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啄木鸟 > 啄木鸟2018年12期 > 〖纪实作品〗测谎师

〖纪实作品〗测谎师

分类:啄木鸟 更新时间:2022-10-07 20:25:00

崔燕平有一双爱笑的眼睛,但在工作中,那双眼睛却异常冷静。

8月末,已过处暑,北京阳光明媚,但谁也不知道明天会不会下雨。在西城区半步桥44号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心测室里,崔燕萍有条不紊地将呼吸带围在一个男子腰间。男子有些紧张,崔燕平语气温婉地与其交谈起来。

“中午吃饭了吗?”

“吃了。”

“休息好了吗?”

“还可以。”

“现在有什么不舒服吗?”

“没有。”

“做过什么手术?得过什么大病吗?”

“没有。”

……

这些问题看似闲谈,实则是测试人员为被测者准备的“测前谈话”,目的是消除被测者的敌意,稳定其心理,使之达到最佳的测试状态。

十分钟后,崔燕平将一份《心理测试自愿书》放在他面前。

“我们已经告知你测试仪器的性能和测试中的注意事项,如果没有异议请在下面签字。”

男子接过材料认真看着。他姓庞,今年三十岁,涉嫌一起强奸案件,在外省看守所已经受到过多次讯问。但因证据不足,案件处于停滞状态,无奈之下,外省刑警才向北京心测专家提出求助。

此次协助崔燕平测试的是心测室主任唐帅,唐帅将设备调试好,测试室的录像也开始工作。

“你准备好了吗?”崔燕平的语气温和却能让人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权威。

“好了。”庞某侧目看着崔燕平,表情稳定。

经过与崔燕平的测前谈话,他已经由初进测试室时的紧张忐忑,恢复到了正常状态。崔燕平巧妙地控制着被测人的情绪,既不让他过于紧张,又不能太过放松,测试过程实际也是施加心理压力的过程,崔燕平工作中常遇到一些案件,在测谎结束的同时,嫌疑人也已经“撂了”。

崔燕平開始发问,语言短促而有力,问题循序渐进。庞某时而辩驳,时刻犹豫,时而木然,时而忧虑,心测数据不断在屏幕上显现。崔燕平从事心测工作十六年,与上千名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在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昼夜里还原真相。强奸、杀人、盗窃、抢劫,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是被害人不可治愈的伤痛。

随着测谎问题进入深水区,崔燕平不断调整着编题和发问,真实的案情也随着图谱上的轨迹浮现在她眼前。人在紧张的时候就会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皮肤电会出现波动,而这些指标则成为了揭穿谎言的基础数据。就在崔燕平问到一个关键问题的时候,嫌疑人的身体动了起来,测试数据一下变得紊乱。崔燕平知道,这是他为了自保的权宜之计。

崔燕平停下测试,请复测唐帅给庞某倒了一杯水,她需要让被测对象恢复到平稳的状态。

心测与预审不同,不能敲山震虎、逼入死角,只有保证测试过程的规范,才能得到客观的结果。这种严谨的态度,是崔燕平在学医时就磨练出来的。青年时代的学医经历让崔燕平身上多了一份特有的睿智和温婉,而说到崔燕平从医生到刑警的过程,还要从2002年的初冬说起。

那年冬天格外冷,崔燕平即将结束她在首都医科大学的学业。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优等生,如果按照学校的分配,她毕业后将到北京儿童医院工作。但就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下午,命运偷偷地跟她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她的人生轨迹就此转弯。

崔燕平大学时的闺蜜小郭是学生物工程的,毕业后由于不分配工作,需要自己到社会上应聘。一个周六的下午,在小郭的央求下,崔燕平陪着她来到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参加一年一度的北京人才博览会。博览会里人山人海,满心憧憬的年轻人在面试台前等待着新生活的召唤,而小郭逛了整整一下午,也没找到心仪的单位。

“燕平,我看今天就算了吧……”小郭有些沮丧。天色将晚,气温已经降到十度以下,求职无果让小郭的心情比气温还低。

崔燕平看着她好笑。“来都来了,怎么也得转完最后一个馆吧。”

“你以为是逛动物园呢,还最后一个馆……”小郭有些无奈,但还是受到了崔燕平的鼓励,两人一起走进了最后一个展馆。但没想到,正是这个举动开启了崔燕平的从警之门。

两人一走进展馆,就被一道蓝色的风景吸引住了。藏蓝色的制服,笔挺的身材,一群年轻的警察站在最大的一个展台前,后面挂着一个巨大的横幅——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

“当时我都呆住了,太帅了!”崔燕平至今记得那个震撼的场景。

小郭对从警没什么兴趣,去其他展台面试了。而崔燕平却在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展台前徘徊良久,最终,她勇敢地走了过去。

崔燕平在自己二十二岁这年,作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选择。

2003年1月,经过半年集训,崔燕平如愿以偿地来到东城区炮局胡同27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首都刑警。经过激烈的角逐,她成为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心测室的第五名成员。

北京市公安局的心测室成立于1999年,时任主任是陈云林,后来接任他成为主任的唐帅,那时也才刚刚二十出头。

心理测试是舶来品,最早是在欧美国家产生发展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应用在中国公安工作中,至今也不过三十余年的历史。当年对于崔燕平等北京市局心测室的成员来说,开展工作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崔燕平一进室就立即扎到工作里。她以最快的速度熟悉案卷、阅读图谱、分析案件、学习编题,虚心地向领导、同事们求教,刻苦地对业务进行钻研。学医的经历让她身上有种天然的认真和严谨,而从警的梦想则如催化剂般推动她前行。崔燕平很快“上了道儿”。然而,崔燕平心里一直有个疑问,心理测试,真的有这么神,能帮助破案吗?不久之后,一个案件彻底打消了崔燕平的疑虑。

2003年2月4日,大年初四,清晨的阳光刚刚将城市照亮,几声枪响就惊醒了赖床的人们。声音如几把匕首,掠过寒风,击碎了北京市西城区某大楼的玻璃。

不好!有人开枪!

警情就是命令,在“110”报警中心的调度下,警车蜂涌而至。刑警重案队封锁了现场,刑事技术人员立即开展现场勘查。被袭击的大楼是一个国家机关,被枪击的位置正是员工的办公区。刑警们倒吸一口冷气,幸好正值春节放假,没有人员聚集,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经过现场勘查初判和弹道分析,射击的位置在大楼南侧,子弹是由上往下进行射击,最终位置锁定在距大楼二百米远的一栋居民楼里。这栋居民楼一共有二十层,枪手的位置应该是在四至十二层。刑警们经过缜密勘查,在楼下草坪里发现了多枚弹壳,枪手就在楼内确定无疑。

正值春节期间,尽快破案是保百姓平安的重中之重,刑警们连续工作,终于将嫌疑人锁定在十七人之内。但由于没有直接证据,无法对所有涉嫌人员的住址进行搜查。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领导果断下令,调心测室民警上阵。崔燕平和同事们临危受命,以最快的速度熟悉案情,并制订了周密的工作计划。

快速排除无关人员,甄别重点嫌疑人,这是心测民警首先要进行的工作。在主任陈云林的带领下,大家根据案情进行了科学的“编题”,将十七名嫌疑人按照家庭进行分组,分别带到心测室进行测试。时间过去了十一个小时,男女老少九个人顺利被排除嫌疑。太阳西沉,高强度的头脑风暴让崔燕平感到头昏脑胀,她开始有种莫名的不安,她不确定大家编织的心测之网,能不能网住狡猾的大鱼。与此同时,警车第三次停在了心测室门前,两个家庭共计四人下车等待心测。

为了锻炼崔燕平,老陈点将让她当副测,崔燕平披挂上阵,心中充满了忐忑和惶恐。首先测试的是一个中年妇女,没想到她刚进门就发起了飙。

“都折腾多少天了,有完没完啊?你们警察干不了事是吧?”这名妇女怒气冲冲。

崔燕平知道,表面上的愤怒通常代表两种含义,一种是跟自己无关的怨气,一种是虚张声势的恐惧。崔燕平站起身来,给她倒上一杯水,故意把动作放缓,以消除她的敌意。

“我们找你来测试,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需要,如果这件事不是你干的,我们也要帮你消除嫌疑,是不是?”老陈循循善诱。

中年妇女被他俩带慢了节奏,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我也能理解你们的工作,大春节的也挺不容易的,但你们也要为我们考虑啊……来的时候隔壁大姐还说呢,就照你们这样查啊,没问题也惹得一身骚。我一听更来气了……”

隔壁大姐?崔燕平听出了弦外之音。她侧目看着老陈,发现他并未马上给这名妇女测试,而是听她倾诉,这一来是为了调解她的情绪,二是借机获取线索,摸清动机,比如,那个隔壁大姐无端挑事的理由。

对这名妇女的测试异常简单,不到一个小时便排除了嫌疑。在测试中,老陈临时改题,故意加入了与她丈夫相关的问题,这让她丈夫的嫌疑也很快被排除了。

“测谎机器只是一个辅助设备,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对被测试人员的提问和观察。”老陈之所以让崔燕平做副测,自然是为了锻炼她。两人没有休息,接着测试第三个人,就是那个挑事儿的隔壁大姐。

根据材料上的记录,这个大姐姓张,年龄四十二岁,和丈夫杨某居住在大楼七层中间的位置。她一进门便表现出异常的平静,一言不发。老陈进行了简短的测前谈话,便让崔燕平给她戴上设备。测谎的依据来源于人体的生理信号,人在说谎时可以控制呼吸,控制心跳,却无法控制瞳孔的放大和皮肤温度的反应。崔燕平一边记录,一边紧盯着图谱,上面的曲线开始呈阳性发展。

“你知道枪击的时间吗?”老陈的问题颇具进攻性。

“不知道。”女人回答。

“你知道枪击是在早晨发生的吗?”老陈继续发问。

“不知道。”她故作镇定。

“你见过枪击的过程吗?”

“不知道。”女人边回答边闭上了眼睛。

这是崔燕平第一次参与测试,她眼看着女人的谎言在老陈循序渐进的发问中,如剥洋葱一般无处遁形。

“是谁开的枪呢?”见时机成熟,老陈开始了重点问题。

“不知道。”女人努力掩盖惶恐与沮丧。

“是你吗?”

“不是。”

“是你邻居吗?”

“不知道。”

“是你家人嗎?”

“不知道……”

“枪支在哪里?”老陈跳跃式发问。

“不知道。”

“是在外面吗?”“是在家里吗?”……

图谱上的数据越发明显,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呈阳性反应。而这些反应,都集中在女人的家人身上。崔燕平心里有底了,老陈果断结束了测试。

最后一个进来的是这个女人的老公杨某,他和妻子的态度一样,一问三不知,表情淡漠。老陈按照女人的回答调整发问,直奔主题、开门见山。

“你拥有枪支吗?”

杨某一愣,赶忙辩解:“没有。”

但此时图谱的波动却证明,他的回答是谎言。

“你拥有什么枪支?是气枪吗?”

“没有。”杨某摇头。

“是步枪吗?”

“没有。”

“是手枪吗?”

“我说过没有……”

老陈一连问了六种枪支的名称。这可不是随口一说,枪支的种类是办案刑警依据现场勘查弹痕得出的推断。心测有时就像钓鱼,穿线、放饵、下钓、守候,要有的放矢,也要有条不紊。

几个问题下来,杨某最大的阳性反应集中在运动手枪之上。

老陈又将发问转换为处理枪支的手段上,而杨某呈阳性的反应则集中在“家里”。

事不宜迟,要心测、行动同时进行了。老陈向崔燕平使了个眼色,她以出门打水为名,立即告知门外的刑警们,要迅速对杨某家中进行搜查。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老陈没有结束测试,继续就相同的问题发问以确认准确性,就在测试即将结束之时,前方的刑警们发来捷报,在杨某家中的阳台上,发现了一支运动手枪。枪种、地点全都对上了!

大家欢呼雀跃。对于刑警而言,破案就是最大的奖赏。预审立即对杨某进行突审,他的心理防线很快被彻底击溃,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交代了其报复社会的心理和持枪寻衅的行为。

听到这个消息,崔燕平也跟着同事们一起跳了起来。她第一次感受到心测技术的强大力量,也更加坚定了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念。

趁熱打铁,老主任陈云林告诫崔燕平,凡是交到心测室的案件,就没有简单轻松的。案件急难险重不说,绝大多数都是在侦查员、预审员遇到瓶颈、无计可施的时候,才来求助的。所以要想当好一名心测员,不仅要与侦查员、预审员做到无缝衔接和沟通,发挥最大效能,还要时刻做好迎难而上的准备。

从那天开始,崔燕平将对心测行业的热爱化为刻苦钻研的动力,从坡底向高山不断跋涉,用辛勤的汗水铺设攀登的阶梯。为了弥补医学院毕业生对法律知识不熟悉的缺憾,她利用业余时间拿下了法律硕士,又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面对接踵而来的案件,她努力做到尽善尽美,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为善良昭雪,让罪恶显形,无愧于心,是她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2011年一场秋雨过后,萧瑟的寒风打在脸上已有痛感,田地里湿漉漉的,到处都散发着野草和雨水的腥味。在北京郊区的某条乡间小路旁,发现了一具尸体。死者是一位老太太,上身穿着毛衣,下身赤裸,满头的血迹已经凝固。报案人是附近的村民,在清晨五点起来遛弯的时候发现了尸体。办案刑警第一时间封锁了现场,但由于地处一个民工工棚旁边,附近工地上的民工纷纷前来围观,消息不胫而走,不但案情外泄,也造成了群众的恐慌。

老人生前靠拾荒为生,经法医鉴定,老人系失血性休克死亡,死前遭到过性侵。弱者被欺凌而死,刑警们都憋着一股气,誓为死者昭雪。

经过广泛走访和细致侦查,有民工提供线索,前一天夜里,一个姓李的工人曾夜不归宿。刑警们立即将其控制。但李某却辩称,自己夜里外出只是购买零食和啤酒,他回宿舍时,工友们已经熟睡,所以并不清楚他回来的时间。于是,刑警又走访了其他工友,有人反映,早晨起床时的确看到李某睡在床上。加之现场并未发现有价值的作案痕迹,案件一时陷入停滞。

在关键时刻,崔燕平等心测专家火线支援。她和同事们在仔细勘查现场并阅读案卷之后,根据李某特点,制订了测试计划。几个小时后,李某坐在了刑侦总队的心测室里。

午后的阳光一扫雨后的清冷,照在脸上令人感到温暖。但李某面对阳光,却在暗中发抖。崔燕平端详着面前的这个对手,他高大、粗粝,看似憨厚却眼神游离。此人四十五岁,无犯罪记录。在测前谈话中,李某否认自己作案,崔燕平和刑警们调取了小卖店老板的口供,证明了李某在凌晨时分买过啤酒和花生的事实,但崔燕平发现,从小卖部回到工棚的路上,老太太遇害地点是必经之地。但仅凭这些显然是不够的,加之老人遇害消息已经流出,很多人看到过现场,死者的穿着、样貌已被人知晓,用传统的编题方法很难突破,弄不好会出现冤假错案。于是,崔燕平经过缜密思考,对李某进行了一语双关的提问。

“你昨天夜里见没见过老太太?”崔燕平问。

“没有。”李某否认。

“你碰过她吗?”

“没有。”

“你伤害过她吗?”

“没有。”

“她的伤是你造成的吗?”崔燕平换了种说法。

“没有。”李某一口咬定。

“你杀了她吗?”崔燕平直入主题。

“没有。”李某加重了语气。崔燕平看着李某面沉似水的表情,与图谱的波动大相径庭。这几个问题李某的各项指标均呈阳性。

随着测试的深入,李某的嫌疑已经无可辩驳,崔燕平在发问中,还获取了李某持木棍杀害老人的线索。但崔燕平依旧不紧不慢,控制着节奏,迂回地发问。她在找一个机会,来刺激李某说出实情。案发现场,死者的一只鞋遗落在距抛尸地点一百米的路旁,可以推测,真正的犯罪实施地应该是在鞋遗落的地方,但由于一场大雨,现场已经无法找到痕迹。崔燕平在想,案发时正值深夜,鞋遗落的地方和抛尸地一样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为什么嫌疑人要将尸体转移呢?她顿时找到了突破口,准备以这个问题作为切入点。

“你将她抱到案发位置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是下雨了吗?”崔燕平问。

“我不知道。”已显疲态的李某突然又精神起来。

“是有人经过吗?”

“我不知道。”李某摇头。

“是有狗叫吗?”

“我不知道。”

“是有手机响吗?”

“我不知道。”

“是有车经过吗?”当崔燕平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李某反应剧烈,心跳、血压、呼吸、皮肤电纷纷报警,与此同时,他的身体出现反应,迅速坐直紧盯着崔燕平。崔燕平心中已有答案,他的这种反应在医学上称为“木僵”,是人受到极度惊吓产生的下意识动作。

崔燕平乘胜追击:“你是怎么想的?是想弄死她吗?”

李某还没从刚才的问题中反应过来,继续机械性地摇头,连话都说不出来。

“是想猥亵她吗?”

“不……不是……”

“是想强奸她吗?”

“不,我没有。”他竭力地辩解。

“作案人在离开的时候,老太太死了吗?”崔燕平为了确保公正,特意用“作案人”这三个字来替代对他的称谓。

“我真的不知道。”

“不知道她死没死吗?”崔燕平问。

“我不知道。”

“她还活着吗?”

“我……”李某再次出现木僵的状况。

经过这一系列的发问,事实已经还原,在案发时,李某是想猥亵老人,但在过程中巧遇一辆汽车经过,所以将老人拖拽至案发地点,之后用木棍进行袭击,最后在未确定老人生死的情况下逃离现场。

在崔燕平结束测试的时候,李某已经崩溃了,还没等鉴定结论书出来,他就已经撂了。李某供述了猥亵老人的手段和用木棍击打的部位,这些只有凶手才会知道的重要情况,与法医的勘查结果完全一致。经过深入走访,刑警们找到了那辆途经案发地的汽车,据司机回忆,当夜确实看到路旁有两个人影,而时间则正好与李某供述的时间对上。

案情大白于天下,凶手被绳之以法。

给生者安慰,为死者昭雪。崔燕平无时无刻不牢记着刑警的责任与使命。

多年之后,当崔燕平再次与首都医科大学的同学们相聚的时候,同学们大部分都是各大医院的医生。大家谈论着医疗行业的话题,说着生活的点滴,当年和她一起去国展面试的小郭,现在已经成了一家民营医院的人事主管,拿着高于崔燕平数倍的薪酬。而在交谈中崔燕平渐渐感到,与自己整日奋战在挖掘真相、打击罪恶一线的刑警生活相比,同学们这些年的经历显得平静也平淡许多。正是刑警这个职业,让崔燕平经历了许多更为复杂的考验和更加艰难的抉择,也让她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这正是她想要的更具挑战性的人生。

当然,这些年崔燕平在心测工作中也并非一帆风顺。记得在刚参加工作后的一次测试中,一个嫌疑人就曾指着崔燕平说:我恨你,等我出来一定找你算账。显然,这种威胁动摇不了崔燕平对心测梦想的执着追求,但作为一名女性心测员,她除了要与男同事一样枕戈待旦、夙兴夜寐之外,还要承受身体、心理上的高强度压力。心测动辄就要数个小时,每分每秒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大脑不停地运转,枯燥程度难以想象。同时,测试人员为了全面熟悉案情,还要经常深入各种血腥现场,接触残肢断臂的受害者和凶猛变态的嫌疑人。对于女性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而崔燕平恰恰将自己的性别劣势转化为优势,用女性独有的温柔、平和与善良击溃了一道道畏罪的谎言,也拯救了一个个即将跌入悬崖的灵魂。

2009年的9月,崔燕平遇到了一起令她脱胎换骨的案件。那是她工作的第七个年头,总队领导派给她一个紧急任务,赴南方某省测试一个重要嫌疑人。案件是绝密的,某保密单位丢失了一摞重要资料,经过专案组反复侦查,仍没有寻到资料的踪迹,此案涉及嫌疑人众多。崔燕平毅然接受了任务,却没有告诉领导,自己正在生病。她离京的时候状态非常不好,为了不耽误工作,她带的皮箱中足足装了半箱中药。

案发地在南方某沿海城市,正值台风过境,崔燕平乘坐的飞机整整在高空盘旋了三圈,才在剧烈颠簸中勉强落地。崔燕平冒着倾盆暴雨,来不及休息,与同事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案发地已被封闭,存在嫌疑的人员竟然多达三百人。由于办案单位缺乏经验,造成被封闭人员相互串供。丢了什么,什么时间丢的,办公室怎么被窃的,几乎尽人皆知。

面对异常不利的条件,崔燕平在详细熟悉案情之后便摆开阵仗,开始了漫长而艰巨的测试。她没有按照办案单位提供的顺序进行,她知道巨大的工作量不但会拖延办案时间,更会将自己的敏感耗尽。她重新规划了测试顺序,从案情入手,由点到面地开展工作。连续几天的不眠不休,加重了她的病情。在办案的第三天,她由于患病加上水土不服,浑身长满了湿疹,无奈之下只得抽出半天时间到医院治疗,病情未愈就又重新投入战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连续七天的努力,崔燕平和同事们将嫌疑人从三百人缩小到三人,最终锁定了一名二十三岁的女生,蔡某。

蔡某是有可能接触材料的人员之一,她浑身颤抖、眼神闪烁,仅凭着状态就会被人怀疑。崔燕平给她戴上测试仪器的时候,各类信号就直接跳到了异常。

崔燕平知道,要想保证测试结果的公正,在测试中必须让被测人保持心理稳定。于是她忍着病痛的煎熬,与蔡某推心置腹,控制住她的情绪波动之后,才开始进入主题。

“东西丢失的时候你在现场吗?”“你拿过丢失的材料吗?”“你知道材料的去向吗?”崔燕平连连发问,蔡某虽然矢口否认,但扭曲的表情和木僵的动作均显示她有重大嫌疑,甚至连门外的办案人员都已经做好了拘捕的准备。但在测试结束后,崔燕平却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蔡某不是犯罪嫌疑人,她被排除了。

办案单位不干了,他们认为崔燕平在测试中的存疑信号不足以排除蔡某的嫌疑,他们提出要加大对蔡某的审查力度,力争尽快突破。但崔燕平却坚持自己的意见,蔡某的紧张是由于自身性格引起的,测谎的结果说明她不是犯罪嫌疑人。

案件进入了僵持状态,心测室的主任唐帅也打来电话,询问崔燕平情况。但崔燕平还是那个意见,错的永远对不了,心测是科学,不容臆测和推断。崔燕平至今都忘不了那个夜晚,她拒绝了办案单位晚上的聚餐,一个人回到宾馆,窗外的台风野兽般地呼啸,浑身的湿疹奇痒难忍,她只得将空调开到最冷,才能盖着厚被勉强入睡。那天夜里,崔燕平在被窝里流泪了,她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心测人员需要承受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于案件本身,还来自办案单位的期盼。

次日一早,崔燕平已经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再次同办案单位一起,重新排兵布阵。她就是凭着这样一股执拗的韧劲,在一周之后成功地将真正的嫌疑人从三百人中揪了出来。

嫌疑人姓孙,之前称病未参加测试。在面对测试仪的时候,他显现出了异常的冷静。而这种冷静在崔燕平看来,与多年前那个枪击案的嫌疑人如出一辙。

崔燕平与他简单交谈,便开始了心测进程。时间、地点、手段,孙某的信号均呈阳性,崔燕平果断调整问题,加大了对其刺激的力度。

“这些材料你怎么处理了?”崔燕平问。

“我不知道。”孙某回答。

“是藏起来了吗?”

“是寄给别人了吗?”

“是扔了吗?”

“是烧了吗?”崔燕平接连发问。

根据孙某的图谱,阳性反应集中在“燒了”和“藏起来了”之上。

崔燕平乘胜追击。

“你藏在什么地方了?在院里吗?”

“在屋里吗?”

“在宿舍吗?”

“在亲戚家吗?”

“在朋友家吗?”

一系列的发问,藏匿的地点集中在“屋里”。

崔燕平将测试结果转给办案单位,让他们在测试的同时进行搜查。果不其然,办案人员从孙某家的床下找到了被烧毁了的一部分资料。孙某原本是因为好奇窃取了资料,后在办案单位调查中想私自烧毁,但烧到一半又心存畏惧,将余下部分保留下来。

案件真相大白,在庆功宴上,办案单位的最高领导特意给崔燕平敬酒,向北京的心测专家表达崇高的敬意。但崔燕平却苦笑着放下了酒杯,她告诉领导,此时她最想做的,就是回到家中抱抱自己的猫咪,好好睡上一觉。

多年之后,面对采访时,崔燕平笑着说要感谢那股凶猛的台风、潮湿的雨夜和奇痒的湿疹,每个艰难的时刻都能帮人加速成长,她喜欢直面挑战,喜欢不虚此行的感觉。

时间回到了今年的8月末,镜头也回到了崔燕平和唐帅测试嫌疑人庞某的当下。随着崔燕平发问的深入,嫌疑人的谎言已经不攻自破,电脑屏幕上,图谱跌宕起伏纷纷呈现阳性特征。崔燕平语气温和,神情沉静,眼里却透着对谎言手术刀般的洞察力。

经过三个小时的测试,结果出来了。外省刑警欣喜异常,停滞许久的案件終于得到重启。崔燕平和唐帅拒绝了外省同行“一起坐坐”的邀请,一起回到办公室,办公桌上放着同事们从食堂帮他们打来的饺子。虽然饺子已经凉了坨了,但崔燕平和唐帅吃得却格外地香。

为警者,惩恶扬善,保一方平安;为医者,救死扶伤,仁术仁心。从医学院高才生到公安部特聘刑侦专家,崔燕平将这两者融于一身,让心测工作成为利刃和尖刀,在刑侦战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警十六年,崔燕平觉得自己异常幸运,能在面试时从一百多人中脱颖而出,被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录取;能有幸分到心测岗位,与这些可爱可敬的同事并肩战斗;能从事自己热爱的职业,并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在“北京榜样最美警察”活动的颁奖礼上,崔燕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刑警是我心中的至高荣誉,人生中的选择永远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自己的方向、执着向前,每次选择都将无比正确。”

崔燕平曾在朋友圈里发过这样一句话:“喜欢COSTA,喜欢金枪鱼,喜欢每一个开心的瞬间,过好每一个当下,就是幸福。”崔燕平不仅热爱工作,而且热爱生活。她喜欢说走就走的旅行,喜欢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喜欢到陌生的地方看天高云淡,看云卷云舒。用心来感受风景、体验生活,来探索陌生的未知,保持心中的宁静。

崔燕平的引路人陈云林主任说过:“能踏实在这行做下来真的不容易,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甘于平凡、甘于奉献。”

做大事者,高瞻远瞩,坚韧不拔;做小事者,积累跬步,身体力行。做大事须从小事做起,每一个优秀的人,都会对自己人生的每一个选择负责,对自己每一刻的生命负责。崔燕平清晰地记着自己警察生涯中的两个场景:

一个是在一次出现场的凌晨,车行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远山冒着青烟,车内寒冷无比。她被冻得浑身颤抖,不由得打开收音机,里面跃然而出了一首熟悉的歌曲,正是《少年壮志不言愁》。顿时,崔燕平心中涌出暖意,她对着车窗外的黑暗默念,一定要为弱者伸张正义,做一个刑警该做的事情。

另一个是她在青海湖自驾游的时候,车行到一处开阔的山顶,望着远方蔚蓝的湖面,她打开车里的音响,播放闫月的《敦煌》。乐曲与面前的美景融为一体,神圣、庄严、开阔、磅礴,仿佛诉说着沧海桑田、前世今生。崔燕平顿时觉得自己特别渺小,心中又感到异常空灵,心中所有的烦恼一扫而空,她庆幸,自己此生在为理想而活……

分类:纪实作品 作者:吕铮 期刊:《啄木鸟》2018年12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