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内容?”秋生对技术人员的那些充斥着专业术语的解释越来越不耐烦,干脆直截了当地问。
“这个问题我实在是难以回答。”技术人员说,“因为犯罪嫌疑人删除了硬盘上的大部分文件,我们只能根据硬盘上残留的元数据进行恢复。您知道什么叫元数据吗?”
秋生摇头:“我不知道,我也不关心,我只想要结果。”
技术人员对秋生的冥顽不化十分无奈:“实际上,元数据就是一堆二进制代码,01010101……您明白了吧,所以在进行恢复之前,我们也不知道这些代码代表什么内容。而且我们必须逐段恢复,所以我不敢说什么时候能得到您想要的结果。我甚至不敢保证能完全恢复所有被删除的文件,我只能告诉您,恢复硬盘上被删除的大部分内容——大部分,但不一定是全部——大概需要一周时间。”
一天之前,一家印刷厂向警方报案,他们的财务室在夜间被盗。现金都锁在保险柜里,倒是没什么损失,窃贼撬开了所有的抽屉,没找到值钱的东西,大概心情很糟糕,把财务室里几台电脑的主机箱都打开了,拿走了所有的内存条,那是主板上最好拆的零件。财务室所在的办公楼设有电子监控系统,案发之后,厂方马上调阅当晚的监控录像,没想到监控室那台电脑上的大部分文件都被删除了,回收站也被清空。而摄像探头拍下的视频资料,恰恰在那些被删除的文件里。
监控室和财务室都设在办公楼的五层。警方推断窃贼是通过财务室门上方的气窗爬进去的,作案后从里面开门出来,但没有留下指纹。每晚监控室里都有人值班,可案发当晚监控室的值班人员却跑到工厂外会女朋友去了,为了给人留下他还在岗的假象,他耍了个小聪明,没有锁监控室的门,恰恰给窃贼删除监控资料提供了机会。印刷厂的办公楼有门卫值班,外部人员出入都有登记,这些人在案发之前就离开了。但门卫对于晚上在办公楼里加班的人却没有记录,更无法准确说出他们是何时离开的。既然窃贼能够溜进监控室删除电脑上的文件,说明他对印刷厂办公楼的情况比较了解,而且还可以随时注意到监控室值班人员的动向。因此,秋生倾向于内部人作案。
警方一方面尽量恢复硬盘数据,同时排查当天晚上在办公楼内加班的工作人员。主要嫌疑锁定在三个人身上。
第一个就是监控室的值班员。值班员是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小伙子,来印刷厂工作不久,在大学里学的就是计算机专业。印刷厂刚刚安装了一套电子监控系统,考虑到他是计算机专科毕业,就暂时由他来负责监控室的工作。当晚他是什么时候出去会女朋友以及是何时回来的,印刷厂里没有人可以证实,他女朋友的证词自然会被打个问号。因为他就在监控室值班,离财务室最近,具备作案条件。
第二个犯罪嫌疑人是印刷厂的一个临时工,平时就干一些跑腿的杂活,比如到各个出版社去送胶片取光盘之类。由于他家住郊区,上班路途比较远,有时候一天几个出版社跑下来已经很晚了,干脆就住在四楼的办公室里。尽管这不符合规定,但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厂领导也就默许了。案发当晚,他正好住在办公楼里,据他说,他打了一宿网络游戏,一直没离开四楼。
第三个犯罪嫌疑人是个排版员,当晚在给一份即将付印的稿件做最后的修改。秋生有点奇怪地问他:“工作量很大吗?难道需要整整一个晚上?”排版员解释说,实际上工作量并不大,他很快就做完了。只是他改的这份稿件很吸引人,所以改好之后他没有离开,而是把稿件看完了。后来才发现时间太晚了,于是就住在了办公室。秋生把那份稿件要过来看了看,名字叫《大洋彼岸的杀戮》,内容是关于一个美国的连环杀手,外号B.T.K(捆绑、虐待、杀戮三个词的英文缩写)。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秋生是警察,听说过这个杀手的大名。这个人从1974年开始作案,据保守估计,至少有十起凶杀案与他有关,直到2005年,他才被联邦调查局抓获。秋生问排版员:“既然你看过这本书,能告诉我B.T.K是怎么被抓住的吗?”排版员笑了:“是不相信我吧?”然后他告诉秋生,B.T.K给警方寄了一张软盘,上面是一封嘲笑警方无能的信。但警方发现这张软盘以前曾经使用过,并且找到了一个被删除的文档的元数据。通过这些元数据,警方恢复了那个文档并找到了逍遥法外多年的连环杀手的线索。
秋生记得,局里的技术人员也跟他提起过元数据。他给那个技术员打了电话。技术员告诉他,硬盘恢复还在进行中,让他别着急。秋生说:“我不着急,我是怕你着急,我已经找到窃贼了。”
好了,读者朋友,您知道窃贼是三个犯罪嫌疑人中的哪一个吗?
(6月30日截止答案,参考答案见第7期,“六月侦探榜”见第8期。)
分类:侦探俱乐部 作者:季 伟 期刊:《啄木鸟》2009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