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故事会 > 故事会2020年3期 > 〖中篇故事〗蚕豆家园

〖中篇故事〗蚕豆家园

分类:故事会 更新时间:2022-08-27 10:44:31

1.敲响铜锣

这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故事。那时,有个村子里建了一所学校,暑假的时候,常有孩子来到教室外的空地上玩乒乓球。

教室是旧房子改造的,铺了木地板。地板下有七八寸高的空间,四周都用木板挡着,本应密不透风,可是挡板不起眼的角落,有一个小洞。有一回,偶然间,乒乓球滚进这个小洞,掉到了地板下面。大家找来一根竹竿,掏了好久也掏不出来。有个叫元伢子的学生,跑到家里,拿来他爸爸做木工用的撬杠把地板撬开,球找到了,可同时也发现了一件事:地板下藏着很多稻谷。

那年代,缺衣少食,无论大人、小孩,对粮食都很敏感,何况元伢子读六年级,在这几个孩子中是年龄最大的,又是大队民兵连连长龙大伟的弟弟,所以他马上把这件事告诉了哥哥。

龙大伟听了弟弟报告的情况,一方面反复嘱咐同学们保守秘密,他准备来个守株待兔,抓住藏稻谷的人;另一方面,为了万无一失,他找来一大捧蚕豆撒在稻谷里,表面再用稻谷盖住。

为什么要在稻谷里藏蚕豆呢?

因为村子里只有一台打米机,每家每户,只要有稻谷,必须经过打米机才能变成米。稻谷里掺入蚕豆,放进打米机,机子就会发出明显异样的声音。这样的话,即使藏稻谷的人把谷子转出去,只要他稍不留意,就会在打米时暴露问题。

龙大伟在部队当过侦察兵,别看他只有二十三四岁,做起事来有板有眼,不得不让人佩服。

做好了这些准备,龙大伟把地板重新钉牢,还每夜派了双人双岗看守粮食仓库。仓库就在教室对面,教室里有风吹草动,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连续五夜都没有异常,放哨的人开始埋怨,白天要劳动,晚上放哨,还要盯着教室,太累了,大家要求撤掉一个哨位。

龙大伟想想,为了一百多斤稻谷,搞得大家太疲惫,的确得不偿失,而且不是还有“稻谷藏蚕豆”那一计嘛。这么想着,他就把加派的岗哨撤了,剩下的一班岗哨,实际上就是常年在仓库楼上睡觉守夜的,由民兵轮流执行。

就这样,当夜,放哨的人刚刚睡着,教室那边传来“咚咚咚”的声音,把他们惊醒了。他们爬起床,奔到楼梯口,看到一个黑影一闪而过。放哨的两人想左右包抄,结果扑了空。

出了这么大的事,放哨的人急忙敲响专用的铜锣,用广播筒大声叫喊:“抓贼,抓贼!”锣声、喊声惊动了社员,等社员们拿着柴刀、木棒赶到仓库,黑影早就无影无踪。

龙大伟第一反应就是撬开教室的地板,一看,没想到那些撒了蚕豆的稻谷竟颗粒无存。这些谷子至少也有一百多斤,地板并无撬动的痕迹,稻谷怎么就不翼而飞了呢?

教室外,在学校和粮仓间的空地上,有人发现零零星星地撒了稻谷粒,像是从挑谷的箩筐里漏下来的。龙大伟带着人循着地上的稻谷粒走,这些稻谷粒时断时续,通向小路,小路绕过田垄,通到社员猴子家。

猴子家的屋檐下摆了一副棺材,稻谷粒撒到棺材前就不见了。棺材是猴子奶奶的,按乡俗,棺材是不能随便动的,更何况猴子奶奶九十多岁,深受晚辈尊敬,不管谁动了她的棺材,恐怕都会背上不孝的罪名。但是,稻谷粒撒到棺材前不见了,不动棺材,又怎么追查线索呢?大家都看着龙大伟。

这副棺材打了几十年了,还没有上漆,棺材挡板处有一个杉枝孔。这孔圆圆的,拇指般大小,孔中已经腐烂,估计只要钻一钻,就可直通棺内。

龙大伟围着棺材转了几圈,叫人快速跑到抽水机房,把抽水机的油管取了过来,再将油管插进棺材挡板的杉枝孔中,一摆一摇,油管里真的流出了稻谷。

棺材里有稻谷,说明已经有人动过棺材。这下大家没了顾忌,几个年轻人三下五除二,就把棺盖打开了,一看,棺内有不少稻谷!既然棺内装着稻谷,家里可能还有稻谷。有人主张立即搜屋,也有人主张先把猴子控制审问后再说。

猴子的全家六口人:夫妻俩、猴子的母亲和奶奶,外加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猴子是家里唯一的男劳力。照道理,屋檐下这么吵吵闹闹,他早就应该出来,可是他偏偏不露面,究竟去了哪里?

众人问猴子家里的人,家里人都说,吃过晚饭,猴子就下河捕鱼去了,还没有回来。

如果猴子家人说的是实话,那么猴子晚上偷稻谷的事就不成立了。另外,教室地板下的稻谷和现在棺材里的稻谷,数量上倒是吻合的,可教室地板下的稻谷撒有蚕豆,棺材里的稻谷却没有一粒蚕豆,这又该怎么解释?还有,黑影为什么要故意发出“咚咚咚”的声音来惊醒在粮仓放哨的人呢?

那个时代,法制不够健全,遇到大事小事,一般先由大队民兵连连长和治保主任追查。万一解决不了,才报告公社和派出所。所以这案子能不能破,龙大伟责任很大。

2.撬开猴嘴

村子里,晚上下河捕鱼的人等天蒙蒙亮时,一般都会回家,否则赶不上第二天上工,是要挨批的。可等到第二天太阳升得老高了,猴子也没回家。根据这种情况,大队开会决定,让龙大伟搜查猴子的家。这一搜查,还真的搜出了五百多斤粮食,分别藏在猴子奶奶的床板下和一个橱柜里。

猴子全劳力,妻子半劳力,其余都是张口吃饭的老老小小,怎么可能存这么多粮食?

眼看太阳就要偏西,猴子还是没有回家。龙大伟耐不住了,准备带人全力搜捕,而就在刚刚要下命令的一刻,猴子拖着一条瘸腿出现在村口。

猴子解释说,他晚上捕鱼,不小心被激流一冲,从护河大坝上滚了下去,结果把腿摔伤了。后来,他好不容易爬上岸,找了赤脚医生包扎后赶回来,就到了这个时候。

从护河大坝滚下去,一米多高呢,伤势怎么会这么单一?龙大伟脸一沉,十分严肃地说:“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不老實,看我怎么治你!”

猴子也不是被吓大的。小时候,村子里有一头水牛牯,眼睛布满血丝,十分凶悍。小伙伴们看见它就忙着躲。猴子却上前,摸摸水牛头,水牛便乖乖地听他的话了。猴子看着龙大伟,对视了一番,反而不害怕了。龙大伟审问了一下午,猴子就那么一句话:“不相信我,你们可以去调查。”

晚饭时,龙大伟的老爹提醒道:“你提提‘斑鸠这个名字,也许猴子那小子就会坦白!”

龙大伟的老爹,木工技术好、心细,干的又是晒谷的活儿。他说提斑鸠这个名字,一定有道理。

斑鸠,是生产队的粮油保管员,又是耕田能手,和猴子两人都是耕田员。耕田员上工比一般社员早,收工也早。所以,两人联手偷粮,是很容易的事情。

吃完晚饭,龙大伟再提审猴子时,直接把“斑鸠”的名字说了出来。这一招真有效,猴子听到“斑鸠”,颤动了一下,很快低下头,沉默了两袋烟工夫,便开始交代。

春季那会儿,有一天歇息时,猴子和斑鸠无意间聊到粮食,他们觉得耕田是技术活、累活,体力消耗多,人的饭量就大,可是他们分配到的口粮跟别人一样,觉得这不公平。于是他俩就合谋,在每月出粮的那一天,两人尽量早来,猴子可以见机先挑一担粮食走。傍晚出粮的人都走后,他又能瞅空子再挑一担走。另外,人多时,他也可以正儿八经过秤,挑一担粮食走。

猴子把粮食挑回家,斑鸠就叫老娘经常去猴子家串门。他让老娘每次串门,或者用衣兜兜几斤,或者用茶盘盖上破布鞋底之类的针线活搬几斤,像蚂蚁搬家一样,一部分一部分地,把自己的那一份全搬回了家。

两人这样联手盗粮,已经干了五次。

猴子捕鱼,从护河大坝上滚下去受伤,这也是编造的谎言,他腿上包扎的伤也是假的。闹贼的这天晚上,猴子的确下河捕鱼去了,一直到五更天,在回家的路上才碰上保管员斑鸠。斑鸠说,家里出了事,要他暂避一下,看看情况后再想对策。猴子就在外躲着,到了中午,斑鸠给他送来一个饭团,两人商量了猴子回家后该怎么应对的办法。

当时,两人都确信,只要一口咬定粮食是省下来的,就不会有闪失。理由是,猴子奶奶九十多岁,随时有走的可能,所以家里每年要养几头猪,每头猪都送去食品站。猪送到食品站会有粮食奖励,这是大家知道的。这几年,猴子家的确也送了好几次猪,所以家里放了这几百斤粮食,怕什么?

说辞编得天衣无缝,他们唯一失算的是没有考虑到龙大伟的老爹会提醒儿子。

龙大伟听了猴子的交代,又审问了保管员斑鸠,供词大同小异。由此基本可以断定,猴子家藏的稻谷并非教室地板下被撒了蚕豆的稻谷,这些稻谷也不是这天晚上临时偷进家里来的。

龙大伟想:把稻谷粒从学校旁撒到猴子家屋檐下的人,一定了解猴子和斑鸠私吞稻谷的真相;而且撒谷粒的人也一定就是转走教室地板下那些稻谷的人。可是,这个人又会是谁呢?

龙大伟反反复复地追问猴子,猴子终于想起了一件事。

那是前几个月的一天晚上,猴子吃过晚饭,下河捕鱼去了。捕了个把小时,他见收成不大,就想打道回府。回家时,猴子经过一棵大树,这棵树下有一口古井,井旁架着几块大青石板,专门供行人坐下来乘凉歇息。快到大树下,猴子听到“窸窣”的声音,便蹑手蹑脚地向前走。

猴子想,这里凉爽,如果有野兔、穿山甲、猪獾之类的小动物,逮到一只,那就太好了。

走着走着,当猴子借助微光仔细看清楚时,真的感觉大煞风景,一腔怒火顷刻间就升了起来。

3.逼飞鸳鸯

樹下,那块供人歇息闲坐的青石板上,一个男人正压在一个女人身上……男人叫岩坨,平时为人热情,大方勤快,泥工活也干得好,打灶、砌房样样在行。美中不足的是,岩坨父母都去世了,他自己快三十岁了,还没成家。

女人叫张倩,是贫农协会主席的老婆。二十七八岁,平时搞家务、孝敬公婆都没得说。张倩不是水性杨花之人,跟贫协主席除了有一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路线斗争”外,没有闹过其他矛盾。

他俩怎么会搅和在一起了呢?

猴子大喝一声:“不要脸的狗男女,我打断你们的狗腿!”看到他们偷情,猴子气得声音都发颤了。因为根据当地习俗,说意外看到蛇交配或人媾合,是最不吉利的事情,一般“不死也要脱层皮”。

岩坨和张倩呢,突然被大声怒斥,也吓得不轻。他俩赶紧爬起来,立马双双跪下,不停求饶,并且说愿意出钱为猴子赎运。

猴子心软了,便问:“你们为什么要偷情?”

话到这时,张倩早已泣不成声,岩坨便慢慢地说出了全过程。

去年春天,张倩在村口开了一块荒地。种菜时,她叫丈夫挑一担大粪去,丈夫说,这是“资本主义”,不能支持,两人为此吵了一架。夫妻吵架,本该床头吵嘴床尾和,可是丈夫却铁面无私似的,认为这是两条路线的斗争,绝不能调和,就利用大队开社员大会,逼着张倩接受群众批判。

批判会结束后,张倩情绪崩溃,在家里闷了一天。到晚上,她跑到河边想投河自尽,幸好被岩坨看见,才救下她一命。单单救下性命还不行,还得开导,几个月下来,两人来来往往,才有了私情。

男女之间,有时恍如隔座山;有时薄如一张纸。一旦纸被戳穿,就一发不可收拾。岩坨说,他已经不能离开张倩了。

猴子怪罪道:“你俩就算有真感情,也不该在大路边胡搞嘛!谁碰上这种事,都会背运,你们必须公开放炮给我冲晦气。”

“公开放炮,贫协主席会放过我们?”岩坨再次求饶,还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拿了出来,说,“你自己去买点香纸冲冲晦气好不好?”

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办法呢?于是猴子当下便收下了岩坨给的二十多块钱,之后就一直帮他们保守着秘密。

猴子一百个肯定地说:“除了他,我再也没得罪过什么人。现在看来,撒谷粒引导大家到我家的,一定就是岩坨了,他是想借刀杀人报复我!”

虽然猴子的判断还有许多疑点,可这毕竟是一条线索,有了线索就得查。

岩坨撒谷粒的事实一旦成立,那么岩坨就不仅仅是犯了乱搞男女关系的错,还成为了私藏稻谷案的最大嫌疑人。为了迅速破案,龙大伟决定把岩坨抓来审问清楚。

龙大伟带着两个民兵,迅速来到岩坨家。岩坨不在,龙大伟便留下两人蹲守,另外派了两个女民兵观察张倩的动向。晚上十点多钟,岩坨还没回家,女民兵却一路跟踪张倩,最后在小溪庙把这一对野鸳鸯逮了个正着。

龙大伟分别审问了他俩,两人的口供跟猴子揭发的内容差不多。龙大伟话题一转,问了撒谷粒的事,他们却矢口否认。特别是岩坨,语气十分肯定,还要求龙大伟派人到隔壁生产队去调查。因为出事那天晚上,他在那里为别人修房,就是跟那个生产队的队长在一起。后来几个人都多喝了几杯,他也就没有回家来。

审了一个多小时,案子始终没有审出理想的结果,龙大伟想,贫协主席老婆偷人的消息一旦传开,很可能会闹出人命,因为贫协主席也不是一个好惹的人。

担任民兵连连长以来,龙大伟从来没有这么沮丧过。现在,要处理偷人的事情,作为一个才二十几岁的复员军人,真有点不知所措。龙大伟想了又想,觉得还是去跟大队书记和治保主任汇报比较稳妥。

龙大伟正要走出大门,偶然碰上了老爹。老爹问了问情况,就叫他马上放了张倩和岩坨。老爹劝他说:“贫协主席那人不好惹你又不是不知道,趁他还不知道这事,赶紧放了那两个人吧,谅他们以后也不敢了。再拖下去,只怕事态会无法控制啊!”

龙大伟想了想,就先把人放了,随后他就向大队书记和治保主任去汇报了情况。汇报完毕,已经是大半夜,龙大伟匆匆洗完澡就睡下了。等到第二天醒来,生产队里吵吵闹闹,像出了大事一样。龙大伟赶忙走出家门,迎面就碰上了贫协主席。

贫协主席说,他妻子张倩自杀了,是投河自尽的。死之前,张倩留了一封绝笔书信,在河边滩头,还找到了她的一双绣花鞋。绝笔信字迹很真实,内容大致说她与老公吵架后一直想不通,早想自杀,却没有机会,直到这天晚上,她趁老公外出开会的机会,寻了短见……

贫协主席手里捧着老婆的那一双绣花鞋,神情绝望。龙大伟也震惊了,一时竟不知说什么才好。

4.游戏蚕豆

话说张倩投河后不久,岩坨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查案查成这样子,大家心里都不是滋味。更伤脑筋的是,查来查去,查得连一点线索都没有了。猴子和斑鸠联手盗粮,数量不多,被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被批斗几场后,仍然放回原生产队当社员,斑鸠保管员的职务被拿掉了。

转眼又到了月底“出粮”,站在粮仓门口过秤的是新保管员。新保管员业务不熟悉,“出粮”速度慢。看秤时,很计较,不会给任何人多一两或少一两。过了不久,他就跟一个社员吵起来了。社员说:“我这一担谷子,里面掺有很多蚕豆,蚕豆属于杂粮,不能充当主粮。”这位社员要求新保管员多称一斤稻谷给他。保管员却“新官上任三把火”,坚持原则,一两也不肯多称,于是两人争得面红脖子粗。

听说有人反映稻谷里有蚕豆,龙大伟便急急忙忙地跑了过去。试想,他在教室地板下的稻谷里特意撒了蚕豆,几经波折,案子一直还没有破。现在,粮仓里的稻谷如果也掺有蚕豆,那么一直没有破的那个案子,几乎就沒有希望破了。这能不叫人着急吗?

龙大伟正要查看,打米员也跑了过来,汗流浃背地压着声音说:“蚕豆,蚕豆。”

刚刚出仓的几担谷子,或多或少也都有蚕豆,被挑去打米时,打米员一发现,就跑来汇报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粮仓里的主粮怎么就混进了蚕豆?龙大伟问新保管员,新保管员什么都不知道,他说,应该问问晒谷员。

晒谷员有四位,三个年轻人和龙大伟的老爹。早晨,三个年轻人主要负责把粮仓里的稻谷挑到晒谷场。挑完后,就必须同社员们一起去打谷插秧,所以他们也不知道谷子里为什么会有了蚕豆。剩下的疑点,直接指向龙大伟的老爹……

老爹说,有一天,他看到仓库里的一百多斤蚕豆种子有点发霉,就搬到晒谷场上晒。晒了一会儿,谁知来了一群孩子追追打打,结果把一些蚕豆踢进了稻谷中。等发现制止时,几床晒垫晒的稻谷都掺进了蚕豆。老爹当时想,蚕豆又不是毒药,掺了也就算了,没有花时间把它们挑出来。

龙大伟找到那几个踢蚕豆的孩子问了问,还真有这么一回事,所以他也就没有再追究下去。只可惜,那么一次精心的设计,就这样被几个孩子给破坏了。龙大伟还是不甘心,他又想了一夜,认为能把稻谷藏到教室地板下的,只可能有三类人:一是保管员;二是晒谷员;三是农科队队长。

龙大伟细细琢磨着:前任保管员和猴子公开偷粮食,不可能多此一举,再到教室地板下藏粮食。同时,前段时间已经反复审问过猴子,所以他就自然被排除在外;几个晒谷员,相互监督着,加上还有自己的老爹在场,也不可能联手偷粮食;而农科队队长,能自由进出仓库,接触稻谷。有时候,浸泡稻种或摆弄实验品种,一搞就是半天,根本无人监督,所以他的嫌疑最大。还有,根据孩子们的回忆,那天最先踢蚕豆的,就是农科队队长的儿子。说不定,他儿子就是受了他的指使,才带头做这种游戏的。

有了这种猜测,龙大伟坐不住了,他把情况向大队书记做了详细汇报。大队书记也很重视,马上召开支部委员会议。会议决定,提审农科队队长。

龙大伟向农科队队长交代了政策,并递上一叠纸,说:“在农科队里,做了什么事情,都写到纸上。”龙大伟还强调,这是大队支委会的决定,一定要慎重对待。

龙大伟让农科队队长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反省。农科队队长不明所以,想了又想:是农垦五八的产量低了,还是稻种浸泡不当?想了足足一天,也只想到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于是,他就把这些事情写成了几千字的检讨书。

龙大伟看了检讨书,很不满意,直截了当地质问:“你在教室地板下是不是藏过粮食?”

“什么,藏粮食?”农科队队长是高中毕业,比龙大伟大不了几岁,也到过部队。听龙大伟说自己藏粮食,来火了,忍不住骂道:“你他妈的,无中生有,我哪里得罪过你?”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嗓门越吵越大,眼看就要动手,龙大伟的老爹上气不接下气,手撑着腰,跑了过来。他护住农科队队长,指着龙大伟,断断续续地说:“你、你给我闭嘴。他,不可能藏粮食。你们不要再吵了,我这就去找大队书记,要求马上放了他。”

龙大伟和农科队队长都看着老爹,再也没有出声。

老爹找到了大队书记,特别为农科队队长作了担保。

大队书记再次召开支委会,觉得无凭无据就审人,的确有所不妥。再说,教室地板下毕竟只藏了一百多斤粮食,数目不大,所以,这件案子只能暂时搁了下来。

5.弥留遗言

案子搁置下来,一晃就到了分田单干的时候。分田了,粮仓没有用处,学校也要合并。建这些房子的是龙大伟的前辈,拆这些房子就只能靠龙大伟了。因为龙大伟家是木匠世家,他虽然当过兵,回来又当了民兵连连长,可是干木工活溜得很。

龙大伟拆完粮仓,又拆学校,拆到藏稻谷的那间教室时,他发现了一个秘密:教室地板下,其实是一个地厢。这地厢,两边设计了两个大栓子,不知道诀窍的人是打不开的。知道诀窍的人,地厢即使装满东西,推进拉出也十分灵活,就跟平常推拉抽屉差不多。联想起来,设计这地厢的人,就一定是藏稻谷的人。

教室是老房子改造成的,改造这房子的木工是自己的老爹。想到这里,龙大伟干不下去了,他停下手中的活,就去找老爹。他要问个明白,藏稻谷案究竟跟自己家有没有关系。

家里没人,田头也没人,找了个把小时也没找到人的踪影,老爹到哪里去了呢?

后来听人说,老爹在小溪边。龙大伟马不停蹄地赶到小溪边,就看见老爹顶着太阳,在搬石头。

龙大伟一看就明白了,老爹搬石头是想砌起来,架一座独木桥。

这里的人,修路架桥叫作“修阴功”。“修阴功”的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做了亏心事;还有就是碰到了“鬼缠身”。

龙大伟问:“爹,您没做亏心事,也没有鬼缠身,为什么架桥?”

老爹一句话也没有说。

龙大伟又问老爹学校教室地厢的事,老爹还是只顾手里的活儿,没有说话。僵持了一段时间,看着老爹年迈的身子还那么卖力,龙大伟也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就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老爹咳嗽越来越厉害,加上年龄比较大,躺在床上起不来了。有一天,龙大伟忙完活儿走进屋子,老爹就叫其他人退了下去。老爹说:“儿子,我要把一切都告诉你,不然的话,到了那边,阎王会折磨我的。”

地厢真是老爹设计的。他设计了這个地厢,藏了三年稻谷,每年大概藏一百多斤。家里多了这一百多斤粮食,两男四女加自己七口人才活了下来。

那么,元伢子撬开教室地板发现了稻谷,龙大伟撒了蚕豆,老爹又是怎么把那些稻谷神不知鬼不觉地搬到了家里的呢?

老爹说,大伟是晚上派双人双岗,白天大家都上工没有岗。所以,白天搬回家很安全。

龙大伟又问:“既然白天安全,为什么不把稻谷直接搬回家,而要放在地厢里藏一阵子呢?”

老爹的解释是,教室、粮仓和自家形成三角位置。从晒谷坪挑着粮食进粮仓,一定要经过教室屋檐下,在教室屋檐下,可以借歇息的机会看看周围有没有人,如果没有人,就迅速把稻谷倒进地厢。到了不是晒谷季节的时候,再把地厢里的稻谷搬到家里,就不会引人注目。

看着老爹老实巴交的,想不到还有这么深的心思。这还不算,还有更加精彩的,那就是老爹又是怎么发现猴子和保管员斑鸠联手盗窃粮食,然后诱导大家把猴子家里的粮食给全部搜出来的呢?

这里面也有一点偶然。有一天,猴子“出粮”去得特别早,从粮仓灌满一担稻谷出来,根本没有过秤,看着保管员斑鸠把手一挥,就急急忙忙地挑走了。这一举动被站在自家楼上的老爹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他就有了怀疑。一怀疑,他便开始留心猴子到粮仓挑粮的次数。

当天,老爹发现,猴子一天挑了满满三担稻谷回家,少说也有四百多斤。按全劳力算,猴子家六口人,该领的粮不会超过一百八十斤,何况他家只有一个全劳力。挑这么多粮食回家,而且是在保管员的眼皮子底下,问题便全部清楚了。

问题清楚了,可是老爹又不想直接得罪人。等到自家元伢子发现自己藏在教室地厢里的粮食、龙大伟派民兵放哨时,他才想起了要借放哨民兵来破案的连环计。

“我在那些稻谷中撒了蚕豆,打米时,为什么没有被打米员发现呢?”龙大伟继续问,“对打米员,我是反复叮嘱过的。”

“你把问题想简单了,”老爹说,“稻谷带回家后,我根本没有挑去粮仓打成米,而是吃多少,就用木杵在石臼里捣多少,再用自家石磨,磨成米浆,和着菜叶,煮成米糊糊。你难道记不起来,我们家经常吃米糊糊吗?”

是的,那年代,吃菜叶米糊糊还可以当作节约粮食的模范呢!

“蚕豆对你没有威胁了,你为什么还要唆使孩子们用蚕豆玩游戏呢?”

老爹说,他没有唆使孩子,那纯粹是巧合。可是这次巧合,差一点让龙大伟和农科队队长打起来,老爹才真正着急了。

老爹边说边咳嗽,喝了一口水,接着长叹一声:“作孽呀!只希望到了那边,张倩妹子和岩坨能够多多原谅……”说完,老爹闭上眼睛,没有多久就离开了人世。

送走老爹,贫协主席也出了事。张倩投河以后,贫协主席的老父老母也相继去世,他便从此郁郁寡欢,四十多岁竟然就早逝了。他早逝,龙大伟总觉得自己有责任。假如不查私藏稻谷案,就不会发现张倩有私情;张倩私情不暴露,就不会投河自尽;张倩不自尽,贫协主席也许就不会早逝。

龙大伟觉得再也没有脸面去见各位乡亲,便整理起木工工具,无声无息地走出了家门,离开了村子。

6.承建家园

龙大伟坐了一段路的拖拉机,又坐上班车,到了离省城不远的地方,看到有建筑工地,就下了车。他挑着行李,走进工地,第一眼看到的竟然是岩坨。

岩坨当时在砌墙,龙大伟上前问:“师傅,你们这要木工吗?”岩坨转身,两人一照面,大吃一惊。

龙大伟说:“我还以为你跟着张倩自杀了呢!”

“你才自杀呢!”岩坨顿了一下,告诉龙大伟,“其实,张倩也还活着。”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岩坨说,当时他跟张倩早就想私奔,可始终下不了决心。那天晚上,被民兵一抓,本来觉得一生就这么完蛋了,想不到只被关了一个多小时,龙大伟的老爹过来求情,他和张倩就被放了出来。

虽然被放了出来,岩坨心里却十分害怕。因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呀,如果贫协主席知道了戴绿帽子的事,他不知道会干些什么。所以,两人被逼得下定决心私奔。可是,双双私奔,也许逃不出几里路就会被抓回来。两人反复商量,才想出了趁着贫协主席当天晚上到公社开会的机会,马上行动。

张倩写好绝笔信,又在河滩头留下自己的鞋子,在天还没有亮时,藏到了隔壁大队的后山洞里。岩坨把张倩送进山洞后,白天继续在隔壁大队干泥工活,傍晚到自家四周绕几圈,故意露面给人看看,显示他还在家里,夜黑了再去山洞里陪张倩。过了几天,发现人们完全相信张倩的确投河自尽了,才连夜逃出了山村。

逃出家乡以后,岩坨起初只敢在偏僻的农村找泥工活干。干着干着,他就认识了一个下放青年。这青年一直认为岩坨泥工技术好,回城后,组织了一个知青建筑队,当了队长,就把岩坨也请到了建筑队做临时工。队长人好,又大胆,敢揽活,收益还可以,从县城一直干到了省城。

现在岩坨干的这个工程就是他们知青建筑队承包的。队里正好缺少技术过硬的木工,所以岩坨一口答应跟队长说情,一定能让龙大伟留下来。就这样,龙大伟真的留了下来。

这个工程做完以后,由于国家早前恢复了高考制度,队长和部分知青工人都考大学走了,知青建筑队渐渐名存实亡。

龙大伟和岩坨开始自己揽活,由揽零活到包活干,再到承包工程,成立建筑公司……几十年下来,龙大伟已经成为某建筑集团的董事长,岩坨成了副董。

有一天,元伢子跑来省城跟龙大伟说,上游修水电站,家乡要移民,房子要搬迁。是群迁,还是散迁,父老乡亲们想法不一致:群迁,大家一起建高楼大厦,好是好,可是移民款不够;散迁,山头一户,山脚一户,镇里一户,城里一户,七零八落的,心里都觉得很凄凉。

“群迁,”龙大伟很果断,“建高楼大厦,票子缺口我来想办法!”

得了这个承诺,元伢子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元伢子走后,龙大伟着手制定了一个规划,要把业务扩张到水电站淹没区去。接着,他召开董事大会,董事们认为,规划基本可行。这样,便为家乡“群迁”打下了基础。

会议之后,岩坨把消息告诉张倩,本想让妻子高兴一下,谁知张倩一下子翻脸了,她告诉岩坨,除非河水倒流,否则绝不再回那伤心的地方。

是的,几十年前,批判会让她的心死了;私奔,让她的名字也死了。她为什么还要回到那个地方去呢?张倩说急了,气得甚至要求撤出她和岩坨在公司的全部股份。

在这节骨眼上,可不能让她闹这一出啊!

龙大伟也着急了,帮家乡“群迁”的计划看来要流产。

僵持得最厉害的时候,龙大伟的妻子献上了一计。

妻子說:“如果河水倒流,张倩嫂子就愿意帮助乡亲们建造楼房?这好办!”说着,妻子便给龙大伟说起了自己的主意。

这天一大早,龙大伟组织公司董事们回家乡旅游,岩坨也好说歹说,拉着张倩一起参加了。回乡的路,全程高速。过去二十四小时才能到达的地方,现在两个多小时就到了。下车后,大家举目眺望:太阳刚刚升起,晓雾弥漫远方。水天相接,碧波荡漾。看了半天,张倩也不知道这就是自己的家乡。她跟着大家来到水电站大坝上,看到河水被强行阻断,倒流到一个新的河口时,有人轻声告诉她,这就是家乡——河水倒流的地方!

张倩也被家乡的新变化震惊了,她感慨万千。后来,对帮助家乡“群迁”的事,她也就默认了。就这样,大家意见统一以后,很快就把房子建了起来。

建起了房子,成了小区,那么小区该用个什么名字呢?龙大伟想了想,说:“就叫‘蚕豆家园!”

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名字?

龙大伟不说,也没有人问。只是看着这个名字,龙大伟、岩坨、张倩、元伢子,还有原来的农科队队长都流了眼泪……

(发稿编辑:丁娴瑶)

分类:中篇故事 作者:唐冬生 期刊:《故事会》2020年3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