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啄木鸟 > 啄木鸟2022年5期 > 〖纪实作品〗永远的莞香

〖纪实作品〗永远的莞香

分类:啄木鸟 更新时间:2023-01-01 12:13:58

“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先生的名句。以我热血,祭献轩辕大帝和中华民族,是华夏根,是民族魂。对于黎伟标来说,轩辕可能太过遥远,中华也太过宏大。黎伟标只是离社区很近,离民众很近,他就是社区,他就是民众的一员。为了社区的安宁,为了社区人民的幸福,黎伟标真的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题记

朝霞来自暗夜。

这是一个东莞公安史上罕见的时刻:凌晨的街头,身中数十刀,刀刀见血,面对密如蛛网的砍刺,他,没有后退半步。目睹这个过程的群众一直在流泪……

2021年5月7日。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黎明前的夜色,注定是一天之中最暗的时刻。石碣的夜空密集着厚重的黑云,像乌鸦的翅膀遮盖了天空。海天之间一片混沌。

凌晨4时49分,东莞公安“110”接到群众报警:在石碣镇崇焕中路辉煌公寓便利店门口有一名男子正在打砸闹事。

4时51分,东莞市公安局石碣分局“110”接警台将警情下达到石碣派出所民警黎伟标的“警务通”。

5时,黎伟标与辅警何耀康,携带“八件套”等装备,驾驶制式警车到达现场。

报警人张超,2001年出生,湖北黄石人,高中未读完,来东莞打工才两个月,是这条以明末抗清将领袁崇焕的名字命名的崇焕中路路边一家开业才一年多的“快乐为民”便利店的守夜店员。

凌晨4时,张超在洗手间冲洗拖把,突然听到一阵连续的爆裂声。一名戾气冲天、面目狰狞的年轻男子闯进便利店,用门口的“雪糕筒”路锥砸烂冰柜玻璃,又抓起一把打火机狠命往地上摔爆,接着打砸货柜……

刚从农村出来、不满二十岁的张超吓坏了,躲在卫生间不敢出来,他没想到在“快乐为民”便利店值夜班没几天就摊上这样的事儿。他给楼上新认识的朋友打电话:“老五,有人来砸店,快下来帮帮我。”

老五名叫林华艳,是楼上沐足店的员工。林华艳、张超,还有隔壁辉煌公寓的值班经理曾强,都是这一带经常值夜班的年轻人。他们因为值夜班经常相遇,接触多了就成了好友,常在“快乐为民”便利店门口的一個铁桌椅上吃夜宵聊天。

林华艳从四楼赶下来。一分钟后,曾强也从辉煌公寓五楼下来了。

而那个狂躁的男子当晚就住在曾强值守的辉煌公寓。他踢房门、摔凳子、砸吧台、扔烟灰缸,从五楼一直砸到一楼,又冲到街面上来打砸闹事,响声惊动了楼上的曾强。三个年轻人在“快乐为民”便利店门口的铁桌椅前碰头了。

此刻,那名男子打砸得正在兴头上,用便利店门口的“雪糕筒”路锥砸击着店里的货柜。

林华艳1989年生,湖南娄底人,初中没毕业就来东莞打工,在这一片儿小有名气,江湖人称“老五”。老五一边让张超报警,一边靠近那男子。那男子手上有血迹,还在发狠地猛砸。老五喝问他,但男子没理会,反而自言自语道:“我在找一个女的,她不接我电话。”

男子从便利店抓了几把水果刀,接着冲出去掀翻了门口的铁桌椅,然后捡起石头,又操起附近工地上的铁铲,打砸停靠在公寓门前的一排汽车。三个年轻人见这人气势凶猛,不敢贸然上前,就在一旁站着,一边看着男子,一边等着警察来。

一只灰白色的猫猛地跳到了旁边的花台上,一下子吸引了那男子的注意。以前三个年轻人吃夜宵的时候,这只猫经常会在铁椅子下晃悠。那男子开始念叨起来:“要见血,要杀人,老子还没尝过猫血……”说着,他抽出水果刀向猫剁去。猫的尾部被砍伤,惨叫了一声逃走了。男子因为用力过猛,刀柄在水泥砌的花台上折断了。

就在这时,民警黎伟标带着辅警何耀康开车到了。何耀康坐在副驾驶位上,透过车窗正好可以看到便利店。车顺着马路,停靠在距便利店十米外的街边。

老五、曾强快步迎向警车。何耀康打开车门正准备走下来,老五朝着何耀康小声说道:“警官,注意啊,他手里有刀。”

话音未落,那男子已像闪电一般向老五和曾强冲了过来。后来在提取的监控视频中看到,该男子在跑的过程中在自己的手上连划了四刀,割破自己的手腕舔舐着鲜血。随即,他一刀直捅向何耀康胸部。何耀康惊叫着后退倒地,男子立即挥刀朝他刺去。何耀康用脚蹬踹,挣扎过程中不幸被刺伤右侧大腿。

刚刚停好车的黎伟标从车头绕过来,见状大喊一声:“住手,警察!”

为了援救陷入险境的战友,他不顾凶险,伸开两条粗壮的胳臂,奋力拨开老五和曾强二人,将危险直接引到自己身上来。

这时,老五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就在歹徒挥刀向黎伟标腹部砍刺下去的瞬间,黎伟标用右手一挡,那飞起的刀锋“唰”的一声在黎伟标的右手前臂划出一条长长的血口。老五清楚地看见了那条触目惊心的血口,又深又长。黎伟标的右手一下子就耷拉下去了。后来经法医检查,正是这条深可见骨的刀伤导致黎伟标右手肌腱断裂、动脉破裂,从而无法完成拔枪动作。而从停车到黎伟标中刀整个过程只有一分多钟。

面对战友受伤、歹徒异常凶狂极有可能伤及无辜群众的紧急情况,黎伟标一边通过对讲机呼叫增援,一边捂着喷血的右臂将暴徒吸引至远离老五、曾强等群众的方向。他朝着便利店门口方向的开阔地一边退守,一边继续与暴徒拼死肉搏。在近身缠斗中,黎伟标又被暴徒捅伤颈部、胸部多处,猛烈的捅刺毁坏了刀刃,鲜血染红了他的警服。黎伟标全身血流如注,因失血过多而陷入晕厥,瘫坐在便利店门口的台阶上。

吮吸了人血的暴徒在野蛮血腥的疯狂中发出了兽性的叫嚣:“我要么不出手,出手一定让你挂掉……知道你为什么会死吗?因为你遇到了我。”

右胳膊上的血如水龙头一样地流,只剩下一只左手的黎伟标还一直试图夺下暴徒手里的刀,但是随着失血太多,他逐渐陷入昏厥之中。

而就在这越陷越深的昏迷中,我们在黎伟标留下的执法记录仪里听到了一个惊人的声音:“你来啊,来啊!你冲我来啊!”

这就是在生命弥留之际,黎伟标留下的最后的声音。显然,他没有怕过,一点儿也没有慌乱。而此刻,死神这个怪物,就如同一座黑暗的冰山,正龇牙咧嘴地狰狞咆哮在他的眼前。他分明已经感知到那极恶极暗地从阴曹地府的万丈深渊里刮出来的阴寒风声。这风声像冰刀一样,正在剃光他身上最后一丝热度、最后一片血肉。那一刻,他仍然没有忘记他是谁——他是一个正在出警的警察。面对这人世间最黑暗的一刻,他没有后退半步,他拼尽生命的最后一丝热气,向着这人间的罪恶发起怒吼:“你来啊,来啊!你冲我来啊!”

在执法记录仪里看到这一幕的战友无不泪奔如雨,他们泣不成声地说:“听到他越来越虚弱的声音,那一刻,真想进到执法记录仪里去帮帮他。伟标,他真有种。”平日里,他看起来那么普通,从来都是最默默无闻的那一个,但在生死关头,他骨子里的血性与勇敢却喷薄而出。他用生命的最后一刻给世人展示了警察样子。他选择了一种警察最不想面对却又必须面对的方式去战斗、去牺牲。他以一个警察最本能的姿态完成了最后一次冲锋,决绝地走完了他警察人生的最后一步。

从黎伟标中刀流血开始到最后牺牲倒下,整个过程不超过十分钟。而血腥的暴徒,却还在用刀在他的脸上、颈部肆意划割……

那一刻,轰然倒下的如莞草一般坚韧而壮丽的生命,撞醒了夜幕里沉睡的世界,撞疼了莞草那无边的根脉交织托举着的大地,那是母亲一样的大地。

很快,暴徒被在场群众和赶来的增援警力制伏。

最先出手的群众是五十三岁的万会林,湖北潜江人,和妻子陈倩租住在辉煌公寓。

老万和妻子从农村来莞打工才三个月。老万在附近的“第五元素”酒吧当保安,妻子陈倩是洗碗工,他俩都是“夜班一族”。老万上班的时段是晚上9时到凌晨5时。5月7日凌晨,因为客人少,他们提前到4时30分下班,老万和妻子及侄子三人一起离开酒吧。老万是东莞的一位“义务警察”,下班前刚刚把“义警”服脱下叠整齐放好。老万很喜欢东莞,没想到来了东莞居然可以当“警察”,虽然是群众性的、义务性的。

5时许,老万一家三人来到辉煌公寓门前,看见警车停在路边,而那只受伤的猫在路边迎着他们发出异样的哀鸣。

这时天色未亮,黑夜深沉,围观的群众已有二三十人。老万凑近一看:警察脸色苍白,全身是血,眼睛都睁不开了,还硬撑着坐在台阶上。而那个暴徒,正按住警察的头,用一把电工刀在他身上从上到下狠命地划,警察的手不断地挥舞,拼命想夺暴徒的刀。老万一开始以为是警察出警处理酒鬼闹事,但看见眼前的情形,他全身的血一下子凝固了。

陳倩也被眼前的景象吓住了。这个警察已经快撑不住了,他头枕在台阶上,左手血肉模糊,身上的肉都被剜烂了,肩上那个红星(执法记录仪)正冲着她一闪一闪。刹那间,这个才从乡下来到大城市、平时只在出租屋和酒店间往返、说话都不敢大声的农村妇女,突然间爆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老公,快救人啊,求求你们帮帮他吧!”

陈倩在哭喊,猫也在嘶鸣,黎明在颤抖,那些在黑夜下莫名被凝固的意识,突然间被唤醒。

老万的出现,瞬间让老五、曾强、张超这三个在现场因为害怕一直不知所措的后生终于有了“胆”。

老万大喊一声:“操家伙,救人!”

身后,马上就有人给他递过去棒子、铲子。老五、曾强跟着老万,终于冲了上去。

老万一出手,就是五六棍直击暴徒的头颈部。棍子都打断了,暴徒竟然又持刀反扑过来。老万换了一根棍子,组织老五、曾强等第二次进攻。暴徒发现人多了,打不过,开始向马路边逃窜。老万等人抓住时机,猛地将其按倒在地,增援的警力同时赶到,将暴徒彻底制伏。

湖南娄底人老五,三十一岁,小个子,一身健硕有型的肌肉,看得出是“练”过的。这是个有几分“胆”气的人。事发当天,媒体记者把他和曾强、张超几个人围住,但是他一直躲着没有说话。能说什么呢?说自己觉得愧疚吗?

虽然事发突然,前后也就十分钟不到的时间,但是如果他早一点儿出手,或许那个警察的命运就不会是现在这样。年轻的时候他也是“小混混儿”一个,“那些年东莞特别乱,现在治安和那时候比起来已经好到天上去了。这是谁的功劳?还不是像黎伟标这样的基层警察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干出来的。他们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像黎伟标这样的好警察,我眼睁睁地看着他倒在面前,活生生的一条壮汉啊……”说到这里,老五实在说不下去了。

老五觉得,这一生都不能原谅自己。黎伟标下车不到一分钟,右手就受了伤,那条又深又长的刀口他比谁都看得清楚。他知道一定砍断了筋骨,黎伟标不可能完成拔枪或者制伏歹徒的动作了。但是老五完全没有想到那个歹徒这么狠毒,特别是在警察已经昏厥的时候,还从后面按住他的头用刀从喉咙管顺着颈动脉狠命地一刀一刀地拉过来。警察“啊”的一声惨叫,虽然已经有些微弱,但老五听见了。他不能原谅自己,他是打过架流过血,见过大场面的人。他知道打架的人斗的就是狠,但是狠毒如那个“歹人”的,他真的没见过。这是那种一刀刀冲着要警察的命去的狠毒。那时老五已经看不下去了,但是手头什么都没有,他不敢上前。就在这时,保安老万站了出来,他才想到要操起家伙冲上去。他比张超、曾强大十多岁,他应该是最先想到要站出来冲上去的那个人啊,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曾强,江西于都梓山人,二十岁,身高一米八三,高大俊朗。他读完初中就出来打工,来东莞已经四年了。因为亲戚是辉煌公寓的二手房东之一,从2020年4月起他负责公寓的日常管理。曾强这是第一次看到警察处警,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曾强说:“那个警察好勇敢。一开车门他的战友就被刺翻在地,千钧一发之际,幸好他扑过去奋力一推,不然那歹徒的刀就会直接捅进他战友的胸口了。他把歹徒的注意力往自己身上引,结果对方转身挥刀就刺向他的心脏。他用右手一挡,鲜血直流。我清楚地看见,他受伤的时刻看了我们一眼。当时我和老五退到了歹徒的身后,我们懂他的用意,是让我们避开危险。随后,他朝与我们方向相反的车头跑,目的也是想把歹徒引开。他想给歹徒讲道理,但是,那个人完全就是一个丧心病狂的家伙,怎么会听他的劝告。我们都是普通人,遇到危险出于本能肯定选择逃命。那个警察已经受了伤,他完全可以跑开,跑到对面的马路上,而且警车就在旁边,他本可以上车避险的,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一直面对着歹徒,他挨的每一刀都是正面迎上去的。我真的不理解,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当时那种情况,是个人都会选择逃命和躲避,为什么他没有呢?我现在懂得了,因为他是警察,警察的天职让他选择直面凶残的歹徒。”

作为现场目击者,曾强说:“还有一点我想不通,就是这个警察心肠太好了。他明明有枪,完全可以一枪击毙暴徒的,可他却没有这样做。他们缠斗在一起的过程中,我听到他一直在劝说歹徒:‘不要激动,有话好好说。’我实在想不通他为什么还跟歹徒讲道理,这种人有什么好劝解的。直到他出殡那天,他辖区的刘屋村的人都出来送他最后一程,我才知道他是天底下少有的好人,是一名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好警察。无论是遇到闹事者,还是遇到纠纷事件,他都能一一化解。尊重生命,慈悲待人,是他为人处世的一种习惯。他这样一个高尚又纯粹的人,却遭遇这样的命运,老天真是太残忍了。”

据知情人介绍:暴徒宋俊峰,二十八岁,湖南人,当天晚上就住在曾强值班的辉煌公寓五楼自己姐夫的房间。宋的姐夫当天凌晨两点钟刚把宋从长平派出所接过来。起因是宋追求一个女工,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宋打电话给该女工,对方不接听,他就翻墙溜进厂区去找她,结果被保安拿下送到了长平派出所。当晚,长平派出所通知宋的姐夫将人接走。姐夫把他接回公寓后,还和他在公寓楼下坐了一阵儿,之后又把他带到五楼自己的房间让他先住下来。姐夫睡着后,这个暴徒冲出房门,制造了这一惨案。

尽管冲洗了不知道多少遍,“快乐为民”便利店门口铁椅下的砖缝里,仍然能看见明显的血痕,但是那只夜晚才会出现的灰白色的猫不见了。它尾部的伤痕或许已经愈合,只是到了深夜,它还会不会循着夜色、循着这血痕发出无人能懂的哀鸣呢?

说到黎伟标的牺牲,参与侦办这起案件的东莞市公安局石碣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袁科泪流满面、双眼通红地说道:“犯罪嫌疑人思想偏激,因为感情不顺寻衅滋事,被单位解雇后情绪失控,仇恨社会、残害群众甚至杀害警察进行宣泄,社会危害性极大!此人极度凶残,如果不是黎伟标挺身而出,后果不堪设想。”

病床上的辅警何耀康更是哽咽着说:“标哥的英勇、歹徒的凶残以及那日的场景,一直闪现在我的脑海。标哥救了我!如果没有标哥,死的就是我,死的就是周围的群众。”

孙景有,东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三大队法医中队警务技术三级主管,辽宁丹东人,1981年10月生,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加入东莞警队。

2021年5月7日5时57分,孙景有接到值班领导的电话:“石碣一名民警在处警时被刺伤,生命垂危。”孙景有立即带人赶往案发现场。

那天是孙景有值班,正如那一天在派出所当值的黎伟标一样,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已经疲惫不堪。

孙景有一整天只在床上躺了一个多小时。他在警车的后排坐着,一直处于迷迷糊糊的状态。他很困却又睡不着,揪着心,担心这位民警兄弟的安危。

一下车,看到现场周边围满了警车,他的心立刻凉到了冰点。正在维护处置现场的民警紧蹙着眉头,迎面对他说:“已经……黎伟标同志牺牲了。”

警戒线内的现场上,一条从孤零零的警车车头出发的血路像溪流一样呈带状延伸着,大滴大滴的血迹喷溅在四周。孙景有的心一阵狂跳,身体也开始莫名地颤抖起来。这种巨大的震撼,令他这个已经有十五年法医经验、勘查过大大小小罪案现场数万宗的警察,都感觉到剧烈的冲击。

他第一次不愿意从现场上“高位血迹”的分布去推断黎伟标有多少处出血部位;不愿意从地面上大滴大滴的喷溅血迹去推断是动脉出血;不愿意从地面上连续四十多米的血路去推断战友失血过多……更不愿意透过这还带着战友残存体温和呼吸的斑斑血痕,去推断半个小时以前,黎伟标是如何拼尽力气,终因体力不支而壮烈牺牲的事实。

“这是我从警以来第一次不愿意去重现案发经过、重建案件现场。因为我不愿想象战友殊死搏斗的惨烈,更无法面对他经历的惨痛。”接受采访的时候,孙景有数度哽咽。

在勘验完现场之后,孙景有赶赴医院为黎伟标检验损伤,推断死因。开车去石碣人民医院急诊科的路上,孙景有不断地告诫自己:你是法医,要体现出你的专业性!可是当他揭开盖布的时候,眼泪直接掉下来了。他做法医检验过三千多具尸体,但是,这是他第一次检验自己战友的遗体。

孙景有从左侧掀开白布,血肉模糊的黎伟标出现在他眼前。那一身破成布条的警服,包裹着黎伟标十七年来弥散在从警之路上的刚强,浸透着他莞草一样强劲而柔韧的血管里的热血,如今他静静地躺在洁白的床单上。

四周静如死水,只听见“嘀嗒、嘀嗒”的异样声响回旋在逼仄的空间里。黎伟标血肉模糊的左手腕上的手表,还在顽强地转动。那指针的声响,声声扎在人心上。孙景有惊讶地发现:一颗心脏停止了跳动,生命可以流逝,但是时间却是不死的。

孙景有颤抖着手轻轻地摘下黎伟标的手表,用白布小心地裹起来,就好像在保存黎伟标永不停息的心跳和脉搏。

一时间,孙景有埋怨自己,为什么先掀开左侧的白布,让自己第一时间看见如此强烈对比的生命场景?为什么不先掀开右侧呢?可是右侧是黎伟标还在不断渗血的右臂,血浸过纱布还在一丝丝地渗透出来。

在这仿佛凝固了的时空里,孙景有一点一点地、一处一处地为体无完肤的战友验伤。

黎偉标从头部到颈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纵横交错地全是刀痕,尤其是右臂肱桡肌上那条长达十七厘米的伤口呈绽开状,裸露着肌肉,甚至隐约可以看到骨头。正是这一道致命的刀伤使肌肉断裂、肌腱断裂、血管断裂,造成桡动脉、尺动脉完全断裂,直接导致右手尤其是拇指功能丧失,这样,黎伟标即便是再有掏枪的想法也无法完成了。

那一刻,孙景有能感受到黎伟标在现场想拔枪却不能的痛苦,更能感受到他强忍着剧痛依然奋力挥动左手一次次去抓握凶徒刀具的临危不惧,密布在他左手大拇指与食指、无名指之间平行的砍刺刀痕和整个左手臂上密布的刀伤就是证明。

这是一个漫长的验伤过程,从黎伟标左手腕上摘下来的手表发出的“嘀嗒”声静静地陪伴着孙景有。他一处一处地数,一点一点地记录,一次一次地测量,心里一下一下地疼。

“这个过程超级虐心,”他说,“而更虐心的是后面的解剖。”

解剖前,孙景有和负责照相的同事面对着解剖台上的黎伟标不约而同地敬礼。一旁的助理架好摄像机后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拍照的同事眼里也噙满泪水。

当孙景有艰难地读出最后统计的损伤情况时,他因为难以抑制的哽咽,以致负责记录的实习生难以听清楚他的读数。失态就失态吧,索性都摘掉口罩放声恸哭,以舒缓心中的压抑。

擦干眼泪,按照最后的程序,孙景有还要用颤抖的双手艰难地缝合黎伟标的遗体。

这个时间很长,很长。孙景有用水小心翼翼地帮黎伟标清洗,换了一条又一条毛巾,只想把他满身的血迹连同在他平凡的肉身上蓄积了十七年的压力、疲惫、痛楚统统擦干净。

然后,一针一线地缝合起那些深深浅浅、密密麻麻的伤痕……“我们多想让他完好如初啊。”孙景有哽咽着说。

最后,孙景有和在场的战友们给黎伟标换上一套崭新的警服。

在新警服套进身长一米七六的黎伟标高大身躯的过程中,孙景有突然间对自己这一身已经穿了十五年的警服有了全新的感悟:这一身警服在黎伟标身上穿了十七年,在自己身上穿了十五年,因为大家都习惯了,有时会觉得它稀松平常。然而这一刻,才看清楚它是如此厚重!它是黑、白之间的一堵墙,是生、死之间的一道门,是正、邪之间的分水岭,它承载着一个普通警察平凡生命里最高尚的使命: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是一个人民警察的承诺,更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誓言!黎伟标做到了!

正是为了这一个承诺、这一句誓言,十七年如一日,黎伟标没有一天、没有一刻放弃过战斗,直至献出最后一次心跳、最后一次呼吸,在战斗中化为永恒……

黎伟标高大的身躯,静静地躺在那里。孙景有和同事们再一次举起右手,庄严地向黎伟标敬礼。然后,是长长久久的三鞠躬。黎伟标就这样接受了东莞警队的战友为他举行的最早的遗体告别仪式。

告别黎伟标之后,接连几日孙景有都无法入睡。躺在值班室的床上,他的脑中浮现得最多的是那张尽是欢颜的全家福。

历经三个多小时的检验行将结束,孙景有在收拾解剖现场时,黎伟标的钱包一下子从他浸满鲜血的警裤兜里掉了出来。

孙景有打开钱包,看见里面放着两张全家福。照片上的黎伟标一脸的幸福,厚厚的唇笑得合不拢。照片上还有黎伟标美丽清纯的妻子和他的两个可爱活泼的儿子,小儿子几乎和他长得一模一样。再看看钱包里黎伟标的身份证,显示出生日期是1980年10月31日。孙景有和黎伟标居然是同一天的生日,年龄只相差一岁。这是怎样的战友情义和兄弟缘分啊,孙景有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孙景有为什么对于黎伟标的死如此动容,而且心情久久难以平复?实际上,他在向黎伟标的遗体深深鞠躬的时刻,已经有所领悟:黎伟标就是另一个自己,是这些年来风里来雨里去、血里来火里去的所有东莞公安战友的化身。

清明节前,我们来到东江河边。这里是黎伟标倒下的地方,也是东莞人世世代代的家园。在黎伟标生前天天走过的东江河堤上,经人指点,在一片茂盛而芜杂的野草丛中,我认识了一丛丛莞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见野生莞草的样子,心,竟然怦怦跳起来,一阵莫名的难过,像潮水一般升起来。

作为岭南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千年莞邑多传奇。在黎伟标家附近的东莞南城区尘封着五千年前人类生活现场的蚝岗贝丘遗址,被誉为“珠三角第一村”。历来,莞草、莞香、莞盐并称为东莞三大特产。至今,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关于莞香进贡的记载,而莞盐自古就属于国家专营。唯有莞草,真正属于民间。

莞草还有很多名字,如“咸水草”、“三角草”等,而让我记得住的是它的另一个名字“席子草”。我们睡觉的席子、头上遮阳的草帽、上一辈人习惯拎在手里的篮子都是用莞草编织的,还有海边渔民用来晒鱼、菜市场阿婆用来绑菜的草绳都是用莞草搓成的。

这种自然生长,顶得住烈日、耐得住水涝的最“草根”的莞草,仿佛只为东莞而生,一经落地就恣肆疯长,长满周边每一寸溽暑的湿地,也让这个原本无名的南海边的小渔村从此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东莞。从此,莞草紧紧地系住了莞人的柴米油盐,莞人与莞草相依为命。

然而似乎就在一夜之间,莞人醒来睁眼一看,周遭的莞草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厂房林立、机器轰鸣。莞草被压在工业园区、房地产用地的地皮之下,再也难觅踪影,偶然再见也只是在荒郊野岭或是公园的角落。

而我,就这样意外地撞见了一丛丛莞草。

它碧绿、柔软、高挑。虽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丛又一丛,但是很容易让人想起它曾经像绿色屏风一般包围着大半个东莞的模样。它开着细碎的黄褐色花朵,黑褐色的茎干高挑饱满,和我一般高矮。我咬了一口,它朴实无华的灵魂就跑了出来,钻进我的心里:初味咸涩,后味略有回甘,符合它的前世今生。它原本就是咸淡水交汇处的产物,基因里自然有海水的咸,也融入了珠江、东江、濠江相互碰撞后交融的甘甜。

莞草有祛瘀通经、行气消积的功效,用它煮水更是莞人喜爱之物,产后腹痛的妇人、消化不良的孩童、胸闷胁痛的老人都离不开它。

它生于咸淡水之間,“长”出了一个东莞。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夹在深圳和广州之间,迅速起飞,很快换了人间。

改革开放以前,东莞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除了莞香、莞草、烟花爆竹等手工作坊,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它爆发出来的惊人“制造”能力,也犹如莞草一般,恣肆汪洋、势不可当。一度,全球平均每五个人就有一人身着东莞产的毛衣,全球每十副眼镜就有一副是在东莞生产,全球的芭比娃娃近三分之一是在东莞生产,全球百分之四十八的耐克鞋产自东莞,全球平均每六台智能手机就有一台来自东莞,全球百分之七十的鼠标、键盘、电容器产自东莞……

从“三来一补”到“世界工厂”;从“东莞塞车,全球断货”到“走出低谷,腾笼换鸟”,再到松山湖畔“华为小镇”的出现,产业全面升级,龙头企业、高端电子信息企业进驻……

作为“珠三角”的领跑者,东莞的命运就是中国的命运,短短几十年间东莞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長路。

莞草无言,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四十多年前,“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关键一招儿”的改革开放萌动于兹;一百八十多年前,虎门炮台一声巨响,从此洞开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之门;还有四百多年前,这一片盛产莞草的咸淡水之间,曾走出过明末抗清立下大功又蒙受大冤屈被凌迟三千多刀的名将袁崇焕……

又是清明。一阵风紧,但见,莞草那柔软而粗壮的身姿在风中凌乱,簌簌地响动着,令人惊心。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高挑碧绿的身姿依然孤零零地站立在东江河边,一时间,我仿佛看见黎伟标的身影,复活如莞草的肉身,隐没在风波里。

我知道它无惧风霜,不会老去,更不会死。因为,它露出地面的婆娑只是它生命的一部分,而在地面之下,它广深的根系遒劲苍茫、密如蛛网,早已和时光交织在一起,和岁月缠绵在一起,和历史紧紧联结在一起。

历史不会死去,莞草也不会死去……

堑头社区黎屋围,顾名思义,这是像血脉一样在华夏大地的版图上流布了几千年的客家民系里黎姓的一个分支,只是因岁月久远,他们不再讲客家话,大家习惯了讲本地语言东莞话。

黎伟标父母的家就在东莞运河边上,走到河边也就一百多米。东莞运河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黎伟标父母那一代新中国的同龄人,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开凿出来的人工河,是广东省最大的运河。从前的运河边,莞草丛生、芦苇荡漾,是童年的黎伟标和伙伴们钓鱼摸虾的经常去处。

坐落在东莞运河边的黎屋围,以前有一片竹林,随着城市的崛起和扩张,竹林和莞草一样早已被埋在了地下。

黎伟标的曾祖父原是东莞石龙人,黎家世代经营药材生意,兴盛之时档口开到了香港。曾祖父因从事药材买卖,来到东城温塘,并娶妻生子,落地生根,祖父子承父业也做药材买卖。到了黎伟标父亲这一代,药材买卖交给了黎伟标的姑姑。

黎伟标的父亲黎柱帮,1949年9月生于温塘,跟新中国同龄。他初中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去了当时的公社企业东城综合厂工作,他是那个年代少有的识文断字的初中毕业生。改革开放后,东莞迅猛发展,公社企业逐渐被淘汰,东城综合厂也因为生产彩纸的染色过程污染严重被停业。黎柱帮后来转去东莞市的二轻纸箱厂工作。

黎伟标的母亲黎婉笑,1954年生于堑头新楼村,现在属于东莞城区的东城区,算是城里人。但是,黎伟标出生前,无论是温塘还是堑头都是一片农田。黎婉笑是家里的老大,从小就要照顾弟弟妹妹,她断断续续读过四年小学。1976年东莞公社搞副业,黎婉笑进了东城米粉厂当上了工人。由于都是工人阶级,有共同语言,黎柱帮、黎婉笑经人介绍于1979年结婚了。

祖父母生养了三女一男,黎柱帮是独子,所以当1980年10月31日,农历庚申年九月二十三日,黎伟标出生在东城岗贝厂区简易的宿舍时,三十岁的黎柱帮非常开心。等到1985年小儿子黎浩标出生的时候,黎柱帮更是对生活充满了感恩。在这一年的8月,还有一件让他特别开心的事,黎柱帮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介绍人是当时的厂长也是党支部书记欧炯。黎柱帮有文化,干活不惜力气,在厂里是技术最好的工人,生产线上有什么技术问题,他都随叫随到及时处理,从不计时间和报酬,保证生产线正常运转,深受领导和工友的好评。

伟标、浩标,两个孩子的名字都是黎柱帮起的,希望他们健康成长,长大之后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那时候夫妻俩上班都忙,黎伟标才几个月大就被放在厂里的托儿所托管。那或许是一段艰难的岁月,阿标的母亲一提起这段往事又泣不成声。

阿标长大一点儿后就学着父母的样子在附近的荒山上捡树枝和竹叶,那时没有蜂窝煤,更没有煤气炉,煮饭都是烧柴火。父母忙于生计十分辛劳,黎伟标看在眼里,就帮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弟弟读小学的时候,他就开始给弟弟煮饭吃,很有大哥的样子。

在黎屋围人们的回忆中,阿标自小“嘴笨”,爱笑,爱帮人,凡事谦让。小孩子们起了争执,明明阿标有理,“嘴笨”的他却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明明吃了亏却“嘿嘿”一笑。但哪个小伙伴被欺负了,他一定会站出来制止。从小他就比一般小孩儿高出一头,亲戚和邻居的小孩儿都喜欢和他一起玩,有他在大人们也放心。这次阿标为了保护战友和群众而牺牲,大家听说虽然觉得很震惊,但又觉得这就是阿标一贯的作风——把危险留给自己。黎屋围的人都知道,阿标从小就是这样一个不会转弯的“笨”小孩儿,心里从来都装着别人,没有他自己。老话说得好:“三岁看八十。”

黎柱帮只会唱两首歌,常在送儿子上学的路上一路唱给他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另一首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阿标从小就对穿军装充满向往,小时候唯一向父亲提过的一个“非分”要求就是想要一顶军帽。母亲拿出阿标童年的照片,照片中他戴着一顶妈妈在温塘市场买回来的“八一”军帽。阿标妈妈还记得,帽子一戴上头,阿标就会敬礼,活脱脱一个“敬礼娃娃”,市场里的人都看着他笑。

每一张照片里,阿标都在笑,笑得阳光灿烂。照片上,年轻帅气的黎柱帮抱着儿子露出腼腆的笑容,是那个年代洋溢在人们脸上的充满希望的笑颜。

看着阿标长大的工友们常常对黎婉笑说:“阿笑你爱笑,你儿子也爱笑,你的命真好啊。”

“阿爸阿妈,我回来了。”每天放学,阿标都会在家门口那株龙眼树前放声一喊,明明书包里有家里的钥匙,他还要故意这样喊。他喜欢这样呼唤,父母听着心里也欢喜。

阿标在莞城读完小学,在东莞二中读初中、高中。父母辅导不了他的学习,只能顺其自然。阿标除了爱打篮球,剩下的时间都在用功学习。父母不用担心他会叛逆或者学坏,因为他们特别守时、特别勤奋的品质始终默默地影响着他。他属于那种不够聪明,不懂得用机巧,但目标很明确、状态特别稳定的“笨”小孩儿。

阿标高考时报考了广东警官学院,但是他两次都没有考中,后来考上了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毕業后,他考警察又考了两次。第一次笔试和面试都通过了,最后一关体能测试时因为鞋带没有系紧而摔了一跤,最终没有通过。

事后想来,或许上天并不想让阿标走上从警之路。然而,笨笨的他却一味地执着,直至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流尽最后一滴鲜血。

弟弟阿浩受哥哥的影响,也考上了省司法警校,毕业后通过东莞市政府的统一招聘,在派出所上班。

老父亲辛苦一辈子都没有坐过一次飞机,阿标也惦记着这个事,曾和妻子商量着等休假的时候带全家出省游玩一次。

还有九十多岁的外婆,最近总在问阿标几时来看她,每年阿标都会挤出时间接外婆出去全家一起饮茶的。

阿标的性格很温和,像极了母亲,但是遇到人生中重要的事却会首先告知父亲。2010年6月10日,他预备党员的资格被组织上通过了,当天中午他就告诉了父亲这个好消息,说晚上要回家吃饭,母亲则喜滋滋地去菜市场买鱼准备晚餐了……

黎伟标的妻子刘慧仪带着两个儿子生活。沙发背后的墙上是夫妻俩甜蜜的结婚照,阿仪纯美,阿标英武,仿佛还是一如往昔的花好月圆。沙发上小哥儿俩在打闹,大的在笑,小的在哭。电视的声音有些嘈杂,阿仪伸手一把关掉。

阿仪双眼红肿,大眼睛显得更大,双眼皮显得更双,她比黎伟标小三岁,看起来却是二十多岁的年纪。他们夫妻俩都比同龄人显年轻,想必面由心生,没有多少心机的人面相都如他们这般和谐,即便眼角有泪笑起来还是那种“原生态”的放松自然。

十一岁的大儿子黎梓焌,快四岁的小儿子黎浚睿。两个儿子黎伟标生前都叫他们“仔仔”,小仔仔浚睿活脱脱就是黎伟标的翻版,大眼睛、厚嘴唇,笑起来、哭起来那似曾相识的憨憨的小样儿,简直就跟他父亲一个模板刻印出来的一样。

在阿标出事前一个月左右,有一天晚上,平时很少做梦的阿仪竟然做梦了,梦到一条青蛇在她的床头,但她并没有被吓着;然而,第二天晚上,她竟然又做梦了,这回梦到一条大白蛇靠近她,很温顺的样子,一点儿恶意都没有,她觉得很奇诡。

那段时间,她的心里总是想着那两个梦,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诡异。她听人说梦到蛇是会有大事发生的,特意上网去查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并没有找到让她明白的答案。她要上班,还要照顾两个儿子,每天过得都像打仗一样,忙得心里装不下多余的事,所以就不了了之了。直到阿标出事后,她才静下心来想那个梦的含义,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上天早早就给她提示了。

阿仪说,2021年5月7日那天早上六点半,她起床后正准备给两个孩子做早饭,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一阵莫名其妙的“空虚”袭来,突然将她整个身体抽空。她感觉自己就像一枚失重的羽毛般轻飘起来,心里发慌,接着浑身无力地瘫倒在沙发上。

这时,门外居然有人敲门,很急切的响声,开始是敲对面邻居的门,接着或许是觉得敲错了,转回头急切地敲她家的门。

她挣扎着起来,一看是她熟悉的王爱冰,但王爱冰的后面,紧跟着石碣公安分局的钟惠洪政委等人。

钟政委说:“刚才,阿标出警受伤了。”

阿仪大惊失色,魂不守舍地跟着他们上车。她只记得一下车,就看见公安局门口站满了人,阿标单位的领导和同事都朝她走过来,一时间她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不记得是谁告诉她:阿标已经牺牲了。

她“哇”的一声哭到气绝,晕了过去。

醒来时,她发现家公、家婆和黎伟标的弟弟一家人都来了。

阿冰和另外一位女同事,架着她去医院见黎伟标最后一面。

医院病床上,阿标的整张脸被纱布包裹着,满脸血痕。怎么连耳朵、眉骨上都是血啊,深红的一片……她哆嗦着跺着脚不敢上前,失声地喊:“天啊,是谁,他对你做了什么啊!”

她的身子突然像筛子一样抖起来,仿佛有一阵透彻脊梁的寒冷陡然从地底下升起来,生生地,要把她往后面拽;生生地,要把她和阿标分开。

“我是多么想靠近他啊……”然而近在咫尺,她却没有一点儿力气去触碰他的身子,去摸摸他的脸、他的手……直到现在她都在后悔,“如果我再勇敢一点儿,再大力一点儿扑上去,去推推他,或许就会有奇迹出现,或许阿标他就会醒来……”

刘慧仪听家婆黎婉笑说,阿标从小到大唯一给父亲提过的一个要求,就是要一顶军帽。七岁那年春节,阿标戴上军帽的那一天,傻笑了一整天,见人就敬礼,把邻居们乐坏了。

刘慧仪想来,两个儿子敬礼的样子大概就是父子三人血脉里自带的传承吧。

一说到阿标傻笑的模样,刘慧仪含泪的眼帘便垂下来,仿佛这个话题勾起了她无边的回忆。“他就是傻啊,”她说,“我们俩第一次相遇,我就记住了他的傻气。”

那是2004年6月。那时,黎伟标刚刚从东莞警校培训后走进石碣警队,当日是他第一次出警,而刘慧仪当时是石碣分局的“110”接线员。

看有新面孔来,刘慧仪的女同事好奇,就和他聊天,问他是哪里毕业的。黎伟标说,他一个学电工的不知道怎么也当上了警察。

他的东莞城区的东城口音,说起话来嘴里就像含着一枚牛肉丸子。他说出来的每一个字都带着笑意,看着坐在眼前的这个陌生小伙子一副自顾自说的傻乎乎样子,刘慧仪一下子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她在心里想:天底下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怎么还有这样的人来当警察?

她也不知道那时自己怎么会突然笑成这样,以前也没有这样过。直到现在她想起第一次听阿标说话时的情形,她在心里依然会笑个不停。

一年后,黎伟标和刘慧仪竟然又在石碣派出所相遇。刘慧仪从分局“110”调去石碣派出所做内勤,而黎伟标刚刚从分局刑警队调去派出所做社区民警。黎伟标先到,刘慧仪后到,两个人前后脚到达派出所,成为新同事。

四目相对的时候,彼此都认出了对方。刘慧仪又一次笑个不停,感觉命运真是个奇怪的东西,又遇到这个好搞笑的人。

没多久,刘慧仪接到调令,被调去石碣分局办证大厅办理暂住证。对她来讲,离开派出所是好事,正好可以摆脱同事们老是开她和阿标玩笑的尴尬。但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黎伟标却认真起来。

有一天,黎伟标突然开着摩托车从派出所跑去分局办证大厅,身后还藏着一束鲜花。那一束双手反扣着抱在身后的玫瑰花,其实大厅里的人都看见了,只有他自己不觉得。

来到办证窗口,他头一探问阿仪的同事:“请问,刘慧仪在不在?”

那天刘慧仪正好补休在家,黎伟标又追到她的家里。

门一开,他的玫瑰花直接“怼”过去:“刘慧仪,送给你!”

刘慧仪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那天晚上,她请他吃饭,很正式地告诉他:“阿标,你不要瞎折腾了,我还是那句话,我们之间不可能的,我对你就是没有感觉。”

黎伟标说:“没关系,我等你。”

两年过去了,黎伟标逢年过节还是记得给她送花。她过生日的时候,他还制作了音乐盒把他偷拍下她的靓照贴上去,但她还是躲着他。而他还是那句话:“没关系,我等你。”

除夕的时候,刘慧仪值班不能回家,黎伟标从派出所值完班后就跑到她家里去陪她的父母。

直到刘慧仪的父母也生气了:“阿标那么老实的人,你要错过了,后悔一辈子。”

“父母说得没错,我现在真的悔死了。”阿仪说,“当初怎么就那么不珍惜,不懂得享受恋爱的滋味,不懂相爱的道理。”

她说为什么一定要等到他的生命戛然而止,她才突然醒悟:其实,或许是从第一次见面时,从她笑得腰都直不起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经喜欢上他了……

石碣派出所在处理黎伟标遗物时,发现了他停放在派出所车库里的私家车。

这辆普通的轿车黎伟标一开就是十几年,从外表到内瓤都已陈旧。2021年“五一黄金周”前,黎伟标值最后一个班,他把车从家里开进派出所后,这辆车就再也没有开动过。打开车门后点火,一时难以启动,这辆跟随他多年的小车好像也知晓主人命运一般,永远地熄火了。

派出所领导征求刘慧仪的意见,她决定不再收回,交由所里报废处理。车上的黎伟标的遗物很简单,一件泛着汗渍盐霜的T恤衫,两个笔记本,还有一顶簇新的警帽。刘慧仪带着两个仔仔去领取这些遗物时,小仔仔浚睿一把拿住爸爸的警帽就不再松手。

小仔仔戴着父亲的警帽,向着父亲的遗像敬礼

大大的警帽扣在他小小的头顶上,看着让人心疼。哥哥想帮他摘下来,他坚决不让。当天,刘慧仪抱着从派出所领回的黎伟标的遗物,带着两个仔仔去运河边爷爷奶奶家。小仔仔一到客厅,走到供奉着父亲遗像的桌子前,站定后认真地给父亲敬礼的瞬间,刘慧仪看到了,她颤抖着拍下了一张父子俩最后同框的敬礼照片。

大仔仔梓焌在东莞有名的民办学校“东华”就读,成绩很好,一直是黎伟标心中的骄傲,他期待着小仔仔浚睿也能去“东华”上学。两个儿子的名字都是黎伟标给取的,取名字时他没有太多的讲究,就是期望两个儿子的名字看起来、念起来都像一个读书人的名字就好。他出事前一直关注着小仔仔的入学面试,原本和妻子约好了,等“五一”勤务结束后,就一起带儿子去学校面试的。

不承想,学校面试的时间约好了,原本约定的“三人行”,最后变成5月10日,黎伟标走后的第三天,刘慧仪独自带着小仔仔去面试。面试那天,老师们都知道眼前坐着的这个大眼睛、厚嘴唇、剃着聪明的“板栗头”的小仔仔是英雄黎伟标的儿子。老师盯着他忽闪忽闪的大眼睛,都不知道该怎么提问题,尤其不敢问“家里几口人,爸爸叫什么名字,做什么的”之类的话。

十一岁的大仔仔梓焌在父亲走后,写了一篇作文。

我的爸爸,样貌虽然不出众,但是他却是一个英雄。

我的爸爸有著一个大肚子,肉嘟嘟的。一头乌黑的短头发,戴着一副眼镜,四肢较粗。

两个月前,爸爸好不容易有时间休息,就带着我和弟弟去小区打篮球,这是爸爸工作十几年来第一次陪我们打篮球。我们那天玩得很开心,并约定爸爸只要有时间尽可能地去陪我们打篮球。可几个星期后,却传来了不幸的消息……

那天我放学回到家后,发现家中氛围异常沉重。妈妈这时告诉我,爸爸牺牲了。听到这个消息,我简直不敢相信,爸爸就这样离我而去了。直到看了新闻才知道爸爸为了保护他的战友,不惜跟持刀坏人肉搏。他的身上有八十多处刀伤,因流血过多而倒下。

我看完后泪如雨下:“爸爸原来是英雄!”回想起前不久和爸爸的约定,却再也没有办法完成了。有句话说“很多东西只有你失去了,才会珍惜”,以前我很少跟爸爸一起玩,只是自己随心所欲地过着生活,现在才知道爸爸宁愿自己受苦,也要让我和弟弟接受最好的教育,好东西也要留给我们。

虽然爸爸光荣牺牲了,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刘屋村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化转型过程中的社区。黎伟标是这里的社区民警。

刘屋,刘家所居,以姓氏加上居所,是中国传统社会典型的地名标识方法,愚公移山故事中的王屋山,便是一个久远的历史标记。岭南地区的李屋、张屋等小地名,在乡村保留甚多。后来加上一个“村”,表明某姓氏的栖居地已经归属到了一种地域建制之中,现在分为自然村和行政村。再后来又加上“社区”二字,表明这个地方已经开始城市化了。姓氏村落时代,民众主要靠血缘关系来联结;社区时代,血缘的社会维系作用下降,人群之间主要靠社会关系来联结了。社区是一个人群共同体、生活共同体。社区不是一个单位,也不是一级行政区划,社区的居民共同体来自各行各业,有的常住也有的短居,秩序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难管理的。社区警务、社区民警是社区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治理方式和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区警务被称为新时代警务模式的标志性、关键性举措。

社区警务到底有多么重要、多么复杂、多么困难,我们从黎伟标的工作就可窥斑见豹。

东莞市石碣镇,英雄的故里,浩浩东江从南到北围镇而过。

二三十年间,石碣脱胎换骨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全国百强镇,电子制造工业尤其发达,汇集了东聚电子、台达电子、光宝集团、莫仕电子、太阳诱电等一大批业内知名的电子企业。

2004年6月,黎伟标走进东莞公安石碣警队。那是东莞社会治安一段黯然的时期。东莞理工大学一位女教授在一周内曾接连被抢过两次包,这之后她心里对东莞社会治安混乱状况深信不疑了,因为那个时期有一种说法,“没被偷过单车的不叫东莞人,没被抢过包、抢过手机的不算东莞人。”

黎伟标被调到石碣派出所,在刘屋村做社区民警,一干就是十七年。这期间,石碣沧桑巨变,刘屋脱胎换骨。而黎伟标这个普通的社区民警,竟然在石碣这块中国南方以南的平凡土地上踏“石”留印,在刘屋村这块被东江润泽的热土上抓“铁”有痕。

石碣镇刘屋村面积49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六千人,外来人口却多达五万多人,工厂企业三百多家,出租屋八百多栋。从2014年5月起,黎伟标担任刘屋警务区警长。

就是说,黎伟标一个警长,要管理服务五万六千多的辖区人口,即便在人口稠密的发达国家也是完全无法想象的,而这就是典型的“东莞式社区警务”。简言之,十七年来,黎伟标日复一日面临的刘屋村的治安环境,可以概括为:经济爆炸式增长,人口数量几何式增长,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三小场所”不计其数,“陌生人社会”特征明显,治安要素量大难管,工作范围面宽事多。

无疑,如同刘屋村是东莞市的一个缩影,黎伟标就是一万多莞警的缩影。

“作为社区民警,刘屋村就是我的阵地,把工作做扎实就是我的责任。”这是刘屋村社区村党支部副书记刘顺凌常常从黎伟标嘴里听到的话。

黎伟标清楚自己的处境。那些年东莞的社会治安正在“摸着石头过河”,而他就是正在构建中的“东莞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中“挺”在最前线的那一枚过河的“小卒”。“守土有责”是他作为一个社区警长的铮铮誓言,“人在阵地在”是他作为一名战士的本分。

社会治安无疑是东莞“最痛”的一根神经,作为神经末梢的社区的各种乱象无须再赘述。而刘屋村从一个被“挂牌整治”的重点村转变为“文明村”的由乱到治的过程,无疑倾注了黎伟标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作为一名辖区民警,必须要深入了解群众,及时反馈群众反映的问题,随时发动和组织群众做好治安防范工作,从而形成一张有效的安全防范网络。与此同时,还要解决民事治安纠纷,大力推动法治宣传,减少‘黄、赌、毒’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及时预防青少年犯罪,对重点人口进行跟踪帮教,加强社区警务防范,对治安复杂路段及突出的案件进行重点整治和打击,遇到群众有困难或危难时要积极给予解决。总之,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会随时奉献我的一切。”

这是黎伟标从警第二年即2005年12月3日,写给东莞市公安局石碣分局党组织的入党申请书里的一段话。特别是最后一句话,“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会奉献我的一切”,真是铿锵有力。他果真说到做到。

管控“零失误”的数据,默默地记录着黎伟标十七年如一日的艰辛。黎伟标在基层社区警务里摸爬滚打的这些年,使他磨砺出敏锐的触角,触达刘屋村498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

刘屋村有八名吸毒人员,被村民们称作“粉仔”。这几个人一直是黎伟标心头放不下的牵挂,他得空就把他们叫到警务区,请他们吃早餐或是喝茶聊天,密切關注他们的起居动向,尽可能解决他们生活上的诉求。八个“粉仔”被强制戒毒后没再复吸,他们没有辜负标警官的苦心。那天在为黎伟标送行的队列里,这八个人都在。

底数“零漏知”,是多年来黎伟标扎根于社区越刻越深的底线。

为了“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2018年以来,走在新征程上的“新东莞”启动了基础信息建设工程。这项工程以“二标四实”为抓手,加强基础信息采集和数据共享应用,为东莞社会治理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标”指的是标准地址库、标准作业图;“四实”指的是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实有设施。“二标四实”的信息有利于实现部门之间数据共享,“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切实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二标四实”的信息采集是关键的治安基础工作。时代的“一粒沙”落实到社区就是“一座山”,面对如山的压力,黎伟标立下了“愚公移山”的志向。

为了完善各项数据,黎伟标加班加点,不停地走访辖区内的出租屋、工厂、企业进行实地核查。他所管辖的“二标四实”工作数据质量在石碣分局排名第一,成为石碣镇“二标四实”工作的范例。

回看黎伟标生前在派出所值班室留下的最后影像时发现,从5月7日凌晨三点起,一直到他最后一次处警,他都在忙着录入从辖区采集回来的出租屋和企业的“二标四实”数据,还在更新辖区反电信诈骗平台的信息。

防范“零缺位”,是黎伟标编织了十七年的像“毛细血管”一样的防护网。

“毛细血管”一说,是刘顺凌对黎伟标工作的比喻。社区警务工作看似琐屑细碎,一丝丝、一线线、一桩桩、一件件却极其敏感,关系着每一个局部地区的平安。

1986年出生的刘顺凌是刘屋本地人,2009年从广东科技学院毕业后,回到刘屋村入职村委会,从办事员做起,到2021年任职村委会副书记。他和黎伟标共事多年。

黎伟标叫他“阿凌”,他称呼黎伟标“阿标”。他俩在同一个班子搭手,黎伟标也是村委会副书记。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既是知己也是兄弟。

刘顺凌最敬佩和感激阿标的是,这些年再难再多的事交给阿标,他从来没有推托过。不似有的人像漏斗一样,表面上答应你了,私底下却如漏沙子一般跑掉了。而这种人在基层一抓一大把,有的还很“吃得开”。像阿标这种实心实意干活儿的人实在不多,当然阿标也有做不到的事,但他从来不会说“这不关我的事”。

刘屋村很少有人知道“黎伟标”,但都认识“标警官”。

村民们信任他,甚至还习惯了依赖他。有时候,一些居民会在村委会发火,说“这事你们不管就算了,我们去找标警官”。

标警官的妻子阿仪就是刘屋村出生的,他的岳父母一直住在刘屋村。标警官作为刘屋村的女婿,村民们对他自带三分亲近。这么多年过去了,刘屋村本籍户六千多人,刘顺凌从来没有听到过一句关于标警官的负面评价。

前两年,阿仪的亲叔叔将刘屋村自家的楼房出租给外面一个老板开沐足店。黎伟标在清查时发现沐足店的经营涉嫌违法违规,他立即找到叔叔劝其马上收回出租房,还让阿仪协助做通婶婶的工作。多年来,岳父岳母家的亲戚们都知道,黎伟标虽然是社区警长,但是没有一个亲戚熟人可以沾他一分光,相反还要带头遵纪守法,支持他的工作,而不是给他添麻烦。

在处理村民纠纷时,黎伟标从来都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不会因为亲情、友情而偏袒任何一方。村里一些老人家一见阿标,就会竖起大拇指赞叹:“阿标正派!标警官厚道!”

刘顺凌是土生土长的刘屋村人,但要论起对刘屋村的熟悉程度,他比不了阿标。刘屋村有十个护村队,每个队员最熟悉的也就是自己责任区的那个区域,可阿标熟悉刘屋村每家每户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哪块石头、哪棵树有什么變化,哪个店铺又增加了新面孔,阿标清楚得像数自己的十个手指头一般。

东江河边的刘屋村同时也在高速路边上,东至莞深高速、五环路石碣段,西至北王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但是这却给治安防控增加了难度。

“发动和组织群众做好治安防范工作,从而形成一张有效的安全防范网络”,是黎伟标从警第二年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的工作目标。

多年来,他一直都在钻研社区安全防范“闭环管理”的课题。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全链条封闭的社区,也是一道看似永远无解的治安防范难题。但是黎伟标从来不曾放弃,他心中有“打造一个有效的社区安全防护网”的梦想,他想把刘屋村全部装进这个网里保护起来。这张网他用心血编织了多年,经年累月,终于越织越密。

既然无法在源头上设卡,他的“网”就收缩成一个“点”,把防范的中心收缩到易发案的核心场所。针对辖区内治安环境复杂、流动人口较多的情况,黎伟标实地勘查案件多发地段,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不断改进防范措施,合理安排警务区的辅警队员,在核心区刘屋市场等人流密集的场所设卡立哨,对过往的可疑车辆、人员进行盘查,加强社会面控制。仅一个月的时间,他就登记机动车辆一千五百多辆、驾驶人信息两千六百多人。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在“莞e申报”中,他心里的这张网最大限度地在辖区铺展开。他把刘屋十个村队全部都围蔽起来,只留下几个出口,完成了申报的才发给通行证。尽管这项任务时间紧、要求高,刘屋却是全市最先完成任务的社区之一。领导和同事们到现在都还在纳闷,刘屋如此四通八达,阿标他怎么做到又快又好又准地完成申报任务的?

刘顺凌说,阿标这个警长有一点一般人学不了,那就是他总是跑在时间的前面。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病症刚刚出现,那时武汉还没有封城,阿标凭着他的敏感,忧心忡忡地找到刘顺凌商量:“阿凌,我们不能等,你看该怎么办?”当时上级还没有下发通知,口罩、防护服等医用品一样没有,但阿标已经制订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他很快排查出辖区内所有从湖北武汉方向过来的车辆车牌号、人员信息,以及辖区企业里所有湖北籍员工的信息,并打印成表册,让辖区内所有能调动的治安力量全部取消休假,对有关人员实施“居家隔离”。当时,“居家隔离”的提法还未提出,但刘屋村已经开始行动了。

难题接踵而至,首要难题是被隔离人员的生活起居怎么解决,因为那时还没有统一配套的方案。

阿标做事一向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他就带着社区“社工”上门服务了,代购、送餐、送药。七层楼没有电梯,被隔离人员还要求“社工”小姑娘给他把煤气炉扛上去。还有的提出要喝酒,指名要喝什么品牌的啤酒。“社工”小姑娘一筹莫展地望着标警官,这时一向好脾气的标警官发火了:“都什么时候了还要喝啤酒,就不能忍一忍?你还是不是中国人,就只想到自己那一点点利益,难道就不应该为国家、为社会、为大家的利益多想一想!”

一番义正词严的劝说果真收效明显,大家跟着标警官这个主心骨一起度过了“抗疫”初期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刘顺凌说,阿标的脑子没有一刻不在思考着社区的安全,阿标的一颗心没有一刻不在惦记着刘屋人的冷暖。

阿标牺牲的头一天还在和刘顺凌说:“辖区出租屋里电动车辆大量停放在过道里充电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非法劳务中介把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送到不景气的工厂,老板拖欠工资后跑路必然会引发群体性事件。这些事情不能再拖了,要集中搞一下专项整治,不能等出了事儿再来填窟窿。”

阿标有一次查完出租房回来后忧心忡忡地告诉刘顺凌:那一片出租楼里住着好几百名务工者,一间十平方米不到的房间,住着七八个打工者,租金每人十五元一晚。有的人就睡在地板上,面前就拉一根绳子作隔断,绳子上挂着打工者唯一的一件换洗衣裳,口袋里仅有只够吃下一顿饭的零钱,这就是这些为数不少的最底层务工者的全部家当,他们的命运被操纵在非法劳务中介的手里。非法中介采取蒙骗的手段,与文化程度不高的务工者签署劳务合同,表面上说工资一个月三千元,可实际上工人拿到手的只有几百到一千元。工人找上门去理论,他们就拿出合同说:“你签了字的,这里扣些那里扣些就只剩这么多……”黎伟标在接处警中多次处理过这种劳务纠纷,他深知如果不铲除这些盘剥工人血汗钱的非法中介,刘屋村就一日不得安宁。

“对于这些新滋生出来的社区矛盾和冲突,阿标敏感地察觉到了,对于问题的分析也很准确。”刘顺凌说,“阿标是带着对底层百姓最深切的忧患走的……”

管理“零死角”,是黎伟标穷尽毕生心血筑牢的社区安全“防火墙”。

走进刘屋村,随处可见红色的宣传横幅,上面写着反电信诈骗的各种提示,这是黎伟标最后的工作场景。

比黎伟标小两岁的刘屋村治保主任刘绍登提到一个情况:每次社区贴这种宣传防范的海报或是拉横幅,黎伟标都很用心,经常在深夜里到处张贴,特别是对一些“三小场所”,生怕少贴了一张。

刘绍登对黎伟标说:“标警官,算了吧,少贴一张又如何,搞得整个村跟‘牛皮癣’一般,你不累啊。”

阿标笑一笑,然后照贴不误。

刘屋村的“三小场所”较多,所谓“三小场所”意思是指小档口、小作坊、小娱乐场所,这些地方往往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黎伟标定期对“三小场所”进行更新登记备案,对辖区内的各类特种行业进行全面清查,逐一登记,建立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黎伟标扎实的工作措施下,辖区内各项巡防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治安状况一日胜过一日,一年好过一年。

近年来,黎伟标花费不少心血,组织辖区内六十八家企业组成联防队,组建了一支八百人的义警队伍,协助开展巡逻防控,有效提升群防群治的效果。

校园安全始终是标警官心中最放不下的挂牵。在刘屋村的六所小学、幼儿园内总是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搞普法宣传、安全教育,讲自我防护,他全方位地筑牢校园安全的“防火墙”。这些措施效果显著,地处东江边的刘屋村十七年来从未发生过儿童溺水事件。

辖区内的爱儿健幼儿园是离警务室最近的幼儿园。每到孩子们放学的高峰期,幼儿園周边的巡逻守护黎伟标总是亲力亲为。

幼儿园负责安全的于老师说,疫情期间的“莞e申报”是标警官手把手教给她的。对校门口的门禁进行调试,标警官从头跟到尾,就连宣传防电诈的小喇叭也是标警官爬到树上给安装的。有个家住学校附近的残障孩子往幼儿园里扔瓶子、扔玻璃,标警官即便是刚值完通宵班也会马上赶去处理。

陈副园长说:“每一次到园里来给孩子们讲安全课,和孩子们互动的时候,标警官高大的身躯都是蹲下来和孩子们平视。他对孩子们说话的那种语气,对孩子们的那种爱,是从心里散发出来的温暖。他自己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却常常因为工作忙而不能回家,他把心里的爱都给了这些孩子。”

2021年2月26日元宵节,园长曾香带着幼儿园的孩子们到警务室给值班的黎伟标和同事们送汤圆,一句“孩子们想标叔叔了”令他当场泪下。

标警官牺牲后,孩子们总问:“园长妈妈,标叔叔呢?”

陈副园长说:“至今还不知道该怎么给孩子们讲述这个有关生死的话题。”

十七年的辛勤耕耘、励精图治,黎伟标交出了管控“零失误”、底数“零漏知”、防范“零缺位”、管理“零死角”的答卷。刘屋村从“挂牌整治”的重点区域蜕变成市、镇嘉奖的“2020年度社会综合信访维稳先进单位”,获评东莞市“文明村”等殊荣。

东江浩瀚,浸润着莞草,孕育着东莞,刘屋村人世代栖居于河畔。

1938年10月19日,日本侵略军侵占东莞石龙。共产党人何与成率领东莞壮丁常备队和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一部,在莞龙公路峡口榴花塔一带阻击日军,击退南渡东江之敌。是月下旬,部队渡过东江,在北岸刘屋与日军发生遭遇战。东莞模范壮丁队及刘屋自卫队二十三人作战牺牲。其后,又在京山西湖一线与日军作战七日,俘敌七人,迫敌退守石龙。这场战斗,史称“榴花战斗”,是中共广东地方组织领导人民抗日武装对入侵日军的一次较早的有组织的抵抗,它打响了东莞人民抗击日军的第一枪。如今,在大理石的纪念碑上,刘屋村的刘仲威、李奶棠等十一名烈士的名字赫然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这里是以前黎伟标几乎每天必来,或许至今依然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他一直把这里看作社区的心脏,从刘屋市场出发,他的“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社区防范网由此铺开。十七年间,作为守土有责的社区民警,他像是狩猎的猎人一般,在这里设卡、埋伏、收网,蹲守着大大小小的犯罪嫌疑人在这里落网,并进一步密织猎网——制订安全防范措施。

标警官常常带人来纪念抗日先烈的纪念碑参观,对面那棵榕树下的石凳是他与刘屋村的父老乡亲经常促膝长谈的地方,很多调解不了的纠纷都在这里一一化解。

无疑,这里是刘屋村的精神坐标,在和东江一样流淌的岁月里,先辈的鲜血在染红这块土地的同时,也让一份属于刘屋人的特殊光荣代代相续。村民们早已习惯了标警官的身影出现在市场附近,就如同他们早已习惯了广场上这座英雄浮雕的存在。所以,刘屋人一时间都无法接受“标警官牺牲了”的事实。

2021年5月12日11时,标警官出殡那天,本地人口六千、总人口超五万多的刘屋村,除了必须在工厂上班的人员外,数万名群众一起打出了“人民英雄黎警官一路走好”的巨大横幅,浩浩荡荡,的巨大横幅,沿着东江河畔一路为黎伟标送行。

黎伟标扎根刘屋社区十七年来,无论老幼、不分贫富,更没有本市与外地、常住与暂住之分,靠着深情,怀着大义,他长期默默无闻不求回报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点点滴滴践行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誓言。黎伟标壮烈牺牲的噩耗传来,辖区四十多家工厂企业,数千名群众要求为他捐款。

曾林明是刘屋社区五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安保的员工。那天下午,他是带着公司一万五千多名员工的嘱托,来为“人民英雄”黎警官捐款。

“90后”的曾林明是湖南人,他穿着公司的制服,洁净干练。他曾在青海当过兵,退伍后来东莞发展,2017年入职“五株电子”,一直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平时和标警官打交道最多。

第一次见到标警官,是他来公司检查易制毒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标警官身材高大,长得浓眉、大眼、厚嘴唇,说话和气。标警官叫他“阿明”,这让他感到亲切,仿佛又回到了军营。

此后,他叫标警官“标哥”。之后,什么员工纠纷、偷盗物品、电信诈骗之类的,公司发生任何治安问题,再晚标哥都会赶过来,手把手地教他该如何处理。标哥是本地人,待人接物老实可靠,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让他这个初来乍到的新莞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在标哥的指导下,公司组建了一支二十人的义务警察队伍。标哥亲自来给他们搞反恐培训、义警培训,告诉他们“小巡防,大治安”的道理。穿上红色的“义警”马甲,阿明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带着义警队伍在公司外围的马路上巡逻时,他心里很踏实,有一种与城市融为一体的主人翁的感觉。

“五一”期间标哥还与他通过电话,说好了勤务结束后,组织一次篮球联谊赛。阿明很期待这场比赛,来东莞多年了,他还没有痛痛快快地打过一场篮球,尤其是和标哥一起上场。

标哥牺牲后,阿明难过至极,手机上任何一条关于标哥的报道他都收藏起来一遍一遍地读,他原本以为自己和标哥之间只是工作关系,没想到不知不觉间标哥已经走进他的心里,对他的情义像亲兄弟一般。

在参加标哥追悼会时,阿明才知道,刘屋的企业众多,像他阿明这样忘不了标哥的“后天的亲人”在刘屋村还有很多。在送别标哥的队列里,阿明看到“人民英雄黎警官”几个字时,隐忍了很久的眼泪最终还是流了出来。“人民英雄”四个字说出了他的心声,标哥当之无愧。

要说标警官那个人,善良得像个菩萨;要说标警官那颗心啊,细致起来比女人还要细。这是跟随标警官多年的治保干部的说法。

2019年8月,标警官接到村民的举报:阿钊的眼睛又红了,最近又开始闹了,前两天拿着刀冲出来,见树就砍。

当时,全国范围内接连出现了学生被砍的校园安全事件,一时间校园安全形势严峻。东莞全市统一开展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排查稳控,刘屋村学校多,任务尤其繁重。

村民投诉的这个阿钊,多年来一直是黎伟标心头的隐患。他本名叫周辉钊,三十六岁,患有重度精神疾病。他的父母都已年迈且都是残疾人,高度近视,监护明显不到位。阿钊只要一段时间不服药,就会双眼通红、精神亢奋。标警官每次遇见他,总会问他:“吃药了吗?”

标警官还知道阿钊会“耍滑头”,故意不吃其中那一粒让他睡觉、防止他出现幻觉的红色药丸。阿钊也知道标警官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把他当“正常人”来看待的人。平时没有发作的时候,一见标警官他就会打招呼,有时候看见标警官在村头面馆吃早餐,阿钊还会悄悄溜去先买单。

接到村民举报,黎伟标当晚带队赶到阿钊家门口。当时,特警、消防救援人员装备齐全地就位,就等将阿钊控制住送去医院医治。

那晚阿钊得到消息后,提前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任凭父母和标警官怎样喊他,都没有一点儿动静。

特警队员提出:“破门!五分钟即可直接控制。”

但是标警官不同意,因为他对阿钊家的情况了如指掌。阿钊的床在什么位置,他家的煤气瓶放在什么位置,刀放在什么地方他都一清二楚。他说:“如果我们强行进入,很可能刺激他自伤,会不会引爆煤气罐也难说。”

于是,标警官提议:“交给我吧,我来负责值夜,等他出来,伺机控制。”

第二天一早,外出吃早餐的周辉钊即被控制送走。为了这个“万无一失”,标警官整整在阿钊家门口的龙眼树后蹲守了十三个小时。

1966年出生的麦绍华,也是刘屋村本地人,当過刘屋村多年的治保副主任,是黎伟标十七年社区民警岗位上离不开的亲密战友。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并不会因为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你就可以说了解他了。对于麦绍华而言,黎伟标就是这样的人,相交共事了十几年,麦绍华都不能理解在有些事情上黎伟标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

麦绍华笑称标警官太“佛系”,说他有枪但是从来不用,“嘴”就是他的枪。上个月,村里著名的“酒鬼”阿东又在村口私房菜馆闹事,接群众报案后,麦绍华跟着标警官出警。到场后,麦绍华看见阿东那副烂醉如泥的样子,恨不得两棍子打昏他。

标警官始终一个劲儿地劝说:“阿东,记住了,喝醉酒不能打人,记住没?”

阿东见标警官来了也不敢再撒野了,冲他不住地点头,酒醉心明白。

在麦绍华看来,标警官对待村里的“白粉仔”,也是明显的“善良过头”。

麦绍华记得,村里“白粉仔”毒瘾发作的时候,标警官赶去现场处理。他人高马大,“白粉仔”骨瘦如柴,他到场后出手快三两下就能控制住“白粉仔”的身体。但是每次上手铐之前,标警官都习惯用身体箍住“白粉仔”的两条胳膊,死死地箍住了他才上铐,他生怕手铐“一猛子”打过去,砸伤了“白粉仔”的皮肉。

麦绍华就是搞不懂,标警官对这些“人渣”怎么能这么有耐心。明明有枪、有警棍在身上,学“古惑仔”吓吓他们也好啊。在麦绍华看来,当警察有时就得“狠”一点儿,就是通常说的要带几分“匪气”才镇得住,像标警官这样的警察确实很少见。但在刘屋村,就属标警官镇得住,刘屋村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认识标警官、信任标警官。标警官到底凭什么这么得人心,麦绍华也说不清。

麦绍华跟着标警官多年,对他腰上那把手枪充满了好奇,也曾想向他借过来看看,但标警官果断拒绝了。尽管是个随和的人,对谁似乎都有求必应,但在这些原则性的问题上,他一点儿都不随和。

前些年,辖区治安秩序很乱,第五元素酒吧内常常发生打斗。辖区里的群殴事件,大体都和这个酒吧有关。标警官很揪心,专门安排了人埋伏进去,一有苗头就让对方提前告诉他,他立即赶去“灭火”。他从来不会放任这种行为出现,绝不会抱着“你们打吧,打完了我再来收拾”的心态。

跟随标警官这么多年,如果要让麦绍华用一句话来评价标警官,那就是四个字:心善胆大。

每次酒吧夜场一有发生打斗的苗头,他出现场就是一个动作,往中间一站,大喊一声:“住手!有话好好说!”大手一挥,两个胳膊奋力分开斗殴双方。他虽然戴着眼镜,但长得高大英武,声如洪钟。

麦绍华提醒过标警官:“你不能总是这样,回回都靠你的两个粗胳膊,你要先鸣枪,否则很危险。”

标警官也不多解释。其实,麦绍华也理解标警官的难处:枪,不是好玩的,打准了是“大事件”,打不准更是大事故。所以标警官的立场一直很明确: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化解矛盾不一定真刀真枪,能动嘴化解的就多动嘴,能跑腿解决的就多跑腿。尽管麦绍华隐隐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又说不清楚。他只好这样揣测:标警官也是老警察了,是个警察就有属于警察的难处和苦衷,反正标警官是村里人公认的大好人,吉人自有天相。

标警官牺牲那天早上,麦绍华跑去“快乐为民”便利店,看到环卫工人从石板缝隙里冲刷出的血迹流淌到自己脚下的时候,他号啕大哭,心里有说不出的痛。

关于标警官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做,如麦绍华这样的刘屋村人或许嘴上说不清楚,但心里都很明白。

东莞,珠江东岸,广府之东;江畔盛产莞草,故名曰东莞。

1985年9月5日,东莞撤县设市。1988年1月7日,升格为地级市。东莞北接广州,南邻深圳,东靠惠州,西边隔水有好几座大桥横跨珠江连接中山、珠海,不管是地理上还是经济社会发展上,都是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莞字,还有一个读音(wǎn),莞尔一笑是也。曾经留给历史的惊鸿一瞥,属于东莞;然而如今处在广州与深圳以及大湾区城市群的包围之间,东莞的光辉似乎总是被遮盖,甚至被误解。

根据2021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东莞常住人口是1047万,其中,城区人口为956万,位居全国特大城市的第二名,仅在武汉之后(北上广深等为超大城市)。不得不提到的是,东莞是全国性别比失调最为严重的城市,为100∶13006,换句话说,女人少,男人多,性别比例失衡属全国之最。

东莞全市通车里程达到6399581公里,道路密度约25962公里/百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底,东莞汽车保有量341万辆,位居广东第二,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名列第十位,紧随深圳之后。

东莞的人口密度在全国仅低于上海和深圳,位列第三,达到了每平方公里3370人,超过广州1000多人。

东莞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一百多万人口,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迅速暴涨为千万人口的“世界工厂”,巅峰时期,高峰年份流动人口不少于两千万。东莞产业劳动密集型偏多,劳动就业人口的文化和技能素养明显偏低,且多是城市化进程中从农村到城市的家庭分隔性(未婚或者夫妻分居、孩子是家乡留守儿童)人口。

东莞是我国四个仅有的不设区(县)的地级市,市直辖镇,减少了一个行政层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符合小政府大社会(市场)的原则。但是,在管制为主要社会治理手段的历史阶段,意味着政府对社会的管制力度减少,需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和市场自身的协调机制。对经济发展或许更好,而对治安管理和社会秩序来说,意味着更多失控的危机和风险。

很长时间以来,这就是东莞的现实:人口多,密度大,打工者性饥渴程度高,社会秩序管理压力大,新型犯罪和严重暴力犯罪严峻,交通管理压力大。在这种背景下,东莞的警察有多少呢?一万多点儿。

东莞人爱讲一句粤语:“顶硬上”。据说是东莞石碣人、民族英雄袁崇焕留下的一句名言,它寫照了东莞人的境遇与精神。

以一个地级市警力配置的体量艰难地承担着一个超过一线副省级城市的巨大的治安压力和重负。而和发达的广州、深圳相比,东莞警察面对的是全球数量最大、素质有待提高的庞大流动务工人群。有统计表明,来莞的外来务工人员平均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同样在公安一线的刑侦技术岗位上,有调查数据表明,东莞的工作量至少是内地城市的七倍以上。超常规的付出,超负荷的辛劳,是东莞警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顶硬上”的常态与担当,正是无数个像黎伟标一样“顶硬上”的东莞公安民警平凡的脊梁,坚定地撑起了这些年“东莞社会治安好转”到“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再到“社会治安进一步明显好转”的“三节跳”的平安大局。

如今东莞社会治安前所未有地平稳,莞人对社会治安前所未有的认可和满意度,就是以黎伟标为代表的东莞警队交给人民、交给社会的无悔答卷。

残害警察事件发生后,人们难免会追问:为什么发生在东莞?这些年东莞警队经历了怎样的压力?东莞群众感受到了一种拿什么换来的安宁与和谐?东莞的公安英烈们奉献出了什么样的热血和生命?外地人对东莞社会治安的误解有多深?

任何解释和说明都是苍白的。黎伟标和他的东莞警队的默默奉献,是最有力的回答。

还是以黎伟标的刘屋社区为视角看看吧。五六万人的社区,一个警察,试问有哪个国家的警力配比是一比五万?西方发达国家警力配比平均是每万人有二十五个警察,世界最低的越南也达到了万分之十。

要维护好一个社区的治安,只能在整合资源上下苦功夫。黎伟标与村委会工业、农业、社工等多个部门联系密切,是各个办公室的“常客”,常与工业办“闲谈”企业经营状况。不懂的人会觉得:“标警官,难得见您得闲啊,什么风今天把您吹来了?”实际上,黎伟标满脑子都是一旦发生欠薪引发不稳定因素风险该如何应对的各种问题和对策。

在日常管理中,黎伟标牵头设计了警务室监督检查、勤务安排、防范打击、奖惩措施的制度体系,聚起了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的工作合力,让跟随他多年的麦绍华、刘胡强这些中青年治保骨干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多年来社区警务疆场的磨砺,让他在风浪中学会游泳,在战斗中总结经验,提炼出了一套“四率”靶向社区警务工作经验,即警长工作要围绕管事率、知晓率、支持率、满意率来开展。

管事率就是群众有求必应,件件有回应,事事有回音。靠着手勤、眼勤、腿勤,他做到了让群众百分之百满意。

知晓率就是身为警长,群众有多少人认识你。在刘屋村无论老人还是小孩儿,无论本地还是外来人,都对这位标警官非常熟悉,百分之百的知晓率他做到了。用刘胡强的话说,“百分之百的刘屋村人都知道标警官,而标警官本人认识百分之九十九的刘屋人。”

支持率就是你的号召、指令、提醒有多少人回应。在黎伟标手机上,他亲手管理和参与的微信群有五十八个之多,他的每一条防诈提醒、寻人启事、莞e申报都得到了快速响应。刘胡强举了最近的一个例子:今年4月,刘屋村一名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去菜市场买菜,小的抱在她怀里,大的在前面蹦跳着一转眼就突然找不见了。妇女抱着小孩子,急得在菜市场的大街上哭起来。档口的好心人见状安慰她:“别哭,别哭,我们马上给你找标警官。”标警官知情后,迅速在刘屋村“店铺管理群”、“出租屋管理群”、“社区巡逻群”等几十个群里群发寻人消息,不到半个小时,小孩儿就在附近档口找到了。

满意率就是辖区群众对社区警务的满意程度。在连续多年石碣公安分局组织的人民群众满意率调查中,黎伟标的刘屋村社区是十五个警务室中唯一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率高达百分之一百的社区。

“百分之一百的人民群众满意率”——这是十七年六千二百多天水滴石穿烙印在东江河畔的“刘屋印记”,这是“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会随时奉献我的一切”的一个平凡共产党员镌刻在石碣大地上的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石碣纪录”。

黎伟标的“刘屋经验”迅速在全镇普及,并推广到东莞市各级机关警务室。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伊始,武汉封城,形势告急。在全无指引的情况下,黎伟标当机立断,封闭刘屋村,守住各交通口,带队对辖区内的湖北籍人员车辆进行排查走访,規劝居家隔离,同时联系社工送餐上门。在收到上级疫情防控部署指引后,村委会干部不无感叹:“沧海横流,方显出标警官本色。”标警官想到的措施,后来都成为文件中的“指引”。不过,在防护装备紧缺、简陋的情况下做了这么多高风险工作,大家想想也很后怕。

在防控阻击战中,标警官的超强大脑再次脑洞大开。他亲手制造的各类小制作,为民警、辅警提供了贴心安全的保障服务。

他精心剪裁医用胶管制作成尺寸适宜的“护耳神器”,有效减缓了口罩挂绳摩擦造成耳后根不适;他精心改装社会热心人士捐赠的一批简易护目镜,有效解决了普通护目镜长时间佩戴磨损脸部皮肤的问题。

他还利用地毯加消毒液的小创意,在进出派出所、警务室时对鞋底进行有效消毒,有效防止病毒带进单位和带回家里。他将剪裁的PVC胶片扭入警用大檐帽的螺丝上,让胶片秒变成视线好、不起雾的面罩,可谓制作简单、使用方便。

有人夸他“心灵手巧”,他“嘿嘿”一笑,厚厚的嘴唇一咧,那副特有的“憨”样儿又来了:“我不就是学电工出身的嘛。”

正是靠着这样勤勤恳恳、日日夜夜的奋战,黎伟标带领着社区、工厂、企业以及五万多刘屋人,共同筑起了社区防疫的“铜墙铁壁”,交出了“零漏报”、“零感染”的完美答卷。

经验来自勤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黎伟标有三百天以上是在派出所和警务室度过的。这不仅是他的工作常态,也是多数基层民警的工作常态。正是这些超常规的付出、超负荷的辛劳,构成了社会转型时期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的平安大厦的有力支撑。

2017年5月19日,在会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情深意切地说:“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一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大家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几乎是时时在流血、天天有牺牲。这些年来,每当看到公安民警舍生忘死、感人肺腑的事迹,我都深受感动;每当听到公安民警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赴汤蹈火、流血牺牲的消息,我都深感心痛。”

由此可见,属于黎伟标的从警人生和警察故事,是时代演进的滚滚潮流中,不可阻挡的中国道路,不可替代的中国故事的缩影。

他一直盼望着,等勤务结束了,带上还没有坐过飞机的父亲去一趟北京,看看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然而,勤务一个接着一个,永远没有结束。这个遗愿,只能由他的儿子来完成了。

人人都能体会得到,对于一个值了二十四小时正班,神经绷得似拉满弓弦的派出所民警来说,以后的那些事情都可以先放一放,重要的是如何等来眼前的黎明。因为,黎明过后就可以交班了,那紧绷了一天的弦终于可以松弛下来。而最艰难的,就是在凌晨五点前的几分钟接到“110”指挥中心的指令,而这样的一单“烫手山芋”有可能再过十二个小时你都交不出去。

一位在黎明时刻接过这种“烫手山芋”警情的民警,这样描述过他的状况:眼睛睁都睁不开,大脑如同要炸裂,脚下像踩着棉花,终于颤颤巍巍爬上警车,摸着黑点燃发动机,咬着牙,而且要用大力咬才行,否则咬不醒,有时咬出血都不知道,这样才能顺利赶到现场。现场的情况一般都不清楚,只能一边出警一边处理,哪有什么预案。

十七年间,黎伟标接过多少次这种黎明时分的警情,我们不得而知。但他“最后一次”在黎明前接到的警情,就是这个2021年5月7日凌晨4时49分的接报,处置一宗寻衅滋事警情,让十七年如一日奋力翱翔的鹏鸟折翅断羽,倏忽而逝。

社区民警黎伟标,警队中最普通的一员,平凡如莞草一般,然其灵魂,却如真香永恒。

黎伟标的精神,如同莞香,在那个血色黎明,升华为天下第一香的品质

如果说莞草是东莞的肉身,莞香则是她的灵魂。

中华之大,无奇不有。谁会想到,珠江,这条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的大河,在历经万水千山的奔泻,奔腾到海“最后一公里”之处,徜徉开来。这一片咸淡水域除了盛产莞草,还生长一种奇异的莞香树。

莞香树早在东汉时期就有种植,唐代时莞香已成为东莞最负盛名的皇家贡品,故宫博物院中就有关于东莞进贡莞香的历史记载:“莞诸物俱不异他邑,惟香奇特”,“其种异于他处,故九州之远,京师之人,无不以为天下第一香也。”

为什么这个“天下第一香”会产自东莞,据说是因为东莞一带的土质特别适合莞香树的生长,既有海上吹来的咸风又有珠江口吹来的淡风,气候温和,咸淡空气混合回旋,所以产出的香品质量极佳,燃烧时烟少、飘逸性强且清香甜润。

关于莞香这一香的传奇,民间还流传着“香港”和“香山”之香即是莞“香”之“香”一说。据说,由于莞香堆放在码头香飘满堂,尖沙咀古称“香埠头”,石排湾这个转运香料的港口也就被称为“香港”,其后延伸到整个地区总称为香港。中山原称香山,据说也与莞香有关。

莞香树树干挺拔,有的粗壮有的纤细,高的十几米,矮的也有七八米。青绿色的树叶薄而生硬,暗褐色的树皮斑驳得如正在氧化中的黑银。为了获得莞香,民间会把莞香树的茎干人为地刀砍打孔,经虫蛀、病腐后使其感染真菌,并把“伤口”封闭起来,之后在菌丝所分泌的酶类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变化,最后形成香脂。这个通过人工干预促进香树结香的过程被称为“开香门”。

香农将含有香油的木块大范围凿下,再精心地将无香油积聚的木质铲去,留下的油质部分就是莞香。令人感慨的是,想要勾出一块完整的莞香,背后可能需要几万刀的功夫,因而每一块完整的莞香都有不一样的经历与价值。

在博物馆茶舍的一隅,当莞香点燃,一缕清雅的芬芳瞬间弥漫于斗室,充盈在天地间。

这人世间最奇异的香气、最芳香的魂魄,为什么一定要来自那样深的刀砍、那么多的眼泪与伤痕,这千世万劫累积聚散的因果轮回又岂是人们的肉眼凡胎所能得见。

对于黎伟标来说,在警队、在社区,他如同莞草,一样的草根。而他的精神,他的魂魄,如同莞香,在那个血色黎明,升华为天下第一香的品质……

(文中涉案犯罪嫌疑人及相关群众均为化名 )

责任编辑/张璟瑜

分类:纪实作品 作者:袁瑰秋 期刊:《啄木鸟》2022年5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