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今古传奇 > 今古传奇武侠版2016年6期 > 〖专题策划〗“花拳绣腿”中的真功夫

〖专题策划〗“花拳绣腿”中的真功夫

分类:今古传奇 更新时间:2023-01-22 15:19:21

在江湖的刀光剑影中,杂耍的艺人似乎总是低人一等。他们背井离乡,身陷草莽,凭借一身本事,上刀山、下油海,飞个天,入个地也不在话下。在众多武侠等文学作品中,也会有他们的身影,只是他们身份低微,与戏子无异,身无长物,所依赖的本事,也不被看重,多被描述为“雕虫小技”,轻灵莫测的身法更是被视为“花拳绣腿”。

这些伶优在历史中当真是如此的不堪么?其实并不然,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贬低或者偏见,是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最早的杂耍艺人都是选择一些外貌奇特,天生意向的底层人士充当,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另一方面杂耍是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后才产生的,在讲究阶级地位的时代,游离于士农工商四民阶层之外,是属于下九流的人物,这本身就是不务正业的原罪。再加之,历史上无数的亡国之君,将亡国之罪或是推脱至宠妃,或是归咎于君王荒淫无度,所谓的酒池肉林深究起来,伶优还是要背这口锅,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就有深刻的分析。

武侠作品作为带有童话色彩的文学作品,也难免会凸显那些虚构的英雄人物,自然也不会将社会中再常见不过的伶人作为主角,他们或许有天下无双的技艺,然而终究只是谋生手段,与侠义、武道一途却是大相径庭,自然有着云泥之别。抛却侠义不谈,与一般人相比,或许伶人们生活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江湖。混迹其中,又怎会只有一些雕虫小技?

战国末期,当时的杂耍艺人多是以门客的身份寄居在达官显贵身边,战国四公子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则是门客众多,“如通物之市,无所不有”。这些艺人并非只会声色犬马,他们所作所为如同本领高强的侠客一般,济人危困。史书记载,孟尝君到秦国出访,却遭秦王扣押,孟尝君遣会柔骨的门客从狗洞进入王宫盗得狐裘,行贿秦王宠妾,后来又靠口技艺人学鸡鸣,让秦国守城人开启城门,最终出逃。但即便是这样惊险且充满江湖况味的故事,却被后人称为鸡鸣狗盗,让人不胜唏嘘。

到了明清之后,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兴盛,加之封建理学到达顶峰,统治者们开始与杂耍等技艺划清界限,宫廷中的杂耍文化开始衰落,但杂耍艺人在民间开始扎根,成为草根江湖中的一抹亮色。走南闯北的经历,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出那些漂泊江湖的侠客,与侠客们以侠义之心笑傲江湖一般,这些艺人们凭借过硬的本事,敢常人之不敢,挑战极限。虽他们的本事多是归为“熟”一字,但浸染汗水与鲜血的这个字,却也能逗得观众瞠目结舌或者会心一笑,从此在纷繁的江湖中,获得自己的地位与尊重,这本身就是不亚于侠客的真本事。

相关链接

最为著名的三大杂耍技艺

击剑

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娱乐活动。

击剑,顾名思义就是击刺之术,若是按照武侠中的说法就是比试剑术。

《吴越春秋》中就曾记载越王向越女请教击剑,越女言之:“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而后,项庄舞剑定天下,公孙大娘舞剑动四方,都是对这项杂耍活动最好的注解。

秋千

“秋千者,千秋也。”引申有千秋万岁之义。千秋最早是男性用来军事训练的工具,后来成为闺中女子们最爱的娱乐活动。

唐朝宫中十分流行荡秋千,每逢清明寒食等节日,宫中尽竖秋千,宫女争相表演,以助宴饮之乐。张祜《千秋乐》就描绘这种盛况“八月平时花萼楼,万方同乐奏千秋。倾城人看长竿出,一伎初成赵解愁。”

斗蛐蛐

也即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即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

斗蟋蟀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蟋蟀从原先的听其声,发展至今的观其斗。宋代朝野内外大兴斗蟋蟀之风,并将“万金之资付于一啄”,蟋蟀相斗,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菣草或马尾鬃引斗,让它们互相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

分类:专题策划 期刊:《今古传奇·武侠版》2016年6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