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这行最讲究手艺。三流厨师以菜做菜,能填饱肚子就好;二流厨师以味做菜,美味佳肴惹人喜爱;一流厨师以心做菜,小厨房里有大智慧,三鲜五味中品人生……
拆烧鲢鱼头
清朝末年,镇江有一个财主,十分吝啬。他想砌一座楼,连一个泥瓦匠也找不到,只因当地人人都知道他刻薄,不愿和他来往。凑巧有一批外地来的工匠倒愿意,财主赶紧把他们雇下来。
第二天天没亮,财主就去喊工匠出工,等太阳升了老高才送饭。工匠们一看,是一桶照得见人的稀饭和一碟臭咸菜,气得工匠们要摔碗。原想中午如此,晚上能好点,哪晓得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一连三天,天天如此,工匠们决定给财主点厉害看看。自打这天起,财主光看到工匠们忙得团团转,就是不见墙长高。他眼珠子一转,想出个馊主意。
第二天是财主老婆的生日,财主叫厨师买了一些大鲢鱼,吩咐厨师把鱼肉做菜办席,把剩的鱼头烧给工匠吃,想给工匠们“抹点糖”。再一想,鱼头上的骨头太多,吃起来费时,要耽误工时,便对厨师说:“把鱼头上的骨头想办法取掉,把鱼头肉烧成一个菜。”
厨师一听心里就火,平时财主对他也很刻薄,他想:好,我就烧个“拆烧鲢鱼头”。他把鱼头一劈两半,冲洗干净,煮到离骨时,把骨头拆去,再下锅加油盐葱姜等作料。他越烧越气,心想:你这财主真小气,顺手把案板上的金针、木耳抓了几把;想想还是气,又把案板上的一碗鸡丝也倒进锅里;想想还是不解气,又把原汁鸡汤舀了几勺。这时他心里才舒坦些,一尝,啊,打嘴巴也不丢,鲜美透啦!
菜端到工匠们面前,财主高声说道:“大家干得辛苦,今天请各位师傅尝尝鲜,特地烧了鱼。”大家朝碗里一看,这是什么鱼啊,零零碎碎,肯定是吃剩的,个个不想动筷。厨师忙说:“请各位师傅尝尝,这是我祖传的家菜。”
工匠们将信将疑地尝了起来,鱼肉肥嫩,味道鲜美,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菜!等工匠们吃得差不多了,财主这才发现厨房里的金针、木耳、鸡丝、鸡汤都没了,一气之下就把厨师赶跑了。厨师本来就不想再受他的气,回去自己开了一个饭馆,挂出了“拆烧鲢鱼头”的招牌,一下子成了镇江的一道名菜。
客栈斗智
从前有个厨师,要去外地帮厨,一路走来天色已晚,便在一家客栈里住下。厨师拿出自带的十八块牛肉,找客栈老板娘搭伙做饭。客栈老板娘一见这方方正正的十八块牛肉,就想占点便宜,她把菜刀磨得风快,将每块牛肉切了一片留下来,准备自己加餐。
不一会儿,老板娘将刚出锅的饭菜送到客人面前。厨师一眼就看出了老板娘的花招,他眉头一皱,念出一首打油诗:“出阵点兵十八将,回营依然是九双。虽未损兵和折将,个个头上带了伤。”
老板娘知道客人发觉了她动的手脚,脸一下红到耳后根。厨师故意说:“老板娘,你家的炉火真大啊,肉煮得很烂,把你的脸也烤得绯红。来,来,我们一起吃吧。”
老板娘也顺水推舟:“莫客气,我们开栈房的是不吃客人的东西的。”厨师一听,故意感叹说:“这真是在家千日好,出门还好些呀!”
老板娘笑了,说:“客人说得不对,我们这里的俗话是: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哪!”
厨师笑道:“不,是出门还好些。比如我请你代厨弄肉,你就想得周到,一块留下一点,今天吃了明天早上还有。像你这样细心周到,就是我自家娘子也比不上呀!”
老板娘知道遇上了厉害角色,这点便宜是占不成了,只好说:“客官,常言说,出门路边是锅灶,我们开客栈的不对客人照顾周到一点,还有谁来照顾你呢!”
第二天,厨师早餐时,老板娘乖乖地把留下的牛肉端了上来。
厨师入狱创豆腐
汉朝时候,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被封为淮南王。有一天,他微服出游,途中迷路,又饥又渴,就向一家农户讨食。农户正在煮豆浆,就顺手舀了一碗热腾腾的豆浆给他喝。刘安从来没有喝过豆浆,只觉得美味无比。回到王府,他就命王府的厨子苏平磨豆浆煮给他喝。可豆浆做好后,刘安总觉得味道不如农户舀给他喝的那碗,一怒之下,就将苏平打入了大牢。
苏平的妻子非常贤惠,为了救丈夫出狱,她用自家的小石磨磨豆浆煮来试验,想煮出王爷喜欢的口味。这天,豆浆煮沸了,她正想拿碗来舀,突然听到院子里传来脚步声,她以为是公差又来了。自从丈夫入狱后,公差时时来向她要钱要物,她害怕公差看到她还有钱煮豆浆,又来敲诈,便赶紧将这锅豆浆端起来,倒入灶边一个空的酸菜坛子里,然后盖上了盖子。
待她出门去一看,来的不是公差,竟是丈夫回来了。只见苏平被打成了跛子,拄着拐杖回来,夫妻见面,抱头大哭。苏平说:“王爷限我三天内做出可口的豆浆,若是做不出,我的小命就没了。”
妻子安慰他说:“别着急,我们慢慢试。”妻子看到丈夫饥肠辘辘,十分心疼,就拉他到厨房去喝自己煮的豆浆。谁知妻子揭开坛子一看,天啊,坛子里的豆浆全变成了雪白滑嫩的固体,她目瞪口呆,不知这是何物。原来这坛子曾泡过酸菜,里面还有点残剩的酸水,豆浆倒入后就凝固成豆腐了。
妻子看见豆浆成了这样,就切了一小块给丈夫。苏平惊讶地说:“这是豆浆?你别逗我了。”他尝了一口,觉得鲜美可口。以前世上从没有过这样的食物,妻子就顺口叫它为“逗夫”。苏平将“逗夫”献给淮南王尝鲜,淮南王尝后十分喜爱,就饶了苏平。
此后,“逗夫”渐渐在民间传开了,因为它是豆子做的,老百姓就喊谐音“豆腐”,一直沿袭至今。
皇帝与厨师
从前,有个皇帝喜欢游山玩水,一次,他扮成秀才模样微服私访,途中去一家酒楼用餐。堂倌听这客人说一口京话,知道是大地方来的,便告诉了主厨。厨师想:京城人吃荤吃腻了,何不让他换换口味?便用本地特产做了一桌素菜。皇帝肚子正饿,吃后感到新鲜可口,便指着菠菜问:“这叫什么菜?”
堂倌心想,这秀才真是书呆子,连菠菜都不认得,便按厨师教的,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说:“客官,这叫红嘴绿鹦哥。”
“好名字!”皇帝又指着豆芽菜问,“这叫什么?”
“千金小姐戴银环。”
“更好听,更好听!”皇帝又指着豆腐干问,“这呢?”
“金镶白玉板。”
“妙哉妙哉!”皇帝用两个指头拿起一颗小土豆喂到嘴边问,“这叫什么?”
堂倌笑道:“这叫凤凰蛋。常言说,土烧酒,凤凰蛋,吃得浑身都舒坦!”
“哈哈,舒坦舒坦!”皇帝吃得酒醉饭饱,叫堂倌结账,一摸身上,傻了眼,硬着头皮说:“不巧忘了带银子,给我记账吧!”
堂倌进去通报,厨师想,反正钱不多,干脆做个顺水人情吧,便出来打招呼说:“客官,没有银子不要紧,一回生二回熟,以后见了面,你再请我吃吧!”
皇帝也不多客气,点了点头,一抹嘴,抬脚就走了。
皇帝回到京城后,山珍海味吃腻了,又想起了那家酒楼的美味,就叫太监去办“红嘴绿鹦哥”、“千金小姐戴银环”、“金镶白玉板”和“凤凰蛋”。太监哪里都找不到这些菜,仔细一打听,原来皇上微服私访时吃过这些东西,便下令那厨师进京。
厨师听说那个赊账的秀才是当今皇帝,不觉好笑。他来到皇宫,做好饭菜,皇帝吃到嘴里,却没有当时可口,不禁龙颜大怒,要杀厨师。厨师毫不惊慌地说:“皇上且慢,小民有个请求。”
皇帝一拍龙案:“快说!”
“请皇上让我吃顿酒饭,再杀不迟。”
“你罪该万死,还要吃饭?”
“皇上当初没银子付饭钱,不是答应要请小民吃饭吗?”
皇帝想起当时情形,脸红到耳根,只好传旨备饭。太监端来一些又霉又臭的残羹剩饭,厨师不管三七二十一,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皇帝闻到冲鼻的霉臭味,忍不住问道:“这么臭的东西,你怎么吃得这么香呢?”
厨师说:“皇上,小民饿了一天没吃饭,再臭的东西,我这时吃起来也是香的啊!”
皇帝听了,从“饿”字中悟出些道理,脸又红了起来,便下令赦免了厨师的死罪。
一条腿的烤鸭
古时候有个富翁,家里请了一位手艺高超的厨师,尤其擅长“烤鸭”这道菜。可是,富翁从来没有赞扬过厨师的手艺。后来,厨师每次送到富翁面前的烤鸭,虽然美味可口,却只有一条腿。另一条腿到哪里去了呢?富翁心里很纳闷。
一天中午,厨师把烤鸭端上桌,富翁看到仍是一条腿的鸭子,忍不住问:“为什么你烤的鸭子都只有一条腿?”
厨师回答说:“鸭子本来就只有一条腿嘛!”
富翁怒道:“胡说,鸭子明明是两条腿啊!”
厨师不再辩解,推开窗子,请富翁向外望去。不远处水塘边有一群鸭子正在打盹儿,缩起了一只脚,只用一只脚站着。厨师说:“你看,鸭子真的只有一条腿。”
富翁不服气,两手用力鼓掌,鸭子被掌声惊醒,动了起来。富翁得意地说:“你看,鸭子不是有两条腿吗?”
厨师不慌不忙地说:“对嘛!如果以后您在吃烤鸭时,也能鼓掌称赞,烤鸭就会有两条腿了。”
富翁恍然大悟,以后吃饭时,都不忘真诚地赞美厨师,从此富翁就能吃到两条腿的烤鸭啦!
灶王传说
不知是哪朝哪代,皇上派一个大臣到外省当州官。大臣在京里享乐惯了,不愿意去,皇上就对他说:“这个州土地肥,你上任以后,可以这样办—”大臣听了皇上的话,就欢欢喜喜地上任去了。到任以后,他贴出了告示,说:他上任后,每家百姓要请他吃一天上等酒席,谁不请,就犯王法。开头,他一个人去吃,后来把他的夫人、下属,连他的鸡狗都带去吃。
州官整整吃了一年,老百姓被吃得叫苦连天,都咬牙说:“州官不是咱们的‘父母官,他是吃人肉、喝人血、嚼人骨头来的!”
这话传来传去,传到一个叫“张大巴掌”的耳朵里去了。
“张大巴掌”力气特别大,巴掌又大又宽。他把州官的事打听清楚后,就杀了一口猪,放进锅里,让媳妇烧火炖肉,他去找州官。
见到州官,张大巴掌说:“州官大人,我力大无比,能上天抓凤,入海擒龙。听说大人爱吃好东西,我特地擒了龙凤,炖了一大锅‘龙凤肉,请大人赏光!”
州官一听,这哪能不去!立即带着他的夫人、下属、鸡狗,跟张大巴掌去了。一进张大巴掌家的门,州官抽着鼻子直喊“好香”,鸡馋得拍翅膀,狗馋得吐舌头。张大巴掌把门一关,指着州官一伙说:“你们把老百姓吃得好苦哇!今天让你们尝尝我的巴掌!”说完抡起巴掌就要打,媳妇忙拦住说:“别把他们打碎了,就把他们打在灶旁的墙上吧—让他们永远站在灶旁,干瞪眼看老百姓吃好东西!”
“好!”张大巴掌扬起巴掌,只使了一点点劲,“啪”—就把州官、夫人、下属、鸡、狗一齐打得贴在灶旁的墙上了。
大伙知道后都拍手称快。有人提议说,不如请个画匠把他们画下来,贴在每家灶旁墙上。大伙听了很赞成,就这样办了。
不久,这事让皇上知道了。他很生气,却又不敢找张大巴掌问罪,生怕张大巴掌把他也打在墙上。怎么办呢?为了面子,他就写了个告示贴出去。告示上说:州官两口子生前是皇上的“御膳厨子”,侍候皇上有功,死后封他两口子为灶王爷、灶王奶奶,家家户户都要把他们画成像,贴在灶旁的墙上,流芳千古。
从那时起,关于灶王爷的传说就有了两种:一种说,灶王爷是被张大巴掌打在墙上的州官;一种说,灶王爷是皇上的“御膳厨子”,死后受了“皇封”。
分类:经典传递 期刊:《故事会》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