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小说月报 > 小说月报2021年1期 > 〖短篇小说〗出徒

〖短篇小说〗出徒

分类:小说月报 更新时间:2022-08-21 17:35:36

小学二年级的秋天,我家院子里的山楂树挂了果。同年冬天,母亲对父亲说,她决心要去卖山楂了。父亲没有反对,第二天他很早就出门,带回很多的砂糖,还有一口锅。锅口很浅,比我家烧饭用的铁锅单薄不少,像个能挥在手里击球用的拍,我试着掂了下,沒掂动。母亲让我离远一些,她手上拿着一张纸,上面是央人给她写的,如何制作糖葫芦的步骤。她反复看,反复在厨房里试验,一丝不苟,还往脸上挂上了白口罩,像个课本上的女研究员,只是没穿制服,穿家常衣服,还跛了一条腿。整个下午我在院子里玩,向墙壁上画出的靶心掷沙包,身心沉醉于屋内飘出的焦糖的味道。总试图推开屋门,听母亲叫我没有。想自告奋勇说,我愿意替她尝一尝。晚上父亲从海边回来,我一人在星辰下站着,踩住沙包,看见门口两扇铁门,正轻微地摇晃。父亲推门的手有些抖,大概是冻的。他总要光脚在海水里泡上很久,才能往筐里拾满鱼饵。父亲的工作是捕捉一种纤细的红虫子,一斤四块钱。他一天能挣二十块钱回家,如果没挣到二十块钱,他推门的手就不仅抖,还缓慢。父亲走过来,嘘了我一声。他身量不高,和我们班上发育最好的齐大个儿差不多,人却很壮实,脱下衣服,肌肉一条一条的,身上比脸白不少。我母亲脸很白,人也虚弱,不常出门走动,也是腿脚不便。想来做山楂这件事,她也计划五年了,五年前她在我家院里栽下十棵山楂树。五年后,她安慰害怕等冬天到了会失去营生的父亲说,我们还有这些山楂。

母亲在和我年纪差不多的时候,贪玩,从山坡上滚下来,又不巧右腿撞在一块掩藏在荒草后的石头上。到家后,她偷偷把裤子褪下,看见从膝盖往下,右腿上整片的血污,伤口看不清楚,只简单用水冲洗,一瘸一拐蹦着去盛饭,去刷碗,去扫炕,去入睡。夜里疼痛难忍,蚊子样哼哼,姥爷喊她闭嘴,我姥姥睡得轻,问了两声,丫,怎么不痛快?她说腿上。姥姥在夜色中撩开窗帘的一条缝,借外头的月色,看清母亲的伤势,用手指蘸了些自己嘴上的唾沫,给她抹。一个月后,病情加重,母亲彻底不能走,终日在炕上抱膝叫疼。姥爷只得雇了车,送她去医院。大夫一会儿说没大碍,一会儿说没法弄,他看着很年轻,眼睛里尽是迷茫和无助,似乎自己也得上某种不能确诊的病,恍惚着指点姥爷说,等过几年看吧,过几年条件好了,再想办法。过几年,母亲长成了大姑娘,日子没有好,又因病腿拖累成贫穷的老姑娘。我姥姥叫媒人来了家里几次,媒人再到我父亲家去,说王家可有个好姑娘,就等着你们老大呢。我爷爷没吭声,两个先于我爸成家的叔叔也不吭声,毕竟先给他们娶了媳妇,对大哥是有份亏欠。眼下大哥再要成家,家里多一分都拿不出来,他们不敢想象一旦应承了,日子还能跌到什么份儿上。这时父亲从地里回来,听见媒人这句话,撂下农具说,她怎么等我的?媒人说,她等你,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父亲寻思片刻,觉得听着很踏实。爷爷见他动心,把话说在头里,我们家可没子儿了。按说他二婶你来,该请你吃顿晌午饭。可你看看,圈里、鸡窝里、碗架柜里,找不出一个好菜来。媒人平淡地说,她在老王家吃过了。爷爷和两个叔叔对了下眼神,心说女方条件兴许可以,起码是个懂礼人家。爷爷说,好哇,好。刚才你说那姑娘,不爱出门转悠,这点就本分。我再扫听一句,她多久出回门儿?媒人说,半年前出来一次,去市里看病。说过半年还得去一次,去省里手术。父亲把跌在脚边的农具重又拾起来说,你该直截了当讲,她有残疾。半身不遂还是小儿麻痹?我爷爷说,立国,没教养。他二婶,姑娘半身不遂还是小儿麻痹啊?媒人擤了下鼻子,说,右腿不好使。拐着走,也能走二里地。是亏了你家了。说完,媒人让我父亲用板车送她回去,她懒得再走那二里路,两家都跑下来,却没有跑成,她很挫败。刚在车上坐稳,父亲推她到村口,不推了。他久久没说话,媒人也不催,知道个人的主意还是得个人来拿。大太阳底下,她用袖口挡着半面脸,悠悠抛出一句话,去王家呀?父亲又再推动车轮前进,喘气平匀,汗也没擦一把,好像他天生就知道王家在哪儿,推着媒人去见未来老婆,是他人生必经的一条路。到了王家,我母亲正趴在窗口剪窗花、贴窗花。剪好了往玻璃上一拍,透过图样上的缝隙,第一次看到了父亲的眼睛。

父母话都很少,印象中他俩从未红过脸,好些年后我也成了家,才知道那样就是感情深厚了。母亲干不了重活,始终懊丧,便把多余的精力尽数用在辅导我成才的事业上。我小学就在村里上,一个班十来个孩子,我八岁才上学,是最晚的一个,这还是反复求来的。母亲其实恨不得我多学知识,她只是还迷信那个当年给她看病的大夫的话,总以为凡事拖得久一些,就缓和多一些,毕竟一旦添上我这笔学费,家里又吃紧不少。看着我每天早起去念书,到下午给她带回新讲的课文、新学的算术这些信息,她总是既喜悦,又心神不宁。提早守在家门口,看我放学回来,立时张开怀抱。我不敢往她身上扑,怕撞倒她,就在她怀里轻轻蹭一下。母亲没念完初中,加上记忆力逐年减退,与其说是辅导我,不如说是监督我。和班上别人的母亲不同,她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标准要求我,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求我练一篇钢楷、写一页日记。她托人去镇上买了本字帖带给我,起初,在透明的薄纸下模仿那些美丽的字的纹路,于我像游戏一般新鲜。可等字帖摹完了,再也没有了,她要求我在旧报纸上练笔,报纸粗糙,钢笔不容易下水,字练得费劲,我开始烦躁,在日记里写下为数不少的抗议。母亲会在每晚睡前,检查我的钢楷和日记,看完钢楷,已经让她不满意,再看完日记,好半天人默默坐在炕沿。我也在炕上默默打量她梳得像男人一样的短头发。她让我跟她去院里,父亲抱着我,试图帮我逃过一劫。母亲唉声叹气,因为病痛,她的唉声叹气几乎像呼吸一样自然,叹息声慢慢转移到了院子里,她不叫我,可她在等我。父亲只好对我说,去吧。这回轮到他趴在窗口,不安地往外看。看到我和母亲,两个薄薄的人儿,都那么瘦弱和矮小。母亲让我在院里东走几步,西走几步,南走几步,北走几步。等走回到她面前,听她说,这院子就这么大,不多学点本事,即便你手脚全乎,也会和妈妈一样,做个废人。你想做思想上的瘸子吗?我始终记得她这句话,当时有讶异的感受,多年后才明白讶异来自哪儿。如果没有残疾,她本来成绩很好,好到可以帮她超越贫穷的宿命。白天不说话的时候,母亲脑子里会转各种各样的文字,有些是她上学时暗自记下的名人名言,有些则从我的课本上得来,在我临钢楷的时候,母亲捧着我的语文书,一遍遍念诵:“我们往往是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总想着最快最容易的获利方法,工作埋怨万分,却忘记了路是一步步熬出来的。”

母亲不单叫父亲去卖糖葫芦,叫我也要去。父亲求情说,孩子太小。母亲说,打小练。母亲把做好了的糖葫芦放进两个筐里,大筐给父亲,小筐给我,叮嘱我说,五毛一串,是小山楂串的。一块一串,是大山楂串的。给你的,一块的山楂放得少,先从小山楂开始卖。早上七点刚过,小学已经放寒假了,寒假里我还是头一次起这么早。母亲给我套了条厚实的棉裤,裹上棉衣,往我头上罩住个仅能露出一双眼睛的毛线帽子,我的嘴也捂住在里面,说起话来发潮。父亲和我一起出门,我俩肩上一人扛一个糖葫芦架子,是个高高的棍儿,最上头用铁丝固定住一只编织袋。母亲嘱咐我,一定要到了地方,站住脚,再把糖葫芦从筐里拿出来,一串串在铁丝里插好。不要先拿出来,糖怕落灰。八点多,农村天已大亮,父亲走上另一个方向,身形越来越远。我前方是村里唯一一条开阔路,走到头,就是镇上,是逢年过节我最期盼去的地方,现在母亲告诉我,寒假里剩下的每一天,我都要去那儿。我会成为那些小贩中的一员,自己挣钱,数钱,经营一份买卖。我挎着筐,扛上架子,像个孤胆英雄走上未知的征程,有认识的大人站在道边儿看我,看我这身装束。我听到他们的小孩儿在叫了,爸,你看他要去打人。他爸告诉他说,不打人,他卖东西。我把眼神扫过去,想这可能是我第一个买主,大人被我一看,将孩子往屋里哄,说不买不买。我知道不能心急,他们还没看过我筐里有什么,不知道那是母亲淘洗了多少遍的山楂,反复试验了多少遍火候,挂上去的糖浆。那是世上最好的糖葫芦。我自信地想,等到了镇上,一亮货,会有识货的。半小时后,我走到镇上,集市的热闹在我眼中,一时变异成了别的气氛,像张牙舞爪的狮子,也像有些大人消闲时,那种烟雾缭绕的牌局。我在人群里挤来挤去,筐被撞了好几下,还不知道自己该站在哪儿。似乎哪儿也没有我的位置,棉线帽子下,我的脸颊发烫,好不容易找到一块儿空地站住,是街尾的位置,旁边有个水果摊,清一色摆着苹果。水果摊后的男人,将两只脚架在一张椅子上,侧躺着看我。他一声也不吆喝,漠然观察迎来走往的人,遇到有抬手拿他苹果的,就拽个塑料袋扔过去,秤杆也不拿。我以为或许可以不用吆喝,也会有人像摩挲他的苹果一样,试图摩挲我盖在筐上的毛巾布,试探问,小孩儿,底下有什么呀?到时我再说,底下有好货。可整个上午过去了,没人来摩挲毛巾布,也没人看我一眼。除了那个卖苹果的,他似乎当我是一景,不时发出古怪的笑声,我的存在,消磨了他的寂寞。

这时,有人来买他的苹果。那人将手里的糖葫芦架换了个肩膀扛,大筐用腋下夹着,还是没让男人用上秤,也没用上袋子装,他就拿了一个走,将买来的苹果塞进我的帽子底下,说,口干了吧。那人是父亲。父亲不知是来寻我的,还是像他相看我母亲那天时一样,临时决定掉转方向,去跟踪他的儿子。我抓着苹果,盯着他说,我一串也没卖出去。父亲说,你根本也没卖啊。我没听见你吆喝,你吆喝了吗?我说,张口费劲儿。父亲胡噜下我的脑袋,让我跟着他,往家回。回去的路上,他给我讲今天他是怎么张口的。他说,你妈这个帽子,缝得好。就露一双眼,像不像个蒙面侠客?你就想你是个侠客,四海为家,到哪儿不留名,谁也别想认得你。知道只有谁会认得你吗?我想说,只有你和妈妈会认得我。父亲却从口袋里掏出一沓钱,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钱,得有五十块吧,才一上午,就得这么多。父亲说,钱会认得你,你在乎它,它才跟你走。你要是叫也不叫它,它凭什么去找你?我说,我明天不想出来了,我讨厌去挣钱。父亲没反駁我,他把帽子卷起,露出嘴唇,叼上一根烟,说咋的都行。午后风刮得大了些,路上人渐渐少了,父亲说我们只是回家吃个饭,下午还要去的。我在帽子里吃完整个苹果,怕灌风,紧着啃完最后一点果核上的肉,心说下午我就不去了。我是个小孩儿,我不能回家这么晚。到家门口,母亲还是等在那里,像每天看到我放学一样,露出安稳的笑,相比平常,笑容里有更多的欣慰在。我往她怀里钻,筐扔掉,打了个小声的嗝。母亲掂量我的筐,知道了我上午卖货的结果。我撒娇说,下午不去了。她和父亲一样,点头说行。她只是多问了一句为什么。我说,张嘴吆喝,太丢人。母亲点点头,掀开筐上的毛巾布,翻开塑料纸,拿了最上面一串糖葫芦,递给我。

她说,你看,我做的糖葫芦上,糖是什么颜色的?我拿在手上转了两圈,阳光反射,糖面像镜子一样闪出迷人的光线。我说,银色的。她说,外面卖的糖葫芦上,糖都是黄色的。知道咱家的糖浆,为什么透亮吗?我摇摇头,眼前闪过一些画面。她说,我眼珠不差,盯着熬的。她又问,知道咱家山楂,为什么通红吗?我在水里筛了又筛,五次打底。我说,妈你别说了。吃过饭,我和父亲又一起出门,走两个方向。下午落了一场雪,在刮着雪的集市上,我茫然站了好一会儿。想自己是个侠客,想糖浆在阳光下的颜色,终于在卖苹果的男人眯起眼睛,想躲风雪时,喊出人生第一句吆喝:糖葫芦,世上最好的糖葫芦——五毛钱。

往后山楂树每年都挂果,我也每年寒假都出去卖糖葫芦。有次爷爷领着堂弟,在集市上看见我,我扛着插满糖葫芦的立棍儿,生意人一样站着,已比他高出一头。因为和两个叔叔关系不好,我们也很少去看爷爷,怕去了互相再碰着。三年前父亲带我去爷爷家,就和三叔打了一架,三叔骑坐在父亲身上,父亲两手挣扎的动作就像在土里游泳,刨出一阵扬尘。我、爷爷和二叔,三人只是盯看,似乎这样就是劝架。父亲突然号叫一声,背部老牛似的往上一弓,将三叔顶起。我朝他手边扔了把铁锹过去,父亲会意,一手抓住锹把,往背上负重的地方砍去。三叔被开了瓢。爷爷和二叔送三叔去诊所的路上,他频频回望我们父子,意思是你等着。爷爷半路折返回来,看到我和父亲正在炕上支起小桌,掏家里的剩菜吃。父亲盅里有酒,他举着盅,看爷爷,爷爷也看他。我以为他俩会憋出什么话,父亲刚干完见血的事儿,我相信一时半会儿没人能在气焰上压服他。爷爷却朝我来了。在我十来岁的脑瓜上甩了个巴掌说,锹你也是好递的!

糖葫芦好卖吗?再见到他时,爷爷裹着条脏兮兮的灰围巾,围巾是粗针的,上面沾着口水和鼻涕,他把围巾又当围嘴,又当口罩,还当手绢使。他眨巴着和围巾一样混浊的眼珠,向我打听今天的进项。跟在他身边的堂弟是三叔家的,叫小华,呆头呆脑,比我小两个年级,很少叫我哥。他爸叫我,老大家的,他也跟着学。有时在学校我俩迎面碰上,非得打个招呼时,他就在嘴里先发出个模糊的音节,类似唔,拿小眼神在我边儿上遛一圈说,老大家的。我回答爷爷说,还行吧。我开学就要念初中了,常年做买卖,早会看人下菜碟,但我看人的标准,是跟着我父母。父母喜欢的人我也尊敬,父母不喜欢的人哪怕是我亲爷爷,我也亲近不起来。何况我那两个叔叔,一个比一个不是玩意儿,父亲受欺负还好,他心大,事不过夜。可同样的话但凡传进母亲耳朵里,就会让她整晚长吁短叹,检讨自己的德行。我知道爷爷是缺钱了。父亲和二叔每月都给他拿一些,三叔一分不拿,还总想从爷爷那捞点儿,当初父亲和他就因这个干的架。爷爷哆哆嗦嗦,将手从棉袄里伸出来,往我筐上去抓,又向我腰间摩挲,我知道他想摸什么。我按住他那双树皮一样的手,笑嘻嘻说,我今天还没开张。爷你吃糖葫芦不?他摇摇头,指自己嘴巴说,太酸,倒牙。我说,那也来一串。不来白不来,要别的我也没有。我从棍儿取下一串,递到小华手里,大度地说,吃吧。爷爷脸色铁青,对小华说,吃,你大哥的心意,你别不识抬举。小华的黑眼仁儿在眼白里晃荡一圈,盯着我,说,不要五毛的,要一块的,果儿大的。爷爷看看我,吸溜着鼻涕。我说,不行,看你是弟弟,白给你一串不错了。我不能太亏了。爷爷转向小华,说,听着没,他家有钱了,越有钱越抠。回头跟你爸要钱,来买一块的,爷爷没钱,穷。我把小华手里的糖葫芦抢回来说,还不给了。你们走吧,别挡我做生意。爷爷又说,小华,听着没。当年他爸用铁锹砍你爸,现在他用撵狗的话撵你,还撵我,你可别忘了。小华立马跳起来,两手攀住棍儿上所有的糖葫芦,往下胡噜,我听见每一根竹筷轻声折断的声音。集市上过往的人,都在回头看。我身边儿那些常年下来,已经混熟了的卖货的大爷和婶儿,也齐来劝。爷爷在叹息,他看着一地的山楂、糖片儿,试图捡,瞧瞧我的脸色,又作罢了。小华倒是雄赳赳气昂昂。我将刚才还有些分量,此刻已轻飘飘了的木棍儿捏在手里,朝小华就是一劈,我试图模仿当初父亲的样子,却忘记小华是个小孩儿,和三叔身高上有差异,棍儿只是乱挥,并没扫上。而他被爷爷卖力地一推,在围着的人群前摔了个屁股蹲儿,后背又被人墙顶住,没再往后翻。他傻兮兮地盯着怒发冲冠、手持木棍、孙悟空转世般的我,眼白变得更多了。

据说小华回家后神志不清了两天,电视里一放《西游记》,他就躲进被窝,叫大圣饶命。父亲去看了两次,带上母亲要他带的一筐糖葫芦,都是一块的。还带上三百块钱。钱三叔收了,糖葫芦没要。三叔甚至没让父亲进门,只在门口伸出手,从门缝里接过钱。这是晚上我在炕上装睡,偷偷听父亲告诉母亲的。母亲又在唉声叹气了,她那两年和镇上到村里来的一个人交好,从他手上接过一本小书,没事就参详。那晚,我听了半宿她向神灵祈祷的声音,不知神能不能听懂她的东北话。她说,万能的主啊,你让仇恨消失吧。

仇恨没有消失,相反,它像是渗透进海绵里的水,看着像干了,挤挤却还有,就算不挤,它也始终在海绵里沤着,随日子长久,发酵出可怕的味道。我在家歇了一礼拜,其实是母亲嘱咐我,在家躲一礼拜,躲躲你三叔的火气。他还不至于来家弄你,他怕你爸。可仅凭父亲出门卖糖葫芦,收入要少一大半。我岁数小,更能招揽客人,几年下来积攒下好些回头客,也知道什么钟点儿该去哪儿出摊,尤其是那些在冷库工作的工人,他们一下班,总要来我们的摊位上买串糖葫芦走,我会在他们下班前的半小时,准时在一个好位置安营扎寨,岿然不动。我们那个集市虽小,但也是方圆百里最大的集市了,人事复杂,各有各的地盘。父亲如果也去,就不知道该往哪儿站,别人准会给他哄去一个没生意的地方,凭他站多久,都不会有人打那儿过。算上我家,集市上共有六七家卖糖葫芦的,只要我一露面,都知道,小孩家的,山楂干净,糖脆亮,不粘牙。父亲一去,品牌又要重新打,他不行。

一周后我又去集市出摊,生意经在脑袋里转得拨浪鼓一样响,也像无数的算盘珠,上拨下拨,催促我在往集市的路上,走快一点儿,再快一点儿。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寒假出门去卖糖葫芦,成了我一年中最期盼的时光,尤其当夜晚回家,钱包是鼓的,筐是空的,而母亲脸上是笑的时候。那些晚上,父母让我坐在炕桌的首位,窗外吹着风雪,炕上暖融融的,我像个突然长大的小老爷们儿,拿筷子点进父亲的酒盅,往嘴里沾些辛辣的酒味,吧唧吧唧,有了顶门立户的意思。那天我刚到集市,把脚站稳,从筐里一串串往外拿糖葫芦,按大小儿排,个儿大的插在立棍儿最上头,看着刚才还很单薄的棍儿上如今花团锦簇,全是晶亮亮的山楂,在快中午的阳光底下,宝石样闪着光。放开还没变声的童嗓子吆喝,糖葫芦——姨,你来一串——姨回过头,我把接下来的叫卖的话咽了下去,试图用眼神忽略她。这姨我认识,我们是同村,她家离我家很近,比我妈大个五六岁,离了婚,孩子在外地念书,现在单人儿过。她叫什么我不知道,名字也许带个“青”字,因为村里都叫她“彪青”。彪就是傻的意思,自打离婚后,她精神似乎受了点儿刺激,总是睁着鱼一样外凸的眼珠,盯住每一个从她身边过往的男人,啐口痰,或者干脆在嘴里嚼些听不懂的骂人话。彪青还没骂过我,我妈每次做了点儿什么好吃的,都会给邻居分去一些,我不知道她是不是也给彪青分过饺子、烙饼一类的东西,又或许我在她眼里还不能算个男人,不值得她动怒。她转回到我的糖葫芦摊前,厚实的黑棉鞋像两只臃肿的小枕头,每一步都踏得使力氣。彪青围着我踏了一会儿步,说,听说你跟人干架了?我说,干了一架。她说,跟自己家人干一架?你爸过去也拿锹砍你叔,你家人挺生性啊。看你妈那人,不像能养出这样儿子的。我继续摆弄我那些糖葫芦,打量过往的人,转移注意力,又吆喝了两声。彪青对我笑了笑,问,你爸平时打你妈不?我看看她,发现她的一只眼睛有点残疾,眼里血红血红的,眼角有条长疤,过去只知道她凸眼,不知道她的眼睛还有其他症状。我说,姨,你买不买糖葫芦?彪青又看了看我棍儿上的糖葫芦,似乎在考虑,终于决定拿一串,往嘴里咬下一颗,嘎吱嘎吱地嚼,边嚼边捂腮帮子。我问她,好吃不?彪青点点头,转身要走。我拽住她的棉袄往回拖,管她要钱。彪青也没挣扎,把手里被她咬了一颗的糖葫芦重新插回到棍儿上,说,回家告诉你妈,糖葫芦我吃着了。别老来我家一趟趟送东西,跟扶贫似的。这玩意儿倒牙,尝尝行了。我说,你把这串糖葫芦买了。你买不买?她看了看我的架势,兴许联想到了我家门风生性的传闻,从裤兜里掏出张皱巴巴的一块钱,说,给你,找钱。

傍晚到家。我今天回得早,糖葫芦都卖光了,回家时脚步也走得快,拎着轻飘飘的筐和棍儿,神情很雀跃。母亲仍在门口等我,她下午时在院里来回地走,盘算把买回的花籽儿种在什么地方,这样等开春了,我家院门口就会长出一排花。我家是村里地主留下的老房子,土房,不像前后邻居,都早起了砖房来住,母亲跟父亲说,不着急换。老房更结实。但我家仍然看着寒酸,种上些花草,是她想出来的弥补之法,在我们这片以种植玉米、大豆为主要作物的土地上,结出些花来,会显得比别家更为不同。她向我展示她手里的花籽儿,这个是牵牛花,那个是月季,那个是金光菊。我现在已不会在到家时,去拥抱她了。我只是和她靠得很近,用一种集市上出摊回来的男人的口吻,懒洋洋地向她展示空掉的竹筐。再把腰间一沓零钱交上,眼皮不抬一下。母亲在院里的板凳上,坐着数钱,问我,今天没见着你三叔吧?我说,没留神。今天生意好,没见他来。接着我又说,妈,你别再给彪青家送东西了啊。她今天让我跟你说,她不爱收你的东西。也是,管她干什么。母亲说,得管。她是我的姐妹。我一口刚喝进去的白开水,吐半口在地上,说,她还真是我姨啊?什么姨?母亲说,她和我是姐妹。下次你再看见她,糖葫芦送她一串吃。我没说话,回屋去看书了。

我逐渐地改变着,从母亲的小圆镜里照出自己的脸,嘴唇上方不时就会冒出一根细弱的胡须,用手拔,相当疼,用学校发的美工刀偷偷给剃掉。后来它们长成了坚硬的黑点,不那么好剃,我也只能更频繁地去对付他们,来掩饰早熟的痕迹。我去的那所初中,和集市在一条大街上,不像集市那样暴露在外,它在一个巷口的深处,要和武陵人一样曲径通幽走上百十米,才能发现后头偌大的操场。穿着清一色校服的男孩女孩们,在里面时而安静,时而活泼。初一对我来说,是黑暗的一年,我的成绩滑坡,从过去在小学班里不费劲儿摘取第一名,到现在每天吭哧瘪肚学到半夜,仍拿不准一个正负号的使用,成绩在中段徘徊,还有继续下滑的趋势。班主任找过我母亲一次,母亲第二天到学校时,提了一筐洗净的山楂和一筐做好的糖葫芦,她不知道老师会更喜欢哪一种,因此两手准备。班主任掀起布帘,看了看筐里的东西,没忍心说出叫她悲哀的话,只说我性格内向,不爱跟老师同学沟通,独来独往。母亲不理解,说他在街上卖货,卖得可好,怎么会不爱和人打交道呢?班主任因而知道了我的从商经历,把我成绩滑落的原因归结为这个,并成功说服母亲相信她儿子不是全才。他只能把人生的方向搁在一条路上,想两条腿走两条路,容易劈叉。母亲从学校回来时,相当疲惫,瓜条儿样的瘦脸上,五官都像挂着秤砣,向地底沉沉地下坠。我俩盘坐在炕上,炕桌上放着我近来几次考试的成绩,红红一片,她看不懂步骤,但能看懂对号和打叉,我知道今晚她又要长吁短叹了。她把父亲叫来,像开会议似的,要全家人都明白接下来的日子要怎么过。春秋靠种地,靠父亲捕鱼饵过活。冬天她少做点糖葫芦,让父亲一人出去卖,我就不要再去了。她不敢决定说不做糖葫芦的营生了,我的学费一年比一年涨得多,她和父亲只有一年比一年更拼命地干,才能维持住生活脆弱的平衡。父亲听她的,对我说,你别管了,专心读书。我固执地一言不发,仇恨我的老师,也看不起短视的他俩,心说我就爱往那条道上走。班主任说我不爱和别人说话?她说对了,我是不爱说。我靠在墙壁上,不出声地想,跟他们说话,也不给钱啊。何况,我和学校里同龄的男孩儿,那些家里住砖房,有一台金杯、两台摩托的男孩儿,话真说不到一块儿去。

可我还是没有在那个冬天里出门。山楂树死了两棵,感觉是母亲放任它们死的,好些山楂掉在地上,也收拾不起来。母亲熬糖的时间延长了,她那条病腿拖着不治,已全改变了她的身形,去医院照过CT,脊柱是令人惊奇的“S”形,每次想坐下时,她都得把病腿伸长,好腿缓慢地下弯,一手扶着腰。我在寒假里每天帮她洗山楂,穿糖葫芦,把穿好的糖葫芦快速裹上一层糖,往沾了油的铁板上一摔,重复去做她过去几年,每个冬天都在重复的事情。我想,不去卖糖葫芦也行。不去就不去吧,不为别的,我也有我的顾虑。我喜欢上了学校里一个说话像燕子叫声的女孩儿,每次她一开口,我就恨不能掐灭周围所有的声音,只听她一个人的。有次她和我说,我身上有果味儿。我兴奋地几个晚上缩在被子里,感觉每想起她这句话,嘴唇上的胡子就冒出来一小节。她会喜欢我家的糖葫芦的。我想得出神,可她会喜欢我把糖葫芦卖给她吗?喜欢听我的吆喝吗?喜欢我戴着只露出一双眼睛的毛线帽子,在雪天里哆哆嗦嗦,找给别人几毛钱的样子吗?我说不准。母亲在边儿上也不知道想起什么,重复叨咕一句话,我听了几遍听清了。她说的是,劳动者得吃食。

学校里用钱的地方此消彼长,层出不穷。来年冬天,我念初二,寒假第一个白天,我就从父亲手里接过了竹筐,母亲装作看不见,她没法再去阻拦我,家境已不容人继续保持体面,而她的看不见,也是给父亲的一声交代,仿佛说随他去吧。上午天色发阴,等我走到集市,天又变得发红,大家都知道有大雪要落了。这不是个做生意的好天气。凡是出门的人,无不脚步匆匆,只能顾上冷暖,谁还顾得上嘴里的甜酸,糖葫芦不是刚需。可对我们家而言,每一天都是刚需,我们的需求即便降到最低,还是不够。我想站到离学校巷口远些的地方,不四处打游击了,最后咬定,就在冷库门口卖,专心阻击上下班的工人们。和我一样,剩余几家卖糖葫芦的都这么想,我们互相隔上几米,不时冷眼观瞧,看谁家有主顾上门了,就恬不知耻地凑过去,抢生意。这种天气下还愿意抢生意来做的人,都有狼一样饥饿的心情。

雪终于刮下,不知道是不是冻太久了,雪下来的时候,竟还觉得暖和一点,漫天雪片,如柔滑的羽毛,洒出丝梦幻的气氛来。我生意还不错,冷库的工人们大多还记得我,到中午他们出来吃饭时,从几家卖糖葫芦的人里一眼找上我,也因为我醒目,个儿虽然上去了,身量还是个孩子。睫毛上挂了点雪花,在帽子里朝他们一眨一眨,显得比别家卖糖葫芦的大人们,更需要买一串糖葫芦来资助。他们边买,边和我寒暄,问,怎么去年没出来?我说,去年我爸来的。我家轮班制。他们觉得我说话有意思,甭管别的卖糖葫芦的怎么往前凑热闹,喊出一个又一个更低的价格,他们还是选择我,甚至摇晃着手里的糖葫芦给对方解释,看看人家这糖,再看看你家的。你家那山楂看着就发乌,洗没洗啊?我边找钱边接话,我妈每颗山楂,洗五遍。他们于是又说,听听。我忙不迭地做一笔又一笔生意,没留意眼前来的人。彪青将围巾罩在脑袋上,人来了,一句话没说,递给我五块钱。我给她拿了五串一块的糖葫芦,拿完觉得不对,忙说对不起,卖糊涂了,姨你要几串?彪青说她一串也不要。她说,雪今天下不完。剩下的别卖了,回家吧。你妈在家惦记你。我恍惚着把她认出,看见她胸口的棉袄上,挂了个亮闪闪的东西,眼神也比去年见着随和了不少。她说着就要上手,帮我把棍儿上没卖完的糖葫芦往筐里装。我没让她碰糖葫芦,但记着我妈说过的话,把钱给她推回去,同时拿了两串糖葫芦送她,姨,你吃着。她一手接了一串,跟小孩儿一样举着,眼里有不知所措的内容。彪青看着我,说,不行我再给你二十,把你剩的这点儿包圆,你拿钱赶紧回家,算听姨的话。说完把手里两串糖葫芦也塞进我的筐里,又从口袋里拿出张二十元的来,都扔进了筐。我被这二十块钱迷惑了,任由她去拔棍儿上剩下的糖葫芦,觉得母亲真是交了好人。可她为什么突然帮我?我问,姨,你咋了?她贴近我耳朵边儿上说,我看见你三叔了。他早上在小店里买烟,和人说,他等你一年春秋夏,就等冬天来弄你。

冷库里还有人出来,举着五毛钱向我招呼,我有点糊涂,只朝对方摇头。彪青说完就走了,在我脚边搁下已经收拾完的筐和光秃秃的棍儿。我想起来母亲每周六从朋友家聚会回来,说起过几次,彪青之所以挨前边男人的揍,是因为她护孩子。喝大酒的男人,喝完了连家都砸,踢自己儿子跟踢个动物崽子没差别,踢彪青也不会有差别,她那眼睛就是这么落的毛病。好容易熬到婚离了,孩子出门念高中了,她又孤得慌,和母亲渐渐处出感情来,她们常聊起我的事儿。母亲说,孩子很听话,也孝顺,就是脾气冲,不听劝。彪青回了母亲一句话,母亲回来又反复念叨着,每念叨完一次,跟上一句,听不真切。彪青回的那句话是这女人半辈子的人生格言,她斩钉截铁对母亲讲,人和人怎么斗?一句话,打黄不能被熊黄。刚才她也跟我重复了这话,从母亲嘴里说出,和从她嘴里说出,完全是两种气势。我突然不再害怕,向笔直的回村路上大踏步走下去,雪花又大了一些,越飄越多,感觉这世界上一时只剩下了两个人,我和三叔,正准备在一条路上狭路相逢。

三叔的身形是摇晃的,我看了一会儿,确认是他,他戴着顶秃了毛的狗皮帽子,在村路的中段站定,一样在辨认我。我把手上的东西放下,等着他过来。三叔则扔了手里的酒瓶,伸出一只手招呼我,小崽子,你来。我一动不动,控制着发抖的双腿,看着他啐口痰,走近了,很想驱散脑海里几年前他骑坐在父亲身上的画面,可越是驱散,画面就越真实,仿佛他当年骑坐的不是父亲,是我窄瘦的脊梁骨。我忽然想到,对啊,和成人打,我本来就吃亏,手里该拿个家伙,我爸还得使把锹呢。弯腰去拿地上的棍儿,刻意换了个头,不能用扎编织袋的那端打,那没什么杀伤力。与此同时,没等我准备好,抬眼的工夫,一股凶狠的杀伤力已像炮弹一样飞起,正中我的裤裆。三叔散着酒气的身体居高临下,一句废话没有,撂下哼也没哼出一声捂着裤裆倒在雪地上的我,脚还在慢慢往回收,我最后看清的是,他穿了一双圆头靴子,靴子看着老沉。他平静地看着我此刻凸出的双眼,因剧痛它们闭不严实,我眼里画面就此倾斜,带着既令人眩晕又无法因眩晕得到解脱的剧痛。他慢慢在我身边蹲下,用手拍我的脸,像是怕我晕过去。路上除了风声,一点儿声也没有,他四下望了望,感到满意。三叔临走时说,你爸敲我脑袋那下,现在还疼呢。你吓唬我儿子那回,他到现在都害怕看见猴。踢你卵蛋,是不让你再下崽了,这办法好不好?说完他从我身上跨过,梦似的雪花里,我周身逐渐被鹅毛覆满,已经一动不能动。

断续地醒来,母亲木偶一样哭着,眼泪不绝。父亲眼是红的,他们的眼睛都像刚洗净的山楂,红,红,都是红色。从县医院回来,父亲用板车拉着我,在我身上盖了床棉被。我被嘱咐说,尽量别下地,勤着换药,别吃辣,别碰水。还好,我的卵蛋没碎,只是下体出了不少血,但大夫说好好养着,不影响往后的用处。回村路上,要经过三叔家,我父母亲像两个扶灵的人,面容凝重扶着板车的两侧,从那两扇闭得焊死一般的铁门前走过时,谁也没说一个字。

剩下的寒假里,我都在养伤,出太阳的时候,母亲一瘸一拐把板凳从屋里挪出,放在被阳光晒热的一块地方,搀我过去坐,再一瘸一拐抹去门槛上的灰尘,自己也坐下。好些日子我都不爱张口说话,一页书不看,一个字不写,心里只盘算去卖糖葫芦、挣大钱以及复仇。彪青来了几次,她进门的时候手上总提点东西,无非是豆奶、黑芝麻糊、水果罐头。她第一回来时,见着我脸色苍白,在凳子上干坐的模样,坏掉的一只眼里沁出泪珠,直摩挲我的手,指指我又指指自己,向母亲忏悔说,是她那句话害了孩子。她的头发在阳光底下像散了丝的编织袋,粗糙而卷曲,光是看她的头发,我都觉得人生没有希望。父亲已逐年老去,无法重回拿锹劈人的巅峰时刻,何况他身边也没人给他递锹了。三叔有天早晨,往我家院墙里扔进一个沉甸甸的信封,里面有六百块钱,一百的少,更多是十块的和五块的。母亲把信封捂在心口,我很少见她哭,就是在她病痛最厉害的时候,也不过沉重地哼哼。她哭起来不像个农村妇女。话说回来,她是各方各面都不像。眼泪几乎是无声息地掉,一滴滴打在信封上,我看着她闭眼流泪的样子,内心有浅薄的顿悟。不等她开口向我传什么左脸打完打右脸的福音,我也已经明白,她这些年能感到被拯救,是因为变着法和生活和解。我终于说了好些日子来的第一句话,我说,妈,我们还去卖山楂吗?

母亲领我去看剩下的几棵山楂树,还有好些没来得及摘,我们腿脚都不灵便,父亲又外出拾鱼饵了,如果想摘,我俩只能推着树,不断去摇晃。好在彪青也来了,我们三人一起晃树,晃下来好些。母亲把当年学会的做糖葫芦的办法教给了彪青,她俩一起在厨房里烧水、熬糖,我还坐在小板凳上,做力所能及的搓山楂的活儿,每颗山楂在水里洗五遍,不计较工夫,这次只做几十颗糖葫芦,做给我们自己吃。母亲虽没开口,但我知道,这也许是我们最后一次做糖葫芦。她往后得想别的营生了。从各个方面为我考虑,她都没有选择。而我也头一遭去思考,往后能干点儿什么,做什么样的人。无论是母亲的话、彪青的话,还是父亲没说出口但身体力行的话,都在我脑海里打转,“路是一步步熬出来的”“劳动者得吃食”“打黄不能被熊黄”,父亲用锹劈过三叔后,在炕桌后呆愣地举着杯,不知道向谁敬,也许敬他自己也感到出其不意的豪气……山楂在我手里重生一样地蜕皮,蜕下一年来积攒下的灰,搓出一盆黑水。彪青替代母亲,弯腰给我倒了,又换盆清的来。我们沉默地干着各自手里的活计,厨房里渐渐起了甜蜜的味道,混合着果酸,陶醉着每个人。到做好时,我们一人手里举着一个糖葫芦串,同步发出咬糖的脆生。彪青说,我手笨,怕做不出这么好啊。母亲说,我一步步教给你,反复教,不怕你不会。她俩傻兮兮地笑起来,彪青说,行。让咱孩子专心念书,别再抛头露面的。这活儿我能行,我厉害,会骂人。到时分成给你们,咱两家合作,取长补短。我好久没吃糖葫芦了,应该说打我自己去卖糖葫芦那天起,它就退出了我的欲望清单,这是孩子和得闲的大人才会去吃的东西,何时开始,我爱钞票远胜这甜酸的滋味。嘴唇上起的胡须也后知后觉,并不能作为我成长的标志物,意味成长的另有其他。我答应着,往后只走念书一条道。母亲抬手去摸我的头,说,怪妈妈。妈不信邪,希望你是个全才。毕竟老天爷亏我那么多,我想让你去补上,事事都拔尖。我说,妈你别失望,我会在学习上拔尖,往后别的我也不想。她摇摇头,彪青少有的不插嘴,我们都在听我母亲说。人要是太争气,活着累。身上背块大石头,好人也和瘸子一样。我知道背石头走,是什么滋味儿。儿啊,你把石頭卸下吧,不管咋活,活得轻巧点儿,不管做什么,宽谅你自己。彪青与她异口同声,说的大概是她们的信条:不要为衣裳忧愁,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怎么收起来。它也不劳苦,它也不纺线。

和三叔家,就算了了,十来年过去,我不常回村里,只在每年过年,回去看望我的老父母。母亲坚持不到城里和我一起住,父亲话越来越少,每年拿着我寄回的钱,辞了拾鱼饵的活儿,地还舍不得不种,但规模已逐渐缩小,够他老两口儿吃食,也就拉倒。彪青下半辈子,始终在集市上卖糖葫芦,不知道是因为有了买卖,还是因为有了亲情和姐妹,她再看见男人,不破口大骂了,只要听说我回去,她都往家里跑一趟,不带东西,怕我看不上,只带给我许多的见闻,知道我在外地当记者,还是和人打交道,各路消息和人情都在收集的范围里。我得疏通许多种关系,才能在关系里得浮游。结婚那年,我带爱人回了村,爱人是城里姑娘,因为爱我,在炕上也盘腿,也吃饭,晚上和我一个铺盖睡觉,听窗外的狗叫和鸡鸣。三叔那年来了一趟,我不知道父亲这些年是如何与他相处的,但他们还是兄弟,还一起在山楂树前转了转,包了些山楂带回去。我们一个炕上坐,他身上的酒气弱了,自打我爷去世,听说就戒了酒,如今正为小华娶媳妇的事儿操心。母亲给他拿了个信封,推搡几番,塞进他怀里,三叔带着钱和山楂,走出我家老远,还一步一回头。爱人和我一起,站门口送他,她问我,是不是打小就和三叔关系好?我突然感到下腹一疼,想不出怎么回答,领着我说话如燕子叫声般的新娘子,到剩下的最后一棵山楂树前,给她晃悠下两个果儿。回头看见母亲拐着两条腿,远远站在墙角瞧我俩,见我发现她,忙摇手,意思别打扰我们,只痴傻地笑着,贪看着。我走过去,将她揽进怀里,好些年不抱她了,她比孩子重不了多少,身上是被熏透了的果香。

我家院门前,十来个寒暑,也迎来十来个花季。有母亲种的月季、串红、金光菊。隔着几道院墙,也能闻见彪青家的山楂味儿,冬季没有花香,但味道会和记忆一样残留,复合混杂,闻见了,鼻子里闹腾,一如人生的甜酸。一日彪青径直到我面前说,叫干妈。我叫了,爱人跟着叫。我们都坐在院子里,几双眼睛不时盯着蓝得掺假的天空,说起过去的冬天里的事。十四岁后,我再没去卖过糖葫芦,不过我想等人生山穷水尽那天,也还能靠它活。卖东西不知算不算门手艺,要是活人能算门手艺的话,拜各路豪杰的福,在十四岁那年,我已出了徒。

原刊责编杨晓澜

【作者简介】杨知寒,1994年生。已出版短篇小说集《作茧》、长篇小说《寂寞年生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居杭州。

分类:短篇小说 作者:杨知寒 期刊:《小说月报》2021年1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