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当代 > 当代2016年1期 > 〖往事〗滑铁卢的雨下个不停

〖往事〗滑铁卢的雨下个不停

分类:当代 更新时间:2023-02-19 15:40:00

又去狮子山,仍然觉得很想去。据说正在得意而扶摇直上的人是不去狮子山的。因为狮子山,是为纪念滑铁卢大战而堆建的。人们多把“滑铁卢”作为失败,甚至全军覆没的代名词,所以,正在兴头上的人是不愿去、不能去的,认为不吉利。就像我们中国的“落凤坡”、“华容道”一类的地名,人们不愿意去一样。其实,战争总是双方的,在滑铁卢有失败的一方,也有战胜的一方啊。联军统帅威灵顿不就是在滑铁卢转败为胜,一举成名,成为打败了当时最伟大的军事家、百战百胜的将军拿破仑的著名人物吗?

这个狮子山得名于41米高的小山上的铁狮子。1826年,滑铁卢大战十年之后,为纪念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在战场中心,背土积山,筑起了41米高的山峰。峰顶是一头雄狮,高4.45米,长4.5米,重达28吨。那雄狮右前爪踩着象征地球的圆球,面向法国,表示威震法国,威震拿破仑。这是雕塑大师范·格尔的作品。6米高的底座上嵌着一块铜牌,上面刻着滑铁卢作战路线和主要战场。

我们去的那天下着小雨,有时中雨,顽强地下个不停。雨加风,台阶湿滑。其实台阶只有226级,却觉得爬个没完没了。我一只手举着伞,越往上攀登风越大,还怕大风把伞吹跑,让伞紧靠着身体。另一只手举着相机,有四五斤重,还得举稳,拍摄让人无限感慨的古战场。

雨水把本来翠绿的田野、树林、红花、绿草冲洗得更加青翠,更加鲜艳。望着眼前开阔的田野,平静、无声。大概是因为下雨的缘故吧,没有一个行人。可是,我看着看着,仿佛听到了古战场上的杀伐之声,听到冲锋号声由远而近,田野恍惚活了起来,出现了战争的画面。

我想起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的描述:1815年6月17日,“大战前的一天,落了一整夜的雨,暴雨之后,一片泥泞。辎重车的轮子淹没了一半,拿破仑的炮队在泥沼中挣扎,迟迟进不了阵地……直拖到十一点半才开战。”今天这雨还在下个不停,莫非从拿破仑大败之后就没有停过?

狮子山旁边是滑铁卢纪念馆。纪念馆里有一幅壮观的360°的全景画。这幅画是法国军队画家杜默兰的杰作。画面上从远方过来的是威灵顿的援军,千军万马,左冲右突,马刀翻飞,枪弹如雨。在看台与画面之间的空地上,陈列着炮车、战马、武器,还有雕塑的横七竖八的战死者尸体。纪念馆旁的电影厅放映着电影《滑铁卢之战》,这是电影馆里一年到头放映的唯一一部电影。放映着的电影,巨幅的环形油画,有声的、无声的,动的、静的,交织在一起,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鏖战的惨烈场面。站在巨画面前,仿佛置身于那场战争之中,沉重的感慨,油然而生。

1814年5月,拿破仑第一次被流放到厄尔巴岛。9个月后,1815年2月,拿破仑逃离厄尔巴岛,返回巴黎。成千上万的法国人仍然热泪盈眶地欢迎他们的皇帝,欢迎这个给法国人带来光荣与梦想的小个子将军。因为他的统治给他们带来新的空气,带来过去没有的自由和民主。他身高只有1.68米,却总让记录者多写5厘米。他很强横,对一个比他高一头的将军说:“将军,你确实比我高,但假如你不听我的命令,我有办法消除这个差距!”英、普鲁士、奥地利等国集结了70万大军,从多方面进攻法国。他们不能让这个跟他们作对、反封建、反皇权的家伙卷土重来。

那一年的6月17日,拿破仑击败了由布吕歇尔率领的普军,命部下格鲁希元帅继续追击普军,务必消灭之。他认为主战场应是在比利时,所以,自己率主力赶往滑铁卢,筹划着在那里把联军各个击破。但格鲁希没有完成任务。布吕歇尔摆脱法军后,马不停蹄地奔向滑铁卢战场。正当拿破仑与威灵顿胶着不下,两军均疲惫不堪的时候,布吕歇尔率普军赶到。这在《悲惨世界》中有具体而生动的描述:

……英军的困惫看来是不可救药的。他们流血的程度真是可怕。左翼的兰伯特请援。威灵顿回答:“无援可增,牺牲吧!”几乎同时——这种不约而同的怪事正说明两军都已精疲力尽——内伊(元帅)也向拿破仑请求救兵,拿破仑喊着说:“救兵!你要我到哪里去找救兵?你要我临时变出来吗?”

两军正相持难解之际,拿破仑从望远镜中看到远处有些黑影,像是军队。有人说,当然是我们的援军。有人说,是军队怎么不动?大概是树。维克多·雨果说,拿破仑一心指望格鲁希赶来,却眼见威灵顿的部下出现。救星不来,反逢“厉鬼”。真是,命运竟如此捉弄拿破仑,他正待机征服世界,却望见了圣赫勒拿岛(后来放逐他的小岛)显现眼前。

被拿破仑打败了的布吕歇尔,却给形势危殆、即将崩溃的威灵顿送来清新的“空气”,成了大败拿破仑的英雄。(布吕歇尔赶到战场附近后,看到威灵顿已不能招架,说了一句漂亮话:“得送点空气给英国军队。”)

后面的事情我们就不必叙述了。不久,路易十八第二次即位。拿破仑又被流放到更为荒僻的圣赫勒拿岛。

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第二部第一卷“滑铁卢”一章中说:假使地是干的,炮队易于行动,早晨六点便已开火了。战事在两点钟,比普鲁士军队的突然出现还早三个钟头就告结束。那样,布吕歇尔赶来又有什么用呢?

确实,这是造化布置下的怪诞巧合。多了几滴雨或少了几滴雨,对拿破仑就成了胜败存亡的关键。或是拿破仑的末日,或是欧洲联军世界的崩溃。

这是法国人雨果的结论。雨果对拿破仑倾注了多少同情和惋惜啊!当然,就这一战役而言,他说的也许不错。历史真是有许多偶然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时候,比如眼前这件事,下了雨,跑车进不了阵地。但拿破仑的失败,真的只是因为这几滴雨吗?

我们回头看看。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回巴黎,法国百姓欢迎他是考虑后做出的抉择。摆在他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是,拿破仑失败后,复辟的波旁王朝的遗老们都还乡了。他们急于反攻倒算,急于索回他们的房屋财产,法国百姓又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拿破仑正是看到这一点,看到法国百姓不堪忍受,他急忙宣称自己一定会改正过去做得不好的地方,一定不再专制,一定尊重宪法的统治。所以,“成千上万的法国人仍然热泪盈眶地欢迎他们的皇帝”。

仅仅过去三个多月,恰好101天(史称拿破仑的“百日王朝”),滑铁卢之战开打。就此一战,让“滑铁卢”一词成为失败的同义词。从此拿破仑一蹶不振。几天后,联军攻占巴黎,拿破仑又被放逐。那个过程也很让人同情。他先想去美国,但他出不了境,海岸由英国军舰守卫着。为了躲避波旁王朝的追兵,匆忙间登上了英国海军快艇,想去英国做难民,但英国人把他作为囚犯,放逐到太平洋中一个叫圣赫勒拿的小岛。6年后,就在这个孤零零的圣赫勒拿小岛上,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死了,但赞扬之声却比他在世时还多。

维克多·雨果说:“失败反而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下的拿破仑·波拿巴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波拿巴更为高大。”

德国著名的思想家、戏剧家歌德,在上一次拿破仑遭遇莱比锡惨败的当天,写下了传诵久远的诗篇:

英雄的心中豪情万丈,

他毫不犹豫,无视荆棘,

向王座启航……

他感慨拿破仑为创建法兰西帝国遭遇的艰难险阻,在他心中,无论成败,拿破仑都是无可争议的英雄。

滑铁卢的对立方,拿破仑的对手,联军统帅英国人威灵顿说:“在过去的时代,现在的时代,在任何时代,最伟大的将军都是拿破仑。”

而在比利时,一个被法国军队入侵的国家,在滑铁卢战场附近,却为这个入侵大军的统帅竖立了雕像。这雕像很能展示拿破仑的个性:他头戴三角帽,身着戎装,身体略微倾斜,一脚稍稍向前,很潇洒自在地站在那里。两臂交叉在胸前,两眼直视前方,充满了乐观和自信,俨然一副胜利者的神气。在自己的国土上竖立一座入侵者的雕像,而且还是这种神情的雕像,当然体现了比利时人的宽广气度,但是不是也体现了比利时人对拿破仑的承认和尊敬?

这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就在于拿破仑适应了时势的需要。他虽然侵略攻占了欧洲的许多国家,却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这些国家去。这个《拿破仑法典》是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与法国启蒙思想的产物,他用法律的形式把资产阶级所有制固定下来。在封建皇权统治下,痛苦不堪的欧洲各国谁不感谢拿破仑?这个法典,2281条,迭经修改,法国一直沿用至今,并为世界各国编修法典所参考,就是明证。他创办了法兰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他建立了许多学校,鼓励科学和教育;他否认封建等级制度,确定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正如马克思所说,拿破仑已经接触到了现代国家的真正本质,资产阶级政权的发展、私人利益的自有存在,都是现代国家的基础。拿破仑决定承认和保护这一基础。这个论断很深刻。拿破仑所做的这些都有利于摧毁封建制度,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社会秩序。不管拿破仑意识到多少,理解得多深,他的主要方面,正是适应了这个时势。

拿破仑从流放地厄尔巴岛逃回后,听信了拿破仑自我批评的法国百姓,盈眶的热泪还没有流尽,拿破仑又旧病复发,而且变本加厉。其实,拿破仑前后执政不过十六七年——从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直到1815年6月第二次退位——但这十六七年,却是他一步步走向专制与独裁的过程。他对过去的东西,对封建王朝的种种特权喜欢不已。他掌了权,忘不了自己的家族。他重用亲信,哪管是笨蛋。他实行分封制,把西班牙封给了自己的哥哥,把荷兰封给了自己的弟弟,把那不勒斯给了自己的妹夫。这世界就是科西嘉波拿巴家族的。

他喜欢当皇帝,过皇帝瘾。1804年,他坦然地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大典,登上皇帝的宝座。皇室那一套让拿破仑向往、追求、着迷。他当了皇帝之后,也安排了侍从、女官、礼官、宫内官,后来又恢复了朝觐、行礼等繁文缛节、旧朝礼仪那一套,很过了一把瘾。不久,便完全恢复了封建时代的建制。

他十分肤浅和虚荣。他功成名就,极想让他在科西嘉的邻居和亲戚震惊和叹服,便不停地给他母亲寄钱,让她富裕,让她去炫耀,好让人知道她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儿子。但他的母亲深谙世道,尽管全法国人都为她儿子着迷,她仍然自奉节俭,过自己的日子。她说:“当一切都成为过去时,你将会对我的储蓄感到高兴。”

正如历史学家所说,这时,拿破仑既不代表旧的,也不代表新的;既背叛了新的,又赢得不了旧的。最后除了自己,他什么也不能代表了。悲剧由此而生。

我们再看一看充分肯定拿破仑的维克多·雨果还说了些什么:

拿破仑是战争中的米开朗琪罗。他是重建废墟的宗师巨匠,是查理大帝、路易大帝、亨利四世、黎塞留、路易十四、公安委员会的继承者,他当然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就是说,他是一个人;但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有雄才大略的。

这些论断和他在《悲惨世界》中“滑铁卢”一卷中的描述一样,应该说都渗透着作家对资产阶级民主的历史诗情,都是从历史发展的大势中做出的评价。

但历史让我们总结出什么呢?既然他如此伟大,为什么那么快地从顶峰跌落下来?我倒认为这里面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当人们拥护他的时候,狂热会迷糊眼睛,他做什么都有理,甚至都伟大。当人们冷静下来的时候,盲从就会清醒,理性就会占上风。拿破仑战败逃跑时,法国人开始回忆,他们的子弟跟随他追求英雄伟业、四处征战所付出的代价:40万征讨俄国的法国士兵,回来时只剩下1.8万;讨伐西班牙,又有30万法国男儿血洒疆场;在德国,战争仅仅进行了3天,就有7万法国士兵死在那里……

这种连年征战,把几十万的法国青年永远留在战场。他们的父母在看着别人欢呼拿破仑胜利时,自己面对的是永远回不来的儿子的遗像。当他们欢呼胜利的热情过去之后,他们还能容忍下去吗?

人们常把拿破仑与中国的项羽相比,认为都是失败的英雄,都很悲壮。但悲壮后面是什么?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垓下之战,项羽带领八百壮士,从刘邦的包围中突围出来。刘邦急命五千骑追赶。项羽仓惶之中迷失道路,“问一田父,田父绐(欺骗)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刘邦的兵骑)追及之。”这一个“左”,让项羽和他仅余的28个随从陷入了沼泽之中。刘邦的追兵就赶到了。后世人们也问,如果田父告之“右”,历史会怎样演进呢?

拿破仑与威灵顿交战时,威灵顿援军的向导(那个牧童)却拨正了队伍前进的路径,使得援救威灵顿的布吕歇尔及时赶到滑铁卢。而拿破仑的向导却“欺心卖主”,贻误了战机。

历史竟然如此相似。一个在中国,一个在几千里外的法国。项羽、拿破仑这两位能征惯战的英雄,为什么都受到欺骗?这与连年征战不得人心有没有关系?项羽的失败其中一点是残忍暴戾,残杀无辜,百姓盼着战争快快结束,让较为仁慈的一方取胜。拿破仑呢?巴黎公墓中人满为患,痛哭流涕的父母,无处求告,饱受战乱的苦难,人间已不堪重负。所以,不论是项羽还是拿破仑,两个人的失败都是早晚之间的事。

滑铁卢之战也好,垓下之战也好,已经不是一场战斗,而是历史更新的开始。雨果说,拿破仑败于大雨,这是“天意使然”。项羽也说“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我看这天意,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历史的必然。不过拿破仑和项羽大概都不懂什么是“历史的必然”。

拿破仑的作为还告诉我们,执行天意也有个度,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这个“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道理,在一个历史人物的个人品质上也能得到证明。拿破仑的事业直挂云帆、乘风破浪时,追随者会跟着他兴高采烈。甚至英雄人物的狂妄之举,无理之言,他们也会认为大长了志气,大显了威风。但当人们从狂热冷静下来时,这种“狂妄”体现出来的个人品质,就会让观众沉思默想。

我们来看看拿破仑的威风:

拿破仑要当皇帝,不是按常规去梵蒂冈,而是让老迈的教皇,千里迢迢从梵蒂冈赶到巴黎给他服务;

教皇从下榻处出发,拿破仑却安排引领教皇仪仗队的使节骑一头毛驴开路,引得路旁的市民大笑不止;

加冕典礼即将开始,拿破仑与夫人约瑟芬乘着豪华马车缓缓而来,而教皇已在寒冷的大殿里等了近两个小时;

加冕进行到高潮时,拿破仑从教皇手里夺过皇冠,挥手让教皇站开,自己把皇冠戴到头上……

英雄拿破仑把自己的“狂妄”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须知,当狂热的欢呼过去后,人们会想,如此狂妄之人,今后会怎样对待他们?

雨中,再一次访问滑铁卢古战场,我思绪联翩。法兰西历史给了拿破仑一个充分表演的时间,但又急不可耐地让它落幕。

那一年,1815年6月18日下午,威灵顿援军杀来,法军大败(用来形容全军覆灭的“滑铁卢”一词由此而来)。

6年后(1821年),拿破仑凄惨地困死在圣赫勒拿小岛上。

1830年,拿破仑死去9年后,新的奥尔良王朝在人民的压力下,将拿破仑的塑像重新竖立于旺多姆柱上。

又过去10年(1840年),法国七月王朝的国王,派他的儿子,将拿破仑的遗体恭恭敬敬地从圣赫勒拿岛接回。

当拿破仑的灵柩进入巴黎,经过凯旋门时,成千上万的巴黎人在冬日的严寒中等待着向他致敬,欢呼他的凯旋。最后,拿破仑在成千上万人的注目下,被安葬在塞纳河畔的荣誉军人院。

写到这里,我仿佛明白了其中的原委。法国人是崇拜他们的英雄的,记住了他给他们带来的自豪与荣光。法国人引以为自豪与荣光的东西是什么呢?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上,抚今思昔,万般感慨地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多次胜仗,滑铁卢一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它将永远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拿破仑到底还是明白人。

《拿破仑法典》的制定前后历时4年,大大小小的会议开了130多次,据史料记载,拿破仑亲自主持了70多次,可见其重视和投入。他曾想凭借武功称霸世界,但终未成功。而这部法典,却成为近代欧洲社会和法律的基石。

我们不禁感慨,人类社会的进程正是从战争走向和平,从人治走向法治,从专制走向民主,也许很不容易,也许这个过程很长,但正因为此,谁做到了,谁为此而奋斗,谁就会被人们记住。拿破仑的征讨对象比利时人,在滑铁卢战场边上给他竖立了一座充满自信的雕像,是不是也有这个原因呢?

2014年9月1日

责任编辑杨新岚

分类:往事 作者:杨牧之 期刊:《当代》2016年1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