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故事会 > 故事会2020年9期 > 〖中篇故事〗义弟

〖中篇故事〗义弟

分类:故事会 更新时间:2022-08-30 22:27:29

1.墓碑出土

哈尔滨老道外三马地区改造,把平房子全都扒了,要盖大楼。

工人们在挖地基的时候,挖出了一块墓碑。这块墓碑挺奇怪的,上边只有五个字:“义弟磨刀的”。其余的就啥也没有了。这“义弟”是谁的义弟呀?“磨刀”的是啥意思?又是谁立的碑呢?一概没写。

看墓碑挺旧的,得有个几十年上百年的样子。工人们挺负责,就在附近继续挖掘,想着若是挖出来尸骨物品,有主的,交给主家;没主的,移出去埋了,入土为安嘛。可挖了半天,啥也没挖出来,没有棺材,没有陪葬,更没有尸骨,就埋了这么一个墓碑,这是啥意思呀?大家伙儿全都给整迷糊了。

当天傍晚,工地上来了一个戴眼镜的人,自称姓齐,说自个儿是个大学老师,还说,这块墓碑是他们家祖上的东西,他想带回去。有工人就问:“你咋能证明这块墓碑是你家的呀?”

齐老师笑了,说:“这块墓碑不是啥太好的石头,不值钱,也不是啥文物,没有收藏价值。要不是我们家的,我跑到这儿来领一块给死人用的东西干啥呀,我有病呀?你们看看,我还挺正常的,没有毛病,是吧?”说罢,他一摊手,那意思是:我可把我自个儿全给你们看了。

工人们“轰”的一下都笑了。齐老师又从兜里边掏出了烟,分给大家伙儿,自个儿也点着了一根,抽上了。烟不是啥太好的烟,老巴夺,是1900年波兰籍犹太人老巴夺兄弟来哈尔滨建的烟厂,创下的老牌子。别人不一定稀罕,可老哈尔滨人就爱抽这个,烟味儿足,劲儿大,猴儿辣,符合东北人粗犷火爆的性格。

本来工人们对这个戴眼镜的家伙还有点儿隔阂,可他这一分烟,就把他和大家伙儿的距离一下子给拉近了。东北人习惯把教书的老师和看病的大夫称为先生,有个工人就问:“先生,这个墓碑里头,是有啥讲究吧?”这个工人的说法,是完全东北式的。他的意思,不是指这个墓碑有什么讲究,而是问,这个墓碑背后,有没有什么故事呀?

齐老师答:“是呀,这里头,是有讲究。”他拉了几块砖头,垫在了屁股底下,坐了下来,“反正晚上我也没事儿,就给你们讲讲吧。”

2.好酒难得

齐老师说:“民国那时候,老道外西门脸子有个饭馆子,叫老福来老菜馆。老福来的老掌柜的,叫齐福来,是我爷爷的爹,我的太爷爷。老福来的少掌柜的,叫齐仁全,也就是我的爷爷。为了称呼方便,以防说串了辈儿闹笑话,我还是叫老掌柜的和少掌柜的吧。”

接着齐老师就讲起了故事——

从“老福来”开业那天起,老掌柜的只要一没事儿,就站在门口,笑眯眯地跟人打招呼,迎来送往,要多谦卑有多谦卑。少掌柜的看不惯,说咱们是开饭馆子的,不是当奴才的,为啥非要天天整出一副奴才样儿呢?老掌柜的还是笑眯眯地说:“兵荒马乱的,哪儿哪儿都是胡子绺子,人家掏出枪来给你一下子,你就死了,再硬气有啥用啊?这伸手还不打笑脸人呢。”

胡子,是指土匪;绺子,就是团伙,都是东北方言,因为现在没有土匪了,这两个词儿现在都没用了。少掌柜的想想,可也是,就不再争了,由着他爹去了。

那几年里,老道外总招胡子。开当铺的钱家、缝皮货的刘家、卖杂货的全家、灌红肠的福家,接连着都让胡子给“砸古丁”了。砸古丁也是东北话,就是入室抢劫。这些胡子,老凶残了,冲进院子,先开枪挥刀,把有反抗能力的杀光,再翻箱倒柜找值钱的货。灌红肠的福家养了八条大枪,胡子来进攻的时候,福掌柜的开枪,亲手打死了一个胡子。胡子们恼羞成怒,等把他家攻破了,就把他家的人全都杀了,连不满一岁的孩子都杀了,一个活口没留。

警察和大兵不管吗?管呀,可管有啥用?等警察和大兵们集合完了,慢悠悠地赶来,胡子早跑没影儿了,跑到深山老林里边躲起来了。

老百姓没有办法,只能提心吊胆地防着。可是,有枪的都防不住呢,这没枪的还防个啥呀?要是真招了胡子,就认命等死吧。

再说老福来饭馆,那些天里,总有一个磨刀的,扛着个板凳,在老福来门口转悠,有事儿没事儿地还往饭馆子里边瞅两眼。老掌柜的就把店里头和家里头所有的刀,菜刀、剁骨刀、杀猪刀、镰刀、柴刀,还有锄头和铁锹都翻了出来,让这磨刀的给磨了个遍。可磨刀的还是不走,还是在饭馆子门口瞎转悠。

少掌柜的笑着说:“这个磨刀的,这是馋得实在受不了吧,想多闻一会儿味儿呢。”

老掌柜的却在心里长长地嘆了一口气:到底还是年轻啊,经历得太少,连这么明显的事情都看不出来,还需要历练啊!老掌柜寻思了片刻,脸上带着笑迎了出来,对磨刀的说:“师傅,大冷的天儿,要不,进屋里坐坐?”

磨刀的倒也不客气,扛着板凳,跟着老掌柜的进了饭馆子,找了一张靠边儿的空桌,金刀大马地就坐下了,坐得腰板溜直儿,脖子梗着,还挺有威势。少掌柜的一看,不乐意了:这磨刀的浑身埋了巴汰的,还散发着一股臭味儿,这要是老坐着不走,不耽误做生意吗?他正要发话,老掌柜的却摆了摆手,拦住了他。

老掌柜的转身进了里屋,不大一会儿,就端出来一个粗瓷大碗,放在了磨刀的面前的桌子上。碗里热腾腾地冒着热气儿,磨刀的以为是热水,端起来就猛地灌了一大口,没想到,一下子就被呛得“咳咳咳”地咳嗽起来。

磨刀的眼里放光,问:“老掌柜的,这是酒?”

老掌柜的笑眯眯地说:“是酒。”

磨刀的又问:“是田家烧锅子?”

老掌柜的仍旧笑眯眯地回答:“是田家烧锅子。”

磨刀的点点头:“我就说嘛,这香,这味儿,这冲实劲儿,除了田家烧锅子,还有谁家能整出来呀!”

烧锅,就是老式的酿酒作坊。田家烧锅可是哈尔滨的老字号,他家的酒味足、地道,一直都是抢手货,只供应给几家大饭馆子,小店连根毛儿都捞不着。就是在大饭馆子里头,也是有限量的,去晚了照样喝不着。这样的好酒,价格自然也高,就这么一碗,都够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个月的嚼谷了。想喝这么好的酒,不光得有钱,还得有运气,能得赶上。

磨刀的又端起碗,猛喝了一大口,一拍桌子:“好酒!好酒!”

3.保你全家

这时,老掌柜的在磨刀的对面坐下了,磨刀的瞅瞅老掌柜的,说:“刚才我还以为这是热水,没想到是一碗酒,还是田家烧锅子。按规矩,干我们这行的,不该喝东家的酒。喝了你的酒,我就壞了规矩。不过,既然这规矩都坏了,开头儿了,我就再斗胆问一下,老掌柜的,这光有酒,难道就没有几个可口的下酒菜吗?”

老掌柜的一听,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有,有!这光上酒了,没给菜,慢待了,慢待了!”接着他一扭头,喝道:“仁全子,给我整一个锅包肉,一个地三鲜,切盘猪头肉,再拌个家常大凉菜!麻溜儿的,整好了就端上来。对了,给我也整上一碗田家烧锅子,今儿个我陪着师傅也整几口!”

仁全子,也就是少掌柜的,一听此话,肺都要气炸了:爹这是咋了呀,对一个磨刀的那么恭敬?他心里头不乐意,磨磨蹭蹭地站在那儿不想动。老掌柜的瞪了他一眼,他不敢反抗,只好照办了。

磨刀的眼尖,全看在眼里了。老掌柜的讪讪地说:“我这个儿子,不懂事儿,年轻,直性。”

磨刀的笑了:“直性好啊,不像咱们这些老帮子,曲里拐弯的,不敢明着整。”

老掌柜的只好又讪笑着说:“那——大兄弟,我也就不曲里拐弯的了,直性直性?”

磨刀的笑了笑,没说话。老掌柜的向前俯着身子,压低了声音说:“好汉爷,你就直说了吧,饶了我们全家老小的性命,得多少块大洋?”

磨刀的笑得更诡异了,他也向前俯着身子,低声说:“老掌柜的,你是个明白人啊!这几天,我在你这馆子门口踅摸,老掌柜的看清了我,我也看清了老掌柜的。赶大车的来要碗水喝,你送两个大馒头,还是白面的,雪花粉哪。来个要饭的,换别人家,早轰走了,可你愣是送了他两个馅饼,羊肉胡萝卜馅的,老远我就闻着香味儿了。开这么大个饭馆子,你这眼皮子不往上挑,也不往下耷拉,难得呀!你这样的人,世上可是越来越少了。俗话说,好人有好报,可我这些年看着的,都是好人遭恶报。今儿个,我一块大洋也不要,你这个好人,我就让你有回好报。你和你的馆子,整个浪儿的,我全保了。”

“整个浪儿”是东北话,就是全部、所有、一切啊!

老掌柜的声音压得更低了:“你真保?”

磨刀的也把声音压得更低,但也更坚定了:“我真保!”

老掌柜的一拍桌子,“砰”的一声,又抱拳拱手:“好!兄弟,哥哥我在这儿就谢谢你了。从今往后,我这店里头,不收钱,你随便吃,随便喝,你就是一顿点上一百零八道菜,整个满汉全席,也不为过!这大洋钱,不管你哪天来,柜上有多少,你就可以提走多少,连一个大子儿都不用留。兄弟你要是想要这个馆子,哥哥我二话都不说,马上就搬出去,白送你了!”

磨刀的却说:“老掌柜的,你这话说得就不在理儿了。我喝了你的酒,吃了你的菜,就欠了你的,我这是要还了你这一次的人情。”

老掌柜的说:“我这人情,可没这么重。”

磨刀的摇摇头,说:“话不能这么说,人情不分轻重,只分薄厚。要渴死的人,你给他一碗水,救了他的命,人情重不重?可还不就是一碗水嘛。”

老掌柜的感叹道:“好,兄弟,既然这样,哥哥我也不跟你矫情。这大洋,还有这饭馆子,哥哥我都给你留着,你啥时候想要了,过来说一声就行。”

少掌柜的先前的话没听清,可最后这几句话,他是听得真真儿的,不禁惊讶得张口结舌:把馆子白送给一个磨刀的,爹这是疯了吗?

爹没疯。送走了磨刀的,老掌柜的又坐回了那张桌子前,心事重重地又整了一大碗田家烧锅子。他一个人对着对面的空座儿,就仿佛对面还有人似的,又是说话,又是鞠躬,又是敬酒,又是夹菜,把那一大碗酒也给喝光了,然后就趴在了桌子上,不会动了。

见老掌柜的喝多了,少掌柜的赶紧背起他,送回后院去休息了。

4.千金一诺

一晃三四天过去了,这天后半夜,大家伙儿睡得正香呢,老福来饭馆子大门前,忽然响起了一阵嘈杂声,接着就听前院的伙计大喊大叫:“不好了,不好了!胡子来了!”

前院后院顿时一片鸡飞狗跳,哭的喊的,跑的闹的,乱哄哄的没了章法,只有老掌柜的躺在炕上,一动也没动。他想着:这胡子要是真来了,还能让你跑吗?还跑得了吗?反正都是个死,还不如找个舒坦的地方死呢。

老掌柜的躺在炕上,耳朵可没闲着,只听饭馆子大门外,先是“噼里啪啦”响起一阵枪声,随着枪声,还有骂声、惨叫声,之后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再之后,就再也没有声音了。

大门外边,死一般的寂静。

大门里边,更是一片寂静,过了好久好久,也没人敢动。躺着的还躺着,坐着的还坐着,蹲着的还蹲着,趴着的还趴着,都生怕动一下,惊动了外边的胡子。这会儿,老掌柜的却不等了,他爬了起来,来到前院,打开大门,向外观看起来。老掌柜的不怕开大门,胡子们要是想杀进来,区区两扇木头门,能挡得住吗?

打开门一看,只见外面没有一个人影儿,胡子们都跑了?为了啥呀?老掌柜的正犯疑,忽然传来一声“哎哟”的呻吟声。老掌柜的转过头一看,见大门旁边影影绰绰的躺着一个黑影。老掌柜的连忙让人点上火把,一照才发现,那里果然趴着一个人。老掌柜的走过去,大着胆子,把人翻过来一看,吓了一大跳:这人竟然就是前几天和自己一起喝酒的磨刀的!磨刀的胸前“咕嘟咕嘟”往外冒着血,眼瞅着就要不行了。

磨刀的看见了老掌柜的,一把抓住了他的手,说:“老哥,我保你了……我保住你了。”说罢,他头一歪,死了。

老掌柜的往旁边一看,磨刀的身子两旁,各扔着一把二十响的镜面大匣子。老掌柜的马上就明白了,刚才自个儿家确实招了胡子,可这胡子又都让磨刀的给打跑了,磨刀的也因此受了重伤,死了。

老掌柜的半跪在磨刀的身边,双手握着他的手,泪流满面。

直到这时候,少掌柜的才佩服起了爹的先见之明。爹对人家又是赔笑脸,又是请喝酒,还要把店也送给人家,原来是深深地埋下了一颗友善的种子呀!这颗种子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出了果实,救了大院里五六十条人命啊!不过,少掌柜的不明白的是,这个磨刀的咋会有枪呢,还是两把?他咋就知道今天自个儿家会招胡子呢?

少掌柜的一脑门子问号,却不敢问。他怕爹骂他是猪脑子,平时爹没少骂他是猪脑子。

这时,老掌柜的站了起来,只说了三个字:“厚葬吧。”

少掌柜的问:“葬哪儿呀?”

老掌柜的答:“就葬咱们院子后边吧。”

那时候,哈尔滨还没那么繁荣,齐家院子的后边是一塊大荒地。老掌柜的举着火把,少掌柜的带着几个伙计,在荒地上挖了个大坑,就想把磨刀的尸体放进去给埋了。

这时候,忽听有人说话:“老掌柜的,不能埋。我们二当家的身子,我们得带回去。”

伙计们慌乱地往两边一闪,他们的身后就现出了两个人。两个人都穿着黑绸衫黑绸裤,头上戴着黑礼帽,脚上踏着黑鞋,腰里头,都别着两把黑乎乎的大家伙。不用想都知道,这两个人是胡子。

胡子还没走呀?胡子咋又回来了?妈呀,这可咋整啊?少掌柜的和伙计们都吓得直发抖,倒是老掌柜的临危不惧,抱拳拱手,说:“两位好汉爷,我能斗胆问一下,这究竟是咋回事儿吗?”

两人中年龄稍大一点的那个也抱拳行礼,说:“可以。事到如今,对你们也没什么好隐瞒的了。老福来买卖不错,挺红火的,我们大当家的看好你们了,想要砸你们家。二当家的就先下了山,趟个风口,望个盘子。没想到,等大当家的带人下来,二当家的却说,他吃了你们家的,喝了你们家的,欠了你们家的情,挡在你们家门口,死活不让兄弟们进去,就是要保你们家。大当家的生气了,打了二当家的几枪,二当家的也生气了,也打了大当家的几枪。大当家的当场就死了,身子被我们背走了。我们也知道二当家的受伤了,但没想到,他也这么快就断了气。不管咋说吧,二当家的是我们绺子的人,他的身子,我们必须得带回去,不能给你。”

说罢,两个胡子就走上前来。老掌柜的去拉,却没拉住,磨刀的的尸体被那个年轻一点的胡子抢了过去,扛在了肩膀上。仓促之间,老掌柜的只把磨刀的一个衣角扯了下来,扯在了手里。

那个年长的胡子又说:“大当家的、二当家的没了,我们绺子,从今往后,我说了算。两位当家有了争执,那是我们的家务事,你们也不用多想啥,我们不会因为他们死了,就把火撒到你们身上。种啥因,结啥果,长出了茄子,不能怪豆角子,哪行都有哪行的规矩,这规矩,是不能坏了的。二当家的虽然没了,可老爷们儿唾口唾沫,也能钉根三寸长的钉。二当家的说过的话就代表我们绺子,你们老福来,你们齐家,我们保了,这也算是给我们二当家的一个交代吧。”

说完,两个胡子扛着尸体,转身走了,消失在了黑夜里。

一同消失在黑夜里的,还有二三十个扛着大枪的影子。

5.恩情永记

直到这时,少掌柜的才算彻底明白,原来,爹对那个磨刀的那么恭敬,那么亲热,那么大方,是因为爹早就看穿了他的身份,看穿了他的用心,用一碗热酒给他下了个套儿,坏了他的规矩,让他欠下了自个儿的情,才保下了全家老小。爹才是老江湖啊,佩服佩服!

少掌柜的一指那个大坑,问:“爹,咋整?”

老爹柜的把手中的那片衣襟扔进了坑里,高声说:“埋了吧。高点埋着,埋成个大坟,让大家伙都能看着,让来往路过的都能看着。我不管他是不是胡子,砸过多少家,杀过多少人,这些,都过去了。他救了咱齐家上上下下五十多口子人,他就是咱们齐家的恩人,咱们得知道感恩。初一十五,逢年过节,烧纸磕头,扫墓祭拜,当成祖宗供着,敬着,守着,记着,这辈子都不能忘了!”

少掌柜的明白,这是要立个衣冠冢,就说:“爹,这可是大道边儿上呀,牛蹬马刨的,光有个坟包子,几天不就给踏平了吗?”

老掌柜的说,那就立块碑,提醒一下。

建完了坟,回了家,老掌柜的睡不着了,就琢磨起了碑文。这磨刀的姓啥叫啥,哪年生人,祖籍哪里,一概都不知道,这碑文咋写呀?

老掌柜的想了一宿,第二天一早起来,提笔就写下了几个大字:义弟磨刀的。

老掌柜的对家里人说,从今往后,就把他当成一个真的磨刀的,其余的,就都忘了吧。天宽地宽,大路朝天,后世的人只需记住祖上有这么个义弟,是磨刀的,救了全家人,就行了,祭拜起来更能撕心裂肺,更能荡气回肠。

墓碑做好了,立在了坟头上。

从那以后,老掌柜的就躲在后院里,喝酒、养花、逗鸟,不轻易上前边来了。少掌柜的接替了老掌柜的,站在馆子门前,一改以前趾高气昂、鼻孔朝天的模样,低眉顺眼、点头哈腰,笑眯眯地迎来送往。人们冷不丁地一看,这不就是老掌柜的年轻版吗?是老掌柜吩咐他来的吗?不是,是他自个儿主动来的,来得还很勤快、很积极,比老掌柜的还有模有样呢。

齐老师的故事讲完了,好半天也没人说话。没人说话,是因为大家伙儿都在心里头细琢磨呢。

终于,有一个工人先开了口,说:“齐老师,这块碑,肯定是你们家的,我们都信了。”

齐老师“哈哈”笑了几声,说:“那我就把这块碑背回去了。”

背回去?这块碑得有几百斤,三四个人抬都费劲,咋背回去呀?几个工人互相看了看,刚才那个工人又说:“齐老师,我们看你是走着来的,家也应该离这儿不远,我们给你送回去吧。”

于是,几个工人把墓碑抬上了手推车,推着跟在齐老师的身后。走出不远,一拐弯,就来到了一条宽敞的大街上。大街两边都是饭馆子,霓虹闪烁,热闹非凡。齐老师在一家大饭店门前停下了,工人们抬头一看,不禁一惊,饭店的招牌上写着“老福来老菜馆”。老福来老菜馆?还真有这么个馆子吗?

一个工人就问:“齐老师,你真的是老师吗?”

齐老师回答:“是啊!”

那个工人又问:“那你咋还开饭馆子呢?”

齐老师笑道:“是家里人开的,我下班了,过来帮帮忙。”

也就十几分钟的工夫,那块石碑就被抬上了饭店大堂里的一张木案,有人给石碑蒙上红布,又在案前点上高香蜡烛,敬上了瓜果梨桃,坟前墓碑变成了门前供奉的牌位。而齐老师,不知何时也换了一身行头,只见他穿一件深灰色的长衫,站在门口,低眉顺眼,点头哈腰,迎来送往。

工人们看着,只觉得恍惚之间,仿佛穿越了时空一般。

(发稿编辑:吕佳)

分类:中篇故事 作者:他他 期刊:《故事会》2020年9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