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啄木鸟 > 啄木鸟1984年2期 > 〖散文·杂文〗国门三记

〖散文·杂文〗国门三记

分类:啄木鸟 更新时间:2022-09-22 22:55:16

我此次壮游国门,抚今追昔作记有三:

一、记住:镇南关的荣辱

从内地上友谊关,行至隘口圩就算踏上关道了。

隘口,古称关前隘,东有小青山,西有凤尾山,群峰对峙,高入云霄,两面的山脉绵亘南去,夹着一条四公里长的弯弯曲曲的狭谷,与友谊关关墙连成一体,友谊关如前廊,隘口圩似后厦,结成一庭院式的祖国南大门的围屏,形成险要的战略关道,平时是中越两国人民交往的通道,战时则变成侵略者的坟场!

这座千年边关,清朝时叫镇南关。一八八五年二月二十三日黄昏时分,这座雄关竟陷落在法国侵略者手中。

在镇南关沦丧之前,法国入侵越南已久,当时的法国总理费茹理叫嚷道:“必须征服那个巨大的中华帝国……”妄图通过越南侵入中国。清政府应阮氏王朝之请,派兵出关驻节北宁,与法国侵略者抗衡。在一八七三至一八八三这十年间,数千名黑旗军曾参加越南抗法斗争,在刘永福指挥下,曾取得三战三捷,两毙法军统帅而威震天下的胜利!可是勾结帝国主义的清政府,指示其驻越清军“法人并未与我失和”,不可对黑旗军与越南抗法力量“显露助战之迹”,把驻越清军置于“人可打我,我不可打人”的被动地位。法国侵略军遂舍黑旗军而直指清军主力,战略要地北宁失守。陪游的边防军老李,说到此就咬牙切齿跺脚痛骂道:

“数万清军,未经奋战即望风而逃,可耻,可耻!”

清军北宁之败以后,叶赫那拉氏派国贼李鸿章与法国人签订《天津条约》。但《天津条约》签订后不过二十天,中国军队的下级官兵奋起抵抗,在北黎把来犯的法军杜森尼部的步骑炮兵打得几乎全军覆灭,报了北宁之仇!

在法军“北黎惨败”之后,苏元春一旅之师,又于当秋在船头等地取得几回胜利。但都奉命放弃了这些用将士骨肉换来的阵地。法寇终于席卷越南打到镇南关来了。那天,清军未曾力战而哗溃,统将潘鼎新化装成伙伕弃军逃命。法军气焰熏天,不可一世,竟把我国这座千年雄关夷为平地,然后在关前插着大木牌书曰:“广西门户已不复存在!”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富有保家卫国斗争传统的边寨人,村村寨寨磨刀霍霍,一夜之间,通往苏元春军营的条条山路。行人如蚁队,不分民族,不分老少,前去推动苏元春抗战。群众武装和苏元春的军队一道,乘夜奔袭镇南关西侧齐瑶村法军营地,那阵势:

长矛、雕戈、画戟,如簇簇团团密得风穿不透的丛竹茂树!厨刀、牛刀、鸳鸯剑,排行摆列似压地的霜林冰山!云惨惨,夜黝黝,寒光冲斗牛,杀气凝横目,三更鼓响,喊声大振,一齐掩杀!

我国军民收复了镇南关,也竖起一块更大更高的木牌,与法军的标语牌针锋相对,书曰:“我们将用法国人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户!”

记住:这祖国南大门的荣辱!

二、胜地利皇山

这就是利皇山么?真没想到久闻大名的利皇山,竟是这么一个小土疙瘩。

望着利皇山,历史的烽烟不禁在脑海中翻滚:

冯子材率领新招募的萃营和王孝棋的勤营开到凭祥市,与苏元春的队伍会师,一致推冯子材为帅。老将冯子材决定以隘口为决战战场,全体军民即抢修作战工事,在隘口街头筑起一道一千五百米长,两米半高的长墙,横贯隘口狭谷,把东西两头的小青山、凤尾山连结起来。长墙的中点正是这个小土疙瘩——利皇山,筑墙军民在利皇山顶建造一个将台。

这利皇山并不难登,它高约五米,座底约一亩,顶宽三方丈,将台遗迹仅一丈见方。当年两军决战时,冯子材与苏元春并肩守在这个将台里过夜。冯子材生于海滨,性爱风险,素有老谋深算的大度;苏元春长于山城,气节刚直,具有近忧远虑的目光,此两人一主一辅,胸中便有十万兵。我今登临胜迹,犹感烈烈烽烟腾腾而起!

利皇山前是个小盆谷,东西小青山与凤尾山之间宽约一千米,南北卡防山与利皇山之间长约一千二百米,形如一个大口袋,按孙子兵书上说,这种地形叫“死地”。法军头目尼格里悍然分兵两路,一路杀上东山,一路西走关道,以山路掩护谷路齐头并进。两国军队在山上厮杀一天一夜,中国连连失守一、二、三号堡垒,法军快进到长墙东头的制高点上。尼格里下令谷路法军冲撞长墙,陷入盆谷里,关在死地中。

冯子材见时机已到,便豁出老命来个“抬棺大战”,吩咐其子相荣、相华紧紧相随,准备为他收尸,“帕首短衣草履,操倭刀一柄,亲率大刀队,大呼一跃出墙外”!伪装在盆谷里的敢死队起而接应,从腹背左右夹击法军,圆溜溜的石头炸礌一点火,纷纷滚进法军的骑兵、步兵群里隆隆爆炸,那些高头大马一惊四散,踩着自家的步兵遍地旋滚;中国军民组成的砍马队霍地跃出突击,三人一组,一人挺出勾马蹄的钩刀,勾住马腿不放,钩刀手趁机奋力一拉,将马拉倒,预备在旁的两名大刀手腾地一跃,砍死骑手于马下!那真是一场好杀!法军一名军官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在我们的脚下,敌人从地上的一切缝隙出来,手持短戟,开始可怖的混战。他们的人数比我们多十倍,二十倍。他们从我们的四周一齐跃出来,所有的军官和士兵都被围住、俘虏……”

全歼盆谷里的法寇后,冯子材分兵两路追杀溃兵,也杀得痛快!借敌人自己的描绘来重述当时的场面吧:“中国军队的号筒愤怒地响起前进的命令,从所有的堡垒,从所有的天边各处,烟云一般的敌人展开旗帜跑来,发出枪炮的响声却遮不断的喊杀声。他们因成功而胆力加大,奋力狂怒地向我军驰突前来……”

是役战果:“斩酋戎法人数千级”,实现了我国军民“用法国人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户”的誓言!从此这个小土疙瘩便被边疆军民起名为“利皇山”。

我回到山下,仰视着,仰视着,觉得小土疙瘩忽然高大起来,它不愧是一座战斗的山,胜利的山,光荣的山!“高山仰止”,蓦然,我感到,这不是一座山。这是我们反帝史诗的一个壮烈的惊叹号!

三、祖国的眼睛——A山

到前沿的路到处弹坑斑驳,破石零落,炸得模糊一片。我步步小心踩浮石,攀上一处摩天绝崖站着,注目前方,有意要看穷兵黩武的越南小霸的穷形尽相。

一名执勤的战士,奉命引我进一个地下室去观察。这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据说这就是祖国的眼睛所在,能看见敌国的一举一动。

我摸到一排亮孔前,当班的几个战士人人套上望远镜一类家伙,全神俯瞰前方,一个也不回头。

指挥员来了,我立即请求:让我也站一班岗。那望远镜一类的家伙,套到我眼睛上来了,不过我还是什么也没看清楚,不免乱动手脚。终于,看见了,四公里外有三头牛,一头公的,两头母的:又看见两只鸡,一只公鸡在打翅膀,一只花母鸡带仔哩。人也给看清楚了——越军。我知道情况重要,便要下岗来,让观察员上。可指挥员说:“你看吧,一句一句地报来。”

…………

这工作真有意思。我撤下岗来,转过拐角,摸向深处走,走到一个荧光屏架前坐下,看去银亮清晰,一尘不染。不久,屏幕上浓了“气”,变了色,变了线,比先前异样。我问是什么原因,当班人员回答:前方八○○高地一带下雨。哟,真奇,我暗暗吃惊,远在几十里外刮风下雨都知道——这眼睛真厉害!

入夜,我带着满足的情绪,盈怀的慰借倒头便睡,半夜山气凉,又有轻微的换岗响动,几次使我睡睡醒醒,最后睁了眼。深夜扪心,思路开拓,我终于明白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深刻含义。我此时周围的同志,下班来的抱着祖国入眠,上岗去的背着祖国上岗,在他们的心中,是没有什么比祖国更值得爱的东西。所以,在暗室里甘作祖国的眼睛。这些同志呵,日日夜夜,都把祖国抱在心里,裹在布被里,同起同睡,让她安全,让她温暖!

天亮了。我们原打算天一亮就归程。我临时决定留在山上一天,当一名正式上岗的人员,一定要站满一班岗才下山。当我的愿望得到满足,正要踏上归途时,同我一块下班的几个兵,已挑起水桶先行一步下山去。我心里嘀咕:山上明明有自来水,他们为什么要下山挑水呢?待赶上他们,我叫司机停车,伸出头去询问。战士们回答说下山筑“长城”……喔,原来是去给老百姓挑水,半年前的自卫反击战期间也没停止过。

我请他们上车,大家挤一挤就少走一段路。

“不——坐你的车代替得脚板,可代替不了思想哩。”

这回答既调皮又有深意……的确,雄关险卡再坚固,总不如军民心上的“长城”!

分类:散文·杂文 作者:黄福林 期刊:《啄木鸟》1984年2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