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一人,一帷幕布,一锣,一镲,几具木偶,大戏开场。木偶受制于人,哭笑由人,皆无内心真实表达。游戏耳。人则不可傀儡,受纵于幕后黑手,跳踉前行,终不得人生要义。输赢勿论,遵从自由心性,死无憾矣。
那时的天是透明的,即便是夜晚,星光也像被擦拭一新,点缀在夜空,一弯新月升起,挂在村口的老槐树上。分不清季节,其实记忆中的童年只剩下一个大致的轮廓,我需要一笔一笔用心勾勒,才能找到清晰的线索。
演木偶戏的老人,撩起青色的长袍大褂,钻进预先架设好的长方形帷幕里。我比较好奇,但又胆怯,只能幻想老人如何操作木偶的情节。不需要坐下,一场木偶戏即是一段精彩的人世轮回,需要用心去演,不像现在的某些大牌,书没读过几本,也敢饰演经典故事里的角色,其生涩不亚于一个装腔作势的小丑,丧失了最基本的艺术精神。
有鼓声,有锣声,甚至有牧童的竹笛,看见一头犄角弯弯的水牛走上幕前,牛身上的牧童竹笛横吹,夜风吹拂摇曳的柳枝,竟如一脚踏入江南的春天。如此简单的画面叫假演,假演完毕往往请木偶戏的人家要站在旁边说上几句,说是添了新丁,大家同喜,说是殁了老人,松柏常青,驾鹤西游。总之,我们在贫瘠的日子里也能找到快乐的理由,借几个活灵活现的木偶,为简朴的村庄代言。
一阵催声鼓,一顿铜锣响,村庄里的男女老幼齐聚在大槐树下,看一场偶戏正式开场。张生夜会崔莺莺,墙内是粉红佳人,墙外是落魄书生,一架木梯摇摇晃晃,搭起了爱情之桥。这时多嘴的女人一般会伸出手指,说大闺女家家的真不知害臊,其实心里却想着少女时节的春情萌动,一片高粱地,一个麦草垛,完成从少女到女人的最初仪式。
我记忆颇深的是李逵打虎,相较于武松打虎更为惨烈,更让人寸断肝肠。背负母亲走了一路,李逵去为娘打水,年迈的李逵娘站在草木葱茏的山冈上,焦急等待,这时寂静的山林刮起一阵风,云生从龙,风生从虎,从对面的山林中钻出一只吊睛白额老虎,直扑向守望儿子归来的李逵娘。饿了一天的虎,饥不择食,一口将李逵娘吞下。李逵听见风声归来,暴喊了一声娘,和老虎撕扯。撕扯的过程是惨烈的,我能看见睚眦欲裂的李逵眼中流下的泪水,我能听见骨骼里的声响,人世最大的痛苦,莫过失去朝夕相伴的亲人。
后来看《水浒传》,才知道是木偶老人的改编,“话说李逵将水取来,到得松树边石头上,却不见了娘,只有朴刀插在那里。李逵心头一惊,忙连声叫唤,却无人回应。李逵顿时心慌,忙丢了香炉提上朴刀四处查看,只见不远处的草地上有团团血迹。李逵见了,就趁着那血迹寻去,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啃一条人腿。却不是老娘的尸身是什么?”
可见艺术改编一法因视角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只是虎口夺娘太让人受虐,致使我很长一段时间从梦中醒来,紧紧抱住母亲,害怕某一天到来的生离死别。
木偶戏的起源可谓悠久,源于汉,兴于唐,在我们开始大踏步走向新世纪时销声匿迹。我不知道,这是木偶的悲哀,还是人类的悲哀,千年陪伴,一个个木偶在浓密的夜色中转身,回到一个孤独的所在。
郑板桥是一位奇人,在我们山东范县当过县长,我在十九岁那年两口喝完过一瓶以板桥宴命名的白酒,辛辣,火热,狼奔豕突般在一座北方小城的夜色中流窜。后来又读到郑县长的一首诗:“笑尔胸中无一物,本来朽木制为身。衣冠也学诗文辈,面貌能惊市井人。”恍然发觉木偶的另外一层身份:傀儡。
傀儡一词是指不能自主,受人操纵的人或组织,也是木偶的缘起。一个不能以真人示面的人是悲哀的,一个只做傀儡的一生是失败的人生。金钱,权利,股票,车房,美人,是一根根无形的绳子,在操纵行走坐卧,所谓的悲伤与快乐,也是背景里的发声,不能勾连个人的神经。
任半塘在《唐戏弄》中说:傀儡戏中,专以人生为主题,以老人为主角,散场之后,致使观众兴“此生”与“一世”之感,其有故事、有情节,有相当效果,不仅作龙钟踊踏,以博浅笑而已。可见偶戏其教化功能的一斑。
但木偶无罪,亦无知,一阵散场锣响,星星还是星星,月亮悬挂在草叶间的露珠之上。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只不过和一个远年的木偶作别,惺惺相惜,从此依附于个人的灵魂,再不做傀儡之戏。
摸鱼儿,鲫鱼疑案
摸鱼:摸鱼要的就是一个摸字,于水流之中感知怦然一动的喜悦。母亲言,鲫鱼为草籽所化,水尽鱼飞。江南亦将鲫鱼称为鱼菜,归于素菜,心有所惑。摸鱼儿做词牌解,有乡野之风,更消几番风雨,匆匆又去摸鱼,是我篡改的。鱼无罪,怪我年幼无知。
摸鱼儿靠的就是一个摸字,水在流淌,人伏在水里,一双手摸摸索索,在踅摸一次次小小的惊喜。手一动,水花一颤,老黑叔手一扬,肯定撇上岸来一条三五寸的鲫鱼。鲫鱼,我们村叫草鱼板子,没有太大的,顶多长得像巴掌。柳条儿鱼不适合摸,像飞行在水面上的一支响箭,嗖的一声,稍有风吹草动就游去了二里地远。
我从小学会摸鱼的本事,村前的那条小河,是我的私家游泳池,蛙泳蝶泳狗刨,一上午就掌握了基本要领,剩下的就是借口摸鱼泥鳅般在水里混日子。老黑叔是我们学习摸鱼的专业导师,警告用三个字代替摸鱼技术概要:一要轻,身子轻,呼吸轻,手脚轻;二要稳,眼神稳,动作稳,摸到鱼的时候手要更稳,不能到了手的兔子又跑掉;三要忍,忍耐水的冷,忍耐长久没有收获的煎熬,忍耐不能咳嗽放屁,大概鲫鱼闻到怪味刺鼻也会顺水而逃。
李时珍说:鲫喜偎泥,不喜杂物,故能补胃。冬月肉厚子多,其味尤美。我们岂能不知,常常见几个光屁股泥猴儿从水中湿淋淋上岸,黑黑的皮肤在水面上闪光,柳条穿鱼,应该是一幅淡笔勾描的水墨,柳是青的,鱼是黑的,一缕乡野的风中飘着喜悦的浅红,跟着夕阳回家。
摸到的鱼要吃,母亲若嫌麻烦,就说去池塘揪一张荷叶,灶火尚有余烬明灭,以荷叶裹鱼,埋在余烬里,不几时就飘出鲜香来。嗅嗅鼻子,剥开烧焦的荷叶,手撕,蘸盐,其味溢满整个童年。
小河不远的地方有片芦苇坡,芦苇中有翠鸟,有狡兔三窟的野兔,更有潜伏在芦根里的鲫鱼。不管姿势是否优雅,撅起屁股,一双手在浅浅的水中慢慢挪移,水花一颤,就有一条鲜活的鱼儿甩上岸来。也有手脚冰凉的时候,摸着摸着,摸到一条凉凉的家伙,以为是少见的黄鳝,想着一家人就有了改善伙食的理由,拎出水来,是一条青花水蛇,在扭动曼妙的腰肢,喊一声娘,双脚跳上岸来,小心脏扑通扑通,需要半个时辰方可魂魄归位。
摸鱼儿是一种词牌,大略写词的辛弃疾元好问当年也是摸鱼的高手,摸着摸着兴起,就在岸边唱起歌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又去摸鱼儿。元好问不是,寂寞萧鼓中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颇有儿女情长之意。我们不懂,我们只是在村前的小河里摸鱼,不敢高声语,恐惊水中鱼。摸着摸着,摸走了童年,摸老了爹娘,一转身,暮色苍凉,坟上青草青几许,徒留一丝感伤。
有关鲫鱼的公案有两个,一是林洪在《山家清供》载:鄱江士友请我喝酒,端上一道菜,说叫酒煮菜,结果一看,哪里是菜,分明是用酒煮鲫鱼。等我看赵与时《宾退录》的记载,说靖州风俗,办丧事期间不能吃肉,只能以鱼为菜,所以又叫鱼菜。杜甫《白小》诗可证,“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可见以鱼做素,在不少地区早已有之。
另外一桩公案,林洪那位朋友也说鲫鱼是粮食变的,用酒煮食对身体大有裨益。再有《埤雅鲋》所引:“鲫是稷米化之,其鱼腹犹有米色。”看来这种道听途说流传了千年之久,我母亲也说过,鲫鱼是草籽变的,每到阴雨天,草籽落水成鱼,水干时,化风而去。
我并不想就此释疑,为在水中潜藏的鲫鱼试图做一个童话般的归宿,只是在十几岁的时候读到丰子恺的一幅漫画,彻底颠覆了我对自然万物的看法,图中一釜,釜中一鱼,釜下有火,火起,鱼一直保持极力躬身状,直到死。
——那鱼原来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子。
分类:散文随笔 作者:宋长征 期刊:《啄木鸟》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