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故事会 > 故事会2020年14期 > 〖中篇故事〗梨园天子闹紫禁

〖中篇故事〗梨园天子闹紫禁

分类:故事会 更新时间:2022-09-02 08:22:30

1.夜猫进宅

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初九这天,巴城人杨继祖正坐在家中,跟父亲杨艺德喝茶聊天。杨继祖早年留洋日本,如今在一家香港报社工作,眼看假期即将结束,又要离家赴港,这一别,也不知多久才能再见,父子俩的心里满是惜别之情。

就在这时,突然有官府的差役跑来报告,说江苏巡抚恩寿来访,即刻就到!杨艺德父子俩听罢,内心都是一惊,他们杨家与官府素无往来,这堂堂的巡抚大人,怎会无故上门?顷刻间,一大拨身着官服的人拥进屋内,为首的是一位身材矮胖的中年男子,一看官服就知道,此人正是江蘇巡抚恩寿。

杨艺德父子急忙上前施过见面礼,恩寿上下打量了父子俩一番,用傲慢的口气问:“你们祖上,可有个叫杨啸天的?”

对方口中的杨啸天,杨继祖当然知道,那是自己的高祖父,自己曾在杨家族谱上看到过这个名字。一旁的杨艺德不知道恩寿大老远地跑来问自己祖上,意欲何为,只得点头称是。

恩寿见杨艺德点头了,不由得哈哈大笑道:“好!看来这趟我算没白跑!事情是这样的:当年康熙爷过六十六岁寿诞时,你们祖上杨啸天曾为先帝爷唱过一出昆曲,曲名就叫《御驾亲征》。今年十月初十,恰逢老佛爷六十六岁寿诞,老佛爷想效仿当年康熙爷的六十六岁寿诞庆典,点名要听你们杨家人唱的这出戏。我这次来,是为了口传老佛爷懿旨的!听明白了吧?”

原来,就在前不久,离自己六十六岁生日还有将近一年时间,慈禧太后就开始谋划自己的寿诞庆典了。李莲英猜透了她的心思,奉承道:“当今我大清在老佛爷的治理下,歌舞升平,国泰民安。老佛爷神武英明,居功至伟,丰功伟绩堪与当年康熙爷媲美。依奴才的意思,老佛爷的六十六岁寿诞庆典,就按当年康熙爷六十六岁寿诞庆典的标准来办为好!”

李莲英一派胡言,说得慈禧太后心花怒放,她当即命令李莲英全权负责自己六十六岁寿诞庆典的筹备事宜。李莲英得知,当年康熙皇帝过六十六岁寿诞时,搞了个百戏进京贺大寿,于是他跑到内务府,找出了当年的戏单,看完后不禁皱起了眉头。原来,戏单上的戏目他大都耳熟能详,只有一出《御驾亲征》的昆曲,他闻所未闻。李莲英不甘心,他派人四处查访,最后还真让他给打听到了,当年唱《御驾亲征》的,是一位苏州巴城人,名叫杨啸天。

一听杨啸天是苏州人,李莲英一下就想到了江苏巡抚恩寿,他私下里与恩寿交好,于是赶紧写了一封密信,派人快马加鞭送给了恩寿。密信中,李莲英把情况交代清楚了,最后不忘加了一句:“如果你这次把事情办好了,我就可以吹吹老佛爷的耳边风,到时候,你升迁两江总督的事,就板上钉钉了。”

接到密信后,恩寿立刻派人去查,结果很快就查到了杨艺德父子。恩寿得知,杨艺德早年确实从祖上手里接管了一家戏班,但在几年前,戏班已经解散了。好在戏班虽已解散,但杨艺德却成立了一个昆曲曲社,一有闲工夫,他就召集原班人马吹拉弹唱,看样子,这些年的戏曲功底并未荒废。就这样,为了自己的锦绣前程,恩寿一大早就出发,跑了近百里路,从苏州亲赴巴城杨艺德家里,甚至假传慈禧的懿旨。

听了恩寿的话,杨艺德不禁眉头紧皱,一脸的难色。恩寿见状,一瞪眼怒道:“怎么啦?难道你想违抗懿旨不成?!”

杨艺德听罢,赶紧拱手道:“不敢!不敢!大人请放心,我现在就召集人来排戏!”

恩寿一听,哈哈大笑道:“这不就得了!你带人好好排戏,到时候要是讨得老佛爷欢心,别说老佛爷那里,就是我恩寿这边也重重有赏!”说完,恩寿又叮嘱了一番后,才带人离去。

送走恩寿,杨继祖百思不解,所有昆曲传统剧目,他几乎倒背如流,唯独什么《御驾亲征》,自己听都没听说过。望着父亲一脸为难的样子,杨继祖刚要开口,父亲却抬手阻止了他,叹着气说:“这回被官府盯上,或许是命中注定的事!继祖,眼下实在是没办法了,你得留下来帮帮为父。”

杨继祖想都没想,当即应允道:“父亲放心,我现在就去拍电报,向报社请假。”

2.葬父进京

当初杨艺德解散戏班,全因当下百业凋敝,没人看戏导致入不敷出,如今一听说要重整旗鼓,戏班的原班人马不由群情激昂,没过多时,大伙儿都拥到了杨艺德家里。

杨艺德环顾人群,从怀里掏出一本薄薄的泛黄的戏本,说:“遵照祖训,没有官府要求,这出戏是万万不能重排的!现在朝廷出面要求重排,是没有办法的事,从今往后,所有人不得提及,只管尽心尽力去排戏即可!”听罢杨艺德的话,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御驾亲征》是一出折子戏,剧幅不长,剧情简单,讲的是康熙皇帝当年亲自出马,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故事。杨艺德考虑后决定,就让儿子杨继祖扮演康熙皇帝的角色,因为儿子从小受过自己的严格训练,唱念做打样样精通,更何况儿子长相俊美,扮相极好。

接下来,在杨艺德的精心指导下,戏排练得很顺利。其间,恩寿还多次亲临现场督导。就在慈禧太后六十六岁寿诞即将来临之际,《御驾亲征》终于排练好了。可是,就在戏班将要离开巴城、赶赴京城的前夜,杨艺德却因为多日的劳心劳力,突然病倒了。

杨艺德的病情来势汹汹,杨继祖伺候在病床前,急得团团转。恩寿得知后,怕他们耽误行程,还一个劲地派人来催。这天,杨艺德把杨继祖喊到自己跟前,拉住儿子的手,未语先咽。杨继祖见状,内心如刀割般难受,眼泪忍不住扑簌簌地掉了下来。

杨艺德强撑精神,对儿子说道:“此次进京,凶多吉少,为父送你三样东西,你千万要保管好,关键时候,或许能救你一命!”说完,他命人取过三样物件,一一对杨继祖作了交代。听完父亲的话,杨继祖当即把三样物件收好了。

当晚,杨艺德与世长辞,杨继祖伤心欲绝,哭得昏天黑地。那边恩寿不识时务地又来催促,杨继祖没办法,只得强忍悲痛,草草收殓了父亲,在恩寿所派官兵的护卫下,带着戏班向京城进发了。

一路上风雨兼程,杨继祖带领戏班如期赶到了京城。安置好戏班,杨继祖去找管事,商量彩排事宜,管事告诉他,明晚戏班可以到现场彩排。彩排现场就在颐和园内的德和大戏楼。

德和大戏楼是慈禧太后挪用大清海军军费,花了七十万两白银修建而成的,有上下三层戏台,远远望去,整个戏楼雕梁画栋,气势宏伟。杨继祖站在戏楼前,内心五味杂陈:前不久,大清海军甲午一战败给东洋倭贼,现在看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彩排开始前,杨继祖站在戏台上,命人抬过来一个大紫檀木箱,这个木箱,就是父亲临终前托付给他的第一样东西。看着木箱,杨继祖内心又是一阵难过,他亲自上前打开了木箱,从里面取出两样东西。戏班的几个人帮忙撑开后才发现,这是两个极其精美奢华的大红灯笼。

杨继祖亲手点燃了两根大红蜡烛,小心翼翼地放入大红灯笼内,最后命人把兩个大红灯笼高高悬挂于戏台两侧,霎时间,整个戏楼都被照耀得熠熠生辉。突然,有人手指灯笼高声喊道:“快看!是康熙爷御笔!”

众人随声抬眼望去,果然发现右边的灯笼上写着“梨园泰斗”,左边灯笼上写着“百世流芳”,且两个灯笼上都缀有四个小字“康熙御笔”。现场所有人见状,都纷纷跪地,对着两个灯笼叩拜不止。

殊不知此时,戏楼对面的颐乐殿内,一个人也看到了大红灯笼上的字,他急忙从太师椅上站起身,跪地后冲着大红灯笼磕了几个响头。此人边磕头边暗想:没想到,当年那杨啸天真有两把刷子,竟得康熙爷御笔赐字!不过我今晚倒要看看,他杨家后人到底有多少能耐?此人正是偷偷前来审戏的李莲英。

接下来,杨继祖又取出父亲临终前给他的第二件东西:一个小紫檀木匣。打开木匣,杨继祖从里面取出一件黄色戏袍,抖开后穿在身上,这戏袍除了看上去有些陈旧外,穿在身上倒也合身。

此时,开场的锣鼓声已经响起,杨继祖身佩宝剑,手持马鞭,他深吸一口气后,在一群御林军的护卫下,踩着鼓乐节点走上了前台。李莲英一看,顿时瞪大了俩眼,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突然,他“噌”地站起身,手指杨继祖厉声喝道:“来人啊,把那个反贼给我拿下!”

3.祸起戏袍

李莲英一声令下,一群侍卫立马冲上戏台,把杨继祖押到了李莲英跟前。李莲英对着杨继祖咬牙切齿道:“姓杨的,你可知你身上所穿是何物?”

杨继祖毫无惧色,一挺胸脯,朗声说道:“我是唱戏的,穿的当然是戏袍……”

“胡说八道!”没等杨继祖说完,李莲英怒不可遏道,“这明明是一件我大清皇上的龙袍,你身为戏子,胆敢身着龙袍唱戏,难道是想谋逆不成?!”

谁知杨继祖听罢,只是呵呵一笑,说:“公公好眼力,不错,这确实曾是一件龙袍。只不过,当年康熙爷赏给我的祖上杨啸天当戏袍了!”

龙袍可是皇上身份的象征,康熙爷就是再糊涂,也不可能拿来赏给外人,何况是赏给一个戏子当戏袍?李莲英说啥也不相信杨继祖的话。没办法,杨继祖只得当场给李莲英讲了一段故事:

当年,康熙爷身边的李德全因事出宫,无意间看到了在戏台上唱戏的杨啸天,顿时就呆住了,因为杨啸天除了年轻点以外,跟康熙爷长得实在是太像了。

看着戏台上英姿勃发的杨啸天,李德全灵机一动,有了个主意。原来,康熙爷最近情绪十分消沉,经常怀念自己年轻时的那些峥嵘岁月。眼下,康熙爷的六十六岁寿诞将至,李德全决定,就让杨啸天扮演康熙爷,排一出当年康熙爷御驾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戏,以博康熙爷欢心。

到了康熙爷六十六岁寿诞当天,杨啸天被李德全偷偷安排进宫,就在寿诞庆典进行到最高潮时,杨啸天身着戏袍突然登台,顿时引起现场一片惊呼,因为无论身段还是神韵,杨啸天完全重现了康熙爷年轻时的风采。

杨啸天一开唱,更是引来一阵阵欢呼。此时,康熙爷已经喝得微醉,他看着正在唱戏的杨啸天,越看越喜爱,或许是一时兴起,他突然摇晃着站起身,一边脱下自己的龙袍,一边摆手招呼杨啸天说:“来来来,换上朕的龙袍再唱!”

康熙爷此举,惊呆了所有人,杨啸天更是跪在地上,连呼不敢。康熙爷却不管那一套,他亲自动手,给杨啸天披上了自己的龙袍。杨啸天没法子,只得硬着头皮继续把戏唱完。

戏一唱完,杨啸天赶紧脱下龙袍,毕恭毕敬地要还给康熙爷。谁知康熙爷大手一挥,道:“这件龙袍,朕赏给你了,从今往后,你就是梨园天子!”

康熙爷一番话,吓坏了在场的所有人,杨啸天更是吓得跪地不起,连连磕头,高呼不敢。

就在这时,一位大臣看出了端倪,他建议康熙爷说:“既为龙袍,就只能皇上一人穿,是万万不能赏赐于人的!如果皇上想赏给杨啸天,可对龙袍稍作改制,这样一来,就不违背礼制了。”

众人一听,都说是个好办法,康熙爷也觉得此法不错,他当即命人在龙袍内衬上,用金丝绣了个“戏”字。

杨继祖讲到这里停下了,李莲英听了将信将疑,他命人检查杨继祖身上的龙袍,果然在内衬上,发现了那个用金丝绣成的“戏”字。事已至此,真相大白,李莲英自讨了个没趣,只好厚着脸皮,命令杨继祖继续排戏。

4.惹祸上身

接下来的彩排很顺利,李莲英看完,甚是满意。

当晚,李莲英回到宫中,对慈禧太后汇报了审戏的情况。他先把康熙爷御赐杨家班两个大红灯笼、御赐龙袍当戏袍的事说了个天花乱坠,又把杨继祖唱的《御驾亲征》添油加醋地吹嘘了一番,直听得慈禧太后心旌荡漾,对自己即将到来的寿诞庆典充满了期待。

到了十月初十这天,慈禧太后六十六岁寿诞庆典拉开了帷幕。一时间,整个颐和园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德和大戏楼三层戏台,几十家戏班你上我下,各个曲种的名家名角轮番上演,大戏从早唱到晚。

当晚,慈禧太后用过晚膳,稍作休息后,就移驾颐乐殿内。望着大戏楼两侧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还有上面的康熙爷御笔,慈禧太后顿觉神情恍惚,仿佛眼前的浮华景象就是当年的康熙盛世。看着慈禧太后已经坐好,李莲英急忙吩咐下去,压轴大戏可以开演了。

杨继祖正在后台做准备,突然过来一个人,悄悄把一张字条塞进他的手里,然后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杨继祖环顾四周,趁人不注意,转过身展开字条一看,上面写着“情况危急,不可轻举妄动”几个字。看完后,杨继祖迅速把字条塞进嘴里,猛嚼几口咽了下去。

就在这时,开场的锣鼓声已经响起,杨继祖深吸了一口气,精神抖擞地走上了戏台。

戏台上,杨继祖身着龙袍,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显得英姿勃发、神采奕奕,把当年康熙皇帝驰骋疆场、平定叛贼的情景演绎得出神入化。对面颐乐殿内,慈禧太后伸长脖子瞪着两眼,一脸痴迷地盯着杨继祖,像这种身手敏捷、长相俊美的武生,她还是头一回见。

此时,台下的王公大臣、宫廷内眷们也不时地拍手叫好,把现场气氛烘托得十分热烈。最终,戏还是唱完了,现场所有人都站起身,叫好声一阵高过一阵,有些人把巴掌都拍红了。

自从甲午海战、公车上书等事件发生以来,慈禧太后还没过上一天舒坦日子,今天杨继祖这一出戏,让她心情大好,当即派人把杨继祖喊到自己跟前来问话。

杨继祖被带到慈禧太后跟前,对着她行了跪拜大礼。慈禧太后命杨继祖起身,她上下打量了一番,发现杨继祖剑眉星目、气宇不凡,不禁越看越喜欢,笑眯眯地说:“你唱得不错,哀家要重重赏你!你想要什么,尽管开口!”

众人的目光一下子都落在了杨继祖身上,只见他垂手而立,思忖良久并未开口讨赏。一旁的李莲英看不下去了,他催促杨继祖道:“老佛爷问话呢,还不快说!”

这时,杨继祖才拱手对慈禧太后说道:“啟禀老佛爷,小人有一请求,恳请老佛爷同意,如有僭越嫌疑,还望老佛爷恕罪!”

慈禧太后以为,杨继祖无非是要讨些金银财宝、官爵土地作为赏赐,她依旧笑眯眯望着他,说:“有什么要求你尽管说出来,哀家恕你无罪!”

杨继祖谢过慈禧太后,从怀里掏出一封书信,双手举过头顶,朗声说道:“启禀老佛爷,小人别无他求,这里有一封早已写好的谏书,请老佛爷过目。”

一听是谏书,慈禧太后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她冲李莲英使了个眼色,李莲英赶紧上前,接过谏书呈上前。慈禧太后耷拉着眼皮,并没有去接谏书。李莲英见状,立刻明白了,他拆开信封,取出一张信纸,看了一眼后,“扑通”一下跪在慈禧太后跟前,高声喊道:“启禀老佛爷,这是一封反书,奴才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读啊!”

李莲英的这一番话,把在场的所有人都吓坏了。慈禧太后听罢,更是怒气冲天地说:“你尽管读来,哀家恕你无罪!”

有了慈禧太后这句话,李莲英来了底气,他清咳了两声,高声读道:“如今西方列强瓜我土地,屠我臣民,我大清如群狼环伺,朝不保夕。看国内,百业凋敝,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如再不变法图新,大清危矣!太后英明,应当还政于皇上,退居后宫……”

听到这儿,慈禧太后勃然大怒,她用手指着杨继祖,厉声骂道:“大胆刁民!哀家给你点脸面,你却不知好歹,蹬鼻子上脸,来人,把这乱臣贼子给我绑了!”

她的话音未落,一群侍卫拥了过来,围着杨继祖就要动手。危急关头,杨继祖大声喝道:“慢着,你们看看这是什么!”说着,他把手伸进怀里,掏出了一个黄色绸布包,这正是父亲临终前交给他的第三样东西。

5.免死玉牌

侍卫们一看,以为杨继祖掏出的是凶器,于是一拥而上,把他牢牢按在地上。这时,一个侍卫长一把夺过绸布包,交给了一旁的李莲英。李莲英急忙打开绸布包一看,里面竟是一块翡翠玉牌。这块玉牌做工精美,用料上乘,李莲英眼光老到,一看就知道是皇家御用之物。

李莲英再仔细一看,发现玉牌上还刻有文字,一面刻有“康熙御赐”,另一面刻有“世袭免死”,谁也想不到,这块玉牌竟是当年康熙爷赏赐给杨啸天的免死凭证!

接下来,杨继祖缓缓说起了这块玉牌背后的故事:

当年,康熙皇帝借着酒劲,一时兴起把自己的龙袍赏赐给了杨啸天,可把杨啸天吓坏了,他明白,即便在龙袍上绣了个“戏”字,那也不过是个掩耳盗铃的做法,以后万一有人拿此事做文章,那对他杨啸天及其后人,都是要命的事。

杨啸天手捧龙袍,灵机一动,想到一个主意,于是说道:“小人有一个关于龙袍的故事,想讲给万岁爷跟在座的各位大人听听,就是不知当讲不当讲?”此时,康熙皇帝正在兴头上,当即就同意了。

杨啸天谢过皇恩,开口讲道:从前,有个人名叫杨老蔫,家住一处山冈之上。这天早上,杨老蔫打开家门,发现一位中年男子卧倒在他家门口,此人身子很虚弱,看样子病得不轻。杨老蔫心善,就把病人扶进屋内,安置在床上好生伺候。杨老蔫送汤煎药,伺候了一个多月,男子的病终于好了。

千恩万谢后,男子对杨老蔫说:“老伯的大恩大德无以为报,我想告诉您老一件事,万望照办。今夜子时,您把您家的祖坟偷偷迁到这房后的山冈之上,切记一定要悄悄行事,万不能告诉外人!”男子说完,就告辞走了。

眨眼过去多年,有一天,那位男子突然又回到了杨老蔫家,他一看屋后的景象,顿时目瞪口呆。原来山冈之上,密密麻麻布满了坟头。男子急忙问杨老蔫怎么回事,杨老蔫说道:“你走之后,我就按你说的去做了,谁知村里人看我半夜偷迁祖坟,就跑来问我缘由。开始我没说,可我越是不说,他们越是好奇,最后我经不起纠缠,就把你告诉我的事说了。村里人一听,都说这里面肯定有门道,就一股脑地把他们的祖坟也迁到了这山冈之上。”

男子听完杨老蔫的话,连呼:“完了完了!”他告诉杨老蔫,自己其实是一位得道高人,有一日在南方游历时,突然发现一条金龙卧于清水之畔、绿山之旁。于是,男子便念咒作法,强行驱使金龙朝北方往自己的家乡游走。当历经千辛万苦,走到杨老蔫家屋后那处山冈之上时,金龙却突然卧住不动了,任凭他怎么作法,直到累病了,金龙仍是一动不动。

男子知道,金龙卧于此处,是上天注定的事。最后,他告诉杨老蔫:“谁家的祖坟葬到金龙身上,谁家就会出身穿龙袍的真命天子,现在好了,金龙被压死了,幸好你家的祖坟葬在了金龙的头上,虽然你家后人不能出真命天子,但可以出身穿龙袍的人。”

故事讲完了,杨啸天最后说:“这个杨老蔫,就是我的祖上。”

杨啸天的这个故事不仅精彩,还给康熙皇帝一个大大的台阶下。还是李德全聪明,听完故事,他就明白了杨啸天的良苦用心,于是高声说道:“皇上,原来您赏赐杨啸天龙袍,是老天早已注定的事啊!”李德全的一番话,让在场的所有人也都明白过来,纷纷附和说对。

康熙皇帝借坡下了驴,不由得心花怒放,对杨啸天的喜爱之情,当即又加了几分。他看出了杨啸天的顾虑,顺手解下一块随身携带的玉牌,命人刻上字,作为免死凭证,送给了杨啸天。

杨继祖讲到这里,李莲英捧着玉牌,递到慈禧太后跟前,低声道:“老佛爷,看这玉牌的用料跟做工,是我大清皇家御用之物。若此物真是当年康熙爷赐给他们杨家的,肯定会登记造册,现在派人去内务府彻查,不怕查不出真假。”

慈禧太后听了李莲英的话,当即命人去内务府彻查。不久,被派去的人手拿造册簿回来了,在档案中,还真的发现了当年康熙御赐杨啸天世袭免死玉牌一事。事已至此,慈禧太后虽然恨得牙痒痒,但她也不敢造次,只得眼睁睁看着杨继祖带着戏班离开了颐和园。

回到戏班驻地,早有兩个黑衣人等在那里,一看到杨继祖,其中一个急切地说道:“杨兄,你太冒失了,现在赶紧跟我们走,再晚恐怕就来不及了!”

原来,早年在日本留洋时,杨继祖就已加入了革命党。此次冒死进谏,他已事先上报给了上级,虽遭到了强烈反对,但机会难得,杨继祖知道凶多吉少,还是决定拼死一试,果然差点步了谭公后尘。

杨继祖拿出所有财物,分给了戏班人员,说:“我杨继祖不才,连累了各位!我走以后,要是有人来问,你们就说所有事都是我杨继祖一人所为,与你们没有半点瓜葛。”说完,杨继祖跟随两个黑衣人上了一辆马车,急匆匆地离开了。

果然,就在杨继祖离开不久,一群蒙面人骑着马疾驰而来,把整个戏班团团围住。而此时,杨继祖已趁着夜色坐马车偷偷潜出京城,他将借道塘沽,坐船南下,直奔香港……

(发稿编辑:朱虹)

分类:中篇故事 作者:孙华友 期刊:《故事会》2020年14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