又一红"的"云南红",能在短短两年间便走红大江南北,正是武克钢悟出红土高原的生命底蕴,敢于发掘、张扬的结果。

1997年初,当云南第一支干红葡萄酒躁动于母腹,一场品名之争也在激烈的进行着。许多人认为,葡萄酒来自西方,取一个洋名字才会有卖点;有人则说,法国葡萄传入云南世代相传200年,应该叫"香格里拉"。

争论撞击着武克钢的办公室。

"云南红!"武克钢敲定这一个出人意外的品名。

云南,烟有名酒无名。"云南红即便能卖红云南,也未必能走出云南,走出中国!"大家嚷起来。

"我们就是云南的酒,就是中国的一个品牌。你对中国的酒、云南的酒没有信心,怎么去说服别人。"武克钢毫不动摇,"敢做云南红的留下,不敢做云南红的走人!"

是的,"云南红"是一种冒险精神,她意味着数千万元投资的成败,一大绿色产业的兴衰,云南农业最大的合资企业的荣辱。

武克钢甘愿为此付出代价--

高原公司出资30万元,到香港请专家设计品牌形象。海边的专家搞出来的"云南红",是一片灿烂的金黄色图案。武克钢毅然抛弃这一创意。随后,高原公司又邀请内地广告大师来设计。看着大师做出来的创意,武克钢又摇头:"没有云南文化特色。"大师笑了:"云南这么土,怎么能搞云南味?"武克钢投资30万元,仅买回大师书写的"云南红"三个字。

人们还记得国内一家酒厂花几亿元竞标,获得央视的黄金广告时段,成为轰动一时的"标王",但其产品上市没有几年就销声匿迹了。某产品曾斥资猛打广告,却给消费者留下个不良企业的印象,以至后来再开发新产品,再做广告,都不能避免破产的命运。与此同时,红塔山的品牌资产却被评估为423亿元,海尔的品牌也价值265亿元,品牌到底是什么?它该如何创立?这一系列问题令许多企业家深感困惑。

武克钢深知:作为一种深具文化意味的消费品,"云南红"的灵魂,它的品牌形象,必须用云南这片厚重、传奇的红土地上特有的艺术形式,来传达美与爱的永恒主题。

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里,武克钢碰到一位年轻的白族姑娘。

她侃侃而谈。品牌其实就是企业用看得见的资金,在每一位消费者心中建立的看不见的信任度和关爱度。它遵循一个铁的残酷法则:1:0法则。即要么成功,产品被市场接受;要么失败,产品被市场抛弃,没有中间的路可走。品牌的建立,就如同在奔腾的大江中筑一座大坝。所以,品牌构建的基础是科学,是严谨的测定和规划,是高度专业化的运作和投放。只有这样,才能使巨额广告资金成为可控、有效的投资。品牌,绝不是拍脑瓜的"大创意"和盲人临深渊般地"大投入"所能建立的。

武克钢静听这年轻姑娘滔滔不绝地讲了两小时后,才知道她的姓名:林雨。

武克钢又作出一次冒险的决策:用云南人做"云南红"的品牌,并根据品牌建立的特殊性,对品牌实行特殊的管理方式。

几天之后,林雨带着走出云南艺术学院的几位青年学生,制作出一套"云南红"品牌平面:一个个清纯天真的少数民族少女,一只只色彩斑斓的蝴蝶,一串串挂满晨露的葡萄。--植物王国孕育的酒香中飘逸着植物王国的精灵之气。

--高原太阳染红的酒色中蕴含着传世百年的神秘之酿。

这岂止是"云南红"的品牌形象,更是一段历史,一部文化,是一幅浓烈的云南风情画。

武克钢笑了。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云南红"。充满云南民族味的"云南红",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的"云南红",世界的"云南红"。

1998年秋全国糖酒展销会。"云南红"品牌形象首次亮相,在展销会上引人注目,一家电视台记者由衷地说,各省的展厅,"云南红"最漂亮。广东人来问:"云南红"是外国哪家公司设计的?林雨在各个展厅"巡查",许多人丢弃了大量广告画页,却带走了"云南红"的广告画页,许多名酒厂的营销小姐纷纷在"云南红"的展厅里留影。

去年,在全国最大规模的食品交易会--成都春季全国糖酒会上,"云南红"设计独特,制作精美的大展厅,傲立于全国大品牌的酒类展厅中,使得采访、报道这次交易会的云南记者兴奋不已:真是长了云南人的脸啦!

去年秋季大连糖酒展销会上"云南红"首创使用的铁花装饰架,已被大江南北的红酒厂商纷纷仿效、使用。在世博会期间,加拿大农业部长看到"云南红"的招贴画和瓶贴,连声称赞:"真漂亮,真漂亮!"在昆明机场,"云南红"路牌广告,被全国著名广告公司的老总称为"全国最漂亮的路牌广告"。

"云南红"品牌形象很快得到社会的承认。

品牌永远是企业最忠诚的儿子。

从武克钢确定"云南红"品名的那天起,就将"云南红"的品牌宣传与营销宣传分开进行,打破传统产品宣传中急于求成、立竿见影的传统行为,使"云南红"成为高原绿色世界中引人注目的一大文化景观。

"云南红"犹如一位典雅女性,婷婷玉立在中国西南高原。

九构筑"网络时代"

1998年春节,春城昆明到处是一派喜迎新春的祥和气氛。然而,红酒市场却正酝酿着一场"虎"战。

投资数百万、数千万元,在媒体上炒得十分火爆的几只中国葡萄名酒,犹如猛虎出山,从北方雄心勃勃扑进大西南。一些新崛起的葡萄酒品牌,也蜂拥入滇,争夺云南市场。

不知是谁的发明,云南时兴一种饮酒新法:用雪碧饮料兑葡萄酒。正是这一餐饮方式,使云南人对葡萄酒产生浓厚的兴趣。钟爱白酒烈性的云南人,喝干红葡萄酒却喜欢"甜"一些。"雪碧"淹没了葡萄酒的原汁原味,也淹没了葡萄酒的名牌效应。名酒老总们啼笑皆非。于是,在云南市场的红酒战变成了回收酒瓶"橡木塞之战"--餐厅每交回一只橡木塞,厂家便支付5元、6元、8元、10元回收费。于是乎,酒店、餐厅服务员便殷勤向客人推荐橡木塞回收费高的葡萄酒。

"云南红"没有橡木塞回收的资源优势。

刚刚问世,就碰上"虎"年的"云南红",迈着天真娇嫩的脚步,款款走向市场。

"云南红",是云南第一只干红葡萄酒,但它并非"中国第一只"。虽然,"云南红"的理化指标全国第一,但它的品牌却不是中国"第一"。

在美国喝了5年洋酒的武克钢,深知"云南红"从云南走向全国市场的艰难。在云南,曾经出现过许多优质的品牌。然而,其中有的名噪一时,但还未走出大山,便花开花落;有的则躲在大山之中,称霸一方,不过数年,便被国外省外产品"灭"在家门口。

更让武克钢扼腕而叹的是,云南的强势名品曾为沿海地区培植起一张强大的营销网络,如今这张网却在左右着云南某些名品的兴衰。云南没有自己的营销网络,再大的名品也是沙滩上的高楼,经不起风浪。

武克钢决意编织一张属于"云南红"的营销之"网"。这张"网"朝天一撒,首先"网"来的是一批在中国市场滚打数年、成果斐然的市场弄潮儿--一群充满现代营销观念、敢冲善拼的年轻经理。

1988年,为收回香港做经济工作方面的准备,我国向香港派出第一批高级管理人才,冯戈便是其中之一。他曾在招商港务公司、蛇口保税仓有限公司、蛇口免税公司、香港达峰投资有限公司、香港摩达速投资有限公司、广东活力股份有限公司等著名大企业任副总经理、总经理、总裁等高级职务;德国最大的啤酒集团华士坦,曾聘请冯戈为中国市场的营销顾问;香港著名"谁是谁"精英评选中,冯戈被评为香港营销行业精英。他熟悉国外品牌,也接触许多中国产品,谙熟国际市场的趋势、走向。他认为,云南的绿色产品是中国真正能率先走向世界市场的产品。当听说自己在蛇口工作的"老领导"武克钢创立"云南红"后,他来到云南。

李润,中国最早做产品营销的专业人才,做过许多产品的全国市场推广,熟知全国各地的地域差别,有丰富的建立营销网络的经验。

杨坚就在这时走进"云南红"。这位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首都大型国企的年轻人,甘愿放弃在北京的工作,只身回到家乡闯市场,为一家外国产品打开云南市场立下汗马功劳。"做家乡品牌是我最大的心愿",杨坚与武克钢不期而遇,便放弃外国公司优厚待遇,担任云南高原公司昆明销售公司经理。

李迎涛,1989年毕业于北京商学院营销专业的高材生,不进政府大院、国家机关,而是走到中国营销第一线,为宝龙洋行推销德芙巧克力,以后又为台湾统一集团做营销,曾被日本商社聘为中国片区经理。李迎涛是他们打开中国市场的功臣,他们给李迎涛的待遇十分优厚,但这位昆明姑娘却相中"云南红"。她认为,在中国的红酒中,"云南红"是有得一搏的品牌。

一群年轻的职业市场经理,汇聚到"云南红"。他们共同的志向是: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现代营销网络,让"云南红"走进大市场。

正是这张"网",将"云南红"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十异军突起"南霸天"

千禧年正一天天逼近,喜庆的气氛与日俱增,红酒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一张餐桌,竞争白热化。有人形容这是最后决定战争胜败的"肉搏战"。而80位"云南红"小姐却显得彬彬有礼,从容不迫,在最佳的时间、最佳的空间,出现在设定的位置上。

"云南红"不打无准备之战。

云南红酒市场,发展相对落后,起初年销量仅两万件24万瓶。一个很小的市场空间,却拥塞着1530多种国内外红酒。有的,设有特约代理和办事处;有的,直接建立营销分公司,市场竞争状态比广东沿海城市更为残酷。

"小杨啊!我三个月消灭你云南红。""云南红"刚一铺货,一酒厂的老总就给杨坚打电话。"我们希望多有几只云南的红酒上市,共同培育、共同分享红酒市场。"杨坚说。

为此"云南红"做出高标准的系统设计。其系统目标是:企业管理第一,产品质量第一,品牌策划第一,市场管理第一,经销网络第一。并根据系统的目标要求,把市场分为主导市场、发展市场、战略市场和未来市场。在这样的框架内,不是人对人、户对户地去推销一个产品,而是建立一个自动运转的有效的营销网络。形象地说,叫做先筑坝修水库,然后修建水渠干道支流。一旦开闸,水就能自行流到每一块田地里。

"云南红"准备就绪登场了。

大理"洋人街"的外国人、中国人都要喝洋酒。"云南红"看中这一成熟发达的红酒市场,看中它具有的辐射功能。他们的营销人员来到"洋人街",走进一咖啡屋,拿出两瓶"云南红",自己喝也请店主、客人喝。凭着"云南红"令人陶醉的品质,凭着四两拨千斤的营销策略,成果很快显现出来,"洋人街"上处处"云南红"。去年,"云南红"在大理一地月销量达1200件,相当于三年前全省红酒销量的总和。

西双版纳,这块人间仙境的红酒市场早已被国内一只葡萄名酒独霸,月销600件,已为极限销量。"云南红"欲到那里,经销商们说:"莫来了,这里只认名牌。""云南红"还是来了,富有创意的促销活动,使版纳的主人和观光客们对"云南红"刮目相看。半年之后,"云南红"版纳市场的月销量上升到600件,而那个名牌红酒销量下降至10件。

"云南红"首先抓住眼皮底下的市场,不断开展以高原民族文化为背景的营销活动,在云南人心中塑起让人自信、自豪、自强的"云南红"品牌,有力地推动着云南人饮酒结构的改变,拓展着云南市场,云南市场年销红酒从2件上升到14万件,并在国内外葡萄名酒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了云南红酒市场724%的份额。去年10月,1998年葡萄酿制的"云南红"已全部销出。同月,市场上便出现99"云南红"现象。

"云南红"大步向大西南市场进军。

成都,红酒市场的兵家必争之地。业内人士说,无论是国产名酒还是洋品牌,要赢得中国市场,必须先拿下成都市场。难怪国内国外的品牌在那里数不胜数,他们经营了十几年,营销网络盘根错节,相互间的竞争你死我活。

"云南红"派出一员大将--昆明姑娘李迎涛。成都市场上的"大腕"们,没想到这"小丫头"竟是个"职业杀手"。四个月后,无论是月销量,还是知名度,"云南红"上升为成都市场上四大红酒之一。成都树起了"云南红"的大旗。

贵州出好酒有茅台,是中国名酒之乡。去年8月18日,该省举办招商引资节,却将"云南红"确定为惟一指定用酒。这一年,"云南红"在贵州红酒市场销量仅居"张裕"之后排在第二位。

在广东省的汕头、东莞等城市,"云南红"的销量日趋渐旺。在北京的各大商场里,"云南红"精酿也崭露头角,同中外名酒排列在一起。

一天,弥勒东风农场原酒厂厂长回到厂里,当他知晓"云南红"出厂价为28元,市场销售价高达76元以上时,大吃一惊:"当初我做的酒两元一瓶都没有人买。你们能卖得俏?"当他得知"云南红"的市场销量时,感慨万千。

"云南红"步步为营,稳抓稳打,去创造市场,开拓市场,其势头让人瞩目。

去年下半年,又传来好消息:东南亚市场,"云南红"走强,日本批量进口"云南红"。

"南天一霸云南红,"业内有人惊呼。

"千年等一回"。春城成百上千对新人,在这千载一逢的日子里举起"云南红"千禧酒,"云南红"洋溢着浪漫情怀,充满吉祥幸福。

二十一世纪,将是新一代年轻人的世纪,将是一个红葡萄酒走红的世纪。

十一坚实的臂膀

新千年的第一天,有太多的第一。

人们登上西山龙门,去迎接属于春城,属于自己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人们走进公园,希望看到新千年第一枝绽放的报春花;人们涌进大小商场,去购买新千年第一件商品。普尔斯马特昆明超市上,一双手从货架上取下两瓶"云南红"。这是他在新千年购买的第一件商品。

他是云南省省长李嘉廷。

"嘉廷省长来到超市,我们很意外。"超市管理人员说,"超市里有上千种品牌,李省长却首先选购云南红,我们也很意外。但让我们真正意外的是,不一会儿货架上的云南红全卖光了。"

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关爱着"云南红"--

99昆明世博会上,省委书记令狐安向作客春城的西哈努克亲王和莫尼克公主介绍"云南红"。亲王一见钟情,亲自将"云南红"定为王国国宴用酒。

1998年底,李嘉廷省长访问日本。主人说:您是来自中国的贵宾,我们要用中国最好的酒招待您,嘉廷省长一看就笑了:这酒我知道,它产自我们云南,是一只好酒。年初,日本商人拿着嘉廷省长的名片,找到"云南红",说是省长推荐他们来的。"云南红"连续5年,每年出口日本1400万美金的合同签订了。

当"云南红"正躁动于母腹,原省政府领导便邀请武克钢到家里,详细询问云南高原种植的酿酒葡萄何以能酿出干红葡萄酒;两年后当"云南红"第一批酒走下生产线,武克钢把酒送给老领导品尝时,老领导高兴地招呼家人:来!尝尝云南产的干红葡萄酒!

一次,原省委一位老领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遇到自己的一位老部下。"你把云南红摆到钓鱼台去卖。"这位老领导见面便说,后来,他又让人去询问:上回托的事办了没有!当人们告诉他,国宾馆里有了"云南红"时,才放心地笑了。

"云南红"凝聚着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心血。令狐安、李嘉廷、李汉柏、邵琪伟以及调到北京工作的原副省长刘京,都曾为了"云南红"做过批示,或亲临"云南红"生产第一线调研,指导工作。

这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超乎寻常的前瞻性战略眼光。这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发展绿色生物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早在1995年前,云南省委、省政府就从"两烟"的成功中,看到云南发展绿色生物产业的广阔前景,并于当年底,确立发展酿酒葡萄产业的构想,把红河建成世界上惟一高海拔酿酒葡萄种植带。

"只要采用烟草的成功模式准行"。那时,一些干部非常乐观地说。然而,省里领导明确指出,那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种成功,是计划经济和国家专卖的模式,不能照搬,必须在机制和运作模式上有所创新。

采用民有民营的运作机制,引进具有国际投资背景的厂商,企业的"老总"必须戴"眼镜",必须知识化,让他们把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管理及运作体系带进来,高起点形成大气候,创出一流品牌。省委、省政府为酿酒葡萄产业制定了发展蓝图。

1998年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酿酒葡萄产业发展政策,黄炳生副省长主持,政府各职能部门领导参加。会议确定: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树立"云南红"、"神泉"在行业中的"大哥大"地位,由当地政府支持企业建设基地,规划种植面积45万亩,"云南红"、"神泉"各25万亩。省里每亩补助300元,地州县按1∶1配发补助经费,年终结算兑现;把"云南红"、"神泉"推荐给农业银行,作为优势产业给予贷款扶持;同时,省政府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应引导市场消费,省政府接待用酒全部用"云南红"。最后,省里明确,政府必须对产业发展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省政府"18办"(即"18生物工程"办公室)将"云南红"纳入"18"生物资源开发项目,先"入住"后"登记",减少中间环节,一路绿灯。并向弥勒县派出科技副县长,协助弥勒县和"云南红"建设基地。在弥勒48万亩红土地上,数年前崛起"万牛奔腾"的"红河"名烟,极大地鼓舞着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发展绿色产业,创一流品牌的积极性,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坚信偏居西南一隅的云南,一定能创出与国内外名牌干红葡萄酒一搏的品牌,一定能建成中国的"波尔多",县委书记、县长陈霖因此被人们称之为"葡萄县长"。

政府与企业的力量形成合力,奇迹出现了。

当中国传媒不断披露官僚机构办事拖沓,"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时候,"云南红"在云南高原却是"有如神助",以至于中国葡萄酒界一觉醒便发现突然增加了一个巨人。

1998年春节,当人们品尝着具有法国纯正口味,又有高原特色的"云南红"时,春城人民感到太"突然",太"不可思议"了。

"云南红",从1997年5月开始考察立项到8月昆交会签订投资合同,从1998年春节批量上市,再到1999年昆交会批量出口日本,一切的进展是那么迅速。连云南人自己也不敢相信,云南竟能产出如此高品质的干红葡萄酒。

"特区速度",曾是多少醒悟过来的人追求的标准和学习的榜样。但曾经在中国深圳特区蛇口工业区任过副区长的"云南红"董事长武克钢,自己也被"云南红"速度吓了一跳。"云南红速度是云南人创造的,是省委、省政府创造的。"武克钢感慨地说。

一个外商投资企业,按照常规操作程序,审批、验资、政策法规,条条框框,每道环节少个公章都不行。许多业内人士说,像"云南红"这样的企业,只要在一道手续上拖一拖,没准就要"泡汤",更别说1998年春节酿出酒来。

然而,半年多的酝酿,就使"云南红"从累累的葡萄变成醇美的名酒。"云南红"得到了一种高速高效的"酵母",这就是省委、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高速高效的办事效率。在"云南红"的建厂和生产中,没有扯一次皮,没有延误过一刻时间,有时甚至是超前的、主动的服务。

1998年,中国国际招商引资洽谈会在厦门召开。省政府邀请"云南红"参加,并把最好的展位留给"云南红"。洽谈会期间,省政府设宴招待12国大使,选用"云南红"作宴酒,为"云南红"走向国际市场穿针引线。

同年,中国改革开放引进外资成就展,中国第四届国际食品博览会,政府把"云南红"摆在突出位置,推荐给国际食品界。

新中国建国五十周年民族地区和民族产品精品展,省政府邀请"云南红"进北京,把"云南红"推荐给北京人,推荐给全国各民族。

1999年5月1日,举世瞩目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国家主席江泽民将举行国宴,4家国内品牌和1家国外品牌参与角逐这世纪盛会中国国宴用酒的殊誉。省委、省政府领导明确指示,在质量标准相同的情况下,优先选用"云南红"。在严格的质量检测之后,"云南红"一举中标,入选国宴用酒而走红。

还是1999年,省委、省政府领导牵线搭桥,"云南红"出口日本,扬名海外。

十二温暖的巨手

1999年,"云南红"葡萄基地一派丰收景象,可周巍和锁瑜昆却心里发急。

周巍,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这位英美文学专业的高才生,具有卓越的金融和财务管理运作天赋,1986年到香港中南银行工作,1996年出任香港通恒集团董事会副主席,通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管财务,负责通恒集团投资企业包括"云南红"在内的资金运营,协调和监督。

锁瑜昆年轻时当过知青,八十年代考入湖北财经学院。毕业后,先从事财贸教学,又从事财务管理。在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领域里,有多项科研成果,并获管理会计硕士学位,被人称"财务管理英才",是"云南红"的财务经理。

他俩都具有财务管理、协调的实践能力。但1999年,"云南红"葡萄基地的采收量将比原预计采收量超出近一倍。收购资金缺口多达1000多万元。

"葡萄酒是季节性很强的产业,收购一季的葡萄,要用一年。如果云南红在销出产品后再给农民兑现,就意味着云南红要给葡萄果农打白条"。周巍说。

"对农民兄弟是不能打白条子的。"武克钢坚定地说。"打白条"这对于外资企业来说几乎是灾难性的局面。

农业银行伸出温暖的巨手。红河州农业银行副行长率队赶到弥勒考察,连夜召开会议。"你收葡萄,我付钱!"当即拍板,把"云南红"纳入烟、蔗收购资金贷款的大盘子,给予有力的支持。

企业的发展,毫无疑问可增强银行存贷能力,对银行的发展也是一种促进,但即便是一个前景广阔的项目、企业,总有起步阶段,在市场经济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

有风险就有利润,这需要有眼光,有魄力。

当武克钢投资弥勒时,正赶上亚洲金融危机,武克钢有投资风险,银行也有投资风险,但弥勒县农行考察了"云南红"的国际背景和在国内的资产,果断拍板投资"云南红",为"云南红"奠定了3年的发展基础。"吃水不忘挖井人。""云南红"员工深情地说。

按省委省政府的发展框架,按武克钢建设百年品牌的构想,"云南红"必须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最优质的葡萄种苗。

1997年2月,"云南红"从法国进口101万株优质葡萄种苗。种苗从法国经曼谷空运至昆明需要4天。这4天,种苗经历时间的东西时差转换,加之曼谷气候较热,稍有不慎枝条一脱水就成干枝。

时间就是种苗成活率的保障。当101万株种苗分3批空运至昆明时,恰恰是周末下班之后,但昆明海关、机场动植检等单位,早已做好准备,等候在那里,为"云南红"101万枝葡萄种苗开辟了一条快捷高效的"生命绿色通道"。

1998年,"云南红"扩大规模,从意大利进口一批破碎和压榨设备,眼看葡萄收购季节就要到了,可设备却迟迟未见踪影,意大利的设备安装调试专家也在弥勒等着干着急。

昆明凉亭海关得知这一情况后说,你们留下联系电话,一来货我们就给你们完备手续放行。

当运载着"云南红"进口设备的列车刚进站,还未反映在计算机上时,凉亭海关口官员就上了列车,开箱检验,完备手续,并确认设备的质量、价格,在确保企业的财产不受损害的同时,为"云南红"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仅去年一年,"云南红"就有40批进口物资,有的进口设备庞大笨重,有的小而零碎,但昆明海关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支持云南的产业,一定支持外商企业!"

为了开创云南的绿色生物产业的灿烂前景,为了云南创出一支好酒,一个百年品牌,昆明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云南省食品卫生检测中心、云南省卫生防疫站、云南省技术监督局,纷纷伸出温暖的手。

1999年底,"云南红"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云南柔红",但这一类酒,迄今尚无国家标准。没有标准的酒是禁止上市的,省技术监督局对"云南柔红"进行专项检验、检查和分析,并制定出一套地方标准,既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又为"云南柔红"走向市场铺平道路。

1998年春节,"云南红"刚刚推向市场,花了五六十万元在香港印制的酒杯不符合国家标准,省技术监督局参阅国际,与"云南红"相关人员一道,修改酒标,又赶到香港重新印制符合国家标准的酒杯,使"云南红"顺利走向市场。

酒类是一种饮料,其卫生标准是产品质量标准的关键。省食品卫生检测中心、省卫生防疫站的领导带着专家和技术人员,到"云南红"酒厂帮助建立微生物检测室,培训技术检验人员,从工厂土建时,就考虑到食品卫生的要求,进行总体建设,为"云南红"质量卫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获得权威人士肯定。

当1999年昆交会上传来"云南红"出口日本的消息后,昆明商检局的领导和干部,由衷地感到高兴。

从一开始,昆明商检局就为"云南红"作为出口品牌,提供咨询服务,他们先后13次亲临酒厂,把国外名酒的品质质量、品味特点、工艺技术等完备的资料送给"云南红"作参考。每一次重大商机到来前,昆明商检局总是配合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优质服务,早早做准备。

于是,"云南红"上了国宴,出口日本;在西南市场一路走俏;在国内酒类质量评比、抽样检测中,质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云南省省委省政府领导发展绿色生物产业的前瞻意识,云南省各族干部发展绿色产业创品牌的创造性,云南各族群众发展绿色生物产业的自觉性,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在新千年到来之际,用自己温暖的双手托举起"云南红",去迎接新千年灿烂的曙光。

这4000万双手,托起过中国第一品牌红塔山!有了这样的手,云南"生物谷"里将崛起一个个中国一流品牌,世界的一流品牌!

在西部大开发号角已鸣响的今天,"云南红"将走出西部,红遍华夏。

责编青衣

分类:报告文学 作者:张长虹 赵东平 龙建民等 期刊:《当代》2000年4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