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啄木鸟 > 啄木鸟2017年2期 > 〖好看小说〗小镇人物(短篇小说二题)

〖好看小说〗小镇人物(短篇小说二题)

分类:啄木鸟 更新时间:2022-10-01 21:46:49

刘七爷

七爷本名叫刘得志,刚过知天命之年。他是刘家的满崽,排行老七,上面有六个姐姐。

刘老太爷恪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孙子没出世前,他天天在家和儿子、媳妇吹胡子瞪眼睛发怪气。为完成父命,刘得志的爹妈只得没日没夜地倒腾,直到带“把”的老七出世,刘老太爷这才消停下来。那一年,刘老太爷八十有三,志得意满地去了。过世前,他没忘给这个小孙儿留下一个敞亮的名字:得志,刘得志。

刘得志名字敞亮,人却平淡无奇,他是镇上的剃头匠,十六岁入行,一干就是大半辈子。老话说“七百二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做一辈子剃头匠真不能算志得意满,起码在大家的眼里,很是辜负了刘老太爷起这个名字的初衷。可是除了剃头,他还能干啥呢?

在镇上,大家称那些脑瓜子灵泛、会做事、会来事的人为“能人”,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呆人”。“呆”是当地的一种土话,指某人脑壳里面一根筋,做事不会变通,有笨、傻、蠢的意思。刘得志就是这样一个“呆人”,他说话慢,做事憨,三棍子打不出一个闷屁,是那种家里房子着了火,还慢悠悠挑着桶子去河里担水的木脑壳。只是没想到,他这种性格当剃头匠,却是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刘得志性格又憨又慢,反而让顾客觉得做事细致、沉稳。毕竟是刀口上的营生,出不得半点儿差错。更何况刘得志脾气好,耐得住顾客的调摆和折腾。顾客说后面的头发要剪短,他就把后面的头发剪短;顾客说顶上的头发要打薄,他就把顶上的头发打薄;顾客说这个发型不好看,要换一个,他就重新剃一个……一个脑袋来来回回折腾个把小时,这是常有的事情。换了其他的剃头师傅早就撂挑子了,但刘得志硬是“霸得蛮,耐得烦”,颇有本地人的倔强。刘得志的好口碑,也就这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地积攒下来。

村里那些成天下河摸鱼、上山打鸟、一闲着就到处捣蛋闯祸的熊孩子,特别忌惮刘得志。他们平日在家里称王称霸,可到了刘得志这里,一个个全成了霜打的茄子——蔫了。他们规规矩矩地坐在凳子上,老老实实地配合刘得志剃头。为什么?因为孩子们都知道,这个“呆师傅”又憨又倔,为剃好一个头,可以和他们耗上一整天的时间。不管剃头的孩子怎么闹腾,最终都逃不过被剃头的结果。与其将自己一天的玩耍时间都耗费在这张凳子上,不如早剃完、早结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剃头”这个词俨然成了镇上整治顽皮孩子的良药。家里有小孩儿调皮捣蛋时,大人只要说一句“再不听话,带你去剃头”,就会吓得小孩儿噤若寒蝉。

一晃眼,几十年的时光就如同镇外的江水一般缓缓地流淌过去。刘得志结了婚,有了孩子,他从大家口里的小七变成了老七,从七哥变成了七叔。等到孩子在外地成家立业,老伴儿病逝,他也就由七叔变成了七爷,刘七爷。

虽然年岁大了,但每个月“逢五”、“逢十”镇上赶集的日子,刘七爷是一定要挑着挑子出来的。几十年来,风雨无阻。刘七爷这个挑子很有些年岁了,一头是小柜式的坐凳,下有抽屉,放着理发工具;另一头是个桶式的脸盆架,置一小型方斗旗杆,斗内放置肥皂,杆上系着刮刀布,架上放脸盆,桶内备供洗头的热水。有老话说:“剃头挑子一头热。”说的就是这么一套行头。

赶集的日子,刘七爷的生意总是不错。他价格公道,手艺和人品在方圆几十里叫得响亮,好些人赶集就是奔着他来的。来顾客的时候,他将人引至坐凳,把一块小碎花方巾围在理发者的脖子上,接着拿出一把褐色牛角梳,一把银色长柄剪刀,说一声“坐好,别动”,就开工了。他双手又稳又活,长柄剪刀在牛角梳子的指引下,贴着头皮上下左右轻巧地滑动,夹着微风和凉意,让人昏昏入睡。抽一根烟的功夫,头就剃完了。刘七爷把小碎花方巾从理发者脖子上解下来,提到边上抖掉头发,右手在理发者脑袋上轻轻一拍,喊一声:“成了!”理发者这才如梦初醒地站起来,摸摸脑袋,交钱、走人。

刘七爷会剃的发型不少,他一辈子都琢磨这个,手艺自然与时俱进。但要说他最擅长、最喜欢的,那还得数剃光头。这些年,先锋镇上满街的光脑壳,全是经他的手剃出来的。刘七爷剃的光头,精神、豪气、溜光锃亮,苍蝇站在上面都得摔跤。只可惜现在喜欢剃光头的人越来越少了,镇上那些新开的土不土、洋不洋的美容店、发廊,抢走了他不少生意,这让刘七爷感到很失落。

“好好的头发染成红色、绿色,还吹啊、烫啊,弄得跟个鸡毛掸子似的顶在头上,那算啥玩意!”刘七爷不止一次地表达心中的不满。

不赶集的时候,刘七爷坐在门口晒太阳,他家就在先锋派出所的斜对面,中间隔着一条小马路。派出所里总是人来人往,办身份证的,迁户口的,改名字的,改年龄的,报案的,告状的,上访投诉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认识的熟面孔,也有从未见过的陌生人。

镇上的人从派出所办完事出来,看时间还早,都会到刘七爷的晒谷坪坐一坐,聊聊天,顺便理个发。聊天的内容多是一些家长里短的小事:镇上的老孙家又添了个胖孙子,月底准备办满月酒;老夏家买了一台新汽车,是外国牌子;隔壁镇上的老蔡在城里找小姐按摩被抓了,媳妇闹着要离婚……刘七爷只管剃头,他说得少,听得多。

来刘七爷这里的人一拨一拨的,来了,又走了,难得有空闲的时候。

有时候民警下班了,也会见缝插针来剃个头。一直等到屋前屋后的炊烟冉冉升起,刘七爷才终于歇了下来。他把行头一一收进挑子里,拿扫帚把坪里的头发扫到一堆,装进撮箕,然后就缓缓地回屋。

派出所主管刑侦工作的易所长,常来刘七爷这儿坐坐,他一个月才剃一次头,更多的时候是来打听线索。什么线索?自然是关于所里的案子。刘七爷在先锋镇待了大半辈子,整个镇上的人和事全在脑袋里装着,甭管是大事、小事、好事、坏事,他心里门儿清。

镇上开锁匠铺的老王家被盗,丢了两万元现金。刘七爷给易所长分析:“开锁匠铺的被撬了锁,这是秃子顶上的疤——明摆着。外面的人借他个胆也不会去偷锁匠铺,而且还那么巧,正好是老王准备去银行存钱的前一天。老王的儿子王大勇三十有五,也没结婚,成天在外面打牌赌博,听说是输多赢少……”

易所长回去一调查,正是老王的儿子监守自盗。

还有一次,李寡妇家刚生出来的一窝猪仔被人偷走了。李寡妇家住得偏僻,岔路多,路口又没有摄像头,这个案子不好破。

易所长去找刘七爷,七爷“嘿嘿”一笑,说:“生猪仔有讲究,猪仔出生头七天必须吃奶,偷走也养不活。七天后,猪仔开始吃料,这才能挪窝。所以偷猪仔的只能是内行。偷的时间必须控制在第七天之后,不能太晚,晚了猪仔有可能被猪贩子买走。乡下不同于城里,除了猪贩子没有人清楚别人家猪仔的喂料时间,而在镇上,经常走动的猪贩子只有三个……”

易所长立刻将三个猪贩子都传唤到派出所,经过调查问话、线索比对,果然在其中抓出了偷猪贼,并顺藤摸瓜捣毁了一个贩卖猪仔的外地盗窃团伙。

“七爷,您是真人不露相!这镇上谁要是还说您是‘呆人,我第一个不答应!”易所长在刘七爷家聊天时,高兴地说。

“那都是虚的,过日子才是实的。嘴在人家脸上,让他们说去吧。”刘七爷笑着摆摆手。

这一年,老历大年二十八,先锋镇后山的野塘里发现了一具尸体。报案人是几个孩子,他们跑到野塘里摸螺蛳,潜水时摸到了衣服。

这起命案发生在春节期间,社会影响很大。局里发了话,限期七天破案。先锋派出所和刑侦大队成立了联合专案组,对尸体以及现场周边进行调查走访。死者是女性,短发,死时穿秋衣秋裤,没有鞋子,死亡原因系窒息性死亡。根据尸体腐烂情况,死亡时间在一周之前。行凶者为了掩盖死者身份带走了死者的外衣及证件,并用石头将死者脸部砸烂。由于发案地点偏僻,人迹罕至,案件陷入了僵局。

易所长急得嘴巴上了火,他在先锋派出所干了快十年,年年都是先进个人,眼看着年底就要提拔了,却突然遇上了这个恼人的命案。按照局里的规定,如果辖区内有命案未破,别说提拔,连单位和个人年底评优评先的机会,都会一票否决。

七天破案期限眼看就到了,案子依然没有头绪,易所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刘七爷这里讨线索。

“你们检查了尸体的头发没有?”刘七爷问。

“头发?”

“你们打捞尸体那天我看了,死者是年轻妹子,短发,但她头发是被人故意剪短的,剪得很乱,没有哪个妹子会留那样一个参差不齐的短发。她的头发中间有一缕染过,是深蓝色,不在阳光下细看很难分辨。而且看头发下垂的角度,她生前头发应该是拉直过的。”

“继续说!”易所长一听,知道有戏。

“我猜测死者生前应该是黑直发,中间一缕染成深蓝色,这种发型在我们这儿很少见,但我恰恰看到过一次。大概在半个月前,那天也是赶集,一个年轻妹子从集市的北边走过来,二十岁左右,身材偏瘦,个头不高,穿得很时尚,不像本地人。当时和她一起的还有一个中年的男人,个子也不高,一米七左右,光头,戴着一副墨镜。那个光头剃得很一般,不敞亮。”

“半个多月前的事情,您记得这么清楚?”易所长问。

“我剃了一辈子头,对头发的记忆尤为深刻。那个妹子的齐腰直发非常耐看,和瀑布一样,染的那一缕深蓝色也恰到好处。虽然我不喜欢染发,但我得说那个妹子很适合那个发型。”刘七爷慢慢地回忆。

“七爷,真有您的,我立刻安排人调查。”

有了七爷提供的线索,专案组在查找尸源上有了方向。民警按照七爷对死者发型的描述,找模特拍摄了一张女性上半身背影照片,齐腰直发,中间一缕染成深蓝色,然后往先锋镇北面的乡镇开始地毯式排查。第二天晚上,就传来了好消息,北边村里一名姓吕的女孩儿进入了警方的视线。该女孩儿正是一头齐腰直发,中间一缕染成深蓝色。她在半个月前和男朋友一起回老家过年,并曾到先锋镇赶集采购年货。但后来因为临时有事,和男朋友一起提前回了深圳。她平时和家里联系得很少,只是每个月按时打钱回来。所以她回深圳后,老家也没有人怀疑她会出事。而更有利的消息,是她的男朋友正是留着一个光头。

尸源查清楚了,专案组立刻远赴深圳对死者的男朋友实施抓捕。男子被抓捕后,如实交代了他和女朋友吵架,情绪失控后掐死她的经过。为了毁尸灭迹,他将尸体丢弃在郊外的野塘里,并砸烂了女孩儿的脸,剪短了她的头发,烧掉了外衣和鞋子。他原以为只要以后按时寄钱给女孩儿家,就不会引起怀疑,而只要躲过风头,时间会消泯所有的线索。可他没有想到,他只去过先锋镇一次,他的光头和女孩儿的长发就被刘七爷长久地记在了心里。

这个案子破得很漂亮,媒体对案子进行了跟踪报道,先锋派出所得到了局里的表彰。易所长得到了提拔,刘七爷的名字作为线索提供人也上了报纸。

“瞎猫碰上了死耗子,运气!”说这话时,刘七爷正在坪里给顾客剃头,他的周围等了不少人,都是慕名而来的。

晚上夜深人静,刘七爷轻轻地从床上爬起来,他走出家门,在晒谷坪里郑重地给刘老太爷坟头的方向上了一炷香,然后将登有他名字的报纸烧了。

谭鞋匠

谭鞋匠是三峡移民那一年迁到先锋镇来的,一家三口,两个大人,一个孩子。政府给他在镇上的国道边划了一块宅基地,砌了一栋两层高的小楼,他便在这儿安了家。

谭鞋匠自然姓谭,四十岁出头的样子。他个高,体瘦,皮肤很白,是那种略显病态的白,对着阳光可以看见他皮肤下细密的血管。他真名叫什么,没有人知道,他老婆喊他老谭,他儿子也喊他老谭。这就奇怪了,但毕竟是人家的私事,谁也不好细问,于是街坊邻居也都跟着喊他老谭。

在老谭没来前,先锋镇上是没有鞋匠的。镇上有裁缝,有电工,有剃头匠,有木匠,有泥瓦匠,有挑粪工,有唱戏的草台班子,有念经化缘的和尚,但唯独没有鞋匠。这也是个奇怪的事情,也许是本地的人手巧,鞋子破了面,找块碎布,拿上针线,三两下就能缝上;鞋子漏了底,弄块皮子,用强力胶一粘,太阳下捶紧晾干,穿上又能走个十天半个月。本地人不讲究式样,要的是实惠。没有顾客,过往的鞋匠在先锋镇自然立不住脚,他们有的迁走了,有的改了行。老谭搬来后,便成了镇上唯一的鞋匠。

俗话说“行商坐贾”,修鞋的撑不起一个铺面。他们要不是在集市上摆个小摊,要不就挑着挑子走街串巷地揽生意,所以鞋匠多半算是“行商”。老谭却不同,他在家等生意。

老谭将房子靠国道一面的墙拆了,把内侧的卧房改成一间对外的门面。他添置了木柜、矮桌、长椅,还有各种工具,然后请人做了一个红底白字四边鎏金的招牌,挂在门的正上方。招牌上写四个大字:老谭鞋店,下面还有一行小字:百年老店。老谭选了一个良辰吉日,在门口点了十串震天响的鞭炮,鞋店就算正式开张了。

开张那天恰逢赶集,来了不少看热闹的人。这么多年过去了,先锋镇终于又来了一个鞋匠,大家觉得很新鲜。

“百年老店?那不是修了一百年的鞋子,吹牛吧?”

“修鞋的想在这里养家糊口?我看难,招牌再大也没有用。”

“不知道这个鞋匠能支撑多久?”

……

人群里说什么的都有。

老谭一点儿也不在意,他带着老婆、孩子在店里招呼客人,端茶倒水,分发瓜子糖果,介绍店里主营的各项业务,气氛热热闹闹的。一直到黑了天,人们才三三两两地离开。

等过了头几天的热乎劲儿,来老谭店里的人就明显少多了。再有街坊邻居路过鞋店,也只是远远地往里面瞧一眼。鞋店门口冷冷清清的,里面也是安安静静的。

没顾客的时候,老谭坐在柜台后面的工作台上摆弄鞋子;有客人来了,他抬起头,笑着打个招呼。有业务谈业务,没业务,他旋即又埋头继续手上的活计。

忙完了手上的活儿,老谭会看看书、读读报,他还喜欢听听京剧。镇上的时间流动得很慢,他心里很平和。

老谭的儿子也常在店里玩,他在镇上读小学,刚读一年级,长得虎头虎脑。下午放了学回来,他趴在老谭的工作台上做作业。毕竟是孩子,做着做着便走了神。他有时候偷看老谭摆弄鞋子,有时候偷偷地拨弄那些修鞋工具。老谭的工具都放在台子上,一排排整齐地码着。小孩儿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心痒痒的,哪一件都想玩玩。

等到屋前屋后的房顶上升起袅袅炊烟,鞋店就打烊了。在家吃过晚饭,老谭会牵着老婆、孩子去外面走一走。他们去镇上的小火车站,看“呜呜”叫唤冒着黑烟的火车头;去水库边看撒网捕鱼的村民,还有光屁股游泳的孩子;或者顺着国道一边走一边数南来北往的汽车……

镇上没事干的闲人很多,但一家人结伴出来散步的却从来没有。大家看着老谭一家在夕阳下被拖拽拉长的背影,觉得很稀奇,又觉得很温馨。

来鞋店的次数多了,大家渐渐看出老谭和以往鞋匠的不同处:一是老谭店里修鞋的工具特别多,且齐,鞋拐、鞋撑、三角刀、锤子、钳子、矬子、锥子、钉针、螺丝、扳手、起子……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各种型号各种类别,足有上百件,专业;二是老谭技艺了得,什么鞋子都能修补,布鞋、皮鞋、胶鞋、运动鞋、高跟儿鞋、长筒靴……他用碎布,用小牛皮,用针线,用强力胶,用细头钉子……因鞋用料,讲究!

如果非要说点儿老谭的缺点,那就是慢,用他的话说叫“慢工出细活”,用镇上人的话说叫“呆”。这也符合老谭的性格,他说话做事都是慢条斯理的,和本地人的火爆性子截然不同。

有顾客把破损的鞋子送到老谭店里,老谭并不急着动手修补。他把顾客引到沙发上坐好,泡一杯好茶,然后才不紧不慢地提着鞋子回到他的工作台边。他先要把鞋子从里到外细看一遍,边看边聊几句闲话。

“看这鞋,您脚有点儿内八字?”

“是。”

“在外面跑得多吧,鞋底磨得厉害?”

“是,我跑业务的。”

“鞋缝里有土,不是本地的?”

“佩服,我刚从外地回来。”

老谭“嘿嘿”一笑,这才拿起台上的工具,动手修鞋。

鞋子修好了,他还要给鞋子“包个浆”,或擦净或打油,拾掇拾掇,然后送到顾客手里。顾客把鞋接过来,简直有点儿诚惶诚恐,这鞋还是自己送来的鞋吗?面子焕然一新。顾客把鞋子翻过来倒过去,怎么也找不着鞋子之前破损的地方。

除了修鞋,老谭也制鞋。夏天里穿的凉鞋,冬天里穿的皮靴,小孩儿穿的虎头软底毛线鞋,老人穿的千层底老布鞋,漂亮妹子穿的高跟儿鞋,年轻伢子穿的尖头皮鞋,他都能制。

给顾客定做鞋子,不用对方说号码,只说好要什么料子、什么款式,老谭绕着顾客走两圈,再看着顾客走几步,就行了。制鞋要三天,三天后来取。到了取鞋的日子,顾客来了,新鞋搁在柜台上,顾客拿起鞋往脚上一套,软硬恰到好处,尺寸分毫不差。

镇上开饭店的包老板,年轻时候出过车祸,动手术后走路有点儿跛,左腿比右腿短一点。老谭给他制作的鞋子,外表看和正常鞋子无异,但里面的鞋底却厚薄不均,正好弥补包老板脚的缺陷,让他能和普通人一样行走自如。经常上山砍柴的李大个子,在老谭这里订了一双登山鞋,鞋钉很深,抓地很牢,在山上跑起来如履平地。老马家的孙儿在市里读初中,老谭给他制了一双白跑鞋,这鞋子鞋底弹性十足,又轻巧又合脚,他穿着在全市的运动会上长跑得了第一名。

老谭能制鞋,自然也能仿制鞋。镇上年轻伢子、妹子看电视、电影,里面的主角穿的鞋子精致漂亮,高端大气,自己也想弄一双来过瘾。他们便将鞋子的款式用手机拍下来,然后找到老谭的鞋店要求仿制。老规矩,作鞋要三天,三天后来取。鞋子制出来了,和照片一模一样。他们把鞋子穿在脚上,走到大街上,谁也看不出是一件仿品!

老谭的名声随着这一双双的鞋子越传越响,大家早已不喊他老谭了。在外面遇见他,都很客气地喊他一声谭师傅。

有动歪脑筋的人私下里找到老谭,要在他这里订制一批仿制的高档鞋子,价格好商量。

老谭在工作台上摆弄鞋子,头也不抬,说:“仿制一双鞋,那是图个乐;仿制一批鞋,那性质就变了,不做。”

“姓谭的,你一个外地佬,别敬酒不吃吃罚酒!”来人眼里冒出凶光。

老谭这才抬起头,他看着来人,把手一扬,手里的绣花针带着一根细黑线“嗖”地插进说话人边上的墙壁里。对方还在愣神,老谭手一提,线又牵着针飞回手里。老谭继续低头做活儿,剩下一屋子的寂静。刚才说狠话的人,一瞬间走得干干净净。

说这事的人也是听别人说的,自己并没有亲眼见过。但说起当时来人的凶狠、老谭的冷静,还有那根绣花针“嗖”地飞出去插在墙上的情况,宛如亲眼所见。

“吹牛吧?谁能把针插进墙里,我不信!”围观者里有人质疑。

“你不能,不表示谭师傅不能,有本事你去试试?”说话的人立刻跳起来反驳。

“那……我可不去!”质疑者马上认了怂,引起周围人一片哄笑。

镇上的五保户,穿的鞋子都是谭师傅免费制作的;镇上敬老院里住的十几个老人,脚上的鞋子也是谭师傅捐赠的。平日里,谁家有红白喜事,谭师傅人不到,包封是肯定会到的。提起谭师傅这个人,镇上没有谁不伸大拇指。如果有人去找他的麻烦,那是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谭师傅的名气已经不只是局限在本地,镇上的人经常看见挂着市里车牌的小车在先锋镇上出没。汽车将谭师傅接出去,事后又将他送回来。

“啧啧,了不得!做鞋子都有专车接送,谭师傅这手艺,硬是上了天呢!”镇上人看着这一幕,啧啧感叹。

一天黄昏,正是鞋店准备打烊的时候。一辆警车从镇外径直开到鞋店门口,车上下来两个民警,快步走进了鞋店,紧接着,谭师傅被他们带上警车离开了。前后不过五六分钟的时间,街坊邻居还没有作出反应,警车已经消失在夜幕里。

“谭师傅这是怎么啦?摊上什么事了?”

临近的街坊邻居纷纷赶到谭师傅家里,大家拿着手电、举着火把,把夜空映得雪亮。

“谢谢大家关心,公安局不是来抓老谭,而是请老谭去帮他们破案呢!平日里他们也经常过来,只不过今天事发突然,他们才开的警车,惊扰大家了,实在对不起!”谭师傅的媳妇站在门口给大家解释。

“谭师傅还能破案?”众人这才联想起平日里那些进出小镇的汽车,看来类似的事情确实不是一次两次。

谭师傅是第二天下午被车送回来的,镇上的人听了消息,全涌到鞋店里,热闹程度丝毫不亚于鞋店开张那天的情景。

“谭师傅,公安局找你干什么了?”

“谭师傅,你是怎么破案的?给我们说说呗!”

……

谭师傅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他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案子的事情,我现在不能说,等案子破了,大家自然就会知道。”

又过了几天,电视台、报纸大张旗鼓地报道了市公安局破获一起连环杀人抢劫案。报道说:有两名被通缉的亡命之徒在各地流窜作案,几日前他们来到本市,将一名公司的出纳打成重伤,抢走了十多万元货款。

节目重点介绍了市公安局特聘的足迹分析专家谭新荣,他利用自己的独门技术,分析犯罪分子留在现场的鞋印,帮助公安局锁定了犯罪分子的行踪,最终成功地将两人抓获。

大家这才知道,谭师傅的全名叫谭新荣,他家三代都是开鞋匠铺的,对鞋子深有研究。他可以通过一个鞋印的形状、大小、踩在地上的深浅程度,分析出鞋印主人的高矮胖瘦、走路习惯、性格特点。节目最后评价:他是当代的“福尔摩斯”。

上了电视后的谭师傅更火了,鞋店里天天人满为患。他招聘了两个徒弟在店里帮忙,但即便是这样,也常常忙得不可开交。

省城警校特聘谭师傅为刑侦技术专业的授课老师之一,主讲足迹学。每周三的中午,警车会准时来先锋镇,接谭师傅去警校上课,晚饭后再送回来。

“果然是真人不露相呢!看来谭师傅离开先锋镇只是时间的问题了。”镇上人聚在一起聊天时,话题就多了那么一点儿伤感。谭师傅这么一个能人,怎么可能会安于在先锋镇当一辈子鞋匠呢?

“我怎么就不能当一辈子鞋匠呢?”说这话时,谭师傅正坐在鞋店的工作台上摆弄鞋子,说。“七百二十行,行行出状元,我这辈子能做个鞋匠,就满足了!”

分类:好看小说 作者:聂耶 期刊:《啄木鸟》2017年2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