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故事会 > 故事会2020年6期 > 〖中篇故事〗恩仇必报

〖中篇故事〗恩仇必报

分类:故事会 更新时间:2022-08-29 18:43:02

1.生死城门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各地势力中实力最雄厚的。他所驻扎的许城因为汉帝居住,也就成了当时的都城,戒备十分森严。曹操下令,凡是出入城池的人,都要严格检查,谨防奸细。

这一日,一辆马车急匆匆地来到城门前,想要出城。守城的兵士要求出示路条,赶车的男子是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他哀求守城兵士:“我母亲忽然病重,哥哥出远门不在家,城内医生皆不能治。我听说有神医正在城外给村民治病,我要出城去找神医诊治。开路条的衙门今日不知何故没有开门,事出紧急,请官爷们通融一下吧。”

守门的队长满身酒气,看起来十分强悍。他大声说:“我受主公之命把守城门,没有路条者一律不准进出!”

那书生急得不行,大声道:“人命关天,你怎可如此铁石心肠!”队长大怒:“军令大如天,再敢啰唆,老子先把你关上几天再说!”

书生不管不顾,驾着马车就想往外冲,那队长眉毛倒竖,拔出刀来一刀就砍在了马车车棚上。这时,车棚里传出一个老妇人虚弱的惊叫声,接着便是一连串的咳嗽声。

书生急得翻身下车,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周围的百姓纷纷发出惊呼声,那时的读书人是很清高的,除非见大夫、公卿,并不轻易行跪拜之礼。可见这书生的确万分焦急。有胆子大的百姓就在一旁帮腔:“军爷,您就行行好,行善积德吧。”

队长却不为所动,高举大刀大喝道,只要那书生敢闯,他就手起刀落,绝不留情。突然,一个百姓高声喊道:“这位先生,我有路條,我去帮你请神医来!”说完,他递上自己的路条,队长核验无误后,放他出去了。

而那书生依旧呆呆地跪在地上,不言不语。车里的咳嗽声断断续续,越来越微弱。这时,有两辆华丽的马车在城门前停了下来,从马车上分别下来两个公子,一个二十来岁,一个十六七岁,看到眼前的这一幕,两人都十分惊讶。那队长看见两人,忙收刀上前施礼。大家这才知道,原来这两个人,分别是二公子曹丕和四公子曹植。

曹丕兄弟问清原委后,对视了一眼。这个队长他们是认识的,原是曹操的贴身护卫,曹操上回出去打仗,中了敌人的埋伏,危急时刻,这个护卫拼命保护曹操,受了重伤。曹操感念他的功劳,又知道他的伤会致残,无法再上战场,就让他做了城门的守门队长。此时他满身酒气,正是因为昨晚庆功宴上曹操亲自敬酒,他连喝了十大碗。当时曹操拉着他的衣袖,每指一道伤疤,就命众人陪饮一碗。这固然是曹操的用人之道,但也说明曹操对他的欣赏。

见此情景,曹植忍不住想说话,旁边一个年轻的随从拉了拉他的衣袖,附耳对他说了几句话。这个随从正是大才子杨修,他告诉曹植,不可为无谓之人破坏曹操的军令。曹植愣了一下,低头默然不语,递上自己的路条,准备出城。

曹丕看了看那个跪在地上的书生,心中不忍,客气地对那队长说:“队长,事当从权,可否仔细检查一下车辆,让他先出去呢?毕竟是条人命。我听说,今日关防衙门因为主事忽然生病,新主事明日才能到位,因此凡是今天急着开路条的都拿不到,我们这也是拿着昨天开出来的路条才过来的。”

那队长却丝毫不肯通融:“二公子不必多说,主公将令,在下不敢徇私。请二公子、四公子自便吧。”

曹丕被顶得哑口无言,看了看那书生,还要再说话,曹植拉拉他的袖子说:“二哥,算了,你又不是不知道,他除了父亲,谁的话也不听。”

曹丕想了想说:“今日出城也没什么急事,要不我回去一趟,向父亲要张手令吧。”说完,他转身驾车而去。

过了一会儿,那个出城的百姓火急火燎地跑回来了,满头大汗地对书生说:“先生,真是抱歉了,那神医正在给村民看病,走不开,我跟他说这边出不了城,他说,城里医生众多,何病不可治?城外村中瘟疫横行,却没有医生,他不能抛下那边的众人来救这边的一人。我恳求再三,他才答应料理完那几个病人,就赶过来。”

那书生呆呆地听着,脸色铁青,依然不说话。众人见此情景,都无可奈何地叹着气,却不忍离去,继续站在旁边围观。

又过了好一会儿,远远地见一个老者骑着驴匆匆赶过来,到了城门口,跳下了驴背。

那队长一伸手:“路条呢?”老者摇摇头说:“我没有路条,我是来给人看病的。”

书生猛地抬起头来,失声叫道:“先生可是神医华佗?快救救我母亲!”

华佗点点头,看着队长说:“可否容我进城诊治?”

队长摇摇头说:“你没有路条,不能进城;他没有路条,不能出城。军令如山,绝不可违。二公子帮他要来路条,自然允许他出城。”

围观群众议论纷纷,觉得这队长未免也太不近人情了。这时,曹植忍不住上前一步,杨修一把拉住他:“公子……”曹植看了他一眼,还是上前说道:“队长,这城门洞长十四步,两边有人把守。中间之处,既非城内,也非城外,何不就让他们在那七步相交之处会合诊治?马车未出城,医者也未进城,并不违反主公的军令。”

众人都大声赞同,那队长觉得无可反驳,勉强点点头说:“既然如此,医者只可在此车辕之内行医,不可向前。”

华佗点点头,走到车前,掀开帘子,发现车内静悄悄的。他看了一眼病人的脸色,又伸出手,搭了一下病人的脉搏,片刻后,回头对书生说:“令堂已经去世了。”

众人一片哗然,纷纷盯着书生看。书生从地上爬起来,冷冷地看看队长,又看看华佗,忽然仰天大笑,笑声中含着无限酸楚。他挽起马车缰绳,向城里走去。

就在这时,一个兵士骑马迎面赶来,见到书生,大声喊道:“二公子给你要来了手令,你可以出城了!”

书生接过手令,惨然一笑,牵着马车,掉了个头,出了城门,扬长而去……

2.必死之局

数年后,天下三分之势已定,曹操最为强大,名义上虽然是丞相,其实已经是九五至尊了。此时,他开始考虑继承人的事儿了。在他的儿子中,长子战死,其余的孩子尚年幼,最有力的竞争者应该就是曹丕和曹植了。

曹操几次给这两个儿子分配任务,有军政有民政的,两人虽然用的方法不同,但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曹操又是高兴,又是担忧:高兴的是两个儿子都如此优秀,自己后继有人;担忧的是自己最近头疼的老毛病越来越严重了,每次发作都痛得死去活来,万一哪天自己再发作时真死了,没有给群臣留下明确的继承人,群臣必然会混乱,还会分成两派互相攻击。若是其中一方有压倒性优势也就罢了,偏偏两人难分伯仲,谁想快速获胜都很难。但不管最后谁胜谁负,若自相残杀,结果都将使自身实力大为削弱,没准会被几个老对手捡了便宜。因此曹操决定,一定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曹操座下谋臣众多,他也经常就这个问题询问他们。但谋臣们谁不明白,这时候表态,万一表错了,以后新上位的主子必然会秋后算账。因此,这帮精得跟猴一样的谋臣们都表示,这是丞相自己考虑的事。曹操气得把他们都轰走了,自己在屋里按着隐隐作痛的脑袋生气。

就在曹操生闷气的时候,一个叫魏君子的谋臣忽然求见,他对曹操说:“学生冒死献计。”魏君子跟随曹操不到三年,平时中规中矩,出谋划策虽不算神妙,但还算尽心,曹操对他印象还行。此时见终于有人肯帮自己想办法了,曹操十分高兴,忙问何计。

魏君子说:“二位公子都是智勇双全之人,才干已经不用考察了。但要当天下霸主,除了才干外,更重要的是人心。只有在绝境中,才能考察人心。学生献城门之计,请丞相思之……”

曹操听完魏君子的计策后大喜,立刻就要派人去下令,魏君子小声说:“这一计策的关键在于守门之人,如果平常人守门,如何敢拦二位公子?务必要城防总队长亲自守门方可。”

曹操点点头说:“也只有他敢这么做。”说着,他立刻叫下人去传达指令。

就这样,曹丕、曹植天不亮就分别接到了曹操的亲笔手令,命令他们马上出城办差,事情紧急,不可延误!两人都不敢怠慢,早饭也没吃,骑上马,带上随从,一路狂奔到城门口,却都被拦住了。这守门的城防总队长,正是当年的城门队长,如今已经升迁。他守在城门口道:“丞相有令,城内发现奸细,无论什么人,包括持有路条或手令的人,都不可放出城,待今日查清后,明日早上才能出城。”

曹丕和曹植都很焦急,要知道曹操的命令向来是不容违抗的,他们跟总队长解释,但总队长根本不听。

曹丕想了想,问:“你可有丞相手令?”总队长摇摇头说:“事出紧急,丞相深夜亲自召见下官,当面下达了命令,没有手令。”

曹丕不禁焦急万分,眼看太阳已高,实在耽搁不起了。他拨马就往相府跑,曹植紧跟在后。没想到两人在相府门前被侍卫拦住了,说曹操头痛病发作,已经疼得数次晕厥,刚刚吃了药安睡,任何人不得打扰。

兄弟俩实在没办法了,曹丕只能守在相府门口,请内侍帮忙看着,一旦曹操醒来,立刻禀告,他有十万火急的事求见。曹植却被人拉走了,当年他身边的年轻随从杨修,如今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主簿了。杨修小声对曹植说:“公子有丞相手令,总队长却空口无凭。如今这两难之时,为王者当有霸气和自信。公子再去城门,若总队长敢拦你,斩了他!”

曹植大惊:“那总队长是父亲的亲信,怎可斩杀?”

杨修冷笑道:“昨日丞相召集群臣商讨要事,曾提及立继承人的事。结束后,有个谋臣进府和丞相密谈,然后就出了这样的事,若我没猜错的话,这必是丞相的计策。公子,请不要犹豫。”

曹植对杨修一向信任,听了这话,他一咬牙,再次冲到城门口,要求出城。那总队长坚决不让,曹植稍一犹豫,便拔剑砍了总队长的脑袋,喝令开门。守门兵士都吓傻了,赶紧打开城门让曹植出去。

而另一边,曹丕等到天黑,曹植已经办完事回来了,曹操也没醒过来,更没见他。

当天晚上,曹操秘密会见了魏君子,高兴地说:“看来还是曹植比曹丕更有王者之相啊。”不料,魏君子却摇摇头,冷笑道:“丞相,昨天学生出府时,发现有人跟踪。学生假装不知,偷偷观察,发现是丞相内侍王兴,丞相可审审他,究竟为何事跟踪。”

曹操素来多疑,立刻把王兴抓来审问。王兴知道曹操手段狠辣,不敢隐瞒,承认自己是受杨修指使,为曹植打探秘密。

魏君子摇摇头道:“刺探父亲的秘密,这是不孝;猜出是丞相之计却不说破,并杀死丞相的心腹之人,这是不忠、不义。若立这样的人为继承人,丞相可得天年吗?”

曹操当场大怒,斩杀王兴,本想马上也杀了杨修,但考虑到对曹植影响太大,暂时忍下了这口气。从此之后,他日渐冷落曹植,重用曹丕。

不久之后,曹操在行军打仗时故意带上杨修,然后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了他。曹植听到消息后,大惊失色,痛哭不已。这时,魏君子突然上门拜访,问曹植:“公子还想当继承人吗?”因为王兴已死,曹植并不知道是魏君子害他到如此地步,他只知道自从城门事件后,魏君子挺受曹操重视的,见对方主动来拜访,十分高兴,诚恳地说:“上次先生给丞相献城门之计时,能告訴我怎么办就好了。”

魏君子叹了口气说:“那时我献计,确实是为丞相解忧,没想到杨主簿聪明反被聪明误,害了自己也害了公子你。我甚是过意不去,因此想帮帮公子。”曹植再三感谢,魏君子又说:“如今丞相对曹丕十分信任,公子只有立下大功,才能挽回局面。”

曹植无奈地说:“可现在父亲不信任我,我哪有机会立大功呢?”

魏君子微微一笑说:“丞相现在大权在握,三方势力中也最为强大,最大的痛苦其实是在自身。如果公子能治好丞相的头疼病,何愁不能反败为胜?”

曹植又叹了口气说:“这个我知道,可父亲的病看遍了医生,谁也治不了啊。”

魏君子笑道:“神医华佗必然可治。”

曹植好奇地说:“华佗虽是神医,但他当初曾给父亲看过病,也说不能治啊。”

魏君子摇摇头道:“那时华佗对头疼病尚不精通,经过这几年,他的医术更为神妙。听说他在蜀中治好了一个和丞相病症相同的患者。公子可派人偷偷去请神医,华佗清高,不是金银珠宝就能请得动的。公子不妨许诺,如能治好丞相的病,就请丞相给他开个永远有效的通行手令,并且送他大量所需物品,让他能自由行医救人。”

曹植大喜,立刻派人去办。三个月后,曹植终于打动了华佗,把他请了过来。曹操听曹植说完此事,也很高兴,对曹植的态度也有所好转,只等次日让华佗进府看病。

3.华佗之死

当天晚上,魏君子来见曹操,满头大汗,神色慌张。曹操奇怪地问:“先生这是怎么了?”

魏君子跪倒在地:“学生得知有人要谋害丞相,不敢耽搁,拼死阻拦。”曹操大惊,问他怎么回事,魏君子拿出一块残破不堪的纸张,显然是被火烧过,没有烧光,上面残留的部分写着:“……医病,开脑杀操,不负皇叔。”

曹操大惊失色:“刘备小儿,胆敢用如此毒计!”魏君子道:“此事四公子必然不知,丞相明察,不可迁怒公子。”曹操点点头:“我知道了,等明日再看。”

第二天,华佗进府给曹操诊治,仔细琢磨后,华佗告诉曹操:“丞相这病,用药物已经没有用了,必须要动手术。”曹操不动声色地问:“该如何动手术呢?”

华佗说:“开脑取出风涎,此病可痊愈。”曹操假装吃惊道:“开脑?那人还能活吗?”

华佗看了曹操一眼,犹豫着说:“这手术甚是危险,但若丞相信得过,我就有七分把握。当年在蜀中,有一个农夫,所患之病与丞相一模一样。我虽然有医术,却不敢动手。那农夫说,他如此反复发作,不但不能养家糊口,还生不如死,宁愿冒死一搏。我这才给他开脑,取出风涎,他自此痊愈。这是两年前的事,丞相一查便知。”

曹操点点头说:“开脑的话,不管能不能治好,疼也要疼死了吧?”

华佗拿起纸笔,写了一张方子:“这是在下独创的麻沸散,喝下去三个时辰内不会有任何知觉,丞相大可放心。”

曹操拿起药方,仔细看了半天,哈哈大笑道:“先生,以医术杀人,是医者所为吗?”

华佗大惊:“丞相何出此言?”

曹操掏出那张残纸,扔在华佗面前。华佗捡起来看了看,面如死灰,喊道:“丞相,冤枉啊,这绝不是我写的!”

曹操拿起那张药方,也扔给华佗,华佗对比了一下两张纸上的字迹,惨笑道:“百口莫辩,百口莫辩啊!”

曹操冷冷地说:“我知道你给关云长治过病,也知道你与刘备过从甚密。就算没有这物证,就凭你要开脑治病,我也知道你要杀我。”说完,他不由分说,让人把华佗押进大牢,随后问斩。

站在一旁的曹植面如土色,看著曹操冷冷的目光,他忽然像被蛇咬了一样,跳起来指着魏君子大喊:“是他,是他设计陷害我的!他让我请华佗,他要陷害我,他一定是二哥的人!”

曹操冷冷地看着曹植说:“可惜啊,可惜他还在我面前一心为你辩解,你却连想都不想就陷害他!不错,我是教过你们宁负天下人,但不是这么个负法!像你这样敢做不敢当,谁敢跟着你打天下?”

曹植吓得失声痛哭:“父亲,我真的是被人陷害的啊!”

曹操大喝:“我当然知道你是被人陷害的,这还用你说?你再不堪,也不至于杀我,这对你根本没有好处。你明明是被人利用了,我恼怒的是你没有担当!给我滚回府里去!我就要晋封魏王了,自然也有你的封地,至于担当大任,你就不用想了!”

曹植只好失魂落魄地回了府。不久之后,曹操当了魏王,把曹植分封到很远的地方,曹植再也没了和曹丕争权的机会。而华佗被曹操杀死在狱中。

又过了几年,曹操病死,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很快他又逼汉献帝让位,自己当了皇帝。魏君子因为帮他当上了皇帝,他本想让魏君子当丞相,但魏君子拒绝了,他对曹丕说:“丞相不但要有才能,还要有身份。陛下初登大统,需要德高望重之人为相才能有助社稷、稳定人心。臣的心愿已了,请陛下赐臣回乡为民。”

曹丕既感动又无奈,只好赏赐他大量金银财宝,允许他回乡。

另一方面,曹丕对曹植心怀忌惮,想要除掉他,于是派人将曹植召回来。曹植心知不妙,但又无可奈何,只得战战兢兢地上路了。果然,进了皇宫内院后,曹丕开始质问曹植为何在封地对朝廷口出怨言、心怀不轨。

曹植明知自己冤枉,但见曹丕要杀他的意图如此明显,只能跪在地上看着曹丕,知道自己今天难逃一死。曹丕说够了,正准备宣布曹植谋反罪名时,忽然有侍卫报魏君子在门外求见。

4.恩仇两清

曹丕心中纳闷,还是召见了魏君子。魏君子跪地磕头道:“臣以性命求陛下一事。”曹丕不解地说:“先生请讲,若有为难事,朕自然会帮你,何须性命之说?”

魏君子正色道:“臣恳请陛下给曹植一线生机。”

曹丕脸色大变,这种事岂是外人能干涉的?但他毕竟感念魏君子的功绩,还是给魏君子留了面子,缓缓地说:“先生与曹植并无交情,为何替他求情?”

魏君子说:“陛下对臣有大恩,故臣舍命相报;曹植与臣有小恩小仇,小仇已报,但小恩尚未得报。”

曹丕不解地问:“先生此话朕不明白,朕与先生之前素不相识,先生舍命相助时,对朕说是天命所归,究竟为何朕也不知。今日先生提到恩仇,想必另有原因,朕愿闻其详。”

魏君子惨笑道:“陛下可还记得当年在城门前病死的老妇人吗?就是那个在神医华佗面前病死的老妇人!当时还有个赶车的书生。”

此事虽过去多年,但曹丕仍然一下子就想了起来:“朕记得那个赶车的书生,但肯定不是你。”

魏君子点头道:“那是臣的弟弟,当时臣在外求学,想不到家中遭此惨祸。臣自幼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弟俩抚养成人,又让臣外出游学,增长见识。臣本不愿远游,母亲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两个儿子都守在身边有何用?想不到……臣的弟弟埋葬母亲后,找到了臣,并告知了事情的经过。当时他已身染重病,不久就去世了。臣长跪在母亲和弟弟的坟前发誓,恩仇必报,以慰亡灵。后来,臣回到许都,就让人推荐到先王身边做了谋臣。”

曹丕恍然大悟道:“所以你用计杀了当年的守门队长,因为他不让你母亲出城,以致她病死;你用计杀了杨修,因为他曾劝阻曹植,不让曹植和队长起冲突;你用计杀了华佗,因为他不肯及时赶来救你母亲;你帮朕夺得王位,帮朕打击曹植,因为当初朕曾努力想救你母亲,而曹植当时站在一旁没有说话。这些朕都明白了,可曹植对你为何又有恩情呢?”

魏君子说:“当日曹植曾求情,让队长允许华佗在城门中间七步之处为臣的老母亲诊治。此恩当报。”

曹丕不屑地说:“可当时你母亲已经死去多时了,他这恩情不提也罢。”

魏君子摇头道:“当日那个跑去为臣母亲请华佗的百姓,臣为了报恩,把陛下赏赐的金银全都给了他。一个普通百姓的恩臣尚且要报,何况曹植的?臣不愿亏欠任何人。”

曹丕叹了口气说:“好吧,你说,你让朕如何做?就这样放过他吗?你要知道,曹植密谋造反,罪不容赦。”

魏君子摇摇头说:“七步之恩,七步以报。就让曹植走七步作一首诗吧,如果作出来,陛下饶他;如果作不出来,陛下杀他。”他回身对曹植行礼说:“殿下,臣已尽力,恩怨两清,生死各安天命吧。”

曹植仰天長叹,泪如雨下,也不争辩,举步就走,走到第三步开始吟诗,一步一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完,老半天不说话,最后挥挥手,让曹植下去了。魏君子深施一礼,也走了。

在城门处,曹植追上了魏君子:“先生慢走,曹植有一事相问。”

魏君子回头看着他,曹植一拱手道:“先生手段,神鬼莫测。曹植被先生所害,也被先生所救,愿知道先生真名,也不枉此生。”

魏君子哈哈大笑:“您名闻天下,当然知道魏君子并非我真名。我一生恩仇两清,但行事绝非光明磊落,有什么脸面留下真名!魏君子,伪君子,这魏国之内,本就没有君子。我不过是这无数伪君子中的一个罢了。”

三天后,曹丕听人报告,在西郊山上,两座孤坟旁,魏君子一身青衣,身旁一壶毒酒,含笑而死。曹丕默然许久,让人将他安葬。侍卫问是否立碑,曹丕摇头道:“恩怨两清之人,何须立碑?”

明月高冈,三座孤坟,恩仇两清,千古无名。

(发稿编辑:朱虹)

分类:中篇故事 作者:吴嫡 期刊:《故事会》2020年6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