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啄木鸟 > 啄木鸟2015年7期 > 〖好看小说〗时光倒流

〖好看小说〗时光倒流

分类:啄木鸟 更新时间:2022-09-25 17:46:45

引子

双莲四岁那年,家里来了个老太太,小脚,大眼睛,身上的衣服比母亲漂亮。双莲后来懂得,那叫绫罗。母亲是布衣。双环当时正被母亲抱着,母亲耸起两肩,晃着怀抱里的双环,提醒她:“叫姥姥。”

双环不吭声。她比双莲仅晚了三十秒,母亲却拿她当宝贝一样惯着。一般的时候,都是双莲在地上玩,而她在母亲怀里。母亲再次晃晃她,让她叫,她盯视了半天,勉强叫出声:“脑脑。”

“脑脑”的一生充满传奇。这是双莲长大后,在母亲对“脑脑”断续的怨念中拼接出来的。从风尘女子到伪满警察署长的太太,这两样身份的转换,让长大后当了作家的双莲恍然明白,为什么第一眼就觉得这个老太太是那么与众不同——她梳着光溜溜的发髻,直直的中分缝儿,露着青白的头皮——若干年后电视里经常播放的一位国母级的人物,就是这个打扮。一点儿区别是,老太太右边嘴角下还有一粒黑珍珠,俗称美人痣。

这个被双环叫成“脑脑”的人,在她家只逗留了几天。开始时是和母亲嘀嘀咕咕,像在商量,后来,是大声争执,好像一个问什么,一个不愿意答。最后,第四天还是第五天,双莲记得这个叫“脑脑”的人一生气一跺脚,拎起她的小包袱气哼哼地走了,并且,永远都没有再回来。

让双莲舍不得的是那些吃喝儿,松花蛋、黄沙瓤西瓜、奶糖,这些都是出生在小县城的她从未见过,更未享用过的。她不明白,松花蛋那褐色的蛋青儿上,为什么长着那样漂亮的雪花儿?真的是天上下的雪?一块一块用蜡纸包着的奶糖,放进嘴里,轻轻一咬,嘎吱嘎吱直响,醇香的奶味儿,能一直流到心里……双环和她是同样的心情。双环一开始不愿意叫姥姥,待她品尝了这些美味后,却成天跟在姥姥的后面“脑脑”“脑脑”地叫。她们都有对那些美食的共同的回忆,当然也有共同的难过——随着姥姥的走掉,那些甜美的感受,似乎永远消失了。味觉的记忆,只恍惚在梦里。姥姥的来和走,在她们来说,倒更像是一场梦。因为每当双环问母亲“脑脑”啥时候还来的时候,母亲的回答,让她们心冷。母亲说:“你们根本就没有这么个姥姥!”

而姥姥走时,双莲依稀记得,她的话也让人打颤:“我就当喂了一只狼!”

后来的岁月,双莲双环都长成了大姑娘,姥姥果然没再来过她们家。双莲双环一奶同胞,性格和脾气却是那样不同。在双环惹母亲生气,让母亲气恼时,母亲常常指着双环的后脑勺儿说:“这孩子,太像她姥姥了!”

在我们家,说谁谁像姥姥,那就是批评甚至指责了,也有鄙视的意思。因为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姥姥代表的是贪婪和自私、花钱如流水,还有不知道疼人。姥姥的身上全是缺点,这是我们从母亲的嘴里知道的。

“俩孩子只差了半分钟,可你看看,那双莲跟她都不像一个妈养的。”这是母亲对我的表扬,也更加深了对双环的失望。

是的,我是双莲。我要讲的,是我们家三代女人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我母亲的身世之谜。母亲至死都没弄清楚她的生母是谁,姥姥和她到底是什么关系。

在我的记忆中,我没有叔叔大爷,也没有舅舅姨妈,这是因为,父亲是独苗,母亲也是单蹦儿。老天爷好像有了歉意,到了他们这一代,呼啦一下,给了一大群儿女。我和双环出生时,上面已经有了大哥宋富、二哥宋贵、三哥宋荣、大姐宋华。我和双环的名字,父亲本想继续叫宋福宋禄,被母亲坚决制止了,她不同意两个双胞胎女儿的名字再这么俗气。再说了,福和禄,听上去不男不女的。她给我们起名双莲和双环,虽然这个名字让长大后的双环也极为不满,自作主张地改为宋昭阳,但小时候,我们还是欢喜的。比起邻居家的小红小霞,我们的名字已经让老师高看了。弟弟一出生,父亲又恢复了他冠名的权力——弟弟叫宋财。那时鼓励女人多生,添了一口儿,不管男女,均奖励五元钱。每当一个孩子“哇”的一声落地,父亲就会欢天喜地地去领他那五块钱。那时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是二十五块,生一个孩子,天上就掉下工资的五分之一。可以想见,他对母亲的生育能力是多么赞赏。他还打算弟弟下面再来几个,富贵荣华,财宝金银,加上我们两双,就占全了。十全十美,多好。

母亲的生育能力果真是超乎寻常。后来,到我能打酱油的时候,又一对胞妹出世了。父亲惋惜:“你看看你看看,这对儿该是小子呀。都有一对儿丫头了,再来对儿小子,多好。”

母亲用鼻子哼了一声:“种了辣椒就别想长出黄瓜。”

父亲一想也是,算了,丫头小子,添丁进口总归是好,人多力量大。他乐颠颠地去街道居委会领他的五块钱去了。回来时,他手中摇着一张“大团结”,远远地就对母亲说:“十块呀,这回又是双份儿的,十块!”

母亲嗔他:“别美了,生这么多,看你拿啥养。”

我在此不是要炫耀母亲的生育能力,我想告诉大家,母亲因为儿女成群,夫爱邻睦,她曾一度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忽略了“我从哪里来,我的爸爸是谁,妈妈是干什么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姥姥那次来,她苦口婆心跟姥姥做思想工作,希望姥姥告诉她,她是在怎样的情境下来到的姥姥家。她还保证,说许多人家抱养了孩子,千方百计保密,是怕小孩儿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去找他们的生身父母;而她不存在这个问题,她不会去找他们的,她只是想知道,她是怎样出生的,她的父母是什么人。

母亲还说:“你告诉了我,不但我养你,江林也会对你好。你不是一直说他是个厚道的姑爷吗?他会更加孝敬你。”

宋江林是我的父亲,铁骊县火柴厂的工人。

姥姥耷拉着眼皮儿,思考了一会儿,然后眼皮儿一抬,抬得很坚决:“我不是说了嘛,你妈是个大姑娘,有了你,没脸活,把你撂到道外医院,就跳江了。”

“你还说过我爸是抽大烟儿的呢,没钱了,把我卖给你家。”

“哦——”姥姥想起来了,是这么说过。她为自己的谎言又耷拉下了眼皮儿,思考,犹豫,然后抬起,显得很无奈,“是,你爸是抽大烟儿的,抽不起了,托人把你换了十块大洋,我出的。”

母亲逼视着姥姥的眼睛:“可是,妈,你还说过,我是谁家的私生女,都给扔桶里要浸死了,命大,被女佣捞了出来,转了几手送给了你。”

姥姥生气了:“你审贼呢?是,我说了,我说啥我都忘了,你爱信哪个信哪个吧,反正,跟我没关系。”

母亲静静地看着她的母亲,说:“妈,其实我听说,我根本就不是外人生的,我就是你们老李家的人。那年在江北,我曾找过老邻居赵大娘。”

姥姥的脸一刹那就白了,慢慢换成黄,渐渐又红上来,她愤恨又恼怒地看了母亲一眼,转而目视着空气,好久才说:“嚼舌头根子的婆娘,下了地狱阎王都不放过她的舌头!”

以上对话,是我长大以后,从母亲的回忆中断续插补进来的。事实上,姥姥那次走后,母亲有过一大段时间不再跟姥姥纠缠,无暇追问自己的身世。丈夫爱,孩子孝,她又成功地打败了婶公婶娘,和父亲胜利地出来单过,好日子让母亲从不后悔她离开了哈尔滨,离开了姥姥奢华的生活。铁骊县这样一个没有“老鼎峰”点心,没有裘皮大氅的小地方,物质生活是委屈了点儿,可是,有父亲这样一个随她心的丈夫,白天晚上丰沛的情感生活,曾经让年轻的母亲乐不思蜀,连养儿养女的劳累都忽略不计了。

母亲再度寻找生之源,是她人到中年的时候,儿女都长大了,父亲的爱情也趋于平淡。她的日常生活出现了松弛,日渐无聊。父亲从一名工人当上了国家干部,人称宋监理。宋监理白天忙工作,晚上忙饭局。母亲和他抗争的方式,是她开始了赌博。在扑克牌的赌局上,母亲一显身手,她的赌博天赋得益于姥姥当黄太太时的熏陶。母亲玩纸牌玩到很晚,回到家,父亲痛斥她:“跟你妈一样,吃喝玩乐,本性难改!”

这句话可捅了马蜂窝了。我前面说过,在我们家,如果谁被说成像了姥姥,那这个人基本就定性了,贪婪,自私,等等。而此时父亲的话中一定还有另外的含义,那种含义,是母亲坚决不能接受的。当初,她就是为了逃避这些才离开了姥姥的呀,跟父亲这样一个穷小子结了婚。现在,父亲怎么能这样血口喷人?

还有更难听的。父亲说:“整不好,你就是你妈生的!你们太像了。”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母亲是害怕这个现实的,她怎么能是姥姥生的呢?姥姥有过“那样的”经历,姥姥一生男人无数,姥姥从不心疼男人,姥姥更不曾跟男人生过孩子。姥姥的日子有奶便是娘。而母亲,自从懂事起就厌恶了夜夜笙歌,稀里哗啦麻将的日子,张太太李太太挑逗的欢笑,还有隔长不短不断变换的穷富爸爸。她为了离开那样的生活,十四岁时到了铁骊,便不再随姥姥回哈尔滨,咋说也不回去,怎么诱惑她都不动心。嫁给父亲时,父亲穷得没有一件囫囵的衣裳,她是为了爱情而结婚的。关于身世,她宁肯相信真有那么一位父亲,抽不起大烟儿卖了孩子;或者,一个好姑娘被人骗了,抛下襁褓中的女儿。无论如何,她也不希望姥姥是她的生身母亲啊!

姥姥的一生有过很多名字,大丫、张黄氏、李艺、黄太太、李绵绵。姥姥叫大丫的时候,她还是关内热河省李家湾的一个小姑娘,弟弟妹妹好几个,还有一大家子人要靠她照顾。在她十四岁那年,连续干旱,再加上兵乱,眼看着弟弟妹妹要饿死,大丫懂事,半袋小米,她把自己变成了张黄氏。张家老二是个跛腿的小儿麻痹。当地俗谚是瘸子狠,瞎子愣,一只眼睛拔横横。老二又狠又愣,比他小十岁的姥姥,时常被他小鸡一样撵得满院子跑,追上了抱住一顿狠揍,拳头落哪儿不计。他主要是嫌姥姥干活慢,饭做得不够好,鸡食剁得不够碎。姥姥小脚,跑不过跛子,即使怀孕了,还要做很多重活,当牛马一样使。有一次,从山上往回背柴,到了家门口,姥姥实在背不动了,她扔了柴火坐下喘息。这时,她的跛腿丈夫悄悄过来了,他认为她在偷懒,上来就打,劈头盖脸。劳累和今后苦海无边的绝望突然让姥姥变得无比愤怒,也给她壮了胆,她竟然抡起斧头与男人相拼。然后,抱着隐隐作痛的肚子,踮着小脚,她向娘家跑来。

她告诉她母亲,说她想带着弟弟妹妹逃活命。

“去哪儿?”

“去关外。”

“你这身板儿?”

“听天由命。”

“他张家答应?”

“我把瘸子砍了,不跑也不行了。”

姥姥带着她的弟弟妹妹闯了关东。路上,腹中的孩子掉了,变成了一路的淋漓鲜血。一个弟弟被兵痞冲散了,从此下落不明。到姐弟几个丐帮一样逃到哈尔滨时,姥姥给自己起了新名,随她母亲的姓,叫李艺。妹妹叫李园。她还叮嘱两个弟弟,那个瘸子生死不知,怕张家人追来,他们以后也姓李,叫李二李三。

姥姥叫李艺的那段时光,是她人生中最艰难的日子。身体虚,妹妹弟弟等着吃饭。他们落脚在春来旅店,店主是个干瘦的老头儿,交过押金,姥姥就躺倒了。

未来靠什么度日,姥姥还没有想好。干瘦老头儿暗示她,趁年轻,和妹妹挣点儿好挣的钱。老头儿还一努嘴,示意姥姥看街角那个佝着背缝穷的老女人:“看见了吗,到了这岁数,想卖都没人要了。吃糠咽菜,苦日子你就熬吧。”

卖春?这是打死姥姥都想不到的营生。别说妹妹,姥姥一个掉过孩子的人,都不愿意跳这个火坑。正经人家的女儿,谁愿意干这个呢?挣再多的钱也不行啊!姥姥猛喝热水,企图让身体有些力气。跑来关外,是为了活下去,老爹老娘还留在关里呢。她打算站住了脚,安生了,就派弟弟回去接他们。

没等她想出营生,李三跑回来报告,李二被抓了,警察,绑着白腿的,说李二是小偷,把他连踢带打拽进了一个大门。李三边说边抹眼泪。姥姥噌地就坐起来了,一个弟弟已经失散,又一个被抓了,她心急如焚。梳光头发,洗净脸,她跟店主老头儿求教。干瘦老头儿出主意,让她和妹妹去局子里要人。“不能光说好话,还得有银子。有人也行。”

姥姥没让李园去,她吃顿饱饭,自己去了。

李二被她领回来了。

还跟来了一个警察,叫王东山,从此,他是姥姥的靠山。

春来旅店改叫了“满堂春”,干瘦老头儿既是茶壶也是大当家的,李二李三成了护院。姥姥为了妹妹,为了一家人,她下水了。

有警察保护,有店主老头儿指点,有李二李三的能干,还有姥姥的年轻妖娆,照章纳税,按诺分成,小小的满堂春很快就红火了。水涨船高,一个叫刘香香的姑娘慕名而来,她愿意借姥姥这个码头栖身。她是从奉天跑过来的,做这一行已有时日。

香香的到来为满堂春锦上添花,姥姥发现她不仅是同行,还应该称她为老师。因为姥姥身体上的一次次硕果累累,远远超出了她的营业范围,有一次,打一次,打一次,病一场。那种杀鸡取卵式的掏血捣肉,让她害怕了男人,恐惧这个行当,好了伤疤,也难忘疼。是香香传授给她避孕的办法,也是香香指点她如何侍候男人省时省力。

生意是很红火,银子哗哗地来,可是,姥姥越来越担心,这一行,弄不好是断子绝孙的饭。姥姥不能想象,自己一生没有孩子叫她一声娘。第一个掉了,她还没觉什么,逃命要紧。第二个,掉了也就掉了,因为她根本不知道那是谁的。第三个,绑腿的警察狗子,白白占老娘便宜,他的坏种弄掉也是应该。到了第四个,一个商人,长袍马褂,人还不老,干净温和,一看就是小心行得万年船的守规距之人。他每次来,除了嫖资,还另外给姥姥贡献各种情意,一条丝巾、一块绸缎,甚至一件略值钱的首饰。来了,不慌不忙,不急着抓扯女人上床,而是安适地坐下来,品饮着香茶,慢条斯理地跟女人聊天,用凉帽扇着风,那份闲适,就像一个远游归来的丈夫。他打问她老家的情况,中间还有因同情而微蹙的眉,无奈这世道而发出的轻声叹息。有时聊着聊着,姥姥也忘记了自己的身份,那刻意的艳笑消失了,拿捏的细腰也不再摇摆,说着说着会冒出几句老家的土话和牢骚,那神态,俨然是一个妇人在跟丈夫抱怨家常。待人走屋凉,姥姥看着地上的水盆儿,桌上的空杯,她会发一会儿呆,恍惚一阵,仿佛刚才的屋里真有自己的丈夫和一两个乱跑的孩子——那样的日子,才是人的日子啊!

即便没有富商当丈夫,找一个穷汉,肯干的,正经人,能挣饭吃,能养家,也好啊。姥姥打定了主意,在未来的宾客中,培养一两个可以当丈夫的人。同时,她劝两个弟弟,不能一辈子陷在这个泥窝里,终是好说不好听。她让李二当了警察,伪满洲国的路警,专门守护铁路不被抗日游击队扒掉。李三回去接母亲,这里总算安生了,有一口热乎饭了。妹妹李园送去了护校,读书的女子总归比她有出路,毕业后留洋或是工作都不成问题。然后她自己,买了一处带院儿的小平房,待母亲接过来,他们一家人过良民的日子。

“跟你妈一样”这句话点醒了母亲,也让她伤心了。若说她对双环恨铁不成钢,痛斥她“像她姥姥”,起码那里面还有痛惜和无奈,而父亲说她“跟你妈一样”,则是鄙视中有唾弃了。这是母亲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那时我已长到了十二岁,母亲却拿我当了二十岁的闺密,倾诉她的衷肠。她告诉我,在她十四岁那年,随姥姥逃债来到铁骊,第一个相遇的,是个叫孟什么的人。姥姥的商人丈夫破产了,他破产,就用一死来解脱,而逼债的人,天天来敲孤女寡母的门。姥姥没办法,带着母亲逃到了小县城,这里有先于她从了良的刘香香,香香成功地嫁了个光棍儿好男人,在小县城过着隐居、安闲的日子。姥姥落难了,她不能不管,她是姥姥在满堂春的好姐妹。那时,姥姥的称呼已经由黄太太改叫了李绵绵。刘香香帮助李绵绵住到了宋江林的叔叔家,母亲和宋江林得以相遇。

宋江林爹娘早逝,他在叔叔家长大。叔叔家因为穷,那院子显得异常阔大。十七岁的少年宋江林,因为长年劳动,他壮实的胸膛,即使在冬天的破棉袄里,也现出迷人的刚毅。母亲喜欢这样的劳动者,他的辛勤劳碌让母亲看到了另外的风景——抽大烟推牌九一直是姥姥身边的男人,现在,外面的世界是这样。

宋江林的叔叔家是东西屋,满族民居的结构,姥姥租了另一半,月租仨月才一块大洋,姥姥一下子就付了一年的。债还不起,可这点儿吃喝用度,还是小菜。姥姥有过那样的日子,即使遭难了,生活质量不减。她所有的细软都随身带着,一母一女,不干什么营生,饭食上有白馒头,有酱肉,偶尔,还有烧鸡。而房东家,天天是稀稀的包谷粥。即使这样,姥姥还是想念哈尔滨,她习惯了“老鼎峰”的点心、哈尔滨的红肠、俄式的大列巴。她一直跟母亲说,等那边消停了,咱们就回去。

“回去”,是姥姥那个时期的梦想。

但有两件事,让姥姥的计划泡了汤。

一个是,阔绰的生活,让姥姥的包袱迅速干瘪了下去,她开始缺钱了。酱肉买的块儿越来越小,直至断顿儿。白馒头要时不时换成黄色的,当地人叫大饼子,那个东西铁砂一样难咽,是包谷面贴到铁锅上的一种粗粮,比糠强点儿,它在进咽喉的一刹那,像带刺的木块儿。母亲咽不下,姥姥的嗓子更是早已不适应。首饰一件件变卖,绸袄换成了布衣,母亲的猞猁皮大氅,防寒的,都被姥姥给当掉了。这时的母亲,她害怕坐吃山空了,她说她去工作。

姥姥说:“一个女儿家还养不起,你让我这脸往哪儿搁?”

姥姥一直觉得不工作,吃喝玩乐,才是上等人的日子。

母亲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姥姥让她少跟东家那帮穷丫头玩,可是母亲照样跟她们围坐在一起,玩嘎拉哈(满族姑娘流行的一种娱乐,就是猪羊的后蹄骨关节,状如饺子,打磨光滑,四个为一组。姑娘们抛起拳头大的布口袋,在口袋下落过程中,两只手迅速把嘎拉哈弄成统一的骨面,全抓起来,接口袋的同时保证手中的嘎拉哈不掉落,以此计分,越多越好)。宋江林的三个妹妹,秃丫头、玉敏、三多儿,都是玩嘎拉哈的高手,她们小小的两只手,往胸脯上一拍一摁,炕上的一堆嘎拉哈,在她们眼睛都不看的情况下,能悉数收入囊中。母亲不嫌她们头发里长着虱子,手指甲里有黑泥。姥姥敲打过她,说母亲是玩心之外,另有他想。姥姥还警告母亲,宋江林一家穷得叮当响,叔叔喜欢喝大酒,婶子抽大烟儿,烟袋杆儿比胳膊还长。这样的人家,没好儿。

母亲说要出去工作,姥姥嘴上不同意,可她的生活是需要有进项的,不然,真要断顿儿了。母亲去了道北的手套厂。道北道南,是以一组铁路线来划分的。日本人修的铁路,神经枝蔓一样触向了四面八方。道南的人家较穷,以农耕、林木为主;道北的,商铺繁华,手套厂、木器厂,均在道北。母亲每天要经过铁道,铁轨上没有天桥,装木材装煤的货车,一列列横在那里,死鱼一样,一横就是几小时。当地人好身手,飞身跳跃,或猫下腰来钻,都非常熟练。而每当这时,母亲都傻在那里,焦急无助。这时,手执红绿旗子的孟大哥走过来,问母亲:“姑娘,你不是本地人?”

母亲点点头。

“哪儿的?”

“哈尔滨。”

“我说嘛。这火车一时半会儿开不了,想过去,只有跳了,钻也行。”说着,孟大哥指指那些正猫下腰钻过去的人,有的因为起身早了,后背蹭了一下,疼得直咧嘴。孟大哥说,“我看你还是跳吧,来,我帮你。”

母亲的细腰,在孟大哥的双手一举中,上去了。再一托,下来了。

下班回来,又如是。接连几天,母亲在前面走,孟大哥在后面偷偷相送。没有路灯,冬天的道南黑冷荒僻,有人暗中保护,也很好。

一来二去,母亲和孟大哥熟悉了,跳车这种危险的方式也被母亲所掌握。孟大哥的相貌没有宋江林英俊,但那厚实的嗓音,好听的普通话,也很吸引人。母亲慢慢知道,孟大哥也是哈尔滨的,母亲没了,父亲随国民党败军去了台湾。现在,孟大哥是单蹦儿一人,住在铁路宿舍,是正式职工。

姥姥不同意母亲跟当地人谈婚论嫁,无论是谁。但姥姥却接受了孟大哥带来的吃喝,以及宋江林帮她劈柴担水。母亲反感姥姥这样使唤人,她拼命地干,十指磨出了串串水泡,碰破一个,钻心地疼。即使这样,她挣的一点儿工资,也才够买一袋面粉。不知不觉中,她们家已经接受了孟大哥太多太多……

一天早晨,母亲还没上班,院儿里来了一拨人,穿着铁路制服,为首的要找李绵绵李老太太。姥姥跺着小脚从后院儿出来,问是什么事儿。她的脸吓白了,以为是逼债的从哈尔滨追到这儿来了呢。

对方是清账的,也算是一种逼债,不过,此逼债非彼逼债。他们说孟同志这段时间花钱大手大脚,你们知道那钱是哪儿来的吗?贪污的,那都是公款!

那一刻,母亲恨不能钻到地缝里。

他们给姥姥摆了两条路,要么退赔,把吃下去的那些公款折成钱,退回来;要么,这个孟同志就得蹲号子,姥姥也脱不了干系。

母亲说,如果不是姥姥贪心,花别人的钱不心疼,何至于让老孟出那种事?如果不出事,他怎么能从此音讯杳无?人啊,一辈子,就是命。后来,是宋江林的叔叔东挪西凑,帮着堵上一部分窟窿。代价是,母亲跟宋江林订婚了。

人生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姥姥说。

刚消停,哈尔滨那边传来消息,逼债的出事了,打人失手,进去了。这个消息意味着,姥姥可以重返哈尔滨了。她耷拉着眼皮儿对母亲说:“连生,收拾收拾,咱们走。”

“去哪儿?”

“当然是哈尔滨。”

“不是欠了人家的吗?不是订婚了吗?”

“你这个孩子,死心眼儿。以后还呗。谁的日子没个变故?”姥姥的眼皮儿还是耷着,她也有羞愧之心。

“妈,你这样可不好,祸害了人家孟大哥,又耍江林。”

“有什么不好?我看你是离不开汉子了,小小年纪,就知道找汉子了。还没嫁呢,就胳膊肘往外拐,你他娘的向着谁?”

“向着谁也没有这么做事的,花了人家钱,就想偷偷跑。你看宋江林,一年四季都没有第二件衣裳,凑几个钱容易嘛。”

“这轮不着你操心。跟我走吧,等回去卖点儿东西,把钱给他家寄来就是了。”

“我不走。”母亲说,眼皮儿也耷下了。

“你真想跟一个穷光蛋过一辈子?在这儿受穷一辈子?”

“那也比天天胡吃海喝,乱七八糟强。”

“谁胡吃海喝了?什么叫乱七八糟?没良心的,养你这么大,没他们你早饿死了!”姥姥拿她的右手食指在母亲的脑侧点了一下,点一下不解恨,又来一下。母亲长到十四岁,受到的最严厉的责打也就是这一指头,一指禅。一指禅点不死人的,母亲的心也软了,她知道她的母亲从来舍不得打她。

“有狠心的儿女,没有狠心的爹娘啊。看着吧,有她后悔的那一天!”姥姥最后是自己走的,在火车站,好姐妹刘香香送她,她这样预言。

一晃二十年,母亲后悔了吗?她嘴上一直没说。可是,父亲指责她,说她“跟你妈一样”。母亲请我评判:“如果跟我妈一样,我会留下来待在小县城?能一辈子就守着他宋江林一个男人,还为他生养一大堆儿女?哼,我要是像我妈一点儿,都不该过这样的日子!”

母亲一定是后悔了。

姥姥的母亲被她三弟从热河接来时,她问姥姥:“大丫儿,你怎的改名换姓了?你怎的不叫张黄氏了?那瘸子没死。”

她们老家的话,问什么都是怎的。姥姥的母亲眼睛不行了,几近于瞎,看什么都用手上去先摸摸。父亲没有接来——被姥姥斧头相向的瘸子丈夫爬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她家来算账,本就形容枯槁的父亲一命呜呼了。那个瘸子也没得好,抓丁的去他家,看他如此败相,一枪托砸来,他的另一条腿也瘫了。从此再没了骚扰,姥姥的母亲得以苟活。和老母相见,姥姥没有表现出母女相见后的喜悦。一个乡下老太太,跟满堂春的日子,距离是拉得越来越远了。她是母亲,不得不养,这应该是姥姥当时真实的心态。几近于瞎的乡下老太太,闻着屋子里刺鼻的香,用手摸着光滑的绸缎,恍惚中看着走进走出的人影,她小心地问:“丫儿,咱可不是当了那小鸭(养)汉的啊!”

她是意识到女儿的行当了,可是,这样的话出自母亲之口,比那些直接骂婊子的更让人受不了。姥姥一下子就摔了手里的东西,新仇旧恨,她歇斯底里:“没你生养了这么多,我用得着嫁给瘸子?没嫁给瘸子,有今天的下场?不当小养汉的,你们都得饿死!”姥姥摔了东西后,一屁股坐下来,所有的痛恨最后只变成了一句话,没头没尾的一句话,“我就是上辈子欠你们的!欠你们的!”

姥姥是太烦了,接连的流产让她恐惧。不生育,将来改了行,也当不成母亲了。还有接二连三的麻烦。大弟弟不省心,读了护校的妹妹也不听话,到了暑假,李园竟然没有回来。差李三去找,学校说她已经退学了。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她都退学了?退了学去了哪儿呢?在姥姥的追问下,李三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好像是被哪个当官的接去了。”

那不就是给人家当了小老婆吗?姥姥当时就气昏了。自己费那么大力气,呵着护着,当金枝玉叶养啊,可结果,她跳了火坑!

姥姥的母亲还天天跟她要弟弟,那个闯关东时失散的老大。事实上,姥姥从未停止过对这个弟弟的寻找,请王东山动用过警察、线人,还正式摆桌请客,黄署长当时都拍了胸脯的,可还是没消息。“这样的结果,八成人就是死了。”老黄说。

“还有一种可能,要是他还活着,就是在敌人的阵营里。”王东山说。

“敌人的阵营是哪儿?”

“共匪、八路,整不好,钻山当胡子去了。”

时局确实太乱了,城头不停变换着大王旗,今天抗日的打过来,明天国军冲过去,后天,传说日本人要完蛋了。一天晚上,街头大乱,有人袭击了日本人的军用物资车。日军全城搜捕,连满堂春都没放过。香香平时把地方各势力打点得不错,基本没麻烦。现在,宪兵突然来搜人,看来日本人是疯了,一翻脸,谁都不认,挖地三尺,一定要找出那个炸军车的人。空气中飘荡着血腥气,满堂春被他们沙尘暴一样刮过,一地狼藉。

香香对姥姥说:“看来,天下又要变了,咱们得有打算了。”

“怎么打算?”

“我有老孙,早就跟他商量好了,一有乱,去铁骊避难。小地方,安稳。你呢,也别嫌老黄人粗了,好歹是署长,喜欢你,能给你撑日子,就跟了他吧。”

姥姥是信服香香的。香香从奉天来,据她说,皇帝都见过。在奉天的码头得罪了什么人,才跑到哈尔滨。香香比起后来戏中的阿庆嫂,在对付各方势力的关系方面,应该更胜一筹。

后来,姥姥就成了黄太太。

关于黄姥爷的记忆,母亲有过这样的描绘——

人未到,声先来,大嗓门儿,有时是皮靴的咚咚响,个子胖矮,披军校呢。回得家,抱起母亲就在地上连转三圈儿,还让她坐到自己肩膀上“骑梗梗儿”。一次母亲从外面回来,说谁谁说她是野孩子。黄姥爷小个子不高,一个箭步却蹿出很远,冲出大门外,对着跑没影的孩子就是一枪,吼:“他妈了个巴子的,欺负到老子头上了!”

黄署长给姥姥带来了一段风光的日子,家里的佣人成群,大丫儿成了黄太太,母亲是黄小姐。大冬天里,来拜访的有钱人鲜花果篮,献上的是空运过来的水果;女人们围在一起,张太太李太太麻将外交;母亲出门,是卫兵跑前跑后。作威作福的日子谁都受用,姥姥慢慢漠视了黄姥爷的矮、粗,以及动不动就骂人。好日子的结束,是在一个早上。他们正吃着饭,有电话找黄姥爷。那天早晨有黄姥爷最爱吃的炸糕,糯米的,很黏。黄姥爷嘴里咬着炸糕,抄过电话,喂了一声,接下来,他就不吱声了,听着听着,终于没了耐性,晃着脑袋破口大骂——他大张着的嘴合不上了,因为出气困难,他的上身一下子挺得笔直。姥姥看着他的背影觉得不对,小脚蹈过来,还没等走近,黄姥爷像一扇门板,平直着,梆,向后仰倒过来。

黄姥爷是被噎死的,一口炸糕,要了黄姥爷的命。

黄姥爷的死亡,让姥姥的日子又陷入困境。再找个男人,嫁汉吃饭,是接下来迫在眉睫的问题。还好,从前的嫖客中有一个做牙刷的小商人,不算富,但人好。姥姥嫁给了他。

牙刷商人也很喜欢姥姥,他读过一些书,对姥姥的过去只字不提。在母亲的记忆中,这是个文明的继父,说话温和,就是姥姥声音高了,他也只是微微一笑,露出一口好看的牙,就继续忙他自己的去了。

如果不是后来破产自杀,姥姥应该能过上良家妇女的日子。可惜,这个商人太脆弱,刚来一拨债主,他就用一死逃开了一切。

姥姥再回哈尔滨,小心翼翼,又一次隐姓埋名,住到了江北。母亲说,姥姥特别爱搬家。小时候,她刚跟一帮小伙伴玩熟了,回到家,姥姥就问:“她家大人都问你什么了?”

母亲如实说来:“问我多大了,叫什么。”

“你怎么说?”

“我叫李连生,七岁了。”

“没问你打哪儿搬来?”

“问了,我也不知道。”

“对,谁问都说不知道。”姥姥又叮嘱,“以后,少去他们家!”

再去一家,回来,又是这些。

母亲特别烦。

有一天,母亲回到家,不等姥姥问,她就跟她说:“妈妈,我今天去小桂莲家了,她妈跟一个大婶说话,她们说我是要来的,你抱的我。她们以为我没听见,其实,我全听见了。妈,我是你从哪儿抱的呀?”

姥姥的小脚当时正呈八字,站着,手中拿着水瓢。听母亲这样一说,水瓢哐啷一声仰脸儿掉在了地上,两只小脚也跟水瓢一样,仰天竖了起来。

母亲说她要是像姥姥,就不该选择过这样的日子。这话是对的,儿女成群,除了给她带来欢乐,也给她带来了无尽的麻烦和伤恸。我的那对胞妹的夭折,让母亲长久地沉浸在痛苦中。

双环长到七岁时,五岁的弟弟宋财下面,又来了一对妹妹。母亲头上那个挡风寒的花头巾,是睡觉的枕巾做的,家里的经济条件已经可见一斑。父亲给她们起名宋宝宋金,如果再来一个就叫宋银,取财宝金银之意。母亲给他打住了,就像不同意双莲双环叫宋福宋禄一样,母亲叫她们金宝银宝。金宝银宝的到来,让家里的住房更紧张,必须要盖房了,不然这品种齐全的搭配,儿女们又越来越大,没法安排。金宝银宝太小,如果太挤了,睡着了给压着,怕是都不知道。父亲宋江林决定盖房,满族民居的式样,东西两大间,又有南北炕,再来几个也住得下!

木料备得差不多了,起房架这天,是要请人帮工的。大清早,宋富宋贵宋荣,哥儿仨加邻居的叔叔大爷们,谁都不惜力,围上泥池子拧拉禾,这是个极需体力的苦活儿。母亲则带领一帮妇女,准备一天的饭食。大女儿宋华的任务是看哄金宝银宝。双莲双环加宋财,他们自己能玩,已经会跑了,不用背不用抱,看住别添乱就行,而那对宝儿,是要处处小心的。

宋华不愿意领受这项任务,她宁肯干些粗活儿。拴着弟弟妹妹,是最闹心的事了,跑不得,玩不得。母亲知道她的心思,早晨看她摔摔打打,还拧了她的脸。现在,母亲和那群热心的妇女,烧火的,拉风箱的,择菜的,蒸面食的,手上忙着嘴里也不闲,逗着各家老爷们儿的事。宋华替她们害臊,心里也更怨恨母亲,只图自己乐,生了一帮孩子,让我哄。宋华今天不但要看哄金宝银宝,还被分配着兼顾鸡鸭的菜食,一头猪的午餐晚餐。如果光是剁剁鸡食鸭食猪食,宋华有盼头,它总有个完啊。而现在,全天她都要看着两个不会走的妹妹。双莲双环小时就是她的坠脚,刚刚长大一点儿,金宝银宝又来了。本来,她跟邻居小红约好,今天去她家学习领子的花样编织,宋华打算用从母亲那里偷来的白线钩织一个假领子,白白的,冬天缝在棉袄领上面,煞是好看。母亲早晨给她分完工,她心里就老大不乐意,地上满是钉子、斧子、锛子、刨子,她把双莲双环和宋财撵到了王娘家,让他们去那儿玩,免得扎着脚。接下来的金宝银宝,她把她们放到悠车里(鄂伦春人用桦树皮做的一种婴儿摇篮),悠车能荡得很高,悠一会儿,也许她们迷糊了,就能睡了。宋华打算趁她们睡着,就悄悄跑去小红家学习花样编织。

鸡食鸭食剁好了,猪食也搅拌完毕,金宝银宝还是不睡。宋华把她们摁在一只悠车里,一颠一倒,想让她们尽快睡。两个妹妹好像知道她的企图,无论怎么哄她们都不听,亮着晶晶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大姐。宋华就加大了悠车的力度。悠车的棕绳历史悠久,拴在房梁上,发出吱吱的响声。宋华越使劲,金宝银宝越调皮,她们像花样游泳队员一样轮换着伸胳膊举腿,这个摁下去,那个站起来。宋华一遍遍地命令她们:“老实点儿,听话!”可是她们根本不听,依旧此起彼伏。宋华说,“看来你们俩在一块儿是不能好好睡了。”说着,把她们分开了,一人一只悠车,宋华用两只手同时悠。

那边,母亲和大家还在哄笑,她们议论完了各家的爷们儿,又说着各家的孩子。鉴于母亲儿女成群,大家笑问母亲是不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没起被窝儿。那边的男人都夸老宋真有一把好体力。生孩子的话题,又是一个高潮,当初的洞房都没有这么热闹。他们不知道,乐极处,悲要来了。宋华带着恨意悠起来的两只悠车,越荡越高。两个婴儿不敢再站起来,她们开始哭。宋华怕哭声惊动了母亲,免不了又要挨掐,就拿过饼干塞到她们嘴里。饼干是好东西,她们不哭了,可是,还不睡呀。

不哭了,宋华又继续悠,左手一下,右手一下,比着赛似的一次比一次高。这时小红来找她,问她怎么还不去。宋华说快了,等她们睡着。说着,像是在炫技,两只悠车发出了嘎吱吱的声音——棕绳和木檩条在绞着劲儿地较力——悠车上棚顶了。宋华终于抬起了头,她想停下来,她也害怕了,但是,晚了,她看到,其中一只,竟然绕过房梁,绕了一圈儿,啪——嚓——朝着地上扣了下来。

宋华箭一样扑上去。

母亲镖一样奔过来。

银宝没有掉到地上,但是吓傻了。金宝被人抱了起来,还有微弱的热气儿,还慢慢睁开了眼睛。老中医说,两个孩子是受了惊,吓掉魂儿了。他用招魂术给金宝银宝治了几天。开始还能吃奶,渐渐的,金宝开始抽风。再等几天,金宝奶都不吃了,喂进去,她无力地吐出来。当金宝没了呼吸,永远闭上了眼睛的时候,母亲知道,银宝也活不成了。

一生俱生,一亡俱亡。当地人对双胞胎的存活,有这样的经验。

金宝银宝先后夭折了。邻里用“是儿不死,是财不散”来安慰母亲,但没有用。有很长一段时间,母亲经常独自一人去埋葬金宝银宝的松树下坐着。冬天去,夏天也去。那棵古老的红松,因为年头久远,像一座篷盖,独立在呼兰河的右岸。每当母亲心情不好时,我总能在那棵苍老的松树下面,看到母亲孤独而凄惶的身影。

金宝银宝后,母亲停止了生育。母亲的一生,怀孕加流产的,共育过十八胎,两次是双胞。母亲说老天够意思,自己一辈子没父没母,老天却送给了她这么多的孩子。

母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已经离开故乡。当作家的愿望,让我四处流浪。那一年,因为爱情,因为伤痛,我也来到了河边的老松树旁。曾经浩渺的河水,变得弯曲窄瘦,两岸的土地,也干枯贫瘠。坐在那里,我恍若看到了母亲,她就像这一脉呼兰河水,由青春润泽的少女,变成了衰老的妇人。那株老松,是驼了背的父亲。他们虽然不再年轻,却始终相依相伴……

我也想念金宝银宝,她们是我的妹妹。她们的尸骨,永远埋在了松树下,化作泥土,膏养树根。她们的眼睛,一定是变成了星星,晴朗的夜晚,星空因为她们的加入而更加璀灿,那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课本上叫它银河。其实,我更愿意相信,那是天堂,极乐世界。坐久了,我能看到母亲向我走来,妹妹向我飞来,她们奓着的两只小胳膊,就是天使的翅膀。母亲说:“双莲,我这一辈子,确实后悔过不听你姥姥的话,没跟她回哈尔滨。但我从不后悔有你们这么一帮儿女……”

把姥姥她们“解放”了的人,是李连长。那天,李连长带领一个连的人冲进满堂春。这些人不像国民党军队,来到这地方又打又骂。李连长是共产党的部队,解放军。解放军一进城,处处给老百姓好印象,宁肯住在大街上,也不进百姓家骚扰。当李连长向姥姥打了个立正,并开始宣讲共产党的政策时,姥姥愣了,李连长也愣了——这不是当年闯关东时那个被兵痞冲散的大弟弟吗?姥姥认出了他,他也认出了姥姥。但那一刻,他们都克制住了,装作不认识。

李大是被抓了壮丁,然后从国军到共军,又从新四军到八路军,从东北民主联军到解放军。李连长一路北上,也有寻找亲人的意思。但老家那边,东北这边,他都寻遍了,没有找到姐姐和兄弟,老母亲也下落不明。他随着部队,一片儿一片儿地接手,一个城一个城地解放,最后到了哈尔滨。在这条繁华的街道上,在满堂春的招牌下面,根据上面的命令,他们把这些妓女都解放了——用当时时兴的词儿说,是救她们出了火坑。她们统统被送到亚麻厂,搓麻绳、缝麻袋,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还要改造思想,改造她们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本性。不过,因为李连长的缘故,姥姥成为漏网之鱼。香香呢,也走得从容,金银细软一并收拾了,才投奔了事先跟姥姥说过的那个山东光棍儿。其他姐妹,有的害怕吃不了苦,跑掉了,有的干脆嫁人。去亚麻厂,她们认为那才是火坑。

新政权的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名头一个接着一个。开忆苦思甜大会,忆旧社会的苦,品新社会的甜,李连长让姐姐上台,控诉旧社会如何把她变成一个鬼,新社会又怎样让她变回了人。做动员工作的时候,那个街道的妇女干部盯着姥姥手腕上的玉镯,那玉镯真漂亮,配在大理石般的玉腕上,浑然天成。妇女干部说:“李绵绵同志,这个就不要戴了,新社会,妇女们不兴这个做派了。如果不是李区长保护你(李连长已经升任李区长了),我们大家同情你,你早就跟那些接受改造的——”妇女干部停顿了一下,“妓女”两个字没有说出口,而是改用了“女人”,“和那些女人一样,搬石头、缝麻袋去了。劳动改造,你哪儿还有心思臭美!”

李绵绵在台上诉苦的时候,一个小姐妹揭发了她:“这个老鸨,跟刘香香一样,看着蜜似的,其实毒着呢!我们几个小姑娘,你们看看她对我们下了什么毒手!我们现在还有一个能生出孩子的吗?没有!她给我们吃了断子绝孙的药!她狠着呢,比日本鬼子还狠!”

姥姥无力地争辩说:“是你们愿意的,是你们自己愿意的嘛……”

“我们愿意也是你教唆的,不听,就打猫。”

打猫是一种残酷的刑罚,在妓女中通用了千年。

姥姥说:“没我这厦子,你们得饿死。”

“饿死也比天天缝麻袋好!”

两人越说越不像话了,听不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体现不出改造救人的宗旨。主持会议的李区长挥挥手,让人把她们都弄下去了。李区长说:“李绵绵同志也是受害者,她的女儿是抱养的,穷人家养不起,是她发了善心,收养了。现在,她养着一老一小,没有工作,她是我们的阶级姐妹,不能不管。要说有罪,是那个时代的罪。这笔账,要算到国民党头上。”

到了“镇反”时,又有人揭发李绵绵,说她的满堂春曾经接待过日本嫖客,李绵绵是潜伏下来的日本特务。

好在有李区长,他说李绵绵是地下党发展的线人,只有利用这个身份才好潜伏,跟敌人斗争。李绵绵同志对革命胜利有功,不能镇压她。这样,姥姥躲过了一场又一场的劫。为了避免引人注目,李区长把姥姥的户口迁到了道外,安顿在江北一处人烟稀少的地方。李区长还帮助姐姐找对象,把从前的战友、现在的房管科科长介绍给她。李区长说:“要想牢靠,还得找政府干部。”

可是,两年后,反贪污反浪费运动又开始了,房管科长抽过人家的烟,喝过人家的酒,都算贪污,揪出来投监狱了。

姥姥又成了单身。

从哈尔滨搬来的母亲,原本邻里关系很淡,很多妇女都说她端架儿,不合群儿,母亲心里也确实鄙夷她们,觉得她们没文化。一年四季,除了牛马一样干活,伺候丈夫孩子,其他就什么都不懂了,更不知道教育孩子,像成天闷头拉磨的驴一样,动不动还要挨男人的打。她们是家里的奴隶吗?

母亲跟她们完全相反,她也是家庭妇女,但她是全家的最高领导。她说话,没有人敢不听。实践证明,她的权威是靠她的智慧打拼下的。先说教育孩子方面吧,大哥宋富和二哥宋贵,都已经去了省城。那可是省城啊,跟北京就差一级了。他们每个月都往家里寄钱贴补家用。而老三宋荣,刚毕业就被留校了,当了老师,也是正式的国家干部。我们几个小的,见了邻里,叔叔大婶叫得非常有礼貌。相比之下,他们的孩子见了爹娘都是头一低不说话。邻居们尽管不太喜欢母亲,可还是经常不由自主地夸奖:“看看人家老宋家的孩子,个个儿有家教。那宋江林的媳妇还真不白给呀。”

她们开始跟母亲搭腔了,家长里短,老大在哪儿呀,老二又干什么呢?宋荣宋华也都不错吧?母亲在回答时,一定是有自豪感的。在双莲的记忆中,母亲最欣喜的笑脸,是宋荣“公出”回来。“公出”,即出公家的差。老三宋荣小时得过肺结核,长大了也瘦瘦的,经常咳几声。但是,他学习好,有才,一毕业就留校了。在学校,又很受领导喜欢,出差啦,干点儿什么公派啦,都是指定他去。他每次公出回来,气色就好很多,可以说红光满面。那几天是母亲骄傲的日子、快乐的时光,她逢人便说:“我家三儿,又公出啦。”

邻居夏婶听了,口中啧啧有声:“看,人家宋婶养的孩子多好,个个都那么出息。老三公出,那是花公家的钱呢,吃得好,还有剩儿。”

三哥宋荣平时脸色蜡黄,出了几天门,油水比家好,回来脸色就好,已经是人所共知,人所共羡。

王娘接话说:“也不知老宋上辈子积了什么德,这辈子是这样儿。”

母亲笑意盈盈,听着她们说。

夏婶又说:“我看你们家三儿这回回来,不但气色好,也胖了。”

“能不胖嘛,顿顿四菜一汤。”母亲回答。

“我看他也不咳嗽了。”王娘又说。

“油水大,身体就壮了。”母亲答。

夏婶说:“公出就是好啊,我们家那犊子,这辈子也没有公出的命!”

宋荣是争气的,他不仅留校当了老师,还因为会写大字,不久,被县团委抽去了,刷大字、写标语,宋荣成了团委的干事。团委比学校还有油水,处处都能得公家的济。我们几个姐妹上学用的纸、作业本,都是宋荣从团委拿回来的,根本不用花钱。还有,他们办公用的墨水瓶、订书机、文件夹什么的,有什么我们家里就能用上什么,包括羽毛球拍和一架小型的“快乐弹拨琴”。团委有经费,隔一段就要开展什么活动,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就从我们家几个少年做起了。那时,宋荣经常叮嘱我们的一句话是“注意影响”。宋荣说:“白纸可以在学校里用,因为那上面没有字头。稿纸是带字头的,就在家里使吧。让老师看见,影响不好。”

母亲说:“老三,我看你们那儿的白纸又软和又透亮,前院儿你赵二奶奶当卷烟纸用了几张,她说好抽,让你再给她拿点儿。”

宋荣说:“拿可以,但让她别往外说,影响不好。”

三哥说话时那严肃的表情让我印象深刻,“影响不好”四个字甚至影响了我的后半生。

晚上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桌上,一盆清澈见人影的清汤,没有油花,几块寡淡的土豆沉在盆底。每个人手里都是难以下咽的包谷饼子,还有一碟咸菜。母亲节俭,大哥二哥三哥都挣钱了,并且贴补家,但她舍不得花,每月她都要好好攒出一笔。因为大哥二哥三哥挣钱了是不假,可是,男儿哪个不要娶媳妇呢?娶媳妇,不得花钱嘛。所以,这样的饭食,是我们家的常态。素素地吃着,宋荣又讲起了他的“公出”。公出的会议饭,四菜一汤,红烧肉、木须肉,还有那飘着黄瓜片的蛋花汤——双环已经垂涎欲滴了,她一遍一遍地问:“三哥,那红烧肉有多大块儿啊?像土豆这么大块儿吗?”

母亲用胳膊一碰她:“快吃吧,都引出馋虫来,这饭更没法吃啦!”

双环咬着筷子说:“长大了,我也要‘公出!”

双环长大了,果然实现了她的理想,她不但经常“公出”,她“公出”时,还有前呼后拥。那时候,双环已经是一个重要部门的领导了。

这一切都缘于双环的美貌。母亲说过,双环最像她姥姥。那应该是指的秉性。而相貌,母亲说,那鼻梁、眼睛,完全是从姨姥姥脸上扒下来的。

姨姥姥就是姥姥的妹妹,当初那个念了护校的李园。姥姥一个人开了满堂春,不让妹妹下水,可是神不知鬼不觉,这个姨姥姥自己把自己嫁出去了,当了人家的小老婆!

母亲给我讲,她当小老婆是假,真实的目的,是打入那个大商人身边策反,让他的军火支持山里的游击队。李园读了书,受了进步青年的影响,她不再甘当亡国奴,于是以护士的名义千方百计接近那个商人。商人在日伪政府里有职位,亦官亦商,他的军火让游击队死伤惨重。李园为了让丈夫相信她,进门就给他生了孩子,第一个,说是没活,给扔了。不久,李园又怀了孕。她的策反工作进展不大,如何恩爱都行,一旦关心战事,关心商人的财力,那个老头儿就用凌利的眼光看着她。一次,老头儿发现她的手镯不见了,问她,她说不小心磕碎了。老头儿要看碎了的玉镯,李园拿不出来。不久,李园的钻戒也没了。老头儿开始对她留心,很快就发现了她的秘密。

姥姥知道妹妹给别人当了小老婆,自然是痛不欲生。她动用一切关系,警察王东山帮助出了大力,最后,寻到了,那时李园已经怀了孕。王东山告诉姥姥,这个心思动不得了。那商人势力太大了,日本人都要买他面子。

姐妹两个见面,妹妹没有多说,只是告诉姥姥,她现在的生活很有意义。姥姥看不出她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姥姥说,如果知道妹妹就这么短的眼光,她早给她寻一个好人家了。自己开着堂子,手边的巨贾不多的是?

李园说不只是为了有钱。但更多的她不能说,她只能告诉姐姐:“你现在还不懂。”

对这个妹妹,姥姥有点儿灰心。她带出来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实指望能有点儿出息,可是,老大丢了,现在的老二当着警察,却更像土匪,老三也不是个省心的,连妹妹也趟了混水。家门不幸啊!看来爹娘上辈子没积什么德。

商人老头儿发现了李园的秘密,他对她的惩罚,是大半夜里把她撵出了家门,让她光着身子站在屋檐儿下。秋雨滴答滴答淋着她,脚下,是碎石子儿。寒冷、疼痛、羞耻,让她浑身打颤。快天明的时候,老妈子才出来给她披上衣服,抱她进屋。

从此,李园一病不起。流产、结核,几个月内,李园的身体变成了纸糊的。

她没有扛过老头儿的审讯,也抵不住活下去的诱惑,她还想见见她的姐姐,她的兄弟,她的母亲。老头儿告诉她:“只要不革什么命,一切还跟从前一个样儿。钱,可劲儿花。”

李园坚持了一阵儿,摇摆了一阵儿,最后,她放弃了。那个商人老头儿确实对她不错,看她一心跟他过日子了,马上给她换了洋房。

但,李园的病越来越重了。

母亲只见过一次她的姨娘,也是最后一次。母亲说,姨娘的脸上有结核红,漂亮得像画儿上的人。她管母亲叫小宝贝儿——而姥姥一直叫她要账的、小冤家、小祖宗。

母亲说:“姨姥姥死前连张照片都没留下,不过,看着双环,就看见你姨姥姥了。她们长得一模一样。”

双环确实漂亮。小时候,虽然我们是双胞,可常常是她在母亲怀里,而我在地上玩耍。和弟弟宋财一同淘气了,父亲的巴掌能毫不犹豫地落在宋财身上,可到了双环那儿,就半天落不下来了。吃什么东西,也是可着双环吃,这使得她的嘴特别刁,就为了吃,她发誓长大了要“公出”。家务活儿,也是我们干得多,她做得少。双环的美貌,让她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一路特权。

母亲常用“坐生娘娘立生官儿”来诠释双环的命运。我和双环一胞,我老大,痛快儿地就出来了,到了她,迟迟不动,费了老大的劲儿,她才大模大样地坐着,屁股在前——坐着出来的。这样的姿势,叫“臀儿生”,是万万万分之一,娘娘命呢。而众多的庶人,不都是头朝下就钻出来的吗?

双环占尽了漂亮的便宜,她的漂亮就是她的通行证。上中学时,除了语文,她没有一科能听懂的。上课回答不上问题,多数学生都要罚站,最次老师也要贬损挖苦,而双环,她沉默地站在那里,尊贵而高傲,化学男老师像对不起她似的,直摆手:“坐下吧坐下吧,宋双环,下次别忘了复习啊。”

十六岁时,双环读够书了,她想学那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她还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宋朝阳,她觉得宋双环太土。

母亲说:“你才十六岁,上山吃得了那份苦?”

“把年龄改大两岁呗。”双环不回答吃不吃得那份苦。她觉得,出去总比上学强。至于年龄,很多同学都是这样改的。

当时三哥宋荣已经是县团委的资深干事了,有副科级的指望。改年龄改名字这样的重担,就落到了他的肩上。

宋荣说:“双环啊,你以为那山是那么好上的吗?多少男的都扛不住,你小小年纪,行吗?”

双环不接他的问话,坚定地沉默着。

然后,宋荣就按母亲的旨意,给双环办成了知识青年。

双环去的地方叫香水河,名字很诗意,地方很糟糕。景色优美,那得远看,离近了,草丛里的花斑大虫子、毒蛇,让女知青们发出一声接一声的尖叫和惨叫。饭菜那就不是人吃的,大铁锹翻炒猪食一样的大锅炖,面食里有苍蝇,清水一样的汤里,飘着的不是油花,是蚊虫的尸体。

双环是第二天早晨去的香水河,第二天晚上回的家。

黑咕隆咚的,外面扑进来一个人。母亲一看,这不是双环吗?双环满脸泪痕,像一尾鱼,嗖地一跃,一头趴到炕头儿上,打着挺儿号啕大哭:“我不当知青了,我还想念书。”

想上山就上山,想下山,还得再改年龄回学校。这样的重任又落在了宋荣的肩上,谁让他是公家的人,跟知青办认识呢?三哥宋荣抱怨母亲:“你这样惯着她,让她以为她是生在县长家呢?”

双环没有生在县长家,但是,双环碰到了亚麻厂的厂长,她嫁给了厂长的儿子。

大哥宋富已经是亚麻厂的工会干事,无所事事的双环去省城找哥哥玩,就巧遇了厂长。当时,双环像一道阳光,让老厂长的眼睛亮了一下。然后,她就被老厂长分配给了刚刚当兵转业的儿子。他儿子叫李兵,接过父亲的枪,进厂没一年,就当了劳资科长。双环第一步,就成了劳资科长的太太。

四室两厅的房子,双环可着劲儿地住。饭食上,也远远超过了她曾羡慕的会议饭“四菜一汤”。厂长家有保姆,双环生了儿子,又给雇了厨娘。母凭子贵,双环再上班,公公把她从化验员一下就调到机关当干部了。双环有过一段幸福的时光。

双环已经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宋朝阳,念完电大,又改“朝”为“昭”,她觉得“昭”更能母仪天下。有一天,双环出差回来,她看到家里的床上躺着丈夫和另一个男人,都赤身裸体。此前,她只想过,不定哪一天,她会抓到丈夫跟女人,因为她觉出了丈夫对她的冷。可眼前是一个男人,加上丈夫,两个男人,这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已经不是用惊骇能形容的了。

公公婆婆都没给她解释,丈夫更是一言不发。双环过后想了很久,如果丈夫跟的是女人,她现在只有心痛,可那一幕,让她怎么想怎么恶心,怎么都过不去那个恶心劲儿。一想床上,她无论正干什么,吃饭或是哄儿子睡觉,都要跑向卫生间……

双环离婚了。

若干年后,双环对我说:“当初谁知道那是同性恋呢?”

说这话时,双环已经离婚十多年了。她一直单身,不是她不想找,是找不到中意的。双环就化悲痛为力量,把精神头儿都用在了工作上。不到三十岁,就当上处长了,有钱有权。即使星期天,双环休息在家,那些打电话、递条子、求情的,都在候着。双环在我们家,可以说是一言九鼎,那份中流砥柱的作用,和当年的姥姥有一拼。双环认识的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公安、法院、工商税务,家里谁有了事儿,比如宋财打架被抓了,宋华下岗没工作了,都是双环打电话找人。

但双环也有苦恼,她跟母亲抱怨:“妈,你说说,就算我哥他们当年对我有恩,帮我改过年龄,可也不能讹我一辈子啊。是事儿就找我,好像我这个处长是专门给他们当的,有了担子就往我肩上撂。忙了半天落个好儿也行啊,可是不,我都知道了,那几个嫂子背地里讲究我,看我热闹,说我怎么怎么找不着男人……妈,你说他们有良心吗?用着妹妹,使唤着妹妹,还臭讲究妹妹,看妹妹笑话——都是什么东西嘛!”

“一个一个的,还真没冤枉他们,可不都像了你那些舅姥爷!”母亲说。

母亲说哥哥们像了舅姥爷,是有所指的。三哥宋荣,其实非常像大舅姥爷,就是那个闯关东跑失,后来当了李连长的李大。李大是官儿迷,为了仕途,谨小慎微。他保护了大姐,就是我的姥姥,但他保护不了二弟,就是当警察的李二。李二是给伪满当的警察,镇压时,李大就在眼前,但他装不认识。后来,李连长当了李区长,他一直让姥姥跟他以老乡相称。姥姥抱怨过他,说这个弟弟官儿迷了心窍,树叶儿掉了怕砸脑袋。

三哥宋荣就非常胆儿小,他从团委往家里拿一些纸啊订书机什么的,总叮嘱我们,别拿学校去用,“注意影响”。后来,他的影响果然控制得好,熬了几年,提上副书记了,团委副书记。宋荣的弱项,是他身体不太好,咳嗽,脸黄。为这个,母亲一直愿意让他“公出”,出去开几天的会,会议饭比家里油水大,回来脸色就好。宋荣跟母亲一直很和睦,闹纷争是从他提上副书记,有了对象史家梅以后。母亲说:“这孩子,看着那么蔫儿,可是好色上,跟他舅姥爷一个样儿!”

宋荣跟史家梅刚认识不到三个月,就急着谈婚论嫁了。婚嫁是要花钱的,这时候的母亲,心情像更年期一样不好了。她跟宋荣公开翻脸三次,背后翻脸无数次。争端是从一只手表开始的。宋荣恋爱以后,每晚都不再按时回家,有时是大梅给他带饭,有时是跟着大梅去她家。开始几次,母亲还觉得挺好,少了一口人吃饭,又省钱又省事。可时间长了,母亲受不了了,她说:“我养大的儿子,怎么总跑别人家去?我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儿子,却天天去给丈母娘尽孝,哪有这个理儿!”

矛盾的开始是脸色,后来是口角。宋荣认为母亲小气,娶儿媳妇心疼钱。当初,他交给她钱的时候,她怎么收拾起来那么利索?这些年,他挣的钱还少吗?一分不留,全都交给了家里。你当妈的平时是怎么说的?你也不花,给我攒着。怎么到了事儿上,也跟那些当官儿的似的,说一套,做一套?

母亲被噎得直打嗝儿,脸都气红了。但她不跟宋荣讨论这些细末,她从大局出发,说:“老三,你上面有两个哥哥,下面有两个弟弟,还有妹妹。你哥他俩娶媳妇,都是打打家具、做做被褥、给媳妇买两套衣裳,就完了,哪有一开口就要梅花表的?那可不是一般的表,三百九啊,数儿小吗?值咱家半个房子。给你买了,将来宋财怎么办?他也跟你学吗?你大哥二哥,人家的媳妇咱再给补上?她史家梅要块表可以,非要梅花的干什么?上海的不行吗?再说了,她那么高的大个子,戴块梅花小坤表,像啥啊?我看上海牌的就行。”

宋荣不说话,用眼睛盯着母亲。

母亲说:“看见了吧,为了媳妇,要用眼睛吃了我。”

宋荣又把眼睛望上了天,两眼向上翻着,泪水却哗哗地落了。

母亲说:“宋荣,我知道你为什么哭,你是觉得委屈,觉得对这个家贡献大,平时除了工资,没少往家里捣腾东西。知道我喜欢特一号饺子粉,给领导送的时候,也不忘给我来一袋;给领导家送油,咱家里也是成桶的。过年过节,家里沾了你单位福利的光,要是折钱,也不少呢。你觉得你比你两个哥哥有功。”

宋荣还是不说话。

“但是你想一想,你守家在地啊,你比他们有便利。你大哥二哥,谁不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呢?他们都结婚了,还背着媳妇偷偷往家里邮钱呢。上次你大哥回来,我看他穿的背心都破了几个洞,他不知道钱好花吗?他不知道给自己买衣服穿着好看吗?可是他舍不得,都背着媳妇,还顾着家。”

母亲眼圈也红了。

“自从你认识了史家梅,心里就没我这个娘了,眼里也没有了弟弟妹妹。下班回家,根本就没心思理他们。你还记得当初你下班回来,他们是怎么围着你转的……”

母亲抬出了人民群众,宋荣终于低下了头。

“不是要钱买表,你小子今晚都不会回来!”母亲直指要害,“还没结婚就这样儿。她家是姑娘,不在乎,我家是儿子,我还怕这个吗?!”

最后一句,彻底把宋荣打败了。他低下头说:“不行就买‘上海吧。”

“有你这句话,宋荣,妈还非给你买‘梅花不可,让你堵住你媳妇的嘴!”

至此,矛盾解决。

可是第二天,史家梅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宋荣转达:四套被子变成六套,两套衣服之上再增加两套。这叫六六大顺,四通八达。

母亲一听就火了:“六套?她家要开被服厂吗?这是聘姑娘还是卖姑娘呢?论的斤还是论的堆儿?”母亲气得口不择言了,老三宋荣吓得直冲母亲作揖。

后来,是刘香香,姥姥的好姐妹,她借给母亲钱,成全了三哥宋荣的婚礼。有一个时期,只要我们家资金周转不开了,香香奶奶家就是我们家免利息的借贷银行。每次去香香奶奶家还钱,母亲都要带上我和双环两个兵,我们挎着篮子,里面是刚摘下的豆角和顶花带刺儿的新鲜黄瓜,还有母亲自己做的韭菜盒子(母亲的招牌菜,当年姥姥也喜欢这口)。我们熟门熟路,到了香香奶奶家,人家的餐桌上,是飘着香味的牛奶油条。牛奶的味道让母亲心中泛起久远的回忆。自从嫁给父亲,给宋家生了一堆孩子,牛奶油条这些东西已经被包谷饼子永远代替了。香香奶奶接了钱,告诉我们缺钱了再来拿,没事,拆兑着花。母亲则感动得默默无言。走时,香香奶奶总是随手抓起桌上的吃食,油条啊,包子啊,给我们一人塞一个。母亲回到家,坐到炕上,对着空气,没头没尾地感慨一句:“人啊,一辈子没儿没女活神仙呢!”

姥姥和香香奶奶都是这样。

母亲和宋荣闹了分裂,父亲一直算中间派。他不得罪左,也不得罪右。两方交锋,他就尽量避开。有时,母亲会一把拉住他的胳膊,命令他别走,一定要评评理。父亲左看看右看看,唉一声,算开场。再唉一声,也就结束了。

在这儿,该说一说我的父亲宋江林了。父亲命硬,硬得妨人。在他一出生的时候,因为立着来,奶奶大出血而死。父亲的哭声,是为奶奶命赴黄泉的送葬。

在他三个月大时,因为没有奶水,又不肯喝米汤,眼看着要断气儿。爷爷想为他打点儿鱼,熬鲜鱼汤来救命,结果鱼没打回来,爷爷命丧冰河。

父亲就寄养在了叔叔家,他叫他三叔。三叔家并不缺孩子,玉敏秃丫头,大小子二小子,男男女女一大堆,自己的儿女还养不过来呢,三婶对父亲,用烟袋锅伺候。没爹没娘的父亲一下子就知道乖了,一口浑浊的凉水他都不再嫌弃,递到嘴边就喝。包谷稀饭,他也渐渐长大了,还有一身好力气,能干活了。

父亲长到十四岁,就是家里的一名好长工了,他差不多扛下了三叔家里所有的苦活儿。也是在这一年,父亲见到了母亲,随姥姥来铁骊避难的李连生。

父亲的能干、伟岸,得益于他旗人血统的母亲。在当时,满汉是不通婚的,父亲的父亲,给旗人大营喂马的马夫,就是凭着朴实能干,俘获了奶奶的芳心,生下了父亲。叔叔瘦小枯干,还一脸麻子;三婶也瘦得竹竿一样,罗圈腿。他们生下的孩子,都矮小瘦矬。当地民谚说,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儿。和那些孩子比,父亲则显得那么英俊。在和秃丫头玩嘎拉哈时,母亲就对父亲印象良好,父亲呢,因为孟大哥的公款问题,捡了个漏儿。他的三叔凑了俩钱儿,西屋一倒出来,不再收房租,一房媳妇就有了。

婚后,大大出乎三叔的意料。他本意是侄子有了媳妇,男主外,女主内,里里外外,他们一大家子人,就有人伺候了。可是,母亲不但不甘心伺候他们,还有把父亲拐出去分家另过之势。

母亲这样教育父亲:“你们一家子,一个喝大酒,一个抽大烟,弟弟妹妹一大帮,天天啥也不干,就知道趴在炕上耍。这样的穷家,就是一个大窟窿,你累折了腰也填不满啊!”

母亲还说:“他们养大了你,不错,我们也记恩。分家后,咱们月月给他们赡养费、养老钱,让他们不白养你,这样,不也还情了吗?要是一大家子都这样一起混,一块儿糗,最后,都糗穷了拉倒。”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事情不能那么干。父亲为难。

母亲又说:“人多没好饭,猪多没好食,这大锅饭,最要不得了。”

父亲天天最累,可是他要跟大家吃一样的,顿顿包谷大饼子,没有一点儿油水,身体累垮了谁心疼?黑爪子挣钱白爪子花,这样的日子,永远过不起来,旺不了!

父亲的弟弟和妹妹,三多儿秃丫头,他们从前玩嘎拉哈的时候和母亲是玩伴,现在,是姑嫂关系、叔嫂关系。小姑子天天告刁状,说嫂子没给他们做饭了,嫂子给白眼儿了。这样,一场场嘴仗就不可避免了。母亲趁又一次嘴仗打起,三叔三婶偏袒着断官司之际,果断地撕破脸,提出分家。她说:“既然大家在一起不愉快,都这么憋屈,就分开吧。分开单过,是福是罪,谁也别怨谁。我和江林搬出去。”

“搬出去?你想得倒美!”三婶的烟袋把炕沿都刨出了个坑。

“我们白养小林子长大啊?”三叔也会算账。

“我们出去可以月月给你们钱,算养老费。”

“那也不行!拿两个钱儿就算完了?家里一大摊子。”三叔说。

“是啊,一大摊子,大家都有手有脚,却不干活儿,江林成了你们的长工,我是你们不花钱的老妈子。这样的日子你们当然不愿意散了。”

“你没良心!当初,我们家可没藏着掖着。没我们兜着,你还嫁不了我们小林子呢,是你自个儿愿意的。”三婶的嘴可比铜头烟袋锅儿还厉害。

揭短的羞怒使母亲意志更加坚定,她说:“就算我当初是愿意的,你们一家老小,也不能赖在我和江林身上一辈子啊。”

“赖”这个字让三叔愤怒了:“太不像话了!这还是晚辈跟长辈说话吗?反了天啦!”三叔噌噌噌冲到那堆破烂棉花堆前,抓出父亲的那条被子,扔一条大鱼一样把被子扔了出去。“分吧,分吧,滚犊子吧!”软塌塌的被子让小个子三叔一下扔出那么远,可见他的怒气。

父亲刚下班回来,被子把他盖了个正着。肯定是屋里又交火了。一个时期以来,母亲鼓动他分家,父亲左右为难。他顶着被子进来,被三叔喝住:“小林子,你说,你媳妇要分家,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你想不想出去单过?”

三叔暗想,借这个侄子一个胆儿,他也不敢说分吧。从小到大,父亲的老实都是出了名的,现在,众目睽睽,他敢跟他媳妇一个鼻孔出气?

父亲抬头看着他。

父亲的犹豫使三婶搭了腔儿:“哼,白眼儿狼。没了媳妇就不活了?”

一句话似提醒了父亲,是啊,没了媳妇咋活呢?年轻的父亲刚刚尝到日子的滋味、媳妇的甜头,没了女人,这可怎么活?

父亲就开口了:“分吧,分了单过我也养你们老。”

三叔手里的酒瓶子像绿色流弹一样带着呼哨就飞过来了,父亲闪得快,这得益于他平时练就的躲铜头烟袋锅儿的功夫。酒瓶子在空中走了一个抛物线,再落到地上,碎得很彻底。

满屋酒味飘香。

叔侄的养育账,就在酒香和碎玻璃碴子中,两讫了。

父亲和母亲说话算数,他们不但分文不取,还把家里欠下的八十多万外债(当时的东北九省流通券,面值最大有一万元的)给还上了。闹革命成功了,两个人的日子欢天喜地,全身都是力气。宋富宋贵,宋荣宋华,一个接着一个。他们开始了新生活。男人白天去上班,晚上跟母亲学文化,有了文化的父亲还从工人阶级队伍走出来,当上了干部,成为宋监理。成了宋监理的父亲穿制服,锃亮的大皮鞋,头型也分成了三七开,手腕上还戴着亮闪闪的手表,脸上天天都是笑容。他们白天工作,晚上不惜力,富贵荣华,金银财宝的诞生,就是他们相亲相爱最有力的证明……

十一

金宝银宝的夭折,让大姐宋华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我们家说话都低着头。我爱金宝银宝,但我也爱大姐宋华。她每次下山回来,都要给我带一点儿东西,有时是一包野果,有时是一枚红了的枫叶,实在没什么可带的,她就给我一个拥抱。有一天,她拿回了一大包东西,是一方花格子毛巾包着的画笔和颜料,还有一本油印漫画。漫画上面墨迹斑斑,用手指一翻,油墨就染到了手上。漫画上,一个戴眼镜的女人,身体是条蛇,横在那里。我后来知道,那是江青,他们被打倒了,叫四人帮。大姐指着册子上的漫画告诉我说,她们场的小尹子就会画这个,因为画这些东西,她从来不用上山,风不吹虫不咬的,更不用出苦力——画画儿,这是最俏的一个活儿。大姐鼓励我,从今往后,就天天学画画儿。长大了,有这样一份工作,干干净净,出出黑板报就拿钱,多好。

大姐认为画画儿是一门手艺,天天不闪腰不岔气儿,站着坐着都能把钱挣了,全天下也没有这么滋润的活儿了。

这本画册成了我最早的艺术启蒙。大姐走后的日子里,我没有老师,完全是自我摸索,画得很费力,不得要领。倒是那本册子上的文字,让我读了又读,给了我无穷的艺术想象空间,让我从此热爱上了美妙的文字……

后来,我发现,我真正热爱的艺术,是手风琴。有一天,宋财和他的同学在一起讨论郊游,他们从学校弄来了手风琴。当我听到那呜呜嗡嗡的手风琴声时,我长时间不能动了,仿佛灵魂飞出了躯壳。他们去河边,我也跟着去了,浩淼的河水是他们的背景,干净的沙滩是他们的舞台。观众,就我一个,可我是那样迷恋。他们都玩累了,下河捉鱼去了,我坐下来,抱起那架琴,无师自通地拉了起来。

我把手风琴摁出了曲子,那是我刚学会的谱子——《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我的肩膀勒得好痛,整支曲子拉完了,我又坚持拉第二遍。另一面的贝斯键,我也是自悟的。不知什么时候,他们已经坐在了我的周围,给我鼓掌。那天宋财还说:“琴,咱们先不还了,让双莲多玩几天,等暑假过完再还回去。”

这架沉重的手风琴被我抱回家了。学过一点儿乐理的宋财告诉我,黑键盘上那个带小坑儿的是基准音,找准了它,其他的就好办了。当天,我晚饭都没吃,一直在院儿里练琴。有一本歌谱,照着上面来,一遍一遍地练。到了晚上,只觉双肩火烧火燎地疼,脱下衣裳偷偷看,手风琴的两根带子像两把烧红的烙铁,竟把我的肩膀烙出了两条紫色的印子。后背酸,前胸一直觉着碍事儿,这时候我忽然想,如果我也有一件大姐宋华那样的“小衣服”,是不是练起琴来会舒服一些呢?

那天晚上,我决定自制一件“小衣服”。这种小衣服大姐有,前面是一排密密麻麻的扣子,特别紧,勒着胸部。我曾问过宋华这小衣服要这么多扣子干吗,大姐说这不叫小衣服,它叫“大布衫儿”。

这么小的小衣服怎么叫“大布衫儿”呢?我不明白。

“等你长大就明白了。”宋华说。

现在,我明白了,小衣服(大布衫儿)的作用就是紧身,方便干活,也方便拉琴。这晚,我自己动手,照着大姐那件衣服的样子,偷来母亲箱子里的碎布料,一片儿一片儿,开始剪裁。大家都睡熟了,我设想着,明天早上,我就能穿上我自制的小衣服,不鼓胸不驼背地练琴了。一边做一边心里得意,那屋的灯忽然亮了起来,吓我一跳。母亲看见了是不得了的,我呼啦一下子把剪子、针、线,还有那些花瓣儿一样的一片片材料,团巴团巴,一下塞到了褥子底下,关灯倒头装睡。

母亲好像是小解,几分钟后,那屋的灯又黑了。

我再次起身,投入工作。这回,我加快了速度,不再斟酌片儿与片儿之间的顺序。可是,我的缝制技术不支持我的速度,不是缝住了不该缝的,就是漏针了,要么线太长,打了结。就在我手忙脚乱,忘记了边制作边观察敌情时,母亲已经站到了我的面前。

我呼啦一下,又要把那堆东西卷到褥子底下。母亲脸色很冷:“你在干什么?”

“没干什么。”

“撒谎。”

“真的什么也没干。”我把那堆东西团巴团巴往褥子底下塞。

母亲一把拽出来,“这是什么?”

我不说话,眼睛瞪得视死如归。

双环手欠,她一把抓出那堆布料,“妈,她在缝小衣服呢,她想跟我大姐一个样儿。”说着,还一片一片抖搂起来。

母亲生气了,声色俱厉:“双莲,你才多大呀?我还以为你在缝小口袋玩,原来你在弄这个!你怎么……”

母亲不屑又痛恨的神情,影响了我一生。后来,当我离开了小县城,到了外面的世界,生活好了,才知道那种服装既不叫“小衣服”,也不叫什么“大布衫儿”,它的准确叫法,应该是“胸罩”或者“文胸”。又过了若干年,这种东西不再是女人的内饰,光天化日,女人也可以穿着它们拍照、游泳、沙滩上玩儿。款式和颜色,不再是千篇一律,“罩杯”的大小,完全因人而异。不幸的是,对于我来说,那些花花绿绿的东西,有很多年,我都懒得看它们,更不愿意触碰。

十二

我婚姻的不幸,除了罩杯的障碍,还因为贾楠。贾楠是我在亚麻厂的女工友,她为人热情,唱歌跑调儿,嗓门粗过男人。当我们大家累了,就会坐下来,让贾楠来一段。她唱的歌,能把一圈人笑翻,劳动的疲乏,也随着笑声散去了。

晚上,我们躺在宿舍睡不着时,就由贾楠讲故事。她的故事都是真的,她的母亲是医生,她讲的多是和婴儿有关的内容,诸如医院又发现三条腿的弃婴了、没人要的豁唇了、啥毛病也没有的胖小子等。贾楠边讲边给答案,她说啥毛病也没有的还被扔了,就是大姑娘养的。

那时我的心里咯噔一下。母亲就是啥毛病也没有的人,她的母亲也是大姑娘?

贾楠还说过一个老头儿,在医院烧锅炉。那老头儿,一辈子没结婚,光棍儿。大家都奇怪,他怎么天天红光满面,那么大岁数了脸上却没有皱纹?就算他天天喝人参酒,也没这神奇功效啊。还有,谁都有个头疼脑热、跑肚拉稀,可他,长年累月没生过病。老头儿好像也不想女人,从不跟女人逗闷子,每天按时来按时走。谁都说不出他的不好,可是,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儿。

有一天,一个医生去他家拿点儿东西,正赶上他吃饭,一旁是他的酒壶,玻璃的。

“妈呀,你们猜他看到了什么?那老头儿的瓶子里,泡的全是人体各种——我妈说恶心死了。后来公安局把他抓走,问他从哪儿搞的那些东西。老头儿交代,他跟太平间那个看尸老头儿,老哥儿俩经常联手喝一壶。老头儿说吃什么管什么,确实挺好。老头儿还交代,他用那些东西包过饺子呢,可香了……”

大家听到这儿都说:“恶心死了,要吐了。贾楠你别说这个了,说点儿别的吧。”

贾楠就又回到了胎儿——弃婴。

贾楠说,也是她妈那个医院。有一天,有人看见洗手间里扔着个纸壳箱子,不用问,有经验的老大夫都知道是弃婴。医院的领导还有派出所的都来了,打开纸壳箱子,天啊,里三层外三层,那小孩儿睁着眼睛,没哭没闹,全身上下检查两遍,一点儿残都没有,还是个男孩儿。这是怎么回事呢?翻找了半天,被子里掖个纸条,上面写着孩子的生辰八字,多余的一句话没有。大家就猜,这又是哪家的大姑娘被祸害了,生了孩子没法养,就扔了。“你想啊,”贾楠说,“有爹有娘的,小孩儿又不缺啥,谁能舍得扔呢?”

那个晚上,因为这个话题,大家就讨论起如何防范男人,防被骗。贾楠的经验是,怎么着也不能跟男人那样。只有结了婚,才能那样。

“那样”是什么样呢?跟男人一被窝儿就是“那样”了吗?贾楠成了解惑的老师,她跟她妈学了很多名词,听得大家脸红心跳。我们大致地明白了婴儿产生的源头。贾楠还教给我们,如果男人强行想那样,不管他是谁,她说她妈告诉过她一个最好的对付办法。

我们七个小脑袋都伸了出来:“什么办法?”

“掐住男人那儿,死攥住,别撒手,他就不能了。”

天啊,那地方——女孩子们一想都脸红。

贾楠说:“害臊也不行,就得掐那儿。我妈说了,下不去手可不行,歹人就得逞了,那我们一辈子就完了。”

她又举出一个她表姐的例子。她表姐是中专生,放暑假的时候,回家下火车是半夜,她想抄近道,就沿铁路线一直走。走到后来,后面跟上一个人。表姐害怕,但是她没办法,四面都没人。她就快走,那人也快走,几乎是小跑儿了,眼看要追上了。表姐突然一嗓子,把那人吓一跳,站住,四下看看,再不下手怕迟了,那人就直扑上来,把表姐抱住了。

“表姐要是有那一手,能攥住男人那儿,就好了。”贾楠说,“可惜,表姐当时不知道。她摘下了表给那人。那人说表也跑不了,人也跑不了。撕扯了半天,表姐还是被摁倒了。身子底下是道边的石头,硌得表姐很疼。表姐摸起地上的石头砸他,他抢过石头把表姐打晕了。表姐就因为这事儿,后来都没毕业,生生挺着一个大肚子,又找不着人……”

大家唏嘘,半天不说话了。

第二天晚上我们小姐妹集体看电影,回来的路上,没有路灯,胡同儿很黑。我们心里复习着贾楠传授的女子防身术,一直到进了工厂的北门,都平安无事。后来,当我走进了婚姻,这一功夫才有机会得以实践。那晚,灯一熄,不等丈夫抓住我的手,我已经先下手为强,稳准狠地使出了这一招儿。他疼得直吸气,咧着嘴说你变态呀!如是几次,好景不长,我们离婚了。

十三

母亲六十岁这年,身体有疾。她让父亲陪她再次去了哈尔滨。这么多年来,她让宋富宋贵,还有宋荣宋华,都帮她寻找过生身母亲。不论怎么找,都绕不开姥姥这一关。他们给姥姥买好吃的,好穿的,姥姥高兴,说没白疼他们。当年,姥姥一怒之下回了哈尔滨,扬言和母亲断绝关系。后来,她再没来铁骊。母亲接二连三地生产,她都没来。母亲顾了小的顾不了大的,正如姥姥所说,有狠心的儿女,没有狠心的爹娘。母亲照顾不了这一堆,宋荣宋华就轮番被送到哈尔滨,由姥姥将养。姥姥说:“我这儿成了你们的幼儿园、福利院了。”说是这样说,哪个送来,她都高兴。

宋富宋贵和姥姥开什么玩笑都行,就是不能提妈妈当年的来路。一问,姥姥就翻脸:“你们不是来孝敬我的,你们是你妈派来的探子。”

宋贵会逗姥姥,他说:“饮水思源,我是想听听你当年怎么养大的我妈,姥姥你肯定不容易。”

这样一说,姥姥就来劲了。她说:“你妈抱来,没有奶,是我一口粥一口粥喂大的。没有我,你妈早死了。没她,也就没有你们。你们几个,可不能忘了姥姥。”

“那是,我们都多亏了你。”宋贵说,“不但我们感谢你,将来我们的儿子,儿子的儿子,子子孙孙,都要感谢你。没姥姥您,就没有我们。但是,”宋贵又问,“我怎么听我妈说,你疼她,没有二心,跟自己的孩子一样?好像哪个老邻居说,我妈就是李家的人。”

“别听你妈臭美了,谁跟她有关系!”姥姥又怒。

宋贵跟母亲学了姥姥的弯弯绕,说:“如果她不是我姥姥,我就给她上老虎凳、竹签子,不信她的嘴比江姐还硬。实在不行,我把小脚老太太吊起来审,只要妈妈你不心疼就行。”

母亲被他逗笑了,眼里涌出泪花。她叹息:“我就不信,我真的跟那孙悟空一样,是从石头窠儿里蹦出来的?”

母亲再去哈尔滨,用的是攻心术。她和父亲背上姥姥最爱吃的猪头、整副猪蹄儿、猪下水,这都是半夜三更父亲用一根儿老朽的木头慢慢烧烂的,咸香的滋味全进了猪头里,闻着就要流口水。母亲已经想好了,这一次,无论姥姥怎么急,她都不翻脸,不跟她急,以柔克刚。

这时的姥姥已经九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一口灿烂的假牙,吃什么都香,咬钢嚼铁。看母亲率领父亲背来的整个儿的猪头,她眉开眼笑,说:“小连生,我没白养你啊。”

母亲说:“我都多大了,妈,我也老太太了,别再叫我小连生小连生的了。”

姥姥说:“你多大在我跟前儿也是孩子,也得叫连生,改不了。小连生,你这么孝敬我,你那点儿小心思,我知道。还把江林搬来了。你为什么来,我心里明镜儿似的。你刚有汉子那会儿,心里可没我,十年八载都不想我这个妈。现在,你三番五次地来,还背来了这么多好吃喝儿,不就是想从我嘴里套话嘛。”

母亲说:“妈,你老人家火眼金睛,我也不说别的,就等你话儿了。”

“什么话儿?实的我说了你也不信,假的你让我编?”

“你不说,我也有办法。三舅的地址我都打听出来了。”

三舅就是姥姥当年的那个三弟,李三。二弟被镇压了,这个三弟,吃喝嫖赌了一辈子。大弟弟,当年的区长,吃得太胖了,脑溢血,也死得很早。一家子就姥姥长寿,姥姥不愿意提他们。

“小连生,你还真能打听,你是要把我的老脸都丢尽呐。”姥姥说。

母亲说:“我都一把年纪了,我不能白活。”

“那我就实话告诉你,你妈当时是个穷人家的大姑娘,被人给祸害了,有了你,生出来就送人了。送来送去,送到一个老头儿那儿,他抽大烟儿,养不活你,就扔到我屋檐儿下,我就捡起了你。”

“那个大姑娘是被谁给祸害的呢?听说是一个叫李二的警察。”母亲像唠别人的家常,尽量不动声色。

姥姥一下就翻脸了:“小连生,你血口喷人,往自己的脑袋上扣屎盆子是吧!”

这一次,母亲没有吵翻即走,她改变了战略,让父亲先回了,她似乎是打算长住了。第二天,她早早地起,说出去给姥姥买点心。道外区,一道街一道街的,母亲乘了公交,一路一路地倒。她的目的地是江北,老棚户区。上一次,那个老邻居告诉她,想打听明白自个儿,还得去江北,找她三舅。“那老头儿还活着,什么都知道。”

母亲一条街一条街地看,看到脖子发酸,在她手里,提着著名的“老鼎峰”点心。可是走了三个来回,没有那个门牌号。母亲试着敲开了一户院子,开门的是个老头儿,年纪也不小了,他听了母亲打听的那个地址,歪着头想了半天,说:“那个呀,那是解放前的叫法了。现在,早扒了。”

回到家,已是中午了。母亲知道会有一场硬仗等着她打,果然,姥姥不问她去了哪里,而是叉开两只小脚,笃笃定定地看着她,那意思,交代吧。

姥姥两只手像抡链球一样,把“老鼎峰”狠狠地掷了出去

母亲也不惊慌,回来的路上她都想好了,那是一种绝望的想好。她诈姥姥说:“我见过三舅了。”

说完,也笃笃定定地看着姥姥,等待姥姥的反应。

姥姥的手已经接过了那包点心,那是她热爱了一生的、吃一辈子也没厌倦的“老鼎峰”。听了母亲的话,姥姥有过一秒钟的犹豫,然后,姥姥两只手像抡链球一样,把“老鼎峰”狠狠地掷了出去——圆圆的点心像棋子儿,轱辘辘辘——在母亲的脸上、身上、地上,滚开了……

母亲没动,她眼含热泪:“妈,如果敲开你的脑壳能让我知道真相,我到底是谁生的——我真想,敲开你的脑壳!”

尾声

我的名字叫双莲,和双环是双胞。幼年时,家里来过一个穿着打扮不一般的小脚老太太,母亲说那是姥姥。姥姥穿绫罗,用轿夫,腰里的银元叮当响。长大后我才知道,姥姥为什么那么有派头,那么奢华,因为年轻时,她开过满堂春。

母亲是姥姥抱养的,母亲的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身世。关于身世,姥姥给过她多种答案——大姑娘养的,没脸活了,把孩子给人自己跳江了;父亲是抽大烟儿的,抽不起了,卖了孩子;火车站捡的;屋檐下拾的……而在母亲的寻找中,丝丝缕缕的证据表明,她可能就是她的养母所生;也可能是她的姨娘所弃;还有,她的舅舅,那个花天酒地的警察,自己是他的私生女;再或……母亲的身世成了罗生门。

母亲走在姥姥前面,一个人都要死了,而活着的还不肯揭晓答案,这是怎样难以启齿的秘密?难道,这个世间,真有所谓的天机?天机为什么不可泄?恍然的答案让我后背一阵发凉。当然,在这儿我不能说了,要说,那得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分类:好看小说 作者:曹明霞 期刊:《啄木鸟》2015年7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