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小说月报 > 小说月报2021年9期 > 〖短篇小说〗喝汤的声音

〖短篇小说〗喝汤的声音

分类:小说月报 更新时间:2022-08-27 16:16:50

她跟我说的这个小镇在乌苏里江下游,叫万吉镇,所住人家多是打鱼的和养奶牛的。我说只知道有个抓吉镇,万吉镇在哪儿?

“万吉镇当然在万吉镇,就像你的屁股一准儿在你胯骨下,不能跑到你脖子上一样。”揶揄我的是个四十岁上下的女人,自称乌苏里江摆渡人,她长脸,高颧骨,中分直发,穿一条绛紫色麻布长袍,戴一串木珠项链,脸很黑,一双狭长的眼睛深藏着磷火似的,幽光闪烁。

她什么时候进的江鲜小馆我不知道,因为我压根儿没听见脚步声,她就飘落在我对面的长凳上了。她仿佛老相识,跟我眨眨眼,挑剔我不会点鱼,说这时令不该点马哈鱼,名气虽大,却不是新出水的,倒不如雅罗和船丁子新鲜好吃。她说话时喉咙像塞着团棉花,哑腔哑调的。

我是陪领导来饶河工作调研的,下午去过小南山遗址考古挖掘现场,三天的工作日程也就结束了。沿着微雨后湿滑的土路下山,我望见山下水墨画般的广阔湿地上,有两只白鹤翩翩起舞,大秀恩爱,这动人的情景令我想起麦小芽,她离开我十二年了,虽然四年前我再婚了,现任妻子贤德淑惠,待我不错,但在我成功或是悲哀时刻,特别想与人分享喜悦或倾诉苦闷时,心底呼唤的名字还是麦小芽。她是个历史学者,在一次田野调查中,遭遇特大山洪,被波涛卷走,此后我见着所有的江河,都委屈万分,觉得它们辜负了我的爱情。我太想在乌苏里江畔独享一个黄昏,喝上一顿酒,隔着遥远的时空,和麦小芽说说悄悄话了,所以下山后我跟领导谎称自己有个姑妈在饶河,多年不见,想去探望一下老人家,晚饭就不随团吃了。领导再有半个月就退休了,饶河之行是他任内最后的公差,一向傲慢和冷漠的他,骤然变得开明而亲民,他微笑着说你去吧,给你姑妈带好,晚上早点回来,明天咱们就回哈尔滨了!

从小南山下来,我像出笼的鸟脱离团队,奔向乌苏里江畔,择了片柔软的沙滩坐下,迫不及待地摘下口罩,让江风亲抚我的脸,望着这条波光粼粼的向北流去的江,边晒太阳边抽烟。

初秋的阳光像一束束丰收的麦穗,有股说不出的芬芳,让人有收割的欲望。我给麦小芽点了一支烟,放在鹅卵石上,淡蓝的烟雾云图一样铺展开来,仿佛她真的吸了。麦小芽嗜烟如命,我们在一起最惬意的时光,是晚饭后对坐着,沏一壶热腾腾的茶,吞云吐雾地神聊。人们都说吸烟伤肺,但麦小芽说肺经由烟熏,这块鲜肉就变成了腊肉,腊肉比鲜肉耐储,所以她认定吸烟能铸就铁肺,百毒不侵。我们偶尔吵架了,道歉的方式,就是给对方点上一支烟,悄悄说声:“咱熏腊肉吧。”这比献上玫瑰和热吻管用,矛盾随之烟消云散了。

天色由明媚变得暗淡,我默默和麦小芽“熏腊肉”至黄昏,留下两堆烟蒂,一堆是我的,一堆是她的。我取一根麦小芽的烟蒂,多想发现她湿漉漉的唾液啊,可是沒有,烟蒂焦干,像一堆冰冷的子弹壳,仿佛告诉我它们来自死神的世界。我把两堆烟蒂合在一起,没舍得扔进垃圾桶,而是揣进裤兜,去江畔寻吃鱼的地方。

那条街上装饰华丽的江鲜大酒楼有好几家,而我惯于钻的是小馆子。除却价格便宜,经验告诉我,小馆子不宰客,食材好,灶火旺,掌勺的师傅个个身怀绝技,能做出令人惊艳的菜肴。而且小馆子客人常来常往,热络,活泛,可以不拘小节地高声谈笑,纵酒,吸烟,甚至放屁。还有一点,这样的馆子一般望得见后厨,你相中哪棵葱哪头蒜为你的菜打江山,可指点它们上阵,店主一定会遂你心愿。

从食街主干路岔过去,有一条绿意葱茏的玉簪似的斜街,我选的这家圆木打造的小馆,就像一颗琥珀,缀在斜街尽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食街客人不多,店铺多半冷清,但我进去时,他家却很热闹。有两个男人喝得半醉,正在划拳斗嘴,一个咕哝:“俩好呀——你丫的。”另一个叫嚣:“五魁首呀——你大爷的!”小馆摆的桌子有圆有方,但供客人坐的都是长凳。随客人入店的口罩,像误入笼中的一群鸟儿,有的病恹恹地瘫在桌角,有的软塌塌地挂在客人的一只耳朵上。更多的人把口罩当袖标,戴在胳膊肘上,所以他们举杯时,五颜六色的口罩有点鸟儿挣脱樊笼的意味,向上冲去。我择了西北角的一个空位坐下,点了软煎马哈鱼、黑斑狗鱼炖茄子和椒盐江虾,还有一斤烧酒。其实我知道这时节的马哈鱼来自冷冻箱,不在盛时,但因这是麦小芽爱吃的,所以首要点的是它。

店主是个年纪轻轻的断腿男人,面貌俊朗,穿白色T恤,他摇着轮椅,自如地穿行于餐桌过道,端酒续茶。我进门时,他摇着轮椅从北侧飞快迎到门口,招呼道:“兄弟您请——”然后奔向收银台,那里摆着一紫一白两个玻璃酒罐,紫的是山葡萄酒,白的是土豆烧酒,店主说这是他们自酿的。他说所有的来客进门都可免费喝一盅,男的通常喝土豆烧酒,女的喝山葡萄酒。我说我两个人,所以两种都喝。店主打开白色酒罐的龙头,先接了一盅土豆烧酒给我,看着我喝下,然后又接了一盅紫色的山葡萄酒,摆在收银台上,说等我约的人到了,就端给她喝。我说她已跟我一起进来了,拈起那盅酒,一饮而尽。店主狐疑地看着我,半晌没说出话来。

我坐下后才明白,这青灰的水泥地面,矮矮的收银台和看得见灶房的落地窗,是为了店主的轮椅而特别设计的。

店主见我点了三道菜,提醒我说他家的菜码大,一个人吃的话,一道黑斑狗鱼炖茄子就能把人撑得半死,可以减一个菜,如今挣钱不易,省点是点。我谢过他的好意,说是喝了两盅酒,菜也自然是两个人吃,请他上两套餐具。店主大约领会我的用意了,他不再犹豫,对着灶房的师傅发出号令:“同罗走菜喽!”

一开始我以为掌勺的师傅叫“同罗”,低头一看餐桌上立着个扇形桌牌,上面是黑地金字的“同罗”,才知这是桌名。再看临近的几张桌,是“鳌花”“哲罗”和“柳根子”,便恍然明白这家店的桌牌,是以“三花五罗十八子”中的鱼类品种来命名的。

我把另套碗筷杯盏摆在对面,先给麦小芽倒了一盅酒,然后给自己的也满上,和她碰了一盅,之后又自己连干两盅。菜陆续上来了,天也黑了,客人渐多,店主的轮椅忽而在东,忽而向西,忙得不亦乐乎。我不顾左右,倾情给麦小芽夹菜,跟她说话。我说饶河小南山出土的玉器,距今约九千年,精美极了。玉就是玉啊,可以碎,但不会化为尘土。可是你呢,怎么就化成了烟啊。

我就是说完这句话,穿绛紫色麻布长袍的女人飘然而至的。她一来,我和麦小芽的对话就中断了。

这个女人气质不凡,酒量不凡,拈起酒盅,自斟自饮,连干三盅,面不改色。我一看先前叫的烧酒快见底了,嚷着添酒。店主先是劝阻我,说兄弟咱喝得差不多就行了,酒大伤身啊。我说我花钱喝酒,图的是痛快,你不想让我高兴吗?再说你没见多了个客人吗,让对面女人觉得我请不起酒,岂不是没面子?店主连声苦笑,隔了一会儿,递上一壶酒,拍了拍我的背,叮嘱道:“悠着点啊。”

女人喝了酒后神情愉悦,说要卖个故事给我。我说怎知我需要故事?她诡秘一笑,说她一进来,就看出我是个缺故事的家伙了。我问一个故事多少钱?她说好的故事是无价之宝,千金难买;烂故事是垃圾,臭不可闻。如果我能听完她讲的故事,说明它有价值。她要求不高,抵得上这桌酒菜就行。我说你意思自己不是白吃我的?她有点恼怒,教训我永远不要当着女人的面说她白吃。

她开始讲故事,说故事的主人公叫孟平贵,不过乌苏里江一带的人都习惯叫他的小名“哈喇泊”,这是他祖母起的。

哈喇泊出生在万吉镇,这地方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对岸是苏联的一个小镇。哈喇泊的祖父是善于骑射的蒙古族人,祖母是以渔猎见长的赫哲族人,所以哈喇泊的父亲,是蒙古族和赫哲族的后人。

哈喇泊身高体阔,膀大腰圆,气壮如牛,圆脸上生着浅浅的络腮胡,蒜头鼻子,敦厚的嘴唇,漆黑的一字眉下是一双和善而明亮的眼睛。他外形不乏男子气概,可身上有一点缺彩,就是牙齿。怎么说呢,不仅是他,哈喇泊的血亲,他的祖母和父亲,没一个牙齿好的,都是满嘴的残垣断壁。

我说:“可能万吉镇的水有问题吧,比如含氟少,牙齿就容易变成核桃酥。”

女人撇了一下嘴,吃了一块黑斑狗鱼,又饮了一盅酒,说:“哈喇泊的牙齿要是跟水有关的话,我这故事还能卖得出去吗。”她警告我少插言,讲故事最怕打岔了。

女人说哈喇泊的牙齿随他父亲,而他父亲的牙齿又随他祖母。

哈喇泊的祖上是大黑河屯人,也就是海兰泡。过去那里叫孟家屯,是当时黑龙江将军管辖区域,可叹它如今不是咱们的地界了。哈喇泊的祖父是个蒙古商人,做皮毛生意的,总来大黑河屯交易,认识了哈喇泊的祖母,一个朴实能干的赫哲族女人,她做的鱼皮衣,在大黑河屯很出名。说是穿着她的鱼皮衣下江捕鱼,防风防雨不说,鱼儿还爱入网上钩,所以哈喇泊的祖母吸引了不少男人的目光。

哈喇泊的祖父祖母成亲于一八九七年冬天,转年他们有了一个女儿。他们在大黑河屯经营两家货栈,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九○○年初春,哈喇泊的祖母又怀孕了,这时哈喇泊的祖父要开一家火磨铺加工小麦,正忙着购进机器,装点铺面,所以提早就给未出生的孩子起好了名字“火磨”。然而到了七月,沙俄借口义和团运动在东北蔓延,危及边境,逮捕了许多世居于此的华人。在太阳最灿烂的时日,火磨铺开张仅一周,喜气未散,大黑河屯华人的房子和店铺,突遭俄兵洗劫。无论妇孺,都被驱赶到黑龙江边。

人们被刀斧威逼出来的一瞬,忙着不同的活儿,所以临时带走的东西千奇百怪,有拿着烟袋锅的、擀面杖的、笤帚的、筷子的、茶碗的、针线的、算盘的、酒壶的、肥皂的、铲子的、梭子的、书籍的、纸币的、马鞭的、柈子的,可见当时他们正抽着烟、擀着面、扫着地、吃着饭、喝着茶、缝着衣、算着账、饮着酒、洗着衣、炒着菜、补着网、读着书、点着钱、赶着马、烧着柴。最滑稽的是,有人当时正蹲茅坑,慌张中握着揩腚的草纸,一脸没排泄痛快的苦楚。而有的人正擦拭油灯,想着明晃晃的太阳下出了这等事,此去黑暗,大白天的举着油灯上路。

被驱赶到江边的华人,没有不回头的,他们遥望自家房屋还在不在,离散的亲人在哪儿,心爱的马和狗又在何方。而先前还一片祥和的大黑河屯,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俄兵用武器将人们往江里赶,那些不会水的只要反抗,刀斧便会袭来。人群中血肉飞溅,哭声震天,倒下的人越来越多,沙滩的鹅卵石被鲜血染红了,像一只只愤怒的眼。

哈喇泊的祖父抱着两岁的女儿,她手里攥着一颗糖球,惊恐让她手心发热和出汗,糖渐渐化了,她的手代替她的嘴,吃了最后的糖。祖母则拿着一把碎布条,她正打袼褙,预备给腹中的孩子做鞋子。一个俄兵用长刀挟持哈喇泊的祖父,喝令他滚回江对岸去。可这个能纵马驰骋的蒙古汉子不会游泳,粗通俄语的他跟俄兵说他怕水,怀抱的孩子更怕水,还有他的女人怀着孩子,他愿意把新开的火磨铺送给俄兵,他收购来的小麦都是最好的,能磨出上好的面,无论养家还是给军队补充给养都没得说。岂不知他的火磨铺正在燃烧,雇来的看管铺子的两个伙计已死在俄兵的斧头下了。哈喇泊的祖母多年以后回忆起那个令她肝肠寸断的日子,依然会紧咬牙齿,虽说其后她嘴里只剩两颗糟烂的后槽牙了。

没等哈喇泊的祖父说完乞求的话,一个骑兵挥舞一柄长刀,削枝丫似的,先把他怀中的女孩拦腰斩落,接着朝向哈喇泊的祖父。哈喇泊的祖父见女儿死在刀下,咆哮着反扑。他熟悉马的特性,飞身绊马,将骑兵摔落,夺刀砍向他。俄兵躲闪着,他没击中他脖颈,只废掉他一条胳膊。哈喇泊祖父的第二刀還没出手,被一个手持莫辛步枪的俄兵,迎面射杀。哈喇泊的祖母说,大黑河屯的华人都叫这种枪“水连珠”,因为枪声清脆得像山泉流过。哈喇泊的祖父被水连珠击中的一瞬,高呼:“快游过哈拉穆河——”这是他无力保护身后心爱的女人,对她发出的最后呼唤。

哈拉穆河,是哈喇泊祖父对这条江的称呼,他知道他的女人是可以搏击激流的鱼,因为赫哲人无论男女,没有不会水的。

哈喇泊的祖母带着四个月的身孕,纵身跳入黑龙江,奋力游向对岸。江水失却了往日的安详,在江流中沉浮的是尸首和奄奄一息的人,江面漂浮着鞋子、袜子、帽子、衣裳、腰带、围巾、烟袋、算盘、木棍、草纸、包袱皮等等。尸首随着波涛一起一伏的样子,好像人们还活着。

要说这条在大黑河屯的江与对岸的距离,不过千米,可黑龙江即便在盛夏,江水也冰冷刺骨,加之水流湍急,每年总有人丧命于此。哈喇泊的祖母游到江中心时,体力不支,找不到漂浮的倒木作为支撑歇息,恰好一具浮尸漂过身边,是个光着膀子面朝下的壮年男尸,哈喇泊的祖母一把抱住他的腰,叫着已死在岸边的自己男人的名字,大口大口喘息着,待体力恢复一些,她松开那冰冷的男人,说大哥你好走吧,继续朝对岸游去。

一连三天,被赶到江岸的人,数千人毙命,幸存者极少。一条没有船停泊的江,对于要渡河的人来说,无疑是流动的地狱。但哈喇泊的祖母是幸运者,她不仅活下来了,还保住了腹中胎儿,上岸漂泊了几个月后,在万吉镇落脚,年底生下哈喇泊的父亲,也就是火磨。

女人讲到此,探询地看了看我,仿佛在问我,这故事听得下去吗?我哪敢再插言,只是奉上一盅酒。她接过酒,洒在地上,我想她在祭奠故事中的罹难者吧。

女人微微咳嗽一声,接着讲故事。

哈喇泊的祖母上岸后,发现自己的牙齿多半化为乌有,好像那些牙齿是隐藏的烟花,瞬间燃爆了,还留在牙床上的,也都是风中败柳,摇摇欲坠。有人说她是因仇恨咬碎了牙,也有人说她当时游不动了,不咬碎牙齿,逼出身上最后的力气,早就喂江鱼了。

火磨五六岁时,就听母亲讲父亲的故事,说到他被水连珠击中的时候,火磨会把牙齿咬得“嘎吱嘎吱”响。他出生后本来有一口漂亮的白牙的,到换牙时,多半的牙被他嚼碎了。而新长出的牙齿,在他重温父亲故事的成长历程中,也多半粉身碎骨,所以他二十多岁时,已是远近闻名的没牙的男人。

因为牙齿不好,哈喇泊家族,不吃硬的东西。他们不喜单纯的米粥,嫌没滋味,更爱汤羹,所以但凡米类和谷物入锅,都是和鸡鸭鱼肉一同熬制。刺少的狗鱼,是灶上的主角。费牙齿的牛肉鹅肉,都得剔骨,取其软嫩的部位食用,所以在万吉镇,狗们嘴馋了,爱去哈喇泊家门前游荡,那是它们美食的道场,往往会捡到连着筋肉的骨头。

哈喇泊一家喝汤也就出了名。在万吉镇,晚炊时分,你若走进他家院子,没风的日子也像有风,自屋里传出呼呼呼的声音,偶尔汤匙触碰瓷碗,这风声中就多了几声清脆的哨音了。

受母亲所述故事的影响,火磨年轻时就惧怕成家。父亲和未见面的姐姐死于惨案,让他觉得世事难料,男人有时是保护不了妻儿的。他也因此变得孤僻,独来独往,与万吉镇的人格格不入,没一个姑娘看上他。

火磨四十岁时,额头的皱纹和鬓角的白发过早出现了,哈喇泊的祖母终于坐不住了,遍寻乌苏里江流域的媒人,给火磨说亲。她跟媒人介绍儿子时,总是一句话:“俺儿除了牙,哪哪都好!”年纪轻轻就没了牙,媒人总要多问一句为啥,哈喇泊的祖母便讲他们家族的故事,听得媒人唏嘘,赞叹火磨是条汉子,信誓旦旦地表示要为他寻得佳偶。

火磨四十二岁时,终于娶了媳妇。这人比火磨小八岁,是个哑巴。而最终为他选定这门亲的,是火磨的母亲。媒人介绍了三个愿意嫁给火磨的人:一个是比他小五岁的寡妇,带着个六岁的儿子;一个是比火磨大三岁的悍妇;还有一个,就是模样周正的哑巴。火磨的母亲当然不想儿子一成家就给人当爹,所以虽然那个寡妇善良能干,她第一个勾掉的就是她。第二个虽是黄花闺女,可她因为家底殷实,好逸恶劳,脾气暴躁,打遍邻里,不是善茬,哈喇泊的祖母可不想讓儿子抱着一个火药桶过日子,所以自然不在考虑之列。而火磨话本就不多,若跟哑巴在一起,除了能保持他沉默寡言的天性,还能让家有持久的安宁。更重要的是,哑巴一口坏牙,能适应他们家喝汤的生活习惯。

火磨娶了哑巴后,最初一年不和媳妇睡一铺炕。哑巴自是无法说,就是能说,也说不出口哇。哈喇泊的祖母察觉后问儿子,你这是嫌弃哑巴?火磨忧心忡忡地说,要是一起睡了,有个一儿半女,遇到大黑河屯那样的大难,护卫不了他们咋办?哈喇泊的祖母气得心口疼,说那样的日子不会再有了!她说你不和人家睡,就别让她过门,这不是让人守活寡吗!火磨认真考虑了三天,最后答应和哑巴一起睡。东北光复的第二年,哑巴生下哈喇泊。而哈喇泊的祖母最担心的,是未来的孙儿会遗传儿媳的病,也成哑巴。所以儿媳有孕后,她跑遍了附近的寺庙,为她祈福。哈喇泊一降生,听到他那仿佛能穿透云层的哭声,作为祖母的她喜极而泣,因为哑巴的哭通常是呜咽的,几乎听不到。孙儿大名的命名权她给予了儿子,火磨给他取名孟平贵,小名“哈喇泊”则是她给起的,这是蒙古语“海兰泡”的叫法,以纪念她在大黑河屯的青春岁月和死去的男人和女儿。哈喇泊顶着这个名字,注定要重复听祖辈和父辈给他讲那个故事,所以祖母谢世时,已是壮小伙的哈喇泊,一口牙齿多半为那故事殉葬,在不断的咬牙切齿声中,化为齑粉。

哈喇泊家族一口坏牙,仅凭喝汤,祖母和父亲,竟都活过八十岁。哈喇泊不像父亲,听了这故事后惧怕有后人,恰恰相反,他觉得儿女多了,万一遭遇不测,总有人会绝处逢生,留下火种,所以他喜欢往女人堆里钻,用不着媒婆,老早就给自己觅得佳人,二十三岁就结婚了,喜得他那哑巴母亲,天天张着嘴乐,表达她那无以言说的喜悦。那姑娘是万吉镇的下乡知青,名字叫张雪,哈尔滨人,在小学教书,模样一般,但她身上的“一黑一白”格外抢眼,黑的是垂在脑后的乌油油的大辫子,白的是满口雪亮的牙。哈喇泊笑起来时,嘴里黑洞洞的,像是魔窟,所以她与他成亲时,她提出的唯一条件是他笑时得抿着嘴。

哈喇泊小学文化,因为万吉镇没有中学,继续读书要去外地,而他不能离开家人,尤其是母亲。火磨得子后,觉得有了哈喇泊这个果实,足以对母亲交代了,再不和哑巴睡一铺炕。万吉镇有个老光棍,觉得有机可乘。哈喇泊的母亲去挑水,他抢她的扁担;她去铲地,他夺她的锄头。万吉镇的人见着火磨,会和他开玩笑:“你们家要来长工了!”火磨不以为意。但十一二岁的哈喇泊深以为耻,他举着镰刀捍卫父亲的权利和母亲的尊严,威胁光棍汉若再敢碰她母亲手里的工具,就割掉他裆里的玩意儿!光棍汉说工具又没长肉,咋就不能碰?哈喇泊说他母亲手里的扁担和锄头,都是父亲打制的,随他父亲姓孟,除了亲人谁都不能碰。光棍汉嘴上说我还怕你们这些没牙的?但他再跟踪哑巴时,总要瞄着哈喇泊是否在左右。

哈喇泊小学毕业后跟父亲打过鱼,养过蜂,采过药,成人后因为属于少数民族后裔,政府给他安排了工作,在万吉镇小学当工人,每月有工资拿,成为同龄人羡慕的对象。他就两样活儿:烧水和敲钟。不过这两样活儿把身子,他开始时很不习惯。他的工作间在水房一角,小屋总是水雾弥漫,令他昏昏欲睡。所以到了上下课的点,他往往因为瞌睡,而错过了敲钟。该下课了,他不打钟,而未到上课时间,他也许因为去厕所解手,顺路就把上课钟敲了,所以师生们对他都不满意,老师不愿多讲课,学生自然也不乐意被侵占休息时间。哈喇泊听到议论后恍然大悟:原来没人恋着讲台和课桌啊!他开始有意识地提前敲下课钟。而又把上课钟延后个两三分钟。师生们果然说他好话了,见了他都说孟师傅好,但他们说完后赶紧溜掉,生怕哈喇泊笑。一个没牙的人乐起来,就像张开了血盆大口,实在可怕。

哈喇泊是供销社的常客。那时祖母已过世,他买香烟和水果罐头孝敬父母,还给学生买糖,招呼他们听他讲家族故事。除此之外,每到乌苏里江通航时节,航标船停靠在万吉镇时,哈喇泊总要省下钱来,给航标工买好吃的。自家不舍得吃的猪肉罐头、刚打上的鱼,他都送过去。他对在国境线上作业的航标工有种崇拜心理,认为他们比自己敲钟伟大。所以他成了乌苏里江万吉镇段义务的航标维护工。有农人放羊图方便,把羊拴在岸标的标杆上,他巡查到了,会解开绳索,把羊牵回主人家,说这拴的是羊,你要是拴牛马这种大牲口,它们蛮力十足,万一把岸标扯断,那昭示咱领土的标记就没了,可了不得啊!有时不是人为因素损及岸标,比如麻雀在上面坐窝了,他就嘟囔着岸标又不是树,没一片叶子能给你们遮风挡雨,在这坐窝不是傻吗?哈喇泊给鸟挪窝。而每年开江之后,冰排流空,航标船的人开始设置浮标、安装标灯时,他的星期天就和航标工一起度过了,帮他们打个下手。航标船的人都很喜欢哈喇泊。他们犒劳哈喇泊的方式是煮一锅浓汤,与他一起热火朝天地喝顿汤,再听他讲一遍那个令人切齿的故事,虽说他们听过多遍了。

哈喇泊结婚后,不像从前见着可爱的姑娘爱上前搭讪,他怕媳妇张雪吃醋。他们在同一单位工作,哈喇泊的工资她习惯一并领了,由她支配。开始时哈喇泊不以为意,但后来因他每次买东西朝她要钱费劲,再到发工资的日子,他就早早去财务室候着。他和张雪常因钱拌嘴,她说拿钱给公婆买东西天经地义,可给航标船的人买吃的,纯属傻瓜,那些人都有工资,在野外作业又有补助,哪用得着你贴补?还有张雪不满意哈喇泊在水房给学生讲故事。他买了糖果藏起来,谁听他故事,他就发一颗糖。而那故事讲了千百遍,谁都知道,小孩子想糖吃时就去骗他,说想听故事了,他不厌其烦地讲,学生们虚张声势地做出痛恨的表情,骂惨案制造者,比赛着磨牙。而谁的牙咬得狠,哈喇泊就多给谁一颗糖。因为这,他有时也会误了敲钟,校方警告过他不止一次。

我打了个哈欠,讲故事的女人立刻警觉起来,说你嫌这故事长了?我赶紧解释说我犯烟瘾了。她倒了一盅酒干掉,夹了两只江虾塞进嘴里,说那你赶紧熏个腊肉嘛!我刚想问她怎知我和麦小芽的吸烟“密语”,她接着讲故事了。

我点燃一支烟,烟雾给摆渡人的脸蒙上了一层面纱,我看不清她的脸,但她的声音依然清晰入耳。

哈喇泊和张雪在一起过了八九年吧,始终没有孩子,这急坏了哈喇泊,他想要一堆孩子的梦想正在一天天破灭。据说张雪每次月经来潮,哈喇泊都很难过,嘟囔他的种子打了水漂,把酒当汤连喝三碗,大醉一场。不过他并不泄气,再到张雪的排卵期,他依然热情洋溢地播撒种子,渴望它们萌芽。万吉镇有女人偷听到哈喇泊跟张雪说,你不能生,俺找一个女的偷着生了,咱当亲生的养活咋样?张雪说那她就吊死在学校的钟旁,他就敲着她的尸首过下半生吧,吓得哈喇泊再也不敢提养私生子的事情。

后来张雪在知青返城的浪潮中回哈尔滨了,哈喇泊自知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了,主动提出离婚。张雪觉得自己没给哈喇泊留下一儿半女,对不起他,愿意离婚,说是离开她后,哈喇泊可找个能生养的女人,不然老了进棺材,坟前都没个烧纸钱的后人。

他们告别的故事在万吉镇广为流传。那是晚秋时令,几场霜后,田野一派荒芜。张雪那天先是起早给两个女人上坟,一个是哈喇泊的祖母,一个是刚去世的婆婆。她并不喜欢哈喇泊的祖母,觉得她的故事害了哈喇泊。但她喜欢不能开口说话的婆婆,张雪未能生养,婆婆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一直用温柔的眼神待她。张雪采了一枝傲霜的野菊献给婆婆时,一只苏雀飞过坟头,留下喳喳的叫声,仿佛婆婆开口说话了。上完坟回到镇子,张雪又去看公公,把自己做的一薄一厚两条棉裤带给他。火磨独居,垂垂老矣,每天除了喝汤就是晒太阳。他还爱讲那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但人们都听絮烦了,他没处讲了,就嘟嘟囔囔地说给自己听。儿子离婚了,他倒高兴,说是哈喇泊遭遇不测时,牺牲自己就是了,没有牵绊。所以在婆婆的葬礼上,公公没有悲伤,好像老婆死在他前面,对他是解脱。火磨唯一惆怅的是,媳妇死了,儿媳走了,以后谁给他做棉裤呢。但他想这岁数了,也穿不了几条新棉裤了。张雪看完公公回到家,用精心备好的猪骨、牛尾、鸡胸和白鱼,花了七八个小时,为哈喇泊煲了一锅浓汤,然后穿上大红缎子袄,好好打扮了一番。据说她和哈喇泊喝了三斤烧酒,月亮升起后,他们手拉着手,醉醺醺地去学校操场散步。张雪摇晃着走到铁铸的钟旁,说月亮要是能当钟锤就好了,到点了让它来打钟,哈喇泊能省力气不说,还不会误点。哈喇泊听后感动得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说是舍不得她了。张雪见哈喇泊如此难过,觉得自己不牺牲点什么,就辜负了哈喇泊的真情。她把嘴张大,用牙齿撞钟,生生折损了两颗大门牙、上颚一颗尖牙及下颚两颗切牙,有的牙还没完全脱离牙床,死守根据地,她生拉硬拽地让它们“出列”,弄得下巴鲜血淋淋。她把这五颗连着肉的牙齿放在哈喇泊掌心时,哈喇泊叫道:“还是给我留下了骨肉哇——”哭得地动山摇的,惊醒了不少住在学校旁边的人。

摆渡人说,一个有情有义的男人得着这样的纪念物,能忘了他的女人吗。张雪回哈尔滨一年后,嫁了个死了老婆的啤酒厂工人,两年后生下一个男孩。万吉镇的人知晓后,爱拿哈喇泊开玩笑,说同样一片地,咋人家的种子就能发芽呢?哈喇泊说可能施的肥不一样吧,大家就笑。为了证明自己也有实力吧,哈喇泊很快娶了个比自己大五岁的离异者,她育有一子,判给前夫了。哈喇泊心想这是个下过蛋的鸡,挪个窝再给自己下一个也可已,所以对她满怀信心。而这个女子也巴望着再生一个,因为前夫不许她看望儿子。但三四年过去,她的肚子不见隆起,反而瘪了下去,她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脸色灰黄,瘦成一把骨头,去城里医院一检查,子宫癌已到晚期。第二个老婆死后,父亲火磨也死了,哈喇泊心灰意冷了好几年,才娶第三个老婆。她比哈喇泊小一旬,是媒婆介绍过来的外乡人,模样不错,就是患有癔症,一發作起来人事不知,有时哈喇泊正准备去打钟,会被匆匆赶来的人给喊走,说你老婆发癔症了,倒在大道上抽搐呢,还不去看看!他就撇下钟锤,一路快跑过去。这女人是个黄花闺女,跟他过了四年,也没怀孕,哈喇泊对她便有火气,时常找茬骂她。这女人不发病时温顺安静,持家能力也强,哈喇泊骂她,她虽不高兴,却也能忍,但哈喇泊有一天对她动了手,她终于提出不过了。说挨骂倒也罢了,挨打的日子却是一天都不能过!哈喇泊不想离,她就用纸盒做了块牌子,写上“哈喇泊打我”,坐在学校钟架下展示,引来师生围观。哈喇泊不敢来打钟了,只得同意离婚。最打击哈喇泊的是,这女人离婚一年后嫁给邻村一个养奶牛的,又过一年生下一个胖小子,癔症也不怎么发作了。哈喇泊痛苦极了,觉得老天待自己太残忍。男人们见了他又开起了玩笑,说咋两块地离了你都有收成,你要想有后传承你的故事,是不是得看看你的哑巴种子了?哈喇泊嘴硬地说,子弹还有卡壳的呢,谁的种子还没几颗瘪的呢,赶上我运气差嘛!每说至此,他的眼眶都会浮上泪水,男人们赶紧鼓励他,说多冲锋,你的种子就会结果的!哈喇泊从此后不大与万吉镇的人来往了,寒暑假他不必打钟时,便买上好吃的,要么在乌苏里江畔和航标船的人待在一起,要么上山慰问边防部队。他与守卫国境线的人待在一起喝汤时,总要用筷子先挑起点蔬菜,一块胡萝卜,一条土豆,或是一片白菜叶子,一根豆角,立在汤碗中央,当作浮标,定定地看上半晌,仿佛那泛着油光的汤,是滔滔的黑龙江水,然后夹起蔬菜浮标吃掉,闷着头喝汤。

哈喇泊对自己的身体失去信心,不敢再婚了,他在私生活上变得放纵起来,进城找女人胡来。有一年扫黄打非,他被公安局的人逮个正着。消息传到万吉镇,校长气得肝疼,说他对不起祖宗,不配做男人。说归说,校长同情他,还是带着钱进城,交了罚款把他领回来。据说他每次去嫖,都喝得醉醺醺的,说不管谁怀了他的种,都会把她当王母娘娘供着。但暗地干这种营生的人,谁又愿意给个落魄者怀孕呢。

摆渡人讲到此,朝我勾了下手指,嘬了一下嘴,做出吸烟的姿势,说她也想“熏个腊肉”,我赶紧递上一支烟,然后再给自己点上一支,接着听她讲故事。

哈喇泊的命运真是曲折,他最为消沉的那年,得知张雪的儿子在上学路上出了车祸,双腿截肢,张雪的丈夫觉得是妻子造成了儿子的残疾,因为那天本该是她去接孩子的,她拉肚子耽搁了,所以夫妻俩总为此吵架,他打张雪成了家常便饭。知情人对哈喇泊说,张雪的牙几乎被那男人打沒了,跟他一样满嘴空洞。哈喇泊听了既愤怒又心疼,说我的女人咋能容人这么揍?张雪当年撞钟留给他的连着肉的牙齿,一直被他视为珍宝,他绝不允许别人这么欺负她。哈喇泊在那年寒假,专程去哈尔滨教训那男人。他趁着酒劲,在那男人上夜班的路上堵他,把他揍倒在工厂浴池门前的雪堆上。哈喇泊不知这男人有严重的心脏病,这一揍竟让他当场气绝身亡。哈喇泊为此坐了牢,丢了公职。

哈喇泊出狱后回到万吉镇,形容枯槁,耳聋眼花,老得不成样子。他卖掉父亲的房子,修缮他和张雪住过的已半塌的房子,以打鱼为生。他再也不去航标船和驻边部队了,也不义务巡查岸标了。只要喝多了酒,他就去学校操场游荡。学校早已用电铃,不需打钟人了,钟架也拆除了。水房还在,只是也改用电烧水了。他看着孩子们陌生的脸孔,很想给他们讲讲祖辈的故事,可他们听说他弄死过人,见了他都逃。他就讲给牲畜听。狗若没骨头吊着,也就听个开头,便颠儿颠儿跑掉;猪本来贪吃贪睡,它们支棱着耳朵听几句,算是给了他面子,“哼哼”两声,就呼呼大睡了;最钟情听故事的是奶牛,哈喇泊把它们当兄弟,边讲边抚摸它们黑白花的肚子,奶牛舒服得很,所以一听到底。不过养奶牛的人家跟哈喇泊抗议,说听了他讲的故事,奶牛都不爱产奶了,让他离远点。

哈喇泊受不了孤单吧,从此后总去外边吃饭。万吉镇就那么几家小馆子,他都吃遍了。他依然喝汤,所以各家小馆子总备着一两样汤,让他踏进门槛就能喝上。他们可怜他,不想收他钱,但哈喇泊说一个大男人咋能白吃,人们也就象征性收点,哈喇泊也没觉得那是便宜他了,他对物价的认知还停留在入狱前的水平,直到他外出卖鱼,看到价格飙升的商品,才知开小馆的人多么善良,他再去时,一定多付钱,才肯喝汤。

也许人老了的缘故,他喝汤的声音不比年轻时了,没那么响亮,时常夹杂着喘息。虽然不追航标船了,但他依然会在喝汤时,用筷子夹起一种蔬菜,立在汤碗中央,当作浮标,茫然望着,直到手上的筷子哆嗦起来。

有一年冬捕时节,哈喇泊认识了乌霞。她是个热情能干的俄罗斯妇女,在黑河和一个中国人合伙经营一家俄罗斯商品店和一家俄式餐厅。乌霞比哈喇泊小九岁,是个离婚的,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当工程师,已成家立业,女儿在圣彼得堡读大学。乌霞每月总要通关回到布市上货,看望亲人。哈喇泊每到黑河,总要去她店里喝汤,苏伯汤、鲜肉咸鱼杂拌汤、面条菌汤,都是他喜欢的。乌霞知道哈喇泊的遭遇后,说捕鱼是个力气活儿,还得凭运气,他这岁数了,不能再受风吹雪打了,不如在他们餐厅打工更有保障,每月有固定收入,还管吃管住。哈喇泊说他可以来她餐厅喝汤,但绝不会给一个俄罗斯人打工。祖辈在大黑河屯的遭遇,依然是他心中的痛!乌霞几次张罗带哈喇泊去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游览,如今过境游的手续极为简便,但哈喇泊说除非祖父当年的铺子还在,他才会去。乌霞觉得哈喇泊固执古怪,但他的执拗和专情又打动她。所以哈喇泊一两个月不来,她还惦记着,驾着半截子车去万吉镇看他。乌霞的到来日是万吉镇的节日。因为她除了给哈喇泊带来吃的,还带来一些俄罗斯商品,就地售卖。她开玩笑说不能白跑,得把汽油钱赚回来。男人们喜欢的伏特加和刮胡刀,女人们喜欢的围巾和小镜子,孩子们喜欢的奶酪饼干和巧克力,很快就卖光了。她会说汉语,但不流利,万吉镇人与她讨价还价时,她嘴跟不上,就用计算器代她说话。当数字不再变换,买卖双方都满意时,她会亲一下计算器。

乌霞看望哈喇泊,总要在万吉镇的客店住一夜。人们和她熟了以后逗她,为啥不去哈喇泊家里住?乌霞总是说,等他把牙镶了再说。人们把话传给哈喇泊,说看来乌霞对他有意。哈喇泊沉着脸说她想得美,要是她住进来,爷爷奶奶和父亲的魂儿,还不得半夜回来,合力把我的锅砸了,让我连汤都喝不上!

万吉镇的人私下议论,除了家族往事像根刺,一直扎在哈喇泊心头,使他不愿和一个俄罗斯女人亲近,还有就是跟过他的女人都怀不上孩子,让他有了心理阴影,所以他拒绝一切女人了。

哈喇泊晚年喝汤,从万吉镇开始,一直喝到黑河、同江、抚远、孙吴和饶河。他打鱼打到哪儿,就喝汤喝到哪里,他的故事也就流传到哪里。只要你到了黑龙江流域沿岸的地方,走进馆子,听到呼噜呼噜的喝汤声,说明你可能遇见哈喇泊了。听说他近两年迷上了饶河,张雪在哈喇泊出狱的那年因病去世后,她那出了车祸的残疾儿子,看上了饶河的风景,来这儿开了家江鲜小馆。哈喇泊怀念张雪吧,常来饶河打鱼,把鱼低价卖给这家小馆,在此喝汤。

对面的女人把故事讲到这儿,恰好摇着轮椅的店主,端着一壶酒,风一样经过,我说难道他就是张雪的儿子?摆渡人不语,只问我,这故事值这顿饭钱吗?

我连连说太值了太值了,追问哈喇泊在哪儿。

摆渡人说,这不突发了疫情吗,别说是饶河,春节后乌苏里江沿岸所有的餐馆,都关门了,哈喇泊没有喝汤的地方了,听说他出狱后也不大会做汤了,饿得不轻。有人说他又去看守边境线了,他不是奔航标船去的,他帮政府义务监督,怕携带了病毒的人,非法越境过来。当然也有人说他那是遥望乌霞呢。乌霞因疫情滞留在布市,他们好久不见了。

我嘀咕道:“餐馆那会儿都关了,哈喇泊喝不上汤,可别饿死哇。”然后哇哇哭起来。

摆渡人就在哭声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我醒来时已是凌晨四点,同寝的人在我的床头柜留下张便条,说他们去乌苏里江看日出,早饭时见。我觉得头昏脑涨,不记得昨晚在江鲜小馆喝到几点,又是怎么回来的。洗漱完毕,喝了杯热茶,我精神不少,五点多来到乌苏里江畔。

太阳升得高了,江面荡漾着笑容似的波光。健身的、垂钓的、洗衣的占据了江边。我和一个骑着摩托车来刷牙的汉子攀谈起来,问他为啥来这洗漱,他说能对着乌苏里江的旭日刷牙,多有朝气啊,所以只要是好时节,他从不错过这享受。我们正聊在兴头上,单位的领导和同客房的同事过来了。他们老远就喊我的名字,说你昨晚醉成那样,还能爬起来,真是不容易啊。待他们走到近前,领导先和我握了下手,说虽然他要退休了,不該管太多的事情了,但还是得批评我,昨晚怎么能一个人去小馆子喝得人事不省?万一喝出事咋办?他说你不是去看姑妈吗,不能因为馋酒喝了就撒谎啊。我赶紧道歉,谎称没和姑妈预先打招呼,去她家扑个空,肚子又饿,所以一个人去吃江鲜了,没想到那家小馆子土烧的酒劲大,差点把我喝到另一世了,实在罪过。

领导笑了,说你犯了错儿,态度倒不错,以后注意就是了。领导继续向前散步,同客房的同事停下脚步,对我说昨晚接到江鲜小馆打来的电话时,他吓坏了,是他赶去把我背回去的。他说你一个人咋能喝两斤酒,不要命啊。我不好意思说是和一个女人一起喝的,只问他小馆的人怎么找到的他。同事说店主从我身上摸出手机,又找出酒店房卡,想着万一电话拨到亲属的号码上,让家人跟着着急不好,就按照房卡信息,拨到酒店房间,看看有没有同住的人,赶巧那时他刚洗完澡,接着了电话。他跟我道歉,说本来想悄悄把我弄回来的,可他怕带我回酒店时被领导撞着,再说他隐瞒,所以只好先报告了。

我说没关系的,换作我也会报告。

同事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说你咋哭成那样呢?我背你回来时你还呜呜哇哇的,弄得我肩膀头都是眼泪和鼻涕,半夜还得洗衬衫!

我说有泪的男人都有情啊。

同事说情多了也伤身啊。

我拍了拍他肩膀,笑着告别他,说早餐想独自在外边吃,然后去了昨晚去过的江鲜小馆。

还不到早餐高峰,但这家馆子已开始营业了,有两个客人在吃香喷喷的鱼丸面,一个嚷着来点醋,一个叫着上点辣椒油。店主答应着,一边给他们递调料,一边跟我打招呼,说昨晚回去那么晚,起得够早啊。

显然他记得我这个醉鬼,我走到老位置坐下,点了一碗鱼杂面。

店主先送来一杯柠檬蜂蜜水,说是醒酒,然后问我还在饶河住几天,我说吃过早饭就回哈尔滨了。

我问店主,昨晚跟我一起喝酒的女人,是这里的常客吗?她说自己在乌苏里江摆渡,很会讲故事,不是因为听她的故事,我也许喝不了那么多。

店主说你昨晚就一个人喝呀,不过你在桌对面摆了筷子和酒盅,一个人哇哇说话,你这是纪念谁吧?最后客人都走了,你醉得说胡话,说乌苏里江往北流,那是为了看北斗星,有北斗星的地方就有英雄的魂灵啊,最后你哭起来,我才翻了你的兜,找出酒店房卡,按照房号,试着打了电话,还好你有一同住的人。

我觉得头皮发麻,我说那个穿绛紫色麻布长袍的女人,我看得真亮儿呀。

店主善意地笑笑,说那就当她来过吧,谁的一生没有几场梦魇呢。

店主说完,又问:“你裤兜咋揣了那么多烟蒂?我翻房卡时翻到它们,想帮你扔了,又一想你可能留着做纪念的,就没动。”

我把手伸向裤兜,也不知是我手心出汗,还是宿在江边,烟蒂夜里受潮了,那堆烟蒂竟湿漉漉的,好像被人吻过。

我问店主,你母亲叫张雪是吧?

他吃惊地睁大眼睛,说你咋知道?

我用他的话回答他:“谁的一生没有几场梦魇呢。”

店主说就你这神算,后街有个彩票厅,赶紧去买一注吧,一准儿能中大奖!

鱼杂面上来了,可我胃口皆无。我把筷子插进碗里,当桨划来划去。店里客人渐渐多了,灶房也喧闹起来。就在那碗面已凉、我准备买单离开的一瞬,忽听背后传来一阵喝汤的声音。

这声音初始像穿越幽谷的强风,带着股气吞山河的力量,跟着又像乌苏里江的水流,慢了半拍,变得深沉而有节奏;忽然这像风又像流水的喝汤声,又起了变奏,一阵剧烈的喘息声闯入,就像呜咽。而喘息声过后,是急板似的更加迅猛的喝汤声,仿佛谁要把大千世界都收入腹中。

我不敢回头,怕在白天看见黑夜,只是咬紧牙齿,用筷子挑起汤面漂浮的一棵碧绿的香菜,立在汤碗中央,它像一块闪光的浮标,更像一棵长青的生命之树。

原刊责编莫南

【作者简介】迟子建,女,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漠河。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1983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出版八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群山之巅》,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作品有英、法、日、意、韩、荷兰文等海外译本。曾获第一、二、四届鲁迅文学奖,《小说月报》第七、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届百花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等奖项。现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分类:短篇小说 作者:迟子建 期刊:《小说月报》2021年9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