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今古传奇 > 今古传奇武侠版2016年6期 > 〖专题策划〗雅俗共赏的奇葩

〖专题策划〗雅俗共赏的奇葩

分类:今古传奇 更新时间:2023-01-22 12:25:57

杂耍,也称作“杂技”、“百戏”或“杂戏”,广义上还包括部分曲艺节目,不光其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上也是千姿百态,有许多表演与节目都无法简单、明晰的归类。正如其名称所显示的,可概括为一个“杂”字。虽然不少杂耍节目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被淘汰或演变,但是这些节目按照表演形式可以划分为八大类:力技、耍弄技艺、象形象声表演、魔术、高空技巧、马戏和滑稽小丑表演。

力技:

力技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杂技节目之一,主要包括“角力”和“扛鼎”两大类。角力也称为“角抵”,最初的雏形是“蚩尤戏”,得自于远古神话涿鹿之战中,蚩尤大战黄帝的场景。相传,蚩尤头上长着两只巨角,与黄帝大战时,他以双角抵斗黄帝。后来民众模仿这一场景,头戴牛角,相互角力的游戏。相传,这也是后世流行的相扑的起源。

力技的另一大类“扛鼎”,则是通过抓举与人体大小形成强烈对比的物体来体现勇力,与当下的举重类似。历史上记载的勇武名将,都有过“力能扛鼎”的记述,项羽就成功过。然而,这项杂技的风险也是不小的,相传战国秦武王就是因为扛鼎脱手,最后将自己砸死了。

耍弄技巧:

耍弄技巧主要包括投掷技和手技,是利用剑、棍、球、箭等道具进行抛、甩、投、射等表演。这种技巧搬上舞台,就形成了“投壶”、“顶碗”、“抛球”等杂技节目。

形体技巧:

形体技巧是通过展现训练有素的柔韧、灵巧、充满力度和准确性的形体动作,并组合、创造出优美、复杂、惊险的杂技项目,主要表演形式是轻功和柔术。

象形象声表演:

象形表演主要是通过模仿各种生物的外形,再现并美化了动物的形体动作,给人一种滑稽、优美的感官体验。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为我们熟悉的就是“舞狮”、“舞龙”了。现在中国舞狮表演分化为南北两派,北狮起源较早,相传是北魏时期形成,北派以“武狮”为主,腾翻、扑跌跳跃,并时常有走梅花桩、采青等高难度动作。南派则是起源于清,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梦见瑞兽朝拜,后来命人再现,以助国泰民安。南派以讲究生动的“文狮”为主,有瘙痒、舔毛、眨眼等惟妙惟肖的表情动作。徐克《黄飞鸿》系列电影中的舞狮就是融汇了南北两派精华的表演。

魔术:

魔术,又称幻术或戏法,利用快捷的手法、多变的布景创造出奇妙的景象。魔术在中国起源甚早,中国传统的“古彩戏法”以简单的布景、奇幻的手法享誉国际。古彩戏法所信奉的“八字真言”,分别为“捆”、“绑”、“藏”、“掖”、“撕”、“携”、“摘”、“解”成为中国魔术界的重要经验。

高空技巧:

高空技巧是技巧与勇气的结合,包括高空秋千、高跷、爬杆等项目,典型的有“空中飞人”、“高空走钢丝”等。高跷是民间最为常见和普及的表演形式,表演者一般都会扮演有名的戏曲人物,一边走一边跳,趣味盎然。

马戏:

在中国,马戏最早被称作“戏马”,是从骑兵骑术发展而来。战国时期,骑兵为了提高作战能力,不断在奔驰的马背上辗转腾挪,马术也因此产生。后来,逐渐发展出驯练和驾驭其他动物的杂耍形式,如我们熟知的“猴戏”。

滑稽与小丑表演:

滑稽戏是中国杂耍艺术中极为古老的一个门类,最早在战国时期就产生其雏形,当时的宫廷中就有这一类的优伶,通过表演,为宴会活动助兴,是当时诸侯士大夫的主要娱乐模式。司马迁《史记》将此类人物单独记述,列有《滑稽列传》,其中记载了优孟等优人事迹。

这八大门类的杂耍,虽然其具体的表演形式、技巧都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巨大,但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交汇相融,演变出丰富的形式,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人类可能性的不断突破。

分类:专题策划 期刊:《今古传奇·武侠版》2016年6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