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先生有一篇名为《差不多先生传》,讽刺一部分国人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在他们眼里,红糖白糖差不多,陕西山西差不多,千和十差不多。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所在多矣,只是今天他们的病症更加重了些,由“差不多”变成了“想当然”。
尹先生和家人前不久到八宝山人民公墓为母亲迁墓时发现,母亲的独墓内竟然存放着两个骨灰盒,且均不是母亲的骨灰,而他们88岁的老父亲还健在。事情可能出在20年前的那次迁坟,公墓方把尹先生母亲的档案信息弄错了,就想当然地搬了一个骨灰盒进去,又考虑到要成双配对,骨灰盒就由一个变成了两个。这原因是我想当然的猜测,但凭我对国情的了解,想来大致是不错的。这个事情的麻烦在于它可能牵涉到两家,也可能是无数家,公墓方的想当然,20年来让两家或者无数家拜的都不是自己的亲人。
水田里栽银杏,是更可笑的想当然。渝宜高速路洛碛段两旁,原是一大片水稻,政府却偏要他们再栽些银杏进去,理由挺可爱,说是“土里栽了树,田里不栽,从飞机上往下看,不好看”。他们不管银杏是阳性树,喜适当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不耐积水之地,他们只是为了好看才栽树,真是有点超审美主义了。这和当年鼓吹亩产万斤,就把别的水田的稻子集中到一块水田中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官员的想当然只会折腾老百姓,就算实践证明他们错了,也只当个笑话随风而逝,没有谁会得到追究。可能正由于这个原因,这类的想当然才层出不穷。
产生想当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无知,比如隔膜。主观上没有恶意,可是产生的效果却是恶劣的。民间也有一些想当然,只会是笑谈,不至于带来什么恶果。比如,有人问某穷人万一他暴富之后最想做的事是什么,他回答说:那我就天天吃大油饼。这样的想当然,于人于己都无坏处,我们听了,哈哈一笑而已。
大文人苏东坡也闹过这类想当然的逸事。当年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考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那时候写文章也要拽的,否则考官会觉得你没学问。苏东坡在卷子里引经据典地说“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意思是在唐尧时候,皋陶担任最高司法官,将要杀人时,皋陶三次说执行死刑,而尧帝却三次说宽恕赦免,引用此典论证奖赏宁可过宽,处罚则应慎重的道理,比泛泛立论有分量多了,欧阳修觉得这份卷子的论辩有孟子之风,很高兴,就给打了个第二名。后来这个名叫苏东坡的考生来拜会考官,欧阳修就问起这个典故见于什么书籍。苏东坡回答说:“何须出处,想当然耳!”欧阳修听了,非但没有责备苏东坡,反倒“赏其豪迈”,并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你看,文人的想当然居然成了可资夸耀的风雅趣事,会令很多官员大呼不公平。但是,身为官员,你手中的权力并不属于你个人,而是公权,如果用之不慎,就会害人不浅。弄错骨灰盒、栽错银杏,固然让人有些气愤,还有更可怕的,像当年“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想当然的提法,那可是饿死了很多人的,如此沉重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令我们警醒吗?
我们不要“差不多先生”,更不欢迎“想当然领导”。
谁推她下楼
前一阵子,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一中火了一把,可惜不是因为傲人的教学成果,而是因为学生的不堪重负——一名高三女生在老师公布了最新的考试成绩之后从5层高的教学楼跳下摔伤了,另一名高三女生晕倒在了课堂上,更早以前,一名复读的学生猝死课堂。
看着这些报道,你脑子里那个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校园形象还在吗?
学习压力大,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这些年的教育改革,喊减负,喊素质教育,实际效果如何呢?有人说,只要高考的指挥棒还在,学习的压力就永远不可能减轻。这话当然对。那么,取消高考吗?我反对。不能因噎废食,在我看来,高考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最不坏的制度之一,取消高考,就意味着走后门、徇私舞弊、特权泛滥之风必将愈演愈烈,穷人上大学的机会就微乎其微了。
那么,是哪些手把这名女生推下楼的呢?
学校或者说校长不能辞其咎。有那么多的学生面临高考,有那么多的学生叫嚷压力大,为什么只有西峡一中的女生选择了跳楼呢?作为河南省一所素质教育示范性高中,该校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长达18个小时,以至于很多学生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补觉。为了激励学生的斗志,高三学生每天上午7:30开始上第一节课之前,都要宣誓:“我们是喷薄的旭日,我们是奔腾的激流……我要用辛勤的汗水播种希望,我要让父母的微笑在家乡绽放……我坚信,奋力拼搏,金榜题名,笑傲六月,铸就辉煌。”词是好词,可惜喷薄的旭日蒙上了灰尘,奔腾的激流也失去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喊到最后,总有一些脆弱的神经禁不住折磨而戛然绷断。
老师不能辞其咎。高考压学校,学校压老师,老师只有压学生。没有令人满意的升学率,老师就得挨校长的,一位老师甚至说:“再这样下去,跳楼的就不仅是学生了,还有老师。”这是极而言之。老师不仅不能跳楼,还要阻止学生跳楼;不仅要阻止学生跳楼,还要让他们苦中作乐,发现学习的乐趣,激发孩子的潜能,这才是出色的老师。至不济,也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医生,及时给他们缓压,纾解他们的心结。
家人和亲友不能辞其咎。这名已双腿摔残的女生躺在病床上,有不少亲人前去探望,他们不是安慰不是劝解,而是说:“咱家小蓓学习好,没事,好好养病,身体养好了,明年再考。”他们连一点基本的心理学都不懂,孩子已经被考试折磨成这样了,为什么还要用“考考考”这样的字眼刺激她的神经呢?
这名女生自己也不能辞其咎。毕竟是她自己把自己扔出去的,并不是真有人推她下楼。外界的压力再大,也不必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抗议。她可以恨社会恨高考恨学校恨老师,却不可以恨自己的生命;她可以不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却不能不对生她养她的父母负责。
在这一切的一切之外,我觉得滞后的教育改革要负总责。教育改革喊了多少年了,简直是越改越倒退。还记得我小时候上学时,流行“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教改这么多年了,又是教育产业化,又是扩招,又是素质教育,花样倒是不少,可是跳出早年的顺口溜了吗?没有!学校越来越漂亮,学生越来越紧张;表面搞素质,其实是应试;学费越来越高,工作越来越难找……更让人痛心的是,从这样的教育生产线上出来的产品永远只是所谓的标准件,没有个性,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我敢断言,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永远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
此是后话。不奢望我们的孩子是喷薄的旭日,是奔腾的激流,先让他们睡足觉,让那些稚嫩的微笑在校园绽放吧!
分类:啄木鸟论坛 作者:徐怀谦 期刊:《啄木鸟》2009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