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明之境,就是一种对事物能够看穿、识透的境界。专家,对其专业领域独具解构之术;高人,对其视野之内秉持超俗之见。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为我的“澄明之境”提供了一个很妙的注释:“山顶自澄明,人间已霶霈。”至高或至深,皆是澄明之境。
所谓澄明,不仅是它的澄明之态,还是面对混沌具有澄明的识见。术业有专攻,一笔下去,墨呈六彩:浓、淡、枯、湿、燥、润,而且能相互转化,“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我刚出校门进入工厂时,曾听一位八级钳工师傅说,我们拿锉刀加工一个零部件,可以穿着白衬衫干活,干完活洗洗手就下班。现在想想,这不就是一种澄明之境吗?
古人纪昌向飞卫学习射术,飞卫说:“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为了学会“不瞬”(不眨眼),纪昌躺在织布机下盯着来回飞的梭子,练习不眨眼。随后他又用牛尾悬虱子于窗户,练习眼力。十日后,芝麻大的虱子在他眼里大如蚕豆。三年后,大如车轮。以睹余物,皆丘山也。成语“视虱如轮”,即指纪昌。功夫至此,哪还有射箭不准之理。皆丘山了,何止是一片澄明!
庖丁解牛也很澄明。刚开始,庖丁看见的是整头牛,三年后他看见的是牛的肌理筋骨。轻松下刀,宰牛的节奏与《桑林》《经首》两首乐曲合拍,既不费力,又不伤刀。这哪里是在屠宰,分明是在演奏音乐。游刃有余,“刃”之技术化为了“游”之艺术。或目无全牛,或胸有成竹,甚至胸有丘壑,握刀执笔皆成游戏之作。
职业的猎手,是看不见山的;职业的渔夫,是看不见水的;职业的刺客,是看不见人山人海的。看见的全是猎物,全是目标。这就是专业素养。见山见水见人山人海者,充其量不过饾饤小儒,斗方名士。
东汉时,有位高人名叫孟敏。一天,他上街买了个陶罐背回家。路上被人碰撞了一下,罐碎了,他头也不回,仍径自走了。旁边有人见了很奇怪,追上去告诉他罐子碎了,你也不看不问一下?他回答:既然碎了,看又何益?这应该属于更高层次的人性澄明之境。读罢,令人震撼。
做人做到澄明之境,实属天赋异禀。不是人人学得来的,动心忍性,悖反逆行,十分了得。是境界都有高低之分,真正澄明之人,那是“東晋亡也再难寻个右军,西施去也绝不见甚佳人”。
作者:俞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