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先生的故事
古时候,私人或者地方开办的学校叫做“私塾”,私塾里面授课的老师被称为“先生”。在传统故事里,出现过很多形象各异、个性鲜明的先生,有可敬的、有可怜的、有可笑的、有可恶的……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让各位先生出来透透气吧。
白先生教书
从前,有位白先生到一个山区学堂教书。这个人本来就没啥本事,也不知道应该教什么,只是为了混口饭吃。他看学堂里有一个门,就教娃娃们说:“一个门。”
娃娃们就念:“一个门。”
念了一个多月,他又教娃娃们:“两扇窗。”如此又念了一个月。
白先生看这样教来教去也不是个办法,时间还长着呢。忽然有一天看见学堂外有三棵柳树和四棵桑树,顿时有了主意,就接着教:“三棵柳,四棵桑。”
就这样,娃娃们就把这“一个门,两扇窗,三棵柳,四棵桑。”念来念去,整整念了一学期,个个都背得滚瓜烂熟。
这天,县上派人检查。
娃娃们就大声地齐声朗诵:“一个门,两扇窗,三棵柳,四棵桑。”
检查的人听了,觉得还可以,就接着问:“你们还会什么?”
娃娃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约而同地摇摇头。
检查的人一看,这白先生是个混日子的人,就判他挨棍——一个门打一下,两扇窗打两下,三棵柳打三下,四棵桑打四下。打完,检查的人问白先生有啥话要说。
白先生很高兴地说:“打得好。我正要教娃千丈崖呢,幸亏还没教哩。要是教了,今天我就要活活被打死啦。”
先生拒婚
有位先生,在县里开了一家私塾,授业解惑,极受人敬重。可是,他婚后二十多年没有孩子,夫人便劝其纳妾。
先生却说:“我虽没有儿子,可是善尽职责,为国为民培养有用之材,这是真正的有后。况且有子无子皆由命定,不是强求所得!”
夫人苦劝无果,便索性自作主张,到邻居家下了聘礼,把他家年轻的女儿迎进了家门。然后,夫人修书一封,佯装生病,让先生速速回家。
先生接到家书,立即从县上赶回家里。但他回家推门一看,咦,夫人好端端的,还摆好酒席,让邻家女儿相陪哩。夫人不等他开口问,主动说明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她便先行退出了。
等先生反应过来,想要推门而出的时候,才发现门已经从外锁死,他高声呼叫“夫人”,夫人不理。情急之下,先生打破窗户,跳窗而出。把夫人气得连说他“不知好歹”。
先生一脸正色道:“这姑娘年方十八,我只愿她将来能嫁一个好人家。我年老多病,不能辱没了她。”夫人知道无法勉强,只好作罢。
不久,这位二十多年没有生育的夫人居然怀孕,还生下了一个儿子。他们的儿子十七岁省试头名,十八岁会试高中,后来官至宰相。
当地的人都说,上天被先生的德行感动了,因此赐了一个好儿子给他。
子虚乌有
从前,有位教书先生,误人子弟,被人告到县衙受审。
县官问他:“你教书常念白字吗?”
先生大喊冤枉:“纯属诬告,子虚鸟有!”
县官一听不对,说:“什么鸟有?你把‘乌说成‘鸟字,当堂出错。你认打还是认罚?”
先生害怕挨打,只得说:“认罚。”
县官提笔下判:“罚鸡三只,兔两只。”
先生赶紧回家拿来一只鸡。县官见了,责问道:“你为何就送一只鸡?”
先生回答说:“大人你写的不是‘罚鸡三只,免两只吗?”
县官听了,哭笑不得。
巧立契约
有一个吝啬的富翁为儿子聘请教书先生,讲明只提供粗茶淡饭。
有位教书先生前来应聘。他听完条件,说怕口说无凭,便写下了一张契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富翁一看,这当然好啦,便欣然应允。
哪知,吃第一餐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起来:“怎么都是素菜,没有荤菜?”
富翁赶忙拿出契约,大声朗读:“你不是说‘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吗?”
教书先生拿出笔墨,唰唰唰在契约上添上了标点,只见契约上写的是: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富翁没有办法,以后只能每餐都给先生吃肉。
无礼的先生
有位教书先生,教了很多学生,其中一个还做了大官。为此,他很是得意。
有一天,先生路过一片田地,看见一个老农汗流浃背地在耕田,他嘲笑说:“人分三六九等,无用的人只能在这一亩三分地里流尽汗水。”
老农听完他的话,笑着说:“我汗流浃背地劳作,能够收获粮食。哪像先生努力半生,只教出个祸国殃民的贪官。”
先生听完气愤地说:“我教出来的学生怎么会祸国殃民?”
老农嘿嘿一笑,不紧不慢地说:“种韭菜子只能长出韭菜,还能长出芹菜吗?像你这种傲慢无礼的人,还能教出济世之才?”
先生听完气得拂袖而去:“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我岂能和你一般见识?”
不久先生的大官学生果真因为傲慢不羁、中饱私囊,被皇上降罪杀了头,他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鸡腿先生
有一个穷困潦倒的私塾先生,每天只能吃些青菜萝卜果腹,常常被人笑话。
但最近,先生却天天吃鸡腿。每天晚上,他都把饭桌摆在家门口,桌上放一碟酱油,一支蒸鸡腿,扒几口饭,就抓起鸡腿在酱油里蘸一蘸,然后放到嘴里,啧啧有声地撕咬。
这一天,邻居大婶丢了一只大母鸡,在家门口大声叫骂:“哪个混蛋,偷了我的鸡?”
这一骂,引来了好多人围观。众人议论纷纷。有人便说了:“那个穷酸先生天天吃鸡腿,他哪来那么多钱?一定是他偷的鸡。”
大婶也觉得可疑,便去找先生理论。但先生坚称,没见过大婶的鸡,更没有偷过鸡。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闹到了衙门里。
衙役来到先生家里搜查,很快就搜到了一支大鸡腿。
大婶见了,立刻嚷嚷起来:“看看看,这就叫人赃俱获。”
先生涨红了脸,数度张口,却说不出一个字来。
“不对呀!”衙役在一旁却开口说话了,“这是什么鸡腿呀,硬邦邦的?”说完,他用鸡腿敲敲桌子,发出了“砰砰砰”的声音。
事已至此,先生也只好说实话:原来他怕人家笑他穷,吃不起鸡鸭,只好用木头削了一根鸡腿,一来蒙骗众人的眼睛,二来也给自己解解馋。
自此,这个私塾先生得了一个“鸡腿先生”的雅号。他觉得很是羞愧,便辞去了学堂教职,卷起铺盖,回到老家,发愤读书。经过三年苦读,他终于考取了功名。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位先生与一个学生合伙烤饼吃,一共烤了五个。
每个人都想要吃三个。
学生先拿了一个饼吃着,正在他盘算如何能吃到三个饼时,只见先生一下子就拿了两个饼,叠起来吃。
先生一边吃,还一边感叹:“据说双夹饼很好吃,今日一尝,果然不同凡响。”
学生一听,很快吃完了手中的那个饼,一把抄起剩下的两个饼,也叠起来吃。
学生解释说:“既然先生觉得双夹饼很好吃,那我也必须试试。”
这位先生自以为是棋高一着,结果却让学生占了便宜,还无话可说。
先生独吞
从前有位先生,在城隍庙内办私塾。教的几个学生,年龄有大有小。
这天清早,有四个小学生来到城隍庙前,一人一文,共凑了四文钱,在摊子上买了一碗凉粉。正准备吃时,突然上课的钟声响了,他们只好把凉粉存在小摊上,先进学堂上课。
先生在院子里敲钟时,隔着敞开的庙门,将这事看得一清二楚。于是,他出来将这碗凉粉吃了个一干二净。
中午放学了,四个小学生听说先生吃了他们的凉粉,心里不服气,又不敢直说,便在庙门内的墙壁上,一人一句,写了一首诗:
“四个学生,凑钱四文,买碗凉粉,先生独吞。”
接着,有几个大学生出来,以把守庙门的泥塑神像为题,一人一句,也在墙壁上写了一首诗:
“四个金刚喜洋洋,身披铠甲闪金光,脑袋长得漏斗大,屙屎足足有半斤。”
待学生走完后,先生出来锁大门,发现了墙壁上的诗。
两首诗都是竖着写成,小学生写的在下方,大学生写的在上方,上下每行都对得很整齐,乍一看就是一首诗。
先生上前看诗,一边看,一边念道:
“四个金刚喜洋洋,四个学生;身披铠甲闪金光,凑钱四文;脑袋长得漏斗大,买碗凉粉;屙屎足足有半斤,先生独吞。”
先生讨工钱
从前有个财主想请教书先生,大家都知道他待人刻薄,都不愿意上门。可有个姓卢的先生却偏偏找上门去。
财主与卢先生约定,除了管饭以外,只给他八文钱的工钱。卢先生还是满口答应了。
到了年底,财主把八文钱交给卢先生。
卢先生大惊,质问财主:“我整整教了一年书,你怎么只给我一个月的工钱呢?”
财主却说:“跟你讲好了的,一年八文钱,你怎么说是一个月八文钱呢?”
两个人你说是一年八文钱,我说是一个月八文钱,谁都不让谁,就跑到了县衙打官司。
两人到县衙时,已是半夜时分。
县官刚刚断完四起案子,桌上那支蜡烛已经快点完了,此时又见有人来打官司,心中有些不耐烦,于是对他们说:“现在天色已晚,我出一个对子,不等蜡烛点完,你们若能对得出来,我就给你们断案;若是对不上去,那就明天再来。”说罢,他就出了一个上联,“一支烛,断四案,普照东西南北。”
卢先生脱口而出道:“八文钱,教一载,怎度春夏秋冬?”
县官见卢先生不仅对得工整,还趁机告了状子,禁不住连连点头,便对财主说道:“人家这么好的学问,辛辛苦苦教了一年的书,你只给八文钱,叫他怎么过日子?赶快按八文钱一个月付工钱,如若不然,加倍重罚!”
财主听了,哪里还敢说半个“不”字。
木匠巧对
相传,有个财主雇了一位私塾先生。
这位先生自恃有学问,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一天,财主雇了一个木匠师傅给自家做牛栏、猪栏等。
吃饭时,私塾先生看到木匠师傅和自己同坐一桌吃饭,便撇着嘴,很不是滋味,但又不好讲出来。
木匠看在眼里,也不作声,只是大口大口吃着饭菜。
次日,财主儿子过生日,财主请了一桌酒。
私塾先生一看机会来了,一上桌,就对财主说:“今天喝酒,可要对对子,对得出来,喝酒、吃肉。对不出来,就不能吃喝。”
财主点头说好,他又问木匠师傅怎么样。木匠师傅也答应了。
私塾先生先说:“三点头,淡泊酒;三鸟旁,鸡鹅鸭;富家要请酒,不离鸡鹅鸭。”说完,他便端起酒杯,拿起筷子,喝酒吃菜了。
财主接道:“三食旁,馍馃饼;三草头,蒜葱芽;富家要吃饼,不少蒜葱芽。”说完也端起酒杯,拿起筷子,喝酒吃菜了。
两人连看都没看木匠一眼,便推杯换盏起来。
木匠师傅看看他们两人,不慌不忙地说:“三木旁,栅栏杆;三撇头,先生牛;我要造起栅栏杆,关起先生牛。”说完,他也端起酒杯,拿起筷子,大吃大喝起来。
私塾和财主听罢,惭愧地低下了头。
墙上题联
传有一个吝啬的财主,办了一个私塾,天寒地冻时不愿花钱生火,学生们的毛笔冻得写不出字来,一个个将毛笔尖放在嘴边用热气融化。
因此,学生们的嘴唇都染上了墨迹。
教书先生也冻得直打哆嗦,便要求财主生火取暖。但财主始终不肯答应。
无奈,教书先生在墙上写了一句上联,然后,就不辞而别了。他写的上联是:
口含冻笔唇沾墨
教书先生走后,财主想请别的先生来任教,可是,一年过去了,谁也不愿来。
有一天,外地有位书生从此经过。财主请他留在私塾住宿。当晚,书生眼看灯油已快用尽,还不见财主送油来,只好睡觉。待到天明,书生目睹墙上的那句上联,才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书生提笔,写了一句下联:
手拨残灯指带油
书生写完了下联,就离开了财主家。
后来,这个吝啬的财主始终未请到教书先生,只好将私塾关了。
分类:经典传递 期刊:《故事会》2013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