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当代 > 当代2010年2期 > 〖往事〗拙政园纪事之一

〖往事〗拙政园纪事之一

分类:当代 更新时间:2023-02-11 15:07:17

张国擎,男,江苏省专业作家,吴域小说重要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古柳泽》等。

明朝正德年,是明王朝第十一个皇帝朱厚照的年号。按公元纪年是十六世纪,时间距今刚刚是五百年。朱厚照上台执政第四年,也就是公元1509年,他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

这是一件什么事儿呢?

有大臣打了一份小报告,绕过了当时皇帝身边红得炙手的太监刘瑾,悄悄地递到了朱厚照手里。这个我们叫作“小报告”的奏本里,说的是御史(相当于今天的中纪委书记)王献臣私自接受边关大臣的美女与金银珠宝。

这是典型的贪污行为。朱厚照拿着这个奏本,在手里扬扬,掂了掂,琢磨起来……

朱厚照奇怪这个小报告能够绕开替他“当家”的刘瑾大公公,如此迅速到他的手里,其中会藏着什么呢?不知是情绪好还是什么原因,他没像平时那样把这份奏本顺手扔给身边的太监,而是又一次掂了掂,放在那里了。

消息还是捅到了刘瑾那里。皇帝不在的时候,刘瑾去看了看那桌上的奏本,想琢磨出点什么来。他想知道美女的去处,更想知道王献臣这个八面不靠的人物,既不是李东阳的派系也不是杨廷和的学生。他接受美女是自己享用还是送人?如果送人,他会送给谁?那人一定是他的靠山!刘瑾这一刻还真有些后悔,在盘根错节的朝廷派系里,他过去还真没把这个王献臣放在手里好好掂过。

让刘瑾不能释怀的是,王献臣这样的人,谁弹劾他?为什么又要绕过他刘瑾!绕开他,是不是因为有人量不着他王献臣的底,怕“扎到刘瑾的肝肺”!

刘瑾展开天罗地网精梳密篦。

朱厚照权当无此事,他相信会有戏看。对于“戏”他很喜欢看!

在朱厚照的心目中,王献臣是个好官,替他去外地巡视办了许多好事,各地官员都在奏本上说他王献臣的好话。动一个监察部门的最高长官,这对于朝廷来说,触一发而动全身,得慎重。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他不想让前朝安排好的班子在他的手里变动太大,以影响他的远大计划。

皇帝朱厚照能思考到这地步,作为他来说,也真的是不容易了,算是对得起王献臣了。

下一步,朱厚照把太监喊来,让太监去找王献臣。

刘瑾并没能查到王献臣的什么背景。

这一点,朱厚照也看出来了,想看“戏”的朱厚照感到有些失望。他立刻决定将这件事交给刘瑾去处理。

自称摸透皇上心事的刘瑾,这回失手了。

刘瑾的失手就在他从皇帝的表情里读到的是“这人交你处置了”。接下来的事,他要按自己的意志来办这件事。刘瑾这回没派小太监去,而是亲自前往,并向王献臣表明了某种意思。这意思王献臣一读就懂:如果你现在能够加入我的行列,一切都不追究!

王献臣直接告诉刘瑾,你的末日就要到了,按先帝立下来的规矩,你无权过问,我要面见皇上。

刘瑾这回又错了。他没按平时的作风去做。照平时的习惯,他会不容对方说任何话,先叫东厂给你吃吃刑具的厉害,然后再来对话。他没有这样做的原因正是王献臣带回来的美女,现在已经在后宫,只是王献臣一直没有报告皇上,正是这一点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刘瑾把王献臣的话迅速报告给了朱厚照。

朱厚照说,好啊!现在就“请”他来。刘瑾一怔。以为自己耳朵坏了。直到朱厚照再一次提高嗓门,“快去请啊!吏部王大人,是要请才来的”。

刘瑾站在那里足足有好几分钟,他这才明白过来,前面皇上交他处置,只是“戏”他的,幸好自己没上当!而这时,刘瑾明白了,这个王献臣必须立刻要清除掉!

王献臣也不软弱。他当着朱厚照的面拿出了一个奏折,上面列举了刘瑾的许多罪状。其中还涉及到朝中一些官员,而这些官员都是通过刘瑾买官上来的。

刘瑾站在那里,汗流浃背,两腿直晃。

朱厚照看了一眼刘瑾,笑了起来,但他很快收起了笑容,他知道,现在这位御史出手的奏折是无懈可击的,凭你刘公公那点道行能治得了他,他还做什么御史。

最后朱厚照对王献臣说,你就告老返乡吧!

后人认为他朱厚照对王献臣是最大的爱护。

然后,朱厚照告诉刘瑾,让弹劾王献臣的人离开朝廷到外地去做官。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朱厚照玩的是各打五十大板的游戏!

这是王献臣所想不到的结果,他长长叹口气,知道今天的结果还是自己不谨慎造成的,收礼之事,行贿之事,谁透出去的?罢了。

回家就回家,这官场并非是个好去处。

就这样,王献臣带着他为官几十年中所得的丰润财富,租条船悄悄离开京都,沿大运河一路行舟。途中也不敢多耽搁,更不要说游山玩水,怕皇上一时兴起,拿他回去重新治罪,本朝也不是就朱棣一个会反复无常。更怕的是刘瑾派个什么人在前面某个地方伏着,找个借口干掉他!这种事历史上太多了!刘瑾干这样的事可是行家里手啊!

致仕之人如落水之犬,逃命是第一要紧之事。

低调急赶,终于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苏州。

上岸后,王献臣面对北方深深地叹口气,过去的一切都过去了。接着,一拂袖,仰面大笑地对家人说,先到驿站住下,容找到适合的房子再说。按照当时的规矩,卸任告老返家的朝臣回到家乡,如无祖上留下的房屋居住,可以先住在“驿站”。驿站没地方住,当地官府会出资临时租房给你!

当时的苏州是长江南岸最大的都市。自唐太宗贞观六年在苏州设“江南东道”后,这个隋文帝时代定名的苏州,经历朝历代的建设,已逐步成为今天的省级建制单位。

明朝,苏州的管辖区进一步扩大,由南直隶江南诸府又扩及江北安庆府,设“应天巡抚署”,这就是说,长江以南包括今天安徽的安庆市乃至福建这一大片土地,当时都归苏州管辖。

王献臣住下后,驿站的官员照规矩要接迎形式,这种形式自然便是酒宴。在酒宴上向这位阔别家乡多少年的“高官”传递一些“本地新闻”完全必要。

入乡听俗,随乡就俗。王献臣洗耳恭听,他心里清楚,在旁伺候他的这些官奴中就有故友旧属的家人,其中不乏曾经有恩于他的同僚家眷。他决定背地里悄悄问候或者资助,一般相识的则避而不见。特别是一些过去曾同朝为官并时时相遇的家眷,今天在此相逢,真让他有些物伤其类兔死狐悲之感。每每此时,他也有几分庆幸,真要好好感谢朱厚照。朱厚照若像朱棣,那就惨了,王献臣的家眷可能连做官奴的资格都没有,他会被剥皮,妻子和年轻的妾送到军营让军人们轮奸而死……

不仅仅是王献臣要感激朱厚照,我们今天也要感谢朱厚照。如果没他那次的仁慈,可能就永远不会有苏州拙政园。以当时王献臣所任官职而言,不足以有购置如此家业的可能,这就留下一道难以计算的题目:王献臣到底受贿多少银两才得以购置此地产?

毕竟拙政园不同于天下任何一个私家花园。以其风格与个性,它必然成为中国独特的江南品味的私家花园代表!同时它也是一段个人经历变化的产物,更是一代为官者落下的思想写照。

王献臣安顿一家老小后,立刻去拜访故友。离家多年,现在回家不是省亲而是“还乡”定居,他拜访的目的自然是为“定居”探路。王献臣要去看望故友,更要去看望当年提携过自己的恩人老师的后人。然而,他的这次返乡既不荣耀,也不光彩,更谈不上“衣锦返乡”。他得“夹着些尾巴”,过分的张扬,传到京都,适得其反,引来杀身之祸,那就划不来了。做了多年监察史官的王献臣,学会的就是低调处世。他带着书童,便服轻装上路。依照自己年少时走过的那些熟悉的街巷弄堂,河埠桥堍,拜访了幸存的几位好友,从他们那里打听到了一些因为地震或家道败落后的闲置空宅地。

两年前的九月,一场地震,使许多人死于不幸。这场地震发生在凌晨三点左右,由于入秋后突然出现气候反常,高温持续,一场大雨,从昨天早上一直下到今夜子时,气温骤降。疲惫多天的人们终于盼到一个睡好觉的机会。然而,地震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人们猝不及防,无数家庭流离失所。许多原来很有名望的府宅因为这场地震而使它们“支离破碎”。

“是娄门与齐门之间的那块空地吗?”驿站里的老苏州通问道。

当得知是时,这位苏州通兼账房先生连连说,好地方,好地方,环水而绕,有河相通。

王献臣也觉得它是个好地方,他能看中这地方的原因,主要是它的位置正好在苏州城内的娄门与齐门之间,目前虽然有些空旷荒凉,但这个地理位置恰是最近城市中心的,是块绝好的住宅地。历代都曾被人看中,只是……

后面的话就不能再说下去了。

苏州通兼账房先生把话题一转,点拨他说,这是块沾古气,出绝好文章的地啊!可以让你驰骋笔墨,做篇千古春秋巨篇啊。接着他提醒说,想必先生一定熟悉娄门城外原本是娄县县城,是吧?

你是说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时?哦!是的,想起来了。

苏州通兼账房先生又点拨道:你知道吗?你要去置的那个园子,曾住过大诗人白居易。

王献臣有些兴奋起来,问道,他会住那里吗?

苏州通兼账房先生说,怎么不会?那地方有道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是不是?虽然残破了,旧痕难消嘛!还有假山一座,山上有座六角形的亭子。那就是“宜两亭”。你可不能把这景给忘却了,以后可要好好弄一弄。那时白居易与元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树探出围墙,正好为两家共赏。白居易就此事写诗赞云:“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王献臣拍掌道:妙哉!妙哉!

经苏州通兼账房先生的点拨,王献臣越想越觉得这是块风水宝地:三国吴郡太守府就在此地,南朝宋著名音乐家戴颙在此建有住宅,后因皇帝刘裕再三要他出任官职,他为躲避做官才携妻女隐居到今天的镇江,当时叫润州的南郊兽窟山,在那里建茅屋聆听鸟语作曲,传至后世有典故“戴颙斗酒双柑听鹂声”。唐代诗人陆龟蒙长期生活于苏州,也在这里建有别墅。

王献臣印象中最深的是北宋时曾任山阴薄的胡稷言,他见此地有五棵抱腰粗的柳树,又听说是陆龟蒙亲手所植,便依柳而筑“五柳堂”。到了胡稷言的儿子手上,此居更名“如村”,大约他是看这地方如杜甫所言,“宅舍如荒村”吧。元大德年间,佛教在中国被官方重新推行。历史上的南朝宋、梁,唐、宋都发生过皇帝亲自舍身给佛,以倡导佛教盛行。当时以“如村”旁边空地兴建“大弘寺”,别创“东斋”。元末张士诚造反,从高邮打到江南,占领苏州。张士诚占东斋做临时住地,后张士诚反元,在苏州建都,他将此地给了女婿潘元绍。张士诚失败后,大弘寺与张士诚一起消失于历史长河。

好地自然是好地。老苏州通这个账房先生真是典型的绍兴师爷,替别人谋划时,总不想完完全全地替人谋划彻底。照他认为,这是一块“情欲风流场,通衢散金地”。如此好地,只宜作为公众的“快活林”,切不可做私宅。这话几次欲出口,看看王献臣的脸色还是咽了下去。

照他的想法,通晓古今法典与经纶的王献臣真正要使用这块地时,一定会好好斟酌斟酌的。

万万没想到的是,王献臣就没有好好翻翻文献。

王献臣归回故乡苏州后,开始了与文徵明的交往。

这正是三十九岁的文徵明最落泊的时期,一个看透官场黑暗壮志未酬,一个欲展雄翅恰无力奋起,两个“屈才”走得近了,话题自然是多的。王献臣想借造园来一展自己在政治仕途上的不甘心,恰恰得到了同样在仕途上不得志的文徵明相怜相惜!

搞政治出身的王献臣自然明白“逆境奋进”的文徵明的价值,由他介入自己的造园,这个园才能造得好,造出价值,让人知道他王献臣的治国之才、驾吏之能没被皇帝老儿用着,恰用到了造个园子上了!这是多么可以讽刺一下的事儿啊!王献臣这人,用心真是颇累啊!其实,翻遍历朝历代,哪个朝代不屈才,哪个皇帝不压才?就是那所谓的清平世界,不也是冤魂九万,屈鬼无数吗?你王献臣起什么哄,逞什么能啊!皇帝老儿能让你造拙政园,真正是网开三面,够给你面子啦!放在秦始皇手里,你试试看!如果你能活到“反右”,你再尝尝那滋味看!如果你感觉味不够,还有“文革”猫着候着,只要你还没死,够整你散骨断筋的。当然,那是笑话、闲话,权作玩话!

他们天天见面,常常彻夜长谈,一盘棋下到天明还没到中盘,可见他们借棋说话是何等之多!

年少王献臣的文徵明有些搞不懂,地震后的苏州城里,哪里找不到一块宅基地呢?偏偏要动那一片汪洋的脑筋?

现场一看,这是一块怎么样的地啊!到处是水洼,一片片,一汪汪的,近看远看都像个湖泊。湖泊之间许多的曲径、小堤、坡滩,这些曲径小堤坡滩又高高低低地连着隆凸在湖泊里,远远看一眼,凄凉残败,连荒草都缺乏生气。谁看了都明白,要把这数百亩荒凉洼地经营成一个花园,那得有多少银两朝里栽啊!

文徵明说出这担心时,王献臣说,你的担心是对的。我没那么多银两朝里栽,但我就是要在这个地方筑室种树,灌园鬻蔬,营造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山林隐逸与城市生活合一的“大隐若市”氛围,以显示我“拙政”之能!这不要多少银两吧!

文徵明点点头。

王献臣捋着下巴说,到那时,我这园啊,就是门朝着小小的巷子,那里连马车都打不了转,更不用说官家的车队啦!门也是竹子编的。我这里看中的好东西啊,就是高官达贵看不上眼的农家小蔬野味。任凭外面世道怎么变化,在我这里静养闲坐,把钓鱼的竿朝水面上一伸,谁能比得上我这快活哉?看到文徵明点头,王献臣又说:

地震才过两年吗?这姑苏城中,你听说有几人在购地置屋?没有嘛。正是冲这一点,我早早先买下旁边这块不大的旱地,置几间茅屋,待适当的时候再买旁边其他的地,分期分批把这数百亩都归入我的手里。然后好好再营建一番。做做文章,不要亏了我这后半生!这就是我的,“其为政,殆有拙于潘岳也!”

说到潘岳,谁人不知这位中华第一美男!历来为后人称道和感叹的,一是他美男子的美誉,二是他突出的文学才华,三是他仕途的坎坷和悲剧的命运。

文徵明这下明白他王献臣的意思了,也暗叹他王献臣的聪明与独到的胆量,敢学潘岳用造园与政途相提并论。刚刚过去地震才两年的姑苏城里,地价着实是便宜,只是不知王献臣带了多少银两回来,能真正营造成如他所说的园林?若真成气候,倒是件功德事,且不说文人们又多了一个去处,城市里面有这景致,天下何处去寻?他问,照你这样购置,要多少年?

王献臣早就胸有成竹,对文徵明说,先吃下张士诚女婿潘元绍的驸马府边的残屋部分。

文徵明笑了,那几间才多大!

就从这里开始。王献臣说,慢慢来,一步一步地向前,准能实现那个目标。

有时,人的机遇真的就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也许真的就是老天给了他王献臣别人没有的机遇。

在他买下第一块地的隔年清明时节,吴地突然连降大雨,持续一个多月,整个苏州城内外汪洋一片,站在高处,时时可以看到漂来的死尸。城中积水不排,雨后烈日,污水腐臭,瘟疫大盛。直至秋后,瘟疫稍弱。这时的城中街巷里,能出门上街的人已经没多少。接近年关时,衙门派人点查户籍,核实下来,这一年的人口实存数与上年相比,锐减过半。朝廷闻讯,按照惯例,皇帝朱厚照在众人的“指挥”下,做了一场祭祀,并下诏书要各地帮助吴地赈灾。

王献臣一家住在驿站中,不愁寒雨,不虑饥饿,小病早治,疫来早防。偶与外人相见,亦若隔世。皇帝叫赈灾,衙中官员都是他的旧属好友,知道他想买那片地,暗中做手脚让他以赈灾名义,象征性地出些银两,把原大弘寺和那片“远看若湖泊”的水洼地买下。

然而,几个月后,海啸连着飓风,着着实实把临海贴江的苏州这块天堂地又扫了个地朝天,瘟疫再次降临,人口又是锐减一半以上。

两场大灾难,吴地百姓没一家能躲得过,最少的人家也要死一两个人。往往都是活人抬着死人去埋葬,而挖好的坑却先把抬的人埋了。好几条街塘都成了无人区,有的村庄死得不剩一人,倒下的、死去的都无人收殓,只好让他们自己腐烂成白骨。

正德七年,王献臣以赈灾的名义数次将那块地扩为近三百亩。

望着这片土地,王献臣觉得是到了可以好好营建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也正是应天巡抚署面对连续两年灾难,提出赈灾具体措施的时候。

王献臣明白,如果真正地大兴土木,凭自己这身份,无疑是引火烧身。他的方案是,荒凉残垣,稍加整理,修茅屋三两间,编竹为扉,环室种树,曲径栽花,植藤架廊。水面种荷,岸筑钓台,使远看若湖泊的水面成山林隐逸与城市生活合一的绝佳环境。

对于这样方案的实施,花费是不会太大的。建好后,也不会显眼招嫉妒。王献臣正式请文徵明介入了。如果说,他请文徵明参与看地是介入的话,现在请文徵明,就是聘为造园设计师了。对吴中四才子,他早有评判。依他看,唐寅的清高,祝允明的圆滑,徐祯卿或沈周的放羁都不是能将学问真正经世致用的。而只有文徵明是个可以做事的人,而且与他有着在仕途上共同的“不幸与坎坷”。

这一点认识清楚后,他请文徵明喝酒,具体谈造园事。

当然,王献臣自然有着他王献臣与别人不同的打算,那就是文徵明是四才子中目前最有后劲而又想到朝中一展雄心的青年,朝中毕竟还有许多王献臣的故交啊!适当时候,他会帮文徵明去京朝过一把“官场瘾”。如此说来,两厢情愿的事做起来当然会得心应手!更深的原故,那就是借他文徵明的才情造园,也是让后人可以另眼相看的一面。

看来,王献臣是很有头脑的。

文徵明知道,依王献臣说的,虽然花钱少,但要弄得“乔木茂林,澄川翠干,质任自然,令人神往”,决非易事。要做好,也不是一个人的智慧所能达到的。但出于王献臣数次单独与他谈及筑园,足见对自己的信任,从这一点上说,文徵明就有那么一点“士为知己者死”的味儿。他担当了“拙政园”设计绘图与成型绘图的工作。如果说,正德七年绘的是设计图。从第二年开始绘的就是成型图了。我们现在从文徵明自正德八年至嘉靖三十七年的四十五年中绘成的五次图看,其规模的确很庞实。大有疏朗旷远、水木明瑟,山林隐逸与城市生活合一的味道,完全符合王献臣所说的“拙者之为政也”,充分揭示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文化心态与理想寄托。

拙政园初成后,王献臣曾邀请旧友相玩于此园中,这些旧友中就包括工部尚书李充嗣!经王献臣的极力推荐,并有他文徵明亲绘的“拙政园图”送给李充嗣雅正。李充嗣不解地问起原因,文徵明不便说,王献臣私下与李充嗣透底:原来,文徵明早年因为字写得不好而不允许参加乡试,功名仕途不太顺利。明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亦即所谓的“秀才”。文徵明在生员岁考中,一直考到五十三岁,未能考取,真正是白了少年头。从而发愤图强,终于成为诗、文、书画方面的全才。

“哦——!”李充嗣明白了。他对王献臣说,让他明年春上来京吧!

这年文徵明五十四岁。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经过吏部考核,文徵明被授职俸薪极其微薄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九品小吏“文待诏”。但总算过了一把官瘾。但这次费尽心血弄来的官,当得十分的不开心。第二年起就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槛,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寸图才出,千临百摹。家藏市售,真赝纵横”。

这话翻成今天的话来说,这位文徵明的名气大得海内外都很响啊!一幅画刚刚出手,就被人家千学习万临摹。人人争买他的字画以为荣耀,弄得这世界真品赝品市场都很广阔!

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六十三岁的文徵明绘绢册《拙政园图》以期永存,并撰《王氏拙政园记》。我们今天能够看到这篇十分珍贵的文章,应当感谢苏州这个十分重视文物保护的氛围。

文徵明撰《王氏拙政园记》一文,真正是把自己的心迹一倾如注,毫无半点掩饰。

借王献臣造园之事抒发文徵明对官场腐败的感慨,对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最具魅力特色的世界园林奇葩——苏州园林来源,文徵明用自己简捷明达的笔触做了结论。他在叙述了这座园林的结构建造后,告诉我们,此园取名叫“拙政园”,是有不同凡响的意义的。这意义是什么呢?他引用了王献臣的话说,昔日中华第一美男潘岳,满腹锦绣文章,却得不到重用,仕途坎坷,命运悲惨!他的命运又落到了我的头上,我能够怎么办啊!潘岳在《闲居赋》中有“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春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是啊,依潘岳的话说,既然笨拙得无以从政为官,还是耕种捕鱼饲猪牧羊,做粗拙者的本分事吧。把那凌云壮志都放到筑陋室种花草树木的逍遥自在中去吧!挖个池塘可以钓钓鱼,种棵树可以在夏天遮遮阳。春季的赋税虽然很重,但可以在那片空地上种庄稼来解决啊。这样做,既满足了日常生活之需,也解决冬天御寒的费用。还能够尽孝道,友爱于兄弟,更重要的是:我这个笨拙的从政者最好的选择就是这个吧!我从入官场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一起入仕的人,都已经到了家里吃饭要开两桌以上,官也到了三公的位置,而我恰只能把谋政的念头全放到了像潘岳那样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拙之为政啦!可是,纵观历史,这样的事难道只有潘岳一人吗?难道也就献臣一人吗?

接着,文徵明笔锋一转,借王献臣与潘岳,文徵明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徵明漫仕而归,虽踪迹不同于君,而潦倒末杀,略相曹,顾不得一亩之宫以寄其栖逸之志,而独有羡于君,既取其园中景物悉为赋之,而复为之记。”

在王献臣的手下出现的园林,不仅仅是“中国画”式的,还有别于皇家花园的风格。由于王献臣这始作俑者,拙政园自此开始沿着一条中国式的独特的私家花园形式之路朝下走,一直走到了今天。

王献臣到底活了多少年,我们还没法证实。但他的一生都是在造园,在不断完善心目中的“园林”的塑造。他要留给后人一座丰碑式的独一无二的“拙政园”。

文徵明说他“二十年于此矣”。那只是嘉靖十二年说的话。往后呢?那又是多少年,该是王献臣后半生的全部吧!

积人生最有创造力的时间,耗其毕生精力,只是创造了一座“中国画式”的园林。看似简单恰非易,它的伟大之处正是继承了中国悠久历史和独特风采的山水画精髓创造出了活的“中国画”!

从嘉靖十二年文徵明绘制《拙政园图》二十年纪念画可以看出,花甲之年的王献臣已渐渐淡忘了对权力的眷念,专心致志地从造园中寻找精神的依托。

应该说,拙政园是王献臣此生最得意之笔,胜过当年的进士及第。二十年筑室种树,灌园鬻蔬,辛勤劳作,果真将这块荒僻水洼地侍弄成了丢官后可以厮守,而且能够闲居自由并从中品尝到快乐的好地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案牍之劳神,可以觞曲尽饮。

“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最笨的人从政的欲望与实践不就是这样的吗?

文徵明最后一次绘图的时间是嘉靖三十七年,这年他已是八十八岁高龄的老人。这年绘《拙政园图》,文徵明的状态是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距随王献臣第一次请他陪着看地,恰恰过去四十七个年头,这次绘制《拙政园图》,应该是王献臣已谢世。文徵明是带着对老友的怀念情绪所绘的,那一刻的文徵明百感交集,四十七年,历史弹指一挥间,多少往事,多少情怀,多少人间可圈可点之事……唯有一点,他们是共识的:他们从知遇而开始对拙政园的认识,并由共识完全跳出了造园合作者的范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态进入了对精神与哲学领域的探求。这正是文人以物寄志、以史寓志的最佳表现,即所谓人在山林,志存高远。

话说回来,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我们细数来,谁不是如此?

古往今来,几人幸运,几人愁肠!

王献臣“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结果又如何的呢?

翌年文徵明无疾而终。绝笔所绘《拙政园图》,更是当今书画中之珍品。

这两人辛辛苦苦一生所经营的拙政园,在他们离世后很快别姓他人。如果暮年的文徵明眼看着好友的园第、自己辛苦成果落入他人之手,《拙政园图》其悲凉之寒必透纸背!幸亏拙政园易主是在文徵明身后发生的事,多少给人几丝慰意!

责任编辑洪清波

分类:往事 作者:张国擎 期刊:《当代》2010年2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