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故事会 > 故事会2020年6期 > 〖央企故事〗做新时代的“愚公”

〖央企故事〗做新时代的“愚公”

分类:故事会 更新时间:2022-08-29 19:00:00

拦路虎的凶

我是一名铁路工程师,我和铁路的缘分是从父亲那一辈延续下来的,我的父亲是20世纪80年代的铁道兵,转业后成了一名测量人员。我追随父亲的脚步,毕业后选择了铁路建设。

其中,有8年的时间,我和父亲共同参与修建了一条铁路,那就是兰渝铁路,我是胡麻岭隧道2号斜井的总工程师。这条隧道是226条隧道中的一条,全长13.6千米,工程耗时8年,仅最后的173米,我们就挖了6年。

因为胡麻岭的“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地层,兰渝铁路一再推迟了通车时间,也让国内外的专家记住了它。在这里,我必须说说它,因为8年的时间,它让我们吃尽了苦头,流尽了汗水。

时间回转到2011年的8月19日,那个时候,距离胡麻岭隧道1号和2号洞之间贯通,还剩下最后的173米。当时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庆功酒,都想着隧道贯通之后,回家好好地去过一个年。可就在那一天,胡麻岭隧道的1号洞在开挖过程中出现了突水涌泥,出现突水涌泥很正常,但就在十几分钟后,水量突然变大,速度加快,就好像发生了泥石流一样。我们慌了,第一时间赶紧设置一道挡泥坝,但根本来不及,旧的泥沙还没有堵住,新的泥沙又奔涌而来,刚设置好的挡泥坝瞬间就被冲垮。我们一共设置了五道挡泥坝,然而泥沙竟硬生生地让我们的隧道往回退了200多米。等到泥沙停止之后,隧道已经面目全非了,满地都是泥沙,钢架也都开裂了,横七竖八地躺在泥水里。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泥沙,我们每个人都不知所措,一个老铁道兵一把抹去脸上的泥水,抓起了地上的泥沙,看了看,说:“我修了一辈子的铁路,这东西还是头一次见。”

然而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一个月之后,2号洞再次发生大规模的突涌,涌出的泥沙达5万立方米,“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就好像一头拦路虎一样,死死地挡住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胡麻岭的难

我们请了外国专家,开了38次会议。我记得当时德国专家来到胡麻岭,光运输设备就花了一个月,然而在胡麻岭待了一个月后,他们却摇摇头说:“不可能,人类不可能在这种地质中挖隧道,你们放弃吧!”国外专家放弃了,我们能放弃吗?兰渝铁路沿线的13个国家级贫困县都在等着我们,三省一市的1.8亿人民都在看着我们,我们决不能放弃!

那个时候,项目经理对我们说:“这事还得中国人自己来干,谁都不能靠,靠我们自己。”那段时间,我们三十几名工程师,每天就是两点一线,从工地到办公室,从办公室再到工地,每天没日没夜地查阅资料,设计的草图堆了满满的几大箱。2015年,我们终于研究出了一套成熟的、适合这种地层的方案。

方案研究出来了,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我们当时方案里面有一种“开挖九宫格”,这个九宫格是拿钢架拼接起来的,每一根鋼架重二百多千克,都是用螺栓连接在一起的,要想把这些螺栓全部连在一起,是很困难的。因为阴冷、潮湿,未加固的隧道随时有可能出现变形、塌方、泥石流,就在这种情况下,工人要托举着钢架,站立一到两个小时,螺栓一次上不好,需要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上好为止。等到螺栓全部上好了,工人连胳膊都抬不起来了。

我记得有一次已经一个多小时了,怎么都连接不上,大家都屏住了呼吸,纹丝不动,那个时候连大声喘气的声音都能听到,就在我们即将成功的时候,“哗”的一声,又塌方了,工人瞬间被埋了半截儿。

这种地质最怕扰动,所以大型的机械根本进不来,大量的泥沙只能靠工人一锹一锹地挖,一车一车地装,为了赶工期,我们24小时不间断地作业。

后来,我们就在隧道里面吃饭,刚开始时,大家都不太适应,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饭碗里突然就会多了一块泥沙,我们吃个饭跟防贼似的,吃一口,捂一下,但是后来实在太累了,索性就一口饭、一口灰地吃下去。然而吃饭对我来说还是小事,每天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好好地睡上一觉,因为睡觉对我来说太奢侈了。记得有一次吃完饭,我看了一下时间,是12点23分,距离12点半上工地还有7分钟,我赶紧定了一个闹铃,鞋都没脱,倒头就睡,睡得真香啊,那可能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7分钟。

没有干过胡麻岭隧道的人,可能难以想象到底有多难,好在2017年的6月19日,胡麻岭隧道终于胜利贯通……

三代人的情

隧道贯通的那一刻,我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我的父亲,我们父子俩相拥而泣,就这短短的173米,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6年了,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

小时候,经常见不到父亲的身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记得父亲似乎每年就回家两次,每次最多十几天。初中的时候,老师让每个同学写自己的父亲,我写不出来,我不知道怎么写我的父亲。印象中只记得那次我和母亲去火车站接父亲,父亲下车后看到我就哭了,因为一年前他出去的时候,我没有他高,再见面时,我已经比他高一头了。而在我们有限的见面时间里,父亲总是喜欢带我去坐火车,每次坐火车,父亲就会对我说:“儿子,这条铁路是爸修的。”然后,他就给我讲他们当时修铁路的故事。他说他是中国铁路上的一块砖,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我的英雄。

兰渝铁路通车的当天,周围十里八村的老乡,自己带着小板凳,特意跑来看我们通车。当火车从我们修建好的隧道呼啸而过时,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身为铁路建设者的荣耀感。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长大后,居然可以和父亲一起投身到兰渝铁路这么伟大的工程中来。

当然,不止我的父亲,我的妻子也在这条铁路上,我和妻子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就一起加入胡麻岭隧道项目。2014年,我们办了婚礼;2015年,在这条铁路上,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我们的女儿出生了。

这条铁路串联起了我们三代人,女儿出生的时候,我在外面等待了8个小时,直到里面传来婴儿的哭声,我也跟着哭了。虽然那个时候隧道的进度不容乐观,但是女儿的降生,让我对于战胜这个世界难题,莫名地有了更多的信心。

173米,走路用不了2分钟,可我们为它却足足用了6年时间。世界难题被我们中国人解开了,这证明我们中国的问题还得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解决,这胡麻岭的苦也只有中国人能吃。其实这条铁路,只是我们国家大国系列工程的一个缩影,而越来越多的中国工程、中国创造,正遍布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发稿编辑:姚自豪)

分类:央企故事 作者:夏荔 期刊:《故事会》2020年6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